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卓文先生於《會計業明天》的提點,拙作《香港會計業還有明天嗎?》所引述的數字的確有誤。翻查當天訪問錄音,會計師公會行政總裁指出,由國家財政部草擬的新例一旦實施,香港會計業受影響的人數應是「數以千計」而非一萬,對此錯誤實在抱歉。
就拙作提到新例對業界的負面影響,卓兄持相反意見,他認為,「會計是資本主義社會衍生物,只要經濟繁榮,從業員不愁沒工做。大陸政策只影響部分持分者利益,不會改變行業生態,有志加入會計師行列者不用擔心」。身為會計業一員,瓜瓜也衷心希望自己看錯。可是,種種迹象看來情況並不樂觀。
不單是卓兄,不少朋友也說,香港從事核數的會計從業員人數有限,新例不會對行業造成重大影響。再講,會計專業「行頭」甚為寬闊,只要自己努力增值求轉型,又何愁沒有出路?其實瓜瓜最擔心就是大家有此想法!沒有錯,於個人而言,即使不做核數還有很多選擇。可是,於行業發展而言,我們就失去了一項競爭優勢。
打個比喻,若果會計是一門武功,會計師行就是「少林寺」,不少同業在那裏經過艱辛的鍛鍊,不單練成十八般武藝,還要通過十八銅人陣的考驗才能下山─香港今天才能有那麼多出色的會計專才。可是,新例下會計少林寺的規模勢必萎縮,屆時我們還能訓練出多少個少林高手?會計專業講究「exposure」,愈見多識廣,對事業發展愈有利,核數專業正正是增廣見識的好地方,然而,新例卻限制了新人在這方面的發展,這還不是被廢了武功嗎?
根據職業訓練局最近發表的《會計業2013年人力調查報告》,於會計師事務所工作,而且需要在內地工作的會計人員數目,截至2013年1月,包括長駐和非長駐合共有3442人。雖然是一年前的數據,但觀乎歷年數字的變化極低,相信與目前情況相差不遠。假設在新例下,這些同業不能繼續在國內工作需要回流,並且作最壞打算,所有職位全數被裁走。好了,按報告顯示,整個會計業同期的職位空缺只有847個(包括會計師事務所有402個,政府部門有119個,以及工商機構有326個),將此數與回流人數比較,平均每4位回流的同業需要競逐一個空缺【表】,顯示職位空缺根本不能即時吸納回流的同業。
若果按職級來劃分,合夥人/總監級的情況最慘烈,平均每230人爭一個空缺,其他級別的情況雖然較好,但經理級和主管級也分別要6人及5人爭一個空缺;文員級別則較佳,平均每3人才爭一個空缺。不過,上述分析還未計正在就讀的會計畢業生。報告指出,2014/15年度的會計學位畢業生將有1770人,若計入副學位畢業生,人數更增至3942人。
唯一慶幸的是,職位會隨時間增長。不過,不要開心得太早,以2013年做基線,報告推算業界於2015年需要額外3383人手,加上預計這兩年間有3096位僱員流失,2015年的額外需要的人手合共是6479人。可是,回流同業加上會計畢業生合共已是7384人,超出額外人力需求近14%。況且,此推算是在2013年進行,當時還未有考慮新例對業界的影響,因此相信,實際人力需求將較預計為低。
綜合上述分析,若果新例一旦實施,核數行業的人力供求固然受衝擊,產生的連鎖反應勢必波及整個會計行業。在供過於求下,新入職者的待遇必然受壓,繼而未能吸引優秀人才入行,加上失去了培育人才的競爭優勢,整個行業還有明天嗎?
直至執筆之時,只有公會、議員及幾個會計專業團體關注事件,市場營運者和監管當局好像沒事般,未見他們為此事說過片言隻語。最失望的還是部分業內朋友,有些故意輕視和淡化此事的影響,有些則抱着「食住花生等睇戲」的心態。瓜瓜人微言輕,能做的只是盡能力多寫幾篇文章,闡明和解釋背後影響,希望喚起社會關注。
文章來源:《信報》年青有計 2014-05-30
&&&&&&&&
▼
2014年5月30日星期五
2014年5月29日星期四
雨潤真的轉虧為盈?
雨潤食品(1068)最近公布去年全年業績,不少報章以「轉虧為盈」形容,實情是否這樣?若看損益表,雨潤去年純利的確有3,943.4萬元,相比2012年的6.11億元虧損,業績大幅改善106.5%之多。可是看看其他收入,去年因出售附屬公司獲4.44億元收益,若撇除此項特殊收入及假設稅項開支維持不變,去年純利將變成4.05億元虧損,與2012年虧損比較雖然改善了33.8%,但整體而言,業務仍是處於虧損狀態。
為甚麼?或許先分析他們的收入和產品盈利能力。雨潤目前業務包括上游的「冷鮮肉及冷凍肉」,和下游的「深加工肉製品」。上游業務是兩潤主要收入來源,2013年收入185.08億元,佔總額86.3%。可是,若與2012年相比,金額卻大跌23.2%。此外,此業務毛利率也很低,去年僅1.1%。換句話說,未計經營開支,單是賣冷鮮肉和冷凍肉,在每100元收入中僅能賺取1.1元。雖則如此,毛利率已較2012年改善1.4個百分點。若將冷鮮肉和冷凍肉分開看,前者毛利率僅2.9%,後者則是負9.9%,即是「賣一單,賠一單」。但若與2012年比較,兩者分別改善1.2和1.3個百分點。
至於下游業務,去年收入29.32億元,雖只佔總收入的13.7%,但與2012年相比,金額有9.4%增長。毛利率也較高,去年有18.7%,按年增加2.3個百分點。此業務可分為低溫肉製品和高溫肉製品,前者毛利率有19%,後者有15.4%。與2012年比較,兩者分別增加2.2和2.3個百分點。雖然此業務收入較少,但盈力能力較佳,向集團貢獻的毛利也較多,按毛利率來計算,下游業務去年毛利有5.48億元,是該集團毛利的主要來源。
接下來看看經營表現,將上游業務的毛利減去經營開支後,由於前者低於後者,因此得出來的經營虧損有1.67億元。不過,與2012年的2.84億元虧損相比,虧蝕已經明顯收窄。此外,此業務去年稅務開支是446萬元,與經營虧損相減後,得出來的全年虧損是1.71億元。相反,下游業務的表現則較佳,去年經營溢利有5,665.8萬元,與2012年的8,558.1萬元虧損比較,溢利大幅改善了166.2%,名副其實轉虧為盈。但不用開心得太早,由於此業務的稅務開支增加了97.4%至5,911.5萬元,埋單計數卻錄得245.7萬元虧損。綜合上述而言,若沒有出售附屬公司的4.44億元收益幫補,業績或許更差。
有一點值得留意,財務開支去年達到2.31億元,按年增加10.4%。由於同期的財務收入增加了19.3%至7,704.6萬元,此消彼長下令財務開支淨額只升6.5%至1.54億元。財務開支增加,主要是年內借貸漲16.8%至84.97億元。其實看凈債務對總資本比率(即借貸總額扣除手頭現金,再與借貸總額和權益總額相除)已看出端倪,去年有24.6%,較2012年增加了5.1個百分點。
既然借款增加,雨潤能否賺取足夠利潤應付利息呢?不妨以利息覆蓋率來衡量一下。計算方法並不複雜,首先,去年經營溢利2.62億元,撇除折舊5.33億元和預付租賃款項攤銷8,509.9萬元,EBITA(除息稅折舊及攤銷前溢利)是8.81億元。謹慎起見,扣減出售附屬公司特殊收益,再將財務開支與之相除,利息覆蓋率是2.8倍,較2012年的0.8倍有明顯改善,顯示雨潤有能力應付利息開支。但細看資產負債表,需要在一年內償還的金額有34.15億元,手頭現金合計只有24.9億元,差距有9.25億元之多,雨潤如何應付呢?翻查年報,原來該筆貸款可於到期時重新借貸。
雖然償還債務和利息方面,看來沒有太大問題,但計一計三個流動資產的周轉期,存貨增3天至25天,應收帳款增3天,至10天,資金回籠時間合計多出6天。但應付帳款同時增2天,至16天,最後令現金周轉期只增加2天,至19天,數值變化反映流動資金的壓力增加。此外,年內呆帳撥備上升,截至年尾撥備合計是3,873.3萬元,相當於應收帳款未減值前的5.1%,與2012年的2.3%比較,撥備上升了2.8個百分點,並導致在損益表確認的呆帳減值增加596.7%至2,811.1萬元,客戶信貸風險似乎有否惡化跡象,需要密切跟進。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29
&&&&&&&&
為甚麼?或許先分析他們的收入和產品盈利能力。雨潤目前業務包括上游的「冷鮮肉及冷凍肉」,和下游的「深加工肉製品」。上游業務是兩潤主要收入來源,2013年收入185.08億元,佔總額86.3%。可是,若與2012年相比,金額卻大跌23.2%。此外,此業務毛利率也很低,去年僅1.1%。換句話說,未計經營開支,單是賣冷鮮肉和冷凍肉,在每100元收入中僅能賺取1.1元。雖則如此,毛利率已較2012年改善1.4個百分點。若將冷鮮肉和冷凍肉分開看,前者毛利率僅2.9%,後者則是負9.9%,即是「賣一單,賠一單」。但若與2012年比較,兩者分別改善1.2和1.3個百分點。
至於下游業務,去年收入29.32億元,雖只佔總收入的13.7%,但與2012年相比,金額有9.4%增長。毛利率也較高,去年有18.7%,按年增加2.3個百分點。此業務可分為低溫肉製品和高溫肉製品,前者毛利率有19%,後者有15.4%。與2012年比較,兩者分別增加2.2和2.3個百分點。雖然此業務收入較少,但盈力能力較佳,向集團貢獻的毛利也較多,按毛利率來計算,下游業務去年毛利有5.48億元,是該集團毛利的主要來源。
接下來看看經營表現,將上游業務的毛利減去經營開支後,由於前者低於後者,因此得出來的經營虧損有1.67億元。不過,與2012年的2.84億元虧損相比,虧蝕已經明顯收窄。此外,此業務去年稅務開支是446萬元,與經營虧損相減後,得出來的全年虧損是1.71億元。相反,下游業務的表現則較佳,去年經營溢利有5,665.8萬元,與2012年的8,558.1萬元虧損比較,溢利大幅改善了166.2%,名副其實轉虧為盈。但不用開心得太早,由於此業務的稅務開支增加了97.4%至5,911.5萬元,埋單計數卻錄得245.7萬元虧損。綜合上述而言,若沒有出售附屬公司的4.44億元收益幫補,業績或許更差。
有一點值得留意,財務開支去年達到2.31億元,按年增加10.4%。由於同期的財務收入增加了19.3%至7,704.6萬元,此消彼長下令財務開支淨額只升6.5%至1.54億元。財務開支增加,主要是年內借貸漲16.8%至84.97億元。其實看凈債務對總資本比率(即借貸總額扣除手頭現金,再與借貸總額和權益總額相除)已看出端倪,去年有24.6%,較2012年增加了5.1個百分點。
既然借款增加,雨潤能否賺取足夠利潤應付利息呢?不妨以利息覆蓋率來衡量一下。計算方法並不複雜,首先,去年經營溢利2.62億元,撇除折舊5.33億元和預付租賃款項攤銷8,509.9萬元,EBITA(除息稅折舊及攤銷前溢利)是8.81億元。謹慎起見,扣減出售附屬公司特殊收益,再將財務開支與之相除,利息覆蓋率是2.8倍,較2012年的0.8倍有明顯改善,顯示雨潤有能力應付利息開支。但細看資產負債表,需要在一年內償還的金額有34.15億元,手頭現金合計只有24.9億元,差距有9.25億元之多,雨潤如何應付呢?翻查年報,原來該筆貸款可於到期時重新借貸。
雖然償還債務和利息方面,看來沒有太大問題,但計一計三個流動資產的周轉期,存貨增3天至25天,應收帳款增3天,至10天,資金回籠時間合計多出6天。但應付帳款同時增2天,至16天,最後令現金周轉期只增加2天,至19天,數值變化反映流動資金的壓力增加。此外,年內呆帳撥備上升,截至年尾撥備合計是3,873.3萬元,相當於應收帳款未減值前的5.1%,與2012年的2.3%比較,撥備上升了2.8個百分點,並導致在損益表確認的呆帳減值增加596.7%至2,811.1萬元,客戶信貸風險似乎有否惡化跡象,需要密切跟進。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29
&&&&&&&&
2014年5月27日星期二
核數專業之危機
在這個專欄寫了一年多,取材主要圍繞上市公司的財報。不過,身為會計師,若果會計行業遇上了甚麼大事,也會借此講講自己的感受,今日這篇文章正好如此。
早前有一宗轟動業界的事發生,不少同業擔心不已,更可以說是關乎行業前景,說的就是國家財政部有意限制跨境審計活動。先簡單講一點背景資料,目前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按香港上市規定,其財務報表必須由香港執業會計師審核。因此,香港會計師需要派遣人員到內地進行審計工作。不過,按目前內地的規定,香港會計師事前必須取得臨時執業許可證,此證由財政部發出,有效期為5年。
令人意外的是,財政部草擬了幾項新規定,並於本年4月向相關單位徵集意見。在新規定下,包括香港在內的境外會計師,將不能直接派員到內地進行審計,並且需要委託內地排名前100名的內地會計師取而代之。
問題來了,雖然香港的審計標準容許我們委託其他會計師,但不代表完全放手不理,我們還需要對審計有一定程度的參與。因此,若不能直接派員,但仍然要負起簽發審計報告的責任,相關的審計風險自然大增。
除了這些技術問題外,核數從業員的生計也令人不安。一般來說,初級審計員是實地審計工作的骨幹,既然工作委託了內地會計師去進行,香港會計師自然不需要那麼人手,若果無法調配其他工作給他們,裁員就無可避免。不單如此,如何安置會計畢業生也令人頭痛,要知道各大小會計師行每年皆大量吸納會計學生,但會計從業員目前的供應已經有過剩的跡象,若新例實施,勢必衝擊人力市場。
其實,內地會計行業本地化不是今日才開始,早於2012年,財政部已經對會計師行實施本土化轉制方案,要求境外合夥人比例不得超過40%,隨後更逐步收窄,直至2017年不得超過20%。因此,近年不少派駐在內地的港籍合夥人已經漸漸回流。
有朋友說,港人已經「霸佔」內地同胞的機會多年,現在「讓位」理所當然。更有朋友認為,大陸市場「請客」已有二十幾年,今日人家不再請客,我們出來埋怨,實在說不過去。
此言差矣!為甚麼香港會計師需要派員北上進行審計?就是因為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再講,內地企業在內地上市由當地會計師負責,我們並沒有搶佔他們的本土市場,所以根本不存在霸佔問題。此外,香港會計師應按照自己的專業判斷,決定派遣甚麼人進行審計。可是,新例卻限制了我們的選擇,在道理上也講不通。
情況好比我們開餐廳,理應由我們烹調食品供客人享用。可是,現在客人反過來進廚房自己煮,但卻當成餐廳出品,食物出了問題,還要由餐廳承擔責任,天下間有沒有這個道理吧?當然,站在「顧客永遠是對」的角度去看,我們實在無話可說,但連抱怨的資格也沒有嗎?
