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7日星期五

政府基金如同小金庫

政府透過關愛基金資助部分扶貧項目。 (資料圖片)

從事企業審計工作多年,常遇到一些部門私下設立「小金庫」。如前線零售多收或少收顧客貨款時有發生,如實向公司上報麻煩得很,特別是遇到少收時,有些公司要求員工賠償。故有些前線員工將多收貨款留起,當出現少收時拿出來補回。小金庫看似問題不大,其實是不受監管的表外帳,不利於企業管理。首先前線人員易產生依賴心態,反正少收也有小金庫墊底,久而久之沒有危機意識,犯大錯風險隨之增加。此外,常多收和少收貨款必定有因,若繞過公司監管就不能及時修補漏洞,容易衍生更嚴重問題,如故意多收或濫收貨款,甚至發生濫用或私吞公款等情況。

小金庫雖壞處多多,有趣的是我們的特區政府似乎非常受落。以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為例,政府將設立及注資幾個基金如為「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和發展支援基金」注資15億元、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50億元及再注資2億元去優化「電影發展基金」。還設立「未來基金」,融資主要來自財政儲備中土地基金的2,200億元結餘,並每年加入部分財政盈餘作儲蓄用。若連同去年底宣布成立的270億元「房屋基金」,涉及總數達2,537億元。論基金數量目今個年度已算收斂,翻查往年財政預算案發覺去年度特別多,獲注資和設立的基金有8個,總金額達411.2億元,當中以關愛基金和再培訓局種子基金最多,兩者分別獲注資150億元。

當然,這些基金並非等同小金庫,但從行政立法角度看,兩者有著類似監管漏洞,因為基金管理和運用可繞過立法會監管,只有在設立或注資撥款申請時,才需立法會財委會批准。雖然立法會不能直接監管,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還有審計署,當他們找到問題時,立法會財委員就「有資格」過問。但不要開心得太早,到時輕舟已過萬重山,事後追究也無補於事。不是嗎?還記得去年被審計署批評的「盛事基金」?署方質疑基金成效不彰,創造就業機會及參與人數均有誇大之嫌,並發現在評審申請、監察和評核盛事方面均有多個不足之處。審計署還懷疑有主辦機構涉及不當行為,基金管理如何混亂可見一斑。若要再舉例子還有「電影發展基金」,審計署發現部分獲融資的電影雖然票房理想,但政府融資收回率偏低,平均只有四成多。部分電影的宣傳發行費用,竟然超出認可上限仍獲基金認可。

若要繼續去數,「關愛基金」問題更突出,扶貧是政府責任,所有措施應透過既定財政預算程序推行,我們才可監察公帑是否用得其所。但政府卻通過關愛基金推行部分資助項目,有繞過立法會監察之嫌。不難明白,使用同一筆錢,按既定財政程序將麻煩多多,議員們肯定問長問短,特別是現在不時發生「拉布」,無可避免影響施政進度。若放在關愛基金就不同了,基金雖設有督導委員會負責督導和統籌工作,但該委員會由政務司長擔任主席,運作明顯較有「彈性」吧?

綜合而言,政府基金往績不佳,效益成疑,最大問題是繞過民意代表的監管。但現在政府還投放那麼多公帑到各個基金,尤更甚者,將成立的「未來基金」 居然連指定用途也沒有。即是說,到時政府愛怎麼花都可以,除了感到無奈,市民還能做些甚麼?最後一提,財爺在預算案中重提「擴闊稅基」,並提及「商品及服務稅(GST)」於06年諮詢時觸礁。此外,在本周三舉行的電視論壇中,財爺兩度將GST說成「增值稅(VAT)」。兩者皆被視為累退稅,因徵收時只按消費多寡,而不考慮納稅人經濟負擔能力。這些有違稅收公平原則稅種,對富人微不足道,對窮人影響甚大,希望政府在研究如何擴闊稅基時謹慎考慮,以免加深社會的貧富差距。

