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星期五

香港會計業還有明天嗎?

最近和朋友談起會計師這門專業的前景,瓜瓜看法是非常悲觀的。其實不是今天才看淡,早於09年,瓜瓜已在拙作《香港會計業前景悲觀》中提到,國內會計業早已實行本地化,港人北上發展的機會愈來愈少。留在香港發展?可是本地市場早已失守,皆因香港營運成本過高,本地跨國企業早已紛紛將會計部北移,香港會計師的前景並不樂觀。

朋友不以為然,認為會計業主要分核數和會計兩大範疇,雖然後者前景暗淡,但前者大有可為。近幾年那麼多國內和海外企業來港上市,核數師接生意「接到手軟」!真的嗎?不說別的,單說國家財政部上月推出咨詢文件,表示有意限制內地企業於境外上市的審計工作,包括香港在內的境外會計師將成為整頓對象,這事已經令人憂慮不已。雖然新例仍在諮詢階段,當然也有試試水溫的意思,但在規範審計工作和提升內地業界執業水平的宗旨下,個人相信成功立例的機會很高。

立例後對本港會計業界有什麼影響?由於香港會計師不能直接參與審計工作,但卻要簽發核數報告,相關審計風險自然大增。此外,從業員的飯碗更岌岌可危,受影響最大的一群,相信是本港大型和中型會計師行的初級審計員,因為現場實地審計主要由他們負責,強制由國內會計師行執行,他們的工作機會自然驟減。昨天會計師公會行政總裁接受電台訪問,認為是次新例一旦實施,估計全港至少有一萬名核數從業員受影響(註:翻查當日訪問之錄音,總裁說的影響人數其實是「數以千計」而不是「一萬」,對此錯誤實在抱歉),當中以本地中型會計師行的衝擊最大,這還未計正在就讀的會計學生。

以為只有初級審計員才「冇運行」?其實高層如合夥人也是一樣。於2012年5月,國家財政部發布了《中外合作會計師事務所本土化轉制方案》,硬性要求國內四大會計師行的境外合夥人比例不得超過40%,隨後逐步收窄,直至2017年不得超過20%。此外,首席合夥人必須是中國國籍。

在此規定下,由四大派駐在國內的港籍合夥人,近年紛紛被迫回流南下。換句話說,近年在國家政策下,不論會計師行的高層或低層,想北上搵食已經甚為艱難,相信再過幾年更加是「冇得撈」!寫到這裏不禁要問,說好了的CEPA呢?當初不是說過要協助業界發展內地市場嗎?先不說多年來未見寸進,現在還要來個大倒退,誰能出來為我們說句話?

好了好了,以上幾點受影響的只是上市公司這個核數市場,香港還有本土私人公司,他們每年也要核數嘛!再者,近年在港註冊成立的公司數目有升無減,核數前景應是不錯的吧?此言同樣差矣!

無可否認,目前全港有資格簽署核數師報告的會計師(即執業會計師)只有4223人,按目前121.9萬家註冊本地公司計算,每位會計師平均可以分得289家。看似市場需求龐大,可是,在近年才成立的公司當中,不少是由國內中介開設,有多少間公司真正需要核數服務還是未知之數。

還有一點相信沒有太多朋友注意到,就是《專業會計師條例》對香港執業會計師的要求。根據條例第29A(2),要取得執業證書,申請人必需「通常居於香港」;第29A(5)(b)則解釋了居港的要求,原來「任何人於過去12個月內有不少於180日在香港,即視為通常居於香港」。換句話說,只要符合其他要求,即使未能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證,也可以申請成為執業會計師在港執業。有什麼影響?從好處去想,香港極度自由開放,願意廣納人才;從壞處去想,入行門檻那麼低,就容易形成缺口,除了影響現有的stakeholders外,還可能衝擊本土的核數市場。

最令人擔心的是,一門行業的前景不穩,加上對畢業生需求萎縮,自然沒有優質人才願意入行,情況持續的話,不用過多少年,行業就會出現青黃不接現象,這也是瓜瓜看淡香港會計業的主要原因。我們能做些什麼?除了恪守自己的崗位以及禱告外,實在想不到其他了。

文章來源:《信報》年青有計 2014-05-23

&&&&&&&&

3 則留言:

  1. 香港本地公司既內需根本消化唔晒咁多會計師, D一窩蜂走去讀會計既學生玩撚完...

    回覆刪除
  2. 1 咪用國呢D字
    果個唔係國
    咪一邊罵人一邊又支持支那..

    2 咪用shakeholder呢D支共字

    回覆刪除
  3. 謝謝留言. 不過, 我係寫「stakeholders」而唔係「shakeholder」喎?

    再講,「stakeholders」係英文嚟喎,我唔用中文因為搵唔到一個準確而又合適的中文翻譯.

    回覆刪除

若以匿名留言,系統有機會將留言視為spam,因此可能要遲一點才能回覆。如閣下的提問涉及升學或工作,請以電郵聯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