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星期五

蘋果何去何從

上一篇提及過,電影《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大有英雄遲暮之感,因而聯想到蘋果公司。其實現在的蘋果,真的有點像電影還未受重傷前的占士邦,勇猛機智,身手非凡。可是,占士邦也是人,被同僚誤傷以後,就變得體力不繼,槍法和心理質素也大不如前。蘋果會不會像戲中的占士邦那樣跌落深谷呢?

目前蘋果有72%營業額來自iPhone和iPad兩個皇牌系列,那麼餘下28%又如何?以份額計算,手提電腦佔最多有11%,數位媒體(iTunes Store,App Stores和iBookstore等)銷售佔5%,桌上電腦和iPod各佔4%,其他周邊硬件和軟件則佔4%。若看今年度業績,手提電腦是蘋果眾多產品之中,唯一在營業額、銷量和單價都上升的產品。先講營業額,2011年度有153億(美元,下同),較2010年度升36%;今年度更升至172億元,較去年升12%。

接著是銷量,2011年度共賣出1,207萬部,較2010年度升34%;今年度則賣出1,350萬部,升幅與營業額看齊有12%。最後是單價,2010年度每部賣出平均單價是1,248元,2011年度增2%至1,271.7元,但今年度僅升0.1%至1,272.5元。

除手提電腦外,蘋果的產品當然少不了桌上電腦。雖然營業額、銷量和單價於今年度下跌,但此系列在最近3年銷量都穩守在460萬台以上,營業額也維持在60億元以上。於2010年度售出的平均單價是1,340元 ,2011年度漲3%至1,379元,所以營業額也由62億元升4%至64億元。可是到了今年度,單價下跌6%至1,297元,營業額最終跌至只有60億元。

在眾多產品當中,相信iPod是最慘不忍睹,最近兩年的營業額和銷量都以雙位數下跌。於2010年度共售出5,031萬部,2011年度挫15%至4,262萬部,今年度再瀉17%至3,517萬部。售出的平均單價也好不到那裡去,雖然2011年度單價由164元升7%至175元,這是因蘋果推出配置較佳的iPod touch所致。可是到了今年度,單價轉頭跌9%至160元。另外,營業額在過去3年也續年下跌,2010年度有83億元,2011年度下跌10%至75億元,今度更急瀉25%至56億元。根據年報的解釋,主要是MP3播放器市場持續收縮有關。

產品生命周期共分四個階段,分別是「引入」、「成長」、「成熟」和「衰退」。上一篇文章加上以上幾點都反映出,蘋果各項硬件產品已經到了「成熟期」,iPod系列更加進入了「衰退期」。

蘋果以創新贏得市場,要維持優勢以及延續盈利增長,產品就要推陳出新,研發就起了關鍵作用。看看蘋果近年於研發的開支,2010年度有18億元,2011年度升36%至24億元,今年度更漲39%至34億元。按年報所示,研發開支增加主要用於增加職位以及擴張研發活動。

蘋果的研發開支佔營業額比例,3個年度以來均維持在2.2%至2.7%之間。其他競爭對手又如何?根據某項於2011年所做的調查顯示,亞馬遜的研發開支佔營業額比例有6.1%,金額約29億元;Google有13.6%,金額達到52億元;三星有6%,金額更高達90億元;微軟也不遑多讓,比例是12.9%,金額也高達90億元。不論在比例和金額上,蘋果都較競爭對手為低。雖則研發講求「食腦」,錢多不代表能夠創新,但自從喬布斯離世以後,蘋果好像再沒有推出過創新的產品。反觀競爭對手卻大灑金錢於研發上,這就不禁令人有點擔心了。蘋果是否應調整一下策略,多花些資源在研發上?

雖然蘋果的硬件產品有衰落跡象,但數位媒體的銷售卻表現不俗,在過去兩年都有可觀的增長,2011年度銷售的升幅有28%,今年度更勁升35%至85億元。加上智能手機的平板電腦日漸普及,實在商機無限。此項業務目前只佔蘋果的營業額約5%,是否有擴展的空間呢?相信蘋果已有盤算吧。題外話,由本月26日至明年1月6日,iTunes Store每天到揀選一個物品讓用家免費下載,物品可能是歌曲、apps、電影或其他,千萬不要錯過。

電影中的占士邦雖然身手沒有以前那麼好,但仍然冧死女,依然靠經驗和食腦完成任務,希望蘋果也一樣,繼續「英雄」下去。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28

&&&&&&&&

2012年12月27日星期四

蘋果英雄遲暮

早前進了戲院看最新的一齣007電影《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單看片名以為會有很多高空動作場面,不是嗎?天凶嘛!後來才知道是個天大的誤會,不過無損電影的可觀性,而且電影更將超人上身的占士邦變回凡人。畢竟凡人也會老,全套電影大有英雄遲暮的感覺。說到這裡,突然想起近來股價持續低迷的蘋果公司(NASDAQ股票編號:AAPL)。

他們剛於今年10月底公布2012年度全年業績,表現沒有令蘋果迷失望,營業額較去年勁升45%至1,565億(美元,下同),純利則大升61%至417億元。營業額急升主要來自iPhone和iPad兩張皇牌。按產品分布,iPhone系列佔總營業額51%,iPad佔21%。兩個系列加起來已經佔蘋果全年總銷售額的七成二。根據年報顯示,iPhone系列的銷售額,較去年勁升71%之多,金額達805億元。iPad系列的銷售額,也較去年增加59%,金額有324億元。

說iPhone和iPad是皇牌,不單因為營業額夠高,銷量的升幅於最近3年都非常可觀。iPhone系列於2011年度賣出7,229萬部,較2010年度高出81%;今年的銷量更因為推出iPhone4S和iPhone5的關係所以過億,合共賣出1.25億部,較去年勁升73%。

iPad的銷量也不遑多讓,於2011年度賣出3,239萬部,較2010年度高出334%;今年的銷量因推出New iPad,以及iPad2削價關係而大升,合共賣出5,831萬部,較去年勁升80%。說了一大堆數字,在在顯示出現時的蘋果像以前那個打不死的占士邦,身手非凡兼且槍法如神,將所有意想不到的任務通通辦妥。可是,若將他們的營業額和銷量相除,得出來的平均單價卻顯示,蘋果正處於危機當中。

於2010年度,那時iPhone3S正大賣,而iPhone4也於同年6月推出,當年賣出的平均單價是每部630元。到了2011年度,整年焦點都落在iPhone4身上,該年度賣出的平均單價上升3%至651元。到了今年度,基本上頭11個月都是賣iPhone4S,最後1個月賣iPhone5,照理單價應該更進一步才對吧?可是,單價居然不升反跌了1%至644元。

至於iPad,第一代iPad於2010年4月開售,賣了半年表現不俗,於2010年度賣出的平均單價是每部665元。到了2011年度,首半年基本上是賣第一代iPad,因iPad2於同年3月開售成為後半年焦點。可是該年度的平均單價卻下跌5%至628元。到了今年度,首半年的焦點放在iPad2,後半年就轉到於同年3月推出的New iPad,平均單價不單沒有起色,而且更下跌了12%至556元。

雖然兩張皇牌的營業額和銷量近年都節節上升,但有評論認為,動力主要來自低價版本,因此單價下跌。年報沒有解釋為何iPhone單價下跌的原因。至於iPad,年報則解釋說,因為產品結構轉移到較低價的型號,加上iPad2降價,以及增加了間接銷售渠道,因此令平均單價下跌。這就引證了評論是正確。

最近有調查指出,今年第三季全球智能手機的用戶數量已超過10億,按全球人口70億來計算,現今每7人,就有1人使用智能手機。不過,有評論認為第二個10億的用家,沒有第一個10億般富有,所以新增用戶大多數偏向購買低價產品。這也解釋為何iPhone和iPad的單價於今年下跌。

或許你會問,營業額和銷量上升,單價卻下跌又如何?這代表產品不再像以前般賣錢,若要維持毛利率,就得靠控制成本。回顧最近3年,蘋果的毛利率都持續上升,2010年度是39.4%,2011年度升至40.5%,今年度更升至43.9%。據年報解釋,原因正正是產品成本低廉所致。可是,即使如何低廉也會有盡時,而且此情況看來已經來臨。因為蘋果已於今年度的年報中作出預警,說產品毛利率將會下跌,而且明年度首季,更會下跌至36%!明年度首季由今年10月開始並於12月結算,年報卻是在10月底發布,即是說,他們只過了1個月,就作出此預警,來年的情況有多凶險可想而知。

面對如此危機,蘋果這位英雄應何去何從呢?下篇再續。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27

&&&&&&&&

2012年12月21日星期五

香港CPA的內患

上一篇講了香港會計師的幾個外憂,這篇則講內患。

首先是困擾多時的學歷「通脹」問題。現在打開招聘廣告,不難發現一些主管或經理級以下的會計職位,也需要申請人具備會計師資格。早前更親眼見過某藍籌上市公司,在聘請會計文員時有此要求。

要成為會計師,除了在專業考試中取得合格成績外,也須要擁有至少3年的認可工作經驗,而且要求相當全面,不是「求其」做3年就可以的。換句話說,取得會計師資格的人,不論在知識和工作方面都能獨當一面。所以很難明白,為何有公司居然要求文員也是會計師。瓜瓜沒有歧視的意思,其實CFO和文員的分別只在於崗位和職責。CFO是管理者,負責決策和管理;會計文員是執行者,負責處理帳務,僅此而已。文員的日常工作以文書為主,具備基本會計知識已足夠,其他例如稅務、財務管理、審計等也鮮會運用得到。既然如此,除了可以向外炫耀,公司的文員也是會計師之外,實在想不到有何作用。

起初以為沒有會計師對非主管或經理級職位有興趣,豈料有朋友告知,早前招聘會計文員時,就收到不少會計師來申請。為甚麼?相信因為會計師的供應太多,但合適的職位空缺卻追不上,以致競爭激烈。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唯有連基層職位也試試。

會計師供應之多,以「人滿之患」來形容也不為過,不說別的,單說會計師公會的會員人數,十年前才2萬,現在已經3.4萬,升幅足足有70%!這還未包括其他會計專業團體。另外,從各大專院校畢業的會計新手,每年就有1、2千,若計算從海外畢業回來的,數字相信更高。

說合適的職位不夠,皆因會計中層職位似有減少的跡象,部分大企業將後勤部門遷往內地或鄰近地區是主因。香港租金昂貴,辦公室於商業區的呎價分分鐘與會計文員的時薪看齊,而且內地工資水平較香港低,加上現在資訊科技發達,不少跨國企業早已將整個會計部搬上內地,並且利用網絡將兩地的會計資訊系統連接,香港辦公室只留下幾位會計人,負責財務報告和日常支付等的工作。

造成今日局面,只怪修讀會計的需求太大。記得幾年前,會計系一度是大學生的首選。沒法子,香港經濟依賴金融服務等幾個行業,會計又是百搭科目,大學畢業出路有保證。瓜瓜有一位朋友,當年憑A level「三支火箭」的佳績入讀香港某著名大學的Triple E,畢業後發覺不對路,對工程師的前景沒有信心,因此毅然投身商界。最近見面,他說慶幸當年沒有選錯。

除了學歷通脹和人才供應過剩以外,還有惡劣的工作風氣。無盡的工作壓力和長期的超時工作令會計人苦不堪言。壓力大、工時長,皆因不論是會計和核數,我們的工作性質都是要追趕死線,責任重大之餘,又要遵從各式各樣的法規和準則,合規風險甚大,因此工作不容錯失。例如上市公司帳目,公司會計師需要盡早「埋數」,接著由核數師進行核數,這些工作必須要在短短的3個月內完成,當中的工作又不能有任何差錯,否則後果可以很嚴重,壓力豈能不大?

早前就有一項調查指出,接近四成的會計人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當中的一成六更超過60小時。剛入行的要應付專業考試,有家室的又少不免有家庭負擔,一天就只有24小時,但三分一以上的時間都要工作,簡直分身乏術。

香港會計行業正面對種種外憂內患,但偏偏行內就不夠團結,就像最近會計師公會因加價一事,與部分會員產生相當大的嫌隙,看來要修補並不容易。單是這點就令人擔憂。「一枝竹仔易折彎,三枝竹仔斷折難」,這樣顯淺的道理焉有不明白之理?唯有寄望大家能團結一致,共同迎接挑戰。

若你能看到此篇文章,並安然度過今天,即代表世界還未終結,在「今天應該很高興的日子」說這些掃興話,實在不該。祝各位冬至及聖誕節快樂!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21

&&&&&&&&

2012年12月20日星期四

香港CPA的外憂

對於某些朋友來說,今年是個值得慶祝的年份,因為代表大家能平安度過2012年12月21日這個所謂「大日子」。姑勿論明天世界是否還健在,對香港會計師來說,來年是個偌大的挑戰,因為我們正面對不少外憂。

先講剛於今年7月通過的《公司條例草案》第399條。根據政府提交的原草案,倘若核數師明知有問題,或者罔顧後果地在核數師報告中作出錯誤陳述,他們就要負上刑事責任。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要加強刑罰以收阻嚇之效實在無可厚非,可是草案所定的門檻過低,不單包括簽發報告的核數師,就連基層的審計員也有機會一併受誅連。

有趣的是,造假帳的公司職員卻不受條例監管,因而可以置身事外,就只有公司管理層需要負上刑責,這樣實在有欠公平。不是嗎?「造數者」可以沒事,「核數者」卻遭殃,這是甚麼道理?不幸的是,雖然行內強烈反對,各方也奔走游說,但草案最終還是通過,變成現在的《公司條例》第408條。有不少朋友將此條例比喻為「會計23條」,對會計師有多大影響就不言而喻了。

另一項外憂,則關乎香港會計師的監管問題。目前監管共分四方面,分別是會計師的註冊、檢查、調查和處分。為了改善監管並配合改革,香港會計師公會早於2006年12月已將「調查權」交給香港財務匯報局,另外三個則繼續由公會負責。

不過,由於國際大勢所趨,日後「檢查權」將也交給財匯局,另外兩項,也將會交由獨立於公會的機構負責。公會一向被戲謔為「Hip hop同樂會」,可以想像得到,日後被「削權」的公會,將會變成真正的「同樂會」,即是搞搞會員福利,舉辦考試和培訓活動之類。

當然,目前「自己人」管「自己人」的監管模式已過時,改革是勢在必行。例如香港目前的三個保險經紀自律規管機構,政府已計劃於2015年,將其監管權移交到新成立的保監局,會計師又怎能倖免?只希望改革不要變成「行外人」管「行內人」的格局已於願足矣。

除上述以外,還有一項關乎中港兩地會計師的融合問題。按目前上市條例,於香港上市的H股和紅籌公司可以選用內地會計師進行核數,不需要像其他香港上市公司一樣,帳目必須由香港執業會計師來審核和簽發報告。

不過,此舉還有些阻滯,例如萬一有選用了內地會計師的上市公司出現帳目問題,香港監管機構卻無權查核內地會計師,所以有報道指出,港府正與內地部門研究,在有需要時,是否能讓香港監管機構向內地會計師索取工作底稿。若此舉順利推行,日後會不會推廣至其他於內地有重要業務的上市公司呢?不知道,但有誰敢保證不會?香港執業會計師就只得4,000位左右,內地註冊會計師則超過9.8萬位,到時誰「俾人融咗」不用多說了吧?

外憂不單來自本土,香港是國際城市,外來的憂患也得一併承受。國際會計職業道德準則委員會(IESBA)目前正修改《專業會計師行為準則》,不論是核數師還是會計師,倘若發現客戶或僱主從事不法行為,就需要向執法部門舉報。若果不想被捲入漩渦而「劈炮」也不成,因為辭職並不能免除舉報責任。此舉看來理所當然,可是想深一層,要驚動會計師去舉報的案件必定相當嚴重,但我們又沒有接受過警察訓練,如何擔此大任?況且,此舉大有可能被客戶或僱主控告違反保密協議,但不舉報就違反準則,隨時要面對「釘牌」,弄至兩邊不是人。

不要以為此舉只影響香港會計師,只要是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的會員,如ACCA、CPA Australia、CICPA及AICPA等,一旦IESBA修改落實,所有會計師都需要遵從,名副其實「一鑊熟」。收緊對會計師監管、打擊洗黑錢和中港融合是大勢所趨,身為會計師責無旁貸,犧牲是預期的。但這個「外憂懸崖」也太險峻了吧?外在環境愈來愈惡劣,會計師的前景已太不如前,唯有見步行步。有外憂必然也有內患,下篇再續……若世界仍在的話。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20

&&&&&&&&

2012年12月18日星期二

現金流量表要識睇

早年修讀了一個課程,當中有一科是財務報表分析,記得講師在第一課中就說:「現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相當重要,做財務分析的一定要睇」。探究箇中原因,皆因相對於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現金流量表能「做手腳」的空間實在有限,而且從中還可以得知企業的資金從何而來,往何而去。

閱讀現金流量表並不困難,它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經營、投資和融資活動的現金流量。要編製此表卻不容易,由於篇幅所限以及話題沉悶,在此就不贅了。

不過,它有一個特性,就是以現金「實收實付」來做基礎(Cash basis),不像損益表般以應計的方式(Accrual basis)來編製。舉個極端例子,若某企業的盈利有100萬元,但截至年結日只有20萬元實收回來,其餘80萬元都是未收回來的應收帳,在損益表中仍會顯示100萬元盈利,但在現金流量表中,則只會顯示20萬元的現金收入。

另外,現金流量表也會撇除那些「非現金」得益和損失項目,可讓用家對企業的溢利有更詳細的了解。就好像在內地發展和經營地下購物商場的人和商業(1387)為例,去年業績靚仔,單看損益表,稅後經營溢利達到54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10年高出49%,但業績公布後,股價不升反跌,原來大部分盈利,都只是帳面上,對現金流沒有正面影響。

細看現金流量表,溢利撇除了非現金項目和營運資金變動的調整後,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淨值只有10億元,與溢利相差達到44億元之多。

為何會出現如此差距?細看報表註腳,原來經營溢利的最大貢獻來自68.7億元的「投資物業評估增值淨額」,當中的20億元來自已落成物業,48.7億元則來自在建物業。可是,這些得益只是從物業價值重估後得來,不涉及現金,所以人和的現金流沒有因此而受惠。值得一提,人和以往是按成本模式來為投資物業入帳,但他們於去年改以公允值來入帳,此舉造就了此項收益。

翻看人和今年中期業績報告,相同情況依然持續。截至今年6月30日,人和的稅後經營溢利有9.9億元,但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稅前淨值只有1.6億元,若扣除了已付的稅項,經營活動的現金淨值更是負1.1億元,代表期內的現金流出比流入多。

此外,今年6月底止,人和手頭現金只有11.6億元,加上3個月以上到期定期存款,現金結餘只有14.1億元。可是,他們的流動負債金額達到39.6億元,現金比率(Cash ratio)只有0.36,較去年年結日,即去年12月31日的比率0.5為低。以此看來,他們用於經營活動的現金,周轉情況似乎不太理想。

說現金流量表重要,另一個原因是從中可以看到企業的現金流是否健康。何謂健康?先決條件是企業的經營活動能持續產生現金。一些較為保守的公司,會運用經營活動所得到的資金去投資;較為進取的,更會以各種融資手段,例如向外借貸和發行股本來獲取資金去投資。

再以人和為例,去年首6個月,他們現金淨值由年初的71.2億元,減至38.5億元,代表期間有32.7億元的現金淨流出。到了今年首6個月,現金淨值由年初的18.8億元,減至11.6億元,代表有7.2億元的現金淨流出。

從財務角度來看,現金淨流出不是問題,因為企業要持續發展,就要運用資金去投資,就如上面所述,只要經營活動能產生現金就可以了。可是,看看人和最近幾份現金流量表,自去年上半年,他們從經營中所得到的現金持續減少,而且似乎不能完全滿足投資和融資方面的需求(圖),若此情況持續,而沒有改善,他們就有再融資的壓力了。


所以看企業經營表現時,不要只看損益表,翻閱一下現金流量表,有助了解企業現金流向。此外,看現金流量表時,不要只著眼於期內的現金是淨流入或流出,還要看「本業」,即經營活動是否能持續產生現金,拿出過去幾年的現金流量表對比一下就可以一清二楚。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18

&&&&&&&&

2012年12月17日星期一

香港站東涌線月台設計差

在眾多港鐵車站中,我覺得香港站的月台設計最差最奇怪。機場快線乘客較少,班次也較疏落,但月台就大到無倫;反觀東涌線,乘客較多班次較密,但月台就小得可憐。

旦凡工作日放工的繁忙時間,往青衣或荃灣方向的乘客眾多,可是由相反方向到港島的乘客一樣多,兩方人流就在此月台相遇。由於月台太細,人流又欠缺有效的疏導安排,這時月台秩序就混亂非常。

有幾混亂?由於難以用文字去形容,拍照或錄影也難以表示,我就嘗試以此圖去說明一下。


紅色箭咀代表「搭車」的乘客,藍色則代表「落車」。另外,當中有一個「聖人」,你們可知其位置?

