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星期五

Blockchain對會計師之威脅尤勝AI

早前寫了篇《AI=會計師末日?》,除了探討人工智能在會計行業的應用和發展外,還討論對行業帶來的影響。文章刊登以來,不時收到年輕朋友來問是否不應入行,並及早找一份不會被淘汰的工作。其實人工智能仍在發展階段,等到全面普及相信還要好幾十年時間。

再講,按目前發展,人工智能只能從事一些苦差,如閱讀過百分合同,然後寫出摘要,又或者四處搜集數據並進行基本分析等,要完全取代會計師似乎不太可能,反而幫助我們提升工作效率和質素。可是,不要開心得太早,因有另一種新科技將為行業帶來革命性影響,而且比人工智能更深更廣,說的就是區塊鏈(Blockchain)。

區塊鏈是甚麼?就是比特幣的核心技術,特點是完全公開並去中心化,數據分散紀錄並更新到無數的參與者中,因此公認為不可能被篡改的數據庫。若應用在金融和會計領域,可以建構出一套專為經濟交易而設的電子分類帳。

區塊鏈數據庫包含兩類型紀錄,分別是「交易(Transaction)」和「區塊(Block)」。每一個區塊都記錄了多筆交易,並以時間戳將所有區塊一個接一個地連接起來,因此交易一旦被記錄就無法更改。另外,每個參與者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身份認證,加上記錄過程皆經過加密處理,因此可以確切追查交易由誰來作出。總括而言,由於區塊鏈有著交易紀錄時間順序、資料不能篡改和交易認證等特點,只要加入適當的取存控制,就能成為一個非常可靠的電子分類帳。

對會計和審計有甚麼幫助呢?眾所周知,目前核數師為企業進行審計需時不短,原因之一就是要核實帳目。既然區塊鏈有齊上述特點,核數師就不用再花大量時間去核實交易,也不用找第三方如銀行、客戶和供應商等確認帳戶餘額,除了核數時間將可縮短外,審計費用也有望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上市企業財報造假時有發生,但目前的審計並非專門針對此等情況。若核查和確認等工作能夠減省,核數師就能騰出時間在數據分析和追查上,以迎合市場防止造假的期望。

另一方面,目前財務報表其中一個最大問題是數據滯後,因編製和審核需時,一般上市公司的財報沒有1至3個月也做不出來。如年結日在每年3月31日,財報要等到6月才準備好,所謂新聞也變成舊聞。現在有了區塊鏈科技,不單可縮短財報準備時間,由於是全自動化,實時財務報表並不是夢。試想像一下,管理層隨時掌握企業的實時財務狀況,管治效率肯定得以改善,投資者也能了解最新的營運表現,市場資訊透明度必定提高。

忽發奇想,或許有朝一日,用家可以透過經認證的程式,自己動手編製上市公司的實時財報,到時還需要核數師?還是核數師須轉型,成為實時財報服務的提供者?瓜瓜沒有水晶球,無法預測Blockchain以至AI的未來發展,但有一點肯定,身為會計師,特別是年輕一群,單靠Computer literacy或者Digital literacy已是落伍,盡早培養好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以迎接快速多變的未來世界。

原文刊於:am730 2017-12-29


&&&&&&&&

2017年12月22日星期五

買騰訊 落車難

被譽為股王的騰訊控股(700),股價近年屢創新高,股東當然個個笑逐顏開,但也有例外,說的就是南非跨國媒體公司Naspers(南非證券交易所:NPN)。該公司於2001年以3,300萬(美元,下下同)購入騰訊33%股份,以騰訊目前市值4,737億元(約36,950億港元)計,該筆投資現值1,563億元,按理歡喜才是。有趣的是,Naspers目前的市值僅1,106億元,未計本身業務價值折讓接近30%。

為何Naspers的股價沒有完全反映騰訊的市值?這與會計問題不無關係。按財務報告準則,騰訊屬於Naspers的聯營公司,因此須以權益法入帳,即當初投資時以成本計量,日後再按享有權益份額的變動來調整帳面值。換句話說,在Naspers帳上,騰訊這筆投資的帳面值,應是3,300萬元加上應佔騰訊過去多年的盈虧。當然,此法充分反映Naspers投資在騰訊所帶來的權益,但卻忽略了市值,即使騰訊股價如何幾何級上升,在Naspers帳上都不會反映出來。

