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專欄】相信不少朋友都知道甚麼是「Profit & loss account」吧?按會計準則,此財務報表幾年前已改名為「Statement of Comprehensive Income」。可是,此名稱將再修改成「Statement of profit or loss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中文譯名則沒有甚麼大改變,也離不開盈虧帳、損益表,和收益表等。為免混淆,以下全稱為「損益表」吧。
有人說損益表是企業一年一度成績表,股東「食粥食飯」全看它。何解?企業盈利大升,股價通常隨之飆升(當然例外情況倒也不少),若企業還大派股息,那名副其實是「財息兼收」了。或許先解釋損益表構造。簡單來說,此表顯示企業於某年度或某時段在營運方面的財務表現。企業該年是龍是蟲,就全看「Bottom line」,即是溢利的俗稱。溢利如何得來?簡單地說,就是將期內收入減去開支。
初接觸會計的人大抵都有一個痛苦的經驗,就是搞不清為何收入會是Credit,而開支卻是Debit。另外,開支明明還未支付出去,幹嘛要當成開支?若果最後不支付,盈利豈非無端減少了?收入也一樣,錢還未到手,客戶到時賴數怎辦?還有一項叫遞延稅項,在稅例中找不到,而且還分永久性和暫時性差異,究竟是甚麼來的?其實投資者不必深究,把這些會計問題留給會計師去做好了。雖則如此,投資者也不應只著眼於溢利,至少也應了解其他項目,例如最多人關注的First line,即營業額(又稱為收入或收益)。
看營業額主要看增長,其比率直接影響投資者對企業前景的信心,若果營業額增長放緩,甚至倒退,例如市場飽和,競爭太大,佔有率下跌等,就算溢利如何亮麗,股價也易跌難升。另外,財務報表的註腳中有一項叫「業務分部資料」,當中披露了各分部的營業額,其金額和增長也是必看的,例如按業務和地區劃分,若當中出現重大變化,就要參考年報內的「管理層討論」去了解其原因。
再往下看就是毛利,以它計算出毛利率,可以看到企業所售賣產品的賺錢能力。例如食肆,若食材價格上升,就會影響毛利率。又例如製衣廠,若果原材料如棉花價格上升,或工人工資增加,但售價不能轉嫁給客戶的話,毛利率就會下跌。因此,我們需要注意毛利率的變化,以了解企業的賺錢能力。
接著再往下看就是經營溢利,即是毛利減去和營運開支後的數值。以它計算出溢利率、留意其變化,及找出升跌原因,從而了解企業的盈利能力及成本控制。開支可分為銷售及運送,行政及支援等,將各項開支與營業額比較,並留意往年的變化,就能看出企業控制成本的能力。
將經營溢利減去財務開支和稅項後,得出來的溢利,就是股東最後能分享得到的利潤。另外,財務開支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能看出企業的負債情況,若果此數字持續上升,就有必要找出原因了。不過,有一點需要留意,若果企業內有非全資擁有的子公司,那麼就代表股東並不能享有溢利之全數,須要減去「非控制性權益(Non-controlling interest,簡稱NCI)」才成。
早前朋友致電來問,究竟「股東應佔溢利」和「溢利」有何分別,為甚麼有些公司只有「溢利」,有些公司則兩者皆有,答案和NCI有密切關係。NCI是指並非由企業直接或間接擁有的子公司權益。舉個例子,A公司擁有B公司80%的股權,其餘20%就是NCI。當A公司編製綜合損益表時,首先會將B公司的所有收入和開支計入A公司的損益表內。當計算出溢利後,就會將NCI所佔的溢利扣除,出來的金額就是「股東應佔溢利」了。最後一提,損益表最為人詬病的,就是不能阻止「水分」流入。舉個極端例子,若有企業想誇大盈利,慣常做法是同時造大應收帳,但損益表仍把水分照單全收。
另外,一些非現金收益和虧損也會計入損益表,如資產的公平值變動,其實這些只是帳面變動,並不涉及現金。所以,翻閱損益表時,不妨也看看現金流量表,就能進一步了解溢利是如何得來的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3-08-23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若以匿名留言,系統有機會將留言視為spam,因此可能要遲一點才能回覆。如閣下的提問涉及升學或工作,請以電郵聯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