我們如何是好?除了希望相關政府部門能向內地當局力陳利弊,並且盡力遊說外,受影響的會計師行也不要沉默,在諮詢期間向當局反映意見。還有一點,業界必須團結一致,若然仍是一盆散沙般,對行業發展漠不關心,甚至互打窩裡炮,此專業還有甚麼前途可言?
最後一提,瓜瓜並不同意「大陸市場請客」之說。坦白講,不論是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或者其他如投資、自由行、CEPA、以及滬港通等,這些措施並不是「施捨」,準確點說是「互利」。為甚麼人家要來香港上市和投資?何解內地同胞長途跋涉來買奶粉、奢侈品、化妝品甚至日用品?為何國家肯開放部分內地市場給港商?就是因為我們夠獨特,能給予一些東西,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
就以投資環境為例,我們的市場公平開放、資金可以自由流動、法制建全、稅制簡單、政府廉潔高效等,人家才願意來這裡投資,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若不是「互利」,所謂「長貧難顧」,人家還可以「施捨」多少次?所以,我們應該要想想如何維持我們的優勢。甚麼是優勢?就是「與別不同」!總括來說,維持獨特以保持香港核心價值,就是香港應走之路。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27
&&&&&&&&
早前有一宗轟動業界的事發生,不少同業擔心不已,更可以說是關乎行業前景,說的就是國家財政部有意限制跨境審計活動。先簡單講一點背景資料,目前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按香港上市規定,其財務報表必須由香港執業會計師審核。因此,香港會計師需要派遣人員到內地進行審計工作。不過,按目前內地的規定,香港會計師事前必須取得臨時執業許可證,此證由財政部發出,有效期為5年。
令人意外的是,財政部草擬了幾項新規定,並於本年4月向相關單位徵集意見。在新規定下,包括香港在內的境外會計師,將不能直接派員到內地進行審計,並且需要委託內地排名前100名的內地會計師取而代之。
問題來了,雖然香港的審計標準容許我們委託其他會計師,但不代表完全放手不理,我們還需要對審計有一定程度的參與。因此,若不能直接派員,但仍然要負起簽發審計報告的責任,相關的審計風險自然大增。
除了這些技術問題外,核數從業員的生計也令人不安。一般來說,初級審計員是實地審計工作的骨幹,既然工作委託了內地會計師去進行,香港會計師自然不需要那麼人手,若果無法調配其他工作給他們,裁員就無可避免。不單如此,如何安置會計畢業生也令人頭痛,要知道各大小會計師行每年皆大量吸納會計學生,但會計從業員目前的供應已經有過剩的跡象,若新例實施,勢必衝擊人力市場。
其實,內地會計行業本地化不是今日才開始,早於2012年,財政部已經對會計師行實施本土化轉制方案,要求境外合夥人比例不得超過40%,隨後更逐步收窄,直至2017年不得超過20%。因此,近年不少派駐在內地的港籍合夥人已經漸漸回流。
有朋友說,港人已經「霸佔」內地同胞的機會多年,現在「讓位」理所當然。更有朋友認為,大陸市場「請客」已有二十幾年,今日人家不再請客,我們出來埋怨,實在說不過去。
此言差矣!為甚麼香港會計師需要派員北上進行審計?就是因為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再講,內地企業在內地上市由當地會計師負責,我們並沒有搶佔他們的本土市場,所以根本不存在霸佔問題。此外,香港會計師應按照自己的專業判斷,決定派遣甚麼人進行審計。可是,新例卻限制了我們的選擇,在道理上也講不通。
情況好比我們開餐廳,理應由我們烹調食品供客人享用。可是,現在客人反過來進廚房自己煮,但卻當成餐廳出品,食物出了問題,還要由餐廳承擔責任,天下間有沒有這個道理吧?當然,站在「顧客永遠是對」的角度去看,我們實在無話可說,但連抱怨的資格也沒有嗎?
我們如何是好?除了希望相關政府部門能向內地當局力陳利弊,並且盡力遊說外,受影響的會計師行也不要沉默,在諮詢期間向當局反映意見。還有一點,業界必須團結一致,若然仍是一盆散沙般,對行業發展漠不關心,甚至互打窩裡炮,此專業還有甚麼前途可言?
最後一提,瓜瓜並不同意「大陸市場請客」之說。坦白講,不論是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或者其他如投資、自由行、CEPA、以及滬港通等,這些措施並不是「施捨」,準確點說是「互利」。為甚麼人家要來香港上市和投資?何解內地同胞長途跋涉來買奶粉、奢侈品、化妝品甚至日用品?為何國家肯開放部分內地市場給港商?就是因為我們夠獨特,能給予一些東西,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
就以投資環境為例,我們的市場公平開放、資金可以自由流動、法制建全、稅制簡單、政府廉潔高效等,人家才願意來這裡投資,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若不是「互利」,所謂「長貧難顧」,人家還可以「施捨」多少次?所以,我們應該要想想如何維持我們的優勢。甚麼是優勢?就是「與別不同」!總括來說,維持獨特以保持香港核心價值,就是香港應走之路。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27
&&&&&&&&
2014年5月23日星期五
香港會計業還有明天嗎?
最近和朋友談起會計師這門專業的前景,瓜瓜看法是非常悲觀的。其實不是今天才看淡,早於09年,瓜瓜已在拙作《香港會計業前景悲觀》中提到,國內會計業早已實行本地化,港人北上發展的機會愈來愈少。留在香港發展?可是本地市場早已失守,皆因香港營運成本過高,本地跨國企業早已紛紛將會計部北移,香港會計師的前景並不樂觀。
朋友不以為然,認為會計業主要分核數和會計兩大範疇,雖然後者前景暗淡,但前者大有可為。近幾年那麼多國內和海外企業來港上市,核數師接生意「接到手軟」!真的嗎?不說別的,單說國家財政部上月推出咨詢文件,表示有意限制內地企業於境外上市的審計工作,包括香港在內的境外會計師將成為整頓對象,這事已經令人憂慮不已。雖然新例仍在諮詢階段,當然也有試試水溫的意思,但在規範審計工作和提升內地業界執業水平的宗旨下,個人相信成功立例的機會很高。
立例後對本港會計業界有什麼影響?由於香港會計師不能直接參與審計工作,但卻要簽發核數報告,相關審計風險自然大增。此外,從業員的飯碗更岌岌可危,受影響最大的一群,相信是本港大型和中型會計師行的初級審計員,因為現場實地審計主要由他們負責,強制由國內會計師行執行,他們的工作機會自然驟減。昨天會計師公會行政總裁接受電台訪問,認為是次新例一旦實施,估計全港至少有一萬名核數從業員受影響(註:翻查當日訪問之錄音,總裁說的影響人數其實是「數以千計」而不是「一萬」,對此錯誤實在抱歉),當中以本地中型會計師行的衝擊最大,這還未計正在就讀的會計學生。
以為只有初級審計員才「冇運行」?其實高層如合夥人也是一樣。於2012年5月,國家財政部發布了《中外合作會計師事務所本土化轉制方案》,硬性要求國內四大會計師行的境外合夥人比例不得超過40%,隨後逐步收窄,直至2017年不得超過20%。此外,首席合夥人必須是中國國籍。
在此規定下,由四大派駐在國內的港籍合夥人,近年紛紛被迫回流南下。換句話說,近年在國家政策下,不論會計師行的高層或低層,想北上搵食已經甚為艱難,相信再過幾年更加是「冇得撈」!寫到這裏不禁要問,說好了的CEPA呢?當初不是說過要協助業界發展內地市場嗎?先不說多年來未見寸進,現在還要來個大倒退,誰能出來為我們說句話?
好了好了,以上幾點受影響的只是上市公司這個核數市場,香港還有本土私人公司,他們每年也要核數嘛!再者,近年在港註冊成立的公司數目有升無減,核數前景應是不錯的吧?此言同樣差矣!
無可否認,目前全港有資格簽署核數師報告的會計師(即執業會計師)只有4223人,按目前121.9萬家註冊本地公司計算,每位會計師平均可以分得289家。看似市場需求龐大,可是,在近年才成立的公司當中,不少是由國內中介開設,有多少間公司真正需要核數服務還是未知之數。
還有一點相信沒有太多朋友注意到,就是《專業會計師條例》對香港執業會計師的要求。根據條例第29A(2),要取得執業證書,申請人必需「通常居於香港」;第29A(5)(b)則解釋了居港的要求,原來「任何人於過去12個月內有不少於180日在香港,即視為通常居於香港」。換句話說,只要符合其他要求,即使未能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證,也可以申請成為執業會計師在港執業。有什麼影響?從好處去想,香港極度自由開放,願意廣納人才;從壞處去想,入行門檻那麼低,就容易形成缺口,除了影響現有的stakeholders外,還可能衝擊本土的核數市場。
最令人擔心的是,一門行業的前景不穩,加上對畢業生需求萎縮,自然沒有優質人才願意入行,情況持續的話,不用過多少年,行業就會出現青黃不接現象,這也是瓜瓜看淡香港會計業的主要原因。我們能做些什麼?除了恪守自己的崗位以及禱告外,實在想不到其他了。
文章來源:《信報》年青有計 2014-05-23
&&&&&&&&
朋友不以為然,認為會計業主要分核數和會計兩大範疇,雖然後者前景暗淡,但前者大有可為。近幾年那麼多國內和海外企業來港上市,核數師接生意「接到手軟」!真的嗎?不說別的,單說國家財政部上月推出咨詢文件,表示有意限制內地企業於境外上市的審計工作,包括香港在內的境外會計師將成為整頓對象,這事已經令人憂慮不已。雖然新例仍在諮詢階段,當然也有試試水溫的意思,但在規範審計工作和提升內地業界執業水平的宗旨下,個人相信成功立例的機會很高。
立例後對本港會計業界有什麼影響?由於香港會計師不能直接參與審計工作,但卻要簽發核數報告,相關審計風險自然大增。此外,從業員的飯碗更岌岌可危,受影響最大的一群,相信是本港大型和中型會計師行的初級審計員,因為現場實地審計主要由他們負責,強制由國內會計師行執行,他們的工作機會自然驟減。昨天會計師公會行政總裁接受電台訪問,認為是次新例一旦實施,估計全港至少有一萬名核數從業員受影響(註:翻查當日訪問之錄音,總裁說的影響人數其實是「數以千計」而不是「一萬」,對此錯誤實在抱歉),當中以本地中型會計師行的衝擊最大,這還未計正在就讀的會計學生。
以為只有初級審計員才「冇運行」?其實高層如合夥人也是一樣。於2012年5月,國家財政部發布了《中外合作會計師事務所本土化轉制方案》,硬性要求國內四大會計師行的境外合夥人比例不得超過40%,隨後逐步收窄,直至2017年不得超過20%。此外,首席合夥人必須是中國國籍。
在此規定下,由四大派駐在國內的港籍合夥人,近年紛紛被迫回流南下。換句話說,近年在國家政策下,不論會計師行的高層或低層,想北上搵食已經甚為艱難,相信再過幾年更加是「冇得撈」!寫到這裏不禁要問,說好了的CEPA呢?當初不是說過要協助業界發展內地市場嗎?先不說多年來未見寸進,現在還要來個大倒退,誰能出來為我們說句話?