當然,帳面值大小與市值沒有必然關係。不過,Naspers目前的市帳率只是6.6倍,低於騰訊的19倍。況且,市場早已知悉隱藏價值存在,但仍出現大幅折讓,看來市場是有意壓低Naspers股價。

近年騰訊股價愈來愈高,Naspers竟然一股也不沽套利,加上股價折讓遲遲未有解決,所以惹來Naspers股東不滿。此外,騰訊派息比率低企,從騰訊收到的股息遠低於股價升幅。如2016年騰訊的派息比率是12.5%,每股股息只有0.61港元,以2016年年初股價149.1港元計算,收益率只有可憐的0.4%。可是,騰訊股價由2016年初至年尾的升幅就有27%。實際收息少,資本增值又不能在帳上確認,難怪Naspers股東發牢騷。

要解決折讓問題,Naspers大可以將手上的騰訊股份全數分派給股東,一來對Naspers業績不會有影響,二來交由股東自己決定,是個雙贏局面。或許是Naspers 的CEO最近表示無意進行分派,有股東就建議將騰訊的投資組合分拆,讓其成為純粹追蹤騰訊的投資,或者沽售部分騰訊股份,並將所得用作回購Naspers股份。

雖然有傳Naspers將會「做嘢」,個人認為不會輕易沽出騰訊,即使出售也只會是小部分,並最少保留20%股權。瓜瓜這樣說,主要是基於Naspers自身業務表現不濟。如今年上半年度,Naspers的稅前盈利有12.24億元,但當中包括了騰訊在內的聯營公司分佔利潤已經是14.47億元。若撇除聯營公司利潤,將出現2.23億元虧損。由此可見,沒有了騰訊,Naspers業績將相當難看。

另一方面,騰訊業績屢創新高,能在高位沽出固然沒有問題,最怕是沽出後股價仍大幅攀升,到時便給人沒眼光的口實,若先行沽售部分股份,看錯股價的風險相對少一些。行筆至此,忽然想起鄭秀文的名曲《落錯車》。歌詞中有一段這樣寫:「落錯車,如明天發現只愛舊懷抱,才學到貪心的人總喜歡兜錯路」。是不是完全道出騰訊投資者錯估高位沽錯貨,股價其後還大幅攀升的心聲?(利益申報,本人持有騰訊股份。)

原文刊於:am730 2017-12-22

&&&&&&&&

2017年12月15日星期五

淺談蘋果業績

蘋果公司(NASDAQ:AAPL)早前公布2017年度全年業績,表現較去年為佳,純利達到483.51億(美元,下同)。差不多500億元,究竟是個甚麼概念?美國政府財政經常赤字不可比較,不如用世界公認富有的香港吧!特區政府上個財政年度的盈餘預計約是119億元(約928億港元),蘋果賺到的純利是香港的4倍。

還未清楚?不妨形象化,如將純利全數兌換成100元美鈔紙幣,排起來的長度差不多可以圍繞地球赤道兩圈。此外,若以目前全球人口75.9億人計算,蘋果期內平均從每人口袋賺到6.4元。若轉化成秒更不得了,蘋果平均每秒淨賺1,533元。換句話說,閣下看完這篇文章時,他們已經賺了幾十萬元。

蘋果雖然賺錢,但並非一帆風順,而且也有些暗湧。如最近3個年度,2015年度可算最輝煌,收入增27.9%至2,337.15億元,純利更升35.1%至533.94億元,是蘋果開業以來最高。可是,2016年度卻無以為繼,因iPhone銷量不濟,整體收入減7.7%,純利更跌14.4%。

來到2017年度,受數碼內容及服務等業務帶動,加上iPhone和Mac的銷情理想,故收入增6.3%,純利則升5.8%。值得一提,若按地區劃分,全球銷售都錄得增長,當中表現最好是美洲有12%,亞洲其他地區有11%,歐洲有10%,日本較低有5%,唯獨大中華地區倒退8%,原因主要是iPhone銷售轉弱,以及美元升值所致。可幸的是,情況已較2016年度明顯有所好轉,該年度也是相同原因以致該區收入減少17%。

