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月29日星期四
為何醫保計劃撐得過
上篇提及瓜瓜最近入院做手術,雖已購住院保險,但此病在投保前曾患過,被保險公司列不受保事項。此外,不少朋友買醫保時也遇到不快經驗,如續保以狂加「loading」(即收額外保費)來變相拒保,甚至索性不獲續保。前者算較有良心,因投保人被拒保,其他保險公司普遍不接受投保。
真有點「來生不做香港人」之嘆,因別的地方不是這樣,如澳洲、荷蘭、瑞士和美國等,醫保均承保已有病症,還保證終身續保、保單設有最低承保範圍和限額及設有標準保單條款等。另外,外地保險公司花大量資源在健康教育上,鼓勵投保人定期接受各項醫療檢查,目的是減少索償以達至雙贏。反觀香港,不少住院保險都只是「搭單」形式出售,保險公司旨在非住院保險上。令人沮喪的是,按諮詢文件披露,以香港整體醫療保險市場統計,在我們所繳保費中,居然有29%是用在佣金、經紀費用、其他開銷及保險公司利潤,此比例較其他地方為高。如澳洲、愛爾蘭、荷蘭及瑞士,其比率只介乎7%至13%。難怪有朋友跟瓜瓜說,香港住院保險落後人家至少30年,你說我們是否應急起直追?
此外,醫保計劃還有幾項措施改善保單質素,加入日間治療就是一例。目前大部分住院保單,病人接受某些檢查(如內窺鏡和磁力共振)及治療(如化療和放射性治療)時,若不住院是不能索償的。但醫保計劃規定新保單須加入此項保障,日後病人不需為賠償而特意住院,避免不必要的醫療開支和時間。還有一點,醫保計劃建議成立高風險池,給長期病患者選用私家醫院的機會。有朋友認為此舉將加重政府財政負擔,因政府變相為高風險保單「包底」。
進一步了解後,原來此舉可為政府慳錢。此話怎講?上篇提及目前香港私家醫院只提供約100種病患醫療服務,其他嚴重病症如急症、罕見病症、須長期密切治療的病症,大多數由公立醫院負責。按食衛局統計,約98%的治療費用由政府承擔,但在高風險池安排下,高風險人士需繳付保費。換句話說,沒有高風險池,政府幾乎承擔所有醫療費用,有了高風險池,保費可抵銷部分索償,計落政府有賺,加上高風險人士可以接受較好的醫療服務,是雙贏局面。
有朋友包括瓜瓜在內擔心,醫保計劃會否吸引更多風險較高人士購買住院保險,將整體風險推高而令保費增加。詳細了解後相信機會不高,因香港醫保市場較獨特,保費是先按年齡層釐定,再以個別投保人的風險「加loading」。由於額外風險已反映在個別投保人保費上,因此不會推高整體風險。不過,因日後保單的保障較目前全面,保費上調無可避免。
不說不知,與醫保息息相關的私家醫院,目前監管法例原來已沿用五十多年,食衛局也坦言現行制度不合時宜及失去規管作用,故當局同時發表《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建議改革及更新現有制度。就以上述提到的日間治療為例,目前不少診所及醫療機構均提供高風險日間醫療程序如簡單手術,但卻不受法例監管,若不幸出了事故,最多只能要求醫生負責。此外,目前診所及機構的管理標準如環境設備和感染控制,臨床質素如服務提供和護理程序,急救和應變措施,及收費透明度,目前是完全沒有法例監管,更遑論出了事故需要負責,因此當局建議立例規管。
綜合而言,目前香港醫保太落後,成本效益太低,付了保費但得到的保障有限。既然市場力量不能改善其質素,由政府出手立法規管似乎是最佳辦法。坦白講,不少朋友包括瓜瓜在內,對現屆政府表現非常不滿。但接觸過食衛局的同事後,發覺他們有心改革目前醫保和醫療機構監管制度。再講,對一些與民生有利的政策,我們不應一併否定,否則與「倒自己米」無異,對吧?最後一提,雖然醫保計劃值得推行,但保單管理費偏高這個問題仍有待解決。
有朋友擔心醫保計劃會否如強積金般,最終變成「強醫保」。個人相信不會,因政府從未打算放棄公營醫療系統。況且私營醫療系統服務範圍有限,以病床為例,截至2013年12月底,全港11間私家醫院只有3,882張病床,42間公立醫院則有27,400張。再者,同期求診人數,私家醫院只有36萬人次,公立醫院則高達155.3萬人次,私家醫院難以取代公立醫院角色。當然,如其他公共服務一樣,公立醫院也可以私營化,但在政治壓力下,相信成事的機會很微。
文章來源:am730 2015-01-29
&&&&&&&&
2015年1月27日星期二
我撐自願醫保計劃
正如本報專欄作家曾國平教授所說,以這幾個字起題是自殺式寫作手法,或許有朋友更會問,瓜瓜一向不滿政府表現,為何今次一反常態撐政府了?無他,其實只是以事論事,因為最近的自身經歷,了解到目前在香港購買到的醫療保險,成本效益實在太低,可以講得上是得物無所用,加上詳細了解過醫保計劃後,發覺計劃其中一個目的,是要改善醫保質素,因此認為計劃值得推行。
先講最近自己的事情。新一年已經來臨,往年都不會有甚麼新年願望,但今次卻希望自己身體健康。為甚麼?相信聰明的讀者已經估計得到。雖然去年未至於百病纏身,但在下半年大病了一場,年尾更突然要接受手術,流年實在不利。不單如此,瓜瓜一向有購買醫療保險,但這次手術涉及的病症在投保前曾經患過,所以被保險公司列為不受保事項,若果醫保計劃早已實行,這次就不用自掏腰包。罹患疾病已經辛苦,幸好是次手術費用還負擔得起,若果還要擔心治療開支,心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接下來講醫保。早前寫《自願醫保計劃為何貴?》時有些疑問,向食物及衞生局(下稱(食衞局))了解過後加深了認識,並且發覺某些地方可能被公眾忽略甚至誤解。首先,雖然叫醫保計劃,但規管範圍其實只針對實報實銷的住院保單,而不包括其他保障如門診和住院現金保障等。此外,計劃之目的是希望有能力的市民轉投私家醫院,以減輕公立醫院的壓力。
其實,公立醫院的情況頗為嚴重,根據《香港便覽》,截至2013年12月底,全港有11間私家醫院,該年接受住院治療的病人約有36萬人次,即是每間私家醫院一年平均向32,727人次提供服務。至於公立醫院及相關機構,全港合共有42間,在該年接受住院治療的病人約有155.3萬人次,即是每間醫院一年平均服務36,976人次,數目較私家醫院高出13%。此外,由於香港人口正在急劇老化,2014年每7人就有1名長者,到了2029年將急升至每4人中有1人,2041年更加升至幾乎每3人中有1人。眾所周知,長者對醫療的需求較高,公立醫院的擠迫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
