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星期五

譚仔成功靠窮食

當今科技一日千里,與互聯網相關的行業發展蓬勃,「Hi-tech揩嘢」這句老話近幾成為絕響,但並不代表傳統行業會被比下去,只要市場定位得宜,「Low-tech」仍舊可以撈嘢。例如本地「窮食」佼佼者譚仔雲南米線(下稱譚仔),最近就被日本「丸龜製麵」母公司「株式會社東利多控股」(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編號:3397)以10億元收購。

消息一出,頓時葡萄聲四起,不少朋友嘖嘖稱奇。不過,似乎大家小看了窮食這盤生意。按東利多的公告披露,譚仔由兩間本地公司同心飲食控股(Jointed-Heart Catering Holdings Limited)和新揚行(New Huge Corporation Limited)分別持有。截至今年3月底,兩間公司全年純利共9,900萬元,收購價與之相除,市盈率僅10.1倍。看看另一港人神話翠華控股(1314),莫說當年以30倍市盈率上市,就算目前也有24.3倍。嫌翠華較高檔不適合用來比較?那就看看本地快餐一哥大家樂(341),現市盈率有29.2倍。甚麼?大家樂業務夾雜中低檔組合,而且擁有海外業務不宜比較?索性看大快活(052),業務集中在香港快餐市場,現市盈率有21.12倍。若以此值來計算,譚仔估值可達到20.9億元。由此看來,東利多其實是執到平貨。當然,為一盤生意估值,最佳方法是「絕對估值法(Absolute valuation)」,即先找出譚仔未來每年淨現金收入,再按合適貼現率轉化為現值,但礙於資料所限,無法使用此法。

雖然東利多披露譚仔的財務資料很有限,但從中可以看出幾點。首先是收入,譚仔去年有7.07億元,以目前有41間分店計,每間分店年均收入是1,724.3萬元,日均收入有4.7萬元。假設每位客人平均消費40元,每間分店日均人流是1,181人次,以每天營業12小時,每間分店平均每小時服務98人次。另外,譚仔分店面積不算大,假設每間店平均有54個座位,日均翻座率就是22次。若座位數是90個,日均翻座率就是13次。據聞翠華香港分店翻座率僅11.5次,譚仔高那麼多,估計是「搭枱」所致。值得一提,據政府純計處《食肆的收入及購貨額按季統計調查報告》,2016年第2季至2017年第1季12個月,食肆總收益按年增3.5%至1,084.6億元,中式餐館升1.8%至482.6億元。若只看同心飲食業績,同期收入升22%至6.95億元,增幅較全港食肆及中式餐館為佳。其次是資產。若只看同心,截至今年3月底淨資產增0.2%至1.57億元,增幅相當於38.7萬元。可是去年度純利是9,600萬元,餘下的9,561.3萬元去了那裡?估計大部分純利用於派股息,既然滾存盈利進帳不多,淨資產增幅自然較低。此外,將總資產4.33億元減去淨資產1.57億元,得出2.76億元就是負債,按年增7.6倍或2.44億元。同一時間,總資產也增1.3倍或2.44億元。兩者同時大升,估計是以按揭形式購買廠房或物業。

另外,譚仔去年平均淨資產是1.57億元,去年純利與之相除,股本回報率(Return on Equity)達61.5%,即是每投入100元淨資產能賺61.5元。ROE那麼高,料食肆屬低資產行業。看來好賺,但入行門檻低,市場競爭相當大。不過,反觀競爭對手同期ROE,如大快活有16.3%、大家樂14.4%,翠華僅6%,譚仔盈利能力明顯較佳。譚仔的成功固然值得稱頌,但也反映出窮食需求殷切。無他,當茶餐廳和快餐店貴到食唔起,連電視烹飪節目也標榜食平啲,平靚正自然有市場。譚仔愈成功,某程度反映出香港人的生活質素愈見艱難。

文章刊於:am730 2017-05-26

&&&&&&&&

1 則留言:

  1. 苦瓜兄
    我們應否對金額數字全盤接受?

    Practising unqualified accountant

    回覆刪除

若以匿名留言,系統有機會將留言視為spam,因此可能要遲一點才能回覆。如閣下的提問涉及升學或工作,請以電郵聯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