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星期一

這個顧問真太懶?


記得年輕之時,最佳拍拖節目就是搭電車。特別在秋夜,由銅鑼灣上車,與情人肩並肩坐在上層,一邊談情一邊享受涼風,然後在中環下車,手挽手步行至天星碼頭,再轉乘渡輪到尖沙咀,順道飽覽維港景色,這樣就度過一個美好而充滿回憶的晚上。每當失意之時,電車是個上好的避難所,不想見人但又漫無目的不知如何打發時間,就會不期然跳上電車,直至到達終站為止。年長了,做人做事都講效率,搭車要快、行路要急,港鐵因而成為交通首選。不過,若時間許可,有時寧願乘搭電車而不坐港鐵。除了免卻上落之苦外,更重要是享受那份難得的悠閒。從以上所見,電車早已是生活一部分,怎是放在博物館的展品可比。

建議書單薄 數據欠奉

最近有顧問公司向城規會提交申請,建議取消中環至金鐘段電車路段,以改善中環交通擠塞問題。據說該顧問公司由前政府規劃師成立,其建議書想必精采絕倫,抱着學習的心態找來看看,豈料大失所望。按城規會上載的摘要,顧問公司提交的書面建議只有一頁紙,而且內容簡短,所有文字加起來只佔半版紙左右。此外,除了同時提供一張摘自中區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的摘要圖外,其他報告如規劃研究、影響評估和調查等一概欠奉。好了好了,只要言之有物,內容獲得充分數據支持,簡短絕不是問題。可是,建議書除了提及電車路軌及車站佔用了三成德輔道中路段外(註:沒有說明量度方法),並未有提供數據去支持「建議能大幅改善中環交通」。還有一點,建議書提及電車連接港島東與西的交通功能已被港鐵取代,此論點也未有任何數據證明。

科學數據和研究全欠奉,寥寥數語就想將電車打入博物館,這個顧問是否太懶惰,留待讀者自行判斷。不過,瓜瓜傾向相信顧問公司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宣傳而非扳倒電車。首先,堂堂專業規劃師,沒有可能不清楚數據的重要。其次,自向城規會提交申請以來,事件被廣泛報道,顧問公司一夜間站在鎂光燈下,大收宣傳之效。再講,顧問接受傳媒訪問時,即使面對尖銳批評,表現和語氣都十分強悍,例如「唔可以抱殘守缺」、「保留佢(電車)又有咩好處呢,除咗懷舊」、「我行路可能快過搭電車」,觀點比建議書提出的還要多,大有當年葉劉捍衞自己髮型之氣勢,正合現屆政府用人要求。

或許是輿論反應太大,政府隨後澄清有關申請並非政府建議,而且還肯定電車的地位,形容電車是「橫跨整個港島北岸、服務班次頻密、沒有路邊廢氣排放及較便宜的公共工具」。有趣的是,陰謀論認為該申請只是試水溫,政府見形勢不對才有此番澄清,實情是否如此我們當然不知,但反映市民對政府有幾信任。

論速道和載客量,電車當然比不上港鐵,但電車提供既方便又便宜的選擇,十分配合近年提倡的「慢活」態度,即放慢節奏及用心感受生活。慢活並非叫我們事事像蝸牛般慢慢來,其重點在於「應快則快,應慢則慢」的平衡生活模式。港人生活緊張,什麼都要快,多年前有外國同事來港,他對香港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快」。例如港鐵站內的扶手電梯,速度之快令他感到頭暈。身邊不少朋友也患有失眠、胃痛、便秘等都市疾病,究其原因正是生活過於緊張所致。

環保方面,電車比私家車為佳,一來是集體運輸工具,二來以電力發動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行駛時也較為安靜,三來其獨特的開行和警號「叮叮」鈴聲,不像汽車響按聲般令人煩厭。此外,電車也是流動廣告牌,不少企業和機構喜歡在車身賣廣告,因為電車每天在核心商業區行走,能大幅提高品牌的曝光率。在香港,具有歷史和文化特色的旅遊賣點已經不多,如果連電車也要送進博物館,對香港的旅遊業來說肯定是損失。

不想電車被叮走,請馬上向城規會提出意見,截止日期為9月4日。

原文刊於:《信報》年青有計專欄 2015-08-28

&&&&&&&&

2015年8月28日星期五

會計小混蛋的獨白

會計業界當權者指難為工時定標準。 (資料圖片)
會計師公會前會長周光暉前輩撰文力撐劉遵義教授早前言論。周先生認為劉教授用「被寵壞的小混蛋」形容學生,實屬文雅、客氣兼有愛心。前輩續指,被長輩重視、關懷及愛護的孩子才被寵壞,長輩稱呼小輩為「小混蛋」亦有關懷及寵愛成分。恕瓜瓜無知愚昧,讀那麼多書,做了那麼多年人,現在才知罵人「混蛋」有「關懷及寵愛」意思。好奇心驅使下在網上搜索一陣子,「混蛋」本意是雞蛋放久了,蛋黃和蛋白混在一起變得糊塗混濁,故以此比喻某人不明事理或形容不講道理的壞傢伙。

或看看前人如何用混蛋一詞。如現代劇作家曹禺的 《雷雨》,當中第四幕有一場戲是魯大海和周萍的對手戲,魯大海說:「誤會?(看自己手上的血,擦在身上)我對你沒有誤會,我知道你是沒有血性,只顧自己的一個十足的混蛋」。又例如著名作家王西彥在其短篇小說 《人的世界》中這樣寫道:「在他眼睛裡,那些勝利者都是一些無惡不作的混蛋」。從以上看見,混蛋都與「沒有血性」或「無惡不作」等極負面詞掛鈎。

舊時代不得作準?好的好的,拿當代作家龍應台著作《親愛的安德烈》吧?此書是她和兒子的書信結集,其子在當中一篇這樣寫道:「我知道非洲很多孩子死於營養不良,但我不會因而不把吃不下的飯菜留在盤子裡,讓它被倒掉。換句話說,我發現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asshole)」。作者怕讀者不明白,特在旁加「Asshole」作註釋,混蛋一詞有幾文雅和客氣,留待大家自行判斷。

台灣與香港兩地文化不同,不可作參照?那就看看香港著名作家黃碧雲於1999年在《明報周刊》發表一篇題為《文革遺青》文章,有一段寫道:「他們那麼強躁:『打』『砸』『炸了它』『狗屁』『混蛋』。你不禁暗暗吃驚:三十年了,他們打砸壞的,都已經重建。但他們的語言還是那麼暴力,那麼武斷」。從中所見,黃女士認為「狗屁」和「混蛋」都是語言暴力。不論是近代還是現代,台灣還是香港,混蛋一詞帶有強烈負面意思。既然前輩有如此獨特見解,小輩如瓜瓜者當然聽之,下次有機會見面時,或許斗膽直呼前輩為老混蛋以示關愛,不知前輩會否將這個會計小混蛋先切件後榨汁?