在文首提到,目前醫保的成本效益低,此話怎講?根據食衞局所做的調查,目前擁有個人醫療保險的市民,在每10次入院次數當中,竟然平均有5.4次是到公立醫院求醫。問題來了,為甚麼買了醫保不到私家醫院?不說也不知,原來目前香港的私家醫院只專注少於50種病症,一些資源較好的私家醫院也不到100種,當中包括關節更換、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內窺鏡和白內障等。其他病患例如急症、罕見病症、須長期密切治療如肺炎、末期癌症、中風和退化症等,大多數由公立醫院負責。
此外,若果不幸如瓜瓜般已有病症不受保,或者累計賠償總額過了上限,又或者投保人的分擔費用過高,也是買了醫保的市民轉投公立醫院的原因。可以想像得到,若果醫保質素改善,加上患了常見病症的市民,在得到保險的保障下轉到私家醫院,公立醫院就能騰出資源幫助有需要市民。
另外,不少朋友認為,是次計劃是食衞局為插手保險事務鋪路。可是,日後食衞局的角色只是監管醫保產品,確保住院保單內的條款符合12項基本要求。此外,現時全港約有200萬人購買了實報實銷的住院保險,當中150萬人是個人保單,50萬人是團體保單。若計劃成功推行,預計約有70%個人保單(即105萬人)將轉到醫保計劃,其餘30%將會流失。不過,預期約有45萬人加入計劃,因此最後數字仍維持在150萬人左右。或許你會問,既然購買住院保險的整體人數沒有增加,推行這個計劃來做甚麼?答案很簡單,因日後保單的投保和延續性改善了,保障也提高了,加上條款和保費較透明和明確,我們所付的保費變得更物有所值,相信將會吸引有能力的市民購買住院保險。食衞局還預計,購買住院保險的人數將由2016年約22.3萬人增至2040年約有44.3萬人,23年後人數差不多翻一番。
下篇將會續講為何醫保計劃撐得過。
文章來源:am730 2015-01-27
&&&&&&&&
2015年1月26日星期一
核數師的核數師
一個有趣的問題,眾所週知,企業賬目由獨立的核數師負責審核。可是,開設會計師樓也是一盤生意,他們的賬目又由誰負責審核呢?難度自己審自己?回答此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核會計師樓的公司類別,若果是獨資業務或合夥業務就得簡單,因為這兩類公司不用核數;若果是有限公司,就需要按香港《公司條例》需要進行核數。
換句話說,以有限公司形式開設的會計師樓,其賬目需要每年被審核。不過,不論是什麼情況,核數師在工作上必須避免利益衝突,自己審核自己的賬目當然不成,所以須要交由另一位獨立核數師負責。從前在會計師行工作的時候,就有一位客戶是執業會計師。雖然那家企業並非會計師樓,瓜瓜也沒有負責該客戶的審核工作,但見到負責的同事小心翼翼去做,皆因該客戶會反問同事不少審計上的技術問題,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另一個類似的問題,核數師一向被視為企業的把關者,那麼,核數師的把關者是誰?這裡涉及的就是核數師監管問題,特別是上市公司的核數師,由於涉及公眾利益,他們的工作表現和專業操守至為重要。試想一下,若有公司企圖瞞騙投資者而造假數,核數師卻扮作視而不見而簽發核數師報告,不知就裡的投資者誤信財務訊息而作出投資決定,其利益隨時因此而受損。不單如此,若事情日後遭揭發,整個核數行業的名譽也會受損。
按目前《專業會計師條例》規定,香港會計師公會就是核數師的把關者,負責監管核數師的工作和專業操守。不過,由於此制度是「行內人管行內人」,外界擔心會出現「官官相衛」的情況,加上要與國際標準看齊,所以政府的財務匯報局將會升格,負責監管上市公司核數師。
綜合而言,企業賬目受核數師監管,核數師同時受監管機構監管,監管機構亦受政府和公眾監管,整個體制就像「串燒」,層層監管下,可以想像涉及的成本有多昂貴。雖則如此,但這是目前最佳而且廣為接受的體制,在可見將來,相信也不會有什麼大變動。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5-01-23
&&&&&&&&
換句話說,以有限公司形式開設的會計師樓,其賬目需要每年被審核。不過,不論是什麼情況,核數師在工作上必須避免利益衝突,自己審核自己的賬目當然不成,所以須要交由另一位獨立核數師負責。從前在會計師行工作的時候,就有一位客戶是執業會計師。雖然那家企業並非會計師樓,瓜瓜也沒有負責該客戶的審核工作,但見到負責的同事小心翼翼去做,皆因該客戶會反問同事不少審計上的技術問題,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另一個類似的問題,核數師一向被視為企業的把關者,那麼,核數師的把關者是誰?這裡涉及的就是核數師監管問題,特別是上市公司的核數師,由於涉及公眾利益,他們的工作表現和專業操守至為重要。試想一下,若有公司企圖瞞騙投資者而造假數,核數師卻扮作視而不見而簽發核數師報告,不知就裡的投資者誤信財務訊息而作出投資決定,其利益隨時因此而受損。不單如此,若事情日後遭揭發,整個核數行業的名譽也會受損。
按目前《專業會計師條例》規定,香港會計師公會就是核數師的把關者,負責監管核數師的工作和專業操守。不過,由於此制度是「行內人管行內人」,外界擔心會出現「官官相衛」的情況,加上要與國際標準看齊,所以政府的財務匯報局將會升格,負責監管上市公司核數師。
綜合而言,企業賬目受核數師監管,核數師同時受監管機構監管,監管機構亦受政府和公眾監管,整個體制就像「串燒」,層層監管下,可以想像涉及的成本有多昂貴。雖則如此,但這是目前最佳而且廣為接受的體制,在可見將來,相信也不會有什麼大變動。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5-01-23
&&&&&&&&
2015年1月22日星期四
淺析翠華中期業績
翠華控股(1314)於旺角砵蘭街的分店,瓜瓜可算是常客。此分店有個特別之處,就是極受內地旅客歡迎。就每次幫襯所見,估計店內至少有四分三顧客是內地人。去年佔領運動期間,不少分析認為翠華生意必受影響,因自由行旅客不欲到佔領區消費。砵蘭街分店非常接近佔領區,瓜瓜在佔領期間光顧數次,發覺門外輪候人龍依舊,內地顧客數量未見減少。翠華今個財政年度業績會否受「佔中」影響暫時不得而知,但我們可先看一看上半年表現。