&&&&&&&&

2012年12月14日星期五

家樂與阿活(二)

於上一篇文章提及過,根據2011至2012年度的年報,顧客每買100蚊食品,大家樂(341)的食物成本就佔33蚊,員工薪金25蚊,而租金為11蚊,其他開支約21蚊,淨下來的10蚊,就是稅前股東溢利。

至於大快活(052)的食物成本則佔售價的28蚊,員工薪金28蚊,租金15蚊,其他開支21蚊,稅前股東溢利則有8蚊。

於家樂而言,在食物方面用錢多了,但要維持溢利率,就唯有在其他方面節省了。以阿活來做比較,家樂用在員工薪金和租金方面,分別較阿活低2蚊及4蚊。總括而言,阿活雖然花費在食物上的比重較低,但用於員工薪金和租金方面則較高。

以「僱員」身份去看的話,似乎在阿活打工較好,因為阿活每賣出100蚊的食品,員工就可以分享到28蚊,在家樂只得到25蚊,相差3蚊。不過,單看成本比例並不足夠,要進一步計算每位員工平均的薪金才成。

由於阿活於2012至2013年度的中期業績中,沒有披露員工薪金等資料,唯有用2011至2012年度做比較。根據年報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3月,家樂僱用了1.6萬名員工,該年度的薪金支出是15.1億元,即是員工的平均年薪約為9.5萬元;至於阿活,於同期員工有4,600人,薪金支出是5億元,員工的平均年薪約為11萬元,較家樂高出約14%。

不過,我們還不能斷定在阿活打工比家樂好,因為家樂員工的平均年薪較阿活低,有可能是較多兼職員工所致。雖然年報沒有提供這方面的資料,但根據最近傳媒的報道,家樂目前的人手有一半是兼職員工。況且在選擇工作上,我們還有其他因素需要考慮,例如員工福利、晉升機會、工作時間等等。

單看數字太過以偏概全,只能說阿活在薪金方面願意花費多些。將2011至2012年度的銷售分攤到每位員工,阿活每位員工每月平均賺取3.3萬元,2012至2013年上半年更加增至3.5萬元。反觀家樂於2011至2012全年和2012至2013年上半年只有3.1萬元,數字較阿活低,是否與薪金有關就不得而知,或許要訪問一下兩家的僱員了。

在租金成本方面,每賣出100蚊的食品,在家樂有11蚊是租金,在阿活則是15蚊。身為「業主」又如何呢?

截至今年3月,家樂共有576個營業點,今年的租金開支是6.7億元,即是每個營業點,一年的租金平均約為116萬元;於同一時期,阿活共有108個營業點,租金開支是2.7億元,每個營業點的租金平均約為250萬元,較家樂高出1.1倍。

由於不知道店舖的平均面積,而且店舖地點又各有不同,所以不能說阿活交租較貴。不過,從租金成本佔銷售的比例來看,似乎阿活較肯(或被迫)花多些錢在租金開支上,業主當然歡迎。

接著以「供應商」的角度去看。在售出的食物和耗材方面,家樂於2011至2012年全年和2012至2013年上半年的金額分別是19.9億元和10.2億元,阿活則是5.2億元和2.6億元。兩家企業都是大型連鎖快餐店,相信有不少供應商都希望和他們做生意。採購金額大代表生意多,於供應商而言固然是好,但找數快慢也有考慮。若採購的金額大,但賖貨期長,供應商就要搵錢去周轉了。

根據兩家2011至2012全年和2012至2013上半年報表計算,家樂的應付帳周轉期都是32天,即是他們在收到貨物的32天後向供應商支付貨款。可是,阿活於2011至2012年的應付帳周轉期是50天,2012至2013上半年更上升至57天,比家樂多出25天之久。這樣看來,阿活的供應商就需要等待多些時間才能收到貨款,相對上沒有家樂般吸引了。

說到企業和與事者的關係,就不得不提《am730》。本報今年派花紅,聽說報社同仁每位都皆大歡喜,但意想不到連專欄作者也受惠。由此可見,報社沒有像其他報章雜誌般,只視我們為提供文章的供應商。不是嘛?大概沒有企業會向供應商,支付合約以外的報酬吧?

可是,作者不是報社員工卻又能分紅,究竟有著何種關係?想到的就只有「自己人」,而且改變了報社和作者傳統的與事者關係。其實金額多少還是次要,對作者的尊重才叫人感動。在平衡與事者各方利益方面,這次報社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與其奢談不著邊際的企業良心,倒不如借鑒《am730》的成功經驗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14

&&&&&&&&

2012年12月13日星期四

家樂與阿活(一)

很多時都聽到一個名詞叫「持份者」,即是「Stakeholder」的中譯意思。記得本報的古德明曾在《中華正聲》專欄中發表過一篇文章,說持份者根本不是中文,應該譯做「與事者」比較恰當。在一家企業當中,管理層、員工、股東、供應商、顧客及商業合作夥伴、銀行、政府等全都是與事者,要平衡各方利益著實不容易。

就好像大家樂(341),他們於2010年因應最低工資立法而取消了員工飯鐘錢,此措施推出後,備受輿論批評,各大政黨更發起罷食抗議,大家樂最後不得不撤回有關措施。這件事例就是典型的「員工Vs僱主」與事者衝突。

編製財務報告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向與事各方交待企業財政狀況和表現,這一篇文章就嘗試以不同與事者的角度,去看看香港兩大快餐連鎖店──大家樂和大快活(052)近期的財務表現。為免「大」字出現得太多,以下就以「家樂」和「阿活」來稱呼這對兄弟吧。話說回來,兩家企業創辦人的確是兄弟關係,他們分別是羅騰祥及羅芳祥。

首先以「股東」比較關心的幾個方面去看。論目前市值,家樂較阿活大。前者接近130億元,後者約21億元,相差超過6倍。論營業金額和溢利,家樂亦較阿活多。於2012至2013年上半年,家樂的營業額有31.4億元,阿活則有9.7億元,而且家樂銷售增長有8%,較阿活7%高。至於期內溢利,家樂有2.2億元,阿活則只有6,401萬元,前者的溢利較去年上升16%,阿活僅增10%。

上述幾項都顯示出家樂於今年上半年的財務表現較阿活佳。可是,若論股東權益回報,阿活卻比家樂優勝,前者於2012至2013年上半年股東權益回報率有13.6%,後者則只有6.7%。甚麼是股東權益回報?假設你向阿活投資100蚊,他們每年能夠為你賺取13.6蚊。普遍來說,公司回報率愈高,反映管理層表現愈優異。另外,阿活每股基本盈利也較家樂高,於2012至2013年上半年,前者有51.15仙,後者只有38.71仙。

此外,阿活營運效率似乎也較家樂佳。由於家樂的中期業績沒有詳細披露營業點數量,唯有看去年全年表現。截至今年3月,家樂共有576個營業點,阿活有108個,將2011至2012年度銷售額平均分攤,家樂每個營業點能賺取1,034萬元,阿活賺取1,694萬元,較家樂高約40%。員工方面,截至今年3月,家樂總共有1.6萬員工,阿活有4,600位,按每位員工計,家樂可賺取37.2萬元,阿活是39.7萬元,較家樂高出6%。

不過,兩家企業溢利率都頗接近,於2012至2013年上半年家樂有7.1%,阿活有6.6%。即是說若在他們的食店開餐,每幫襯100蚊,他們就可替股東淨賺取6.6至7.1蚊溢利。那麼身為「顧客」去看,所付的其餘金額用在何處呢?「瓜瓜」嘗試分析他們的成本,得出了一個有趣發現。

由於阿活中期業績沒有披露工資和租金資料,唯有使用去年數據。據2011至2012年報表附註內提供數字計算,家樂的食物成本佔售價的33%,員工薪金25%、租金11%及其他開支21%,餘下10%是稅和股東權益;阿活的食物成本則佔售價的28%、員工薪金28%、租金15%及其他開支21%,餘下8%是稅和股東權益。

心水清的顧客或許會發現,家樂花在食物上的成本比例較阿活高5%。換句話說,若付出100蚊,在家樂會吃到33蚊的食物,在阿活只吃到28蚊。於2012至2013年上半年,家樂花在食物的成本仍舊是33蚊,但阿活就續減至27蚊。當然價錢和食物質素未必有直接關係,不過專計「婆乸數」的顧客如「瓜瓜」,覺得似乎幫襯家樂著數些,至少吃落肚的東西較貴嘛!至於其他成本比較,將在下一篇探討。

最後一提,上述各項數字都是引用兩家企業2012至2013和2011至2012年度報告,或據當中數字計算出來,由於兩家在訊息披露程度上稍有不同,數字或許與實際有所差異,敬請留意。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13

&&&&&&&&

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

給會計師的家書

致各位會計同仁:

想必大家早以知道,最近香港會計師公會出現財政赤字,去年度勁蝕1,150萬元,公會因而決定,將明年的會費和考試費上調。公會去年收入超過2億元,會址又是自置物業,並沒有太多租金負擔,相信大家都有一堆問號。此事已在此專欄說過,加上本報於上周五的頭版也有報道,箇中詳情請恕不再贅敍。今天想講的,是加價引申出來的另一個議題,如何加強公會管治。

本來這是會計師的「家事」,公開評論不太好看。但公會是業界龍頭,地位舉足輕重。況且公會內的二十三位理事當中,有四位由政府委任,還有兩位是政府代表,共佔理事會人數26%。受政府這樣「厚待」,足見我們對香港何其重要,這就不單純是家事了。加上會員聯絡資料涉及私隱,就算貴為立法會議員,其通訊也得靠公會發放,瓜瓜地位低微,唯有借此向大家講講感受。

回到正題,究竟會費和考試費上調,與公會的管治有何關係?據悉加價是由公會理事會決定。雖然會內有理事大力反對,但最終因贊成的比反對的多,加價最終獲得通過。

對此,有部分會員感到極度不滿,甚至有會員向周年會員大會提出三項議案,包括(一)暫緩執行2013年費用調整;(二)舉行論壇向會員解釋加費原因;以及(三)召開會議由會員表決費用調整。

不過,有部分會員不認同。特別是第三項,他們認為,既然理事會代表會員,會員好應該尊重他們的決定。若果不相信理事會,難道公會大小事務,都要先得到會員大會通過才去做嗎?

此外,公會會長於上周五發出通告,說徵詢法律意見後,認為三項議案無效,所以決定從議程中剔除。會長的解釋很清楚,根據《專業會計師條例》,第一和第三項議案均侵犯(Intrude)理事會的權力,而且會員大會通過的議案,也不能左右理事會的決定。就算連較為溫和的第二項議案,會員大會也無權指令理事會去做。

「不過」,公會將於會員大會另備環節,再次解釋加價的理據,而且將於本月中舉行一場論壇,再次向會員解釋。瓜瓜英文翻譯差勁,上述理解可能有錯,為免有所誤解,請自行細閱該通告。

理事會的決定有法律依據,會員當然不能不尊重。不過,大家可有想過,就今次加價一事而言,各位理事在決定投下贊成或反對票時,事前有沒有「充分」徵詢會員意見呢?公會有沒有先向理事提供相關資料,好讓他們有「足夠」時間去諮詢會員呢?

若果公會在決定加價前已做了廣泛諮詢,今天有沒有需要「再次」向會員解釋呢?上述問題瓜瓜並不知道答案,留待大家自行判斷。更重要的是,根據目前理事會的集體保密安排,會議紀錄不予公開,所以會員無從得知個別理事是如何投票。既然如此,會員又如何去「相信」理事真的代表我?

人人都說要加強公會管治,說要增加透明度,又說要陽光政策云云。可是,卻沒有幾個能說出個所以來。愚見認為,開放理事會的會議紀錄供會員查閱,藉此監察理事的表現是一個方法。

有人說理事會不時涉及機密和敏感資料的討論,所以不應公開。其實只是技術問題,只有預先訂出哪一類議案和資料屬於機密,並且不予公開不就解決?再不成的話,建議所有公會理事,定期向會員匯報其工作表現和政績。不過,由於只有公會掌握會員的聯絡資料,所以必須得到公會配合。

瓜瓜人微言輕,最後也想藉此呼籲,懇請會計同仁花一點時間,翻翻公會年報,看看各理事候選人的政綱,揀選出最能代表你的理事,並於今天下午五時半前投票。

另外,若你還對加價一事未能釋疑,希望你能出席於本周五舉行的會員大會,當面問個清楚。

或許你會想,公會加價才不過一百幾十,何必多事?其實問題不在加價本身,而在公會日後的管治。

特別是未來幾年,香港會計師將要面對種種外憂內患(詳情容後再談),所以極之需要一個能代表我們的理事會。

不要以為你的一票微不足道,你的一票絕不能少,請出來投票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11

&&&&&&&&

2012年12月10日星期一

斌仔與阿凡達

昨日從電台的新聞報導中得知,斌仔離開了。對他的印象,大多是來自新聞報導,訪問和他的於《AM730》寫的專欄。斌仔為人所認識,主要因為他曾去信董伯伯和立法會議員,要求讓他有尊嚴地「安樂死」。

應不應該支持「安樂死」?若這刻問我,我必定會說生命寶貴,不應輕言放棄,就算遭遇有多艱難,人生在世必有作為。但看過他那封「求死」信的原文後,或許你會明白,為何他當時會想結束生命。以下是該信的部份節錄:
「每日活在孤獨、寂寞、無奈,痛苦當中,每天24小時我都是臥在病床上,所有飲食、大小便、清潔、轉身、睡覺,全都是假手於人,做每一件事都需要別人的幫忙,我可說是不折不扣的廢人一個。」
「時間對我來說已經毫無意義,每天望著時鐘的秒針移動,一秒一秒的過去,我在等甚麼?原來是等死亡一刻的來臨,沉悶而冇意義的時間實在寸多,我想終止這無了期的等待。。。」
要「稍為」體會一下斌仔當時的心情其實不難,現在將你的手機、平版電腦、書籍、遊戲機、MP3等等通通放下,然後躺卧在床上或坐在椅上甚麼也不做,看看你能撐多久?半個小時?一個小時?記得自己生病時要休息,躺在床上好半天,已經覺得「悶到發慌」要找些事幹。若果要像斌仔般,一世躺著不能動彈,你會如何想?

可幸的是,他後來想通了。幾年前見他在報紙開始寫專欄,及後可以出院居住,政府還為他安排了居所。見到他可以過新生活,找到了人生方向,不禁為他高興。其實斌仔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曾經一度在求死邊緣,最後找回自己,他這樣艱難也做得到,我們就更加沒有藉口去逃避了吧?

早前看《阿凡達》,當時就想起了斌仔,若他能像主角一樣,得到「新身體」而自由多好。現在斌仔離開了,可能是他另一段新旅程的開始也未可知。

斌仔,願您在另一個世界,可以自由自在地奔馳。

相關文章:

1) 斌仔離世新聞報導

2) 要求安樂死全文

3) 斌仔專欄:獨樹一格

&&&&&&&&

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

專櫃生意好和味(二)

上一篇文章提到利福國際(1212)的專櫃銷售,究竟他們向專櫃商收取多少佣金呢?以2012年度上半年為例,專櫃銷售額約有46.58億元,專櫃佣金收入10.48億元,那麼平均佣金比率就是22.5%。以相同方法計算,過去3年的專櫃佣金比率平均是22.6%。換句話說,若在利福旗下的百貨公司開設專櫃,每買出100元貨品,當中約22.5%就是支付給他們的佣金。

不過,利福旗下的百貨公司售賣各式各樣的貨品,相信不同貨品的佣金比率都會不同吧?可是利福沒有透露這方面的資料,唯一知道的是珠寶金飾。周大福集團旗下周大福珠寶(1929)在銅鑼灣崇光開設了專櫃,總面積約有1,330方呎,由於他們是利福的關連公司,從利福於2010年發出的《持續關連交易》公告得知,不同產品有不同的佣金比率,例如千足黃金的佣金是按銷售額的4.5%來計算,鉑金是100%(百分百?相信是中文通告錯誤,英文版顯示4.5%,奇怪!),彩石是15%,其他珠寶是12%。除此以外,每年最低佣金金額大約要400萬元,周大福每年也要支付4.5萬元的廣告及宣傳費,以及管理和信用卡收費。於2011年,利福從周大福珠寶收到的佣金約2,537萬元,按月計算相當於每方呎1,589元,今年上半年更加是1,748元,個人就認為相當「和味」。

除了專櫃生意外,利福也有直接銷售,而且對營業額的貢獻較專櫃多。以今年上半年為例,直接銷售約佔營業額55.9%,專櫃則只有39.6%。不過,由於專櫃生意的風險較直接銷售低,難怪於過去三年,利福的專櫃銷售額和佣金收益的比重不斷上升。於09年,專櫃銷售額佔總銷售的73.8%,今年上半年已上升至75.9%;09年的佣金收益佔總營業額37.7%,今年上半年已升至39.6%。

專櫃生意的風險較少,皆因利福只需要提供地方和其他相關服務,例如收款、宣傳和管理等,不像直接銷售般要自己去做採購,還要為貨物做庫存管理,對營運資金的需求較少,而且所有銷售款先由利福收取,隨後才向專櫃商支付,此舉更為他們帶來可觀的現金流。不過有得必有失,佣金比率較直接銷售的26%毛利率為低。

利福在資金周期方面的表現如何呢?單計算專櫃銷售,應收周轉期於今年上半年是2.8天,去年全年則是2.5天,那就當3天來算吧。按年報所示,大部分應收帳都和信用卡銷售有關。至於應付周轉期方面,我計算出來的數字於今年上半年是50天,去年全年則是55天,而年報所示是45天以內。用後者來計算,利福的資金周轉期就是負42天。換句話說,利福手持專櫃商的餘款達42天之久。

男人有錢在手就會「身痕」,公司現金流強勁又如何呢?相信利福就運用閒錢來投資。於今年上半年,利福的銀行存款利息收入就有8,913萬元,不過今年收入大增,主要因為他們剛發了債券,並且取得一筆銀行貸款所致,而股息的收入也有278萬元,加上資產公平值變動的4,692萬元帳面收益,投資收入合共1.39億元。另外,截至今年6月,持有的金融資產達到17.45億元,佔總資產約10%。

除了銅鑼灣崇光,利福還有尖沙咀崇光。於今年上半年,此店的銷售增長有18.1%,至4.5億元,佔總銷售額約7%。據中期報告所述,增長主要靠每宗銷售額及人流量增加,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9.6%及4.4%。可是好景不常,最近利福公布尖沙咀店將於2014年2月關閉,因業主把還有7年的租約提早結束。又是地產霸權惹的禍,崇光當初租用該地方時,那裡水盡鵝飛,因崇光關係人流才漸多,連帶把附近帶旺。現在業主一聲收舖,不但巨額裝修要泡湯,利福也少了一隻cash cow。

值得留意的是,由於餘下租約突由7年減至1年多,該物業餘下的3,900萬元裝修費,需要按會計準則於期內全數攤銷。原先折舊費每年只需要640萬元,現在每年則需額外1,700萬元。可以預期,今年下半年利福的Bottom line「無端端」少了850萬元,明年則會減少1,700萬元。可幸的是不會影響現金流,而且對業績的影響相信也很輕微。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07