文章來源:am730 2015-02-27

&&&&&&&&

2015年2月25日星期三

迪士尼點冰成金


說美國崇尚創意一點不假,只要看看我們周遭事物,不少由美國企業發明如iPhone和iPad、Windows和Office、還有Google、Yahoo、Facebook、Amazon、漢堡包、可樂和荷李活電影等,某程度影響我們生活。說到電影就不得不數迪士尼(NYSE:DIS)的《Frozen》(港譯《魔雪奇緣》),此片在2013年11月開始上映,於美國和世界各地掀起熱潮。據維基資料,截至2014年8月13日,該部電影全球票房達12.7億(美元,下同),是史上第一賣座動畫片,也是史上第五賣座電影。

朋友分析該電影成功之處在於周密計算。公主、愛情、魔法和冒險等元素,再加生動配音和朗朗上口歌曲,就是動畫成功關鍵。除電影外,其周邊產品如書本、文具、玩偶、書包、化妝飾物、衣飾、床單、內衣褲和手錶等也很受歡迎。記得曾在社交平台看過一幅照片,相中是一班參加生日派對的幼稚園學生,有趣的是竟然全班「撞衫」,大家不約而同裝扮成Elsa,即電影主角之一,該片受歡迎程度之高可見一斑。《Frozen》大熱,加上其他因素,迪士尼近年業績受惠不少。在2014年度,集團收入增8%至488.1億元,純利更急升21%至80億元。熱潮未有減退跡象,2015年首季度收入和純利分別大升9%和18%。純利升幅高於收入增幅,反映迪士尼盈利能力增強。程度如何?看看毛利率,2014年全年是23.6%,較2013年高出2.7個百分點。到了2015年首季度更進一步增加至24%,與2013年同期相比上升了2.3個百分點。迪士尼收入主要來自5項業務,當中以傳媒網絡貢獻最大,以2015年首季度為例,其收入佔總收入達43.8%,金額一直增長,2013年和2014年增幅分別為4.7%和3.9%,於2015年首季度更達10.8%。傳媒網絡收入主要來自聯營費和廣告費,前者是迪士尼向傳播媒體(如電視台)提供節目頻道所收取費用,提高合約費率及用戶增加等因素,今年首季度錄20%增長。後者則是客戶在節目頻道賣廣告的收費,儘管廣告單元和合約費率增加,但出售的節目單元下跌,故首季度收入略跌1%。傳媒網絡的收入增長雖可觀,但同期營運成本升幅達13%,加上其他開支也升8%至9%,故經營溢利較去年同期只增2.7%。

迪士尼另一重要收入來自主題樂園及度假區,今年首季度佔總收入約29.2%,金額也增8.7%。但增長主要來自美國迪士尼樂園,本土以外樂園整體幾乎沒有增長。美國樂園的收入升11%,主要是入場人數和酒店房間租住天數增加,及樂園票價和園內消費額上升。至於本土以外的樂園入場人數和場內消費雖也有增長,但被歐元和日圓貶值所抵銷。影視娛樂方面,其收入於今年首季度佔總收入達13.9%,但金額減2%,這也是拜《Frozen》所賜。等等!不是說該片熱潮未退嗎?為何收入反而下跌?首先,該片於去年首季度上映,帶動電影發行收入錄6.3億元佳績。但今年首季度發行的新片《Big Hero 6》(港譯《大英雄聯盟》)表現不及《Frozen》,令發行收入大跌46%至只有3.4億元。但《Frozen》影碟銷情理想,其他電影影碟如《銀河守護隊》和《黑魔后:沉睡魔咒》也相繼推出,令家庭娛樂收入增10%至6.8億元,加上其他頻道如電視和SVOD發行收入增30%,抵銷部分電影發行收入下跌。此外,受惠《Frozen》熱潮,迪士尼商品銷售業務收入增23%至13.8億元,經營溢利急升45.6%至6.3億元。據報單是香港迪士尼平均每周賣3,300個《Frozen》主角玩偶及530套主角公主服飾。互動媒體業務收入雖跌2%至3.8億元,但經營溢利卻升36.4%至7,500萬元,主要受惠於智能手機遊戲《Tsum Tsum》及《Frozen Free Fall》。

看看迪士尼向美國證監會呈交的年報,Frozen一字合共出現12次,在最近季報也出現9次,該片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文章來源:am730 2015-02-25