前輩是會計業界翹楚,不滿學生當日以下犯上的舉動自然不過,特別是上一代人對下一代多有不滿,認為我們老是愛批評,只講權利不講責任。以會計業界工時問題為例,只要我們稍為發一下牢騷,也惹來前輩(這裡的「前輩」並非指周光暉前輩,而是泛指業界上一代人)批評,說我們欠缺承擔,又沒有責任感。硬的不成就來軟,如說會計師這行就是這樣,食得鹹魚抵得喝。但我們也有家庭和朋友,在辛苦工作的同時,也希望有自己的時間平衡一下生活。我們會計人當然明白,會計和核數工作需追趕死線,往往有很多不能預期的事情影響進度,無償加班在所難免。其實我們別無他求,只願付出的得到尊重,不要把「食鐘」當成應分,就算不付加班費,額外給幾天考試假也行。但現實無情,莫說這些卑微要求,就連一句「thank you for staying」也欠奉。

這個世界有些東西是黑不是白,是白也不會是黑,即使將白髮立即染黑,所謂「得咗」也只是徒具外表,白髮始終會生長出來。同理,自標準工時立法討論以來,會計業界當權者經常強調,難為工時下標準,因而應獲豁免,但工時過長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到了一天,當愈來愈多青年懼怕而不肯入行,變成沒有新血的專業,那還有甚麼前途可言?

原文刊於:am730 2015-08-28

&&&&&&&&

2015年8月26日星期三

淺談美麗華

美麗華旅遊主要經營團體外遊業務,圖為其分店。
在最近港大校委會風波中,校委之一的盧寵茂教授意外倒地後頓成網絡紅人,除不少公眾人物如歌星仿傚他的倒地姿勢外,網民更紛紛將他的倒地抱膝照改圖,聲勢可謂一時無兩。有趣的是,幾家商業機構也加入「抽水」行列,包括幸福醫藥和美麗華旅遊。前者在其專頁貼出盧教授倒地照,並寫道:「如果見到眼前人跌倒,梗係要扶佢一把喇!痛嘅話,不妨送贈對方『特強幸福止痛藥』;後者將盧教授的肖像與其分店照片結合,變成盧教授坐在分店門口,並且在帖子寫道:「洗乜守喺門口咁辛苦?梗係用網上報團啦,平過門市!」。抽水圖片雖有趣,畢竟當事人未必受落,或許怕無端得罪人,故兩家公司將相關帖子刪除。美麗華旅遊更為此發道歉聲明,但或被網民批評得厲害,最後連道歉聲明也刪除,被指為公關災難。

刪帖事件是否影響美麗華旅遊名聲暫未可知,但他們宣傳確較惹人注目,如為電視劇《武則天》冠名贊助商,還推特色旅行團,行程包括參觀劇集主要拍攝場地及戲服展示館,實行「食住個勢」。這番宣傳能帶來多少生意,我們當然無法得知,但有點可肯定,就是旅遊業務收入對美麗華酒店(071)的貢獻非常可觀。以2014年為例,該業務收入12.32億元,佔總收入約39%。反觀其他業務貢獻較低,收租業務只佔25%,酒店及服務式公寓業務佔22%及餐飲業務佔12%。或許會問旅行社生意也逾10億元?除美麗華旅遊外,旅遊業務還包括美麗華旅運。翻查集團2007年業績公告,美麗華旅遊自2006年已成立,主要接辦以往由美麗華旅運經營的團體外遊業務,美麗華旅運則續負責商務機票、租車和郵輪業務。

旅遊業務收入雖可觀,但邊際利潤卻奇低,向集團貢獻盈利也較少。於2014年,該業務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有5,330.2萬元,只相當於總額5%,對收入比率僅4.3%,即每100元收入只賺4.3元,略高於餐飲業務的4.1%,但大幅低於收租業務的85.5%及酒店及服務式公寓業務的35.2%。反觀本地另一家上市旅行社東瀛遊(6882),去年同期EBITDA及收入分別約9,552.6萬元和16.85億元,兩者相除後邊際利潤率5.7%。再看專業旅運 (1235)去年同期EBITDA及收入分別約6,082.8萬元和3.74億元,EBITDA邊際利潤率更高達16.7%。相比美麗華旅遊業務盈利能力明顯較低。可惜資料有限,無法進一步分析原因。

香港地少人多,擁有物業作收租之用,幾乎是本地上市公司的必勝之術。美麗華集團也一樣,收租業務最為賺錢,去年向集團貢獻的EBITDA達6.77億元,相當於集團總額69%。目前美麗華擁有兩個商場和一幢寫字樓,全位於尖沙咀黃金地段,雖然去年本地零售消費及寫字樓租賃需求下滑,但旗下物業出租率仍維持在逾90%,除收入增6.7%至7.92億元外,EBITDA也增7.1%。因物業升值關係,去年有7.33億元額外收益入帳。若按去年年初投資物業的帳面淨值110.79億元計,年內物業升值6.6%。

升值金額比業務經營利潤還多,看似坐著不動也能賺錢,其實不然。因美麗華的投資物業是以「收入資本化計算法」作估值,計算時將物業現有租約及就現時租賃屆滿後之淨收入資本化。若美麗華甚麼也不做而等資產升值,恐怕估價未必有目前那麼高。

原文刊於:am730 2015-08-26

&&&&&&&&

2015年8月24日星期一

ACCA與QP如何選? ( 一 )

最近經常有朋友來函,詢問對考取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 ( 下稱 ”ACCA” )的看法。當中不少朋友都有相同情況,就是香港會計師公會 ( 下稱”HKICPA” ) 的專業試 ( 下稱 ”QP” )之成績不理想,因此萌生轉會的念頭。不論是轉會還是站在兩者的分岔口不知如何選擇,有一件事我們必先弄清楚,就是必需了解自己的情況和需要。為了幫助朋友們選擇,現列出6個需要考慮的地方:

