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財政部擬對境內審計活動設限,禁止包括香港在內的境外會計師在華進行審計工作。消息一出,引起業界廣泛討論,不少朋友擔心新例一旦實施,除了審計風險大增外,更可能摧毀整個香港會計業。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勢,會計從業員應該如何自處?就這個話題,瓜瓜打算連續發表三篇文章,分別是《了解前因》、《評估後果》和《面對挑戰》,希望給年輕的會計同業些少啟發。好了,如題所說,首先了解一下內地會計業本地化的概況。
或許說點背景資料,自上世紀70年代起,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對外貿易漸漸頻繁,國內經濟隨之而起飛。會計與經濟活動息息相關,可是,改革初期國內缺乏熟悉國際會計準則的專才,香港靠近內地,而且相對上兩地在語言和文化方面的障礙較少,港籍會計專才自然成為「搶手貨」。及後內地經濟日益蓬勃,不少國內企業紛紛到外地發展業務,大量國內企業更來港上市,令會計人才需求更加殷切,愈來愈多港籍會計專才到內地發展。不過,即使港籍專才如何熟悉內地情況和法律法規,始終及不上土生土長的國內專才,加上聘請國內人員的成本較低,會計人才本地化就變得順理成章。
其實國內的會計業早已實行本地化多年,早於1991年,國家已開始實行註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制度,為國家培育會計專才。不說別的,單是內地會計師數目,近年就不斷高攀升。例如2010年,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個人會員人數是17.8萬,.到了2013年已經增至20萬。
除了國家政策外,於內地營運的外資企業,對培育當地會計專才的貢獻也不少。外資進入內地初期,主管和經理級的職位多由外籍專才出任,基層職位則是內地專才。不過,隨著國內人才供應愈來愈多,內地專才漸漸取代外籍專才,加上國內本地企業日漸壯大,他們紛紛以高薪從外資手中挖走人才,外資為了填補空缺又不斷培訓新人,在此情況下,國內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專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此外,近年國內經濟發展比外國好,不少企業將經營重點由出口外銷轉移到國內內銷。換句話說,以前內地企業只會將生產工序放在國內,現在連銷售也一樣,企業的兩個最重要營運都在國內,包括會計在內的支援部門,自然也會轉到國內去。
其實專才本地化是自然不過的現象,不單是內地獨有,全世界都是如此。例如我們的特區政府,未回歸之前,高官多數由英藉人士把持,回歸後則由港人出任。
明白了前因後,我們將會在下一篇評估對我們有甚麼影響。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5-30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若以匿名留言,系統有機會將留言視為spam,因此可能要遲一點才能回覆。如閣下的提問涉及升學或工作,請以電郵聯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