&&&&&&&&

2012年12月6日星期四

專櫃生意好和味(一)

對上兩個周末和內子逛街,潛意識下走進銅鑼灣崇光百貨,步入後便心知不妙,為甚麼好像那麼多人?當意識到原來當天正舉行「感謝周」,想調頭離開已經太遲,因為我倆早已淹沒在人潮之中。既然沒有三文魚逆流而上的能耐,唯有隨水漂流順勢內進。

所謂感謝周,其實是崇光百貨每年兩次的大減價活動,每個專櫃都拿出幾款受歡迎的產品,來做限量折扣,例如某個經常用「奇蹟」來推銷的化妝品牌,男士護膚套裝原價1,204元,現售870元;同一牌子的女士精華套裝,原價3,239元,現售2,310元,各款限量300套,其他產品的折扣也很可觀。除此之外,崇光還舉辦幸運大抽獎,買得愈多中獎機會愈大。

當日所見,簡直可以用瘋狂來形容,每個專櫃都堆滿了產品和逼滿了顧客。記得行至女裝樓層,有個小朋友叫悶「扭計」要走,但媽媽正殺得性起,那肯離開,兩母子拉拉鋸鋸沒完沒了。又行至家品樓層,見到3位女士手拿著幾大袋物品,從她們的言談得知,各人已花了萬多元,購買床上用品。

難怪各個專櫃都黑壓壓的企滿一大堆人,店員除了照顧客人外,還拿著一大疊信用卡,和現金穿梭於收銀處與專櫃之間,可謂「收錢收到手軟」。

究竟感謝周為崇光帶來多少生意額?原來在其母公司利福國際(1212)的中期報告和年報中有披露。此項活動每年舉行兩次,今年5月那一次的銷售額,就高達5.65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3.3%。由於去年11月感謝周的銷售額有5.99億元,以同一升幅去推算,相信這次減價活動的銷售額,可能高達6.79億元。

看利福的財務報告時,有一點是需要留意的,就是銷售額和營業額的分別。前者是向顧客賣出貨品後所收取的銷售款項,當中包括利福自營的銷售,和專櫃商的銷售;後者是扣除了專櫃商的款項,即是自營銷售加上向專櫃商收取的佣金。

以今年上半年為例,利福的銷售總額有61.37億元,而營業額則有26.46億元。由於利福向專櫃商收取的佣金,是按銷售額計算,所以銷售額的升幅基本上與營業額同步。例如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比較,前者增長了9.8%,後者則上升了10%。

若到過百貨公司購物大抵都會發現,即使是在品牌專櫃購物,顧客都要在百貨公司的收銀處付款,單據也是由百貨公司發出的。按利福的會計政策,當專櫃賣出貨品後,佣金收入就會按寄售協議計算和確認入帳,扣除了佣金的餘款,將會按照信貸期(即數期)支付給專櫃商。

究竟利福向專櫃商支付餘款平均要多少天?八卦之下找出他們的年報來看看。其實計算並不複雜,只要找到「應付專櫃商結餘」和「專櫃商的銷售額」就可以。前者在資產負債表可以找到,後者則需要靠特許專櫃率(即佣金比率)倒算出來。可是,除了2011年之外,利福最近幾年,都沒有在年報中披露有關比率。既然如此,唯有運用被喻為會計師最厲害的工具「Reconciliation」了。

如上面所述,利福於今年上半年的銷售總額有61.37億元,而直接銷售的營業額則有14.79億元,所以推算出來的專櫃銷售額約是46.58億元,再扣除利福的10.48億元佣金,屬於專櫃商的銷售額應該是36.1億元。

此外,截至今年6月,利福共欠專櫃商8.17億元,今年上半年的平均數則是9.92億元,將此數除以專櫃商的銷售額再乘以183日,得出來的50天,就是支付專櫃商的平均周轉數期。用同樣方法計算,2009年至去年的周轉期介乎55至57天。不過,有一點不明白,據利福的年報所顯示,他們設有財務風險管理政策,確保應付款項於45天的信貸期限內支付。那麼,是我計算錯誤還是其他原因?當然,周轉期的計算方法只是估算,與實際天數有差異並不罕見。說到這裡,究竟專櫃生意有幾「和味」?下篇揭曉。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06

&&&&&&&&

2012年12月4日星期二

拍拍籮柚拍拍手

在上一篇文章提及到,內地體育服裝品牌361度(1361)的流動資金格局,本來是「收錢快,付錢慢」,但可能因經營環境轉變,現已反過來變成「收錢慢,付錢快」。

由於以上結論,是從財務報表計算出來,他們的具體營運情況,實在不太清楚,所以不便評論,但就一般企業而言,要轉變著實不容易,不過,還是有些東西是可以做的。

第一種方法,就是向供應商「埋手」了。企業是供應商的客戶,在客戶永遠是對的今天,盡量爭取他們延長信貸期限,以及要求給予折扣優惠,是基本做法。當然,要令供應商就範,先決條件是增加自己的討價還價能力。

筆者就曾見過不少國際名牌大戶,故意將大量製貨訂單,集中在幾家規模較小的供應商,還派專人長期駐守,提供技術指導之餘,也可以控制產品的質素。

此舉除了方便管理之外,背後還有一個重大的企圖,就是要令供應商變得依賴他們。因為名牌大戶是他們最大的收入來源,不能隨便得失,漸漸地就變得一切都要唯命是從,最後成為名牌的附庸。

名牌大戶這個算盤其實是打得十分響亮的,因為與供應商的關係只是合作夥伴,自己不需花費分毫去興建工廠、買機械設備,以及聘請工人,但實際上,卻透過大量訂單去握著他們的經濟命脈。

當好景時,訂單多,供應商好像有得益,不過,事事卻受名牌大戶的掣肘,價錢低、付款期又長、硬接冇肉食的豬頭骨訂單,更在所難免。

最慘是當經濟轉差不景時,名牌大戶只要一句話停止落訂單,就可以拍拍籮柚拍拍手,合作關係從此了斷。

繼而令供應商因斷了水源,唯有瘦身裁員、變賣資產,甚至關門大吉的大有人在。有人說這種手段卑鄙至極,我當然同意,但從商業社會的角度來說,情況從來就是這樣。所以很多聰明的供應商,寧願少接幾宗大戶訂單,都要騰出產能去做其他散客生意。

若企業不想這樣無良,又或者沒有本事像名牌大戶那樣和供應商討價還價,就唯有盡用供應商給予的付款期限。若果供應商肯給予提早付款折扣,而公司又有充足現金的話,不妨也考慮一下。

至於第二種方法是,盡量加快貨物的流轉速度,提升庫存管理水平是其中一個方法。

例如做零售業的,店舖的庫存是否足夠去補充貨架,而當店舖快要缺貨的時候,貨品是否能夠及時送到。

就好像香港很多各大時裝連鎖店,他們大多數都提供查貨服務,顧客要某件貨品,但該店沒有現貨的話,店員就能透過中央存貨系統,去查詢其他店舖的庫存,將貨品從另一家分店送過來,這些措施都可以提升存貨的流轉,特別是現時的fast fashion時裝店,每款貨品的數量有限,因應顧客需求,而將貨物互相調動,就能避免「有貨無客買,有客無貨賣」的情況。

第三個方法,也是比較難的,就是打客戶主意了。

做零售多數以現金交收,故問題不大,但若是以信貸交易,客戶倘若不肯按時找數的話,問題就比較麻煩。

要誘使客戶提早些找數,可以考慮多給一點折扣,例如付款期限前XX天,就給九五折,見單即付,更有九折等優惠。

為減低應收帳的風險,有些企業更會要求付按金,特別是製造業,貨款會分三期支付,下訂單時,先付若干按金,出貨前付第二期,到貨後若干天付尾期。

客戶信貸管理也很重要,例如將那些經常出現拖數的客戶,列入觀察名單,將其信貸額降低。當然,要做到「舊數未清,新債免問」並不容易。

另外,企業因內部開單延遲,而影響應收帳周轉也是十分常見,特別是開出發票後,才開始計算付款期限的企業,故在這方面就要留意了。

最後,其實企業是可以把應收帳賣給銀行,以換取資金的,即是票據貼現或應收帳融資(Factoring),不過,收取的息口以及手續費其實不輕,這方面亦要留意。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04

&&&&&&&&

2012年12月3日星期一

換還是不換 that is the question

最近剛買了一部4G手機,但用了一段時間後,發覺使用某些apps時,電池溫度會由平常的32度大幅飆升至42度,接著手機就會自動關機。由於過了免費換貨期限,唯有將手機送到原廠做維修。可是,經過幾次維修以後,情況都沒有改善。

經過多番交涉,原廠維修中心說可以免費更換一部新手機給我。可是,由於這款型號的手機有設計問題,他們不能保證新手機沒有相同的情況,而且根據其他客戶的反映,可能比我現時的情況更差。

現在只有兩個選擇:

一,繼續使用現有的手機,但為了避免自動關機,唯有盡量不用某些apps。即是「將將就就」,有機可用便算;

二,接受維修中心的提議更換另一部手機,但要面對情況更差的可能。而且換了之後,還要花時間重頭做設置,我經常都要用手機,幾次維修已經虛耗不少時間,實在已經不想再搞了。

換還是不換,that is the question。

近日「倒梁」聲音愈演愈烈,請大家不要對號入座,把這篇短文看成是港人的抉擇啊。噢,不過不可以如此類比,因為在換手機這件事上面,「我有得揀」!

&&&&&&&&

2012年11月30日星期五

361度貨如輪轉不再

做零售及品牌銷售,最重要是貨如輪轉,收錢要快,付錢要慢。豬籠入水雖然快,但出水也快。最好還是像茶壺,壺口闊入水快,壺嘴窄出水慢,這樣才能聚財。

相反,若有公司的貨品滯銷,大客拖數之餘,供應商又催促找數,資金周轉變得緊絀,必定加重其財務負擔。

在會計的實務中,我們就慣常用一些既簡單計算,又易於理解的比率,來協助公司去做這方面的監察,而且也廣泛應用在投資分析中。

首先講的是存貨周轉比率(Stock turnover ratio),計算方法是將期內的銷售成本,除以平均存貨總額(年頭加年尾再除以二),數值愈大,就代表存貨流轉得愈快。

為了更容易去理解,我慣常將這類周轉比率轉換化成日數,因為日數的升跌,較比率形象化。

轉換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將期內的總日數(例如一年就用365日;半年就用183日)除以周轉比率即成。

例如於2009年6月於香港上市的內地體育服裝品牌361度(1361),他們的年報就提供了這些指標,不用自己動手計算那麼麻煩了。

看看他們2009至2010年度的中期業績報告,於2009年12月的存貨周轉期是15天 ,顯示存貨由出廠至賣出的時間相當快。

貨物賣出就會收錢,但若銷售不是以現金而是以信貸形式(Credit sales)的話,我們就可以利用應收帳周轉期(Receivable turnover day)來做監察了。

計算方法一樣很簡單,只要將期內的應收帳款平均值除以營業額,再乘以期內的總日數即成。要有貨物出售,就要從供應商購入商品,或者購入原料再自行裝造。

企業之間的採購多數都以信貸形式進行,我們可以利用應付帳周轉期(Payable turnover day)來做監察。計算方法同樣簡單,只要將期內的應付帳款平均值,除以銷售成本,再乘以期內的總日數。再以361度為例子,他們於2009年12月的應收帳款周轉期是139天,而應付帳款周轉期是164天 。

說到這裡,心水清的朋友會發覺,361度的存貨只需要15天就賣出,應收帳回收需要139天,相加起來是154天,代表資金回籠的時間。另一方面,他們向供應商支付貨款的時間是164天。換句話說,他們收取到銷售貨款後,還可以把資金放在銀行收息10天,之後才需要向供應商付款,是何其美妙的一盤生意呀!不過,看看他們最近兩年的報表,此等美事就不復再了。

於2010年6月,雖然361度的資金回籠時間加快了42天,至112天,但向供應商付款的時間加得更快,應付帳款周轉期減了53天,至111天。兩者相減出來的1天,代表著現金周轉需求。以前是先收錢後付錢,現在變成先付錢後收錢的格局。

可能是經營環境愈來愈惡劣,資金回籠與付款期的差距逐步擴大,2010年12月已經上升至16天,到了今年6月,更急升至85天(下圖)。細看原因,主要是存貨周轉期急升。2009年12月只是15天,到了今年6月變成45天,升幅達200%,貨如輪轉的好風光不再。


由於現金周轉需求愈來愈大,借貸在所難免,這情況也正好解釋為何361度的財務成本不斷增加。就以今年首半年為例,向銀行繳付的借貸利息就有916萬元人民幣,但2009年同期卻只是333萬元人民幣。現在經營環境欠佳,企業要轉變這個格局並不容易,不過還是有些措施可以做的,由於篇幅所限,下篇續談。

最後一提,周轉比率或者日數只能告訴我們一個大概,因為其準確性會受其他因素影響,例如應收帳,中國人喜歡在農曆年之前追數,若果過年比較早,年結日在12月的應收帳可能較平常低。所以,真實情況還是要看實際的營運數據和統計,但這些都是企業的內部資料,投資者不會輕易取得到。不過,只要企業採取的會計政策沒有重大改變,此方法是一個快捷簡便的參考好工具。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30

&&&&&&&&

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九九關連

卡撒天嬌(2223)和翠華控股(1314)最近上市集資,從他們招股書中發現了兩個共通點。

第一,將上市編號內所有數字加總起來,兩者都是等於9;第二,兩家公司都向關連公司租用物業。何謂關連公司?簡單來說,就是控股股東或董事持有的公司。上市公司幫襯關連公司做生意,這就是關連交易,按上市條例須要向公眾披露。

先講卡撒天嬌,根據招股書所示,公司辦公室是向關連公司「深圳富盛」租用,此公司由卡撒天嬌的控股股東全資擁有。此外,現時兩位董事在香港的宿舍,都是卡撒天嬌分別向「得盛投資」和「富栢」租用。這兩家公司也是由控股股東持有。租金方面,卡撒天嬌於今年上半年就向這三家公司合共付219萬元,約佔租貸物業租金(不包括專賣店和專櫃)總開支78%。以總營運開支來計算的話,則只佔2%。若將總開支比喻為床笠,這宗交易只算是個枕頭袋,影響實在很少。關於辦公室,深圳富盛與卡撒天嬌旗下4間附屬公司簽訂為期4年11個月至5年的租約,預料今年全年租金約220萬元人民幣,未來兩年每年約250萬元人民幣。

至於給董事在港的宿舍,兩家關連公司與卡撒天嬌旗下一間附屬公司,簽訂了為期3年的租約,預計今年全年的租金合共約240萬元人民幣,未來兩年,則每年約280萬元人民幣。

有趣的是,辦公室從前是由卡撒天嬌擁有,他們於2010年以1,603萬元人民幣將物業售賣給深圳富盛,公司因而賺87.8萬元。出售後,卡撒天嬌隨即向深圳富盛租回這一批物業。另外,富栢從前也是卡撒天嬌的附屬公司,因於上市重組,他們以160萬元 ,將富栢售賣給另一家關連公司。

至於翠華,目前有5個物業都是向若干關連公司租用,這些物業包括德輔道中餐廳、香港仔餐廳、中央廚房、鴻圖道餐廳及到會服務中心,以及翠華辦公室。租金方面,翠華於今年首3個月就向關連公司合共付了346萬元,約佔翠華物業租金開支11%。若以總營運開支來計算則佔3%,算是小菜一碟,對公司業績影響不大。根據招股書顯示,5個物業的租約都是為期29個月,當中以德輔道中餐廳租金最高,今明兩年各需支付960萬元,2015年則1,160萬元;第二高是鴻圖道餐廳及到會服務中心,今明兩年各需支付258萬元,2015年則為310萬元。至於5個物業的總租金開支,今明兩年每年共是1,555.1萬元,2015年則為1,890萬元。

有人問這些關連交易有沒有問題。首先,以上所有資料並非甚麼秘聞,全都在招股書內找得到。再者,根據招股書所示,租金是按當時市況釐定,而且經過獨立物業估值師看過,又有保薦人確認,加上已通過一連串的上市審核,公司又按上市條例為以後3年的租金設了上限,那還有甚麼問題?即使有問題,也只不過有個叫苦瓜的人不識時務,拿這些芝麻小事來大造文章而已。

公平點說,其實關連交易並非一定有問題,只要交易真是做到「Arm’s length」,小股東沒有因此而受到不公平對待,公司又如實披露,按目前遊戲規則是無問題的。關連交易要「Arm’s length」,就是要避免控股股東或管理人藉此造數或挪用公司資產。如控股股東利用職權,將貨物以低於市價售予關連公司,就會對公司造成損失,侵害小股東的權益;相反,若將貨物高於市價售予關連公司,此舉就能「造靚盤數」,股價自然隨之而上升,控股股東自然也得益。不過,股東成功散貨後是否還繼續造靚盤數則是後話。其實除卡撒天嬌和翠華,向關連公司租用物業上市公司比比皆是。若一家上市公司已跟足上市條例,向外清楚披露關連交易詳情,但也沒有多少人拿出來談論甚至反對,而且投資者還樂於認購或買賣其股份,足以證明廣被市場接受,那就沒有甚麼好說了。可是若你認為有問題還去投資的話,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29

&&&&&&&&

2012年11月27日星期二

核數師有冇意見?