1. 是否打算執業

目前香港會計師公會是香港唯一負責給予執照及管制香港執業會計師的法定團體,若果打算日後成為「執業會計師」,參加QP是唯一選擇。簡單而言,會計師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執業會計師,主要工作是為各大小企業的賬目進行審核,並且根據審核結果簽發核數師報告。第二類是非執業會計師,其工作範圍相當廣泛,例如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庫務、稅務、內部審計等。若果沒有打算成為香港執業會計師,例如在商業機構從事會計,財務或其他相關工作,不論是HKICPA還是ACCA均沒有多大分別。

2. 是否擁有會計學位

若然擁有會計學位,不論選擇QP還是ACCA基本上沒有分別。當然,某些學位課程可獲得ACCA的免考安排,特別是某些英國大學,在14科當中最多可以免考9科。可是,如果沒有會計學位就多一層考慮。以DSE畢業生來說,由於沒有會計學位,因此不符合參加QP的資格,最佳方法當然是先修讀一個會計學位課程。特別在這個學歷通脹年代,「會計師資格+學位」是會計師之路的入場券。不過,若沒有學位而又希望參加QP,方法還是有的,最快捷的方法就是首先參加HKIAAT的「認可財務會計員考試」,取得相關資格後再參加Professional Bridging Examination ( PBE ) 專業進階試,或者修讀HKICPA認可的Top-up Degree課程,完成後就能成為QP考生參加考試。不過需時較長,一般相信至少約五年才成。

DSE畢業生的另一選擇是直接考取ACCA,因為ACCA沒有學位限制,只要符合報考最低資格就成。假若未能符合相關要求,可以考慮參加公認會計技術員證書考試 ( CAT ),完成後就可以報考ACCA。

3. 找出適合的考試模式

QP是open-book exam,看似對考生有利,但考試問題可以問得很刁鑽。相反,ACCA是closed-book exam,考生需要背誦。若希望測試一下自己較適合那個考試模式,建議到ACCA網站下載幾份Past exam papers並嘗試做一下。至於QP,由於Past exam papers並非像ACCA般全面對外公開,所以需要向QP考生借來閱讀。

其餘3個需要考慮的地方,下篇再續。

原文刊於:Education post 2015-08-21

&&&&&&&&

2015年8月23日星期日

民情偏向Uber是政府自招

警方曾高調搜查Uber辦公室。圖為Uber香港辦事處。 (資料圖片)
警方頻打擊白牌車,還高調搜查Uber辦公室,連相關職員也被捕。新聞報道後,瓜瓜已和朋友說Uber普遍受用家歡迎,若政府不小心處理,隨時民意反彈給市民埋怨。言猶在耳,一夜之間網上大量批評,矛頭直指政府封殺創新科技。其他批評說政府保護的士車主利益及嘲笑政府部門各自為政,這邊廂投資推廣署協助Uber來港投資,那邊廂警方又高調執法,嚴重影響國際形象。

從環保角度,Uber成功將司機與乘客迅速連繫在一起,其運作模式無疑大幅提高車輛使用率。但Uber涉嫌協助白牌車營運,直接與的士司機爭生意。情況有點像無牌小販,其出現令附近商舖生意受損。儘管的士服務質素參差,但車主投資的士牌照,的士司機又要考取司機牌照,全是依足政府規定去做,容許白牌車營運確侵害他們權利,某程度出現不公平。況且,若然任由白牌車在街上營運,若發生意外或與司機爭議,乘客權益得不到保障。特別是第三者保險,Uber雖聲稱已為司機及乘客購買保險,但買保險是一回事,理賠又是另一回事。一般若非商業營運車輛用於載客取酬,乘客若發生意外都不獲賠償,因違法事項不受保險保障。即使保險公司願意賠償,最終必然向涉事司機追討。

至於說政府既封殺Uber,投資推廣署當初不應協助他們來港投資,還視Uber為成功個案作推廣。此說看來有點冤枉,翻查資料,Uber在本年初來港發展時,其總經理曾指將完全依照本港法例經營。如UberTAXI,除預約服務費外,其餘費用一律跟香港的士咪錶收費規定,Uber在港角色類似「的士call」。此外,UberBLACK只與本地持牌豪華房車出租公司合作,盡量減少與監管部門之間的爭議。但根據新聞報道,事件中涉案車輛並未領有出租汽車許可證,明顯與當初Uber聲稱依法經營不符。失望的是,Uber出事後,投資推廣署竟將該成功個案推介從網頁中刪除,既然自己無錯,刪除不就等於承認當初是錯?在互聯網時代,「刪帖當冇事發生」是行不通的,而且往往帶來反效果。

這次民情偏向Uber,不禁想起2013年「港視發牌風波」,公眾不滿兩個免費電視台節目質素,期望政府發牌給較進取的香港電視(1137)。Uber情況差不多,的士服務每況愈下,相信不少朋友曾遇的士揀客、拒載、黑面及罵客等。反觀Uber,司機普遍有禮、態度親切,還免費提供飲用水和手機充電電線,完全把的士服務比下去。的士牌照數量有限,如市區的士牌照僅1.5萬個,政府多年來沒有發出新牌照,令牌照價格高企。從某的士交易所網上資料所見,在7至8月間,的士成交價最高715萬元,比2006年最高價近350萬升達114%。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牌照價格飆升,持牌人自然將成本轉嫁給司機。但司機不能隨便加價,為多做生意補回上升的車租,難免出現揀客和拒載等情況。面對不公情況,政府不單沒有設法解決,反高調打擊與其直接競爭的Uber,自然令人覺得政府在偏幫持牌人和縱容炒賣牌照,置公眾利益於不顧。

想深一層,今日民意支持Uber全是政府自招,因過去3年政府多項施政都給人亂搬龍門感覺。再者,警隊在雨傘運動中狂放催淚彈,在七警案、警司毆打途人案中,處理手法令公眾質疑不夠中立,嚴重打擊市民對其信任。政府施政往往遇到困難,究其原因就是得不到市民信任,現在連依法打擊白牌車也得不到公眾支持,政府是否應好好想想如何挽回民心?

