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拼多多(NASDAQ:PDD)公布去年全年業績,由於年度活躍用戶有7.88億個,同期阿里巴巴(9988)只有7.79億個,因此不少財經傳媒大字標題說,拼多多躍升成內地第一電商。與阿里巴巴一樣,拼多多業務主要是電商平台,最大分別在於拼多多依附在騰訊控股(700)旗下的微信。此外,微信用戶可通過與其他用戶「拼單」(類似團購),以獲取商戶提供的特大折扣優惠。
翻查兩間公司對年度活躍用戶的定義,兩者都是一致,即是於年內至少下過一個訂單的用戶,而且不理會該些訂單最終有否完成交易。簡而言之,若你去年開一開App並訂購過東西,你就是「活躍用戶」了。一年才動一次也當作活躍,何其妙哉。不過這並非重點,最重要是該指標可以比較,說拼多多是內地擁有最多活躍用戶的電商,實至名歸。
雖則如此,拼多多要成為內地電商龍頭,路還遠得很。不說別的,單是去年第四季營業額僅265.48億元(人民幣,下同),反觀阿里巴巴同期零售電商收入有1,536.79億元,可謂望塵莫及。
明明用戶數量較高,為甚麼收入卻相差那麼遠?因為拼多多主攻下沉市場,即三、四線城市和鄉鎮,消費水平較低。此外,他們的主力商品多是食品、農產品、女裝、平價電器電子產品之類的快銷商品,每宗消費不會太高。這就解釋了為何拼多多的變現率(收入除以GMV)於2020年只3.6%,即每100元交易,拼多多才獲取3.6元收入。此外,目前拼多多主要的收入來自廣告,以去年全年為例佔總收入約80%,商戶銷售分成只有10%,反映佣金費率極低。
曾閱讀過一篇文章,說拼多多將長尾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所謂長尾,是指那些銷量小而且種類繁多的產品或服務。在互聯網未發達之前,因營銷成本昂貴,商家不願花太多資源為這些冷門商品推銷。反之,商家認為八成的業績來自兩成的高銷量商品,所以集中資源在其身上以獲取最大利潤,這就是所謂80/20法則。互聯網卻為長尾商品帶來革命性的轉變,不單大大降低了營銷成本,提高了被出售的機會,更因總銷售量巨大,重新獲得商家重視。
不過,拼多多的長尾多了一層意思,就是客戶也是長尾。根據報道,以2019年內地人口統計作基礎,約有84%居民月入低於3,000元。這些居民不看重產品的品質和消費體驗,只重視性價比。這些都是拼多多的潛在顧客,難怪其股價表現理想,2018年7月在美上市,招股價才只是19美元,以執筆之日143.93美元計算,升幅達658%。
前景看來一片美好,但艱難也不少。首先是競爭激烈,阿里巴巴、京東集團(9618)等龍頭電商也在搶佔下沉市場。二是盈利能力,雖然去年第三季以非通用會計準則計錄4.66億元盈利,但第四季再度轉虧至1.85億元,全年蝕29.65億元。值得慶幸是,較2019年的42.66億元虧損收窄30.5%。全年業績未能轉盈,其中因拼多多還需要以補貼搶佔市場。或者可以這樣比喻,阿里巴巴像是一個商場,有大量中小商戶進駐,顧客購物後阿里巴巴從每宗買賣中抽佣。拼多多則像有客源保證,並且專做團購的散貨場,以極低費率吸引商戶進駐。如想在有利位置擺檔或吸引人流,就須付廣告費。散貨場能否徹底戰勝商場?個人認為就算不會發生,但至少也會砍下後者一條臂膀。是否如此,我們拭目以待吧!
原文刊於:am730 2021-04-09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若以匿名留言,系統有機會將留言視為spam,因此可能要遲一點才能回覆。如閣下的提問涉及升學或工作,請以電郵聯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