最近有報道指出,港府聯同證監會正與內地部門商討,以釐清「國家機密」的定義和範圍,以避免中國高精密(591)事件再次發生。

除此以外,中港雙方也會釐清香港監管機構,向內地會計師索取工作底稿的可能性。其實這一項對本地監管很重要,因為目前280家於香港上市的H股和紅籌公司,他們可以選用內地會計師來核數。

萬一這些選用了內地會計師的上市公司,出現帳目問題,本港監管機構就甚麼也做不了。

說回中國高精密事件中,他們早前遭證監勒令停牌,主要是前核數師畢馬威未能取得足夠的資料,去審核涉及國家機密的相關業務,所以對公司的財務報表不作出意見。若細心看看整份核數師報告和報表,其實問題頗為嚴重。

請容許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核數師報告。若按核數師意見來分類的話,可分為四款。第一款「無保留意見Unqualified opinion」,報告最常見,即是行內俗稱的Clean report。

在報告當中,核數師會認同財務報表是按會計準則來編製,而且真實和公允地(True and fair)反映企業的財務實況。若看到這款報告,就大可安心使用該財務報表了。

既然有「無保留」,聰明的讀者定必猜到會有「有保留」。沒錯,第二款就是「保留意見Qualified opinion」報告,接著還有第三款「否定意見Adverse opinion」報告,和第四款「無法表示意見Disclaimer of opinion」報告。

論嚴重性,第二款保留意見報告較為「細奀」,在報告中核數師會指出那裡有問題。例如泰豐國際(724)於2011年度的核數師報告中,就對2.39億元的應收帳款,以及票據持保留意見。皆因當中3,483萬元的應收帳在報告發出當日還未償還,而且公司也沒有為其做減值準備。

當核數師認為財務報表是嚴重出錯的話,核數師就會出具第三款否定意見報告。我嘗試在上市公司的報告中找例子,可惜只能找到一份是2003年,當時名為澤新遊樂的上市公司(2008年易名為佳景,股票編號為703)的核數師報告。

在報告中,核數師出具否定意見,理由是該集團沒有將旗下一家名為「飛圖夢幻影城」的子公司的帳目計入綜合財務報表內。根據該集團的解釋,由於他們與子公司的管理層,以及高級職員失去聯絡,所以認為集團已失去實際控制權,因而沒有把子公司的虧損計入。但核數師並不同意,認為此做法有違會計準則。

至於高精密的報告就是屬於第四款。因核數師無法取得足夠證據去做審計,所以對財務報表無法表示意見。說問題嚴重,因為按會計師公會的審計準則,要出具Disclaimer的話,涉及的問題不單只要重大(Material),而且影響也要廣泛(Pervasive)。

打個比喻,若果涉及國家機密的業務只佔集團一個很小的部分,核數師最多也只會出具Qualified opinion,即只對該部分有所保留。

但這次很明顯,問題是既重大又廣泛,核數師必需對整份財務報告不表示任何意見。

根據報道,涉及國家機密的是附屬公司福建上潤的銷售數據。可是,翻閱整份年報,只知道福建上潤獲有關當局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可以按優惠所得稅率15%來納稅,而集團是100%間接持有該公司,股本約為5.58億元人民幣(約6.9億港元),主要業務是「製造及銷售高精密工業自動化儀錶及技術產品及多功能全塑石英錶機芯」。除此以外,就看不到任何其他資料了。

以上市公司而言,第三和第四款較少見,一來這些情況屬於嚴重,監管機構通常會不接納這種情況下的財務報表。二來出具這種報告,即代表核數師和客戶已經沒有了互信,所以核數師通常都會辭任。此舉不單令核數師失去客戶,客戶的股價也肯定受影響,所以不是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雙方都不願意這樣分手收場。

下次碰到有核數師出具「有意見」的核數報告,不妨拿來細看一下,或許能對問題要較透徹的了解。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27

&&&&&&&&

2012年11月26日星期一

再談回購領匯

上星期長毛梁國雄議員於立法會提出動議,要求政府回購25%的領匯權益,議案最終被否決。雖然我一向敬重梁議員,可是我不認同他對回購領匯的想法,因為領匯是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

先講錢,領匯上星期五的市值有981億港元,回購25%即是要245億。於本年10月底,香港外匯儲備資產金額達到3017億美元,大約相等於23533億港元,即是回購金額只佔儲備的1%。那麼,錢的確是有的。接下來就要看值不值得了。

其實動用245億去回購,若果物有所值是沒有問題。可是,回購的目的是讓領匯不加價,對領匯將來的盈利能力必定有很大的影響。不要忘記,領匯是一家上市機構,股票升跌全看預期盈利,若預期將來的盈利會下跌,除非有人「托住」個股價,否則股票價格必然下跌。回購後市值立即下跌,納稅人的錢就白白蒸發掉了。

再講,若政府真的去回購,稍為有留意股票市場都會知道,當某股份被大股東大手增持,股價必然會大升,加上現在資金泛濫,政府能否用245億去回購都是問題。我於今年7月曾撰文寫過話題,當時領匯的市值只是744億,才過4個月已經大升32%了。

其實除了回購之外,還有得多東西可以做的,例如好好整合現有的公屋商場,甚至推行「租者有其舖」去幫助小企業。我一向覺得,既然花巨額公帑去讓機構投資者賺錢,不如用來扶持小企業好得多。

另外,上星期寫了篇《小生意之苦》,當中提及到,目前香港對小生意的經營環境異常惡劣,租金就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好似文章舉出的美食區為例,餐廳食店艱苦經營,把舊街道變成名氣美食區,舖位市值也連帶提升,可是業主甚麼也不用做,就能坐享其成。因於文章也提及過此說不太正確,有朋友問何解,所以順道在此解釋一下。

業主在這裡的角色,是透過買入(或興建)舖位,然後透過租賃方式,向沒有能力購置舖位的中小企提供做生意的地方,業主這樣做其實是要冒投資風險的。當中包括舖位價值下跌、舖租下跌、舖位沒有人承租等。而且大型商場的業主,他們還也舉辦活動來吸引人流。所以,說業主甚麼也不做就能坐享其成,其實值得商榷。

相關資料和文章:

1)香港外匯儲備資產統計數字

2)AM730--小生意之苦

3)信報--向回購領匯說不

&&&&&&&&

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

香港CPA蝕大錢?

最近與朋友聚舊,見面劈頭第一句就取笑我說:「聽聞會計師公會今年蝕大錢喎,你哋啲會計師唔係好識計數嘅咩?」聽後無言以對。其實也怪不得人,就如消防局火燭,警署被爆格,這樣充滿戲劇性效果,平常人也會偷笑吧?

其實一個非牟利專業團體,業績見紅並不稀奇。不過,會計師向來以「數口精」見稱,代表自己的公會卻弄出個赤字來,身為會計師或多或少都有點「失威」。其他人如何想我不知,但至少我是這樣想。

根據公會發出的通知,去年度錄810萬元赤字,加上旗下香港財務會計協會,赤字更高達1,150萬元。此數是否有史以來最高我不知道,但由今年往前翻查至95年,公會18年來,從未試過赤字。就算是03年沙士和08年金融海嘯,業績也不至於此。

去年公會總收入超過2億元,但今年竟然出現赤字,著實令不少會員感到匪夷所思。現在很多團體都喊窮,單是飆升辦公室租金已叫人頭痛。

可是,公會會址是自置物業,那麼赤字從何而來?據公會解釋,成因包括專業考試活動擴張、到內地推廣專業考試、會員支援服務增加,以及因過去5年沒有加過會費,所以累積下來的通脹成本。

公會還說,若維持目前收費水平將消耗財政儲備,為免變成結構性赤字,唯有明年加價。看看新價單,會計師會員年費由2,350元,加至2,450元,加幅4%;執業會計師牌照由4,800元加至5,050元,加幅5%。公會自07年已沒有加過會費,09年還向每位會員退回380元共渡時艱,是次加幅看來相當克制。

可是,專業考試新收費相信令不少學生會員眉頭皺。單元考試加工作坊,舊價是每個單元4,000元,新價加至4,400元,加幅10%;打大佬(即考終期試)舊價是1,800元,新價是2,000元,加幅達11%。要成為會計師,學生會員必須完成四個單元和終期試,若順利不需要重考,新價單下所需費用總共19,600元。坦白講,不少學生會員仍在努力階段,工資實在有限,舊價已經令他們叫苦連天,新價無疑是百上加斤。

要管理一個專業團體並不容易,公會會員加上學生人數超過5萬就更難。以我愚見,「量入為出」理財方法是不二法門。公會並不是追求利潤企業,「收幾多,用幾多」預算控制最有效。況且,有果必有因,在決定加價前,是否應先找出赤字原因?如執行去年預算時,究竟是那方面出了問題,問題又有幾嚴重?建議公會準備一個Budget Variance Analysis向會員交代。

此外,公會應積極尋求節流方法,就好像去年一筆83.3萬元存貨撇帳準備,涉及過時舊版考試教材,若果當初不訂製那麼多,相信此筆撇帳就能省下來。當然,做事後孔明批評容易,實際去做就很困難。想想也是,訂製教材需時,若存貨不夠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備存多點存貨可以理解。不過,能否找個平衡點,或者乾脆全面使用電子版本,既能節省印刷費用又能環保,省下的錢可以補貼學生會員,何樂而不為?
最後,就公會和陳茂波局長當年是否涉巨額合約一事,連日來報道和輿論已影響公會形象。可是事件發生至今已經差不多一周,執筆之時仍未見公會出來澄清。

雖說清者自清,公會未必有需要向公眾交代,但為了釋除各方疑慮,公會應慎重考慮是否披露詳情。其實此事更突顯公會與會員之間溝通極度不足,若果公會當初主動披露多些資料,今天的事就可以避免。

若公會繼續視會員為「股東」,每年只在周年大會和年報提供有限資料,類似事件只會不斷重演,公會形象和會員關係將愈變愈差。其實公會何不把握這次加會費機會,主動向會員提供更多資料,並解釋清楚加價理據以爭取支持?總好過一封冷冰冰的加費通告,和一張硬梆梆的新價單吧?會員不是公會的股東,也不是顧客,更不是老闆,而是「自己人」。公會新上任行政總裁管理經驗豐富,對公會運作又極為熟悉,希望他能帶領公會,為我們創出一番新景象。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23

相關文件:
公會信函
週年大會小冊子

&&&&&&&&

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

新秀麗的二必打

因內審工作關係,早年經常到外地出差。每次出門,短則兩、三個星期,長則兩、三個月。初時不知道旅行喼的重要,貪平買了便宜貨色,結果不是甩轆就是壞鎖。

記得有次到某山旮旯公幹,到埗後已是凌晨。打算快點洗個澡便抱頭大睡,欲打開旅行喼卻發覺鎖壞了。屢試多次也打不開,最後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強行撬開,可惜那時已經天亮,睡覺不成。還有一次回到香港,領回旅行喼時,發現喼身被撞凹,喼蓋也被打開,整件行李活像疊滿餡料的漢堡包,在行李輸送帶上迴轉著。在眾目睽睽下收拾個人物品,還要四處張羅繩子把喼綁好,叫人狼狽。

當年老頂上司見我可憐,介紹一款叫「Oyster」旅行喼,說它很耐用及口碑很好。初時沒有買來用,因價錢昂貴,而且喼身用軟膠製造,與當時流行的金屬框架加硬膠設計大相逕庭,拿上手輕飄飄的感覺不太實在。碰巧某天見百貨公司做大減價,就姑且買來試試。

用後證實老頂所言非虛。這款喼的外形真像一只蠔,扁平而且闊身,適合放置西裝。最利害是它像蠔殼般堅硬,多年來帶它東奔西跑,除花痕斑斑外,喼身基本上沒有破損,其他配件例如轆和鎖還是完好無缺。這款旅行喼就是新秀麗(1910)早年的產品,可惜已經停產。五、六年前還在百貨公司看見過,現在則找不到了。

不過,即使一個品牌口碑如何被傳頌,有時也敵不過一個壞消息。就像今年中消委會發表了一個旅行喼測試報告,說新秀麗旗下某幾個產品的手挽含致癌物質,消息一出,即時令股價下跌16%。新秀麗立即出來澄清,並強調獨立化驗室測試結果顯示,產品並無問題。而且為了安全起見,他們將相關產品暫時下架,並為顧客更換手挽。從事後股價回升的幅度來看,他們在危機處理方面做得不錯。

新秀麗最近公布今年上半年業績,溢利達到9,009萬(美元,下同),較去年同期升2.6倍。但因去年溢利包括一次性上市開支,只看溢利不能準確比較兩段時間經營表現,故新秀麗在業績報告中提供了EBITDA。於是今年上半年,此數有1.3億元,較去年同期1.1億元,升15%。

EBITDA讀音近似「二-必-打」,英文全寫是「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名副其實「水蛇春咁長」,看看全寫,應該知道如何計算了吧?有人喜歡看EBITDA,皆因撇除了資本結構、稅務和資產基礎對溢利的影響後,出來的數字能清楚反映營運本質上的表現。新秀麗上市開支就是個好例子,EBITDA撇除了融資成本對去年溢利的影響,要比較今年實際營運溢利就容易了。此外,不同企業採取的稅務政策和享受到的稅務優惠都不一樣,通過EBITDA,企業之間的盈利能力就能夠互相比較。同一道理,不同企業資產基礎不同,所採用折舊和攤銷方法也有分別,特別是那些需要巨額資產投資的行業,例如發電廠、鐵路運輸、船隊等,每年折舊和攤銷的金額巨大,對溢利影響可以很大,看EBITDA就能比較他們的營運表現了。

EBITDA還可用於Line management表現評核,特別是企業融資、稅務政策和資產配置都不是他們負責,用EBITDA就比較公平。如某企業在A國和B國家都有工廠,A國的借貸息口和稅率都較B國高,若單單比較兩家工廠的溢利,A國工廠將會較蝕底。若改為EBITDA,兩家工廠的營運表現就能相對地公平做比較。可是也有不少人批評EBITDA,因融資、稅務和資產也是營運重要部分,不計算的話,出來的比較就不夠全面。此外,也有人誤將EBITDA當成現金流,其實兩者完全不同,例如利息支出和稅項是真金白銀支付出去的,計算現金流時一定會包括在內,不像EBITDA將它們撇除。而且EBITDA不會包括營運資金的轉變,所以不能混為一談。

最後一提,EBITDA並不是會計準則內的計量工具,而且它不能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營運表現,所以很多人只視它為財務參考指標。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22

&&&&&&&&

2012年11月20日星期二

小生意之苦

地產霸權趕絕小生意這個話題,本來不想再寫,因心灰意冷。由09年起寫網誌至今,關於該題目的文章沒有十篇也有八篇,長寫長有,反映問題多年未解決,上屆政府漠視問題實難辭其咎。上月底財爺終說密切關注非住宅物業市場情況,有需要時推出措施。我真想問一句,屋已燒通頂,人也跑光了,現在才說去救火?咪玩啦!不過,這次不寫的話,相信幾個月後就沒有機會了。

今日想講的是一家小食店命運。現居附近舊區一條街道十分有名,那裡臥虎藏龍如出名平靚正的火鍋店、得獎名廚的甜品店,還有海南雞專賣店、牛排專門店、泰菜等。早前還有餃子店和中式點心專賣店,可惜敵不過租金加幅,提早離場說Goodbye。

文章主角是家廣受歡迎的小食店。在這裡吃東西,你必須有足夠耐性,排隊等候入座至少一小時,等待上菜也至少要半小時。皆因僅有15張枱,且人手緊絀,連老闆娘在內只有兩位店員,繁忙時最多也僅3位。價錢也不便宜,二人同行一百塊埋單少不了。

我每次經過此店,定必看到等候人龍。一家價錢又貴,速度又慢的食店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幫襯?答案很簡單,「好吃」。不單是手藝,還因用料講究,如蠔油撈麵用上等靚麵不在話下,蠔油更用日本廣島蠔自家釀製;一碗紅豆沙竟加入私人珍藏55年的舊陳皮;還有台灣來的貢丸,連丁麵也堅持用普通版而非餐廳專用版,哪有不好吃之理?

現在到茶餐廳吃一碗餐蛋公仔麵,連熱飲至少盛惠25元,食物成本僅8元,約佔賣價三成二。此店用料卻如此講究,食物成本肯定遠超此數。在現今商業社會,老闆娘這樣做生意實在太傻吧!

文首說再不寫就沒有機會,因租金問題,老闆娘說,明年3月租約期滿後很大機會被大幅加租。此店剛於3月才續簽租約,業主見老闆娘是位有心人,故留手加幅沒有跟足市價,只加三成。但好景不常,據說舖位市值跳升兩倍至4,500萬元,業主打算放賣圖利,故給老闆娘一個心理準備。

老闆娘說,目前4萬幾月租已很難負擔,再加租根本做不住。因最低工資關係,很早已經請不起伙計了,唯有請家人幫忙。燈油火蠟慳不了多少,加價又不能太多,自己又不想將貨就價,降低食物質素,既然「條數計唔掂」,再加租就唯有忍痛結業。

地產霸權討厭之處,就在於餐廳食店艱苦經營,把街道變成名氣美食區,舖位市值也連帶提升,可是業主甚麼也不用做,就能坐享其成(雖然此說不太正確)。

相比起街舖業主舖動輒加租四、五成,剛公布2012年中期業績的領匯房產基金(823)算是良心業主了。領匯於今年上半年的收益有31.9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0.7%。由於期內的物業公平值變動有67.87億元,除稅後溢利高達84.16億元,較去年同期勁升79%。雖然業績亮麗,但今年上半年的續租租金加幅平均「只有」25.9%,已出租樓面的平均每月租金升幅,按年也「只有」3.9%,他們還不是良心企業?

其實領匯是私營機構,按市場狀況去調整租金,又或者如坊間報道般說,逼走小商戶,其實錯不在他們,上市公司要對股東負責,不賺到盡的話,股票哪有人吼?若要責怪,就應該找那些一手把領匯推上股票市場的人,沒有他們,哪有今日的領匯?

無論如何,現在中小企的營商環境惡劣,用心經營的特色小店愈來愈少,將貨就價的連鎖店卻愈開愈多,天天吃著倒模一樣的食物而沒有選擇,損失是誰?還不是我們港人自己!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20

&&&&&&&&

2012年11月19日星期一

翠華成功與否有賴管理改革

上周五寫了篇文章翻翠華舊帳,文中提到茶餐廳的管理有自己獨特一套,現在上市就要制度化,而且還要受監管,擔心管理文化突然轉變會影響運作。

就我所知,傳統的茶餐廳管理方法是「兄弟班」,樓面和廚房各有一個領班,他們各有自己的班底,請甚麼人,工作崗位如何分配,全由領班決定,老闆也不能左右。

兄弟班效率高,因為班底內各人彼此相熟,合作無間,而且領班熟悉各人的長短處,調配分工方面駕輕就熟。基本上,一埋班即時能運作,省卻了磨合的時間。

團結是兄弟班最大的優點。可是,對企業而言就不是甚麼好事了。不說別的,單說招聘新人,上司公司的HR能容忍領班說了算?還有,一旦領班離職,其他人也會一同離去,店舖如何運作?上司公司就能承擔這樣的風險?

翠華現在是否仍沿用兄弟班管理我不知道,但我的確擔心他們還未能夠擺脫「煮到埋嚟先至食」的文化。以前是小生意尤自可,現在生意造大了,若還像以前一樣,七道修葺令可以延遲幾年才完成,餐廳沒有申請水污染管制牌照就開業,連公司賬目也忘記安排核數,這樣的管理就不能與時並進了。

就我於《翻翠華舊帳》一文中所說,連新疆也有港式茶餐廳,個人認為這盤生意在國內是有可為的,其實港式文化是一個品牌,希望翠華能做好管理改革,並再次創造神話,將茶餐廳文化帶到香港以外的地方。

相關文章:AM730-翻翠華舊帳

&&&&&&&&

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翻翠華舊帳

筆者是茶餐廳常客,正在招股的翠華茶餐廳(翠華控股 ,1314)是我喜愛的其中一家,原因很簡單,好吃。

雖然他們的價錢較貴,但食物質素有保證。最怕是幫襯了不好吃的茶餐廳,貼錢買難受。

記得有一次在新疆烏魯木齊出差兩個多月,某天在街上看到有家叫「XX港式茶餐廳」的小店,半信半疑下內進,並且點了個火腿煎蛋飯和港式奶茶試試。當時盤算過,火腿和雞蛋都是普通食材,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而且對奶茶也沒抱有太大期望,能夠有紅茶茶包加淡奶已經滿足。結果呢?火腿味道和顏色都十分奇怪,不知是由哪裡來的肉造成;奶茶的確用了茶包,不過是不知名牌子,香倒是有的,但喝起來一點茶味也沒有;奶不是用淡奶而是內地的保鮮奶。將將就就匆匆吃完,埋單盛惠100元人民幣,當年此數在當地的普通食店,能夠叫滿一席食物了。

說回翠華,自傳出他們會上市以來,關於他們的成本、毛利、市場佔有率、舖位選擇等的新聞和評論已經有很多,在此不贅了,但有一項較少人談論的想說說,就是「風險因素」。略略看了這個章節,翠華比較大的風險主要涉及擴張計劃一旦失敗所帶來的影響、對內地經營欠缺經驗,以及成本價格包括食材,舖租和工資不斷上升。

不過,當中有兩項值得留意,分別是「我們須遵守建築事務監督發出的若干命令,違反建築物條例可遭判處額外罰款及罰則」和「我們有不遵守公司條例的前科」。

細看內容,前者涉及翠華旗下餐廳的八個招牌,他們在豎立前未有取得當局的批准,其後建築事務監督向他們發出了修葺令要求拆除;後者涉及翠華若干香港註冊公司,曾於不同時間未有遵守公司條例。而這兩單「舊帳」的詳細資料,可以在招股書內的「本集團於往績紀錄期間的不合規事宜」中找到。

先講招牌,於06至今,翠華前後總共收到8道修葺令。最早一道於2006年2月發出,涉及中環翠華餐廳,此令要求翠華在兩個月內拆除招牌。另外6道修葺令於2008至2011年發出,同樣要求於發出後一至兩個月內糾正。但這七道修葺令的相關糾正工程全都是在今年8月才展開,並且相繼於9至10月完成。工程最長延遲了77個月,最短的有10個月。最新一道修葺令於今年9月發出,其後在限期前完成。據相關條例,沒有在限期前完成糾正工程者,最高可被罰款20萬元及最高每日罰款2萬元,及最高被判監禁一年。

初步計算了一下,七道修葺令合共延遲了7,532日,若不幸被追討,按最高每日罰款計就要1.5億元!不過,翠華徵詢了法律意見,認為以他們的情況,最高罰款應不會超過86萬元。根據招股書上的解釋,延遲原因是要先行徵詢認可人士的專業意見,並且向建築事務監督提出上訴。公司其後更委聘顧問公司提供意見以加快過程。

