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1日星期四

市帳率限制多

最近有朋友問,用市帳率(Price to book ratio,簡稱PB)來衡量股價平貴是否可靠。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甚麼是市帳率。顧名思義,「市」代表公司股票的市值,「帳」代表公司的帳面資產淨值。計算方法很簡單,只要將公司市值除以資產淨值,或將股票每股市值除以每股資產淨值即成。以思捷環球(330)為例,截至去年12月底資產淨值是169.47億元,以當日已發行股本總數19.4億股計,每股資產淨值是8.74元。執筆之日,思捷的收市價是12.12元,因此當日的市帳率是1.39倍。

但計算時要留意一點,若資產負債表內有「非控股股東權益」的話,就要將此數在資產淨值中剔除。為甚麼?於會計而言,此項目屬股東權益,但以投資者角度看,此乃負債。既然市帳率是用於投資,故需剔除。如東亞銀行(023),截至今年6月底資產淨值有712.1億元,減去45.52億元的非控股權益後,得出666.58億元,以當日已發行股本總數23.28億股計,每股資產淨值是28.63元。執筆之日,東亞收市價是33.55元,故當日市帳率是1.17倍。

了解過PB的計算方法後,究竟如何用來衡量股價平貴?例如某公司在股票市場的股價是100元,但資產淨值卻是110元,兩者相除後得出的PB只有0.91倍。不少朋友認為,既然股價比資產淨值低,因此「抵買」。相反,若股票股價是110元,而資產淨值卻只有100元,計算出來的PB是1.1倍,由於股價比資產淨值高,因此認為股票「貴」。此外,也有朋友認為,既然公司淨資產每股值100元,若現在把資產賣掉,股東每股就能分得100元,既然股票在市場只賣90元,現在買入就即賺10元了。

真的如此簡單?當然不是,因市帳率有著不少限制。首先是資產淨值計算的問題,當我們編製財務報表時,大前提需要假設企業將會持續經營(Going concern),因此資產淨值只反映在持續經營下的價值。若果企業不再經營,實際價值未必與帳上相同,甚至能否變賣也很難說。這是因為不少資產都是以歷史成本入帳,例如物業、廠房和設備,帳面值和市值的分別可以很大。例如某企業於兩年前以1萬元買入一部電腦,預計可用5年,以每年折舊率20%計算,電腦於今年的帳面淨值是6,000元。可是,現在電腦的運算速度愈來愈快,一部用了兩年的電腦,現在能否賣得6,000元實在難說。再者,有不少企業賴以成功和生存的「資產」,是不會記錄在資產負債表的,例如研發、市場營銷和廣告等,這些項目大多數被視為開支並在損益表確認,而不會當成資產在資產負債表內入帳。

接著是時間問題,資產淨值來自經核數師審核的財務報表,但報表每年只做一次,因此有機會出現數據滯後問題。舉個例子,若上市公司的年結日是12月31日,但審核需時,業績通常在翌年2月至3月會才公布,若果現在計算市帳率,就只能用去年的,數據足足相差一年。就算退而求其次改用非審核的財務報告,但香港不似外國般有季度報告(創業板除外),因此只能用中期報告,時間差距最多也有半年。

還有一點,就是PB沒有考慮企業的盈利能力。一家企業的資產淨值大小,其實與盈利沒有直接關係,當然你可以說,盈利愈大,股東權益內的滾存盈利或儲備就會愈大,自然令資產淨值增加,可是反過來看,資產大不等於有賺錢。況且,企業的主要功能是為股東帶來最多利益,要達到此目的就只有一個方法,賺錢。可是,PB只考慮資產淨值,因此不能單靠它來做斷定股票平貴。

這麼說,市帳率不是沒有用嗎?那又不是,對那些資本密集型產業或金融企業,例如銀行和保險公司,由於這些企業擁有相當多的流動資產和負債如存款、貸款和金融資產,其帳面值就較能反映市價。此外,PB較為穩定,特別是相對於市盈率而言,例如企業是虧損時,市盈率就用不著。

綜合而言,市帳率只反映市場給予企業股價多少溢價或折讓,在衡量股價平貴時,宜一併考慮所有其他因素。

文章來源:am730 2014-08-21

&&&&&&&&

2 則留言:

  1. 瓜瓜師兄,房地產發展公司用PB估值又是否合理?

    回覆刪除
  2. Hi 匿名君,

    房地產發展公司用PB估值也不合理,例如土地儲備是他們重大的資產,但都是以歷史成本價入賬,而且也不需要mark-to-market,因此其賬面值未必能反映實況.

    其實只有金融類企業,例如銀行和保險才適合用PB估值法,因為他們的資產大多需要mark-to-market,較能反映其公允值.

    回覆刪除

若以匿名留言,系統有機會將留言視為spam,因此可能要遲一點才能回覆。如閣下的提問涉及升學或工作,請以電郵聯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