原文刊於:am730 2015-08-21

&&&&&&&&

2015年8月21日星期五

學會獨立思考 拒絕人云亦云

小時候家住港島南,但卻在西營盤上小學,因此經常乘搭巴士往返。由於車程不短,在車上窮極無聊,觀看沿途景物成為最大樂事。當中印象比較深的,要數般咸道上的幾棵細葉榕。

說的正是近期被路政署以安全為由匆匆砍掉的那幾棵樹,事隔多年仍能想起來,除了那處的地貌比較特別外,巨大的榕樹居然能依附在石牆上生長,生命力之強也令當時的小瓜瓜嘆為觀止。

當局出於安全考慮,而且現場附近也曾發生塌樹意外,加上颱風逼近,迅速將古樹移除也無話可說。若古樹有靈而要怪責於人,也只能怪自己生於香港。不是嗎?若政府真心保育樹木,可以先行為古樹修剪繼而護土,怕期間發生意外,也可以利用鐵架支撐樹身,而不是快刀斬亂麻般將古樹處以極刑。

有人說,為了幾棵樹花費公帑不值得,這正好反映部份港人對保育的心態。人類不是地球的唯一生命體,我們必須要與其他物種共存。

斬樹反映工作態度

於當局而言,又要護土又要保育麻煩多多,斬樹卻一了百了,反映「無眼屎乾淨盲」的工作態度之餘,也顯出缺乏常識。夏天時香港市區愈來愈炎熱,如剛過了的立秋更創下本港有紀錄以來最高氣溫,而且空氣也變得愈來愈污濁。無他,高樓大廈有增無減,政府要找地建屋,對待樹木的態度自然是見一棵殺一棵。

可是,樹木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又能增加空氣濕度,因此有助調節氣溫。市區缺乏林木,夏天不炎熱才怪。所謂大樹好遮蔭,大樹可以讓市民乘涼,而不用花上20萬元去興建無法避雨的涼亭。

此外,樹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空氣質素可以改善。這些只是小學生常識,不是什麼大道理,但我們的政府偏偏不肯多走一步。官員們縱然學富五車,不去實行與無知有何分別?早前某大學教授還說,政府可以發展郊野公園用地並種植多些樹木作補償,連幾棵古樹也保護不了,還妄想多種林木?

政府自己缺乏常識之外,也不斷挑戰港人常識。如警司涉嫌毆打途人案,雖然警監會決定投訴成立,但最近有報導指出,警方認為涉事警司當時有執勤需要,亦無特定襲擊目標,因此認定事件不構成刑事成份。若報導屬實,無特定襲擊目標就不涉刑事,那麼恐怖襲擊又算什麼?還有鉛水事件,政府化驗室以貼近市民用水生活習慣為由,堅持開喉5分鐘後,才會抽取水樣本作檢驗。敢問一句,我們自少被灌輸慳水觀念,究竟多少人有這個所謂用水習慣?又有多少人不是隨開即用的?

不知是否受政府影響,港人也不知不覺變得愚昧無知,近期電話騙案猖獗,不少騙徒假扮內地官員或物流公司送件進行詐騙,警方估計涉及金額超過一億元。可是,在傳媒不斷報導下仍有港人中招,難怪電話變成騙徒的提款機。

盲目跟風不去求證

又例如「洪瑞珍」事件,連日來多人進食該款三文治後中毒,雖然台灣至香港沒有十萬八千里,但距離也至少有800公里吧?將三文治由台灣空運到香港,機程也至少一個小時,不要說放久了變得難吃,稍有食物安全常識的也知道容易受細菌污染,特別是該款三文治採用沙律醬或蛋黃醬,其主要成份包括容易變壞的蛋黃。況且,這些醬汁味道帶酸,一旦變壞也不易察覺。奇怪的是,不少港人仍趨之若鶩,一窩蜂進口該款三文治,自己吃到拉肚子也算了,可憐中毒的還包括孩子,當中年紀最少只有1歲。一個大好品牌,從始就這樣給港人玩死。

香港實行免費教育多年,港人理應不會欠缺常識,歸根究柢,主要原因是不習慣思考,凡事盲目跟風而不去求證。例如最近有網民收到疑似假冒稅局郵件,因其回郵信封不是常用的「香港郵政總局郵箱132號」。有趣的是,大批網民紛紛把消息轉載,更有網媒在未有求證下當成新聞來報導,最後稅局出來澄清後,大家才知道擺了烏龍,所謂假冒郵件其實是真實的。

在香港教育制度下,大家只重視考試成績,培養批判思考得不到重視,若我們不想一世做愚民,今天坐言起行學會獨立思考,拒絕人云亦云。

原文刊於:《信報》年青有計專欄2015-08-21

&&&&&&&&

2015年8月19日星期三

恒盛財務狀況惹關注


恒盛地產(845)早前遭人入稟高等法院呈請清盤,因其附屬拖欠約5,000萬元(人民幣,下同),但恒盛作為擔保人卻未償還款項。可幸的是,恒盛於上月22日發出公告,已清還欠款,呈請人正向高院申請撤回呈請。

恒盛雖聲稱呈請不會產生重大不利影響,但其財務狀況惹人關注。按其公布的2014年全年業績公告及年報,核數師對恒盛去年業績「無法表示意見(disclaimer of opinion)」。理由有二,一是去年虧損29.96億元及35.34億元經營現金淨流出;其二是恒盛無按各協議還貸款,涉及到期欠款共10.93億元,造成交叉違約,加上流動借款(即1年內到期借款)於去年底增至156.74億元,但手頭現金僅4.49億元,核數師認為此等重大不確定事項或對恒盛能否續經營構成重大疑問。不要以為核數師可隨便說無法表示意見,審計準則列明當問題對財務報告影響是重大(material)而廣泛(pervasive),核數師才可disclaimer,反映恒盛財務問題相當嚴重。

需留意,核數師雖無法表示意見,但不代表管理層甚麼也不用做。財務報表編製方法仍以「持續經營」為基礎(註:若企業不打算繼續經營,編製方法將不同),管理層仍須列出採用理據並提出可行方案。包括獲一間金融機構提高借貸額度由20億元至40億元,與多間銀行磋商重續及延長貸款,將部分手頭投資物業放售,加快發展中物業預售和銷售,加快未收銷售所得款回籠,及積極控制行政成本。但恒盛仍遭入稟呈請清盤,看來部分方案未能實施甚至無效。