至於未有遵守公司條例一事,由2004年至2011年,翠華旗下若干公司,沒有按照規定對公司帳目進行審核,所以沒有向股東周年大會呈交核數師報告,而且前後約有50次違規。由於公司註冊處表示保留追究權利,所以此事項已包括在控股股東,與翠華所訂立的彌償契據內。根據契據,控股股東需要對翠華在未上市前的違規行為負全責。

除了上述兩宗事項外,他們還有一些輕微的違規事項,例如香港餐廳在開業前未有取得水污染管制牌照,以及在香港和內地各有一宗消防不合規事宜。

坦白講,其實以上的違規事項都算不上是大事。不過,就令人有點擔心是否有「煮到埋嚟先至食」的管理文化存在。更有朋友問我,他們是否因為公司要上市才去補救。由於我不知就裡所以不方便評論,唯有留待讀者自行判斷。不過也難怪,茶餐廳一向被視為小生意,管理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方法。現在要上市,一切就要規行矩步,並且接受監管,管理文化突然轉變其實是一項頗大的挑戰。

翠華代表著香港茶餐廳文化,並且創造了上市的神話。希望他們上市後一切順利,他們的成功,身為香港人也會感到自豪。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16

參考文件:翠華招股書

&&&&&&&&

2012年11月15日星期四

卡撒天嬌的二十大板

床上用品製造商卡撒天嬌(2223)周二開始招股,集資7,500萬至1億元。

初次接觸他們的產品,第一個印象是布料質素不錯。那次經售貨員努力推銷和折扣吸引下,買了一套床上用品套裝和一張冷氣被。隨後用了差不多一年,覺得產品夠「襟身」,而且價錢也不算貴,所以再買了兩套。不過,床上用品算是耐用品吧?若我現居不是換了床褥,也不會買那麼多。故若要維持銷售有高增長,相信拓展內地市場是個好選擇,這也解釋為何卡撒天嬌要上市集資,將84%籌得資金用於擴大內地銷售網絡。

身為顧客,對他們成本結構很有興趣。據招股書提供數據計算,發現今年上半年,卡撒天嬌毛利率有61%。換句話說,若我付出100元買其產品,當中39元就是花在產品身上。另17元花在員工薪金,19元在租金,18元在其他,餘下6元就是股東溢利。
那不是等於溢利率僅6%嗎?似乎低了點吧!再看看中期業績,稅後溢利1,329萬元,跌18%。

據管理層解釋,因今年上半年計入940萬元上市費用,若撇除此項一次性開支,溢利其實升39.7%,而溢利率也有11%。上市費用能令溢利率跌5個百分點,而且還將此項列入招股書「風險因素」內,看來並不簡單。根據當中顯示,是次上市總開支約是1,850萬元,而且預期將會對今年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我做了一個估算,去年全年溢利對上半年比率是2.8比1,撇除上市費用,上半年溢利是2,289萬元。若今年溢利比率與去年相同,全年溢利料有6,408萬元,扣除上市總開支後,溢利將變成4,558萬元。與去年全年比較,溢利跌0.6%。即是今年溢利增長,將全數用於上市費用。當然,此乃純粹「靠估」,數字僅作示範,不得作準。若以卡撒天嬌最高集資額1億元計,上市費佔集資額約19%;若最終集資額只有7,500萬元,比率更升至25%。值不值得就見仁見智,但我就有「未見官先打二十大板」之感。

此外,卡撒天嬌生意模式是製造及零售,存貨周轉就特別重要。按會計報告數字計算,發現存貨周轉期於過去兩年續升。2010年只有148天,去年升了8天,至156天,今年上半年更急升了16天,至171天。管理層解釋說,今年上半年周轉天數增加,因銷售旺季在下半年發生,所以預料周轉期會在年底回復到合理水平。

由於招股書沒有提供去年6月底存貨額,所以未能確定。不過,去年下半年銷售額是上半年的1.2倍,代表銷售旺季的確在下半年發生。

至於應收帳周轉期,自2010年底至今年上半年以來,都控制在62至64天範圍內,特別是去年,銷售額比2010年升32%,但應收帳周轉期只升1天,至63天,卡撒天嬌應收帳管理應該做得不錯。

可是,有一點不明白,他們的銷售超過70%來自自營零售,按理是「一手收錢一手交貨」的銷售模式,應收帳周轉期應該很短才是,為何要超過60天之久?

從招股書內的「風險因素」可以看出一點端倪。一般來說,所有專櫃的生意額都先由百貨公司收取,隨後按寄售協議扣除相關費用後,再按數期(即信貸期)將餘款支付給專櫃。詢問了行家一下,現在租用大型百貨公司和連鎖店專櫃,幾年前數期約45至60天,現已延長到60至90天。

有著名連鎖店還用各種古怪理由去拖延支付,如「會計部搬咗上內地,梗係慢啲啦」。若這也算是理由,那麼每月可延遲發放員工薪金嗎?歸根究底,還不是故意拖延?

那麼看來,卡撒天嬌能將應收帳周轉期控制在63天,其實已經很不錯,而且自營專櫃數量應比自營專門店多,不然應收帳周轉期就不會那麼高。該集團年結日在每年12月31日,即上市後首份成績表將於明年首季看得到,到時就能確切知道上市費用對業績的影響,及存貨周轉是否能回復健康水平。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15

參考文件:卡撒天嬌招股書

&&&&&&&&

2012年11月13日星期二

銀行孖咇拍檔

上周五寫了篇《滙控風險知多啲》,主要提及滙豐控股(005)目前有兩宗麻煩事,一宗是墨西哥洗黑錢案,該集團正被美國監管當局調查,而且面臨巨額罰款和訴訟費。

至於另一宗則是滙控於英國涉及不當的保險銷售,需要向客戶作出巨額賠償。

話口未完,上周五傍晚又爆出不利消息。根據英國傳媒報道,滙控涉嫌協助四千多名客戶逃稅,涉及金額差不多約有7億英鎊(約86.25億港元),而且英國當局已展開調查。

雖然有分析指出,是次事件不會對滙控有嚴重影響,但類似的不利消息一單接一單,就不禁令投資者擔心了。

其實不論是滙控還是其他銀行,要防止此類事件發生,銀行必須建立和維持一個有效和完善的內部管控制度。

香港警察在街上巡邏時是以每兩人一組,此等安排叫「行孖咇」。要維持銀行內的秩序,則要靠銀行的內部審計部(Internal audit function)和合規部(Compliance function)這對孖咇拍檔了。

以滙控為例,根據他們2011年的年報披露,其內部審計是全球職能部門,直接向集團主席、集團首席執行官、集團的審計委員會,以及集團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匯報。合規部也隸屬於全球職能部門,向集團首席風險執行官匯報。

由於銀行在社會上的角色非常重要,所以每個國家或地方都會嚴格規管在當地經營的銀行。為了要符合相關法規,以及幫助管理層去管理風險,大多數銀行都設有內部審計和合規部這兩個部門。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監管自然也相當嚴格。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出的《監管政策手冊》,銀行應設立內部審計部門,以協助銀行管理內部管控制度。銀行亦必須設立合規部門,確保銀行遵守相關法例。

簡單來說,內部審計的工作範圍較廣,主要負責評估銀行內整個內控系統是否有效和完善,並且作出改善建議;合規部的工作則較專門,主要工作是確保銀行遵從相關的法律法規。一般而言,這對孖咇拍檔對銀行資訊的取閱權相當大,特別是內審,有權取閱銀行一切內部資訊,機密資料也不例外。

就好像美國政府指控滙控涉嫌洗黑錢一事中,根據早前一些報章的報道,原來內審部曾發現美國滙豐於2001年至2007年期間,有超過2.8萬宗敏感交易,涉及金額合共197億美元(約1,536億港元),而當中接近2.5萬宗還涉及受美國制裁的伊朗。

另外,印度滙豐的合規部於2007年就已經發現,當地滙豐的監管存在嚴重疏漏。

奇怪的是,既然內審和合規部都發現了問題,為甚麼管理層沒有把問題解決呢?是問題未能上達?還是有其他原因?身為著名國際大行,管理層是否有責任向投資者詳細交代呢?

個人認為,銀行內審的確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專業。論發展,香港銀行林立,港資、外資、中資全有,對內審的需求頗大,可是供應卻不足。

論待遇,內審較傳統會計工作為佳,與商界企業的內審相比,銀行內審的待遇就更高,這可能與入職要求有關。

一般來說,銀行內審必須要非常熟悉銀行的監管規定和法例,對銀行的營運以及各類產品也要有相當的認識。

除此以外,由於銀行是一個依賴資訊系統的行業,所以銀行內審也要精通資訊系統審計的方法和程序。

不過,做銀行內審也有不少辛酸。有朋友曾經在幾家銀行當內審工作,他說有些銀行只視內審和合規部為「花瓶」。皆因監管當局必定會查看銀行的內部審計報告和合規報告,為免麻煩,銀行管理層不讓他把嚴重的問題寫進報告內。不過,我相信朋友的遭遇只是個別例子。

另一位從事銀行內審的朋友,她的一個經歷亦可說是經典了。某一次她負責審核銀行的盤房,所以先去找負責人談一下,那知她坐在盤房好半天也沒有人理會,終於等到負責人肯接見,見面劈頭第一句就是:「XYZ!你知唔知要我行開一陣出嚟見你,公司隨時唔見幾千個呀!」以上的符號是一組粗口。

相關文章:AM730--滙控風險知多啲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13

&&&&&&&&

2012年11月12日星期一

滙控風險圖表

上星期五寫了一篇《滙控風險知多啲》,當中談及最近兩宗涉及訴訟和賠償的巨額撥備,也提到一旦有歐洲國家退出歐元區,滙控的風險承擔淨值會是多少。

其實上述資料全在他們的《2012年第三季度經營狀況參考聲明》中找得到。不過,那份聲明書有三十五頁,而且資料又多,實在要花不少時間來看。為了方便查看,我特地繪製了這幅圖表,希望做到「一眼睇哂」。

HSBC risk map as at 30 September 2012

相關文章:AM730--滙控風險知多啲

&&&&&&&&

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

滙控風險知多啲

周一早上拿了一份《am730》,看見滙豐控股(005)的頭版廣告,他們正在推銷全港首個手機信用卡付款服務「Mobile Payments」。

該服務就像現時八達通一樣,將手機在Visa payWave終端機上「嘟」一下,就可以完成信用卡交易,不用簽名之餘,也不怕信用卡被盜用。不過,此舉會否增加手機被盜風險,則有待觀察。

可惜的是,此服務暫時只適用於iPhone手機,不知道何時可以支援Android手機。不是所有智能手機都能使用「Mobile Payments」,先決條件是手機必須配置了「近場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裝置,簡稱「NFC-enabled」,而且也要得到Visa認證才成。我的手機型號雖然很新,但上網查了一下,發現不在NFC-enable之列,失望!

滙控推此項新服務,對客戶來說當然是件好事,因我們又多了一個快捷付款途徑。對滙控香港僱員來說,相信更加是一個喜訊。消息指,滙控或因此需額外增聘人手。這也難怪,看看滙控同日發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經營狀況參考聲明》,該集團今年頭9個月已於全球裁減2.2萬人,據說當中香港有1,000人。

而滙控三大指標之一的「成本效益比率」,於首9個月升至61.2%,上季比率更加急升至70.6%,較去年訂下48%至52%目標為高,所以管理層不排除進一步裁員。香港滙豐有了此項新服務,不論工作量和範圍都會增加,就算不增聘人手,至少也不用裁員了吧?

講到滙控上季業績,由於表現比市場預期差,故股價應聲下跌,但跌幅有限。業績差主要體現在稅前利潤,此數於第三季僅34.8億(美元,下同),較去年同期跌51%;首9個月稅前利潤也只有162.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13%。

當中比較矚目而且廣為談論的,相信是為洗黑錢案罰款撥備,及在英國涉及不當保險銷售而作出的賠償撥備,於上季度,前者額外撥備8億元,後者增加3.53億元,共11.53億元。若撇除這兩項特殊開支,滙控上季稅前利潤其實沒有那麼難看。

不單是滙控,對所有銀行來說,巨額罰款及賠償也未嘗不是好事,至少讓銀行管理層認識到,違規隨時要付出沉重代價,只不過就苦了一眾投資者和股東,要他們為管理失當而埋單,而員工就更加無辜,要以裁員來成就成本效益和回報。

翻查滙控今年中期業績,其實已為洗黑錢案做了7億元撥備,加上上季額外8億元,合共撥備15億元。細看《參考聲明》就更加令人擔心,當中第9頁就寫道:「任何有關最終支出的估計均極為不確定,最終裁定的金額可能高於甚至遠超估計的金額。」

至於向英國客戶的賠償就更好像沒完沒了,當中涉及英國分行在還款保障保險的銷售不當,滙控上半年已為此撥備13.45億元,加上上季額外撥備,首9個月已累積至16.98億元。根據報道,滙控管理層說未來可能還會做撥備,但金額或逐步減少。

翻看《參考聲明》,其實還有一個很值得參考的資料,就是「歐元區國家的風險承擔」。當中列出了滙控對若干「熱門」國家的貸款風險承擔。簡單而言,若果這些歐元區國家有甚麼「冬瓜豆腐」,透過這項資料,我們就可以估計得到滙控在貸款業務方面將會損失多少。

在列出的國家之中,西班牙的風險承擔淨值最高,共有115億元;接著是愛爾蘭和意大利,分別有95億元和90億元,希臘也不弱,有51億元,葡萄牙和塞浦路斯則最少,但分別也有17億元和5億元。

根據聲明中所示,由於歐元區國家正面對財困,成員國退出該區機會增加。可是,目前的條約並無處理這類事件的既定法律架構,因此滙控也無法準確預測事態的發展,以及隨之出現的法律後果。

截至今年9月,滙控的股東權益總額是1,797.64億元,若上列歐元區國家全數「富貴」,甚至「走數」,又或者「走佬」,滙控將會損失約373億元貸款,佔股東權益的20.7%,不能說不高。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09

&&&&&&&&

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思捷與I.T(二)

上一篇提到,思捷環球(330)約有四成銷售來自批發,I.T(999)則集中零售方面。其實批發和零售在資金周轉方面的需求略有不同,其財務數據就是最佳示範。

若果幫襯過這兩家時裝店,大抵體會到店員效率是如何之高。由check貨、入倉攞貨,到開單、入袋,以至收錢和碌卡速度都非常之快。其實收錢快是零售的特點,因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向顧客收取現金(包括信用卡和其他電子貨幣),而批發通常會給客戶一個信貸期,如收貨後30天找數,這也解釋為何I.T於2011至12年度的應收帳周轉期僅9天,思捷要43天。不過,向供應商付款方面,思捷的付款期較長,於2011至12年度高達110天,I.T只得到70天。

要了解兩家公司資金周轉需求,只要將「存貨周轉期」加上「應收帳周轉期」,再減以「應付帳周轉期」即可。計算下來,I.T資金周轉期就需要102天,短期資金需求較高;而思捷只是28天,這方面較具優勢。

接著看整體盈利能力,思捷於2011至12年度溢利率有3%,I.T有8%。溢利率代表貨物賣出後,再扣除所有經營成本,如人工、舖租、廣告、燈油火蠟、財務開支、稅項支出等。論穩定,I.T較思捷佳。在過去3年,前者溢利率維持在8%至10%,思捷較波動,2009至10年度有13%,2010至11年度更是0%。有一個項目值得留意,便是思捷今年有6.96億元回撥,扣除此項特殊收入,實際溢利率僅1%。或許你會問回撥是甚麼。

看看報表附註,原來是關係到北美洲業務的關店計劃,由於去年為此計劃做了9.44億元撥備,現在發現實際開支比當初少,所以多做的撥備,變成今年的收入。不過,這只是帳面上收入,所以對現金流量沒有直接影響。從回撥金額來看,去年的撥備顯然是過於保守了。

接著想說股本回報,雖然思捷於2011至12年度錄得8.73億元溢利,而I.T則只有4.73億元,但論股本回報率,思捷只有5.5%,I.T則有22.9%。

單看這數字,我們可以說在運用股本方面,I.T較思捷有效率。

最後看看銷售網絡,截至2011至12年度的年結日,思捷同期自營店共有1,069間,面積共36.3萬方米,店舖數量比I.T高出接近兩倍,面積高出接近3倍。思捷於此年度的零售業務銷售額178億元,即是每間舖平均銷售額有1,666萬元,每方米計則有4.9萬元。

至於I.T,於相同年度自營店共562間,面積共12.5萬方米,而同期零售業務銷售額有55.25億元,即是每間舖平均銷售額有983萬元,每方米計有4.4萬元。

論銷售網絡效率,似乎思捷較I.T高。另外,思捷每間店舖的平均面積有340方米,I.T則只有222方米。怪不得我一直都覺得思捷的店舖較I.T寬敞。

另一個有趣地方是僱員,截至2011至12年度年結日,思捷僱員人數是12,455人,比去年的14,192人,跌了12%,相信與結束北美業務有關。I.T於相同年度僱員人數只有6,089人,比去年4,771人,升了28%。人數向上,應是和店舖增加有關。

若將2011至12年度的薪金開支,與銷售總額比較,兩家公司的比例不約而同都是16%。即是說,我們每付出100元,去買他們的衣裳,當中16元就是員工薪金。

有趣的是,思捷員工的平均年薪是35.6萬元,而I.T員工則只有15.7萬元,相差大約兩倍。若將銷售額除以僱員人數的話,思捷是226.4萬元,而I.T只有105.7萬元,相差也是大約兩倍。那說明甚麼?

即是說,每做一單100元的生意,假若思捷需要出動1位員工的話,I.T則需要2位去完成。

不過,正如我於上一篇文章所說,思捷有四成的銷售是批發,若說思捷的員工比I.T更能為公司賺錢並不公平。就好像一部的士最多只能坐5個乘客,一部巴士卻能乘載百人,我們就不能以此斷言的士司機比巴士司機較有效率,對吧?

純粹個人意見,綜合上述各項數字,I.T的財務表現,包括毛利率和盈利能力在最近3年都較思捷出色。可是,若論銷售網絡和資金周轉,其實思捷極具優勢,若果發力的話,應該可以做出好成績來的。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08

&&&&&&&&

2012年11月6日星期二

思捷與I.T(一)

公司最近推行了一項德政,就是Casual Friday。每逢星期五,員工都可以穿著Business casual上班。

為了迎接第一個秋季,我特意逛了幾家時裝店,希望能找幾件既舒適又易打理,而且款式時尚但又適合上班的襯衣。由於現居附近有一家Esprit (思捷環球,330),所以特意進去看看。論舒適和適合上班這兩項要求,思捷的襯衣確實是個好選擇。但是,早年曾在他們那裡買過一件襯衣,發覺洗了以後,要花不少工夫才能熨平。

進店後,發覺襯衣仍用類似布料製成,可能因為有這個心理陰影,逛了兩圈後就離開了,是正牌的「搞搞震,無幫襯」。不過,內子則很喜歡她們的服飾,說女裝款式大方,用料也不差,所以幾乎每次進店都有幫襯。

既然找不到自己的心水貨色,唯有到其他店舖試試,碰巧見到I.T (999)旗下的自家品牌店izzue,所以不妨逛逛。論款式,他們的衣飾的確夠品味和時尚俱全,當中的英倫風格系列我最喜愛。可惜的是我生有五短身材,試了幾件之後就放棄了。

試想像一下,大番薯裝扮成英倫潮人是何等滑稽?而且穿得太潮上班也不太合適。至於同行的內子則斬獲甚豐,在他們旗下的另一品牌店買了不少衣飾。

等等!好像需要購置衣裳的人是我吧?為甚麼我一件也買不到,內子反而買了很多?相信這就是男女的最大分別。
男的只會在有需要時才去購物,女的則甚麼時候都可以,並且藉此享受購物過程的樂趣。逛街後突然心血來潮,何不將兩家公司做個比較,嘗試去探討一下他們的優勢和面對的問題?