雖然2017年度的收入和純利可觀,但毛利率已連續兩年下降。2015年度有40.1%,2016年降至39.1%,2017年度再跌至38.5%。產品盈利能力續跌,主要是產品成本增加以及美元轉強所致。按蘋果向證監呈交的年報,預期2018年度第一季的毛利率介乎38%至38.5%,意味盈利能力最多只能持平甚至可能更差。

另外,iPhone收入雖然增加3.4%,但銷量只增2.3%,餘下的1.1%是售價提升所致。若簡單地將收入除銷量,iPhone的平均售價由2016年度的645.2元升至2017年度的652元。

最後一提,去年8月,歐盟委員會裁定蘋果須向愛爾蘭補稅150億元(約130億歐元),年報披露還須多繳11.6億元(約10億歐元)利息。不過,由於愛爾蘭仍在核實金額,蘋果仍未支付這筆稅款。此外,蘋果表明將會上訴,並且相信將會勝訴,因此未在帳上確認這筆巨額稅款。有趣的是,裁決至今已一年多,愛爾蘭並不願意收取這筆稅款,而且表示將會上訴。無他,當初與蘋果作出如此稅務安排,就是希望吸引外商投資,若乖乖向歐盟就範,算盤便打不響了。

相信是歐盟不耐煩,早前就向歐盟法院申請,強制愛爾蘭收取該筆稅款。不過,蘋果最近與歐盟達成協議,先將稅款存放在第三方託管戶口,預計於明年第一季完成,然後等待上訴結果。外界預計上訴至少要花幾年時間,意味罰款短期內不會影響蘋果業績。當然,稅款一旦在帳上確認,業績將會相當難看,投資者不可不防。

原文刊於:am730 2017-12-15

&&&&&&&&

2017年12月14日星期四

日清上市雜談

出前一丁品牌在港相信無人不識,家中總有幾包作應急吧?其母公司日清日本(Nissin Foods Holdings Co., Ltd,東京證券交易所:2897),將擁有香港和中國業務的日清食品(1475)分拆上市,好奇為何選擇來港而不是在日本,據說日清計劃拓展內地市場,在港上市有利提高品牌知名度。

除了出前一丁袋裝即食麵外,中港業務還包括合味道杯麵和日清美味寶等產品。不說也不知,原來香港另外兩個著名品牌公仔麵和福字麵早已被日清收購。從價格到品質,出前一丁給人的印象是較高級,公仔麵和福字則較平民,看來日清包辦了即食麵上中下價市場。如以2016年即食麵銷售額計,日清在港的市佔率達65.3%,遠遠拋離第二名農心的5.5%和第三名壽桃牌的5.4%。雖則如此,但香港即食麵收入在過去兩年持續下跌,2015年跌1.1%至9.31億元,2016年再跌1.4%至9.19億元,2017年上半年更跌8.9%至4.21億元,可幸冷凍食品錄得增幅,故香港業務收入才能維持平穩,2015年和2016年分別增0.4%和減0.3%,今年上半年則有好轉8.1%。

日清差不多壟斷香港市場,但在中國大陸以銷售額計,市佔只排第五有2.8%,頭4位分別是46.5%的康師傅(322)、17.8%的統一、9.9%的今麥郎和7.7%的白象。若看優質即食麵市佔則有19.8%,排第二,但仍較37.9%排榜首的康師傅低近半。儘管如此,中國業務收入近兩年的升幅不算差,2015年和2016年分別升6.4%和0.4%。可惜的是,今年上半年受市場競爭激烈影響,冷凍食品收入下跌35%,故中國業務收入減3.6%。

整體來說,2015年和2016年收入分別增3.7%至26.29億元和0.05%至26.3億元,2017年上半年則升1.6%至13.44億元。無論如何,增速放緩是不爭的事實,日清品牌的高速成長期早已過去,現正處於成長期尾聲甚至邁向成熟期。