首先是收益,截至去年9月底頭6個月錄8.9億元,按年增28.6%之多。若扣除已售存貨成本後,毛利也增27%至6.2億元。但由於兩項主要營運開支包括員工成本和物業租金分別急升26.8%和48.6%,其他營運開支也有25.9%至60.9%的升幅,若不計算購股權開支及應佔合營企業溢利,上半年度經營溢利只有8,949.3萬元,與2013年同期比較減少5.7%,相當於少賺542.7萬元。
可幸的是,由於購股權開支減64.5%至314.6萬元,因而為翠華節省572.7萬元。此外,受澳門合營餐廳銷售增長帶動,應佔合營企業溢利增11.9%至1,958.4萬元,按年多賺209萬元,兩項加起來的金額正好抵銷失去的經營溢利,埋單計數,除稅前溢利增加1.5%,至1.1億元。換句話說,若不是購股權開支減少及合營公司貢獻的溢利增加,今個財年上半年度經營溢利將會跌5.7%。
接下來看一看營運開支。員工成本和物業租金之所以上升,主要是期內新增12間分店。截至2014年9月底,翠華共有47間分店,若簡單地將租金與之相除,每間分店的平均月租是47.9萬元,此數較2013年同期增加10.6%。
此外,租金開支對收入的比例也增加了2個百分點至15.1%,即是每100元收入中,2013年只需拿出13.1元來繳納租金,今個財年則上升至15.1元。不單如此,若將今個財年上半年的收入除以分店數目,得出的1,901萬元就是每間分店於期內的平均收入,與2013年度同期比較下跌了4.3%。分店平均收入減少,相信是新增的分店未完全營運。雖則如此,當新店的運作陸續穩定後,相信租金對收入的比例將會回落,分店平均收入也會上升。
至於員工成本增加,主要是僱員人數激增17.5%至3,995人,以及人均月薪上升7.9%至10,178元所致。有一點值得留意,員工成本對收入的比例於上半年度下跌0.4個百分點至27.3%,即是每100元收入中,2013年需要拿出27.7元來支付薪金,今個上半年度只需27.3元。比例之所以下跌,相信中央廚房的規模效益開始出現。其實看看翠華的餐牌已看出端倪,不論是那一間分店,餐牌內的菜單基本上沒有多大分別。將食品的規格統一和標準化,加上由集中大量購入原材料,生產和購入成本自然下降。
此外,將僱員人數除以門市數量,上半年度是85人,較2013年度同期減少12人。不單如此,若將收入按員工人數攤分,上半年度有22.4萬元,較2013年度同期增加9.4%。每間門市的平均僱員人數減少那麼多,但每位員工的「生產力」卻上升,究其原因,相信也是規模經濟所致。由於翠華正在籌備開設新中央廚房,並且預期於今年初投入運作,相信有助提升未來的毛利率。
最後一提,由今個財政年度開始,翠華延長了固定資產(主要是物業、廠房及設備)的估計使用年期,令上半年度的折舊開支減少227.5萬元,所得稅開支也因此增加11.7萬元。雖然涉及的金額不大,但若撇除此影響,今個上半年度除稅前溢利將會由目前增加1.5%變成減少0.7%,中期純利則由目前增加3.6%變成只增加1.1%。
綜合而言,翠華中期純利之所以較2013年度增加,主要是購股權開支和折舊減少,以及合營公司溢利增加。若只計算核心業務,因新店開支關係拖低經營溢利。不過,隨著新店營運陸續穩定,加上中央廚房投入服務,相信有助提高整體經營溢利。
文章來源:am730 2015-01-22
&&&&&&&&
2015年1月20日星期二
誰放棄了青年?
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振彬早前接受訪問,形容大學畢業生申請公屋是「放棄自己」。在訪問中,他提到:「我做五、六年嘢,我就可以開始俾首期供間樓俾自己㗎嘛,呢個先係年輕人嘅朝氣嚟㗎嘛,所以我覺得(大學生申請公屋)理念上有些少歪曲咗」。坦白講,這段說話似是鼓勵青年居多,可是卻惹來各方抨擊,批評他何不食肉糜,更有朋友說他是Kennedy(堅離地)。為何好心冇好報?相信是當事人不太明白時下青年的想法。
或許是陳先生那一代人受到「四仔主義」的影響吧?這裡講的四仔不是鹹片,而是在七十至八十年代,在大學生之間流行的人生四大目標,即是擁有屋仔(置業)、老公仔或老婆仔(結婚)、車仔(買車),以及生番個仔(生育)。簡單來說,其實是要讓自己躋身中產階層。有此想法的朋友,眼見時下堂堂大學生不努力賺錢向上爬,反而紆尊降貴與基層市民爭公屋,自然覺得他們放棄自己。
可是,在目前的經濟環境,收入的升幅遠遠追不上樓價的升幅,加上物價高企,即使中產也感到置業艱難,只要計計數就能明白,就套用陳先生的例子來說說吧。現在樓價高企,在新界買個二手上車盤,怎麼樣也要300萬元左右(但朋友說已經很難找了),假設向銀行借足九成按揭並加借按揭保險,而且購買的樓宇樓齡不太舊,還款期可以拖至最長30年期,以目前最優惠利率5.25厘減3.1厘計算(即是2.15厘),每月供款額大約要10,545元。可是,要成功取得按揭,還需要通過金管局要求的壓力測試,即以現行利率加3厘計算,而每月供款額必須低於其每月入息的60%。按此計算,最低每月入息至少要25,443元。假若樓價升至350萬元,最低每月入息將升至29,684元。
好了,現在一位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約有1.5萬元,若要在工作6年後薪金達到2.5萬至3萬元水平,每年工資平均至少要有10%至17%升幅才成。有沒有可能呢?以會計業為例,若畢業後能進入大型會計師行任職,因為升遷相對較快,相信4至5年就能達標。即使在中小型會計師行或中小企任職,雖然起薪點未必過萬元,而且升遷相對較慢,要6年達標似乎有少許困難。不過,只要肯努力工作和考試,累積了幾年經驗後再轉工,即使工資未能達標,但相信也不會相差很遠。
其實工資還是其次,最頭痛是首次置業開支。以上述300萬元上車盤為例,一成首期要30萬元,加上地產代理佣金3萬元、印花稅4.5萬元和律師費5,000元,首次置業開支大約要38萬元,這還未計算管理費和水電煤按金,裝修費和購置傢俱開支等。若樓價要350萬元,首次置業開支更高達47萬元。試想想,一位工作了6年的青年,要儲蓄這筆首期,平均每年要儲6.4萬至7.8萬元,即是每月平均要儲5,300元至6,500元。由於頭幾年收入有限,而且大學生普遍要向政府償還grant loan,又要支付家用,還要花錢進修,即使慳吃儉用也未必儲夠首期。當然,若果是「公一份,婆一份」,兩夫妻一起儲錢的話,置業目標就較易達成。可是,未置業前也有住屋需要,近年私樓租金昂貴,每月支出已佔了入息一大部分。青年未必打算一世租住公屋,但由於租金較私人市場便宜很多,節省下來的租金有利於儲錢做首期。