好了好了,以上幾點受影響的只是上市公司這個核數市場,香港還有本土私人公司,他們每年也要核數嘛!再者,近年在港註冊成立的公司數目有升無減,核數前景應是不錯的吧?此言同樣差矣!
無可否認,目前全港有資格簽署核數師報告的會計師(即執業會計師)只有4223人,按目前121.9萬家註冊本地公司計算,每位會計師平均可以分得289家。看似市場需求龐大,可是,在近年才成立的公司當中,不少是由國內中介開設,有多少間公司真正需要核數服務還是未知之數。
還有一點相信沒有太多朋友注意到,就是《專業會計師條例》對香港執業會計師的要求。根據條例第29A(2),要取得執業證書,申請人必需「通常居於香港」;第29A(5)(b)則解釋了居港的要求,原來「任何人於過去12個月內有不少於180日在香港,即視為通常居於香港」。換句話說,只要符合其他要求,即使未能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證,也可以申請成為執業會計師在港執業。有什麼影響?從好處去想,香港極度自由開放,願意廣納人才;從壞處去想,入行門檻那麼低,就容易形成缺口,除了影響現有的stakeholders外,還可能衝擊本土的核數市場。
最令人擔心的是,一門行業的前景不穩,加上對畢業生需求萎縮,自然沒有優質人才願意入行,情況持續的話,不用過多少年,行業就會出現青黃不接現象,這也是瓜瓜看淡香港會計業的主要原因。我們能做些什麼?除了恪守自己的崗位以及禱告外,實在想不到其他了。
文章來源:《信報》年青有計 2014-05-23
&&&&&&&&
2014年5月22日星期四
以系數論證港鐵擠迫原因
多謝張志剛先生的一番言論,令香港掀起一股「數學熱潮」。事緣張先生在一個研討會上指出,港人認為自由行令香港交通很忙是個「錯誤判斷」,因本港就業率在過去兩年多了10萬人,每個人都要上班,因此很多人堵在港鐵(066)。言論一出,即惹來不少批評,因在非繁忙時段,港鐵也照樣迫滿乘客,反映其言論未能反映實情。不少朋友和傳媒引用各式各樣數據和計算,證明其說法錯誤。
此事引起瓜瓜興趣,究竟就業人數和訪港旅客人數,兩者對港鐵乘客量有沒有關係呢?記得有一個系數叫「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可用來驗證兩組數據有沒有線性關係。系數範圍由「-1」至「1」,倘計算出來結果是「0」,代表兩套數據沒有關係,「1」代表完全相關,即是一組數據增加,另一組也同步增加,「-1」也是完全相關,但方向是相反,即是一組增加,另一組則減少。
假設張生最初說法成立,即是港鐵擠迫主因是就業人數增加,並且與自由行無關。那麼就業人數與港鐵乘客量的相關系數應是趨向「1」,訪港旅客人數與港鐵乘客量的相關系數應趨向「0」。結果呢?以最近6年(即2008年至2013年)的數據計算(見附表),前者系數是0.9069,後者是0.9948,兩者非常接近「1」,反映它們同樣與港鐵乘客量相關。此外,若論相關程度,訪港旅客人數較就業人數更強。計算結果反映出,張先生的言論並不正確。還有一點很有趣,若將訪港旅客人數按來源地分成兩組,即是來自內地及其他地區,內地旅客與港鐵乘客量的相關系數高達0.9901,其他地區的系數只有0.7869。由此推斷,內地旅客較喜歡乘搭港鐵。
張先生其後回應,承認自己先前講法不完整,交通擠塞跟自由行無關的說法並不正確。無論如何,說幾句就能令市民對數學產生興趣,看來張先生更適合做教育局長。
說到港鐵,最近他們可算「黑過墨斗」,先是連著幾單意外事故,導致班次嚴重延誤,令人懷疑是否維修不當甚至設備老化,最近又因為高鐵工程嚴重延誤,被指蓄意隱瞞事件,連運房局長也被扯進政治漩渦中。當初決定興建高鐵時,已經爭議不斷,現在出現延誤,而且更可能超支,市民、議員自然罵聲四起,即使項目工程總監「退休」,看來公眾並不滿意,並且非要港鐵CEO引咎下台不可。
有朋友說港鐵乃私人機構,在高鐵工程中只是監督角色,正如你家裡裝修,工程搞到一塌糊塗,你只可以追究裝修公司的責任,但沒有理由要求對方的CEO辭職。乍聽起來頗為合理,可是朋友忘記了一點,雖說港鐵是私營企業,但實際上是一家港版「國企」。此話怎講?港鐵目前包攬全港的鐵路建造和營運,而且也控制了不少土地資源,對本地樓宇供應舉足輕重。能夠擁有這些特權,全靠政府給予。所以在情理上,港鐵像個政府部門,其CEO自然是部門首長,既然搞砸了差事,被公眾問責理所當然。
再講港鐵大股東是港府,政府又屬於市民大眾,我們要求港鐵高層問責,在情在理並不為過。不過呢,問責未必一定要下台,炒魷固然痛快,但誰來收拾爛攤子?況且工程如此浩大而複雜,不是CEO一人能承擔,若要認真追究,問責又豈止一人?個人認為,目前重點應放在如何善後,包括如何改善工程監管制度,以及如何追回進度以減低損失。至於問責,此事定必令相關高層丟盡顏臉,若責令他們「戴罪立功」,為了挽回面子名聲,豈有不盡力之理?若人家肯把一生事業名譽都押下來,我們還怕甚麼?因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影響工程進度,倘港鐵早日對外通報,又怎會弄至今日田地?其實這是「期望管理」,及早說出難處以降低公眾期望,即使工程真的出現延誤,到時意外情緒就比較低,斷不會出現「局長驚訝事件」。港鐵是世界級公共運輸機構,連這點管理技巧也不懂,實在令人費解。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22
&&&&&&&&
此事引起瓜瓜興趣,究竟就業人數和訪港旅客人數,兩者對港鐵乘客量有沒有關係呢?記得有一個系數叫「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可用來驗證兩組數據有沒有線性關係。系數範圍由「-1」至「1」,倘計算出來結果是「0」,代表兩套數據沒有關係,「1」代表完全相關,即是一組數據增加,另一組也同步增加,「-1」也是完全相關,但方向是相反,即是一組增加,另一組則減少。
假設張生最初說法成立,即是港鐵擠迫主因是就業人數增加,並且與自由行無關。那麼就業人數與港鐵乘客量的相關系數應是趨向「1」,訪港旅客人數與港鐵乘客量的相關系數應趨向「0」。結果呢?以最近6年(即2008年至2013年)的數據計算(見附表),前者系數是0.9069,後者是0.9948,兩者非常接近「1」,反映它們同樣與港鐵乘客量相關。此外,若論相關程度,訪港旅客人數較就業人數更強。計算結果反映出,張先生的言論並不正確。還有一點很有趣,若將訪港旅客人數按來源地分成兩組,即是來自內地及其他地區,內地旅客與港鐵乘客量的相關系數高達0.9901,其他地區的系數只有0.7869。由此推斷,內地旅客較喜歡乘搭港鐵。
張先生其後回應,承認自己先前講法不完整,交通擠塞跟自由行無關的說法並不正確。無論如何,說幾句就能令市民對數學產生興趣,看來張先生更適合做教育局長。
說到港鐵,最近他們可算「黑過墨斗」,先是連著幾單意外事故,導致班次嚴重延誤,令人懷疑是否維修不當甚至設備老化,最近又因為高鐵工程嚴重延誤,被指蓄意隱瞞事件,連運房局長也被扯進政治漩渦中。當初決定興建高鐵時,已經爭議不斷,現在出現延誤,而且更可能超支,市民、議員自然罵聲四起,即使項目工程總監「退休」,看來公眾並不滿意,並且非要港鐵CEO引咎下台不可。
有朋友說港鐵乃私人機構,在高鐵工程中只是監督角色,正如你家裡裝修,工程搞到一塌糊塗,你只可以追究裝修公司的責任,但沒有理由要求對方的CEO辭職。乍聽起來頗為合理,可是朋友忘記了一點,雖說港鐵是私營企業,但實際上是一家港版「國企」。此話怎講?港鐵目前包攬全港的鐵路建造和營運,而且也控制了不少土地資源,對本地樓宇供應舉足輕重。能夠擁有這些特權,全靠政府給予。所以在情理上,港鐵像個政府部門,其CEO自然是部門首長,既然搞砸了差事,被公眾問責理所當然。
再講港鐵大股東是港府,政府又屬於市民大眾,我們要求港鐵高層問責,在情在理並不為過。不過呢,問責未必一定要下台,炒魷固然痛快,但誰來收拾爛攤子?況且工程如此浩大而複雜,不是CEO一人能承擔,若要認真追究,問責又豈止一人?個人認為,目前重點應放在如何善後,包括如何改善工程監管制度,以及如何追回進度以減低損失。至於問責,此事定必令相關高層丟盡顏臉,若責令他們「戴罪立功」,為了挽回面子名聲,豈有不盡力之理?若人家肯把一生事業名譽都押下來,我們還怕甚麼?因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影響工程進度,倘港鐵早日對外通報,又怎會弄至今日田地?其實這是「期望管理」,及早說出難處以降低公眾期望,即使工程真的出現延誤,到時意外情緒就比較低,斷不會出現「局長驚訝事件」。港鐵是世界級公共運輸機構,連這點管理技巧也不懂,實在令人費解。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22
&&&&&&&&
會計業如何在融合中犧牲
最近在會計業界內討論得最熱烈的新聞,相信是國家財政部打算立例,限制香港會計師到內地進行審計工作。看到這宗新聞,瓜瓜一點也許不覺得奇怪,要來的始終會來,大方向既然如此,既躲不過又擋不住。
其實財務部此舉實屬正常,培養國內會計人才嘛,堂而皇之,理所當然。或許還有人在想,港人已經「霸佔」了國內同胞的機會數十年,現在才叫你們滾蛋,已經是仁至義盡了。可是,持有這種想法的朋友們,你們有沒有想過,國內會計業能有今天的發展,香港會計師付出了多少?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沒有多少人認識國際會計標準,隨著經濟日益蓬勃,國內企業紛紛走出去,令會計人才需求殷切,從那時開始,就有不少香港會計師離鄉別井在國內打拼,締造了穩固的基礎,讓國內會計業成長。好了,現今羽翼已豐,港人會計師沒有價值就用完即棄,叫人情何以堪!
其實豈止是核數,瓜瓜09年拙作《香港會計業前景悲觀》,當中已經提到,國內企業早已實行會計工作本地化。很多在國內的外資企業,經理級及以下員工,差不多全由國內專才出任,表現突出的更已經坐上了高層位置,只有最高層的幾位才是由總部派駐過來,加上國內本地企業日漸強大,不斷以高薪厚職吸納由外資訓練出來的專才,外資為了填補空缺又不斷培訓新人,國內漸漸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專業人才了。
反觀香港,租金貴人工高,事事講求成本效益的企業,既然國內成本較為便宜,而且專才的質素又有保證,有那一家能抗拒將會計部門北移的誘惑?不信?只要走訪一下本港各大跨國企業,就會發覺不少公司以將會計部門搬到國內辦事處,香港會計部只留下幾位高層,以及負責做合併報表和應付賬等的同事。
套用神劇《天與地》的金句,香港會計業早已「dying」,只不過沒有人肯講出事實而已。國內搞本地化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人家要保護自己利益,此乃天經地義無可厚非,令人最心寒的,卻是自己人「唔爭氣」。例如在數年前,在港上市的企業必須至少全職聘用一位專業會計師,去確保財務報告符合上市規則和相關標準。可是此規定其後被取消掉。又例如在港上市的H股企業,現在他們可以選擇聘用國內會計師為其核數師,而不像其他上市公司般,必須由本港會計師負責。以上兩個例子,主要目的就是要方便國內企業,減低他們在港上市的行政開支,而且被視為中港會計融合的重要措施。好了,我們這邊廂大開方便之門讓人家來融合,人家那邊廂現在卻把大門關上,這叫那門子的融合?其實應該是「溶合」,即是「畀人溶咗」。
此事正好說明融合的惡果,還迷信香港不要獨特要融合?請看看今天香港的會計業吧!
文章來源:主場新聞 2014-05-21
&&&&&&&&
其實財務部此舉實屬正常,培養國內會計人才嘛,堂而皇之,理所當然。或許還有人在想,港人已經「霸佔」了國內同胞的機會數十年,現在才叫你們滾蛋,已經是仁至義盡了。可是,持有這種想法的朋友們,你們有沒有想過,國內會計業能有今天的發展,香港會計師付出了多少?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沒有多少人認識國際會計標準,隨著經濟日益蓬勃,國內企業紛紛走出去,令會計人才需求殷切,從那時開始,就有不少香港會計師離鄉別井在國內打拼,締造了穩固的基礎,讓國內會計業成長。好了,現今羽翼已豐,港人會計師沒有價值就用完即棄,叫人情何以堪!