&&&&&&&&

2015年2月24日星期二

轉行做會計的困難

最近經常收到來自各方朋友的電郵,詢問關於轉行做會計的問題。朋友們都有兩個共通點,其一是在現職的所屬行業發展不理想,其二是以為只要修讀一個轉制課程 (Conversion course) 就萬事可成。

雖然香港自由開放,而且是鄰近地區的主要交通樞紐,但經濟來來去去只依賴幾個行業,例如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和金融及保險,以2013年的本地生產總值計算,兩者分別佔總值的25%和16%,當中又以金融業的前景較佳,連帶推高從業人員的薪酬和待遇。而在云云眾多的專業中,入行門檻較低的就是會計師。

說門檻低,一來香港有多個會計師專業團體,只要不打算執業的話,基本上考取任何一個資格也成。即使要成為香港會計師公會的會計師,入門資格也沒有什麼難,只要擁有認可的會計學位,就能直接參加專業考試。就算沒有也不打緊,持有非會計學位的人士,只要願意花錢修讀一個認可的短期轉制課程也成。一般來說,轉制課程為期幾個月至兩年不等,其資格居然等同一個需要讀上幾年的會計學位,入行門檻之低可想而知,所以近年不少朋友遁此途徑入行。

不論是會計還是核數,學歷只是會計路的「入場券」,事業發展好壞還得靠工作經驗。因此,欲轉行的朋友無可避免要由低做起。可是,說得上轉行,即是目前在某行業工作了一段時間,薪金至少達到某一水平。當轉行到了會計後,薪金必然很低,一般由8000元至萬多元不等,而且也要忍受幾年時間,對經濟負擔非輕的朋友來說,無疑是一大入行障礙。

更重要的問題是,目前不少僱主對轉制課程是有戒心的,因為從經驗得知,很多轉制課程畢業生缺乏基本會計知識,見過有些朋友連 Debit 和 Credit 也弄不清楚。不少行家直言,除非他們在擁有某行業的特殊技能,而且對工作有幫助,或者叫價特低,又或者當時沒有會計畢業生可選,否則的話,一般是不會考慮聘請轉制課程畢業生的。

有意轉行做會計的朋友,決定前宜先了解清楚,切忌盲目跟風呀!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5-02-23

&&&&&&&&

2015年2月18日星期三

一人一股救亞視可行嗎?


去年亞洲電視發生欠薪事件時,已很想寫篇關於他們的文章,奈何資料有限因此作罷。豈料亞視近期搞作多多,先有「借糧」事件,因而寫了篇《出糧變借糧,員工有乜後果?》。接著又來個「一人一股救亞視」運動,所以寫下此文。坦白講,亞視著實為一眾專欄作者提供上好的寫作題材。回說正題,運動發起人呼籲市民購買亞視股份,據報涉及法庭強制出售的10.75%股權,股份數目為3,000股,每股作價1萬元,目標希望籌得3,000萬元。一個有趣發現,據亞視向公司註冊處呈交最新周年申報表,截至去年4月6日,亞視股份總數達13.2億股,10.75%即是1.4億股,若按發起人所說每股作價1萬元,那豈不是要籌集1.4萬億元資金?究竟亞視的股份是於上述日期後整合了,還是該運動只在10.75%股權中抽出3,000股來出售,這些謎團有待亞視釐清。

先不論能否得到監管當局批准,3,000萬元只足夠支付亞視員工約兩個月薪金。不要忘記,亞視目前仍欠交1,000萬元牌照費及20萬元逾期罰款,還有燈油火蠟等日常開支,即使集資成功也只是杯水車薪吧?再講,要如此這般籌集資金,在技術上也是問題。據公司註冊處資料顯示,亞視屬於「私人公司(private company)」。可是,按《公司條例》第11條,除股份轉讓設限制外,私人公司股東數目限制在50名內,並禁止邀請公眾人士認購股份和債權證。換句話說,亞視若要公開招股,須先將公司類別轉變成公眾公司(public company)。第一步是修改公司章程,繼而召開特別股東會議,若獲75%股東支持,並且在修改生效日期後15日內通知公司註冊就成。不過,目前亞視最大股東持股佔總數47.58%,他的取態至為關鍵。

