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2日星期五

若果經濟硬著陸點算好?

早前有報道指,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認為美國經濟正在衰退,該公司因此暫緩員工招聘,甚至著手裁員。無獨有偶,摩根大通行政總裁戴蒙(Jamie Dimon)也指,正為即將到來的經濟颶風作準備,並指出此股風暴是由烏克蘭戰爭、通脹壓力上升,以及美國聯儲局加息所造成。

大企業巨頭言論之所以備受關注,因他們掌握了市場第一手數據,比常人更快更準作出分析和制定應變策略。作為全球最高市值電動車生產商以及全美最大銀行的掌舵人,他倆相繼看淡經濟前景,想必在其公司業績或指標中有所預示。尤其是摩通,其業務包括消費者信貸、房屋和汽車融資,其業績很能反映經濟狀況。

的確,摩通今年第二季業績差過預期,收入微升1%307.15(美元,下同),淨利潤更減少28%86.49億元。不過,業績倒退主要是投行業務大減造成。幾個與經濟相關的重要指標均錄得增長。如在消費者和社區銀行業務中,消費者透過借記卡和信用卡的消費於期內增加15%,主要是旅行和餐飲消費保持強勁。此外,信用卡貸款增加16%,主要是新增帳戶持續增長。該行認為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就業市場和消費者開支以及其消費能力依然健康。

等等,數據不是很好嗎?為何卻大唱反調說經濟將會衰退?原因有五,包括地緣政治局勢緊張、高通脹、消費者信心減弱、利率不知何時見頂,以及前所未有的量化緊縮將影響全球流動性。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加上烏克蘭戰事對能源和食物價格造成的負面影響,最終將會衝擊全球經濟。

在上述的原因當中,第一、二、四和五屬於已知事實,那麼消費者信心減弱又如何得知?據美國非牟利機構Conference Board所做的消費者信心指數(CCI)顯示,指數於今年6月只有98.7,不單較5月時銳減4.5,更是去年2月以來新低。CCI受市場重視,據說是聯儲局議息時參考數據之一。調查發現消費者對經濟前景看法黯淡源於通脹,特別是汽油和食物價格正蠶食其購買力。以前者為例,按美國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發布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當地普通汽油平均價是每加侖4.71(相對香港來說真便宜),較今年初升了50%之多。據美國勞工部勞工統計局數據,上月消費物價指數升幅達到9.1%,當中能源升41.6%,食物升10.4%,其他類別則升5.9%。由於通脹嚴重影響民眾購買力,當地就有金融科技公司看到商機,與汽油站合作推出「Fill up now, pay later」服務。說穿了其實是近年興起的「Buy now, pay later」支付服務,不論消費金額,消費者都可以選擇將帳單免息分期付款。若通脹持續,估計類似服務將會愈來愈流行。

摩通對經濟前景的看法,也反映在壞帳撥備上。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一樣,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也是採用「預期」而非「已產生」作計算壞帳的基礎。今年第二季度,摩通的壞帳撥備開支是11.0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2.85億元回撥大增33.86億元,是淨利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指出,美國經濟硬著陸的機會愈來愈高,作為開放型經濟體,香港能否獨善其身?寫到這裡,不禁然想起昔日當童軍時學到的格言,「Be Prepared」!

原文刊於:am730 2022-07-22

&&&&&&&&

懷念斯里蘭卡出差的日子

經常在社交群組與舊同事閒聊,最近大家都十分關心斯里蘭卡的局勢。無他,因工作關係,我們早年曾多次到訪斯里蘭卡,大家都喜歡這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可惜的是,國家財政破產,物資和燃料嚴重短缺,最近更引發民眾衝擊總統府。弄至今日田地,怎不叫人欷歔。姑不論是否人禍所致,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必定是主要原因之一。

該國統計署數據顯示,今年首季GDP下跌1.6%。貢獻GDP最大是服務業,佔比達到55.6%,當中以「住宿與餐飲服務活動」以及「資訊科技編程諮詢」為主,兩者的佔比分別是25.2%12.3%。其次是工業和農業,貢獻GDP佔比分別是31.1%8.1%。在工業當中,貢獻最大是紡織和食品加工,農業則是米、茶葉和橡膠。因疫情關係,重創該國旅遊業。本來還有工業和農業支撐經濟,但由於外匯耗盡,導致汽油和化肥無法進口,結果影響產出。

