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探討了天瑞水泥(1252)的債務問題,究竟他們借那麼多錢來幹甚麼呢?查閱了招股書和年報後,相信是用於業務發展,把生產能力擴大。利用財務槓桿把生意造大,做得漂亮的要數香港的海洋公園,詳情將會另文再講,今日想繼續講講天瑞的情況。
根據2011年招股書內的資料去計算,不論是槓桿比率(Gearing ratio),還是流動資產負債比率(Current ratio),天瑞於2008年的數值都較目前理想,原因是當年的大額借貸相對較少。例如借貸金額,截至2008年12月只有28.6億元(人民幣,下同),總負債金額也只有43億元,以當時的29.8億元股東權益計算,債務股權比率(Debt to equity ratio)有1.44。至於資產流動性,流動資產有10.6億元,流動負債則有15.9億元,流動資產負債比率為0.67。
到了2009年,天瑞向銀行及金融機構借入的資金開始大增。截至2009年12月,借貸金額結餘有53.5億元,較對上一年飆升87%。自那時起,各比率開始出現重大變化。例如債務股權比率急升至2.38,代表天瑞的融資主要依賴借貸,而流動資產負債比率,則急挫至0.4,代表天瑞的流動負債增幅擴大。
及後至上市的前一年,即是2010年,相信當時天瑞的債務比率達到了頂峰。截至2010年12月,借貸金額的結餘高達63億元,較2009年增加18%,債務股權比率因而上升至2.87,流動資產負債比率則稍為改善至0.47。
由於天瑞於2011年12月才上市,但天瑞的年結日在每年的12月31日,若看該年的財務數據,未必能全面看到上市後的轉變,所以參考2012年的中期報告較為穩妥。截至去年6月,借貸金額的結餘稍為回落至62.6億元。心水清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天瑞不是透過上市和重組,合共籌得12.7億元來還債嗎?為何2010年12月和2012年6月的借貸結餘只減少0.4億元?原來他們在上市後仍有借貸,包括7.4億元的新增銀行貸款,並且發行10億元短期債權證及2億元中期債權證。
雖然借貸可以把生意造大,但它是一把雙刃劍,壞處是財務開支可以蠶食利潤,所以投資項目必須有利可圖才化算。看看天瑞由2009年至2011年的銷售增長,3年升幅都超過30%,而毛利率、盈利率及總資產回報率等都持續上升。如2009年,3個比率數值分別是16.3%、3.7%和1.5%,到了2011年,數值分別升至29.4%、15.4%和7.4%。再看看經營活動現金流,3年金額都非常可觀,如2009年有9億元,2010年有12.9億元,2011年更跳升至24.3億元。看來投資的確有利可圖。可是,若將多年來擴充了的產能和銷量對比一下,那就是另一回事。
根據上市文件披露,天瑞於2008年的水泥產能1年只有1,860萬噸,熟料也只有1,200萬噸,產能合共3,060萬噸。2009年開始大幅舉債擴展產能,兩者分別增加至2,700萬噸和1,690萬噸,合共4,390萬噸。及後天瑞繼續依靠借貸而令產能持續增加,直至2011年,兩種產品的產能分別增至3,520萬噸和2,220萬噸,合共5,740萬噸,較2008年升88%。
反觀銷量,水泥加上熟料於2008年有1,470萬噸,與當時的產能比較,使用率只有48%。2009年和2010年的總銷量分別有2,150萬噸和2,820萬噸,對比相應年度的產能後,得出的使用率為49%和50%。到了2011年,銷量合共3,000萬噸,使用率則是52%。
將產能和銷量對比一下,2011年的3,000萬噸銷量,不是和2008年的3,060萬噸產能相若嗎?這代表甚麼?單看數字及撇開地域和其他因素,若果天瑞於2008年不開始借錢,也不投資,以當時的產能也能滿足2011年的銷量。
換句話說,天瑞多年來舉債以加大產能,但銷量似乎未能配合。情況有點像花錢買了一杯Venti size的20安士咖啡,但永遠只喝一半就已經飽了,其實買一杯12安士的Tall size已經足夠。不過,兩個咖啡杯裝的價錢只相差約1.2倍,但天瑞的借貸以2008年及2011年結餘計算,相差則有2.2倍,而財務費用更相差3.5倍。或許天瑞的管理層認為不應那麼短視,因為通過增加產能和收購能擴大市場佔有率。無論如何,此舉是物有所值,還是錢使得有點冤枉,則留待讀者自行判斷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3-01-31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若以匿名留言,系統有機會將留言視為spam,因此可能要遲一點才能回覆。如閣下的提問涉及升學或工作,請以電郵聯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