恒盛之所以錄巨額虧損,原因之一是銷售成本過高,售價卻未追得上。於2013年,每方米平均銷售成本7,274元,約59%是建築成本、24%是土地成本、11%是資本化利息及7%是營業額及其他徵費。到2014年,銷售成本大增53.5%至每方米11,169元,以資本化利息及建築成本升幅最大,分別是66.7%和60.9%。若以金額衡量,建築成本增幅最大,由2013年每方米4,280元增至2014年的6,886元。反觀銷售收入,2013年平均售價為每方米8,687元,到2014年只增34.3%至11,670元。升幅不及銷售成本上升情況下,令每方米的毛利大跌64.5%至僅得501元。

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因部分發展中物業及持作銷售已落成物業需作減值撥備,2014年合計11.39億元,較2013年增近3倍,令2014年錄9.56億元毛虧。按地域劃分,環渤海、東北及上海以外地區減值最高,金額分別為4.35億元、3.64億元和3.22億元,上海減值最少,僅1,723.3萬元。不論是升幅還是金額,發展中物業減值撥備最大,去年減值10.49億元,即樓盤未落成已預期虧蝕。持作銷售已落成物業去年減值8,958.6萬元。就算不是減值,其實恒盛自2009年上市以來,盈利能力一直在下跌(見圖)。如2009年,當年每方米能賺取5,203元毛利(紅線),毛利率(黃線)更高達48%,2010年因平均售價上升,毛利升至6,766元,毛利率則保持不變。到了2011年,毛利下跌44.6%至3,749元,但毛利率仍能維持在40%。可是,毛利在2012年進一步減少50.8%至1,848元,毛利率則下跌至23%,之後兩年一蹶不振,毛利率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別僅餘16%和4%。

恒盛盈利能力續跌,加上債台高築,負債資本比率高達135.3%,其財務狀況確令人擔憂。無論如何,今年上半年的中期業績公布在即,到時我們再跟進最新情況。

原文刊於:am730 2015-08-19

&&&&&&&&

2015年8月14日星期五

日本城面對的問題?

DSC德爾斯突結業,有評論指租金貴令零售業進入寒冬。 (資料圖片)
「DSC德爾斯」突結業,員工、顧客、供應商及業主皆受影響。不少評論認為,舖位租金昂貴、員工薪酬高企、及內地遊客來港人數銳減,令零售業進入寒冬,所售產品缺乏競爭力,這些都是DSC倒閉原因。

面對零售寒冬,不禁想起國際家居零售(1373)旗下「日本城」。碰巧他們於上月公布去年度全年業績,不妨分析一下這間家居用品連鎖店的經營狀況。首先講日本城2015年度財務表現,儘管收入增11.7%至19.51億元,但經營開支急升16.2%,令稅前純利減40.3%至1億元。須注意2014年度有一筆3,011.7萬元一次性項目淨收益入帳(包括上市開支、出售非流動資產收益及金融資產虧損),若撇除此項目,稅前純利實際只減27.2%。毛利率沒有太大變動,去年毛利率僅降0.2個百分點至46.3%,可以看到,經營開支急升是純利被蠶食主要原因。具體如何?去年經營開支合計8.22億元,對收入比率是42.1%,即收取每100元收入中,42.1元用於經營開支,較2014年度的40.5%增1.6個百分點。3大開支包括分銷及廣告、店舖租金及僱員福利,接下來逐一分析。

分銷及廣告開支於年內雖增14%至5,332.8萬元,但對收入比率卻降0.1個百分點。反觀店舖租金年內急升19.7%至2.97億元,對收入比率更升1.1個百分點。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分店數目(不包特許店)增11.5%至360間,其二是每間分店平均租金升,若將年內租金除以分店數目,每間分店平均租金是82.49萬元,較2014年度增7.4%。至於僱員福利增18.2%至2.82億元,對收入比率升0.6個百分點。主因員工數目增19.4%至2,400人,人均年薪卻稍跌。將年內僱員福利開支除以僱員人數,每位僱員平均年薪11.76萬元,較2014年減約1%。管理層未有解釋減少原因,或許兼職員工人數增加或全年花紅減少。

回說收入,年內增加主要受惠香港業務增10.8%至16.51億元,此外,香港分店數目也增10.8%至267間。若簡單將收入除以分店數目,每間分店平均收入618.4萬元,與2014年度比較僅增0.05個百分點。換句話說,香港業務收入之所以增加,主要是加開分店所致。當然,此計算較概括,按管理層透露,本地分店同店銷售增長8.2%,較2014年度跌1.8個百分點。此外,撇除2014年度一次性上市開支,香港業務淨利潤減少6.8%至1.06億元。

有一點值得留意,去年日本城整體經營利潤僅9,557.5萬元,低於上述香港業務淨利潤,這代表至少有一個香港以外業務錄虧損。由於管理層未有透露,故不清楚詳情,但從公布業務回顧中可發現,香港以外業務並不易。如佔總收入12.2%的新加坡業務,年內收入雖增19%至2.38億元,但主要來自分店增25%至65間,每間分店平均收入卻跌4.8%至366.5萬元。管理層還透露,受當地保守消費模式及運營團隊缺乏執行能力影響,同店銷售錄負增長8.9%,較2014年度正增長5.8%跌14.7個百分點,故管理層決定放慢或暫停當地擴張計劃,直至當地人才儲備已到位,並配備足夠執行力。

綜合而言,雖然日本城主打本地家居生活用品,不像DSC般依賴內地顧客購買電器產品,而且日本城不賣大型家具,店舖面積不需像DSC般大。但收入增幅抵消不了經營成本的升幅,利潤不斷被蠶食,淨利潤率由2014年度的6.5%(撇除一次性項目)跌至去年度僅4.1%,即從前每賣100元貨品能賺6.5元,現在只能賺4.1元,這就是日本城正面對的經營難題。

原文刊於:am730 2015-08-14

&&&&&&&&

2015年8月13日星期四

誰應「醒定啲」?