不禁想起在斯里蘭卡出差日子。喜歡斯里蘭卡,其中一個主因是人。當地人認為肥胖是福,心廣體胖男女隨處可見,情景像一個個Minions在街上走,可愛到不得了。相信是當地盛行佛教關係,斯里蘭卡人大多非常有善。與他們相處也很有趣,他們說「Yes」時會擰頭。記得首次到當地工廠進行審計時,請會計找些文件,他一邊說Yes一邊擰頭,還以為對我們有所不滿。由於當地法例,僱員工資必須是定薪,所以當地工人多是懶洋洋。此外,由於家庭觀念極重,就算加班費是平時的23倍,大多數工人都不願意加班。到了下班時間,幾百人同時排隊打卡,場面何其壯觀。

斯里蘭卡男子愛穿恤衫西褲,也有不少人穿傳統服飾DhotiDhoti貌似一件圍巾,穿起來像長裙。女子則愛穿傳統服飾Sari,穿起來的模樣像極我們印像中的印度西施。此服飾露腰,纖瘦的會顯得很性感,但斯里蘭卡人愛肥,碰到肥西施的機率遠較纖瘦的高。此外,斯里蘭卡人信奉佛教,到處都有佛寺。當年唐三藏取西經後,回國前曾在斯里蘭卡逗留,據說某佛寺還藏有他的遺物。

喜歡斯里蘭卡的另一原因就是奶茶,奶香而且茶味濃郁,與港式奶茶相比,茶味較重但略欠幼滑。在當地吃飯最頭痛,三餐都是咖喱,而且遠較印度咖喱遜色。當地也有中餐館,可惜巧婦難為無米炊,唯一可口的只有肉菜。雖然當地盛產海鮮,但上好的全都出口去了,國內能買到的都只是普通貨色。青菜就更麻麻,需從中港空運進口,已經顧不上新鮮與否,能吃得到已是萬幸。

每次到訪,我們都住在首都科倫坡的一家臨海旅館。房間整潔,設備完善,還可以看到海景,日落時最美。可惜經常加班,鮮有機會在旅館看到。此外,要數印象最深刻的,就不得不提南部城市加勒。公司在該市有一家工廠,在南亞海嘯之後的一年曾再次到訪。從首都出發的四個小時車程中,沿途所見滿目瘡痍。最令人不安的,就是一個個豎立在瓦礫的墓碑。每個瓦礫堆其實是一個家庭,由於死者無數,墳場不敷應用,因此將家庭成員就地埋葬。那麼美好的地方屢遭劫難,實在令人嘆息,唯有在此祝願斯里蘭卡,往後一切安好。

原文刊於:am730 2022-07-15

&&&&&&&&

蔚來沽空報告可信嗎?

造車新勢力之一的蔚來集團(9866),近日遭沽空機構Grizzly Research狙擊。該機構研究報告指,蔚來透過「Valeant風格(Valeant-esque)」的會計手法,誇大收入及提高利潤率。蔚來其後否認,並指該報告並無依據,而且包含許多錯誤、無根據的推測,以及誤導性結論和詮釋。

一個有趣問題,企業帳目必須按照會計準則來做,哪有風格可言?報告提到的「Valeant風格」又是甚麼?其實Valeant是加拿大藥廠Bausch Health的前稱,旗下品牌博士倫相信無人不識吧?在2010年前,Valeant只是一間規模甚小的藥廠,但由Michael Pearson出任行政總裁的6年期間,大肆四出收購合併,令公司一度成為加國最高市值企業。可是好景不常,由於Valeant涉及藥品抬價以及會計醜聞,在短短幾個月,市值由高位計暴跌接近九成。所謂「Valeant風格」,是指Valeant透過出售藥品予郵購藥房Philidor來推高收入。可是,該藥房實際上由Valeant協助成立。

