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拙作《思捷價錢牌的啟示》提及過,因匯率關係,思捷環球(330)將同一件恤衫放在澳洲售賣,其賺取得到的收益,比放在香港足足高出1.7倍。同理,由於早年歐元匯價不斷升值,例如2003年5月,當時的匯價只是1兌1.18美元,到了2008年7月,匯價升至1兌1.6美元的高位,升值超過35%。由於思捷大部分銷售均來自歐洲,因此,當年思捷的盈利也水漲船高。
可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歐債危機拖累,近年歐元匯價屢屢下挫,若以現時的1兌1.3美元,與2008年的高位計算,匯價下跌19%。由此可以想像,歐元下挫對思捷的盈利影響必定不少。
根據他們最新的中期業績,於2012至2013年度上半年,思捷的營業額只有135.54億元,同比急挫19%,Bottom line更是由盈轉虧,本年度便錄得4.65億元虧損,較去年同期急挫184%。
該集團營業額不理想,除了銷售下跌外,匯價也是主要原因。究竟兩者的影響有多大呢?
若要找出答案,我們需要將兩個年度的營業額「還原」成當地貨幣。根據會計準則,當為損益表內的各個項目做外幣折算時,我們需要利用期內的平均匯價來計算。以思捷於歐洲的零售業務為例,本年度上半年的營業額是59.87億元。上網查了一下資料,由去年7月至12月,6個月的平均匯價,是1歐元兌9.879港元,假設所有營業額均是收取歐元,還原出來的營業額,就約為6.06億歐元。
至於去年上半年,歐洲零售業務的營業額是67.88億元,期內的平均匯價是1歐元兌10.7634港元,折算出來就是6.31億歐元了。
未還原為歐元之前,即是按港元折算的營業額下跌約12%。可是,將兩個歐元營業額作比較,結果發現銷售金額,其實只是下跌約4%,其餘的8%則來自歐元貶值之影響。這樣看來,思捷本年度在歐洲的業務,與去年相比其實不算太差,倒退的主要原因其實是歐元貶值。
由於歐洲不是所有國家都使用歐元,加上思捷於世界各地也有分店,要逐一將營業額還原成當地貨幣就十分困難,而且資料也未必足夠。
不過,思捷相當體貼,通告詳細列出每個國家和地區,按當地貨幣計算之實際營業額變動。例如歐洲,通告顯示,按當地貨幣計算的銷售,其跌幅是4.9%,證明上述的估算不算太差。
至於個別國家和地區,德國的零售業務,佔集團零售營業額接近四成五,金額由去年度上半年的41.54億元,急挫13.1%,至本年度的36.08億元。當中6.4%屬於實際銷售之跌幅,其餘約為一半,即6.7%則是歐元貶值之影響。業務貢獻佔集團零售約一成的比荷盧區又如何?按港元折算的營業額,今年的跌幅有14.8%。可是,當中只有7.8%是實際銷售之跌幅,其餘7%為匯價影響。
反觀法國和奧地利,業務貢獻雖少,各佔集團零售業務總數4%左右,但表現較為出色,按港元折算的跌幅分別只有1.3%和0.7%。若按當地貨幣計算,實際銷售其實分別上升6.4%和6.9%,只不過匯價的影響較大,跌幅分別是7.7%和7.6%,因而令營業額下跌。
至於亞太地區的整體零售業務,按港元折算之營業額的跌幅只有4.8%,看起來比歐洲的11.8%為理想。可是,若按當地貨幣計算,營業額的實際跌幅有5.5%,較歐洲的4.9%高。
換句話說,若不是匯價變動的影響,亞太區表現實際上比歐洲差。另外,於亞太區的零售業務內,內地的貢獻則最高,其營業額約佔總數的一成。按港元折算之營業額,今年就微升0.9%。可是,若按當地貨幣折算,實際上是微跌0.2%。
就思捷本年度上半年的整體銷售而言,雖然按年下跌18.8%。可是當中5.4%,是來自匯價變動,5.3%則涉及北美業務關閉,以及其他業務之影響。
倘若撇開這些因素,該集團本年度批發業務實際挫5.4%,零售業務跌2.7%。以此來看,其實思捷的營業額,並不是想像般差。寫到這裡,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匯價不但能令人富貴,同時也可以令人閉翳,思捷就是一個絕佳例子。
文章來源:AM730 2013-03-19
&&&&&&&&
分析精彩!
回覆刪除Ricky
樓主,
回覆刪除請問思捷往發屢表的報表. 可有廣告推廣開支是多少錢? 現是虧了四億幾元. 聽新ceo已改變策略, 適當運用推廣資金. 那是否可以修補未來虧損.
個人覺得, 思捷係想做一盆虧損的帳目, 以便從新上路.
ricky
Ricky 兄,
回覆刪除莫非你認為他們在玩"big bath"?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