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信貸評級機構惠譽將首創置業(2868)(首置)評級展望由「穩定」降至「負面」,但確認其信貸評級為「BB+」。惠譽認為,首置借貸槓桿偏高,而且近年投資物業有所增加,可是投資期長而且回報有限,加上2014年合約銷售前景不明朗,因此調整評級展望。
首置最新公布的2013年年報,截至去年12月底的總資產共有561.9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加18.2%,即相當於86.54億元。剛剛想說他們給惠譽批中了,豈料同期總負債只有399.62億元,按年僅增加24.29億元或6.5%。計一計Gearing ratio,即是將總負債除以總資產,去年只有71.1%,較2012年的79%減少7.8個百分點。換言之,以前在每100元的資產當中,79元是依靠借貸取得,現在只需要71.1元,反映負債未有與資產同步增加,相對於總資產而言更是下跌,「錢從何來?」頓時湧上心頭。
企業要融資不外乎向外借貸和股本集資,既然前者減少,那就必然是後者,但奇怪的是,首置股東的股本權益於年內只增加10.91億元,餘下的51.34億元究竟從哪裡來?答案原來是「少數股東權益」,即是那些擁有首置旗下子公司股權的股東。不過,這樣說又不太準確,因為部分投資者並非持有股票而是永續證券(perpetual securities)。是甚麼來的?一般來說,此類票據類似債券,發行人需按照承諾的息率向持有人派發利息,但與一般債券不同,永續證券特別之處在於「永續」,故此沒有到期日,而且也沒有規定發行人必須贖回。回說首置的情況,旗下子公司Central Plaza於去年4月發行了總值4億美元(約25.06億元人民幣)的永續證券,年利率為8.375厘,並且每半年分紅。
等等,債券不是負債嗎?為何首置會將永續證券看待成股本權益?這是因為發行條款既沒有規定首置必須償還本金,也沒有要求必須分紅。再講,即使是發行人Central Plaza,也可以選擇遞延分紅,而且遞延次數不限。由於有著這些不符合金融負債定義的特徵,因此他們的永續證券應當成權益工具,並且在首置的合併報表中確認為少數股東權益。
此外,首置與某家資產管理公司合作,於去年底設立一個專項資管計劃,為首置的子公司籌集了22億元資金。與上述永續證券類似,由於計劃的條款沒有規定首置必須償還本金或分紅,分紅也可以遞延並且次數不限,因此該計劃也被視為權益工具,最後併入少數股東權益中。
既然是「少數」股東權益,理應金額是微不足道吧?但首置的情況就非常特別,截至去年12月底,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權益是87.08億元,但少數股東權益卻有75.21億元。若按年比較,前者只增加14.3%,後者卻急升215.1%。此外,若少數股東權益與總資產相除,2012年的比率是5%,換言之在首置的每100元資產中,只有5元是依靠少數股東權益取得。到了2013年,此比率急升至13.4元。
有一點需要注意,由於上述的永續證券和專項資管計劃是權益工具,因此相關的融資成本將會被視為「股東利潤分配」而非「財務開支」,所以不會影響純利。不過,若以首置股東的角度去看,去年純利雖然急升43.5%,全年多賺了5.8億元,但他們只分到4.11億元,餘下的1.69億元需要分給少數股東權益。
此外,首置去年的純利有19.14億元,雖然屬於首置股東的部分,即15.22億元按年增加了37%,但計一計份額,其實只佔純利的79.5%,與2012年的83.3%相比下跌了3.8個百分點,這是由於少數股東權益於年內急遽增加,令其純利所佔份額由16.7%增加至20.5%。
綜合而言,以前賺到100元純利,83.3元屬於首置股東,現在卻下跌至只有79.5元。
首置於本年2月中發出通告,宣布設立有擔保中期票據及永續證券計劃,本金上限為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將發行兩批合共22.5億元的票據。
很有興趣知道,這些票據是權益工具還是金融負債,假若是前者的話,這些票據將被視為少數股東權益,其所佔純利的份額將會進一步上升,在資產負債表的金額更有機會高於首置的股東權益。到了那個時候,不知道還應否使用「少數股東權益」來形容呢?此題目實在有趣。
文章來源:am730 2014-02-18
&&&&&&&&
公司是否不想提升槓桿率,或正常借貸困難,被迫用永續債券?另外,若永續債券不強制性分紅,看來沒太大保障,誰會買入這些債券?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