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不少新經濟股湧現,其一大特色是業務處於發展階段,雖然收入增長以倍數計,但仍未有盈利甚至出現巨額虧損。如何告訴投資者將有利可圖?投資領域中有一樣東西叫EBITDA(除息稅折舊和攤銷前盈利),大家慣常以此來量度基礎業務表現。若然連這個也處於虧損的話,還有一招叫Adjusted EBITDA,即是按自身情況將數字再作調整。
對於EBITDA這類非會計準則(Non-GAAP)指標,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主席Hans Hoogervorst曾指,於用戶而言容易使用,但幾乎總是比實際情況描繪得更樂觀,並且產生極大的誤導。Non-GAAP指標有沒有被濫用很難說,但被廣泛採用是事實。以早前宣布擱置上市的WeWork為例,個人認為他們將Non-GAAP指標推向極致。
據其招股書所載,由2016年至今年上半年均錄得虧損,金額也逐年擴大。如2016年經營虧損為3.96億(美元,下同),去年增至16.91億元,今年上半年蝕13.69億元。有趣的是,按照他們發明的「邊際貢獻(Contributions margin)」計算卻出現盈利,而且金額年年大升,由2016年的4.92億元,增至去年的21.58億元,今年上半年更賺17.09億元。如何由蝕十幾億元,變賺十幾二十億元?秘密就是狠狠地撇除若干經營開支,包括開業前支出、營銷與市場、新市場開發、一般行政、折舊、股票支付,以及在租賃合約中獲得的免租期優惠。
按會計準則,若出租人提供免租期,承租人應將租金總額按直線法攤分至整個租賃期。舉個例子,若果租賃期是24個月,每月租金是1萬元,以及首兩月免租。那麼,租金總額將是22萬元,攤分至24個月得出的平均月租是9,167元,需以此數每月在損益帳確認。不過,WeWork卻別出心裁,在計算其所謂邊際貢獻時把免租期開支撇除,令租賃初期的租金開支被低估。以今年上半年為例,因免租期而產生的開支有1.98億元,相當於邊際貢獻的58%,影響效果甚大。
另一匠心之處在收入,WeWork採用「Run-rate」來估算未來收入。具體做法是利用各財年或財季最後一個月的收入乘以12。由於WeWork的業務處於發展階段,此法有利收入計算。結果顯示2018年按Run-rate計算的收入有24億元,較該年以會計準則確認的收入高出41%。今年第二季按Run-rate計算的收入更高達33億元,較同期以會計準則確認且經年化後的收入高出22%。
若然回歸基本步去分析,不難發現WeWork的營運其實不太理想,經營虧損年年擴大不用說,收入更有輕微放緩跡象。如2017年收入增長率達99.6%,去年略降至95.8%,今年上半年跌至88.9%。若將收入攤分至每個工作間(Workstation),2017年是4,050.9元,2018年降10.1%至3,642.4元。會員數目也一樣,2017年收入按每位會員計平均有4,660.7元,去年跌9.2%至4,232.8元。即使兩者今年上半年略有改善,但跌幅分別有5.9%和3.9%。此外,利用他們的邊際貢獻計算,今年上半年邊際利潤率僅25.2%,按年減少3個百分點。以GAAP計,經營溢利率是負89%,代表每收取100元收入還要倒貼89元,何時才扭虧實在令人擔憂。
雖然美國證監會有一套標準來規範Non-GAAP指標,但WeWork的例子似乎說明不足夠,看來更嚴格的規管將陸續有來。其實會計準則製訂者也是時候推出新準則以彌補不足。畢竟因市場認為會計準則有缺陷,Non-GAAP指標才會應運而生,對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9-10-25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若以匿名留言,系統有機會將留言視為spam,因此可能要遲一點才能回覆。如閣下的提問涉及升學或工作,請以電郵聯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