其實豈止是核數,瓜瓜09年拙作《香港會計業前景悲觀》,當中已經提到,國內企業早已實行會計工作本地化。很多在國內的外資企業,經理級及以下員工,差不多全由國內專才出任,表現突出的更已經坐上了高層位置,只有最高層的幾位才是由總部派駐過來,加上國內本地企業日漸強大,不斷以高薪厚職吸納由外資訓練出來的專才,外資為了填補空缺又不斷培訓新人,國內漸漸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專業人才了。
反觀香港,租金貴人工高,事事講求成本效益的企業,既然國內成本較為便宜,而且專才的質素又有保證,有那一家能抗拒將會計部門北移的誘惑?不信?只要走訪一下本港各大跨國企業,就會發覺不少公司以將會計部門搬到國內辦事處,香港會計部只留下幾位高層,以及負責做合併報表和應付賬等的同事。
套用神劇《天與地》的金句,香港會計業早已「dying」,只不過沒有人肯講出事實而已。國內搞本地化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人家要保護自己利益,此乃天經地義無可厚非,令人最心寒的,卻是自己人「唔爭氣」。例如在數年前,在港上市的企業必須至少全職聘用一位專業會計師,去確保財務報告符合上市規則和相關標準。可是此規定其後被取消掉。又例如在港上市的H股企業,現在他們可以選擇聘用國內會計師為其核數師,而不像其他上市公司般,必須由本港會計師負責。以上兩個例子,主要目的就是要方便國內企業,減低他們在港上市的行政開支,而且被視為中港會計融合的重要措施。好了,我們這邊廂大開方便之門讓人家來融合,人家那邊廂現在卻把大門關上,這叫那門子的融合?其實應該是「溶合」,即是「畀人溶咗」。
此事正好說明融合的惡果,還迷信香港不要獨特要融合?請看看今天香港的會計業吧!
文章來源:主場新聞 2014-05-21
&&&&&&&&
2014年5月20日星期二
越南暴亂有感
近日越南發生反華暴亂,波及當地中港台企業。聽聞只要大門上的招牌是中文,就會成為暴徒攻擊目標。當地華人就更慘,若被認出便會遭到毒打,加上暴亂蔓延至其他省份,更有華人傷亡,難怪港府於上周四晚提升越南的外遊警示,急急由黃色轉為紅色,情況實在令人擔憂。坦白講,是次暴亂實在令人愕然,因為瓜瓜心目中的越南並非這樣。
從事內審多年,到外地出差是家常便飯,最糟糕那幾年,搭飛機多過搭巴士,到訪過的地方多不勝數,但最喜歡的只有幾處,當中包括越南的胡志明市。何解?因為吃。內審工作性質特別,每次到訪一地,逗留時間都會較長,少則數周多則數月,瓜瓜天生「中國胃」,因此吃飯問題最為頭痛。
然而,到胡志明市就不是問題,因市內食肆林立,除了瓜瓜愛吃的越南菜外,其他如中菜、台灣菜、日本菜和西菜一應俱全。經驗告訴我們,當地小店往往比酒店造得出色,工廠飯堂更是驚喜。初時以為大伙飯不會好吃,豈料廚師知道我們來訪,每天準備了不同的菜式,甚麼越式三文治、越式湯粉、炒金邊粉、牛肉粒紅飯、香茅豬扒、滴漏咖啡等等,林林總總,讓我們吃過不亦樂乎。
此外,當地人也十分熱情友善,某年出差,剛巧有一對越籍同事結婚,我們參加了他們的婚宴。由於工廠人數眾多,普通場地容納不下那麼多賓客,主人家因此在一個大棚內筵開百席。婚宴形式其實與香港的差不多,都是玩新人,唱歌跳舞等。不過,記憶最深還是吃,記得當中有一道菜是越式番茄牛腩,熱騰騰一大鍋放在餐桌中央,各人拿著香脆的越式法包蘸著醬汁來吃,現在回想起來也垂涎三尺。
可是世界已變了樣,在《披露易》搜尋了一下,發現至少有四家上市企業主動披露反華事件的影響。例如永嘉集團(3322)和信星鞋業(1170),雖然旗下位於越南的工廠沒有任何重大損失,亦無工人嚴重傷亡,但基於人身安全,兩家企業決定當地工廠暫時停止營運,前者的越南工廠佔集團總產能約兩成,後者更是三分之一,若事件持續惡化,不知生產會否受到影響。
又例如天虹紡織(2678),旗下位於越南的廠房遭示威人士闖入,部分財產被毁,可幸損毀輕微。天虹表示,該廠房佔集團全部紗線生產設施約26%,假若示威持續,他們將會調整越南及中國其他生產設施之生產計劃,以此避免業務受阻。
最倒楣的可算是奕達國際(2662),根據上周三發出的公告,旗下位於越南新加坡工業園的廠房遭暴徒焚燒和搶劫,目前已暫停運作,而且未能估計造成的損失。奕達於去年才將中國廠房的部分設備轉移至越南廠房,目前越南廠房每年可以生產243億塊晶片,佔集團總產能約24%。按公告披露,截至2013年12月底,奕達在越南的非流動資產約為6,470萬元,佔總非流動資產24%,來自越南的經營收入則佔集團總數約11%。
為甚麼奕達看中越南呢?相信與他們的主要客戶「三星」有關。根據2013年至2014年度中期報告透露,三星正計劃將大部分中國生產基地轉移至越南,來自三星的若干訂單亦由中國廠房轉移至越南廠房。
廠商喜歡到越南投資,除了成本包括工資、水電及原材料等相對較為便宜外,當地工人的質素也是重要考慮。例如製衣,越南女性的手指比較纖細和靈巧,很適合車衣工作。
此外,越南的政治局勢相對穩定,加上關稅優惠,交通便利,除了中港台三地企業外,其他地方如日本和韓國都願意在當地開設生產線。
是次反華暴亂,看來台資企業受襲情況較為嚴重,台灣外交部因此印製了「我是台灣人,我來自台灣」的越南文貼紙,讓台商張貼以作識別。
可是,雖說中越南海爭議是導火線,但有傳暴亂的原因,主要是近年台資工廠紛紛裁員,加上工人待遇較為苛刻,勞資雙方早已積怨甚深,因此當地人借機發洩不滿。若果這是事實,貼紙豈不是由救命草變成催命符?無論如何,經過是次暴亂,各大企業必定重新審視當地的政治風險,畢竟「政」、「經」是分不開的。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20
&&&&&&&&
從事內審多年,到外地出差是家常便飯,最糟糕那幾年,搭飛機多過搭巴士,到訪過的地方多不勝數,但最喜歡的只有幾處,當中包括越南的胡志明市。何解?因為吃。內審工作性質特別,每次到訪一地,逗留時間都會較長,少則數周多則數月,瓜瓜天生「中國胃」,因此吃飯問題最為頭痛。
然而,到胡志明市就不是問題,因市內食肆林立,除了瓜瓜愛吃的越南菜外,其他如中菜、台灣菜、日本菜和西菜一應俱全。經驗告訴我們,當地小店往往比酒店造得出色,工廠飯堂更是驚喜。初時以為大伙飯不會好吃,豈料廚師知道我們來訪,每天準備了不同的菜式,甚麼越式三文治、越式湯粉、炒金邊粉、牛肉粒紅飯、香茅豬扒、滴漏咖啡等等,林林總總,讓我們吃過不亦樂乎。
此外,當地人也十分熱情友善,某年出差,剛巧有一對越籍同事結婚,我們參加了他們的婚宴。由於工廠人數眾多,普通場地容納不下那麼多賓客,主人家因此在一個大棚內筵開百席。婚宴形式其實與香港的差不多,都是玩新人,唱歌跳舞等。不過,記憶最深還是吃,記得當中有一道菜是越式番茄牛腩,熱騰騰一大鍋放在餐桌中央,各人拿著香脆的越式法包蘸著醬汁來吃,現在回想起來也垂涎三尺。
可是世界已變了樣,在《披露易》搜尋了一下,發現至少有四家上市企業主動披露反華事件的影響。例如永嘉集團(3322)和信星鞋業(1170),雖然旗下位於越南的工廠沒有任何重大損失,亦無工人嚴重傷亡,但基於人身安全,兩家企業決定當地工廠暫時停止營運,前者的越南工廠佔集團總產能約兩成,後者更是三分之一,若事件持續惡化,不知生產會否受到影響。
又例如天虹紡織(2678),旗下位於越南的廠房遭示威人士闖入,部分財產被毁,可幸損毀輕微。天虹表示,該廠房佔集團全部紗線生產設施約26%,假若示威持續,他們將會調整越南及中國其他生產設施之生產計劃,以此避免業務受阻。
最倒楣的可算是奕達國際(2662),根據上周三發出的公告,旗下位於越南新加坡工業園的廠房遭暴徒焚燒和搶劫,目前已暫停運作,而且未能估計造成的損失。奕達於去年才將中國廠房的部分設備轉移至越南廠房,目前越南廠房每年可以生產243億塊晶片,佔集團總產能約24%。按公告披露,截至2013年12月底,奕達在越南的非流動資產約為6,470萬元,佔總非流動資產24%,來自越南的經營收入則佔集團總數約11%。
為甚麼奕達看中越南呢?相信與他們的主要客戶「三星」有關。根據2013年至2014年度中期報告透露,三星正計劃將大部分中國生產基地轉移至越南,來自三星的若干訂單亦由中國廠房轉移至越南廠房。
廠商喜歡到越南投資,除了成本包括工資、水電及原材料等相對較為便宜外,當地工人的質素也是重要考慮。例如製衣,越南女性的手指比較纖細和靈巧,很適合車衣工作。
此外,越南的政治局勢相對穩定,加上關稅優惠,交通便利,除了中港台三地企業外,其他地方如日本和韓國都願意在當地開設生產線。
是次反華暴亂,看來台資企業受襲情況較為嚴重,台灣外交部因此印製了「我是台灣人,我來自台灣」的越南文貼紙,讓台商張貼以作識別。
可是,雖說中越南海爭議是導火線,但有傳暴亂的原因,主要是近年台資工廠紛紛裁員,加上工人待遇較為苛刻,勞資雙方早已積怨甚深,因此當地人借機發洩不滿。若果這是事實,貼紙豈不是由救命草變成催命符?無論如何,經過是次暴亂,各大企業必定重新審視當地的政治風險,畢竟「政」、「經」是分不開的。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20
&&&&&&&&
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
核數新手疑難
核數新手來函,說在會計師行做了差不多一年,雖然學到很多東西,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雖然知道要做甚麼測試,但由於不明白背後的邏輯,只要情況稍為轉變,就不知如何是好。工作底稿就更糟糕,不時被上司「Q到暈」,有問題時請教senior嗎?只會著自己跟隨去年的底稿去做。可是,呈交後卻發覺貨不對辦,結果惹來一頓臭駡。因此想知道,如何才可以把審計工作做好。
瓜瓜也是過來人,或許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首先,審計背後的原理其實不難明白,不論要測試那個賬項,只要清楚了解它的assertion,即使情況怎樣轉變也不怕。甚麼是assertion?翻查了不少中文會計書籍,有的翻譯做「確認」,有些則是「認定」或者「聲明」。可是,總覺得詞不達意,因此索性用回英文名稱吧。
究竟何謂assertion?或許由一個問題開始吧,若在某企業的財務報表中,見到銀行存款有100元,這代表甚麼呢?這樣簡單也要問?自然代表企業有100元存款在銀行內!還能怎樣?
此話差矣,其實當中包含了五個意思,包括截至報表結算日,該筆存款是存在的(existence),企業擁有該筆存款(rights and obligation),所有存款已經入賬而且沒有遺漏(completeness),存款的現值是100元,(valuation and allocation),以及涉及存款的主要會計準則、估值方法和分類等,已適當地在財務報表上披露(presentation and disclosure)。
清楚了解其assertion後,接下來就可以安排測試了。例如存款的存在性和權利與義務,除了核對銀行發出的月結單外,當然還要直接向銀行索取確認書(bank confirmation)了。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確認書來做兩個測試,其一是存款的完整性,看看有沒有其他存款未有入賬。其二是披露與分類,例如存款提存是否有限制(例如client money account或者pledged with guarantee or loan)。
總而言之,只要循著assertion去想,審核任何賬目都能迎刃而解。
至於準備工作底稿,參考往年固然重要,但未必一定要死死跟著。經驗之談,看往年工作底稿時,最好也翻閱一下Queries,看看去年相關的賬目有沒有被「Q」過,若發現了就要多加注意。此外,憑藉自己的common sense看看往年工作底稿所記載的方法仍否合適,底稿能否清楚表達和記錄所做的測試。不妨嘗試一個方法,在呈交工作底稿前,先假設自己是個門外漢,看看是否明白自己的工作底稿說什麼,若跟著所載的方法去做,能否成功完成測試。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5-16
&&&&&&&&
瓜瓜也是過來人,或許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首先,審計背後的原理其實不難明白,不論要測試那個賬項,只要清楚了解它的assertion,即使情況怎樣轉變也不怕。甚麼是assertion?翻查了不少中文會計書籍,有的翻譯做「確認」,有些則是「認定」或者「聲明」。可是,總覺得詞不達意,因此索性用回英文名稱吧。
究竟何謂assertion?或許由一個問題開始吧,若在某企業的財務報表中,見到銀行存款有100元,這代表甚麼呢?這樣簡單也要問?自然代表企業有100元存款在銀行內!還能怎樣?