至於產品盈利能力,受惠原材料價格下跌,採購競爭力增加,生產效率提升等因素,過去兩年毛利率均提升,由2014年的34.1%升至2016年的39.6%,但今年上半年因新廠房剛投入運作,以致拖低毛利率至36%。另外,日清2014年至2016年的溢利率分別是5.9%、3.9%和3.5%,溢利率偏低且下跌,主要是上市費用、固定資產和可供出售投資減值。值得一提,日清在2012年購入的福字品牌,需於2014年作出2,119.7萬元的減值。若撇除這些特別項目和虧損,調整後的溢利率分別有6.7%、7.7%和7.5%,盈利能力不算太差。

最後一提,若簡單地將今年上半年的溢利乘二再除以上市後股份數量,每股盈利約是0.17元,以招股價3.45元至4.21元計,市盈率介乎20.2倍和24.7倍,較母公司目前的36.7倍為低,也較競爭對手康師傅的52倍低。

如前所說,日清的高速成長期已過,市盈率較低看來合理。此外,日清拓展內地市場無疑是策略正確,因有助延長品牌周期,特別是國內生活水平愈來愈高,優質即食麵市場的潛力不小,唯一擔心是中日兩國關係時好時壞,若兩國關係轉差時,會否觸發民眾抵制日貨,以致影響日清在內地的銷售。

原文刊於:am730 2017-12-08

&&&&&&&&

港鐵自毀八達通?

做生意,特別在市場擁有壟斷地位的,從來都是設法維護優勢,鮮有將機會拱手相讓予競爭對手,最近就有一例,說的就是港鐵公司(066)與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合作,在幾個港鐵站作試點,讓乘客通過支付工具在售票機購買單程票。身為八達通的大股東,港鐵這次安排實在匪夷所思。雖然支付工具來勢洶洶,但礙於八達通壟斷了交通車資繳付市場,大家只能在零售消費和生活繳費市場分杯羹。八達通只要維持這個優勢,即使日後支付工具如何普及,至少能與其分庭抗禮。這次倒好,連唯一優勢也沒有了,可以預期八達通的市佔率逐漸被蠶食,最後黯然離開。港鐵沒理由不清楚這一點,是否另有盤算就不得而知。

朋友說不用怕,因支付工具只是用來購買單程票,不像八達通般可直接在入閘出閘機拍卡。再者,支付工具主要靠「掃QR code」來連接繳費系統,用家既要開啟應用程式又要登入,無論操作速度和方便程度,都比不上利用近場通訊科技的八達通卡,講求便捷的香港人不會捨棄八達通。可是,近場通訊早已廣泛在智能手機應用,與支付工具結合是早晚的事,到時八達通可以壽終正寢。

有人說方便乘客是好事,但方便了誰?還不是內地遊客?他們不會因為沒有支付工具而不乘搭港鐵,既然港鐵獲益有限,打開競爭缺口實在得不償失。這裡沒有歧視內地遊客之意,若港鐵的目的只是方便遊客,那請一視同仁,在售票機加裝信用卡付款以方便國際遊客。反觀人家極聰明,自己的領域寸步不讓。如閱文(772)旗下的QQ閱讀,只接受騰訊控股(700)的支付工具如微信支付和QQ卡等。天貓雖然接受八達通旗下的「O!ePay」手機應用程式,但不及親生仔支付寶方便且限制多多,如只能在天貓桌面版使用,付款時既要打開「O!ePay」,又要拿出八達通來「嘟」,麻煩之極。

搞到今天兵臨城下的局面,八達通當然難辭其咎。但公道點說,論科技層面,個人認為八達通比支付工具先進,只是輸在應用不夠廣泛。就好像某位大學教授說,支付工具連俾錢乞兒和叫雞(好奇為何沒有人出來說侮辱女性)也照顧得到。當然這些例子似乎過於極端,但八達通最大敗筆是無法在微企和小生意中普及。無他,既要安裝讀卡器,又要支付交易費用和租機費,就好像收取的士車資,多年來儘管八達通嘗試打入市場,但仍無法普及。

其實八達通在設計上有其局限。首先,當初設計是用作小額繳費,因此儲值額設限在1,000元,最近才提升至法例上限3,000元。另一問題是增值,須拿出實體八達通卡來進行。即使可自動增值,但上限是500元,而且每天只可進行一次。用家也可利用「O!ePay」,但過程並非想像般快。先要登入自己的銀行戶口進行轉帳,然後登入「O!ePay」下個轉帳指令,接著掏出八達通卡在手機背面嘟一下才成。

八達通系統由私人公司擁有,大股東是港鐵,而港鐵的大股東是政府。換句話說,八達通是港人的財產,守護著她理所當然。但想深一層,抗拒支付工具發展非我們之福,若然八達通仍不思進取靠食老本,將來被淘汰便是活該。

八達通如是,港人賴以維生的支柱產業,何嘗不是面對同樣危機?