大學畢業生申請公屋,瓜瓜並不認為他們是放棄自己,相反是為居住需要作出的理性選擇。上一代不斷以自己的想法來批評下一代,卻沒有想過青年對獨立居所的渴求。青年在社會無權無勢,只能在惡劣環境中拼命掙扎,與其說他們胸無大志不思進取,倒不如問問我們的特區政府,有沒有真正關心過他們的需要。其實不問也知,找些不諳青年想法的人把持青年事務。此外,在最新公布的施政報告中,除了青年宿舍外,未見有甚麼具體政策去解決青年住屋問題,反而不及恒基兆業(012)主席李兆基般積極,捐地建屋售予在職青年,並且與慈善團體合作興建青年宿舍,實在不禁令人懷疑,政府是否漠視青年住屋問題。
究竟是青年放棄自己還是政府放棄青年,請讀者自行判斷。
文章來源:am730 2015-01-20
&&&&&&&&
2015年1月17日星期六
如何面對機械人的競爭
機械人取代人類最近又成為熱話,事緣多個研究均指出,由於電腦科技發展神速,在不久將來,人類不少工作將會消失。不要以為很遙遠,例如最近有報導指出,和黃可能引入「人工智能系統」於投資業務上。
既然如此,究竟那些工作最「高危」,而那些工作最「穩陣」呢?我們不妨參考牛津大學早前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分析了美國702個職業,並計算出被機械人取代的機率。由於清單頗長,為了方便理解,現只摘錄一些常見的職業,並且簡單分成以下三個類別:
研究報告還指出,雖然電腦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在可見將來,電腦在這三方面仍未能與人腦匹敵。因此,要面對機械人競爭,上述三項能力必不可少。正在選擇職業的朋友,不妨以此作考慮呀!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5-01-09
&&&&&&&&
既然如此,究竟那些工作最「高危」,而那些工作最「穩陣」呢?我們不妨參考牛津大學早前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分析了美國702個職業,並計算出被機械人取代的機率。由於清單頗長,為了方便理解,現只摘錄一些常見的職業,並且簡單分成以下三個類別:
高危一族(取代機率超過60%):
| |
電話推銷員、電話接線生
保險核保人員、保險索賠處理員、理賠理算人
各類文員(包括訂單文員、採購文員、船務文員、檔案文員、薪酬結算文員等)
資料輸入員
借貸主任、信用分析員
體育裁判、球證
圖書館管理員
銀行出納員
簿記、會計及核數文員
咖啡室、餐廳待應
接待員、酒店大堂服務員
測繪技術員
快餐及自助餐廳廚師(大廚除外)
|
秘書及行政助理
薪酬及福利經理
律師助理
會計師、核數師
保險代理
旅行團導遊及領隊
麵包烘焙員
大型交通工具司機(巴士、城際鐵路等)
郵遞員、速遞員
統計助理
清潔工人
家用電子產品維修員
單車維修員、自動售賣機維修員
|
邊緣一族(取代機率在40%至60%):
| |
電影和視頻攝像員
個人理財顧問
教學助理
顧客服務代表
廣告代理
電腦程式編寫員
緊急服務調度員
產品推銷員
電器維修員
|
經濟學家
物理學家
歷史學家
電器技工
法官、裁判官、法庭文員
牙醫助理
化學技術員
博物館技術員及管理員
汽車維修技術員
|
安全一族(取代機率少於40%):
| |
翻譯員
機械工程技術員、升降機安裝及維修員
無線電通訊安裝及維修員
機艙服務員
外科護理技術學家
罪案調查員、私家偵探
財務顧問、財務分析員、財務經理
電影及錄像編輯
人力資源
醫療助理
批發及零售採購員
皮膚專家
前線零售督導主任
醫療器材維修員、職業治療師
船長、大副及領航員
教師(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及職業訓練等)、培訓及發展專家
統計學家、精算師
禮賓款接主任
資訊安全分析師、網頁開發員、電腦網絡設計師
航機機師、直升機機師、飛機工程師
|
公關專家
電業工程人員
軟件及系統軟件開發人員、電腦及資訊經理、電腦網絡管理員、數據庫管理員
空中交通管理員
髮型師、美容師
化學家、藥劑師、數學家、天文學家、環境學家、生物學家
大廚
旅遊代理
警察、消防員
平面設計師、音樂家、歌手、畫家、舞蹈家、演員
編輯、作家
花藝設計師、時裝設計師、攝影師、室內設計師、製片人、導演
律師
採購經理
機械工程技術員、機械工程師
社會工作者
土木工程師、建築師
市場經理、銷售經理
醫生、外科手術醫生、牙醫、營養師
|
不難發現,在上述三個組別中,若「知覺和操控能力」、「創造力」或「社交能力」愈高的職業,被機械人取代的機會就愈低。相反,在這三方面要求愈低的職業,被取代的機會就愈高?例如「大廚」,由於其職責主要按客人口味去設計和烹調菜餚,需要具備上述三項能力。故此,根據研究報告,他們被機械人取代的機會只有0.1。反觀快餐及自助餐廳廚師,基本職責是按餐單烹煮食物,除了需要某程度的「知覺和操控能力」外,「創造力」和「社交能力」的要求沒有那麼高,因此被機械人取代的機會超過0.81。
研究報告還指出,雖然電腦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在可見將來,電腦在這三方面仍未能與人腦匹敵。因此,要面對機械人競爭,上述三項能力必不可少。正在選擇職業的朋友,不妨以此作考慮呀!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5-01-09
&&&&&&&&
2015年1月15日星期四
長和系是否遷冊
長江實業(001)與和記黃埔(013)上周五突然宣布重組,消息震撼整個香港。有趣的是,大眾似乎並不關心重組後對公司及其關係者有甚麼影響,焦點卻落在新公司的註冊地,即是由香港轉到開曼群島。翻閱各大傳媒報道,不少以「遷冊」(Re-domiciliation)或「變相遷冊」來形容。儘管李生(主席李嘉誠)和一眾高層如何解釋,強調只是「更改註冊地」,但坊間看來已認定重組旨在遷冊,更有人說李生為撤資做準備。