沽空機構以此作比喻,認為蔚來採用相同手法,透過出售電池與旗下關聯公司蔚能,將收入和利潤分別虛增10%95%。其理據是甚麼?於去年蔚來向蔚能出售電池,作為電池出租業務之用。據蔚來去年財報,涉資41.38億元(人民幣,下同),佔蔚來去年總收入約11.5%。可是,蔚來只持有蔚能19.8%股權,因此蔚能的收支不會併入蔚來的損益表,這筆電池交易也不用互相抵銷。沽空機構捉著這點,並且認為蔚來誇大電池銷售數量以虛增收入。

回到一個基本問題,為何蔚來電池出租業務那麼複雜,要透過關聯公司來做?回答此問題前,需要先理解這個業務。相信大家都知道,蔚來電能車的賣點是可以更換電池,用家只要將車駛至換電站,就能更換一個充好電的電池,過程僅需5分鐘。不單如此,用家在購買蔚來電能車時,可以選擇電池租用服務。視乎所選電池容量,車價立減7萬元或12.8萬元,電池租金則分別是每月980元或1,480元。在會計上,這個業務有兩個大問題。其一,首年電池租金收入不足以彌補賣車折扣。以上述第一個方案為例,蔚來每賣出一部車,首年收入就少收58,240元。雖然往後幾年都會收到租金,但要接近5年後才能完全回補差額。其二,用作出租的電池將被視為蔚來的資產,需要計算折舊,影響盈利。

很明顯,由關聯公司來做出租業務,既可降低上述的影響,又可邀請其他投資者入股關聯公司,不單減輕自身的資本需求,更避免攤薄蔚來股東權益。此外,蔚能還將購入的電池打包做融資,資金流動更見寬裕。

以上這些資訊,其實都是公開訊息,沒有秘密可言,問題只是在於,蔚來出售電池給蔚能的數量,是否如沽空報告所指虛報達1倍多。可是,若賣出每部車同時,蔚來只出售一個電池給蔚能,蔚能又拿甚麼來給用家換電?至少都要多一個才合理吧?所以,沽空機構的指控似乎欠缺常識。綜合而言,個人不太相信沽空報告的指控。以Valeant作類比也不適當,因為Valeant在東窗事發前並沒有披露與Philidor的關係,反觀蔚來和蔚能的關係早已按會計準則在財報披露,誰會那麼笨這樣造假?無論如何,期望蔚來盡早對指控作出具體回應,以釋除市場疑慮。

原文刊於:am730 2022-07-08

&&&&&&&&

數簿燒了怎麼辦?

上星期有一宗關於會計師的花邊新聞在網上流傳,最後還經各大傳媒報道或轉載。話說有一位會計師在客戶辦公室工作時,利用手提電腦為小型電風扇充電。相信是一時大意,離開時沒有拔出插頭,結果電池通宵充電導致過熱而爆炸。可幸沒有人因此而受傷,只是電腦嚴重焚毀,辦公室好些家具遭了殃。雖然客戶部分文件也被波及,但涉事會計師所屬的會計師行證實,事件未有造成客戶資料永久損害。未繼續寫之前,先聲明一下。此文絕對沒有在傷口灑鹽的意思,也不是要取笑同行。純粹只想藉此意外,讓大家關注當中的風險和影響。

電腦和傢俬損毀,金額損失其實相當有限,若買了財產保險就更不用擔心了。可是,會計資料卻是無價。雖然不能賣錢,但若有任何閃失,對公司的影響可大可小。一個假設性問題,在是次意外中,若然客戶所有會計資料付諸一炬,會計師如何核數呢?其實好些資料是可以還原的。例如銀行月結單,供應商發票和結單等資料,旦凡是由第三方發出的,都有較大機會重新獲取。當然,額外花費金錢和時間成本就少不了。至於己方資料,視乎客戶電腦化程度。除全人手造帳較麻煩外,一般只要有做好日常數據備份,就算伺服器燒毁也不是大問題。香港會計師公會早於1984年就發出《會計指引第1號》,引導會計師如何從不完整紀錄中準備和提交帳目。

