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7日星期五

避免對沖 唯有轉工

對於強積金與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對沖問題,特首梁振英終於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正面回應,算是對我們有所交代。打工仔看似勝了一仗,但不要開心得太早,因為要平衡各方利益,政府建議只是逐步取消,而且還要作出一些犧牲,計落只算慘勝。

首先,建議一旦落實,將不具追溯力,僱主在實施日前的強積金供款仍可用作對沖,對於供款已久的僱員作用有限。其二是長期服務金將大幅減少。按目前法例,服務滿1年可獲每月工資的三分二作為補償,建議實施後,下調至每月工資的一半。以法例訂明的每月工資上限22,500元計算,即是由15,000元(22,500元x2/3)下調至11,250元(22,500元x1/2),減幅高達25%。當然,建議令打工仔既獲得補償,又可繼續享受退休福利,加起來一定有賺。但短期則不然,因強積金要到退休時才能拿出來,若被遣散又等錢使,但即時到手的金額卻減少,境況有多淒涼可想而知。

其三是新法例會否影響僱主行為。雖然法例列明,若僱員連續受僱於同一僱主4星期或以上,而每星期最少工作18小時便屬「連續性合約」,僱主須支付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但建議實施後,會否令更多僱主走法律罅,如改用短期僱傭合約,並開設不同公司輪流與僱員續約,目前還是未知之數。再者,做生意講究成本,這筆額外開支怎樣也會算到僱員身上,僱主日後在調整薪金時必轉趨審慎。

建議對現時的打工仔是慘勝,商界當然更難過。早於退保諮詢時,商界已高調反對取消對沖,並且預期將有不少公司結業。當時不少人認為商界在嚇鬼,但實情是否如此?朋友在港經營小生意,目前聘用了幾位老員工。

早前他就訴苦,說政府一旦落實對沖,唯有將生意結束,因為財政上無法負擔。為何不聘請年輕的員工平衡一下?原來後生不肯入行。面對如此處境,難怪他意興闌珊。香港經濟依賴中小企,究竟有多少公司像朋友般,值得關注。

平心而論,雖然政府建議並不完美,但至少造福後人,而且同時推出措施以協助中小企,除了上述的對沖豁免安排外,政府將於10年內補貼部分額外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開支。按新紮政務司長張建宗表示,補貼比例由首年五成,其後每兩年遞減一成,至第十一年全面取消補貼。此外,政府擬將員工薪金和年資「定影」(即新例實施前,一切條款不變),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將分兩部分,一份按實施日前的舊制計算,另一份按實施後新制計算。計算變得那麼複雜,負責計算薪酬的人力資源人員可辛苦了。

雖然強積金將不被對沖,但管理收費高昂一樣能侵蝕我們的供款收益。有趣的是,施政報告以即將於本年4月推出的「預設投資策略」(即懶人基金),作為「收費高、選擇難」問題的回應。可是,懶人基金只惠及50歲或以上的供款人,其他人仍要繼續捱貴(請看下述的澄清啟事)。值得安慰的是,報告提到積金局將建立中央電子平台,藉此標準化、簡化和自動化行政程序,有望全面降低強積金的管理成本。

忽發奇想,若然想避免強積金被對沖,就要鎖住供款,如何去做?唯有不停地轉工,雖然無奈但有用啊!

文章刊於:am730 2017-01-27

澄清啟事:文中提到「懶人基金只惠及50歲或以上的供款人,其他人仍要繼續捱貴」。這一說法並不正確,事實是所有人都可以選擇懶人基金,並受惠於法例訂明的收費上限。出現此等錯誤實在抱歉。

&&&&&&&&

2017年1月20日星期五

淺析香港電訊業績

最近香港電訊(6823)話題多多,首先是自去年底高調批評政府的頻譜政策,如去年11月稱消費者不接受政府調高頻譜使用費,去年12月發出公開信批評政府重拍頻譜,今年1月指政府的「零」新增頻譜做法不可接受,大有引起公眾輿論向政府施壓的味道。

其次是以神乎奇技的速度完成年結,於1月13日公布2016年全年業績。有趣的是,香港電訊的年結日是每年12月31日,今個年度不用10個工作天就完成埋數、核數和業績公布,在芸芸大型上市公司中相信是最快速。以為負責的核數師應該很辛苦,但聽聞審核工作早已在年結前開展,而且香港電訊還長期預留了一個房間給核數師使用。若多幾個這樣的客戶,核數師行老闆必定開心,因為所有工作不用堆積在Peak season,人手調配自然較鬆動。當然,若不是香港電訊的業務較為單一,收入來源也較為集中在本地,相信想快也快不來。

至於業績表現,貢獻總收入(以抵銷前計)約63%的電訊服務,去年上半年增幅只有1.6%,去年下半年卻發力增至3.5%,全年平均的升幅為2.6%。儘管住宅電話線路的數量略減0.5%,令本地電話服務收入微跌0.4%,國際電訊收入也減0.4%,但受惠於客戶持續訂用及服務升級,本地數據服務收入因而增加3.4%。