有朋友獻計說,亞視可以先行開設一間離岸公司,然後將相關的亞視股份注入,之後再將離岸公司股份售予公眾,就可避開公司條例限制。此法看似可行,但如上述所言,亞視是私人公司,股份轉讓設有限制,將股份轉到新公司需得到股東同意。此外,籌到的資金怎樣也要調回亞視吧!這樣就有可能涉及「集體投資計劃」,必須受《證券及期貨條例》監管及事先批准。再者,若亞視有任何股權變動,也必須得到通訊事務管理局批准,相信不是一時三刻能夠成事。

好了,假設一切順利,亞視能否如願找到3,000人認購股份呢?就以最近的《萬眾同心撐亞視》節目為例,當日錄得1點收視,相當於6.4萬人收看。假設他們全部支持亞視,而且又相當慷慨不怕蝕本的話,要籌3,000萬元相信不難,但如上述所言,金額是否足夠亞視的短期營運實在成疑,即使撐得過一、兩個月,往後日子又如何呢?說到底,亞視目前最大生財工具是廣播頻道,只是節目太過差勁而被觀眾離棄。所謂有數據才有真相,只要翻閱一下亞視呈交通訊局的周年報告,以2013年度四類指定播放節目報告為例,在約94個曾播放節目中,至少有16個是標明「重溫」或「重播」的,叫觀眾如何支持?更遑論拿出真金白銀去購買股份吧?亞視要有轉機,歸根究柢需回歸基本步,即設法提高收視以吸引廣告收入。瓜瓜不懂廣播不敢亂說,但亞視目前仍有些節目是別台沒有的,如賽馬直播和六合彩攪珠,加上新聞報道和時事節目口碑仍佳,不妨多向這些時段廣告打主意,如加插更多廣告,甚至在視頻畫面四邊播放廣告字句的可行性。另外,香港有不少朋友喜愛拍攝微電影,不如索性以低價出租廠房及器材給予公眾,在亞視專業人員協助下製作電影並且安排在頻道播出,即使賺不到錢,至少也能製造話題引起大眾注意吧?

與其籌旗等人救,倒不如發揮自身優勢救自己,就算最後不成功,至少也贏得港人尊重!不先做好自己但又想靠別人打救?我們不禁會問,憑甚麼?一人一股救亞視可行嗎?

文章來源:am730 2015-02-18

&&&&&&&&

2015年2月12日星期四

超大現代虧損大


停牌多時的超大現代(682,下稱超大)終復牌,自2011年9月遭Anonymous Analytics發表報告「狙擊」後,其業績沒有按時公布。但超大自去年尾開始陸續公布由2011年至2014年4個年度業績。一如所料,營業額每況愈下,業績還急遽倒退,以「慘不忍睹」來形容也不失為過。

先講營業額,超大雖於2011年「出事」,但該年營業額創新高,全年收入80.6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10年增16%。但2012年營業額急跌61%至僅31.6億元,2013年再減28%至22.5億元。來到2014年,營業額14.6億元,營業額於3年間暴跌82%,實在恐怖。超大業務主要是農產品種植及牧畜繁殖,前者走樣得最厲害,營業額由2011年的80億元銳減82%至2014年僅14.4億元。後者不遑多讓,營業額由2011年的5,948.8萬元跌72%至2014年的1,683.1萬元。

至於業績,超大於2009年所創39.8億元純利不復再,2011年營業額雖創新高,但純利僅31.7億元,較2010年減13%。到了2012年更轉盈為虧,全年虧損達破紀錄的49.3億元。雖然虧損於2013年收窄,但金額仍達32.2億元。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虧損於2014年進一步減少至19.4億元。