值得注意,在最壞情況下,若果資料損毁引致核數師無法獲取足夠證據,而涉及的帳目對財報既重大且影響廣泛的話,核數師就只能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了。等等,既然是會計師把資料弄丟,他們還好意思這樣做嗎?抱歉,核數是法定工作,必須按照審計準則進行,無論是誰損毀了資料,皆沒有人情可言。

這款報告對客戶有甚麼影響?若然客戶只是一間私人公司,而且業務相對較小的話,問題不會很大。可是,若客戶需要審計報告向銀行申請借貸,問題就變得複雜。若客戶是上市公司就更麻煩,除影響業績公布外,更隨時引發股份停牌。

客戶可以向會計師公會和財匯局投訴嗎?當然可以,但受理與否就難說。投訴核數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報告嗎?如前所述,若核數是按照審計準則進行,就沒有不妥之處。投訴核數師燒了數簿嗎?電池爆炸起火純屬意外,又不是故意,無關專業失德,極其量責承幾句要小心謹慎,可是處罰無從。

再講,是次意外其實該客戶也要負上部分責任。會計師之所以要用上小電風扇,就是因為加班時辦公室的中央冷氣關掉了。當然,不關掉就得支付額外電費和維修人員加班費,單單為了會計師加班而支付不菲金額,的確說不過去。可是,俗語有云過門皆是客,提供幾部正規的電風扇供訪客加班使用,很難辦到的嗎?

是次意外也同時道出行業辛酸。業內無償加班問題嚴重,一直以來都解決不了。現在可好,終於嚇怕了新生代不肯入行,招聘新人愈來愈難,不少大行更鬧人才荒。

綜合而言,小意外足以引起大混亂,無論是會計師行還是公司的會計師,而及早審視會計資料丟失的風險,盡早制定措施去防範和應對。

原文刊於:am730 2022-06-24

&&&&&&&&

港美會計師資格不互認怎辦?

港美兩地會計師組織因一個入會要求談不攏,令實施多年的資格互認協議於今年12月屆滿後不再續約。本是小事一宗,豈料坊間出現好些誤解,瓜瓜也收到不少提問,故寫下此文嘗試解釋清楚。問題一:港美審計互認終止,在港設有分公司的美國企業,以後就不能接受香港核數師發出的審計報告,怎麼辦?

這是一個重大謬誤,港方會計師簽發的審計報告沒有問題,也從未聽過美方不接受。資格互認協議不續約,只會對雙方會計師日後申請成為對方會員時有影響,互認協議終止前已成功申請的,也不會受到影響。

其實港方現時與全球會計聯盟成員及其他會計組織皆簽署了協議,互認對方的專業資格或豁免部分入會申請條件。就以目前與美方於2011年簽訂的協議為例,若港方會員欲申請成為美方會計師,要求包括必須在202012月前已成為港方會員、擁有港方認可的學士學位、通過美國的IQEX考試,以及獲取至少3年認可會計經驗。至於美方會員欲申請為港方會計師,要求包括申請時必須為美方註冊會計師、擁有美方認可的學士學位、通過美國的Uniform CPA Examination,以及獲取至少3年認可會計經驗。

特別一提,如美方會員要申請成為港方的「執業會計師」,當中一年經驗需要在香港獲取,否則只能成為非執業會計師。問題來了,根據港方所述,過去3年美方均要求取消一年的香港經驗規定,並改以美國經驗代之,好讓美方會員能直接成為港方執業會計師,否則不會續約。乍聽之下美方要求過分,但美方會計師沒有執業和非執業之分,只要成功註冊一般都能執業。以相同資格來港卻不能直接執業,資格互認上就不對等了。

純粹個人意見。其實一年本地經驗的門檻已相當低,趁機先讓有意來港執業的美方會計師體驗一下,不是更好嗎?況且,香港執業會計師只有5千多人,據聞美國註冊會計師有43萬人,就算只來0.5%也有2千多人,香港審計市場能否容納?更重要的是,一年本地經驗也適用於其他互認協議,若只給予美方特別待遇,其他會計組織如何想?若果他們提出相同要求,到時又如何處理?