是次重組究竟是否遷冊?要找出答案,我們首先需要界定何謂遷冊。一般而言,遷冊是指一間現存公司由一個司法管轄區搬遷至另一個司法管轄區。長實與和黃皆是香港公司,但重組後新公司卻在開曼群島註冊,以此定義來看,說長和系遷冊並無不妥。不過,或許當年怡和洋行遷冊一事太過影響人心,因此令遷冊變成既負面且敏感詞彙。
記得以前讀書時學過,香港法例不容許香港公司遷冊,那麼長和系又如何重組?具體操作當然複雜,但原理卻很簡單。首先在開曼群島成立一間新公司,新公司發行股票並與香港公司之股東交換股份,然後再安排新公司在香港上市以取代舊公司地位。當然,成功與否還要取決於現有股東是否批准,還要得到香港法院許可,以及上市委員會對新公司上市的批准。值得一提,其實在開曼群島成立公司十分普遍,單是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截至2013年底就有599間開曼群島公司,佔了上市公司總數的41%。若以市值計算,這些公司的市值合共是5.8萬億元,佔總市值約24%。
為何那麼多公司選擇在開曼群島註冊?除了當地公司法較寬鬆,公司又可以使用中文名稱外,稅制和稅種也非常簡單,不用擔心股權轉換或資產轉移的稅務問題。有些朋友更認為,由於開曼群島是英屬領土,當地公司法以英國普通法為依據,加上終審庭是英國的樞密院,因此是信心保證云云。
不論是更改註冊地還是遷冊,其實都只是一個程序,其背後意圖才值得關注。那麼,長和系為何有此一舉?按管理層解釋,重組的第一大目的是要解決長實市值長期被低估。由於重組將會涉及實物分派,即日後的長地向長和股東分派股份,但香港公司法只容許分派利潤,開曼群島的法例則較寬鬆,容許公司從股份溢價帳中分派,因此有必要更改註冊地。無可否認,是次重組涉及遷冊,但遷冊不等於撤資,坊間反應似乎過敏。
另一問題,按公告披露,長實的帳面股東權益截至2014年6月底是3,790億元,但2015年1月7日的市值只有2,920億元,後者較前者存在23%折讓,為何如此?按目前架構,長實持有和黃少於50%權益,因此和黄只是長實的聯營公司,其資產和業績不會像其他附屬公司般,併入長實的綜合財務報表內,但其帳面值則以成本值加上自購入後的收益,再扣除股息和減值準備來列帳。
換句話說,即使和黄的市值如何變動,理論上不會影響長實的資產總值。再講,和黃本身的架構也異常複雜,例如某些內地物業發展和酒店項目,皆由長實與和黃共同持有,關係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能完全明白其財務報表的人相信沒有多少,在資訊不清楚的情況下,市場自然不願意付出太多溢價,因此和黄以至長和系的價值被低估並不奇怪。
不過,是次重組似乎能夠解決此問題,因重組後業務架構將會變得清晰,所有房地產業務歸入新公司長地,市場可以根據其資產淨值進行估值。此外,所有非房地產業務歸入新公司長和,市場就可以按其盈利進行估值。還有一點,目前長和系業務架構複雜,若市場投資者看好其中某項業務,究竟買入長實還是和黃股份的確頭痛。但在新架構下,業務架構清楚易明,投資者可以省卻不少時間去研究。
綜合而言,撇開政治意圖不說,是次重組對市場投資者有利,瓜瓜樂見其成。即使重組真的旨在規避政治風險,於長和系股東來說絕對是好事,情況正如購買了保險,都是為求安心和保障。
文章來源:am730 2015-01-15
&&&&&&&&
2015年1月14日星期三
八個提高工作效率的習慣(二)
上篇講了四個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好習慣,這篇將接著講餘下四個。
5. 營造輕鬆工作環境
不少管理人都認為,員工在輕鬆的環境和氣氛下工作,效率將會大大提升。例如不少生產企業會在車間播放音樂,以舒緩工人的緊張情緒。一些企業例如Google,更會在辦公室設立遊戲間、健身房等娛樂設施,旨在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其實想想也是,若車間只有機械聲音,又或者辦公室靜得連蒼蠅飛過也能聽見,一天到晚死氣沉沉的,又何來提升工作效率呢?
若不肯作出「投資」,就永遠被工作綁住而無法提升自己
6. 避免費時失事的會議
有沒有發覺,參加會議往往最浪費時間?例如「等齊人」開會,又或者各方在會議中爭辯,但到最後仍是得不出任何共識?因此,避免低效率的會議是管理人的責任。在召開會議前,我們應先想一想是否有此必要。若非開會不可的話,就要做好會議前準備,例如明確訂出議程及目的,在會議時更要控制節奏,避免無謂拖延。此外,要在會議中令各方得出共識是一件困難事,因此,不妨安排相關同事在開會前先討論一下,大家有了初步共識再參加會議,有助達成會議目的。
7. 留下好樣板
一個好的樣板,例如寫得好的備忘錄、報告、建議書、演示稿和電郵等,不單能節省編寫時間,樣板更可以像清單般提醒我們,避免有事項遺漏。以自己為例,由於經常需要撰寫報告,所以會將寫得好的格式和字句抄下來,並按類別存檔,以作為藍本供日後參考。
8. 懂得放手
我們只有一雙手,不可能將所有工作攬於一身,因此應懂得將工作下放或者交托他人來做。聽過不少朋友說,工作下放隨時得不償失,因為事後需要花時間去檢查,若出來的效果不合要求,更要花時間重做,實在費時失事。雖則如此,但人與人之間需要時間來磨合,若不肯作出「投資」,就永遠被工作綁住而無法提升自己。
其實以上提到的八個好習慣,實行起來絕不困難,主要問題是能否持之以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12-26
&&&&&&&&
5. 營造輕鬆工作環境
不少管理人都認為,員工在輕鬆的環境和氣氛下工作,效率將會大大提升。例如不少生產企業會在車間播放音樂,以舒緩工人的緊張情緒。一些企業例如Google,更會在辦公室設立遊戲間、健身房等娛樂設施,旨在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其實想想也是,若車間只有機械聲音,又或者辦公室靜得連蒼蠅飛過也能聽見,一天到晚死氣沉沉的,又何來提升工作效率呢?