由盈轉虧,轉捩點在2012年,即超大被狙擊後第一個年度。據去年發出通告披露,事件令超大蒙受負面影響,匿名報告打擊客戶和供應商信心,並損害超大信譽,產品需求減少。細閱2012年業績,該年農產品銷量其實與2011年沒有太大差別,仍維持在298.1萬噸。營業額之所以大跌61%,主要是平均售價由每噸2,684.2元跌61%至1,045.2元。到了2013年就更差,雖然每噸平均售價回升61%至1,687.3元,但因銷量急挫55.3%至只有133.2萬噸,所以拖累營業額急跌。至於2014年,儘管每噸平均售價進一步增加37%至2,305.4元,但銷量卻續跌23%至只有62.6萬噸。

營業額急遽萎縮,更要命是超大在近3年錄毛虧,即未計營運開支如營銷和行政,銷售收入已抵銷不了銷售成本,可謂「賣一單,蝕一單」。在超大出事前5個財政年度,毛利率介乎65.7%至69.4%,即每賣出100元產品,超大可賺65.7元至69.4元毛利。在出事的2011年,毛利率稍降至61.8%。到2012年和2013年開始轉虧,毛虧率分別是7.8%和6.2%。令人擔心的是,毛虧率於2014年續擴大至18.6%,即每賣出100元產品,超大還要倒貼18.6元,反映產品賺錢能力急遽下跌。其實從營業額對生物資產之比率也看出端倪。超大未出事時,如2010年,生物資產年內平均值(即年頭加年尾除2)為31.6億元,與該年營業額相除,得出比率高達2.21,代表每1元生物資產能帶來2.21元收入。即使在2011年,比率也能維持在2元。但在2012年和2013年,比率急跌至0.93元,2014年再跌至0.55元,反映生物資產賺錢能力漸差。

為甚麼?除了因近年生產成本上漲和農產品售價下跌外,重要原因是用作生產的農地面績縮減。如2014年總生產面積較去年減少11%至36,214公頃。此外,農地未能全面投產,在規模經濟優勢不再下引致毛虧。不單如此,上述是「可生產農地」,超大應還持有不少休耕農地,即閒置了的耕地。雖然超大未有披露詳情,但每年所花開支相當不菲,2011年和2012年分別是2億元和2.2億元,2013年和2014年分別急升至3.9億元和3.8億元。

超大連續3年錄巨額虧損,其財政狀況究竟如何?於2011年,流動比率(即是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高達25.2倍,及後3年續跌,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分別是15.3倍、9.7倍和6倍。手頭現金也一樣,於2011年年結時有33.3億元,到了2012年急跌84%至只有5.2億元,2013年進一步減少29%至3.7億元。不過,由於取得銀行貸款及出售資產,手頭現金於2014年年結時略為增加至4.3億元。
超大管理層認為,目前中國政府大力扶持農業發展,為他們提供發展機遇,因此計劃專注於核心農業業務,並且加強品質監控及建設品牌。究竟超大能否翻生?時間將可證明一切。

文章來源:am730 2015-02-12

&&&&&&&&

2015年2月10日星期二

蘋果與微軟的真正對決


最近蘋果(NASDAQ:AAPL)公布本年首季度(截至2014年12月底3個月)業績,季度純利180.2億(美元,下同),按年增達37.9%,據說還創美企史上最賺錢季度紀錄。此前紀錄由埃克森美孚於2012年創下,該年單季純利159億元。這個世界真的變了,現在賣手機比賣石油賺錢。

季度純利創新高,當然有賴銷售收入飆升。由於iPhone銷售表現理想,單季銷量急升46%至7,446.8萬部,帶動收入增57%至511.8億元,也令首季總收入增30%至746億元。那麼競爭對手微軟(NASDAQ:MSFT)的Windows Phone表現又如何?同一期間,即2014年10月至12月,微軟賣出1,050萬部Lumia phones,若加上同期賣出的3,970萬部non-Lumia phones,該季賣出手機數量是5,020萬部,銷量只及iPhone的67.4%。手機收入方面,期間微軟收入共23億元,金額也只是iPhone的4.5%而已。一個有趣發現,將兩家公司手機銷售收入除以銷量,得出金額是每部手機平均價格,結果微軟是45.8元,蘋果卻是687.3元!

