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5日星期三

我要三跑「清水房」

機管局未有提及「壓力測試」下第三條跑道的經濟貢獻估算。 (資料圖片)
本報專欄作者徐家健和曾國平於《免費早餐》相繼發炮,質疑政府估算三跑帶來的經濟效益過於樂觀。此專欄由3位年輕經濟學者輪流撰文,讀者睇得過癮之餘又學得開心,以為梁天卓也寫一下,可惜他表明不寫這個題目。無論如何,瓜瓜也來湊熱鬧,就兩位教授提出的觀點,加上自己的財務經驗,為三跑的經濟效益寫點意見。

首先,徐教授質疑用於計算經濟效益的折現率(Discount rate)僅4%,遠較其他地方如美國的7%和加拿大的10%為低。未進一步討論前,或許先說一說折現率用來做甚麼。在財務管理中,當我們決定是否進行某項投資前,普遍做法是計算項目未來淨現金流。理論上,只要項目能帶來淨現金流入(即現金流入大於現金流出)就值得投資。但若投資經年,我們要將未來現金收益和支出轉化成現值(Present value)。因現實世界有通貨膨脹,現金購買力隨時間減弱。不用說得太遠,十幾年前不用20元可買到一個老麥套餐,現已逾30元。我們需要定出一個折現率,用以計算未來現金流的現在價值。

我們沒有三跑具體財務估算模型,無法評估折現率高低如何影響經濟效益,但可用簡單模型做例子。假設現在投資1,000元於一個為期5年項目,每年回報10%及按年提取,5年後全數取回1,000元。若不計算現值,整個項目帳面溢利500元,年均回報10%。但若以5%折現率計,項目淨現金流現值僅216元,年均回報即跌至4.3%。若折現率10%,項目淨現金流現值變0元,年均回報也是0%。例子可見折現率對財務估算影響很大。

其次是三跑經濟效益假設,曾教授質疑太樂觀,因計算假設香港經濟增長由2008年至2030年為3.2%,全球則4%,內地則高達7%。眾所周知,內地能否「保七」也成問題,更遑論能否一直維持此增長至2030年。坦白講,現今經濟環境多變,要準確預測未來一年狀況已相當困難,何況是十幾二十年之後?假設帶有不確定性,其變動往往影響結果,故會進行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試圖找出哪些假設影響最大。翻查三跑顧問報告,雖無該分析,但做了壓力測試(Stress test),假設未來需求減15%,建築成本增50%及航空業增加價值對本港直接經濟貢獻比率減少,在此情況下三跑對本港2030年經濟貢獻將由1,670億元減74%至426.8億元。但不論政府新聞稿還是機管局規劃大綱均未見提及此估算。

公眾對三跑帶來的經濟效益成疑,若政府希望取得市民支持和信任,不應只描繪最美好一面,應提供更多具體資料包括敏感度分析結果,列出各項重要假設變動對經濟效益的影響。如上述談到的折現率,每提高1%將降低多少經濟效益。又例如工程造價,政府可披露不同程度的超支和延誤對經濟效益的影響,如每超支10%或工程每延誤1年,經濟效益將減少多少,以方便市民明白。

其實敏感度分析猶如一手住宅物業的「清水房」,既然政府自2013年4月開始,要求所有本地發展商在出售一手住宅物業時,若向準買家提供示範單位,亦同時需提供未改動的清水房。同一道理,三跑對香港如此重要,政府也好應該展示三跑的「清水房」供我們參考。今日香港早已不是昔日的漁港,港人均擁有良好的知識水平,政府想我們「袋住三跑先」,總也需要提供足夠的數據讓我們明白,只說樂觀的經濟效益而隱去悲觀的一面,不要當我們是愚民好嗎?

原文刊於:am730 2015-03-25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若以匿名留言,系統有機會將留言視為spam,因此可能要遲一點才能回覆。如閣下的提問涉及升學或工作,請以電郵聯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