問題二:此事對香港會計師的認受性有甚麼影響?此說法有點奇怪。現在不是美方不承認港方資格和經驗,不讓我們申請美國會計師,與港方認受性有何關係?當然,所謂認受性其實是別人如何看你,若然幾個國家和地方的會計組織,同時終止現有協議或不續約,不論何因,在觀感上都會衝擊港方的認受性。可是,至今未有聽聞港方會被孤立,看不到其影響。

問題三:日後財匯局接手了會計師發牌,會否影響會計師的認受性?由會計師監管機構負責發牌是「國際要求」。財匯局之所以成立,並逐步取代會計師公會的監管角色,就是要與國際做法睇齊。既然如此,還有甚麼問題可言?不過,以201910月新監管制度開始實施計算,財匯局成立已超過兩年半,但不論是歐盟等效資格還是IFIAR成員資格,香港似乎未有寸進(有錯請指正)。看來要等到第四季,財匯局全面擴權的法例生效後,才有機會事成啊。

順帶一提,香港會計師公會就互認一事發出公告說明原委,文中竟然將「非執業會員」標籤為「普通會員」,務請會方留意用詞。

原文刊於:am730 2022-06-17

&&&&&&&&

商譽與虛幣會計法分道揚鑣

最近有兩則會計新聞相當有趣,其一是有消息指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將於今年第四季進行投票,決定是否回復往年為「商譽」做攤銷。其二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出會計指引,要求提供虛幣交易平台服務的企業,為虛擬貨幣資產和負債以公允值入帳。說有趣,因為兩者目前的會計方法都是相同,若改變則南轅北轍。

先說前者。所說的商譽,是指經過收購合併得來。例如以100元收購一項公允值只有60元的資產,多出來的40元溢價就是商譽。目前會計準則視之為「無限期無形資產(Indefinite-lived intangible assets)」,首次入帳時以實際支付成本計價,之後需定期進行減值測試。問題來了,若果該資產往後產生的回報不似預期,商譽就要減值。例如滙豐控股(005),於2019年為幾項業務的商譽全數減值,以致該年的股東應佔利潤大跌53%。又例如阿里巴巴(9988),去年就為數字媒體及娛樂業務作出了251.41億元人民幣的商譽減值,是盈利倒退67%的原因之一。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商譽是按可用年期逐年攤銷的,最多可分攤20年。可是,隨著《國際財務報表準則第3-商業合併》於2004年實施,取消了攤銷的做法。當時的考慮包括攤銷年期無法客觀確定,商譽的壽命未必隨時間下降,以及當年市場不太喜歡攤銷,間接鼓勵企業使用Non-GAAP指標去取悅市場。可是,減值測試既複雜又耗時且昂貴,更壞的是往往涉及管理層重大判斷(即是「靠估」),實施接近20年以來飽受批評,因而造就回復攤銷的聲音。

另一則新聞。與商譽的會計方法一樣,除非將虛幣用來作貿易商品來買賣,否則視之為無限期無形資產,首次入帳時以成本計價,之後定期進行減值測試。若然虛幣公允價值低於購入成本,差額就被視為虧損,並需要在損益表入帳。可是,若然其公允價值高於購入成本,則不會為這些未兌現收益入帳。

有趣的是,之所以採用此方法,純粹因未有對應會計準則。一般來說,虛幣沒有國家或政府提供擔保,因此在會計上不被視作現金。另外,金融工具本質上是個雙方訂立的合約,但虛幣不涉及與其他方訂立合同關係,因此不符合會計中金融工具定義。將會計準則翻箱倒籠,就只有無形資產比較符合要求。若企業持有虛幣用作投資,如Tesla早前購入比特幣,目前的會計準則還可勉強應付,最差只會出現有輸無贏怪現象。但隨著虛幣交易平台服務商Coinbase上市,及愈來愈多企業相關提供,問題就來了。如Coinbase,儘管為大量客戶持有及保管虛幣,但相關的「負債」沒有清楚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為反映相關風險,美證交會今年4月發出《第121號幕僚會計公告》,認為代客戶持有的虛幣應視為負債,相關虛幣也應同時確認為資產,兩者需在資產負債表中入帳,並以其公允值計量。截至今年3月,Coinbase的總資產只有209億美元,但代客戶持有的虛幣資產高達2,560億美元。若按會計指引全數在財報確認,Coinbase的總資產將大升13.25倍至2,769億美元。