雖然兩者相差甚遠,若論賺錢能力誰較優勝?按微軟季度報告披露,手機於該季毛利3.3億元。由於銷售成本包括因收購Nokia而產生1.2億元攤銷費用,撇除此影響後的毛利是4.5億元,毛利率將是19.4%,代表每賣出100元能賺19.4元毛利。iPhone毛利率又如何?蘋果沒有披露詳情,但iPhone貴為公司最賺錢產品,毛利率必然高於蘋果整體毛利率,此數於該季是39.9%。換言之,微軟手機賺錢能力只及蘋果一半。但這樣說有欠公允,因計算微軟手機時包括non-Lumia phones。雖則如此,若拿兩家公司於該季毛利率比較,微軟高達61.7%,遠較蘋果的39.9%為高。有趣的是,若看溢利率,即將純利除以收入,微軟和蘋果分別是22.1%和24.2%,兩家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其實是差不多。

手機如此,平板電腦又如何?先說iPad,今年首季銷量只有2,141.9萬部,較去年同期減18%。銷售收入更跌22%至僅89.9億元。按蘋果解釋,部分原因是iPad用家延長換機周期,另一原因則是「Cannibalization(自身蠶食)」,即某產品銷情受公司其他產品影響而下跌。雖然蘋果沒有明言,但相信是新推出的iPhone 6 plus影響iPad mini銷路。雖然兩者規格各異,但屏幕大小相似,產品可能出現替代情況,消費者須要在兩者當中作出選擇,只購買其中一款產品。

其實Cannibalization於蘋果而言並不陌生,早在iPhone推出時已被人質疑會否影響iPod銷量。及後iPad推出,市場也認為將影響Mac銷情,蘋果行政總裁Tim Cook當時答覆很有意思,他說:「Our basic belief is,if we don't cannibalize,someone else will」。這句說話源於教主Steve Job,其意思明顯不過,就算自己不打自己,人家也會打。既然如此,何不自己先來做?Tim Cook還解釋,他們並不害怕,因相比iPad和Mac,整個Windows PC市場大得多。現在回看,iPad不是成功搶佔部分市場嗎?只不過Cannibalization從未停止過,現在輪到iPad mini被iPhone 6 plus蠶食了,真有點「可憐剃頭者,人亦剃其頭」的味道。

iPad如此,微軟推出不久的平板電腦Surface又如何?微軟沒有公布銷量,但同期銷售收入較去年同期增2.1億元或24%,主因去年6月推出的Surface Pro 3需求強勁,抵消舊版本下跌影響。以此倒算,Surface於該季銷售收入10.9億元,金額只及iPad銷售12%。但為何iPad收入下跌而Surface卻上升?個人相信這是另一番Cannibalization,因Surface定位不是平板電腦那麼簡單,而是企圖取代手提電腦。這麼說,Surface不單與iPad競爭,還與MacBook Air較量。

有一個疑問,以去年全年銷售收入計,來自Surface的收入只佔總收入約2%,微軟值得花資源去發展硬件嗎?想深一層,相信微軟最終目的是要保住Windows的市場優勢。試想想,若愈來愈多人轉用iPad和MacBook Air,意味更多用家轉用蘋果作業系統。不要忘記,目前Windows是微軟旗艦產品,去年收入達168.6億元,佔總收入約19%之多。如此看來,兩家公司真正對決其實在於作業系統,難怪微軟宣布推出Windows 10時,容許用家免費升級了。兩虎相鬥,最終得益還是用家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5-02-10

&&&&&&&&

2015年2月5日星期四

Windows 10免費升級誰著數?


朋友傳來一則外電新聞報道,說微軟(NASDAQ:MSFT)即將推出Windows 10作業系統,並容許現有Windows 7或以上用戶於一年內免費升級至新系統。報道最後一段還說,微軟約20%年度銷售額來自Windows銷售,故免費升級等於放棄170億(美元,下同)收入。

閱後大驚!若微軟如報道所言,一年銷售額將減20%,股票還不被投資者拋售?再講,微軟於去年(即2014財政年度)在設備與個人消費業務(Devices and consumer)毛利是199.3億元,假設免費升級不影響毛利率,放棄170億元相等於放棄39.9億元毛利。微軟去年純利才不過220.7億元,假設支出不變,純利將跌18%至僅180.8億元,在此前景下,微軟股價還不大跌?但實情並非如此。微軟於1月21日公布免費升級,其股價於當日收報45.92元,翌日收市卻升2.6%至47.13元。很明顯,免費升級不單沒有被市場視為負面消息,反而有利股價造好,為甚麼?

