這篇文章於上星期五(11年7月15日)在《信報》年青有計的專欄內刊登。其實這篇文章純粹無病呻吟,並沒有批評當局的意思。
--------
認購iBond奇遇記 (作者: Bittermelon)
自iPod、iPhone、iPad產品等相繼面世以來,仿佛沒有i字行頭的東西就是過時老套,不值一晒,難怪連特區政府也要將「通脹掛鈎債券」加個i字,將其包裝成「iBond」以吸引公眾。
香港會計師公會不妨也依樣畫葫蘆,索性改名成為「iCPA」,藉此提升公會形象。
講笑完畢,言歸正傳。香港奉行自由經濟,受外圍因素影響繼而引起的通脹是無法避免。日常開支大幅增加,但收入卻追不上,開源節流是不二法門。
除此以外,放在銀行的現金也會因通脹高企而被蠶食,為了保住辛苦儲來的血汗錢,iBond就受到如筆者般不願承受高風險的人所歡迎了。
政府補貼不要浪費
雖然預期我等蟻民最終只能獲派一手,縱使對抗通脹的作用不大,而且據說人民幣存款的回報更加吸引,但iBond始終是政府給市民的一點補貼,不要就有點浪費。
為了盡拿這個「着數」,筆者和內子各自分開認購。由於內子在銀行早已有一個投資戶口,又是通過網上認購,不計算早前閱讀發行通函等文件的時間,她不消五分鐘就完成整個手續。可是,筆者因沒有投資戶口,所以就必須親身到銀行開戶及辦理認購了。
約十年前筆者也在銀行開立過投資戶口,而且香港各大銀行的服務以高效見稱,滿以為這次最多只會花十幾分鐘就能完成。
可是,筆者早上九時進入銀行,最後要到十時半才能出來,足足花了接近一個半小時!為甚麼?只怪筆者孤陋寡聞,原來現在開立投資戶口的程序一點也不簡單。
當問明來意後,銀行職員首先引領我到一個叫「投資區」的地方,此區其實是個獨立的小房間。心想,我又不是甚麼尊貴客戶,受到此等禮遇實在有點受寵若驚。登記了些基本資料後,投資經理即時着我填寫一份合共六頁的《客戶投資取向》問卷調查。
填完以後,再由另一位非銷售的銀行職員口頭覆述整份問卷一次,並即場錄音為證。
保障投資者流於形式
之後,投資經理根據調查結果,為我開立合適的戶口組合。由於當中包括高息貨幣掛鈎存款,儘管筆者表示略有認識,而且不打算此類投資,但投資經理也要詳細解釋當中的風險,而且還需要即席聽一段為時大約十幾分鐘的錄音聲明,並且現場錄音以證明我有聽過。錄音另一段錄音,回想起來實在有點荒謬。
完成了以後,投資經理為我填寫一份共八頁的開戶申請表,其實大部分內容都是一些聲明與授權之類的條款,怱怱看一遍就簽名作實。約在十時許,投資戶口終於成功開立,下一步就是認購iBond了。
認購程序相對簡單,再次說明當中的風險和回答了筆者的幾個問題後,投資經理就為我填寫一份共六頁的申請表,當中差不多四頁是聲明和條款,在每頁簽上名字,再簽了轉數單後,認購終於完成。
筆者拿着一疊厚厚的文件副本、聲明及通函等於十時半離開。
為認購一手iBond搞這麼一場大龍鳳,我也按捺不住下問了投資經理所為何事,據說這是證監與銀監的規定,旨在保障小投資者的利益。
而且相比早前認購人民幣債券,此程序已經簡化了不少。我倒覺得程序流於形式,而且看來是保障銀行的利益多於投資者。
筆者絕對明白保護小投資者的重要性,但目前的措施究竟有多大成效?我不敢說完全沒有,但至少對筆者就作用有限。
就以聽高息貨幣掛鈎存款聲明的錄音為例,筆者初時是很認真去聽的,但到了中段已經沒有耐性聽下去了。再者,不計算筆者的所花的時間(time cost),單是要一位投資經理花費一個半小時來侍候一位小客戶,銀行也不划算。
此文只是一位小市民的心聲,希望當局考慮再優化一下相關程序,在保障各方利益之餘,也盡可能減低程序對銀行及投資者的影響。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7/ibond-bittermelon.html
&&&&&&&&
E樣野正係蘿友搞出來,用咁既掩耳盜鈴式就可以減低(唔係免除)部份(唔係全部)責任,玩得最狼的係有所謂懲罰性賠償的帝國,但雷鰻單野好多人話"被誤導"後搞到香港都玩埋一份(以前都有,不過近年長好多)。
回覆刪除看來你是獅子銀行的客仔啊!
回覆刪除無辦法,呢D咁流於形式,浪費時間的時情,就係因為班輸打贏要的雷曼搞X棍造成的!
唔係獅子銀行XD
回覆刪除咁Q麻煩, 好多人都頂唔順. 睇嚟, 最多十萬人會認購iBond, 每人可分得十手.
回覆刪除正苦規定間間都係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