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個星期一,《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Hong Kong promises investors its prized tax haven status is secure》的訪問報道,內文引述了政務司長張建宗的一些說話。其中一段這樣寫道:「You can rest assured that for some time Hong Kong will still remain a tax haven — very low tax in Hong Kong is assured, foreign investors don’t worry about it」。此話大意是說,香港在未來一段時間仍會是「避稅港」,香港的低稅率會獲得保證,外國投資者毋須擔心。
一般人可能不會察覺,但不少會計師卻感到譁然。因為張司長似乎不知道,「Tax haven」是一個不光彩,甚至是極度負面的形容詞。但凡被指避稅港的國家或地方,都會盡辦法洗脫此污名。香港倒是有趣,不單將污水往自己身上潑,還自豪地對外說自己多漂亮。
在接受訪問前,相信司長已要求對方提供發問內容,好讓自己有所準備,對吧?既然早知內容涉及本地稅制,為甚麼不先徵詢一下相關部門意見?再者,政府高層經常強調是一個團隊,財爺陳茂波正是一位稅務專家,張司長在受訪前為何不先問一問他?
其實早在2015年6月,香港曾被歐盟列入「不合作稅務管轄區黑名單(EU list of non-cooperative tax jurisdictions)」。榜上有名的國家或地方,外界一般都會視作避稅港。記得當年政府隨即表示遺憾,並且列出理據反駁。幾經交涉,歐盟才於同年10月將香港從名單中剔出。可是好景不常,在2017年至2018年間,歐盟將香港列入「不合作稅務管轄區觀察名單(Watchlist on non-cooperative tax jurisdictions)」。經相關部門的努力,推出多項與國際稅務合作有關的措施,香港才於2019年從名單中除名。從上述可見,香港政府一直盡力與避稅港撇清關係。張司長竟然公開說香港是避稅港,叫那些為此作出過貢獻的人情何以堪。
一個嚴肅問題,究竟香港是否避稅港?首先,避稅港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極低稅率,二是個人和企業的財務信息獲極度保護。香港奉行低稅率是公認的事實,而且不會徵收資產增值稅、銷售稅、股息稅、利息稅等,看來符合第一個特徵。
可是,香港在信息保密方面並非密不透風。例如在一些著名的避稅港開設公司,股東、董事、股權架構等資料不予公開,外人無法查閱。反觀在香港開設公司,上述資料都可以通過公司註冊處查閱,就連董事的身份證號碼和住址也可以查得到。
此外,香港與多個稅務管轄區簽訂了資料交換協定,以提升稅務透明度及打擊跨境逃稅。再者,香港大部分銀行都遵守美國的《外國帳戶稅務合規法案》,協助美國防止其納稅人逃避該地稅項。從上述可見,香港從來不是避稅港!
最後一提,不少傳媒將「Tax haven」譯作「避稅天堂」、「低稅天堂」等。可是,此「haven(避難港)」並非彼「heaven(天堂)」,宜譯作「避稅港」為佳。
原文刊於:am730 2021-03-26
&&&&&&&&
//可是,香港在信息保密方面並非密不透風。例如在一些著名的避稅港開設公司,股東、董事、股權架構等資料不予公開,外人無法查閱。反觀在香港開設公司,上述資料都可以通過公司註冊處查閱,就連董事的身份證號碼和住址也可以查得到。//
回覆刪除很快便查不到了, 不知到時香港會否成為真正的TAX H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