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

皇家郵政變公家

英國皇家郵政(倫敦股票交易所:RMG)終於上市,在首日有限度買賣,每股收報455便士,較認購價330便士高出38%。由於上市前的估值為33億(英鎊,下同),第一天買賣就令其市值增加了12.5億鎊。截至執筆之時,股價更高見557便士,成功認購者肯定賺到笑呵呵。

其實此股未上市已先興奮,據聞公開認購部分超額7倍。但上市的爭議聲也不少,雖然皇家郵政的15萬名員工免費獲贈股票,還可以額外優先認購股份,可是不少員工卻反對上市,擔心上市後將會裁員和削減退休福利。皇家郵政因連年虧蝕,已裁減不少員工,如2009年僱員人數有18.5萬,5年後的今天只餘下16.8萬,人數減少1.7萬人或9%。當企業變成上市公司,一切就會以股東利益優先,現有員工有此憂慮不難理解。 究竟皇家郵政的虧損有幾嚴重?根據招股書顯示,2011年錄得5.52億鎊虧損,2012年的虧損雖收窄,但也有1.04億鎊。虧損主要原因來自兩方面,包括借貸利息開支和退休金計劃的相關財務開支,以2012年度為例,前者有1.12億鎊,後者更加有2.3億鎊,將該年賺到的2.77億鎊除息稅前溢利(EBIT)全數抵消。

皇家郵政的借貸有幾高?於2012年,財務負債合共17.54億鎊,佔同期總資產值的45%。但最要命的是退休金,由於該退休金計劃的資產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支出,而且金額差距龐大,令資產負債表多年來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再以2012年為例,預計未來向員工發放的退休金支出高達313.32億鎊,然而退休金計劃的資產總值卻只有286.16億鎊,因此出現了27.16億鎊赤字。此外,皇家郵政同期的淨資產只有2.61億鎊,換句話說,即使賣掉所有資產,仍然不足以支付未來的退休金支出。也因為資不抵債,在其財務報表的附註內,顯然看見管理層需要為集團能否持續經營而作出解釋。

寫到這裡不禁一問,為何皇家郵政仍然可以上市?況且退休金負債情況嚴重,上市後豈非變成由投資者付鈔?可是認購反應熱烈,投資者都不正常嗎?當然不是,因為英國政府早已做好準備,於2012年3月接收了皇家郵政所有退休金計劃的資產和負債。沒有這個大包袱,皇家郵政自然能輕身上路。

此外,去年的營運表現也有好轉,根據招股書顯示,業績於2013年轉虧為盈,全年錄得5.66億鎊溢利,若不計算遞延稅項的回撥,除稅前溢利也有3.2億鎊。此外,2014年度上半年的除稅前溢利有1.45億鎊,按年急升113%。

業績能得以改善,其實有賴於近年興起的網購。以皇家郵政旗下最大子公司UKPIL(UK Parcels, International & Letters)為例,2013年包裹郵遞的收入達到29.79億鎊,按年增長有14.4%,反觀信件和直銷函件的郵遞收入,2013年的增長分別只有4.8%和3.2%。

包裹郵遞收入理想,主要因為能做到「價量齊升」,2013年包裹投遞量達10.81億個,按年增長有6.4%,同期每個包裹的平均收入也上升了7.5%至2.76鎊。

然而,互聯網雖然造就了網購,但不利於信件郵遞。按UKPIL的統計,具名信件投遞於2013年只有140.79億件,按年減少7.1%,雖然不具名信件(大部分為直銷函件)的投遞量於同期增加7.5%,至33.07億件,但數量始終有限,因此信件和直銷函件總投遞量按年減少4.6%。不過,由於每件郵件的平均收入增加了9.4%,最後令這方面的收入增加。 皇家郵政本來是英國國有企業,現在上了市,變成由公眾持有,皇家郵政是否應改名做公家郵政呢?相信不會吧。

最後一提,雖然這次皇家郵政是首次公開招股(IPO),但不少媒體包括皇家郵政自己都以「私有化(privatisation)」來報道和宣傳此事。一般來說,我們聽到的「私有化」是指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全數賣給一位投資者,最後由公眾公司變成私人公司。但這次的意思是指國有企業轉為私人持有,這裡的「私人」是相對於「國有」而言,可以是單一或少數投資者,也可以像這次般是公眾。

因此,當年港鐵上市叫私有化,若果現在不再上市(delisting),轉為政府全數持有也叫私有化。有趣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3-11-01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若以匿名留言,系統有機會將留言視為spam,因此可能要遲一點才能回覆。如閣下的提問涉及升學或工作,請以電郵聯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