此話差矣,其實當中包含了五個意思,包括截至報表結算日,該筆存款是存在的(existence),企業擁有該筆存款(rights and obligation),所有存款已經入賬而且沒有遺漏(completeness),存款的現值是100元,(valuation and allocation),以及涉及存款的主要會計準則、估值方法和分類等,已適當地在財務報表上披露(presentation and disclosure)。
清楚了解其assertion後,接下來就可以安排測試了。例如存款的存在性和權利與義務,除了核對銀行發出的月結單外,當然還要直接向銀行索取確認書(bank confirmation)了。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確認書來做兩個測試,其一是存款的完整性,看看有沒有其他存款未有入賬。其二是披露與分類,例如存款提存是否有限制(例如client money account或者pledged with guarantee or loan)。
總而言之,只要循著assertion去想,審核任何賬目都能迎刃而解。
至於準備工作底稿,參考往年固然重要,但未必一定要死死跟著。經驗之談,看往年工作底稿時,最好也翻閱一下Queries,看看去年相關的賬目有沒有被「Q」過,若發現了就要多加注意。此外,憑藉自己的common sense看看往年工作底稿所記載的方法仍否合適,底稿能否清楚表達和記錄所做的測試。不妨嘗試一個方法,在呈交工作底稿前,先假設自己是個門外漢,看看是否明白自己的工作底稿說什麼,若跟著所載的方法去做,能否成功完成測試。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5-16
&&&&&&&&
2014年5月16日星期五
為何支持擴闊稅基
最近拜讀同文曾國平教授在《am730》的專欄,其中一篇文章《從高鐵事件看政府財政》說,香港稅制極為簡單,修改稅制只會增加行政費及騷擾市民,怪不得擴闊稅基的支持者多數是會計師。不知道曾教授如何得出此推論,但在瓜瓜印象中的確如此,特別是財爺發表財政預算案的前後,總有會計師跑出來,說香港稅基太窄,擴闊稅基是理財上策。
為什麼會計師支持擴闊稅基?因為到時有更多市民和企業落入稅網,又或者如曾教授在文中暗示,稅制化簡為繁,令稅務咨詢服務需求提高,會計師因而得益?瓜瓜不敢說不是,但不要忘記,有別於核數,提供稅務咨詢服務並非會計師專利。在香港,任何人士只要熟悉香港稅例和案例,基本上都可以當稅務顧問。因此相信,會計師能從中得益相信不會太多。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少會計師支持擴闊稅基?因為我們信奉風險管理。在會計師的專業訓練中,風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是企業管治不可或缺的部分。雖然政府有別於企業,但理財方法也離不開風險管理。
目前政府財政的最大隱憂,就是稅基極其狹窄,政府稅收只依賴一少部分納稅人和企業,只要經濟出現波動,就很容易影響收入。情況有多嚴重?早前政府發表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就指出,政府財政極度依賴直接稅收,例如2011年至2012年度,約39%的收入來自利得稅和薪俸稅。
然而,逾六成的利得稅稅款是來自9.5萬間企業,他們只佔當年全港註冊公司數目11%。薪俸稅也一樣,當年全港工作人口有360萬人,但只有45%,即163.4萬人需要納稅。可是,逾四成薪俸稅稅收來自3.2萬位納稅人,其餘六成則來自160.2萬納稅人。現在政府的收入情況猶如一個倒轉了的金字塔,眼見如此不穩,我們豈能沉默?
曾教授在文章中說,從盛事基金到高鐵,每一元落在政府手中有多大效益,市民心中有數,意味政府不做更好,這點瓜瓜十分同意。不說別的,單是要供養那些連便溺也要市民去包容的高官,身為納稅人自然氣憤難平。不是嗎?香港自40年代起已開始宣傳衛生如何重要,於60年代更推行清潔香港運動,教育市民不要隨地吐痰和亂拋垃圾,記得那隻綠色的「垃圾蟲」和那雙「怒目」嗎?經歷數十載,香港的衛生環境才有今日局面,2003年沙士一役更是記憶猶新,市民的衛生意識進一步提高。
不論是何人,隨街便溺影響公共衛生是常識,但偏偏有高官叫市民包容。可是,自己遇上了卻又說影響同事和家人健康。我們不禁要問,難度市民的健康不重要嗎?有這樣不濟得令人咋舌的官,叫納稅人如何順氣?
又例如盛事基金,成效欠佳及監管混亂不在話下,根據本周立法會賬目委員會舉行的公開聆訊,原來廉署早於2010年已建議停辦該基金,政府竟然以「不重要」為由不予理會,如此作態,市民又怎會不失望?但想深一層,縱使政府施政萬般不是,我們仍然需要這個體制,總不能活在無政府狀態吧?因此穩定而且足夠的稅收,以維持政府「有效」運作非常重要。
政府恆常開支勢必大增,擴闊稅基實在刻不容緩。可是,稅制如何轉變皆會影響每一位市民,試問誰願意口袋少了錢?幾可肯定,任何稅制改革都不受歡迎,而且吃力不討好,觀乎今日的政治環境,有哪位官員甘願冒上政治風險,去提出和推行改革方案?又有哪個政黨肯放棄一己之見,通過協商去把問題解決?由此可以預期,出現結構性財赤以及耗盡儲備是早晚的事。能做些什麼?唯有希望自己看得太灰吧。
文章來源:《信報》年青有計 2014-05-16
&&&&&&&&
為什麼會計師支持擴闊稅基?因為到時有更多市民和企業落入稅網,又或者如曾教授在文中暗示,稅制化簡為繁,令稅務咨詢服務需求提高,會計師因而得益?瓜瓜不敢說不是,但不要忘記,有別於核數,提供稅務咨詢服務並非會計師專利。在香港,任何人士只要熟悉香港稅例和案例,基本上都可以當稅務顧問。因此相信,會計師能從中得益相信不會太多。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少會計師支持擴闊稅基?因為我們信奉風險管理。在會計師的專業訓練中,風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是企業管治不可或缺的部分。雖然政府有別於企業,但理財方法也離不開風險管理。
目前政府財政的最大隱憂,就是稅基極其狹窄,政府稅收只依賴一少部分納稅人和企業,只要經濟出現波動,就很容易影響收入。情況有多嚴重?早前政府發表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就指出,政府財政極度依賴直接稅收,例如2011年至2012年度,約39%的收入來自利得稅和薪俸稅。
然而,逾六成的利得稅稅款是來自9.5萬間企業,他們只佔當年全港註冊公司數目11%。薪俸稅也一樣,當年全港工作人口有360萬人,但只有45%,即163.4萬人需要納稅。可是,逾四成薪俸稅稅收來自3.2萬位納稅人,其餘六成則來自160.2萬納稅人。現在政府的收入情況猶如一個倒轉了的金字塔,眼見如此不穩,我們豈能沉默?
曾教授在文章中說,從盛事基金到高鐵,每一元落在政府手中有多大效益,市民心中有數,意味政府不做更好,這點瓜瓜十分同意。不說別的,單是要供養那些連便溺也要市民去包容的高官,身為納稅人自然氣憤難平。不是嗎?香港自40年代起已開始宣傳衛生如何重要,於60年代更推行清潔香港運動,教育市民不要隨地吐痰和亂拋垃圾,記得那隻綠色的「垃圾蟲」和那雙「怒目」嗎?經歷數十載,香港的衛生環境才有今日局面,2003年沙士一役更是記憶猶新,市民的衛生意識進一步提高。
不論是何人,隨街便溺影響公共衛生是常識,但偏偏有高官叫市民包容。可是,自己遇上了卻又說影響同事和家人健康。我們不禁要問,難度市民的健康不重要嗎?有這樣不濟得令人咋舌的官,叫納稅人如何順氣?
又例如盛事基金,成效欠佳及監管混亂不在話下,根據本周立法會賬目委員會舉行的公開聆訊,原來廉署早於2010年已建議停辦該基金,政府竟然以「不重要」為由不予理會,如此作態,市民又怎會不失望?但想深一層,縱使政府施政萬般不是,我們仍然需要這個體制,總不能活在無政府狀態吧?因此穩定而且足夠的稅收,以維持政府「有效」運作非常重要。
政府恆常開支勢必大增,擴闊稅基實在刻不容緩。可是,稅制如何轉變皆會影響每一位市民,試問誰願意口袋少了錢?幾可肯定,任何稅制改革都不受歡迎,而且吃力不討好,觀乎今日的政治環境,有哪位官員甘願冒上政治風險,去提出和推行改革方案?又有哪個政黨肯放棄一己之見,通過協商去把問題解決?由此可以預期,出現結構性財赤以及耗盡儲備是早晚的事。能做些什麼?唯有希望自己看得太灰吧。
文章來源:《信報》年青有計 2014-05-16
&&&&&&&&
2014年5月15日星期四
剖析合生創展業績
合生創展(754)於3月底公布去年業績,全年收益飆升57.6%至156.48億元,純利增32.8%至38.34億元,表現理想,股價造好,加上市傳內地多個城市限購令有望鬆綁,股價續升。比較其他內房股,合創收益升幅僅次於華潤置地(1109)的60.9%,就算世茂房地產(813)和中國海外(688)兩隻大股去年收益升幅分別僅44.8%和27.7%,為何合創有如此佳績?
