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1810)上市快滿兩年,一直認為做小米顧客好過做其股東。無他,小米產品物超所值,而且董事長雷軍曾揚言,硬件的利潤率不會超過5%,所以一直都是小米產品的忠實用戶。至於投資小米股票,瓜瓜的心態則是可免則免。雖然偶爾也會趁低吸納,但只會短炒而非長線投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管理層太過懂得從股東身上搵錢。這裡說的「搵錢」,並非如配股那般涉及現金流,而是不知不覺間將每股盈利攤薄。
「僱員股份獎勵計劃」就是一例。做了一個統計,由2018年7月底上市至今年3月底,因該計劃而新增的股份有17.89億股,加上股份獎勵的2,125.86萬股,短短20個月就增發了18.1億股,相當於小米剛上市後總股份數的8%。攤薄效應有多大?就以今年第一季度為例,每股盈利有0.091元(人民幣,下同),簡單地將上述新增股數從已發行普通股加權平均數相減,每股盈利就是0.098元。換句話說,假設一切不變,若然沒有該計劃,今年第一季的每股盈利將多賺0.007元。
雖然小米曾進行4次股份回購,但涉及股數合共只有3.38億股,遠低於新發行股數。更重要的是,按該僱員股份獎勵計劃發行的股份,20個月以來的平均認購價只有0.345港元,而且每個月都會授出。就以今年3月為例,月內授出了2,789.4萬股,按小米3月份股市的總成交量41.67億股計算,新股相當於該月成交量的0.7%。即是說,每月都有一批成本價極低的新股可供市場出售。至於會否影響股價表現,留待讀者自行判斷。
另一個例子就是最近小米收購紫米一事。收購代價是1.03億美元,當中25%以現金支付,其餘75%則以新發行股本支付,涉及股數為5,437.9萬股,相當於每股10.984港元。不過,此股份數只佔總股數的0.23%,也只相當於今年1至3月僱員股份獎勵計劃所增加的股數,數量可算是濕濕碎。
當然,股份被攤薄並非一定是壞事,還要看股東付出所換來的東西是否物有所值。單看今年第一季度的業績,Non-GAAP淨利潤升10.6%至23.01億元,似乎還可以接受。其實在疫情肆虐下,小米能有此業績算是不錯。特別是收入升13.6%至497.02億元,當中佔比最大的智能手機增12.3%,其餘物聯網和互聯網業務分別升7.8%和38.6%。此外,盈利能力不跌反升,整體毛利率增3.3個百分點至15.2%。除了因為2019年同期業績較差外,也因新型號手機推出市場拉升毛利率。
一個有趣發現,今年第一季度手機銷量升4.7%至2,920萬部,每部手機的全球平均售價也增7.2%至1,038.5元。可是,業績公告卻披露內地市場的平均售價升18.7%,境外市場升13.7%。既然如此,全球平均售價怎可能只升7.2%這樣少?估計公告提及的境外升幅是以當地貨幣計算,因此出現此差距。
最後一提,恒生指數公司最近公布諮詢結果,決定將同股不同權和第二上市公司納入恒生指數及國企指數的選股範疇內,意味小米最快在今年8月可成為藍籌股。至於最終結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刊於:am730 2020-05-29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若以匿名留言,系統有機會將留言視為spam,因此可能要遲一點才能回覆。如閣下的提問涉及升學或工作,請以電郵聯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