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星期五

新會計準則如何影響中國建築

中國建築(3311)最近公布2013年全年業績,財務表現非常理想,溢利和營業額都有可觀增長,按年升幅分別為26.1%和24.1%。但未看具體細節時有一個疑問,去年曾看過他們的業績公告,記得2012年營業額不到200億元,為何在最新的公告內,2012年經重列營業額卻有219.11億元?八卦之下翻看2012年年報,發覺當時公布的營業額只有197.65億元,較重列數字為低,看來與會計政策改動有關吧?

估計一點沒有錯,因為《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11號「共同安排」》已開始生效,以前被視為「共同控制實體(Jointly controlled entities)」的投資,現已歸類為「共同經營(Joint operations)」。這個改變相當重要,因為兩者的會計入帳方法差異很大,前者以權益法入帳,後者則需要根據權益,將相關的資產、負債、營業額以及費用入帳。

舉個實際例子,於2013年,中國建築所有共同經營營業額9.31億元,減去9.8億元建築及銷售成本,及204.7萬元所得稅費用淨額後,得出虧損是5,143.1萬元。按照以前入帳方法,損益表只會將5,143.1萬元虧損在損益表內確認,並且在「應佔共同控制實體虧損」顯示。

可是,在新會計準則下,共同控制實體被視為共同經營,其營業額、建築及銷售成本及所得稅費用淨額,均需要分別併入損益表內。就以2013年營業額共同經營未併入前是262.61億元,併入後變為271.92億元。但由於這些改動全在計算溢利之前發生,故不會影響溢利的數值。

或許你會質疑,左一個共同控制實體,右一個共同經營,搞出那麼多名堂,入帳方法又那麼複雜,但最後竟不會影響溢利,那又有甚麼意思?話不能這麼說,因為看損益表時不應只看溢利,表內其他細項變動也很值得關注的。如毛利,共同經營的營業額和建築及銷售成本未併入前,金額是378.45億元,毛利率是14.4%。可是,當併入共同經營後,毛利即時跌1.3%至373.51億元,毛利率則減少0.7個百分點至13.7%。又例如溢利,即使數值沒有影響,但營業額卻增加了,所以計算出來的溢利率也不一樣。未併入前是10.3%,併入後則是9.9%。

此外,資產負債表也有影響,由於不再以權益法入帳,因此非流動資產內的「合營企業之權益」減少1.11億元。同一時間,共同經營的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併入表內,令流動資產淨值增加1.11億元。但中國建築資產規模較大,未併入前流動資產淨值72.74億元,併入後變為73.85億元,影響其實有限。

說了那麼多會計上的東西,究竟中國建築去年的表現為甚麼這般好?首先是建築工程合約之收入,於去年增加22.7%至228.88億元。其次是其他業務,去年收入也增加31.9%至43.04億元。雖然公告沒有明確解釋上升原因,但看看新承接工程,2012年應佔合約金額為368億元,到了2013年升至455.26億元,增幅達23.7%。若將營業額以地區劃分,內地業務表現最為突出,營業額去年增加57.4%至138.64億元。香港的表現則持平,營業額略為上升0.4%至111.34億元。

計算一下,中國建築去年股本回報率是17.8%,即是股東每投資100元能賺取17.8元純利。可是,若與2012年的18.3%比較,回報率下跌0.5個百分點。將股本回報率拆開來看,兩年的溢利率沒有大變動,2012年和2013年分別為9.8%和9.9%。可是,總資產周轉率卻下跌10.3個百分點至99.6%,財務槓桿比率則上升9.5個百分點至180.3%。

從這3個比率變化來看,中國建築去年依賴借貸去把生意規模造大,這點從財務槓桿比率上升可以印證得到。此外,雖然借款總額較2012年下跌12.6%至87.76億元,但年內透過附屬公司發行為數38.6億元的擔保票據,總資產因而增加20.8%至298.72億元。按道理,加大財務槓桿能提升盈利能力。可是,總資產周轉率下跌,反映資產使用效率較以前遜色,以前使用100元資產可以賺取109.8元,現在降至99.6元,因此抵消了財務槓桿的正面影響,最終只讓溢利率略為提升。

最後一提,以上3個比率的計算方法恕在此不贅,有興趣請參閱最前拙作《一個比率搞掂晒》。

文章來源:am730 2014-04-04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若以匿名留言,系統有機會將留言視為spam,因此可能要遲一點才能回覆。如閣下的提問涉及升學或工作,請以電郵聯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