若不肯作出「投資」,就永遠被工作綁住而無法提升自己
6. 避免費時失事的會議
有沒有發覺,參加會議往往最浪費時間?例如「等齊人」開會,又或者各方在會議中爭辯,但到最後仍是得不出任何共識?因此,避免低效率的會議是管理人的責任。在召開會議前,我們應先想一想是否有此必要。若非開會不可的話,就要做好會議前準備,例如明確訂出議程及目的,在會議時更要控制節奏,避免無謂拖延。此外,要在會議中令各方得出共識是一件困難事,因此,不妨安排相關同事在開會前先討論一下,大家有了初步共識再參加會議,有助達成會議目的。
7. 留下好樣板
一個好的樣板,例如寫得好的備忘錄、報告、建議書、演示稿和電郵等,不單能節省編寫時間,樣板更可以像清單般提醒我們,避免有事項遺漏。以自己為例,由於經常需要撰寫報告,所以會將寫得好的格式和字句抄下來,並按類別存檔,以作為藍本供日後參考。
8. 懂得放手
我們只有一雙手,不可能將所有工作攬於一身,因此應懂得將工作下放或者交托他人來做。聽過不少朋友說,工作下放隨時得不償失,因為事後需要花時間去檢查,若出來的效果不合要求,更要花時間重做,實在費時失事。雖則如此,但人與人之間需要時間來磨合,若不肯作出「投資」,就永遠被工作綁住而無法提升自己。
其實以上提到的八個好習慣,實行起來絕不困難,主要問題是能否持之以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12-26
&&&&&&&&
2015年1月13日星期二
向郊野公園開刀的機會成本
香港空氣污染嚴重,單是肺炎致死的人數於2012年就有6,866人,相等於每天約有19人因此而死。好了,若現在有人告訴你,要把我們主要的新鮮空氣來源切掉10%作土地發展,不做的話就是蠢,你又會如何想?說的就是雷鼎鳴教授所寫的《郊野公園的社會成本》。
雷教授在文中指,若我們肯撥出一成郊野公園土地作發展,樓價或租金跌幅逾一成。若以租金平均降1,000元及平均住戶人數少於3人推算,全港每年節省288億元。他進一步假設郊野公園面積減10%後,遊人也減少10%或125萬人次,288億元就是這125萬到訪人次的「機會成本」,即平均每人到訪郊野公園一次,其社會成本將高達23,040元。計算看似很合理,港人每年平均到訪郊野公園不足兩次,土地閒置不用來起樓建房,實在太過浪費了吧?
瓜瓜雖然不懂經濟,但常識還算可以。拜讀該文後發現了一點,就是計算機會成本時沒有考慮郊野公園的「功能」,例如每刻為我們提供新鮮空氣。此外,不少郊野公園附近都是集水區,協助我們收集和儲存食水,這些好處不是為了行山人士,而是全港市民每天都享受得到的。所謂機會成本,其實是指為了得到A,但同時要放棄B的最大價值。若套用到郊野公園發展上,即是去衡量「發展」與「不發展」兩者的成本誰大。雷教授算出了「不發展」的機會成本,但卻沒有計算出「發展」的機會成本,又怎能叫人信服呢?既然如此,我們不妨也依樣畫葫蘆去計一計數。
根據食物及衞生局的統計,2010年至2011年度本地醫療衞生總開支(包括公共及私人),以2011年固定價格計算是966.25億元,分攤至當時人口後,每年每人平均開支達13,756元。在此之前的21年,此開支的升幅每年平均有4.89%,按此推算出2014年至2015年度的開支,以上2011年固定價格計算,每人平均就是16,651元。再以每年約5%的通脹率轉換成現值,每人每年平均開支就是20,239元。假設郊野公園面積減少了10%,新鮮空氣供應因而減少,加上大興土木造成的污染,在雙重打擊下令市民用於醫療的開支增加20%,按2014年至於2015年度水平計算就是4,048元,以全港719萬人計算,總開支達291億元,即是因「發展」而放棄市民健康的機會成本,較雷教授計算出來「不發展」機會成本更高。不要忘記,空氣質素只是郊野公園其中一項功能,若要認真評估,相信「發展」的機會成本將會更大。
雷教授上周再次撰文,說可以在市區多植樹木以補償失去的林木,這樣就解決空氣變差問題,而且成本有限。先不說市區綠化能否取代自然林木,單是城市植樹衍生的管理問題,雷教授可有考慮過?政府自2010年起成立「樹木辦」去管理樹木,能否有效保障公眾安全已經成疑,若將來如雷教授說加大10倍經費去綠化市區,公眾安全風險必定增加,這些成本又如何計算?
坦白講,這些機會成本的計算很多時只是「靠估」,權作參考可以,但不能作準,因為現實中有太多不可能量化的因素,例如犧牲健康以換取房屋問題改善好些,還是健康比一切重要?從經濟角度去看,雷教授的論點或許是對,但不要忘記,郊野公園一旦發展了就不能回頭,因為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後,即使如何補救也是徒然,環境永遠不能回復的機會成本,是否我們負擔得起?再講,今天大家同意放棄一成郊野公園,明天說要兩成又如何?後天再說要加到三成,「頭都洗濕咗」,到時又怎麼辦?
香港地少人多,到了最後要發展郊野公園也無可厚非,但只限於非不得已的時候。目前香港還有很多土地未盡其用,不少舊區仍待重建發展。就以西九龍某塊土地為例,早在數年前已經有計劃用於興建公共房屋,奈何受地區人士大力反對而閒置多年。我們不禁要問,政府是否害怕地區阻力所以寧願放棄不做,現在就拿沒有多少地區阻力的郊野公園來開刀?