恒隆董事長陳啟宗稱,若非港人「唔生性」,本地零售市場可更好。 (資料圖片)
恒隆集團(010)董事長陳啟宗在本年度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叫香港人「醒定啲」,說目前零售市道並不差,但因本地有不歡迎內地旅客行為,故出現舖位空置情況。他認為零售市場可更好,目前只可怪港人「唔生性」。陳先生身為地產巨擘,當然不願見到零售市道蕭條繼而滿街吉舖,如此苦口婆心著港人生性,實在無可厚非。但身為市民,瓜瓜更不願見到為遷就內地遊客,弄到滿街都是珠寶首飾、名牌鐘錶、藥房和化妝品店,港人幫襯的地道小店,卻因租金高昂而無法生存。陳先生何不問一問為何港人如此「唔生性」?究竟還要我們犧牲多少,才符合陳先生的「生性」標準?社會賢達經常以錢來作考量,完全忽略我們的生活質素和感受,難怪近年本土主義抬頭。正如有人把你家弄得一團糟,不發火才怪吧?

說到恒隆集團,這家公司的做生意方法比較獨特,一般搞地產的,樓宇建成後會盡快放售,恒隆卻「惜樓如金」,把樓盤收起來慢慢售賣。以旗下位於西九龍的浪澄灣為例,樓盤在2005年建成,分為8座合共有1,829伙。按網上資料,恒隆曾於2007年出售一批單位,及後一直封盤。直至2012年和2014年放售部分單位,到現在,據說仍有3座仍未發售。

新建樓宇丟空10年,成本包括管理費、日常維修、融資開支和日後出售時翻新等自然不少。但樓價在此期間卻升值甚高,以該樓盤一個實用面積約548方呎高層單位為例,業主於2007年以550萬元購入該單位,根據恒生銀行(011)網上物業估值服務,目前估值約932萬元,升幅接近70%,恒隆可謂賺到笑呵呵,難怪物業發展的邊際利潤奇高。以本年上半年為例,此業務的營業溢利和營業額分別為5.62億元和7.45億元,相除後得出的邊際利潤率達到75.4%。

此外,此舉還有助恒隆「管理」業績。眾所周知,恒隆另一重要業務是物業租賃,若然其業績未如理想,又或者希望提升一下集團整體業績,只要出售部分樓盤,就能即時增加營業額和盈利,完全手握主動權,何謂「進可攻,退可守」。但此法不是人人學得來,一來需要對後市有無比信心,二來在仇富風氣日盛的今天,隨時可能要背負囤積居奇的惡名,三來還要負債少,無懼龐大融資開支。截至本年6月底,債項股權比率只有27.1%。此外,雖然財務費用增加92.8%至5.88億元,但全被6.28億元利息收入所抵銷。

港人對內地遊客帶有負面情緒,不單是兩地文化差異,問題還源於對生活質素的改變。雖然經濟因旅客消費帶動而利好,但不是人人直接受惠,而且衣食住行處處轉差,令人覺得香港不再是自己的地方。再講,業主不斷加租,令小租戶無法生存,商場清一色是大型連鎖店,街舖則是藥房多過米舖,若追究責任起來,業主的社會責任不是更大,更應醒定啲嗎?可是,現在反過來叫我們醒定啲,認真諷刺。

無獨有偶,最近港大「等埋首副」事件引發衝突,前中大校長劉遵義教授撰文,狠狠批評學生為「被寵壞的小混蛋」。當日部分涉事者的行為固然應受到譴責,但當中究竟有多少是學生?再講,劉教授可有認真想過,為何學生有如此反應?又是誰把事情弄僵?總看表面而不問背後原因,而且還倒果為因,劉教授如是,陳先生如是,不知這是否上一輩人的思考習慣呢?

原文刊於:am730 2015-08-12

&&&&&&&&

2015年8月11日星期二

搵工跳槽?先洗太平地!

活在這個數碼年代,我們的生活總離不開社交平台,甚麼東西都會放在平台與人分享,例如幫襯過的餐廳、吃過的菜餚、淘氣的寵物、擠塞的路況、旅行的趣聞等。不單這些生活瑣事和記趣,我們還會寫下自己對政治、經濟和時事等的看法。當然,我們也有情緒,在工作中遇到不快事,批評一下公司或同事也是人知常情。

在社交平台發言,看似能夠暢所欲言,但還是謹慎一點為佳,特別是找新工作的時候。早前有一項調查顯示,愈來愈多僱主喜歡查看求職者的社交平台帳戶,希望藉此加深了解其個性和為人。最近就有個案例,一位年輕朋友因多年前一則留言,平白斷送大好前途。

事緣西班牙足球勁旅拉科魯尼亞,早前準備簽入一位年僅20歲的前鋒。可是,到最後階段卻突然取消簽約,理由是該名前鋒曾於3年前,在自己的Twitter帳戶公開辱罵拉科魯尼亞及其競賽對手。球會認為,穿上該會球衣的球員,必須代表著體育精神,尊重對手,並且忠誠於球會及維護其名譽和價值。由於該前鋒曾發表不適當言論,因此取消簽署合約。

此案例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方丈真的很小器,莫說今日罵了未來東家,就算不是這麼巧,也給未來僱主不良印象。試想想,若然他們看到求職者經常埋怨公司,唱衰同事,搬弄是非,感覺會如何呢?因此,有意搵工之前,切記查看一下自己的社交平台,先洗一洗太平地,將那些可能令人不快的留言刪掉。不要以為只要將私隱設限就可以了事,社交平台上的所謂朋友,隨時變成涉密者。再講,將太多個人資料放上網,始終有害無益。

原文刊於:education post 2015-08-07

&&&&&&&&

2015年8月10日星期一

上太空難?我話校對仲難!

劉青雲說:「上太空難,我話扮靚仲難」。瓜瓜不是女人因此不願置評,但有一項日常工作,其難度足以媲美送人類上火星,說的就是「校對 ( proof-reading )」,尤其是涉及自己寫的東西。校對最大的困難在於沉悶,因為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傑作,不單只是一次,有時甚至幾次。試想想,說得上傑作,當然是經過嘔心瀝血兼費盡心神,但要自己重看,即使如何自戀也感覺無味吧?