純粹個人意見,幕僚會計公告的性質,其實類似香港稅局的稅務條例釋義及執行指引,主要是在「現有」法例和案例下作出指導。有趣的是,目前會計準則和指引從未容許虛幣以公允值入帳,幕僚會計公告有越權之嫌。再講由少數人編製出來的會計公告,居然可以取代經過廣泛諮詢和討論的會計準則,實在無言!

原文刊於:am730 2022-06-10

&&&&&&&&

騰訊業績不再理所當然

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都受著「理所當然」支配。簡單如吃,丁麵要下麻油,薯條要配茄汁,生日蛋糕要點蠟燭等等。又例如把別人的東西弄毁了,不論有心還是無意,賠償也是理所當然。不過,若涉事者是小孩呢?被毁物件沒有做好保護,一碰即碎呢?說的就是近日在網上瘋傳,一段小孩碰跌玩具店公仔的片段。這裡就不討論誰是誰非了,只想帶出一點,世事複雜多變,理所往往未必當然。特別在這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判官。以為道理站在己方,隨時反過來是你理虧。

投資也一樣。曾幾何時,股王騰訊控股(700)理所當然在投資組合中。無他,收入和盈利巨大,而且每年都有雙位數以上的升幅。那麼好的基本因素,股價自然拾級而上,成為投資市場首選。可謂好景不常,2018年發生了遊戲版號凍結事件,騰訊股價經歷了長達18個月的低潮期。雖則如此,股價最終仍能反彈,更創下749.5元的歷史新高。可是,隨著政府對平台經濟實施監管,以及推出未成年人遊戲的保護措施,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理所當然的高增長業績已不復再。

不單如此,今年第一季的業績更是史上最差。截至今年3月底,收入有1,354.7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幅只有0.1%。當中貢獻收入最多的增值服務,按年只微升0.4%。網絡廣告更是倒退17.6%。若不是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有9.6%的增長,今季收入將落得倒退收場。

值得一提,當初說要限制未成年人遊戲時間時,市場預期對騰訊遊戲收入影響有限。去年第四季的財報更披露,未成年人遊戲流水佔比只有1.5%。在這次的業績公告中,管理層歸咎該些措施令國內遊戲收入下跌1%,解釋符合當初預期,只是想不到,收入竟然沒有增長以抵銷該跌幅。

再講,遊戲業務的主要競爭對手網易(9999),同期遊戲收入升15.3%。當然,論收入規模網易不及騰訊,前者今年第一季的遊戲收入才是173億元,後者則有436億元。人家一向被喻為行業老二,但都可以做出如此成績,叫身為龍頭的騰訊情何以堪。

雖然總收入力保不失,但利潤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兩個重要的盈利指標,即毛利和經營溢利,於期內分別下跌8.9%33.9%。就算是非國際財報準則計算的經營溢利,也要跌14.5%

盈利能力也變差,毛利率於期內減少4.2個百分點至42.1%,經營溢利率更大減14.1個百分點至27.5%。究其原因,就是成本控制不力。就以增值服務為例,在收入幾乎沒有增長下,期內收入成本仍要升7.9%360.55億元。按管理層解釋,此乃視頻直播收入分成、遊戲內容成本,以及服務器與頻寬成本增加所致。

此外,在經營開支中,撇除其他收入,一般及行政開支就佔了77%,但期內增41%266.69億元。升幅那麼高,主要是股份酬金開支增加、研發開支及僱員成本增加。這就難怪有消息指出,騰訊正在大規模裁員,就連核心業務的遊戲部門也不能幸免。成效如何,相信未來兩次業績將會顯現。

當騰訊的好業績不再理所當然,我們的投資組合還要理所當然包括騰訊嗎?看來是時候好好想清楚了

原文刊於:am730 2022-0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