因物業銷售增64.1%,此業務佔總收益的比例逾90%,因此帶動整體收益上升。按公告披露,去年已交付之總建築面積增加27.4%至65.4萬方米,將物業銷售與之相除,得出平均銷售單價是每方米21,631元,與2012年比較上升28.8%。換句話說,物業銷售之所以增加,原因就是「價量齊升」。
由於銷售表現理想,連帶令整體毛利也增加41.1%至59.87億元。可是,毛利的升幅卻低於收益,因此令毛利率下跌。計算一下,2013年整體毛利率38.3%,雖然優於其他內房股,如中國海外、世茂和綠城(3900),毛利率分別只有35.5%、35.3%和30.3%,華潤置地和保利置業(119)也分別只有28.2%和23.4%,但與2012年比較卻下跌4.5個百分點。集中看看物業銷售的毛利,去年已落成物業且出售之成本是86.42億元,與同期已交付總建築面積相除,得出平均銷售成本為每方米13,224元,較2012年的9,543元高出38.6%。再將平均銷售單價減以銷售成本,平均毛利有8,407元,較2012年的7,252元高出15.9%。雖則如此,毛利率卻只有38.9%,較2012年下跌4.3個百分點。總括來說,由於銷售成本的升幅較銷售為高,導致盈利能力下降。
究其原因,相信是資本化利息開支上升,去年金額合共是31.91億元,按年增長達9.6%。此外,地價上升也可能是原因之一。雖然公告沒有透露詳情,但看看土地成本,截至2013年12月底有19.29億元,土地儲備則有3,345萬方米,將土地成本平均攤分至儲備,每方米的價格是57.66元,與2012年比較大升了25.3%。
至於經營開支,最大兩筆分別是銷售及市場推廣費用以及行政費用,前者去年增加8%至5.44億元,後者則增加4%,至14.11億元。將兩者合計,去年增幅有5.1%,或多花了9450.8萬元。經營開支上升,主要是合創多做了行銷和推廣,而且新推出的項目較上年增加,令銷售及推廣活動費用增加。例如廣告開支,去年急增37.5%至3.28億元。員工成本也是原因之一,僱員福利成本於去年就上升14.7%至8.77億元,因員工人數於年內增加4.4%至9422人,以及人均年薪增加9.8%至93,084元。
此外,由於年內有幾家集團旗下的餐廳開業,令經營支出上升。不過,雖然金額有所提升,可是對收益的比例卻下跌6.3個百分點,至12.5%。即是說,前年每賺到100元,有18.7元需要花在經營開支上,去年則只需12.5元。
此外,合創去年有兩筆非常可觀的特別收益,包括投資物業公平值收益5.41億元,以及分佔合營和聯營公司淨溢利14.22億元。與2012年比較,前者增加了3.26億元,後者多賺了14.19億元。不過,於2012年因出售財務資產而獲得17.7億元收益,去年則沒有,若果撇除這3筆收益,去年純利將會是18.72億元,與2012年的9億元比較增加了107.9%,反映合創的核心業務表現不俗。
有一點值得留意,若將物業發展的經營溢利按地區來劃分,即是包括物業銷售、其他租金收入和裝修服務,華北地區貢獻最大,去年經營溢利有21.75億元,佔物業發展的經營溢利約52.2%,盈利能力也是最高,經營溢利率有36.6%。不過,若與2012年的24%相比,盈利能力大增12.5個百分點。華南的情況也差不多,去年經營溢利19.39億元,佔物業發展的經營溢利約46.5%,盈利能力也不弱,經營溢利率26.8%,與2012年比較大升14.7個百分點。至於華東的表現最差,去年經營溢利只有5,319.2萬元,與2012年相比大跌了36.4%。其實在2012年,華東是溢利主要來源,當時向該集團貢獻了16.15億元經營溢利,佔總額65.1%。更糟糕的是,2012年的經營溢利率高達40.6%,不知何故,2013年大幅萎縮36.4個百分點至只有4.1%。從以上所見,各地區的經營溢利率「大上大落」,值得我們多加留意。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15
&&&&&&&&
因物業銷售增64.1%,此業務佔總收益的比例逾90%,因此帶動整體收益上升。按公告披露,去年已交付之總建築面積增加27.4%至65.4萬方米,將物業銷售與之相除,得出平均銷售單價是每方米21,631元,與2012年比較上升28.8%。換句話說,物業銷售之所以增加,原因就是「價量齊升」。
由於銷售表現理想,連帶令整體毛利也增加41.1%至59.87億元。可是,毛利的升幅卻低於收益,因此令毛利率下跌。計算一下,2013年整體毛利率38.3%,雖然優於其他內房股,如中國海外、世茂和綠城(3900),毛利率分別只有35.5%、35.3%和30.3%,華潤置地和保利置業(119)也分別只有28.2%和23.4%,但與2012年比較卻下跌4.5個百分點。集中看看物業銷售的毛利,去年已落成物業且出售之成本是86.42億元,與同期已交付總建築面積相除,得出平均銷售成本為每方米13,224元,較2012年的9,543元高出38.6%。再將平均銷售單價減以銷售成本,平均毛利有8,407元,較2012年的7,252元高出15.9%。雖則如此,毛利率卻只有38.9%,較2012年下跌4.3個百分點。總括來說,由於銷售成本的升幅較銷售為高,導致盈利能力下降。
究其原因,相信是資本化利息開支上升,去年金額合共是31.91億元,按年增長達9.6%。此外,地價上升也可能是原因之一。雖然公告沒有透露詳情,但看看土地成本,截至2013年12月底有19.29億元,土地儲備則有3,345萬方米,將土地成本平均攤分至儲備,每方米的價格是57.66元,與2012年比較大升了25.3%。
至於經營開支,最大兩筆分別是銷售及市場推廣費用以及行政費用,前者去年增加8%至5.44億元,後者則增加4%,至14.11億元。將兩者合計,去年增幅有5.1%,或多花了9450.8萬元。經營開支上升,主要是合創多做了行銷和推廣,而且新推出的項目較上年增加,令銷售及推廣活動費用增加。例如廣告開支,去年急增37.5%至3.28億元。員工成本也是原因之一,僱員福利成本於去年就上升14.7%至8.77億元,因員工人數於年內增加4.4%至9422人,以及人均年薪增加9.8%至93,084元。
此外,由於年內有幾家集團旗下的餐廳開業,令經營支出上升。不過,雖然金額有所提升,可是對收益的比例卻下跌6.3個百分點,至12.5%。即是說,前年每賺到100元,有18.7元需要花在經營開支上,去年則只需12.5元。
此外,合創去年有兩筆非常可觀的特別收益,包括投資物業公平值收益5.41億元,以及分佔合營和聯營公司淨溢利14.22億元。與2012年比較,前者增加了3.26億元,後者多賺了14.19億元。不過,於2012年因出售財務資產而獲得17.7億元收益,去年則沒有,若果撇除這3筆收益,去年純利將會是18.72億元,與2012年的9億元比較增加了107.9%,反映合創的核心業務表現不俗。
有一點值得留意,若將物業發展的經營溢利按地區來劃分,即是包括物業銷售、其他租金收入和裝修服務,華北地區貢獻最大,去年經營溢利有21.75億元,佔物業發展的經營溢利約52.2%,盈利能力也是最高,經營溢利率有36.6%。不過,若與2012年的24%相比,盈利能力大增12.5個百分點。華南的情況也差不多,去年經營溢利19.39億元,佔物業發展的經營溢利約46.5%,盈利能力也不弱,經營溢利率26.8%,與2012年比較大升14.7個百分點。至於華東的表現最差,去年經營溢利只有5,319.2萬元,與2012年相比大跌了36.4%。其實在2012年,華東是溢利主要來源,當時向該集團貢獻了16.15億元經營溢利,佔總額65.1%。更糟糕的是,2012年的經營溢利率高達40.6%,不知何故,2013年大幅萎縮36.4個百分點至只有4.1%。從以上所見,各地區的經營溢利率「大上大落」,值得我們多加留意。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15
&&&&&&&&
2014年5月13日星期二
中國家居夠膽識
最近打開報紙的財經版,中國家居(692)的新聞不絕於耳,不少專欄也談及此股。好奇下找其年報和公告看看,發覺有個地方很有趣,因此寫下此文湊熱鬧。
何趣之有?說的就是他們收購Polar sunshine集團一事。根據年報披露,收購協議早於2013年7月已經簽訂,可是交易一拖再拖,於今年1月以及4月分別簽訂了兩份補充協議,直到執筆之時收購仍未完成。
按今年5月2日上載於《披露易》的公告介紹,Polar sunshine於2013年6月才成立,主要從事買賣發熱木製家居產品,可是目前還未有任何收益和利潤。如此情況也去收購?皆因中國家居看準了其「遠紅外線發熱技術」,而Polar sunshine的持有人林凱先生是這方面的專才。這倒奇怪了,為何中國家居不直接購入該項技術的使用權?其實這項技術由誰擁有?Polar sunshine嗎?看來不是,因為該公司至今還未有重大資產。林先生嗎?這也不是,因為公告透露,他並無持有該項技術專利。既然這樣,若此技術給人抄襲了去,公司利益會否受損?其實中國家居有沒有考慮過,與其甘冒風險收購一家未有往績的企業,雙方何不簽訂合作協議,若將來賺到利潤,就按出資比例分配,這不是更實際,風險更少嗎?
不單如此, 將原協議和最後一份補充協議對比一下,結果也很有趣,原來最初的收購價高達3.8億元,及後下調至目前的2.1億元。此外,原協議設有利潤保證條款,若果Polar sunshine未能達到利潤保證要求,出售人需要按協議支付補償金。利潤保證為期3年,Polar sunshine於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純利需要分別達到7,000萬元,8,000萬元和1億元。即是說,首3年保證利潤合共為2.5億元。
可是,在最新的補充協議下,金額分別調低至750萬元,1,200萬元和2,700萬元,3年合共只有4,650萬元,與原協議相差達81%之多。問題來了,既然保證利潤大幅下調,為何作價只下調45%?按今年5月11日上載的公告,最新的收購作價是參考了獨立評估師作出的評估,可是未有清楚解釋前後差距那麼大的原因。翻查公告,於2013年8月,估值師對Polar sunshine的估值高達4.07億元,但到了2014年5月,初步估值卻只有2.1億元,不足一年其估值下跌48%,這就不禁令人擔心,究竟這宗收購是否物有所值。此外,若果Polar sunshine不幸未能達到利潤要求,而出售人又無力支付補償金的話,到時又怎麼辦?
收購理由也很有趣,其中一個原因是「分散風險」,以符合公司及股東之最佳利益。對公司來說,可能是對的,誰不知於股東而言卻是多此一舉!何解?股東若要分散風險,只要自行在市場買入其他行業的股票即成,既簡單又快捷,根本不用公司代勞。試想一下,若然所有上市企業都分散投資,市場內各行業就變得模糊,反而不利投資者透過市場去分散風險。
還有一點,是次收購全以中國家居發行的新股來支付,涉及股份數目達到3.56億股。由於不涉及現金流,因此不會影響流動資金和負債。可是,現有股東的股權將被攤薄。例如公眾持股量,目前是87.81%,完成收購後將攤薄至77.8%,前後相差10.1個百分點之多。
又例如財務權益,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國家居的資產淨值有21.87億元,以目前27.66億股已發行股份計算,每股的資產淨值是0.79元。假設Polar sunshine的公允值與收購作價相同,收購後中國家居的資產淨值將會增至23.97億元,股份數目則增加至31.22億股,計算出來的每股資產淨值將會是0.77元,較收購前下降3%。
此外,於會計角度去看,由於Polar sunshine目前仍然未有重大資產和負債,由此可以預期,日後的商譽必定很高。雖然商譽不像其他固定資產般需要做折舊,但是每年需要做減值測試,倘若相關業務的盈利不理想,商譽隨時要減值,到時中國家居的業績必受影響。
估值一年內可能大跌,而且既未有收益和利潤,也沒有重大資產和負債,這樣的企業,中國家居仍願意花上2.1億元去收購,看來他們對遠紅外線發熱技術很有信心,不得不佩服管理層的膽識。能否如願?時間可證明一切,今日立此存照,日後跟進他們此收購決定是否正確。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13
&&&&&&&&
何趣之有?說的就是他們收購Polar sunshine集團一事。根據年報披露,收購協議早於2013年7月已經簽訂,可是交易一拖再拖,於今年1月以及4月分別簽訂了兩份補充協議,直到執筆之時收購仍未完成。
按今年5月2日上載於《披露易》的公告介紹,Polar sunshine於2013年6月才成立,主要從事買賣發熱木製家居產品,可是目前還未有任何收益和利潤。如此情況也去收購?皆因中國家居看準了其「遠紅外線發熱技術」,而Polar sunshine的持有人林凱先生是這方面的專才。這倒奇怪了,為何中國家居不直接購入該項技術的使用權?其實這項技術由誰擁有?Polar sunshine嗎?看來不是,因為該公司至今還未有重大資產。林先生嗎?這也不是,因為公告透露,他並無持有該項技術專利。既然這樣,若此技術給人抄襲了去,公司利益會否受損?其實中國家居有沒有考慮過,與其甘冒風險收購一家未有往績的企業,雙方何不簽訂合作協議,若將來賺到利潤,就按出資比例分配,這不是更實際,風險更少嗎?
不單如此, 將原協議和最後一份補充協議對比一下,結果也很有趣,原來最初的收購價高達3.8億元,及後下調至目前的2.1億元。此外,原協議設有利潤保證條款,若果Polar sunshine未能達到利潤保證要求,出售人需要按協議支付補償金。利潤保證為期3年,Polar sunshine於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純利需要分別達到7,000萬元,8,000萬元和1億元。即是說,首3年保證利潤合共為2.5億元。
可是,在最新的補充協議下,金額分別調低至750萬元,1,200萬元和2,700萬元,3年合共只有4,650萬元,與原協議相差達81%之多。問題來了,既然保證利潤大幅下調,為何作價只下調45%?按今年5月11日上載的公告,最新的收購作價是參考了獨立評估師作出的評估,可是未有清楚解釋前後差距那麼大的原因。翻查公告,於2013年8月,估值師對Polar sunshine的估值高達4.07億元,但到了2014年5月,初步估值卻只有2.1億元,不足一年其估值下跌48%,這就不禁令人擔心,究竟這宗收購是否物有所值。此外,若果Polar sunshine不幸未能達到利潤要求,而出售人又無力支付補償金的話,到時又怎麼辦?