看了他們最近的年報和中期業績報告之後才發現,雖然兩家公司都是售賣時裝佩飾,但兩者有很大分別。例如思捷上周五的市值約有213億元,I.T則只有約41億元,相差有5倍之多。

於2011至2012年度,思捷的銷售額也比I.T大5倍有多;思捷業務遍布世界各地,並且主力在歐洲,而I.T則集中在香港和內地;思捷的銷售額有四成是批發,I.T則集中在零售;思捷主力賣自家品牌,I.T不單有自己的品牌,而且還代理其他牌子。

所謂「Comparing apples and oranges」,雖然大家都是生果,但要將蘋果和橙來比較,出來的結果必定不公平。不過,若透過財務上的比較,去看兩者的經營表現,也不失為一個有趣分析。

首先比較兩者的產品盈利能力。單看毛利率,I.T似乎比思捷較佳。於2011至2012年度,I.T的毛利率有61.7%,不過,他們剛公布了的2012至2013年度上半年的業績,毛利率卻下跌,但仍然有59.6%。反觀思捷,最近3年的平均數只有53.1%,2011至2012年度,更跌至50.4%。

不過,單看毛利率對思捷並不公平,毛利率較I.T低,相信主要是他們的批發業務較I.T為多所致。雖然在思捷的年報中沒有說明,但在一般情況下,批發的毛利較低,但銷售額較大,而且一大批貨賣出去,去貨比零售快,這也解釋為何思捷的銷售額比I.T大,存貨周轉期也較快。

就以2011至2012年度為例,思捷存貨周轉期只需100天,相較I.T同期的164天足足快了64天。不過值得一提,兩家公司的存貨周轉期都有轉差的趨勢,3年前思捷只需63天,去年則上升到76天,今年已經升到100天了。

至於I.T,去年需要147天,今年則增加至164天,剛公布的2012至2013年度上半年,已經升至197天。這些數據都反映兩家公司的存貨可能出現滯銷。

看看兩家公司於2011至2012年的毛利率和銷售額變化,思捷的毛利率較去年下跌了4個百分點,銷售額也同時下跌了差不多11%,但銷售成本的跌幅卻只有4%,這就不禁令人擔心,思捷的產品是否減價也沒有人買。反觀I.T,同期的毛利率雖然下跌了1個百分點,但銷售卻大升接近50%。根據年報所說,主要原因是I.T增加了銷售點,以及舉辦更多的宣傳和提供更多的折扣優惠。另外,I.T於2012至2013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下跌3%,但銷售卻上升23%,估計I.T以減價來推高銷售,而且策略頗為奏效。下篇將繼續探討兩家公司的財務表現。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06

&&&&&&&&

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

續談《八折買樓古怪論》

上星期五寫了一篇《八折買樓古怪論》,主要解釋為何「人民幣買港樓有八折」是個「風險」,而不是坊間所說的「著數」,內地投資者根本不會因為人民幣兌港元升穿了八算,而在港投資物業獲得優惠。

有朋友不以為然,認為人民幣升值,國內投資者在港的銀根鬆動了,自然覺得買樓「好抵」。就好像一個地方的貨幣貶值,自然會刺激出口一樣,現在香港樓房就正如出口,所以八折買樓論沒有問題。或許該文解釋得不夠清楚,所以特別撰寫此文補充一下。

首先,若果是普通商品,貨幣貶值能刺激出口我絕對同意。就如我們去外地旅行,若果當地貨幣貶值的話,我們買東西時都會「鬆手」一些。不過,現在講的樓房是投資。就拿最近的伊朗為例,他們的貨幣里亞爾最近就大幅貶值,美元兌里亞爾的匯價達到1:33500,今年以來里亞爾已經累計貶值了60%,你是投資者,還會投資當地的不動產嗎?

撇開其他因素,例如自住、政治考慮等,正常來說,若果一個地方的貨幣持續貶值,但仍然有人肯去投資,那是因為投資者預期投資回報能夠跑贏貨幣貶值的幅度。可是,預期始終是預期,未必和現實相符,這個投資就涉及「風險」了。

將同一個情況放引申到國內投資者身上,他們將人民幣兌換成港幣來購買本地物業,等於將正在升值的人民幣押在港樓上,要贏錢離場的話,物業升值的幅度就必須要大過港元貶值的幅度,這個不確定的因素就是風險了。將「風險」包裝成「優惠」,而且還令很多人相信,不得不佩服創造此論者的心思。

相關文章:
八折買樓古怪論: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28224&d=1881

&&&&&&&&

2012年11月2日星期五

八折買樓古怪論

港府於上星期五突然推出樓市「雙辣招」,企圖令熾熱的樓市降溫,但輿論反應卻不一。

有人認為辣招是對症下藥,有助減低非本港居民炒買住宅樓宇的意欲。但亦有人不以為然,認為樓市現時出現的調整,只屬短期現象,在超低利率環境和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憧憬下,樓價始終還會上升。而在眾多評論當中,就以「人民幣買港樓有八折」最離奇古怪。

說古怪,因為不知此怪論是由何人於何時「創造」出來;說離奇,因為愈來愈多人相信。

怪不得有人曾經說過,將一句謊話說上百遍,就能變成為真理。近來就有不少報道和評論說,內地人「利用」和「享受」人民幣升值的好處,在港買樓變相可以得到八折,本周二更有記者以此向財爺作出提問。

在新聞片段中所見,財爺笑眯眯地回答著說:「你無可能咁計,如果同美金計咪仲著數?你唔係咁使法㗎嘛……但唔係著數嚟㗎嘛」。

面對這個似是而非的怪論,財爺的回答其實已經相當厚道了。

根據八折論,由於現時人民幣兌港元的匯價已經升穿八算,假設內地買家要在香港購買一個1,000萬港元的物業,現在只需動用800萬元人民幣。

若以當年一兌一的匯價計算,就相當於今天打了個八折。即使現在港府要徵收15%的買家印花稅,總數也只不過920萬元人民幣,計算出來仍然打了個九二折。

因此,八折論者認為,買家印花稅對內地投資者起不了大作用,況且羊毛出在羊身上,稅款最終只會轉嫁到日後的買家,變相將樓價推高15%云云。先不說八折論是否成立,單是買家印花稅,會推高樓價已經很有問題。首先,香港的樓價是按供求來調節,買家不會因為你付了買家印花稅,而願意多付樓價給你。假若有兩個相同面積、景觀和樓層的單位放售,A室的業主因付了買家印花稅,所以叫價較B室高15%,你是準買家,你選A還是B?

再者,若果樓價真是可以百分百用成本來定價,世上就不會有人炒燶樓吧?八折論就更加不成理,試想想,若果理論正確,現在新加坡紙兌港紙是1兌6.3,今年累升約6%,假設1,000萬港元的物業,即只需付159萬元新加坡元,數字上看那豈非比人民幣更抵?

若果用美元折扣就更大,只需129萬美元!還有澳元、瑞郎、英鎊和歐元,兌港元的匯價通通超過1兌8,香港樓市不就更能吸引這些貨幣持有人來投資?

無可否認,八折論的確有心理因素在內,例如港人喜歡到日本購物,2008年買個5萬日圓的手袋,只要3,500港元,不過,現在則要4,900港元,在心理上當然是2008年買比現在才買較划算。

可是,住宅物業不單是商品,它還是一項投資,將來難免有賣出,或轉手的機會,不論投資者是港人與否,若果將來需要將物業出售,並且須要將賣樓所得兌換成其他貨幣,投資者就要承受外匯風險了。

特別是內地投資者,若人民幣真的如市場所料,於未來幾年繼續升值,縱使現在買入物業看起來是享受了升值的「著數」,不過,在賣出時卻也因為人民幣升值,以前拿了的著數不單要悉數回吐,而且隨時還要倒貼。

當然,若不打算把港元兌換回人民幣的投資者則另計。

其實計算一下就知道,假設今天用920萬元人民幣,買了一個1,000萬港元的物業,如果幾年之後,人民幣升值了約10%,倘若投資者日後要取回920萬元人民幣的成本,樓價就要同時上升10%。

若果樓價升幅追不上,所謂著數就變成兌換虧損了。你可以說樓價升幅要追過人民幣升值有何難,但將來的事誰能百分百預知?所以,所謂八折優惠其實是「風險」,我實在懷疑有多少內地投資者真的能享受這個「優惠」。

能將風險倒過來說成優惠,而且還令愈來愈多人信以為真,你說此現象不離奇古怪嗎?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02

訪問財爺的新聞片段:http://news.tvb.com/local/508e5aba6db28c1b03000001/

&&&&&&&&

2012年11月1日星期四

註腳媲美真腳臭

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紹,我是Bittermelon,正職是會計人,副業則是一名博客,閒時喜歡在網上寫東寫西。由今天開始在《am730》寫專欄,內容主要圍繞會計、審計和財務等事物,並且發掘上市公司有趣資料和讀者分享。希望今天見報的文章標題,不會影響大家早餐的胃口吧!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看《呆伯特Dilbert》的漫畫,除了大玩Stupid食字、對白精警,呆伯特肥嘟嘟的外形又夠趣緻外,大概因為他在辦公室的經歷非常貼近現實,所以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

在我的辦公桌上就擺放了一幅他的漫畫,是多年前從報章剪下來的。漫畫內容講述公司的季度業績差勁,營業額居然是零,於是有人去找狗伯特(Dogbert)幫忙,希望牠為公司「cook the books」,狗伯特欣然答應。

「烹調帳簿」是美式俚語,意思即是「造假數」。就在牠將帳簿放入焗爐之際,那人問此舉會否被人發現,狗伯特頭也不回就回答說:「財務報告裡的註腳(Footnotes),有時可以像真腳般臭」。當中的意思是,就算假數如何造得精密,露出的馬腳往往就是註腳。

擺放這幅漫畫在桌上,用意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看一家企業的經營表現和財務狀況時,千萬不要單看資產負債表、盈虧帳和現金流量表等報表,還要細閱當中的註腳,因為它們不單提供額外的資訊,而且往往能反映出企業遇到的問題,好讓投資者對企業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就好像和供應商簽訂了的機器買賣合約、辦公室租約、開出的擔保書、仍在處理的訴訟之類,這些都是商業約定(Commitment)或者是或然負債(Contingent liabilities)。根據會計準則,就算金額如何大,它們未必一定會包括在資產負債表內,但就必須在註腳中披露,好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企業的債務狀況,和對未來現金流的影響。

講起訴訟,就不得不提快將公布今年第三季度中期業績的滙豐控股(005)。因涉及洗黑錢活動,他們面臨訴訟和巨額罰款,就在中期財務報表的註腳中,他們披露已在帳中作出7億美元的撥備,並且表示最後的金額將可能更高,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司和訴訟,滙控今年首半年就須要額外作出合共9.72億美元撥備,去年同期則只有3.03億美元,多出來的6.4億美元,正好與是次洗黑錢的罰款相若。即是說,若果沒有這單官司,今年滙控在訴訟方面的撥備其實與去年差不多。

可能洗黑錢案太過矚目,似乎大家都忽略了其他,就好像顧客賠償(customer remediation)方面的撥備,今年的升幅就很值得注意。去年首6個月,相關撥備才只有6.59億美元,但今年同期卻跳升至14.39億美元,升幅達1.1倍,撥備金額增加7.8億美元之多,比洗黑錢案的更高。

根據註腳所示,顧客賠償主要涉及違反相關的法例和監管規定,又或者對顧客不公平所引起的索償。滙控的作風一向穩健,內部管理以嚴謹見稱,此撥備大幅上升,就不禁令人擔心銀行的內部控制是否出了甚麼問題,也憂慮是否與銀行早前開展的全球裁員計劃有關。

涉及內部控制的部門,如內部審計和合規部等都是後勤部門,瘦身裁員必定首當其衝。若他們因此而導致人手不足,銀行的違規風險就有可能增加,往後再發生類似洗黑錢事件的機會也隨之而提升。當年霸菱銀行(Barings Bank)就是因為內部控制欠佳,最後導致倒閉收場。不過,前車可鑒,相信滙控早已看到問題,希望他們早日把問題解決,不妨留意該股第三季財務報告有沒有進一步交代吧。

註腳一向不太受重視,一來字體密密麻麻,篇幅冗長,就好像滙控今年的中期報告,財務報告共有65頁,而註腳就佔了58頁;二來很多人誤以為是自願披露性質,可有可無。其實會計準則對註腳的信息披露有嚴格的規定,而且核數師也需要對註腳進行審核,所以極具參考價值。下次看財務報表時,不妨留意一下註腳,或能令你對企業的經營表現和財務狀況有更透徹的了解,甚至找出不少臭馬腳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01

&&&&&&&&

2012年10月31日星期三

寫作經歷新階段

未出來社會工作之前,我是從來不看報紙的。當年老父時常叮囑我,說這樣做人不成,但我依然沒有聽,還覺得他很囉唆。

直至某一天,有位好朋友說我做人不成熟(請留意,是說我「不」成熟,而非「不夠」成熟),甚麼熱門話題也答不上口,就算答了也不懂得表達。朋友說歸根究底是我平時不留意時事,所以鼓勵我每天都閱讀報紙。

初時有些不習慣,皆因當時的報章內容資訊很多,不像現在的免費報紙般簡潔,要「刨」一份報紙至少要花一、二個鐘,而且那時的我還是對時事和財經等沒感興趣,所以只選了副刊來看。豈料不看由自可,看了就不能自轉拔。當時覺得讀副刊就能知天下事,上天下海、天南地北、人文科學、語言應用等樣樣全有。遇到好文章時就剪下來,與那位朋友分享和討論。久而久之,閱讀報紙成了習慣,試過幾日不讀報,就覺得自己面目可憎,語言乏味。就算工作和考試如何繁忙,每天定必抽空去閱讀報章。

曾經幻想過自己成為專欄作家,享受那種與人分享,無所不談的快慰滋味。不過幻想歸幻想,自己有自知之明,所以沒有甚麼行動去付諸實行。及後互聯網興起,發覺藉著寫網誌也能有相同效果,心想何不一試?自此就開始寫網誌。

由2009年2月10日至今,寫網誌快有四年了。在這段期間,有機會在YAA(年青會計師協會)於《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發表文章,又有機會出版自己的書,若回到從前,實在是連想也不敢去想,今天有幸去做,真的要感謝天父的眷顧。

於我的寫作經歷而言,明天是一個新階段。由明天開始,我會在《am730》寫文章,專欄名稱是「審計密探CIA」,每逢星期二、四及五在財經版刊登。專欄內容主要是圍繞會計、審計和財務的事物,並且發掘上市公司的有趣資料和各位分享。另外,得到報社的同意,我可以將文章放在自己的網誌內。

要多謝《am730》的馮振超先生和周永雄先生給我如此機會,坦白講,要每個星期寫三篇千五字以內的文章,於我而言的確是一項挑戰,而且也有點戰戰兢兢,怕辜負了人家的期望。無論如何,若我有甚麼寫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和指正。謝謝!

&&&&&&&&

2012年10月29日星期一

第四代「哎」Pad

一個月前我買了一部New iPad(第三代),這是我幫襯Apple買的第一部「i」字頭產品。以前一直沒有買i產品,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推出新版本的時間實在太快,算死草如我者會認為不化算。這次買第三代iPad時也有想過新版本的問題,不過,這個版本才推出半年,加上網上只流傳iPad mini將會推出,完全沒有預警會有第四代iPad,當時就很放心去買了。所以,當我從新聞中聽到Apple同時推出iPad mini和第四代iPad時,我以為自己聽錯。

身為消費者,說我不氣憤其實是騙你,不過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人家又沒有強逼自己去買,怪不得他人,只能慨歎一句,哎!

不過說實話,iPad的確好用,外型又夠靚仔,所以經常帶在身上。可是,用了一星期後我已放棄,現在只有在家時才拿來用。為甚麼?因為重。相比起Laptop,iPad當然較輕,而且不論坐在沙發還是躺臥在床都能無拘無束地使用。不過,不到半個小時就會覺得手上的「輕便」小玩意其實很重。把他放在袋內周街走更是件苦差,香港大部份商場都沒有足夠的坐位讓人歇腳,想找家餐廳付錢坐下喝杯飲料也艱難,咖啡店和快餐店都永遠人山人海。記得有一次快累到不行了,無奈坐在某商場窗邊的小窗台上,不到一分鐘就有保安員前來驅趕,效率之高無出其右。題外話,最近新開張的希慎廣場就最有「人性」,不旦設置了空中花園讓顧客小休,坐在小窗台也沒有人阻止,值得一讚。

曾看過一篇文章,第三代iPad比第二代重,主要因為顯示屏質素好了,CPU快了,所以要配置體積和容量都較大的電池。這也難怪,記得早前在Nick Lee 兄的網綕中看過一幅圖,解釋為何iPhone要經常叉電。看了該圖後到維基查了一下,發現雖然近二十年科技發展不斷進步,例如處理器的速度,二十年前是用Megahertz做單元,現在已經用Gegahertz了,相差足足1000倍;又例如數據儲存容器,二十年前還是用三吋半,容量只有1.44 Megabyte的磁片,現在已經是用只有幾厘米,容量以Gagabyte計的USB手指,又或者像指甲般細小的快閃記憶卡了。可是,唯獨電池的發展相對上沒有多大進步。所以你會發現,手機愈輕愈薄又或者Mon愈靚CPU愈快,叉電的次數就愈要頻密。

就iPad這個弱點,競爭對手Barnes & Noble就出了一部重量比較iPad輕20%的9吋 HD Nook,企圖在平板電腦的商機上分一杯羹。Nook其實是另一款平板電腦Kindle 的直接競爭對手,由Amazon製造和推出。Nook和Kindle都是一樣,主力不是賣平板電腦而是ebook市場。它們的顯示屏沒有iPad般漂亮,但勝在夠輕巧,而且價錢較平。若果iPad的重量是一本字典的話,Nook和Kindle就是一本書,大抵你只會拿著一本書通街走吧,而不會拿著一本字典吧。為了抗衡其他競爭對手,Apple就不得不推出iPad mini了。

最前看過一篇文章,說推出iPad mini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爭取教育市場,因為這個市場的用家對平板電腦的配置要求不高,而且要機身輕,價錢平。不過,iPad mini現在的入門價要差不多港幣$2600,較直接競爭對手Google的Nexus 7貴超過六成,怪不得Apple的股價在iPad mini公佈推出後下跌了。

&&&&&&&&

2012年10月26日星期五

會計師之潛行狙擊

此文刊於今天(2012年10月26日)《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內。

--------

會計師之潛行狙擊(作者:Bittermelon)

大家可否記起早前有一套電視劇集叫《潛行狙擊》,劇情主要講述臥底如何偵破嚴重罪案。不記得?不要緊!最近還有一套叫《雷霆掃毒》的,筆者印象較深的情節,是主角喬裝職員混入目標公司「索料」,希望從中取得罪犯的犯罪證據,又或者利誘古惑仔女做臥底,誓要將罪犯繩之於法。

劇中更提及過有線人費,若果線人能成功協助警方破案,就可以獲得涉案金額的5%,不知現實是否如此呢?

會計師須舉報罪行

不過,相信香港的執法機關很快就不需要派出臥底了,而且巨額的線人費也可以省下,皆因全香港的會計師將會成為線人,當見到客戶或者自己任職的公司有甚麼違法行為時,就會自動向執法機構舉報。

香港會計從業員約有十萬,當中擁有註冊會計師資格的就超過三萬,而且會計師和準會計師遍布香港各行各業,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情報網絡呀!

核數和會計工作一向給人沉悶的印象,不是嗎?以職業為題的電視劇,差不多每個專業都已經拍過,例如律師、醫生、化驗師、工程師、消防員、教師等,唯獨會計師鮮有被搬上螢幕。

現在可好了,男會計師個個變成劇集中的天華、三哥、林峯;女會計師位位化身為法拉、子珊、恩娜,有機會與罪犯鬥智鬥力,誓要和犯罪集團周旋到底,緊張刺激兼而有之,日後編劇就不愁沒有以會計師為題材的劇軌了,單是想想也興奮!