原文刊於:am730 2017-12-01

&&&&&&&&

騰訊毛利率續跌 怕不怕?

最近新股熱潮當中,3隻與騰訊控股(700)相關新股包括眾安在綫(6060)、閱文集團(772)和易鑫集團(2858)都出現同一個現象,就是股價在高位曇花一現後逐漸回落,近日更是捱沽。相比起來,騰訊表現可謂差天共地,自公布今年第三季業績以來,股價不單衝破400元,本周二更以5,230億美元的市值,首次打低Facebook成為全球最高市值科技公司第五名。此榜第一位是蘋果公司,其後依次是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微軟和亞瑪遜。

騰訊股價來到這水平,究竟是位高勢危還是仍可上望?不妨用市盈率衡量。騰訊去年每股盈利約4.891元(4.383元人民幣),以周二收市價430元計,市盈率是87.9倍。此外,騰訊去年第四季至今年第三季每股盈利合共是7.461元(6.512元人民幣),滾動市盈率是57.6倍。若看同屬中國科技公司的阿里巴巴(NASDAQ:BABA),以周二收市價190.9美元計,市盈率有74.9倍,滾動市盈率則是53.8倍。相比之下,騰訊現價略貴,應否追入見仁見智。騰訊市盈率如此高,除反映投資者憧憬外,當然需亮麗業績支持,騰訊個人之處是收入和盈利長期保持高增長。如今年首9個月收入增59%至1,713.68億元(人民幣,下同),盈利更升64%至508.49億元,但溢利率續降。如2014年有30.3%,2015年和2016年分別降至28.3%和27.3%。主因毛利率跌。如2014年60.9%,到2015年和2016年分別降至59.5%和55.6%。今年頭9個月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減6個百分點至49.9%。



毛利率下跌主要出現在兩大業務,即增值服務和網絡廣告(見圖),如2016年第一季分別有65.6%和43.7%,到今年第三季分別跌至59.9%和36.3%。若不是具有較高毛利率的其他業務收入佔比增加,相信整體毛利率的跌幅將更大。增值服務毛利率下降主要是相關成本上升,當中包括分成、內容成本,以及智能手機遊戲渠道成本。至於網絡廣告也是因為成本上升影響毛利率,如視頻內容投資、流量獲取成本及頻寬及服務器託管費。核心業務發展至今,收入基數愈來愈大,要維持高增長就要製作更多更好的內容去吸引用戶,最後令成本上升而影響毛利率。雖然毛利率續跌,但騰訊似乎透過開支彌補損失。如今年頭9個月,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對收入比率減0.3個百分點至6.8%,一般及行政開支比率也減0.2個百分點至14.1%,故期內溢利率較去年同期升1.1個百分點至29.7%。更重要的是,隨著其他業務包括雲計算和支付服務的貢獻續增,如今年第三季毛利佔總毛利比率有8%,較去年同期升4個百分點。這些業務毛利率續改善,如去年第三季僅18.1%,今年第三季已升至20.3%,有助推高整體毛利率。

最後一提,有朋友問閱文分拆上市會否影響騰訊業績,相信機會不大,一來閱文收入貢獻不高,如2016年收入25.57億元,只相當於騰訊該年收入2%。二來騰訊仍持閱文逾50%股權,意味閱文財報續全數併入騰訊合併損益表,故不會影響收入。雖則如此,因騰訊持股量下降,分到閱文溢利將減少,非控股權益應佔部分將增加。但不用擔心,因持股量變化不大,相信不會對騰訊純利造成重大影響。

好奇一問,執筆之時騰訊股價在430港元水平徘徊,股價會否如2014年般,升至600港元左右,然後拆細?

原文刊於:am730 2017-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