為此特地找來微軟去年年報,細閱後發覺虛驚一場,相信是負責撰寫該則新聞的記者,根本不了解微軟營運。首先,若說免費升級等於放棄所有Windows作業系統銷售,那即是假設只有現有用戶才購買新系統,但實情根本不是這樣。據年報披露,作業系統和軟件銷售主要來自OEM版本,即是我們在坊間購買電腦時已預先安裝了的版本。雖然我們沒有向微軟直接付錢購買,但價錢其實已經包括在機價內。可惜年報沒有列出OEM版去年具體銷售金額,但透露因個人電腦市場疲弱,因而拖累收入下跌1%或1.36億元,以此倒算的話,去年OEM版的收入就是134.6億元。

除OEM版外,微軟還向消費者直接出售Windows零售版,如通過零售店購買光碟或在網站付款後下載。雖然年報也沒有列出具體銷售金額,但透露因早前推出Windows 8,令此項收入減少41%或3.04億元。以此倒算出的收入是4.4億元。此外,Windows去年銷售收入是168.6億元,與上述兩數相減後得出的29.6億元就是其他銷售渠道的收入。從上述計算可得出一個結論,Windows銷售約有80%來自OEM版,零售版只佔3%。

好了,微軟的免費升級計劃將如何影響銷售呢?對OEM版相信沒有大影響,因其銷售目標是電腦製造商,而不是現有Windows用戶。可是,對零售版的影響就大得多,因銷售目標就是現有Windows用戶,既然升級可免費,相信沒有用戶會購買吧?因此,新聞報道說放棄170億元是誇大了對微軟的財務影響。若如報道般以去年銷售來做計算,微軟放棄的金額大概只是4.4億元,相當於該年總收入的0.5%而已。

微軟此舉看似蝕底,但其實相當聰明,特別是自Windows 8推出以來劣評如潮,例如PC版,因為沒有了Start button和Desktop,令一眾用家埋怨不已,不少Windows 7用家更拒絕升級。題外話,Windows自推出以來好像患了「隔代遺傳病」一樣,一代好接著一代差。不是嗎?3.1版好,95版差,98版好,ME版差,XP版好,Vista版差,Win 7版好,Win 8版差。若按照此模式來推斷,Windows 10將會是成功之作。

回到正題,現在微軟容許免費升級,就可以留住現有用戶,有利保持市場佔有率。再者,舊作業系統升級了,維護的需求自然減少,產品維護期就可以提早結束以節省開支。不單如此,要成功將Windows升級,用戶現行系統必須是運行Window 7或以上。換句話說,若升級後的電腦日後有甚麼問題需要重裝,是不能直接安裝Windows 10,而必須先裝回舊作業系統,然後再次做升級。撇開麻煩不說,因免費升級期限只有一年,過了期限用家就要付費,其實變相綁住現有用家。再講,目前軟件盜版問題猖獗,升級時可以順道進行檢查,有利日後追討工作。此外,免費升級其實給予盜版用家一個誘因去使用正版,因為Windows 10推出後,其以下版本的售價必會下跌,只要到時購買Windows 7或8的正版(若能弄到一個OEM版,價錢將更低,但要留意如何合法使用OEM版本),就可以獲得免費升級的機會,不再擔驚受怕擔心微軟何時找上門。

是次免費升級看來對現有用家有著數,但對微軟更為有利,計一計上述各項好處帶來的效益,或許比放棄不到1%的總收入還要高。

文章來源:am730 2015-02-05

&&&&&&&&

2015年2月3日星期二

出糧變借糧,員工有乜後果?