收購理由也很有趣,其中一個原因是「分散風險」,以符合公司及股東之最佳利益。對公司來說,可能是對的,誰不知於股東而言卻是多此一舉!何解?股東若要分散風險,只要自行在市場買入其他行業的股票即成,既簡單又快捷,根本不用公司代勞。試想一下,若然所有上市企業都分散投資,市場內各行業就變得模糊,反而不利投資者透過市場去分散風險。
還有一點,是次收購全以中國家居發行的新股來支付,涉及股份數目達到3.56億股。由於不涉及現金流,因此不會影響流動資金和負債。可是,現有股東的股權將被攤薄。例如公眾持股量,目前是87.81%,完成收購後將攤薄至77.8%,前後相差10.1個百分點之多。
又例如財務權益,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國家居的資產淨值有21.87億元,以目前27.66億股已發行股份計算,每股的資產淨值是0.79元。假設Polar sunshine的公允值與收購作價相同,收購後中國家居的資產淨值將會增至23.97億元,股份數目則增加至31.22億股,計算出來的每股資產淨值將會是0.77元,較收購前下降3%。
此外,於會計角度去看,由於Polar sunshine目前仍然未有重大資產和負債,由此可以預期,日後的商譽必定很高。雖然商譽不像其他固定資產般需要做折舊,但是每年需要做減值測試,倘若相關業務的盈利不理想,商譽隨時要減值,到時中國家居的業績必受影響。
估值一年內可能大跌,而且既未有收益和利潤,也沒有重大資產和負債,這樣的企業,中國家居仍願意花上2.1億元去收購,看來他們對遠紅外線發熱技術很有信心,不得不佩服管理層的膽識。能否如願?時間可證明一切,今日立此存照,日後跟進他們此收購決定是否正確。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13
&&&&&&&&
2014年5月8日星期四
天工造假疑雲
上周天工國際(826)被內地媒體質疑財務造假,令股價一天內急瀉22%,隨後申請停牌,直至發出澄清公告後,於昨日復牌。看到此類新聞,最關心的當然誰是核數師。可是,翻看他們2013年年報,核數師報告並沒有顯示會計師事務所名稱,直至看到董事會報告後,才得知是畢馬威。天工其後解釋是無心之失。老實講,財務報告的校對工作極為沉悶透頂,瓜瓜從事核數時就做過不少,說起來方法也挺有趣,一人負責讀出來,另一人則憑讀音核對,我們稱此為call account。
說天工造假,其中一項指控是毛利率較同行高。據去年年報計算,天工去年毛利率有24%。看看內地媒體舉出的3個例子,包括寶鋼股份、撫順特鋼和大冶特鋼,去年毛利率介乎9.6%至12.9%。只有3家豈能作準?因此查看了另外數家企業(見附表),他們同期的毛利率由5.4%至26.4%不等。將所有企業加上天工的一起計算,平均值只有9.9%,看來天工的確較高。可是,天工並非最高,因為攀鋼釩鈦高達26.4%。
毛利率偏高並不一定有問題,只要解釋合理就可以。翻閱澄清公告,高毛利率皆因他們採用了「回收廢料渣冶煉生產技術」。其實天工在07年上市時,招股書的業務章節內已有提及,他們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是廢鋼,除了從別處購入外,也會循環再用自身產生出來的廢料。以04年至06年為例,廢鋼佔生產成本的比例介乎16.8%至17.6%。其他原因還包括「垂直一體化生產模式」、「機械替代若干勞動力密集的生產線」,及「在非高峰時段生產以減少電費開支」。若果所說屬實,天工採用的競爭策略,就是著名管理和經濟學家Michael Porter所講的Cost leadership。
接下來另一項指控,說天工的負債處於危險水平。截至去年12月底,借貸共有27.27億元(人民幣,下同),當中23.59億元需於一年內償還。可是同期手頭現金僅8.92億元。此外,去年營運資金變動前經營溢利只有8.82億元,假設今年相若,加上手頭現金,合共有17.74億元,根本不足以償還。由於年報未有透露如何應付,難怪令人擔心其負債情況。因此,債項能否成功續期就是關鍵。不過,按年報披露,天工可用的銀行及借款融資總額達到60.3億元,減去29.59億元已動用款項,可動用的額度還剩下30.71億元,除非出現突發情況,相信借款能夠續期的機會不小。
至於天工的現金流,雖然去年純利有4.7億元,但現金流淨額是負6,209.3萬元,代表去年現金淨流出。其中一個原因是年內存貨增加5.49億元及應收帳款增加1.04億元,故此,去年存貨周轉期增42天,至241天,應收帳款周轉期增8天,至148天。換句話說,去年資金回籠時間需要389天,按年高出50天之多。不幸的是,同期應付帳款周轉期縮減3天,至137天,令現金周轉期飆升53天,至252天,加重了流動資金壓力。
按去年銷售成本25.82億元計,目前存貨水平足夠使用8個月,為何那麼高?按澄清公告解釋,由於「快鍛機設備」延遲交付,令年末生產延遲及庫存積壓。這就奇怪了,翻查新聞,天工主席曾指,存貨大升皆因去年原材料成本低迷,所以大量採購原材料,與澄清公告解釋並不相符。去年出現負現金流,另一個原因是動用了4.51億元於添置固定資產。不單如此,翻查09年至2012年現金流量表,花費在固定資產的投資每年平均約3.75億元,5年共花18.74億元。因此,借貸由09年的6.39億元,飆升至去年的27.27億元,升幅達327%。究竟這些資本開支是否物有所值?看看天工的資產回報率,09年有2.9%,去年躍升至6.6%。此外,計算了附表內各企業的資產回報率,去年平均只有2.1%。除常寶7%外,天工均高於其他企業。
從上述分析可見,毛利率偏高的解釋看來合理,說負債嚴重似乎言過其實,增加借貸用作的資本開支,初步看來也是物有所值。至於庫存高企這一疑團,若果澄清公告所說屬實,庫存應會於今年下降,今年的中期業績報告自有分曉。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08
&&&&&&&&
說天工造假,其中一項指控是毛利率較同行高。據去年年報計算,天工去年毛利率有24%。看看內地媒體舉出的3個例子,包括寶鋼股份、撫順特鋼和大冶特鋼,去年毛利率介乎9.6%至12.9%。只有3家豈能作準?因此查看了另外數家企業(見附表),他們同期的毛利率由5.4%至26.4%不等。將所有企業加上天工的一起計算,平均值只有9.9%,看來天工的確較高。可是,天工並非最高,因為攀鋼釩鈦高達26.4%。
毛利率偏高並不一定有問題,只要解釋合理就可以。翻閱澄清公告,高毛利率皆因他們採用了「回收廢料渣冶煉生產技術」。其實天工在07年上市時,招股書的業務章節內已有提及,他們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是廢鋼,除了從別處購入外,也會循環再用自身產生出來的廢料。以04年至06年為例,廢鋼佔生產成本的比例介乎16.8%至17.6%。其他原因還包括「垂直一體化生產模式」、「機械替代若干勞動力密集的生產線」,及「在非高峰時段生產以減少電費開支」。若果所說屬實,天工採用的競爭策略,就是著名管理和經濟學家Michael Porter所講的Cost leadership。
接下來另一項指控,說天工的負債處於危險水平。截至去年12月底,借貸共有27.27億元(人民幣,下同),當中23.59億元需於一年內償還。可是同期手頭現金僅8.92億元。此外,去年營運資金變動前經營溢利只有8.82億元,假設今年相若,加上手頭現金,合共有17.74億元,根本不足以償還。由於年報未有透露如何應付,難怪令人擔心其負債情況。因此,債項能否成功續期就是關鍵。不過,按年報披露,天工可用的銀行及借款融資總額達到60.3億元,減去29.59億元已動用款項,可動用的額度還剩下30.71億元,除非出現突發情況,相信借款能夠續期的機會不小。
至於天工的現金流,雖然去年純利有4.7億元,但現金流淨額是負6,209.3萬元,代表去年現金淨流出。其中一個原因是年內存貨增加5.49億元及應收帳款增加1.04億元,故此,去年存貨周轉期增42天,至241天,應收帳款周轉期增8天,至148天。換句話說,去年資金回籠時間需要389天,按年高出50天之多。不幸的是,同期應付帳款周轉期縮減3天,至137天,令現金周轉期飆升53天,至252天,加重了流動資金壓力。
按去年銷售成本25.82億元計,目前存貨水平足夠使用8個月,為何那麼高?按澄清公告解釋,由於「快鍛機設備」延遲交付,令年末生產延遲及庫存積壓。這就奇怪了,翻查新聞,天工主席曾指,存貨大升皆因去年原材料成本低迷,所以大量採購原材料,與澄清公告解釋並不相符。去年出現負現金流,另一個原因是動用了4.51億元於添置固定資產。不單如此,翻查09年至2012年現金流量表,花費在固定資產的投資每年平均約3.75億元,5年共花18.74億元。因此,借貸由09年的6.39億元,飆升至去年的27.27億元,升幅達327%。究竟這些資本開支是否物有所值?看看天工的資產回報率,09年有2.9%,去年躍升至6.6%。此外,計算了附表內各企業的資產回報率,去年平均只有2.1%。除常寶7%外,天工均高於其他企業。
從上述分析可見,毛利率偏高的解釋看來合理,說負債嚴重似乎言過其實,增加借貸用作的資本開支,初步看來也是物有所值。至於庫存高企這一疑團,若果澄清公告所說屬實,庫存應會於今年下降,今年的中期業績報告自有分曉。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08
&&&&&&&&
2014年5月5日星期一
「會計佬看藝術 死梗」有感
最近某著名導演接受訪問,說「會計佬看藝術,死梗」。整句話的意思相當明顯,從事會計銅臭味十足,更加不懂藝術為何物,因此不要來胡搞!面對這樣刺眼的批評,著實挑起會計人如瓜瓜的神經。先不論「會計佬」三字是否帶有貶意,單是話說的語氣就叫人反感。再者,會計並不是男性專有行業,女性在業界舉足輕重。不看什麼,單看會計師公會,上屆會長就是一位女性。此外,目前公會接近半數會員是女性,「佬」字又何從說起?
為何名導演要這樣說?啊!原來審計報告惹怒了他。根據《審計署署長第六十二號報告書》,審計署發現了「盛事基金」多項問題,並且在報告內列舉了幾項事例,均涉及名導演的劇團。從事內部審計多年,每當找到被審單位出問題時,定必要求解釋,若他們被追問至詞窮理屈,無可申辯的時候,就最愛用「你們不懂」來做藉口。至於名導演是否也是這樣,因此才說出這番話來,那就留待讀者自行判斷了。
不過,此話卻帶出一個問題,審計署是做審計的,看藝術卻是審美,兩者風馬牛不相及,為什麼審計署要看藝術?無他,為的還不是那個「錢」字?藝術創作離不開經費,旦凡涉及公帑的活動,審計署就有責任去監察,確保一分一毫用得其所。那麼,會計人看藝術會遇到什麼問題呢?最主要就是如何衡工量值。審計著重客觀理據,審美卻很主觀,不是嗎?正如大衞像,它是公認的世界級藝術作品吧?可是,當年來港展出,淫褻物品審裁處居然將之評為不雅。
客觀標準評定資助額
又例如早前一幅剛拍賣的名畫,卻被人誤以為是垃圾扔掉。由此可見,審美沒有客觀可言,對藝術的感覺是因人而異的。此外,在評論藝術時,很大程度需依靠個人的主觀感覺,自己的喜好和閱歷也會有影響。例如今日看一幅畫作,他日再看的感覺就未必一樣。
故此,要評定公帑是否用得其所,我們就只得依賴客觀標準。雖然瓜瓜不是審計署職員,但天下審計都是採用同樣方法,就是客觀。即使會計人自己有很高的藝術修養,或是對藝術毫不認識,他們只會看客觀數據和事實,而在這類審計當中,首要看的東西,就是目標是否達到預期。舉個例子,根據審計報告,名導演所屬的機構在接受基金撥款前,承諾了一定的觀眾數目,但最後卻遠低於目標而被罰款,這個方法就是利用客觀標準來評定資助額,完全符合經濟效益。當然,觀眾數量多寡與藝術水平沒有直接關係,但卻保證公帑用在目標上。根據報導,名導演對罰款感到不開心,並且抗議說相關政府部門並沒有看他們所做的現場意見調查。無可否認,一個嚴謹而且進行得宜的觀眾調查,能較為客觀地去衡量藝術水平。可是,連最基本的承諾,即是旅客人數也未能達標,調查結果即使如何再好也是徒然吧?
此外,審計費用時,會計憑證是最基本要看的東西,若果缺乏了它,又如何證明支出是否真確無誤?碰巧審計報告又舉出了實例,原來名導演所屬的劇團涉嫌浮報開銷,一筆數幾萬元的開支沒有正式收據,另一筆則只有銀行兌換收據,但未有發票或正式收據等。
其實名導演的理據實在教人納悶,莫非不遵守協議承諾,開支又沒有單據,這樣才叫懂得藝術?若名導演不想再被審計砲轟,方法簡單得很,只要不再使用公帑就成。用自己的私財去營運,只對自己負責,不守承諾可以,沒有單據也成!
文章來源:《信報》年青有計 2014-05-02
&&&&&&&&
為何名導演要這樣說?啊!原來審計報告惹怒了他。根據《審計署署長第六十二號報告書》,審計署發現了「盛事基金」多項問題,並且在報告內列舉了幾項事例,均涉及名導演的劇團。從事內部審計多年,每當找到被審單位出問題時,定必要求解釋,若他們被追問至詞窮理屈,無可申辯的時候,就最愛用「你們不懂」來做藉口。至於名導演是否也是這樣,因此才說出這番話來,那就留待讀者自行判斷了。
不過,此話卻帶出一個問題,審計署是做審計的,看藝術卻是審美,兩者風馬牛不相及,為什麼審計署要看藝術?無他,為的還不是那個「錢」字?藝術創作離不開經費,旦凡涉及公帑的活動,審計署就有責任去監察,確保一分一毫用得其所。那麼,會計人看藝術會遇到什麼問題呢?最主要就是如何衡工量值。審計著重客觀理據,審美卻很主觀,不是嗎?正如大衞像,它是公認的世界級藝術作品吧?可是,當年來港展出,淫褻物品審裁處居然將之評為不雅。
客觀標準評定資助額
又例如早前一幅剛拍賣的名畫,卻被人誤以為是垃圾扔掉。由此可見,審美沒有客觀可言,對藝術的感覺是因人而異的。此外,在評論藝術時,很大程度需依靠個人的主觀感覺,自己的喜好和閱歷也會有影響。例如今日看一幅畫作,他日再看的感覺就未必一樣。
故此,要評定公帑是否用得其所,我們就只得依賴客觀標準。雖然瓜瓜不是審計署職員,但天下審計都是採用同樣方法,就是客觀。即使會計人自己有很高的藝術修養,或是對藝術毫不認識,他們只會看客觀數據和事實,而在這類審計當中,首要看的東西,就是目標是否達到預期。舉個例子,根據審計報告,名導演所屬的機構在接受基金撥款前,承諾了一定的觀眾數目,但最後卻遠低於目標而被罰款,這個方法就是利用客觀標準來評定資助額,完全符合經濟效益。當然,觀眾數量多寡與藝術水平沒有直接關係,但卻保證公帑用在目標上。根據報導,名導演對罰款感到不開心,並且抗議說相關政府部門並沒有看他們所做的現場意見調查。無可否認,一個嚴謹而且進行得宜的觀眾調查,能較為客觀地去衡量藝術水平。可是,連最基本的承諾,即是旅客人數也未能達標,調查結果即使如何再好也是徒然吧?