香港土地資源不是「取之不盡」,而是異常珍貴,所以我們更應「取之有道」。若政府要打郊野公園主意,請堂堂正正拿出理據來說服我們。
文章來源:am730 2015-01-13
&&&&&&&&
2015年1月8日星期四
淺談皓天財經中期業績
去年5月曾在此專欄分析雨潤集團(1068)的財務表現,文章在當天刊出後,瓜瓜隨即收到其財經公關公司皓天財經(1260)的電郵,說希望大家能有進一步溝通,其效率之高可想而知。說到皓天,早前禤中怡先生也在其專欄《中環博客》提及,說他們「密密做」,並協助大量中資背景的新股招股工作,包括矚目的中廣核(1816)和大連萬達商業地產(3699)。
八卦下翻查皓天近期中期報告,原來在去年9月底上半年度,他們已協助17位客戶在香港進行首次招股集資(IPO)。至於下半年度,截至11月底皓天已有5位IPO客戶於香港或海外上市,還有逾20個IPO客戶在上市申請中。翻閱2014年度年報所載會計政策,當IPO客戶成功上市後,服務收入便會在皓天收益表內確認,故將去年上半年度「財經公關服務」收益(即1.7億元)除以IPO客戶數量,每個客戶平均收益998.7萬元。故如上述20個客戶於年結前成功上市,皓天於下半年度收益將有2.5億元,加上上半年度金額,保守估計全年收益將達4.19億元,較2013年同期增13.4%。
雖則如此,但有一點值得留意。據中期報告披露,2013年上半年度有6個IPO客戶,與同期的1.43億元收益相除後,每個IPO客戶平均收益有2,387.8萬元。換句話說,儘管此業務收益增加,但按客戶計算平均收益卻跌58.2%。管理層沒有解釋原因,但若然服務收入與IPO集資額有關的話,皓天下半年度將協助幾隻大股進行IPO,或許因而會將平均收益拉高。
究竟財經公關服務包括甚麼工作呢?據中期報告披露,服務主要涉及公關、投資者關係、財經印刷及資本市場品牌四項服務。此外,皓天另一項業務是「國際路演服務」,即為客戶協調及管理投資者推介的整體後勤安排,以確保路演進展順利。儘管其收益只佔集團總收益約26.5%,但去年上半年度表現突出,期內收益有6,112.8萬元,較2013年同期增加47.1%,反觀財經公關服務只有18.5%增長。分部利潤也一樣,國際路演服務於期內錄得1,703.1萬元,按年增長達118.8%,反觀財經公關服務只增加13.9%至9,123.1萬元。國際路演服務增長雖可觀,但論盈利能力,財經公關服務始終較高,以去年上半年度為例,以分部利潤計算出來的經營溢利率(Operating profit margin)有53.7%,即每收取100元服務收入可賺取53.7元經營溢利。雖然較2013年同期減少2.2個百分點,但與國際路演同期的經營溢利率27.9%比較,前者高出接近1倍。此外,兩個業務所賺取的分部利潤合共1.08億元,當中財經公關服務就佔了84.3%,是皓天的主要盈利來源。
皓天屬於金融服務行業,員工自然是公司重要資產,因他們的表現直接影響公司營運。截至去年上半年度,皓天合共有221位員工,以期內總員工成本1.55億元計算,人均員工成本是154,679元(相當於人均月薪25,780元),較2013年同期增加8.8%。但此「投資」看來物有所值,期內每位員工能為皓天取得104.5萬元收益(即是將收益除以員工數目),此數較人均員工成本高出接近6倍。或許這樣說,在每賺取100元收益,當中約14.8%是用於員工成本。話雖如此,但與2013年同期員工人均收益比較,去年同期卻減少5%。此外,人均員工成本對收益比例,2013年只有12.9%,去年同期卻增加1.9個百分點。單從上述數字分析,員工數目增加有助收益增長,但按人均計算卻略為下跌。
其實從毛利率下跌已看出端倪,上半年度只有49.9%,按年減少2.3個百分點。然而,由於其他收入增加,加上營運開支的升幅只有9.8%,較同期毛利的19.3%升幅為低,因此中期純利增加26.3%,至7,967.1萬元,而且淨溢利率(Net profit margin)更不跌反升0.4個百分點至34.5%。該集團主席劉皓天在接受傳媒訪問時曾打了個比喻,說皓天儼如本地財經公關的「黃埔軍校」,致力培訓本土人才。此外,該集團現正向著國際化財經公關的「西點軍校」目標進發,培訓國際級人才。既然如此,在不久將來應會看到他們進軍海外市場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5-01-08
&&&&&&&&
2015年1月6日星期二
歐舒丹是否有利可圖
冬季天氣乾燥,少不了購買一些潤手霜和護膚露之類的產品。在香港,著名的品牌有很多,當中包括歐舒丹(973)。有沒有發覺,在各區的大型商場總會見到其身影?而且在他們分店附近,也很容易找到其競爭對手(C字頭那一家)的品牌店。究竟歐舒丹在全港有多少分店呢?到他們的網頁看看,港島區有7間、九龍區有10間及新界區有7間,加上3間「SPA店」,合共起來就是27間。以分店坐落的地段來看,每月所付的租金相信非常龐大。說實話,個人護理品牌競爭激烈,究竟歐舒丹是否有利可圖?碰巧他們於去年11月公布截至去年9月底中期業績,我們不妨從中窺探一二。
先說收入,期內銷售淨額達4.86億(歐元,下同),若簡單地與去年同期比較,增幅有8.9%。可是,由於歐舒丹大部分收入來自歐洲以外地區,期內匯率變化對銷售額會有一定影響。為了更能反映銷售實況,歐舒丹同時披露了撇除匯率影響的增幅,即是11.9%。由於前者低於後者,反映歐元貶值抵銷了部分銷售之升幅。
歐舒丹的業務分直銷和轉售,兩者佔總收入的比例為71.5對28.5。一個有趣的發現,期內直銷的增長有8%,撇除匯兌影響後則有11.6%,兩者相差有3.6個百分點之多。反觀轉售業務,計入和撇除匯兌影響的增幅分別是11.1%和12.8%,兩者相差只有1.7個百分點。數字反映轉售業務受匯兌的影響較輕,其中一個可能性,或許是轉售業務的銷售主要以歐元計價為主。
若論對銷售的貢獻,日本的比重最大佔17.2%,其次是美國和香港,比重分別是12.2%和10.4%。不過,若論增幅和增長金額,香港卻位居第一,期內增幅達17.1%,相當於多賺794.2萬元,撇除匯兌影響後的增幅更高達19.5%。不單如此,若簡單地將各地區的銷售額除以分店和月份數目,得出來就是每間分店的月均營業額,期內以香港和澳門最高,期內達到25.95萬元(以1歐元兌9.85港元計算則是每月有256萬港元)。排行第二位是日本,但月均營業額只有12.5萬元,只及香港的48.2%。管理層沒有解釋原因,或許是香港和澳門的主要業務是產品單價較高的直銷,其他地區則包括轉售業務吧?