電訊業務包括兩個範疇,其一是寬頻網絡業務。記得郭富城那個扮演技術員的廣告嗎?由他代言的「Now one 4K」盒子,去年6月推出市場後反應理想,帶動1Gbps光纖入屋服務的客戶數目上升,收入因此增3%。其二是本地數據收益,由於企業客戶對跨境傳輸服務方案、網絡設施管理服務及管理式雲端服務的需求增加,此業務收入也升3%。另外,雖然去年電訊服務EBITDA(除息稅折舊和攤銷前溢利)增2.2%,但因銷售和營業成本增2.8%,導致EBITDA邊際利潤率輕微減少0.1個百分點至35.8%。

至於貢獻總收入約39%的流動通訊,去年收入減少8.8%,主因去年缺乏熱門手機推出。若只計算流動通訊服務,去年收入增4.5%。因多了客戶將服務升級,推動ARPU(每位用戶平均收入)升1.3%至233元,但因流動通訊用戶數量下跌1%而被部分抵銷。此外,與CSL網絡的整合於去年第三季完成,成本節省下EBITDA增9.4%,邊際利潤率也增6.9個百分點至41.6%。

整體而言,雖然去年收入減少2.5%至338.47億元,但受惠於CSL的協同效應,EBITDA反而增加4.8%至126.84億元,扣除折舊和融資成本等開支後,除稅前溢利更增24.2%至56.98億元。值得一提,香港電訊於 2015年7月和2016年2月分別發行了兩批合共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的擔保票據,息率分別為5.25%和4.25%,除減少集團對借貸的依賴,也藉此節省融資成本,由2015年的2.8%降至去年的2.5%。

在股息分派方面,末期股息為34.76分,連同中期股息27.09分,全年合共派發61.85分,按去年每股溢利64.62分計算,派息比例為95.7%。執筆之日,香港電訊的股價是10.52元,即是收益率達6.1%。雖然母公司電訊盈科(008)的收益率也有6.1%(以去年股息28.33分和同日股價4.62元計),但ViuTV仍在燒錢階段,短期內勢將拖累電盈業績。相較之下,香港電訊業務較穩健,是好「息」之徒的好選擇。

文章刊於:am730 2017-01-20

&&&&&&&&

2017年1月13日星期五

從西九故宮談內控監管

在立場先行的今天,未討論前先聲明瓜瓜贊成在西九文化區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因有助加強中國與香港文化交流,更可鞏固香港作為內地窗口角色。但贊成不等於愛屋及烏,見到不合理的就要出聲,將探討前期顧問合約爭議。

不論企業或機構,採購幾乎必有功能,小至買一支原子筆,大至建樓都涉採購程序。一個完善採購程序不外乎保證3點就是「平,靚,快」。「平」是指採購回來的物品價錢要合理,「靚」指物品質素和數量須符要求,「快」則指物品須準時送達。當涉及大型採購如建造工程且金額龐大,選擇供應商方式多以公開投標進行。包括明標、暗標和議標,藉此揀選合適供應商。在特殊情況如時間緊迫、保護專利和保障版權等就採用單一招標,即只邀一位供應商投票。

故宮館爭議之一是西九管理局未按慣例公開招標,卻以單一招標聘任建築師嚴迅奇作項目前期諮詢顧問,合約費450萬元,事前未經董事局審批。按該局解釋,西九行政總裁有權直接批出500萬元以下顧問合約。的確,該局工作繁重,沒理由每單採購都須經董事局審批。但何不公開招標,綜合該局和林鄭月娥司長回應,單一招標理由有二,包括項目需趕及在2022年完成及與故宮簽訂合作備忘錄前須保密。

沒有錯,公開招標涉多個步驟如準備招標文件、初步審核供應商、發布招標文件、召開投標會議、收取和審核標書及公布招標結果等。事前還要成立標書評審委員會,決定招標方式、設計落標程序、標書規格、封存及遞送方法、標箱設計、標書儲存方法、審標標準及程序等。單是聽已覺得很煩吧?等到全部執行和落實,三幾個月是等閒事。但距離2022年還有6年,為爭取「快」而犧牲「平」和「靚」值得商榷。另外,在該局準備的那份長達16頁回應,雖提及為何項目須保密,但在近900字解釋中,只描述核心小組成員如何及何時組成、成員角色和國寶級文物外借規定等,根本沒有正面回應保密理由何在。

更有趣的是林鄭司長在此事角色。上述回應中提及,基於項目特殊性,林鄭司長於2016年5月詢問嚴先生參與項目設計意向,司長在徵得他同意後,責成管理局行政總裁栢志高跟進。林鄭司長是管理局董事局主席,董事局責任應是為局方重大策略事宜訂立方向,具體運作和執行應由行政總裁負責。現在林鄭司長這樣橫插一手,叫栢先生情何以堪?就當栢先生不介意,若他與嚴先生在顧問合約的細節如價錢談不成,他能否對聘任說不?正如前財爺曾俊華的名句「You always agree with your boss」,此事有沒有大石砸死蟹的成分?