早前《am730》獨家率先披露,亞洲電視股東以私人身份向員工「借糧」。報道一出,外間隨即質疑,為何有錢借糧卻沒錢出糧。就連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也開口,說此等做法不理想。亞視董事葉家寶其後辯稱,股東其實是出於「好心」借錢給員工度過難關。員工不單勞而不獲,而且還因欠薪而背上錢債,中間的是非和邏輯暫且不提,這裡只想探討一個情況,若然有一家公司如亞視般,遇上財政困難而無法向員工支薪,其股東又真的以「借糧」名義發放薪水,同時要求員工簽下借據作實,究竟員工應否接納?接納了又將會面對甚麼後果?事先聲明,以下討論所用的例子並非亞視,而且純粹子虛烏有,敬請留意。

未討論前先說點背景資料,一家有限公司因財務問題而不幸遭清盤,法庭將會頒布清盤令及委任臨時清盤人。在其後的3個月內,臨時清盤人將會召開第一次債權人及分擔人會議,以委任清盤人及成立審查委員會。若資產不超過20萬元,就可以向法院申請簡易程序令,由臨時清盤人擔任清盤人,審查委員會則無需成立。如果公司員工遭欠薪,不論是簡易程序與否,他們將會變成公司的債權人,待公司變賣資產後,所得款項將用來償還欠薪。不過,既然公司財困,想必還有其他債權人如供應商、銀行和政府等。若果款項足夠償還所有債務當然最理想,若然不足夠,債項就需要按照法例規定的先後次序來償還。

有一點要注意,上述程序只限於「無抵押債權人」,若公司早已將資產抵押,例如物業按揭,以定期存款、應收帳或貨物做抵押的貸款,相關債權屬於「有抵押債權人」,他們可以直接沒收抵押品以抵償債務。形象化點說,如果公司資產是一碗湯,有抵押債權人先喝了頭啖湯,餘下的口水尾才會留給無抵押債權人。那麼,在無抵押債權人當中誰最優先?員工的次序又如何?簡單而言,按香港法例,所有清盤相關開支及清盤人酬金排行最高,其次是審查委員會的必要開支,餘下依次是包括員工的優先債權人和一般無抵押債權人,最後才是股東。除了員工,優先債權人還有其他如政府的法定債項。

不過,按《公司(清盤及雜項條文)條例》,員工欠薪較其他債權優先,但是設有上限,每位員工計最多只可以申索18,000元,當中還細分為薪金8,000元、遣散費8,000元,及代通知金2,000元,若欠薪高於上限,餘額將視為無抵押申索。有趣的是,被拖欠的有薪假期卻無上限限制。

可是,一家財困的公司,值錢的資產相信都已抵押,能夠變賣的資產相信有限。說了那麼多,相信大家可以想像得到,若果一家公司清盤,最後留下的口水尾可以有多少。可幸的是,員工可以向破產欠薪保障基金申請墊支,每位員工最高可獲薪金36,000元、有薪假期10,500元、代通知金22,500元,及遣散費50,000元。若遣散費超過50,000元,超過的部分將會以50%墊支。

講完背景資料,接下來可以討論股東「借糧」。由於借款是員工與股東之間的事,與能否成功追討欠薪無關。換句話說,若股東要求員工償還「欠款」,即使員工未能成功討回欠薪,他們怎樣也要向股東還款,如果無力償還,最壞情況是對簿公堂。因僱主欠薪令自己無端被人控告,不要說甚麼,單是對信貸報告就有不良影響,日後想向銀行借錢可能有困難。有朋友說,沒有大不了,可以事後向股東簽發一份權益轉讓同意書,將日後收取公司欠薪的權益轉讓給股東。此法理論上可行,但實際卻不容易。理由很簡單,既然股東寧願借糧也不向公司注資以發薪,反映股東不願再冒上資金回收之風險,股東又怎會接納權益轉讓?好了,即使股東首肯,在此情況下,員工能否申請破欠基金,看來是一個大問號。

想深一層,出糧變借糧這招認真高明,只要員工申請破欠基金,股東最後就可以取回款項。就算申請失敗,一紙借據在手,員工想逃也逃不了,對員工來說其實是飲鴆止渴,希望日後沒有僱主會仿效。再次重申,本文不是說亞視,請勿對號入座。

文章來源:am730 2015-0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