另一重大困難是校對的效率極低,有沒有發覺,即使如何仔細回看數次,每次總會發現沙石甚至新問題,小則如串錯或寫錯字、錯別字、文法錯誤、錯用標點,或寫錯日期等,大則如文理不通、前言不對後語、引用數據有誤等。

校對那麼困難,但偏偏不能輕視,因為一個小瑕疵,就足以斷送之前一切努力。例如一封給客戶的信,仲使說得天花亂?,若不小心寫錯了客戶名稱也是徒然。又例如一份報告,若引用的數據不小心加了一個零,整份報告的說服力即時下跌。

既然那麼重要,如何做校對才好?以下一些經驗與大家分享:

1.將校對分幾次進行,每次只專注一、兩項檢查,例如第一次檢查文法,第二次檢查字詞,特別是一些經常出現的錯別字,第三次檢查內文所引用的數據等。

2.將自己當成外人來重讀內容,這樣做才容易找出不合理的錯誤。遇到較重要的文件,不妨找同事幫忙看一看。

3.嘗試朗讀出來,不要心讀,特別是檢查文法時,若發覺不暢順,極可能有問題。

4.除非急著要把文件送出,若時間許可,過一段時間如半小時後才做校對。

5.若校對時發現錯誤,修改後至少要重讀該句甚至該段一次,務求更改了的地方與前文後理保持一致。

6.善用軟件內的文法和串字檢查功能,但不要太過依賴。

說校對困難,正如寫這篇短文,雖然檢查了幾次,但每次總有些地方覺得需要修改。唯有不要吹毛求疵,否則沒完沒了。

原文刊於:education post 2015-07-24

&&&&&&&&

2015年8月7日星期五

為「既定程序」平反

商經局曾以既定程序為由,遲遲未就亞視續牌作決定。 (資料圖片)
從事內審多年,遇到最多的案例是「不按本子辦事」,如政策和程列早已列明那些應該做,那些不應該做,並清楚詳列步驟,但相關人員還是不去跟隨。有趣的是,在今時今日的社會,跟隨「既定程序」卻反過來變成護身符,企圖藉此去逃避責任。不是嗎?

小學女生在不明原因下墮樓,涉事校學竟沒有即時報警,事後辯稱是按既定程序辦事;政府曾就亞洲電視續牌申請遲遲未有決定,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當時說正按既定程序處理;還有多年前有市民在某醫院不遠處心臟病發暈倒,同行兒子跑到醫院求救,院方竟因既定程序問題,著他致電報警而不肯施救。既定程序彷彿是大罪人,若要數下去,例子多不勝數。

未討論既定程序是否罪大惡極前,先探討其存在必要。顧名思義,既定程序是一套事先制定的流程,供相關人員跟從。在日常衣食住行中,既定程序無處不在。如到時裝店買衣裳,店員接待、衣飾擺設、試身室安排、付款流程和產品包裝等,全都經過既定程序。如到餐廳吃東西,由訂位、帶位、落單、烹調菜餚到埋單,整個過程需既定程序。如委託地產經紀購買樓宇,揀樓、睇樓、估價、業權確認、簽訂合約和支付訂金等,全需按既定程序進行;再如乘搭地鐵,由嘟卡入閘一刻,車費既定程序已開始運作,還有車務安排、列車維修、車站清潔及人流控制等,全都涉及大大小小的既定程序。

不論政府還是私人機構,內部控制是企業管治重要一環,要建立適當而足夠內部控制,既定政策與程序必不可少。有幾重要?可知水是孕育生命基本要素,既定程序像水般,沒有它就很難建立一套有效內部控制。

舉個實例,如市民以個人身份向康文署預訂球場等免費設施,市民必須填寫特定表格,並於1個月前提出申請,每個申請只能預訂最多2小時。若同時有多個申請,署方將舉行公開抽籤,市民可到場見證其過程。跟隨這個程序,政府場地就能在公平的情況下供市民使用。

設立既定程序有不少好處,其一是讓相關人員清楚明白,處理事項時所需標準、步驟及責任,同時又可用作評審工作表現的準則。特別是日常工作,除不用每次在開展工作前,向管理層請示如何去做外,更重要是令做法連貫而且一致。如上述預訂場地程序,就避免這個申請者得到2個小時預訂,那個申請者卻得4個小時。其次,一個清晰的程序能促進良好而有效溝通,特別是新入職員工及所有相關人士,可讓他們迅速掌握步驟和責任。既定程序也可減少爭駁如不少企業均有自己的颱風及惡劣天氣上班安排,事先清楚列明各種可能情況,不用出問題時才解決。

有好處當然也有壞處,既定程序需要由熟悉相關標準和步驟的人員編寫,若涉及法律法規,所花時間和資源就更多。此外,世界不停在變,之前寫下的程序今日可能不再適用,故不時審視和修訂程序是必須。如小學生墮樓一案,傳媒查出不少學校因害怕記者採訪,因此訂出意外處理指引,要求教職員盡量避免致電999報警。可是,警隊自2012年已轉用數碼化通訊系統,記者已不能像過往般「勾線」,上述指引明顯不合時宜。若涉事學校害怕招惹記者採訪,而訂出相關既定程序,但之後又沒有做修訂,校方實在責無旁貸。

說到底,人只是借既定程序來掩飾過錯,程序不會害人,害人的是人心!

原文刊於:am730 2015-08-07

&&&&&&&&

2015年8月5日星期三

國美收購因加得減?

國美早前誤將末期息寫成1.8元。 (資料圖片)
國美電器(493)最近發生通告「蝦碌」事件,在本年7月17日發布的《派發末期股息》公告中,相關人員誤將派息額由每股1.8仙寫成1.8元,中英文兩個版本同錯。有趣的是,國美當時股價才不過1.46元,若派息金額比股價還高,股價還不飆升才怪。有朋友問,若有投資者因看了錯誤公告而買入股票,事後可否以誤導為由追究責任?看來不能。首先,一般相信他們並非故意出錯,但凡手民之誤,只要補回一份修訂公告就可了事,很難追究。再講,若真是企圖藉此誤導,手法實在太拙劣,效果很有限。還有,在發出錯誤公告前,國美早在6月24日上載股東大會投票結果,當中第2項決議案清楚列明,末期股息金額為每股1.8仙,在市場早知派息金額大前提下,若有人單憑一份錯誤公告而入市,這也太過大意了吧?若留意國美去年業績,每股盈利僅7.6仙(人民幣,下同),已可估到,股息必定不會那麼多。