另外,450萬元合約費用是如何釐訂,由嚴先生開價,然後由該局審議後討價還價?費用按甚麼基礎計算?有否與同類合約比較?林鄭司長有否找過其他建築師?相信不少公眾對這些問題甚為關注。

為釋除公眾疑慮,建議西九管理局的審計委員會介入,為此事進行專項調查。當然,由政府審計署負責就更好。要知道此事不單涉及公營機構管治,更為公眾立下榜樣,不然廉署怎樣宣傳防貪及內控監管措施也沒有用。

廣告時間:由於讀者反應熱烈,拙作《讀財報.挖好股》已加印第二版,謝謝大家支持!

文章刊於:am730 2017-01-13

&&&&&&&&

2017年1月6日星期五

叱吒樂壇須忘本

瓜瓜是本地樂迷,在幾個流行曲頒獎禮中,個人比較喜歡商台舉辦的「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論賽果,今年較矚目的要數「我最喜愛的歌曲大獎」。經過3輪網上投票,再由頒獎禮現場觀眾一人一票,最終鄭欣宜的《女神》擊敗方皓玟的《你是你本身的傳奇》奪該獎項。

身為樂迷替得獎者高興,但對「叱咤十大」賽果頗感意外,因多首受歡迎歌曲失落獎項。特別是入選「我最喜愛的歌曲」10強幾首歌如謝安琪《山林道》、Dear Jane《經過一些秋與冬》、JW《矛盾一生》、Supper Moment《同一》、方皓玟《你是你本身的傳奇》和陳柏宇《沒有你,我甚麼都不是》,6首歌竟全部落選「叱咤十大」。當然,「我最喜愛的歌曲」和「叱咤十大」賽制不同,前者由樂迷投票選出,後者按播放率決勝負。但播放率取決於DJ選曲喜好,在10首樂迷最喜愛歌曲中,僅4首入選十大,某程度反映DJ與樂迷口味存在差距。某位網友講得好,電台既不能帶領主流,還與主流觀眾脫節,看來商台管理層應關注一下。

在頒獎典禮中,留意到兩個環節。其一是開幕片段,有趣而扼要介紹一首歌曲如何在香港誕生。不說也不知,除歌手、作曲人和填詞人外,還有不少崗位參與包括決定大方向的唱片公司老闆、發掘和訓練歌手的Artist and Repertoire部門,還有音樂監製、編曲人、樂手、MV製作人員和宣傳人員等。一首歌曲需要那麼多人才能誕生,生產成本可不輕,不計MV和後期宣傳,據說每首歌製作成本需5萬元。但要回本何其困難,如將歌曲放在網上平台賣,每首售價僅8元,要下載6,250次才回本。假設網上平台拆帳成本是30%,下載量更要8,929次才可回本。若是網上串流就更慘,如小型唱片公司,一首歌播放1,000次才得4元。

或許你會說,今時今日歌手不靠賣歌,將Music Video上載YouTube也能賺錢。但按頒獎典禮另一環節「樂壇大數據」透露,每1,000次觀看才賺6元,但製作一個MV成本約5萬至6萬元,保守估計要觀看833萬次才能回本,縱觀本地歌手,有幾多位能達標?

歌手可開演唱會嘛。於一線歌手來說當然不成問題,但其他歌手如樂隊「RubberBand」,去年在麥花臣場館舉辦3場演唱會,成績叫好又叫座。據說每場平均觀眾為1,800人,以票價320元計總收入172.8萬元。扣除製作費和唱片公司分成後,樂隊淨賺16萬元,約為總收入9%。表演3天能賺此數看似不錯,但演唱會不是每天舉行,歌手難以靠開騷維持生計。再者,歌手容祖兒在得獎感言中提到,香港出騷機會不多。容祖兒貴為本地一線歌手尚且如此,其他歌手演出機會如何呢?今年頒獎禮主題是「忘我不忘本」,看來要改為「忘我忘成本」,才夠資格在香港叱吒樂壇一番。

現在香港歌手要生存,除接拍廣告和出席大小活動外,北上發展已是常態。既然要北上,總得要唱普通話歌,變相扼殺廣東歌的生存空間。不論是歌迷與否,廣東歌是香港文化重要部分,我們應好好守護,不要讓它消失。如何去做?最直接方法就是以實際行動支持自己心儀的歌手,如購買音樂專輯和表演門票。若能力所限,最低限度也要拒絕非法上載和下載歌曲,對音樂人來說已是很大幫助。

文章刊於:am730 2017-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