以為我在講笑?非也!最近筆者就收到香港會計師公會的電郵,向會員徵詢有關修改國際會計職業道德準則委員會(IESBA)《專業會計師行為準則》的意見。

按照草擬的修改內容,新準則將會涵蓋所有會計師,包括從事核數的執業會計師(以下簡稱為核數師)、為客戶提供咨詢服務的會計師,以及直接受聘於各大小企業和機構為僱員的會計師(以下簡稱為企業會計師)。

草擬的內容頗清楚明白,考慮也很周詳,若果我的理解正確,內容大致如下:先講核數師。若果在核數過程中懷疑客戶從事不法行為,客戶沒有自動投案或處理,而行為涉及公眾利益,並且足以影響財務匯報,或者涉及核數師的專業領域的話,不論是民事或刑事行為,核數師就須要向執法部門舉報。

至於企業會計師,不論他們是向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的第三者,還是他們本身是企業的僱員,若懷疑客戶或公司從事不法行為,客戶或公司又沒有自動投案或妥善處理,而行為涉及公眾利益,會計師就須要通知公司的核數師。若通知了核數師也無補於事呢?草擬的準則也照顧得到!在這個情況下,企業會計師就須要直接向執法部門舉報了。

若果會計師不想被捲入旋渦而辭職呢?準則也說了,辭職不幹並不能免除向執法部門舉報的責任。即是說,就算肯犧牲飯碗,會計師也不能置身事外。你說新準則不是寫得很詳細,而且照顧周到嗎?

若果新準則一旦落實執行,為了讓會計師能成為罪案克星,建議公會在會計師專業試中加插新課程,例如法證會計就少不了。不過,最好還要學會一些潛行技巧,包括跟蹤和反跟蹤、竊聽和反竊聽、密碼和暗號通訊方法、喬裝術、自衛術、犯罪心理學等。

兩面不是人的局面

或許我過於誇張,但不要忘記,要經由會計師舉報的罪案也不會輕微到那裡去,在得悉有人犯下嚴重罪案下,我實在想不通,一位未經過潛行訓練的會計師,如何能既安全又有效向執法機構舉報。

是次對行為準則的修改,其實關乎會計師日後的工作方向和責任,稅務代表就是一例。假如有客戶因涉嫌暪稅而給稅局調查,很多客戶都會聘請會計師來協助。若按新準則的規定,會計師就須要向稅局舉報客戶違法,那麼會計師應優先考慮客戶的利益還是公眾利益?揀選前者就違反行為準則,揀選後者就失卻了對客戶的誠信,辭職不幹也一樣違反準則,落得兩面不是人的局面。

更嚴重問題是會計師臥底沒有Laughing哥的那張「豁免起訢書」。一旦舉報,會計師可能換來後果是被客戶、企業控告違反保密協議等等。後果可能比「罪犯」更慘,更無辜。

據筆者了解,IESBA這個委員會成員的不全是會計師,有法規人員,更有國際刑警,掃毒組人員等,難怪他們把如此荒謬責任加諸於會計師身上,就此亦引伸到香港會計師公會是否需要十足十與國際全接軌而忽略了準則本身是否恰當。

各位會計兄弟姐妹,不論你們想不想做罪惡剋星,請踴躍向公會表達你們的想法,除了填寫公會的問卷外,也可以向公會負責的同事提出意見。公會的咨詢期在10月31日完結。請不要沉默,出來表態吧!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hk/

&&&&&&&&

2012年10月22日星期一

輸在起跑線,其實沒甚麼大不了

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材,所以拼命地為他們安排補習班、學習班、音樂班、書法班,語言班等等,為的都只是想他們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知從那時開始有起跑線這個說法,實在要讚一下那位始創者,繪影繪聲把道理說出來。

不過,起跑線真的這麼重要嗎?我懷疑。就像每年各會計畢業生都爭著進入四大一樣,為的是希望在會計師之路上跑得比人好比人快,但是真的如此?

記得有一次聽香Sir(香樹輝先生)在某電台節目中講過,「輸在起跑線」根本正常不過,完全不須要介懷。他舉了一個例子,牙買加短跑飛人保特起跑時永遠都「大脫腳」兼且慢過人,但每次都全靠後勁贏得冠軍。

可能有人會說,起跑線比人前始終較著數呀!若果保特起跑不脫腳不就跑得更快嗎?聽來好像很合理,但大家可能忘記了,龍生九種,種種不同,每人都有優點和弱點,若果保特專注改善脫腳的弱點,難保會忽略後勁的優點。況且,將起跑線推前只能令自己較有利,最重要還是要跑。若你只是一只蝸牛,就算放你在最前,最終也會給別人追上。

其實「輸在起跑線」根本是就是「和別人比較」,世上最沒有意思之事也莫過於此。就好像最近有個訪問節目叫做《最佳男主角》,第一集訪問劉德華。論成就,他可算演藝界數一數二之人物,普通人難以和他比較吧?可是,若論享天倫樂,他就難以和普通人比較了。他說就算去到外國,想和老父上酒樓飲茶也能,因為酒樓必定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他想安生飲茶根本不用想。在這方面,他就比不上普通人了。

不論是人生還是事業發展,每人都有自己的賽道,正如我喜歡跑100米短跑,你卻喜歡跑馬拉松,你拿自己和我去比較誰快,不是和自己開玩笑嗎?若真的要比較的話,世上只有一個人值得你這樣做,就是「你自己」。只有超越自己才會有真正的進步,共勉之。

&&&&&&&&

2012年10月18日星期四

山旮旯出差免不了

從事審計的人,不論是外審和內審,山長水遠去出差在所難免,很多時候還有到訪一些「山旮旯」的地方,生活環境包括食和住都可以很差。在我的出差生涯中,論最差的食和住要算是到訪吐魯番的那一次。

之前寫過一篇叫《新疆雜記(七):吐魯番見聞》的文章,講述我第一次到當地的所見所聞。那次之後還去了一次,但不是即日回烏魯木齊,而是要在當地的職員宿舍住上一晚。其實我可以要求入住當地酒店的,而且聽說房間和服務質素都不錯。不過,我當時在想,橫豎只停留一晚,而且怎樣差的地方我也住過,「以為」自己可以接受,所以安排自己住在職員宿舍吧。

完成工作後便跟隨當地同事到職員宿舍。宿舍其實是一座民房,從外觀來看樓齡沒有三十都有二十年吧。宿舍負責人領我到一個大房間,內裡有多個板間房,中間有一個小客廳供大房間各人使用,旁邊則有兩個洗手間,除了供房間各人應召大自然的呼喚外,也是用來淋浴的。

當晚我就入住了當中的一間板間房,房內設備簡陋,除了三張單人床和一個大衣櫃外就沒有其他傢俱了。見到有三張床,問問負責人我應睡那一張,他說任我挑,反正今晚沒有其他人來的了。說是睡床,我覺得用床板來形容適合些,床上有一個軟得像棉花糖的枕頭,一張毯子,和一張薄薄的床墊。其實一早已經預計得到是這樣,不過比較「難頂」的是有床蚤整晚伴隨罷了。不過,最令我不習慣是那兩個洗手間,是那種看見了就不想用的那種狀況。在裡面洗澡更是難受,大抵你不會站在公廁廁格來淋浴吧?加上當地晚上天氣寒冷,從熱水爐出來的水很弱,冷水那邊扭大一些會很凍,扭少一些則很燙,唯有匆匆洗了一下就算了。

吃晚飯也不太習慣,可能那位廚子(其實是宿舍負責人)的口味比較重吧,餸菜肥膩多油,那碟炒青菜像用油泡過,肉比較辛辣但我不吃辣,基本上當晚是吃不飽的。可幸的是吐魯番以出產優質生果見稱,廚子拿了很多出來招呼我,最後狂吃來充饑。

我是男生也覺得難頂,女生就肯定受不了吧?所以,有很多公司在招請內審職位時都會將實際情況預先說明。記得在一次Interview時將這些有機會碰到的情況告訴某申請人,她聽了後就已經表明受不了,所以即時撤回申請。那也好,不用浪費大家時間,最怕是以為自己可以適應而勉強接受,到發覺自己真的不能忍受時,大家既麻煩又難做了。

&&&&&&&&

2012年10月15日星期一

演員預付款費和編劇費

根據報章報導,影藝界名人黃百鳴先生的天馬娛樂控股有限公司準備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在招股書中披露了一項頗為有趣的資訊,就是公司於2010年與一名演員訂立了協議,於簽定日期起的六年內為公司拍攝九部電影,而公司則向該演員預付了4800萬元。外間估計這位演員是古天樂,也有傳聞說是甄子丹。

看到這宗新聞,我第一個想法是,若果演員沒有守約怎辦?又或者演員不再受歡迎時又如何?該份協議應該有些條款保障公司的利益吧?八掛心態下取了該份招股書來看,在「風險因素」的章節內找到了答案。

根據招股說所載,該協議的權利及義務是不可轉讓,而且支付了的4800萬元預付款是不會退還的!另外,倘若這六年期間因演員的知名度下降而終止協議,公司是不能取回預付款的。還有,演員能否參與拍攝要視乎公司與演員(或其經理人)進一步討論和協定。即是說,若演員在六年期內未能完成九部電影,公司也無權取回預付款。不知道這些是否行規,但對於公司來說,保障是否少了點?

另一項有趣的資料是關於銷售成本。根據招股書提供的財務資料,以2012年的數字來看,「日常及後期製作開支」佔成本最多,金額是3959萬港元,佔總成本的48.9%;第二高是「演員費用」,金額是3296萬港元,佔總成本的40.7%;接著「導演費用」佔8.5%,「製作行政人員費用」佔1.2%;「編劇費用」則最少,2012年的金額只有59萬港元,佔總成本0.7%。

由於銷售成本是以攤銷方法入賬,所以不知道具體的編劇費用,在招股書內也找不到涉及多少部電影。不過,單看成本比例,編劇費用實在少得可憐!經常聽到香港編劇的收入微薄,原來所言非虛,而且也沒有想過是這樣低得不成比例。

招股書連結: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12/1009/GLN20121009013_C.pdf

&&&&&&&&

2012年10月11日星期四

Bookkeeper與Accountant

最近在討論區看到一則有趣的留言,有位版友在訴苦,並責備他公司的Auditor是麻煩兼無知,皆因公司已經決定採用141D來編制財務報告,Auditor還要將本年的數據和去年來比較,並且要求他解釋當中的變化。版友認為Auditor多此一舉,因為他已經將所有單據如實記錄並且入賬,比較數據來做甚麼?解釋又有何用?

這事令我想起Bookkeeper(簿記)與Accountant(會計師)的最大分別。

Auditor的工作是審計,看到賬目的數字有變化,要求解釋是自然不過的事。於會計而言,旦凡賬目的數字有重大變化,即代表必有事發生。例如應收賬的結餘大了很多,若果當年的營業額沒有相應增加,而且應收周轉期上升的話,那就很大機會是收錢方面出了問題。又例如應酬費用大了很多,照理營業額也應該相應增加,或者客戶數量上升。若果不是的話,是否公司在找新客和維持客戶關係方面出了問題?還是物價通脹、很多私人開支包括其中,甚至有部份開支入錯了賬目?

一位只懂得「見單入數」的,頂多只能算是Bookkeeper,一位稱職的Accountant,是會主動找出數字異常的原因。若果甚麼都不理會,認為單據如實入賬就完成了工作的話,那如何確保賬目不會出錯呢?不能確保賬目準確,不要說Accountant,嚴格來說連Bookkeeper也不能勝任呀!

&&&&&&&&

2012年10月8日星期一

工作是有效的麻醉藥

早前在討論版看到有人留言,說因家事而影響工作表現,最後被公司辭退,面對這種「愈窮愈見鬼」的情況,實在教人唏噓。

其實我早前也試過因私事而影響自己,發覺要收拾心情去專心工作實在不容易,但若調轉方向,利用工作來麻醉自己則很有效。我的經驗是,當自己拼命工作時,甚麼不愉快的事都能暫時忘記。不過,當忙完了以後,壞心情很快又會重來,所以唯有不停地工作,讓自己忘記不愉快的事情。雖然有點似吸毒,但至少可行。

除此以外,做運動也有相同效果。我年輕時每當遇到不快,就會出去跑步。當時並未知道運動能分泌安多分因而讓心情轉好,只知道併命地跑就能忘卻煩憂。我試過幾次由香港仔跑到赤柱,跑完後只淨下半條人命,回家洗個澡再抱頭大睡,甚麼不快頓時拋諸腦後。

Touch wood講句,下次不妨試試。

&&&&&&&&

2012年10月3日星期三

FCPA合規審計

有朋友問甚麼是FCPA合規審計(Compliance audit)。首先解釋一下甚麼是FCPA。FCPA的全寫是「Foreign corrupt practice act of 1977」,是一項美國法例,中文譯名是「海外反腐敗法」。此項法例產生的原因,主要因為於1970年代,美國證監會(SEC)的一項調查發現,有不少美國公司藉賄賂海外政府官員的手段來獲取生意或便利。

FCPA規定所有美國企業不可以向海外的政府官員提供任何利益,但加速費(Facilitating payment)除外。倘若違反此項法例,個人或企業都需要負上很重的刑責。例如企業違反了法例中的賄賂條款,刑事罰款可以達到200萬美元,甚至藉賄賂而獲得利益的兩倍;又例如違反了當中的會計條款,刑事罰款可以達到2500萬美元,或藉賄賂而獲得利益的兩倍。

所以,很多美國公司都會定期進行FCPA的合規審計,特別是那些在美國國外有分支的企業。還有一點,此法牽連甚廣,不單美國企業本身要遵守,連其供應商、合作伙伴和客戶得也要跟從。

此項審計主要分兩方面,首先是評估目前企業的控制是否足夠,之後再抽查交易,看看是否有問題。

關於控制,首先少不了一份Policy以及一個Anti-corruption program。當中應包括如何防止企業違反相關規定,例如對指定類別的人或機構進行背景調查(background check),包括某職級或以上的新員工、供應商、商業伙伴、外判商、顧問,甚至客戶等等。

除此以外,企業所有商業合同和員工合約等,也要加插FCPA遵從條款,規定合約另一方也要遵守,而且企業有權要求對方合作,讓企業派員到場進行合規審查。另外,企業應要制定投訴機制和調查程序,接受員工、顧客、供應商和合作伙伴等的投訴,並按既定程序去調查和處理。

上述的措施屬於「內控環境(Control environment)」,接下來就要在「內部控制(Control activities)」下功夫。基本上,涉及兩個部分,就是收入與支出。

或許你會覺得奇怪,FCPA不就是行賄嗎?為何會涉及收入。因為行賄有很多方法,當中一種就是提供廉價或免費商品或服務,例如貨品價值是1000,但故意少收900而只收100。所以,企業應有一個機制,若折扣優惠超過某限額,就必須得到某職級管理人的批准。而企業應也有一個報告列出所有異常交易,並定期送交管理層審閱。關於支出,除了一切交易需要審批外,也必需具備足夠的憑證去支持每一項支出。

除了上述幾點以外,企業應定期對FCPA的合規進行風險評估和合規審視。隨著營商環境和法律環境轉變,企業面對的風險也可能有所改變,所以定期的風險評估是必須的。而合規審查則是監察的重要手段,通過此法協助管理層確保企業遵從FCPA。

最後一提,FCPA寫明其條款並不適用於加速費(Facilitating payment)。賄賂與加速費的最大分別,是前者會影響獲取生意或得益的結果,後者則只是加快速度,支付並不影響結果。例如申請牌照,藉著付錢給當地政府官員去獲取牌照就是賄賂,若果牌照申請早已批准,付錢只為了加快批出的速度,這則是加速費,不受FCPA條款約束。不過,要證明支付是加速而不是賄賂並不容易,一個不小心就會踩界。

&&&&&&&&

2012年9月28日星期五

會計師減壓良方

此文刊於今天(2012年9月28日)的《信報》年青有計專欄。

--------

會計師減壓良方(作者:Bittermelon)

筆者最近迷上了喝咖啡,皆因喜歡嗅那股咖啡香。咖啡最香的時間,是由咖啡豆研磨成粉的那一刻。可是,咖啡豆一經研磨,香味就會以萬倍的速度揮發,若想盡量將香味留住,就必須要盡快將咖啡粉煮成咖啡。

為了延長享受咖啡香,我愛用手動研磨器,雖然有點辛苦,但咖啡香味緩緩滲出,遠勝過用電動的,瞬間把豆磨完雖然香濃撲鼻,但就只是一剎那。此外,要煮一杯可口的咖啡,咖啡豆的選擇和新鮮度、研磨的粗幼度、水溫、浸泡時間等都很講究,稍有差別都會影響味道。

天天如是並大費周章地弄一杯咖啡,同事說這麼麻煩,何不到連鎖店購買。先不說他們的咖啡物非所值,其實我旨在借沖煮咖啡來減壓。我天生性急不喜歡等,壓力往往因此而來。所以每天早一點回公司,藉著煮咖啡來拖慢一下自己的步伐,而且喝咖啡有助提神,可以讓我在繁忙的一天有個好開始。

工作壓力逼人

港人生活壓力大,會計人尤甚。最近只要打開報章,不時都看到有同業不堪壓力而自尋短見,又或者行為不檢而惹上官非,不是家破人亡就是前途盡毀,看了心酸。

工時過長相信是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最近就有調查指出,接近四成的會計人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當中的一成六更超過60小時,漫長的工作容易令人心身疲累,旺季時更要於周末加班,新手要應付專業考試,有家室的又要照顧家人,想好好休息也難,身心所受的壓力自然有增無減。

不論會計或核數,工作性質都是要追趕死線,公司會計須要盡早完成年結,好讓核數師做核數。核數師又要趕在期限前,為客戶完成核數並且處理報稅事宜。要趕及期限,但工作又不容有失,工作壓力也隨之而來。

近年入行者眾,每年的會計畢業生就有1000至2000人之多,競爭之大可想而知。新手如是,老手亦艱難:近年外圍經濟轉差,很多公司的生意都大不如前,加薪自然有限,但物價飛升,通脹壓力令購買力大減,加上會計是後勤部門,裁員凍薪必首當其衝,又要供樓又要養家,經濟壓力著實非輕。

不過,抱怨歸抱怨,人總要生活,壓力始終要面對。既然如此,愈早學會去駕馭它就愈早得益。

學會管理壓力

最近讀過由職業安全健康局出版的《工作壓力管理自用套件》,發覺極具參考價值;當中介紹的方法和我們的風險管理類似。首先是認識壓力的來源,然後審視目前的調節變數,之後再看壓力造成的影響,最後就是制訂對應技巧。

根據《套件》,港人的工作壓力來自多個方面,包括工作量、自決空間、人際關係、工作環境條件、組織氣氛、工作/家庭衝突、工作安全感、情緒勞動需求和組織約束。

「調節變數」像我們行內講的「內部控制」,當中可分為組織層面和個人層面。前者涉及公司或機構提供的支援、同事之間的關係和溝通,以及團隊精神;後者則涉及個人的特質和性格,例如抗逆能力、樂觀或悲觀、自我效能感和自控能力。以會計師行做例子,要在期限前完成客戶的核數和報稅就是壓力來源,若同事之間能互相鼓勵,公司又能提供足夠的支援,這些正面的調節變數就能讓工作壓力轉成積極影響。相反,若同事之間不合作,公司又沒有支援,這些負面的調節變數就令壓力變成消極影響。

因應不同的影響,我們需要不同的對應技巧,這就像我們行內的「審計建議」。對應技巧可以分成積極和消極兩種,而積極對應技巧又再分為「集中處理情緒」和「集中處理解決困難」。透過此套方法,加上不斷實踐,相信我們就能有效管理壓力。

除此以外,各會計專業團體不時都舉辦這方面的講坐,大家不妨試試。有備無患始終勝過臨渴掘井,及早學會管理壓力,又或者培養興趣去減壓,例如聽音樂、做運動、看電影、學烹飪等,各適其式,豐儉由人,對自己對家人都有好處。你可能會說,搵食那麼艱難,那來時間去學去做?這是「give and take」的問題,就以煮咖啡為例,每天只不過多15分鐘,若些少時間也不肯拿出來,誰能幫你?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hk/

&&&&&&&&

2012年9月24日星期一

QP畢業生

在今期會計師公會的期刊《A Plus》中,看到今屆QP畢業生的名單,密密麻麻兩大版,估計超過1000人。印象中公會通常會列出畢業生的總人數,但今次卻不刊登。另外,發現網上版A Plus居然沒有了QP畢業生名單的那兩頁,為何會有這樣安排呢?因為QP畢業生名單屬於廣告?還是因為與近年會員人數「爆升」,令部份會員不滿有關?