因工作關係,瓜瓜曾在內地居住幾年,當時體驗過國美營銷利害。店舖地點適中,產品選擇多,服務夠殷勤,每次進店有必買衝動。近年網購大行其道,對傳統家電營銷衝擊不少,這解釋為何國美於2012年調整策略,決定將旗下兩個電子商貿平台合併,變成今日國美在線。國美近年還實施「開放式全渠道零售商」戰略,除實體零售店外,零售網絡還包括電子商務、移動端、微店及聯營渠道如百貨公司和超市。初時以為此戰略將加大電子商貿發展,但最近國美決定向大股東黃光裕收購國美於內地非上市業務(下稱「藝偉發展」),藉此擴大實體零售店網絡,卻令人有點意外。有趣的是,消息公布後國美股價急跌13%,因市場普遍認為90.3億元作價過高。

為何市場這樣想?若以藝偉發展2014年純利2.85億元計算,作價相當於市盈率31.7倍。即使按2013年和2014年平均純利3.21億元計,市盈率達28.1倍。反觀國美,消息未公布前其市盈率僅15.4倍,難怪市場認為作價過高。

或許是股價急跌關係,國美CFO其後澄清市場計算有誤,目前藝偉發展須向國美付2.5億元管理及採購服務費。完成收購後,藝偉發展不需再付相關費用,故計算市盈率時應扣除。2014年純利應為5.35億元(即2.5億元加2.85億元),以此計算,市盈率應為16.8倍。但此說法似乎欠準確,因未考慮相關稅務支出。按內地所得稅稅率25%計,向國美支付相關管理費時,藝偉發展應同時省下6,250萬元所得稅支出,故2014年純利應為4.73億元(2.5億元加2.85億元減6,250萬元),以此計算的市盈率約19.1倍,仍高於國美未公布前水平。

無論作價是否過高,有一點可肯定,就是國美未來盈利將提高,但每股盈利反跌。如2014年,國美純利12.8億元,加上藝偉發展全年純利,國美盈利將增22%至15.64億元。看似非常可觀,但大部分作價以國美股份和認股權證支付,在完成收購後,國美股份數目將由169.62億股大幅增36.6%至231.62億股,每股盈利僅6.8仙,較目前減10.5%。至於國美資產淨值現為160.35億元,每股資產淨值約0.95元。藝偉發展資產淨值3.33億元,假設是公平值而全數併入國美帳目,收購後國美資產淨值將增2%至163.68億元,每股資產淨值0.71元,較收購前減25.2%。

此外,若假設所有認股權證獲行使,股數將增至256.62億股,計算後每股盈利更僅6.1仙,較目前減19.2%。每股資產淨值將為0.64元,較收購前減32.5%。除非此項收購能為國美帶來更大利潤及協同效應,否則股東利益可能因加得減。

原文刊於:am730 2015-08-05

&&&&&&&&

2015年8月3日星期一

臉書不留人 自有留言處

朱克伯格為Facebook創辦人。 (資料圖片)
本月初除發生股災外,另一場令人困擾的災難,要數臉書(NASDAQ股票編號:FB)中文版嚴格執行「實名制」。其實相關措施聽聞於去年已展開,但「針未拮到肉唔知痛」,一直不覺得是一回事。直至半月前瓜瓜所屬群組陸續有朋友包括瓜瓜在內,登入帳戶時被強制要求提供身份證明。最離譜是,臉書嚴格要求帳戶名稱須與身份證明相同如名字是Wong Fu Kwa,帳戶名稱也須是Wong Fu Kwa。若有個Bittermelon洋名,但沒有在身份證明文件上顯示,就只能放在暱稱一欄中。問題來了,港人習慣以洋名相稱,但暱稱只顯示在自己的生活時報,而不會出現在別人的留言上,朋友隨時不知留言者是誰。

瓜瓜情況更麻煩,Bittermelon是筆名,當然不會出現在身份證明文件上。幾經思量,唯有乖乖奉上身份證明及報社發出的筆名證明。但臉書堅持用戶須以真實姓名示人,經多次交涉也不成,最後還把瓜瓜帳戶鎖住。一向慣以臉書和朋友溝通,自己的文章也通過臉書分享。沒有臉書的日子頓覺空虛,文章的分享次數也大減。更讓人煩惱的是朋友清單沒有了,由自己管理的專頁及群組也沒有了。

或許有人會問,若以真身示人,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其實在網上使用另一身份是有實際需要。以自己為例,不時撰寫關於內部審計的文章,當中難免提及曾工作過的機構和同事,為免尷尬而使用筆名。實名制當然有其好處,因言責需自負,用戶不能隨意惡意中傷和詆毀別人。但它也可能變成箝制言論的工具。如不少朋友因性向或政治立場敏感,害怕以真身發言而受歧視、攻擊或排擠,故用另一身份表達意見,此舉在極權國度更重要。

除此以外,私隱也是問題。臉書收集個人資訊,就必須推出措施以保護個人資料。身為全球最多註冊用戶的社交平台,相信他們有適當的保護措施和機制,也相信他們會盡力維持。


可是,他們的《數據政策》寫道:「我們可能會因法定請求(像搜查令、法院命令或傳票)存取、保存及分享您的資訊。這可能包括回應美國以外司法管轄區的法律要求(只要我們本著真誠相信需要對符合相關司法管轄區的法律作出回應,和影響相關司法管轄區的用戶)」。臉書奉行如此政策,難怪不少評論認為,實名制在某程度上是限制了言論自由。

還有一點想不通,現在社會講求自主,喜歡別人如何稱呼自己,一點也不過分吧?臉書堅持用戶必須使用身份證明上的名字,這不就是剝奪為自己起名字的權利嗎?再講,對我們這些支持多年的舊用戶而言,這時推出實名制是沒有義氣的表現。臉書要更改規則不是問題,但也應照顧一眾舊用戶的需要和習慣,對吧?得罪講句,沒有一眾舊用戶支持,臉書哪有今日的輝煌?

所謂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臉書又不是唯一的社交平台,與眾友商討後,我們決定遷往Google(NASDAQ:GOOG)旗下的Google+。Google+的操作方式與臉書類似,而且也曾推行實名制,但礙於反對聲音太大,最後取消該項措施,並且向用戶道歉。根據網站Statista的統計,截至今年3月,臉書的活躍用戶有14.15億個,反觀Google+只有3億個。臉書的實名制會否影響註冊用戶數目?我們遲些跟進一下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5-0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