接著說說毛利,整體而言,雖然毛利有7.6%增長,但毛利率卻由81.2%下降至80.3%。按管理層解釋,受價格及產品組合變動的利好影響,毛利率因而增加了0.1個百分點。可是,銷售額因匯率變化,加上生產成本及陳舊貨品增加,引致毛利率下跌1個百分點。利好與不利抵銷後,毛利率因而減少0.9個百分點。雖則如此,但歐舒丹的毛利率超過八成,即是每賣出100元產品能獲取80元以上的毛利,看來利錢相當豐厚。但不要忘記,這還未計算分銷開支如店舖租金、僱員薪金、物流及付運、試用品、購物袋和信用卡費用等。
截至去年9月底上半年度,這方面的開支增加7.1%,至2.47億元,但對銷售額的比例卻下跌0.8個百分點,至50.8%。據管理層解釋,主要是店舖及倉庫的效率提高、銷售額增加、轉售業務份額提高,以及去年的一次性開支影響,這四項因素之影響佔1.4個百分點。不過,因為開設新店以及翻新店舖,抵銷了0.6個百分點的影響。營銷開支的情況也差不多,金額增加0.1%,至5,702.7萬元,但對銷售額的比例卻減少1.1個百分點,至11.7%。
按管理層解釋,主要是廣告、郵遞活動及樣品減少、銷售額增加、宣傳貨品、迷你產品和包裝袋的存貨管理改善,以及渠道組合改變。可是,因電腦系統投資及匯率的不利因素抵銷了部分利好影響。
綜合上述各點,雖然期內營運開支(包括其他經營收益和虧損)增加5.1%,但毛利卻上升7.6%,埋單計數經營溢利大升46.6%,至3,143.2萬元。不單如此,歐舒丹期內還錄得889.9萬元匯兌收益,反觀2013年度同期卻出現738.8萬元匯兌虧損,令期內純利急升156.3%,至3,728.2萬元。有一點值得留意,這些匯兌收益約有95%屬於未實現,即是帳面上的盈利。
歐舒丹的第三個財季正值聖誕和新年,銷售額通常將較其他財季大。若果銷售增長能在下半年度維持,相信今年度的收益將有可觀增長。
文章來源:am730 2015-01-06
&&&&&&&&
2015年1月2日星期五
佳兆業現金流有何問題?
內地房地產商佳兆業集團(1638)最近發出公告,表示旗下有4個位於深圳並處於預售階段的樓盤被當地國土委「鎖定」。何謂鎖定?即是相關樓盤的買賣協議不獲當地政府部門辦理,涉及的建築面積約有21.8萬方米,佔該4個項目約15.2%。佳兆業指出,此事對現金流造成不利影響,雖然他們曾向當局了解,但目前仍不知悉原因。
公告進一步披露,原來還有3個已落成但未出售的項目,其轉讓或抵押登記或備案受當局限制,涉及的建築面積約有5,479方米;另外有3個自用物業,其業權亦遭限制,涉及的建築面積約為6.1萬方米;還有8個處於發展階段及持作未來發展的項目,相關文件如執照及批文等申請皆不獲當局接納,意味項目落成日期有可能延遲。不單如此,兩個正在發展的項目包括深圳鹽田和深圳金沙灣酒店,其土地使用權也被當局限制轉讓或抵押,涉及的建築面積約49.2萬方米。綜合來說,佳兆業目前約有18個項目受到鎖定或限制,涉及建築面積約有259.7萬方米,佔該些項目總面積約46%。
八卦心態下到國土委網站查證,發現佳兆業某些樓盤(如佳兆業中央廣場三期)被標注為「管理局鎖定」狀態。按網站解釋,此標注代表「房屋處於限制狀態或開發商存在違規行為,導致售房系統被管理局鎖定」。以為只有「這些」?非也,更麻煩的在後頭,佳兆業於龍崗區的城市再發展項目遭暫停、兩家中國附屬公司的股權已被限制轉讓、佳兆業深圳到期的國家一級資質證書不獲重續,影響需要該資格的土地或項目收購。寫到這裡得出一個印象,佳兆業似乎被深圳當局全面封殺。
於發展商而言,由土地收購至物業落成至賣出,周期一般都很長,因此充足的現金對營運非常重要。現在某幾個項目不能預售,若未能找到其他融資渠道,現金流必然受影響。但即使未發生是次事件,其實佳兆業的現金流已不算健康。等等!看看最近5年現金流量表,除2011年錄得3.4億元(人民幣,下同)淨流出外,其餘各年現金流均是淨流入,金額由7.4億元至26.7億元不等。此外,於今年上半年,現金淨流入更高達26億元,瓜瓜說錯了吧?
要判斷現金流是否健康,我們需要分析其流向。現金流可按活動性質分成3個類別,包括經營、投資和融資。將過去幾年各類活動的現金流繪製成附圖,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投資現金流(紫線)相對較穩定,但經營現金流(藍線)呈下跌趨勢,融資現金流(紅線)則持續上升。由於融資現金流入較投資和經營現金流出為大,因此現金流淨額(橙線)呈上升趨勢。就以今年上半年為例,經營現金淨流出達97.3億元,投資現金淨流出有7.1億元。不過,由於期內融資現金流入有130.4億元,最後現金出現淨流入。
現金流要健康,經營活動必須持續產生現金,但佳兆業近年情況卻相反,自2011年開始,經營現金流持續錄淨流出,今年上半年更是近年新高,反映業務未能為集團帶來現金流。另外,佳兆業近年之所以錄現金淨流入,其實主要依靠融資,如今年上半年,新增銀行貸款達73.1億元,及發行優先票據取得39.1億元。不要忘記,借貸需要成本,期內總利息開支達11.2億元。即使是股本融資如永續資本甚至股本,也一樣需要付出股息,只不過不在收益表上列帳而已。
佳兆業經營現金持續出現淨流出,這已經是不利訊號。現在預售樓盤還遭當局鎖定,意味不能再收取買家的墊款及按金。不要少看其影響,截至今年6月底,自顧客收取的墊款及預收按金總額合共311.2億元,較去年底增加14.8億元。可是,同期的手頭現金(包括受限現金和短期銀行存款)只有110.9億元,若付了按金的買家因此事要求退款,現金流勢必進一步受影響。面對此難關,不知佳兆業有何對策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