此外,審計費用時,會計憑證是最基本要看的東西,若果缺乏了它,又如何證明支出是否真確無誤?碰巧審計報告又舉出了實例,原來名導演所屬的劇團涉嫌浮報開銷,一筆數幾萬元的開支沒有正式收據,另一筆則只有銀行兌換收據,但未有發票或正式收據等。
其實名導演的理據實在教人納悶,莫非不遵守協議承諾,開支又沒有單據,這樣才叫懂得藝術?若名導演不想再被審計砲轟,方法簡單得很,只要不再使用公帑就成。用自己的私財去營運,只對自己負責,不守承諾可以,沒有單據也成!
文章來源:《信報》年青有計 2014-05-02
&&&&&&&&
2014年5月4日星期日
企業會計師需要CPA嗎?
有讀者朋友來問,若果一心只想在企業會計方面發展,仍要考取CPA資格嗎?有此想法其實不難明白,特別在香港,核數師服務周到而且全面,完成審核工作後,便會為客戶起草整份財務報表,客戶只需簽名就成,難聽點說,企業會計師只懂簿記就成了。再者,企業會計師不像執業會計師般,明文規定必需領有牌照。
若真的這樣想就大錯特錯。按理,財務報告應由企業自己編制,並且由核數師審核。香港之所以並不這樣,皆因從前沒有太多合資格的會計師,企業聘用的大多數是只懂簿記的會計,因此才出現核數師起草財務報告的情況,久而久之變成了習慣。可是,現在會計師供應充裕,若還抱著「讓核數師搞掂」的心態,企業會計則仍舊停留在簿記的水平,永遠無法進步。
此外,企業會計師的職責不光是埋數,還涉及為制定稅務計劃,管理財務資產,安排融資,編製管理報表,監察預算執行情況,評審投資項目,處理收購合併,制定內控程序等,雖然這些知識都能在其他方面取得,可是,若未受過會計師訓練,不容易令人相信你能夠勝任。香港會計師公會以「The success ingredient」來做口號,當中意思就是說會計師是企業成功的關鍵,聽來有點誇張,但看看企業會計師的職責,想深一層何嘗不是?
還有一點,以前擁有一個學位,在職場已經天下無敵,有了CPA更加是如虎添翼。就算沒有,只要經驗豐富,要當個會計經理並不困難,甚至攀上管理層如FC也是有的。可是,現在學歷通脹嚴重,「CPA + degree」只是會計路的入場券。不相信?看看招聘廣告,還有多少會計中層職位是不需要「CPA + degree」的?即使有,再過幾年相信完全絕跡。
當然,擁有CPA並代表一定成功,瓜瓜就認識不少會計朋友,因種種原因未能qualified,但由於工作表現出色,遇到的機會絕對不比別人少,但這些朋友只是異數。 會計師早已平民化,不再是昔日的貴族,要在會計方面發展,宜及早考取CPA資格。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5-02
&&&&&&&&
若真的這樣想就大錯特錯。按理,財務報告應由企業自己編制,並且由核數師審核。香港之所以並不這樣,皆因從前沒有太多合資格的會計師,企業聘用的大多數是只懂簿記的會計,因此才出現核數師起草財務報告的情況,久而久之變成了習慣。可是,現在會計師供應充裕,若還抱著「讓核數師搞掂」的心態,企業會計則仍舊停留在簿記的水平,永遠無法進步。
此外,企業會計師的職責不光是埋數,還涉及為制定稅務計劃,管理財務資產,安排融資,編製管理報表,監察預算執行情況,評審投資項目,處理收購合併,制定內控程序等,雖然這些知識都能在其他方面取得,可是,若未受過會計師訓練,不容易令人相信你能夠勝任。香港會計師公會以「The success ingredient」來做口號,當中意思就是說會計師是企業成功的關鍵,聽來有點誇張,但看看企業會計師的職責,想深一層何嘗不是?
還有一點,以前擁有一個學位,在職場已經天下無敵,有了CPA更加是如虎添翼。就算沒有,只要經驗豐富,要當個會計經理並不困難,甚至攀上管理層如FC也是有的。可是,現在學歷通脹嚴重,「CPA + degree」只是會計路的入場券。不相信?看看招聘廣告,還有多少會計中層職位是不需要「CPA + degree」的?即使有,再過幾年相信完全絕跡。
當然,擁有CPA並代表一定成功,瓜瓜就認識不少會計朋友,因種種原因未能qualified,但由於工作表現出色,遇到的機會絕對不比別人少,但這些朋友只是異數。 會計師早已平民化,不再是昔日的貴族,要在會計方面發展,宜及早考取CPA資格。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5-02
&&&&&&&&
2014年5月2日星期五
淺談冠君產業
上篇談過陽光房地產基金(435)(陽房),翻閱其中期報告時發覺,內裡有兩頁詳細列出所持物業的資料。八卦性格不改,細看之下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地方。陽房的零售商舖物業遍布港島、九龍和新界,究竟哪一區物業的呎租最高?答案是上水,截至2013年12月底,陽房旗下上水中心購物商場的現行租金為每方呎96.7元,排行第二是位於尖沙咀的百利商業中心,每方呎只有49.9元,前者竟然高出後者約93.8%之多,自由行威力之強可見一斑。
此外,上水中心於去年12月底的估值高達34.99億元,金額直逼陽房另一幢甲級寫字樓物業──皇后大道東248號,其估值有38.88億元。這還未止,根據陽房截至今年3月底的公告,上水中心的現行租金,已經升穿100元水平,至100.4元。
上水商舖租金高企,其他購物旺區又如何?不如看看旺角的朗豪坊商場吧。此物業由冠君產業信託(2778)擁有,截至去年12月底,現收租金高達每方呎144.26元,而且年年上升,除了2011年因市況較差,增長率只有3.4%外,2012年有14%,2013年更是25.6%。從中反映出,零售業的租金負擔愈來愈重,也難怪香港的消費物價年年拾級而上。
講到冠君,不如看看去年的財務表現。他們目前擁有三項貴重物業,除了朗豪坊商場外,還包括朗豪坊辦公大樓和花旗銀行廣場,按年報提供的估值報告,截至去年12月底,朗豪坊屬於冠君部分的市值有236億元,花旗銀行廣場則有379億元。於去年,朗豪坊的物業淨收入合共是7.58億元,簡單地與市值相除,得出來的資產回報率是3.2%。即是每投入100元資產,可以賺到3.2元溢利。至於花旗銀行廣場,同期的物業淨收入是9.9億元,計算出來的資產回報率則是2.6%。若果想準確一點,可以參考估值報告提供的估計淨物業收益率,於2013年,朗豪坊有4.2%,花旗銀行廣場則有3.1%。從上述數值可見,雖然花旗銀行廣場的市值較高,但回報率卻不如朗豪坊。
冠君的整體資產回報率又如何?總資產於2013年和2012年年尾分別是628.24億元和598.92億元,年內平均值就是613.58億元,將此數與去年除稅後溢利21.99億元相除,得出的資產回報率是3.6%,較2012年的7.2%大跌3.6個百分點,為甚麼?主要原因是去年的投資物業公平值收益按年大減76.5%所致。
寫陽房時曾提及過,除稅後溢利不可以全數向基金單位持有人派發,因為需要剔除非現金收入和支出,包括投資物業公允價值收益、非現金財務成本、遞延稅項,及以基金單位支付的費用等。按冠君的年報披露,去年可供分派收入總額是12.71億元,按年增加了1.4%。即是說,雖然去年的除稅後溢利減少,但可供分派收入總額卻上升,這也解釋為何分派比率下降了0.1個百分點,至94.5%,但每個基金單位可分派的金額卻增加0.5%,至0.21元。
最後看看冠君的負債情況,截至去年12月底借貸總額是146.64億元,當中包括115.56億元銀行借貸,30.65億元定息中期票據,以及4,183.3萬元衍生金融工具。按總資產628.24億元計算,資產負債比率有23.4%。由於年內發行了中期票據,因此令比率較2012年增加了3個百分點。按報告披露,大約有47.6%,即70億元的借貸在今年到期。可是,截至去年12月底的流動資產只有13.15億元,假設今年的物業收入淨額不變仍然維持在17.48億元,加起來僅有30.63億元,冠君如何還債?原來相關融資安排正在進行中,冠君擁有貴重物業,相信以抵押形式再續借不困難吧?那麼,支付融資成本有沒有問題呢?將去年幾項特殊公平值收益從除稅後溢利剔除,並且讓融資成本與之相除,得出的比率有31.7%,顯示目前盈利水平足以應付利息開支。
最後一提,不知何解,冠君將去年的年報上了鎖,限制閱覽者複製文字和數字內容。翻閱以往幾年之年報,發覺都沒有這樣做,為何今年卻有此改變?用家如瓜瓜者這回可慘了,香港的上市公司又不像美國般,發布年報時需要同時以XBRL格式提供財務數據,因此需要花時間將數據輸入試算表,實在費時失事。現在是Big data年代,希望冠君和其他上市公司行行好,為用家提供方便,好嗎?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02
&&&&&&&&
此外,上水中心於去年12月底的估值高達34.99億元,金額直逼陽房另一幢甲級寫字樓物業──皇后大道東248號,其估值有38.88億元。這還未止,根據陽房截至今年3月底的公告,上水中心的現行租金,已經升穿100元水平,至100.4元。
上水商舖租金高企,其他購物旺區又如何?不如看看旺角的朗豪坊商場吧。此物業由冠君產業信託(2778)擁有,截至去年12月底,現收租金高達每方呎144.26元,而且年年上升,除了2011年因市況較差,增長率只有3.4%外,2012年有14%,2013年更是25.6%。從中反映出,零售業的租金負擔愈來愈重,也難怪香港的消費物價年年拾級而上。
講到冠君,不如看看去年的財務表現。他們目前擁有三項貴重物業,除了朗豪坊商場外,還包括朗豪坊辦公大樓和花旗銀行廣場,按年報提供的估值報告,截至去年12月底,朗豪坊屬於冠君部分的市值有236億元,花旗銀行廣場則有379億元。於去年,朗豪坊的物業淨收入合共是7.58億元,簡單地與市值相除,得出來的資產回報率是3.2%。即是每投入100元資產,可以賺到3.2元溢利。至於花旗銀行廣場,同期的物業淨收入是9.9億元,計算出來的資產回報率則是2.6%。若果想準確一點,可以參考估值報告提供的估計淨物業收益率,於2013年,朗豪坊有4.2%,花旗銀行廣場則有3.1%。從上述數值可見,雖然花旗銀行廣場的市值較高,但回報率卻不如朗豪坊。
冠君的整體資產回報率又如何?總資產於2013年和2012年年尾分別是628.24億元和598.92億元,年內平均值就是613.58億元,將此數與去年除稅後溢利21.99億元相除,得出的資產回報率是3.6%,較2012年的7.2%大跌3.6個百分點,為甚麼?主要原因是去年的投資物業公平值收益按年大減76.5%所致。
寫陽房時曾提及過,除稅後溢利不可以全數向基金單位持有人派發,因為需要剔除非現金收入和支出,包括投資物業公允價值收益、非現金財務成本、遞延稅項,及以基金單位支付的費用等。按冠君的年報披露,去年可供分派收入總額是12.71億元,按年增加了1.4%。即是說,雖然去年的除稅後溢利減少,但可供分派收入總額卻上升,這也解釋為何分派比率下降了0.1個百分點,至94.5%,但每個基金單位可分派的金額卻增加0.5%,至0.21元。
最後看看冠君的負債情況,截至去年12月底借貸總額是146.64億元,當中包括115.56億元銀行借貸,30.65億元定息中期票據,以及4,183.3萬元衍生金融工具。按總資產628.24億元計算,資產負債比率有23.4%。由於年內發行了中期票據,因此令比率較2012年增加了3個百分點。按報告披露,大約有47.6%,即70億元的借貸在今年到期。可是,截至去年12月底的流動資產只有13.15億元,假設今年的物業收入淨額不變仍然維持在17.48億元,加起來僅有30.63億元,冠君如何還債?原來相關融資安排正在進行中,冠君擁有貴重物業,相信以抵押形式再續借不困難吧?那麼,支付融資成本有沒有問題呢?將去年幾項特殊公平值收益從除稅後溢利剔除,並且讓融資成本與之相除,得出的比率有31.7%,顯示目前盈利水平足以應付利息開支。
最後一提,不知何解,冠君將去年的年報上了鎖,限制閱覽者複製文字和數字內容。翻閱以往幾年之年報,發覺都沒有這樣做,為何今年卻有此改變?用家如瓜瓜者這回可慘了,香港的上市公司又不像美國般,發布年報時需要同時以XBRL格式提供財務數據,因此需要花時間將數據輸入試算表,實在費時失事。現在是Big data年代,希望冠君和其他上市公司行行好,為用家提供方便,好嗎?
文章來源:am730 2014-0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