香港會計師人數屢創新高,截至今年7月,會計師人數已經達到34159人。我認識不少同行,特別是較年輕的都認為,弄致今日激烈競爭的局面,全因公會不肯控制會員人數,所以難辭其咎。

但我並不這樣想。首先,一個專業團體要發展得好,並且要在社會上具影響力,會員人數必不能少。再者,會計師專業試是公開考試,只要能達到所需要求,加上相關的工作經驗就可以。因控制人數而將達標的新生拒諸於門外,這樣就有欠公平了。

其實造成今日局面,並不是公會的責任,問題全在於整個社會。由於香港近年的經濟過於依賴金融業,學生爭相報讀商業和金融相關的學科。就算不是修讀商科的大學畢業生,由於在香港找不到相關學科的工作機會,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要轉投商業和金融相關的行業,加上於商界中,會計師專業是少有可以接納沒有會計背景的人,所以近年「會計師」變得馨香。現在的情況有點像當年IT熱的初期,當時學生爭相修讀IT,IT人地位一時無兩。

由於競爭激烈,今時今日的會計師若要有好發展,學歷和經驗都不能少。學歷基本上要大專畢業,並按自身的發展需要再去修讀其他專科。經驗也要多元化,就以「地域」為例,香港的會計師不單要熟悉香港的會計準則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其他地方如中國大陸也不能少,若加上鄰近一、二個地方更是優勢。

同仁們,共勉之!

&&&&&&&&

2012年9月20日星期四

點解要放pea?

朋友的公司有兩位同事,他們都屬於表現出色的員工。可是,最近頂頭上司換了人,對他們有很大的影響。

他倆對新來的頂頭上司都非常不滿,皆因這位上司非常自私,功就自己獨領,鑊就向下屬盡卸。另外,從前公司都不時派他們去參加一些講座和研討會,好讓他們學習新知識和了解業界行情。可是,新上司永遠不讓他們去參加。

遇到此等上司,兩人採取截然不同的工作態度。

A君抱著「踼一踼,郁一郁」的態度,大概他在想,就算自己做得如何出色,最後的功勞必定歸老頂,既然如此,不如hea住做算了。此外,他對老頂的不滿也溢於言表,在人前人後盡講老頂的不是,永遠都是一副死豬不怕燙的樣子,要炒就炒,一於話知你。

B君則不一樣,就算明知功勞被搶,只要是對公司有利的,他還是很認真地去工作。雖然對老頂不滿,但不會太過出面,表面上仍舊客客氣氣。

某日朋友和大老闆談些東西,期間提及到他們,原來大老闆一早就知道他們的事,並且心中早已有盤算。當然,大老闆不肯向朋友透露他會怎樣做,但就以A君和B君的來說,他覺得B君成熟穩重,很有大將之才,公司要切法留著並要重點培養他。至於A君,朋友說大老闆顯得有點勞氣和失望,並揚言若他態度不改的話,就不要怪他無情了。

這個故事對你有甚麼啟發?於我而言,我是屬於B君那個類型。皆因我一向都認為,因為別人的不是而令自己受到影響,是世上最不值得的事情。情場上「被人撇」而放棄自己已經很不值得,為了一個自己討厭的上司而放pea自己?咪講笑!

&&&&&&&&

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

再談QE3對香港樓市的影響:美元將會貶值多少?

上一篇《QE3對香港樓市有甚麼影響?》解釋了為何推出QE3,就算坐著甚麼都不做,香港的樓價也會上升,而且還用例子做計算,只要美元每貶值10%,樓價就會升值10%。

那麼,這次QE3會令美元貶值多少,因而令本港樓價「被逼」上升多少呢?在網上搜尋了一下,可是暫時還未有人做預測。不過,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由推出QE1和QE2至今,美元兌換價的走勢,希望從中能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看看美元和人民幣的兌換價。QE1於2008年11月開始推出,當時是1美元兌6.8621人民幣。再看看2011年6月,即是QE2結束的時間,兌換價已是6.4593,計算兩者差價,美元貶值了5.9%。可是,人民幣還未可以自由兌換,所以對其參考價值有保留。

既然如此,那就不如看看澳元吧。2008年11月的兌換價是1美元兌1.5480澳元,2011年6月則是0.9469澳元,即是美元貶值了38.8%。看看日圓如何?2008年11月的兌換價是1美元兌93.5日圓,2011年6月則是80.27,即是美元貶值了14.1%。英鎊也是國際主要貨幣,不如也看一看。2008年11月的兌換價是1美元兌0.6710鎊,2011年6月則是0.6464鎊,即是美元貶值了3.7%。

既然用英鎊,不如也試試歐元。2008年11月的兌換價是1美元兌0.7879歐元,2011年6月則是0.7000歐元,美元貶值了11.2%。

既然用貨幣來比較各有差異,由3.7%至38.8%不等,何不試試利用其他,例如黃金?2008年11月,黃金的兌換價1安士兌779.215美元,2011年6月則是1531.690美元,即是美元貶值了49.1%。不過,黃金價格升值不單是因為美元貶值,而且也有自身的因素令其上升,例如供求。所以,我們不能以此作結論,說美元貶值如斯。

人民幣、澳元、日圓、英鎊、歐元,甚至黃金都用了,究竟美元貶值了多少?其實所謂貶值是相對的,就以上述例子為例,利用不同的對象做比較,貶值或升值幅度都會不同。所以,我們不能準確說出美元貶值了若干。

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參考「美匯指數 US dollar index」。這個指數是將美元與一籃子主要貨幣掛鉤,並且計算出美元匯價和各國貨幣的變化。一籃子貨幣中,各種貨幣的比重都不同。根據維基,歐元比重最大佔57.6%,接著是日圓13.6%、英鎊11.9%、加元9.1%、瑞典克朗4.2%,以及瑞士法郎3.6%。2008年11月,指數是86.72,2011年6月則是74.3,反映美元經過QE1和QE2後貶值了14.3%。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參考由美國聯儲局所創出來的「美元貿易加權指數 Trade Weighted US dollar Index」,這個指數與「美匯指數」類似,不過用來做比較的外國貨幣更多更廣。2008年11月,指數是100.983,2011年6月則是95.646,反映美元貶值了13.8%。

以前要看某個國家的貨幣升值或貶值了多少,我們大多數會都採用美元做比較,因為美元受國際廣泛接納,而且價格又相對穩定。可是,現在出事的是美元,就像用來量度長度的間尺都出了問題一樣,現在全球的金融體系有幾混亂可想而知。

撇除黃金價格不計,若參考美匯指數和美元貿易加權指數,即是美元因QE1和QE2已令美元貶值了14%。QE1的規模是1.725萬億美元,QE2則是6000億美元。若這次QE3的規模相若,即是說,單是貨幣因素,我們就要預備香港樓價將會至少再「乾」升14%。

&&&&&&&&

2012年9月14日星期五

QE3對香港樓市有甚麼影響?

QE3終於推出,此措施涉及每月購入400億美元的按揭債券,最「恐怖」是此措施沒有期限,而且美國聯儲局還說,若果美國的失業情況沒有好轉,還會額外購買資產,直至就業市場有改善為止。

其他不說,單是香港樓市,QE3肯定將會進一步推高樓價。

眾所周知,QE3會令美元貶值,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鉤,港元也會一同貶值。可是,樓宇的實質價值不會因港元貶值而轉變,很自然地,樓宇的票面值就要追上去,以反映樓宇的真實價值。

舉個例子,一個物業的現值是500萬港元,假設1個Unit的購買力相等於1港元,物業的現值就相等於500萬個Unit的購買力。

假設港元跟隨美元貶值10%,那麼1個Unit的購買力變成1.1港元,貶值後500萬港元等於455萬個Unit購買力(500/1.1)。

可是,物業的價值本來就是500萬個Unit,那麼,按新的兌換率1.1計算,物業的現值將會是550萬港元(500 units x1.1)。

換句話說,就算我們坐著甚麼都不做,只要美元每貶值10%,香港的樓價就會上升10%。還未上車的香港打工仔若想買樓,除非收入也同步增長10%,否則要置業就更難了。

&&&&&&&&

買相機後記

我的那部數碼相機雖然用了八年有多,但功能還是很好,所以一直在用而沒有更換。直到最近想買一張容量較大的記憶卡,可是竟然買不到。到腦場問問,原來那款記憶卡已經停產,要買就唯有到拍買網站去找。

以前的菲林相機沒有這些「時效」。當年我學習攝影,就是用家父的那一部,全人手操作,連對焦,測光也是手動。但就是因為這樣,我很早就能掌握運用光圈和快門等的技巧。

畢竟時代已轉變,無莫也要接受,唯有到電器舖購置一部新的相機。在商場逛了一圈,發覺某連鎖店的較便宜一些,在店員介紹下買了一部比較合意。豈料準備付錢時,驚喜一浪接一浪。

首先,店員說因我買這款型號是推廣產品(可能因為剛出了新款,所以將舊型做promotion),所以加送禮物若干,包括原廠鏡頭清潔掃和相機袋。接著店員跟我說,在他們的店舖買相機會有免費禮品,當中包括容量比原廠大一倍的記憶卡、讀卡器、後備電池、螢幕保護貼、鏡頭清潔套裝和腳架。而且腳架有三款可以選擇,分別是1.5米的大腳架,1米高的中腳架,和坐檯小腳架。最後,店員還額外加送一盒砌圖遊戲給我。

就在店員為相機做設定,和貼上螢幕保護貼時,另一位店員向我介紹他們的電器保險計劃。其實已並非第一次聽,對顧客來說的確頑吸引的,因為電子產品容易壞,多花數百元買個三年的保險計落有「So」。不過,暫時未試過索償,所以還不能下定論。但我一直在想,現在的顧客換電子產品那麼頻密,壞了就買過一部款式更新的,究竟有多少人會真的在三年保養期內去做保修呢,所以應該是一門挺賺錢的生意。

其後店員還為我們即場申請該集團的購物積分卡,並且兜售集團同系電訊公司的電話卡。買一部相機就這樣照顧周全,而且也一併抓住那麼多商機,怪不得該集團年年賺大錢了。



&&&&&&&&

2012年9月11日星期二

沒有氣場的校長

早前曾在中環上班,公司就在前立法會大樓和香港會附近,所以經常都會見到政經界名人。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身上有一股氣場,就算站得很遠也能感受得到。名人愈紅,身上的氣場就愈利害。我就曾見過一位立法會議在附近的咖啡店喝咖啡,當時他只坐在一邊,但我進店的一刻已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不過是有例外的。在見過的名人當中,只有少數幾位是沒有氣場,當中包括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在公司樓下碰見過他幾次,若不是打個照面的話,根本不知道是他,皆因他身上全無氣場,與平凡之輩如我者無異。

上星期中大學生決定發起罷課以支持反國民教育,沈校長不單沒有勸阻,反而配合學生的行動去提供場地和支援。若說此舉沒有政治壓力,我並不相信,但他仍然這樣做。很多人說沈校長難得,沈校長或許會反問,鼓勵學生有獨立思考,不是校長的應有之義嗎?在這個講求利益的世道,若能有多幾位這樣「守本份」的校長,才是香港之福。

今天911,除了要為當天的死難者祈禱外,也要為今天參與罷課的中大人祈禱。支持你!

&&&&&&&&

2012年9月10日星期一

致新任立法會會計界別議員梁繼昌先生

立法會選舉今早續一揭曉,剛看到公布,我們會計界的議席由梁繼昌先生勝出。

在此除了講聲恭喜以外,更希望梁先生負起立法會議員應有的責任,利用其專業知識,代表我們去監察政府的施政。

跟往年一樣,自己手上有兩票,一票是地區直選,一票是功能組別。雖然由今屆開始,每位選民手上都有兩票,但我認為仍是未夠不公平,會計界別的選民資格就是一例。根據職業訓練局最新的《會計業2011人力調查報告書》,全香港有98,394位會計從業員,但就只有香港會計師公會的三萬多名會員有資格登記成選民,以今屆的選舉為例,登記選民人數是25,174。換句話說,全港近十萬位會計人當中,就只有26%能在會計功能組別投票,個人認為並不公平。所以,希望梁先生能爭取擴大選民資格,並且在聽取業界的聲音時,千萬不要忽略另外的74%。

我始終認為,功能組別的立法會議員是代表業界去服務社會,而絕不是為業界去爭取甚麼。所以,請梁先生盡量以市民大眾的利益為依歸,做好這四年的議會工作。

最後,也請黃宏泰先生、陳普芬博士和林智遠先生不要氣餒,你們在選舉中的表現實在出色,請繼續為社會為業界出力。

&&&&&&&&

2012年9月7日星期五

CIA在誠品

現在才講「誠品」實在太過Outdated,但沒有辦法,因為我害怕人逼,所以誠品開業至今才去逛。可是,我的如意算盤打不響,皆因那兒還是很擠擁,每張書檯、每個書架都一定站滿人,無一例外。

踏進誠品之初,她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像是圖書館。身為一家書店,賣的圖書實在太多太豐富,特別是講手工藝和設計的,書量之多種類之廣簡直儍了眼,就連我喜歡看關於講咖啡的書籍也有兩大格。可是,當全場逛了一圈後我就走了,因為人實在太多,不要說希望悠悠閒閒地揀選幾本書,就算想轉個身也很難。無奈之下唯有速速逃離現場。

其實誠品人多,慕名而至如我者當然是主因,但商場的人流設計也應記一功,因為食肆和餐廳樓層就正正在誠品樓上,若乘扶手電梯到達,就必須要經過誠品了。不過,雖然誠品人多,打書釘的也不少,但在我逗留的大半個小時中所見,「有幫襯」的並不太多,反而生意最好的卻是店內的餐廳和售賣台式飲料的櫃檯。

有評論認為誠品不能在香港捱得過三年,也有人認為沒有問題。由於沒有經營數據,也沒有他們的具體業務計劃,我不敢謬然評論,但單看所賣書籍的品種,我對她能否在香港立足實在有些擔憂。就以港人熱愛的旅遊書籍為例,誠品大部份售賣的都是台灣版。當然,在營銷角度而言,賣一些別人沒有的東西是不錯的策略,但台灣人比較偏愛深度遊,喜歡捐窿捐罅發掘與眾不同的東西,與「到此一遊的Facebook打卡」港式旅遊截然不同。因此,台灣旅遊書以至其他書籍是否普遍為港人受落還是個問號。況且在港營商的開支實在不菲,單是租金就已經叫人頭痛,不多賣些本土主流書的話,要在港立足談可容易。

其實誠品走的路線跟星巴克相似,不單只賣咖啡,而且還賣品味和時尚。記得他們初次登陸香港時,手上拿著一杯外賣的星巴克咖啡在街上走就是「有品味」的象徵。咖啡本來在香港就不普及,星巴克都有本事將它改變(當然其他連鎖店也有功勞),誠品能否一樣將讀書變為時尚,手上拿著一個誠品紙袋就是品味象徵?我樂見其成,拭目以待。

其實香港現在的幾家大型書店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將書店「超市化」,他們的店員都像「理貨員」一樣,對書籍毫無認識,工作就只是把書籍上架下架。試過幾次想找幾本書,店員都不知道放在那裡,要查店內有沒有存貨的話,就要由樓面老遠跑進辦公室去按終端機。我一直都有個疑問,一個賣書的地方,連供客人查詢書籍的終端機都欠奉,店員又不能即時幫忙,這還算是一家書店嗎?純粹我的個人想法,若書店的店員都能像《You've Got Mail》電影中,由美琪賴恩飾演的女主角一樣,能對兒童書籍如數家珍的話,對讀者來說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

圖片來源:多謝Terry Wu兄提供

最後一提,拙作《審計密探CIA》竟然在誠品有售,而且不是放在書架,而是放在誠品三樓的書枱上,看到時實在有點受寵若驚,在此要說聲謝謝。

&&&&&&&&

2012年9月3日星期一

政府會擱置國民教育嗎?

昨天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接受電台訪問,在節目中她說:「擇善固執係必要,但從善如流亦應有呢個勇氣,如果覺得政策真係需要作出修訂,無論係置安心,或者係鼓勵就業交通津貼,只要將市民利益擺第一位,我哋都應該有呢個勇氣去改動,甚至係推翻以前政府嘅做法同睇法」。

既然如此,國民教育是上一屆政府搞出來的大頭佛,現在的反對聲音又那麼明顯,為何政府仍不肯從善如流,把國民教育擱置呢?

撇開政治任務不說,最大原因相信是反對運動太過浩大,若這次政府乖乖讓步,勢必影響日後施政,令弱勢的政府更加弱勢。試站在政府的角度去想想,若這次因九萬人上街而跪低,下次推出新政時又有九萬人怎麼辦?堅持推出新政嗎?肯定會引發更多人上街抗議,每次都有十幾萬人遊行,民怨只會愈來愈深;撤銷新政嗎?若政府就範,威信將會蕩然無存,以後還怎樣管治下去?況且,若最後大家以罷課手段來抗爭,政府根本不會怕,皆因家長一定不會讚成。再講,就算罷課成功,香港家長一向緊張孩子的成績,罷課也不會長久。

可以預期,政府不會在今天五時前宣布擱置國民教育,估計他們會繼續用拖字訣,因為時間愈長,就愈對政府有利。港人比較善忘,只要出現另一宗大新聞,公眾視線就會自動轉移,輿論和反對聲音就會減弱。

預計政府會在此期間推出更多的利民措施,例如早前的梁十招,就業交通津貼雙軌制和在天水圍設立墟市等,盡量借這些措施來轉移市民的視線,以及平息最近不斷升溫的民怨。

所以,大家要做好心理準備,這將會是一場持久戰。

&&&&&&&&

2012年8月31日星期五

短評「梁十招」

昨日特首梁振英先生推出了十項短、中期措施,旨在抗衡樓市近來的升勢。就此十招,我嘗試以自己有限的識見,以及用家的角度來評論一下。

短期措施

第一招:出售830個剩餘居屋單位,當中825個是天水圍天頌苑未曾出售的單位。

好過無,但「執到喊三聲」。天頌苑已建成超過十年,當中兩座因短樁事件而沒有出售。不過,房委會於2000年曾為這兩座居屋進行地基加固工程,在2009年也進行過修葺,並聲稱這些單位可以達致出售水平。不過,這些一手單位空置多年,很多機電設施、水管喉管等,就算從來沒有用過也會出現老化或硬化等情況。例如大廈的升降機,單位內的電箱及家電等等,若果房委會在出售時把這些設備全部更換當然最好,若沒有的話,業主要有在短期內自行更換的心理和財務準備。以下這篇文章就詳細講述買了這些丟空多年的居屋要注意的事項,有興趣不妨去看一看。

第二招:將「置安心」的首批1,000個單位全數推售,出售對象仍然是原來計劃中,月入40,000元或以下的家庭。

摒棄了苦中產。「置安心」計劃的原意是幫助合資格的中產去儲首期,現在將單位全部出售,即是沒有首期的就不用再想。在風險角度而言是好事,因為硬去幫助未有足夠能力去置業的中產,隨時是害了他們。然而,換另一個角度去看,這批中產因入息超過居屋上限不能抽居屋,但又因為要負擔高昂的租金以至不能儲夠首期,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樓價持續上升下,他們的置業夢就愈來愈難實現了。

不過,對那些手頭有一筆首期但苦於現時樓價太高的中產來說,此項措施算是好消息。可是,要抽中就靠運氣了。

第三招:加快審批預售樓花,當中地政總署正在處理的9,000個單位預期可以在短期內推出市場。

這招的成效全看發展商。就算加快審批預售樓花,若發展商不配合也沒有用。在商言商,發展商若早日可以預售樓花,他們就可以早日套現。不過,現時借貸成本低,樓價又持續上升,發展商會否在短期內將全數9,000個單位推出市場也是未知之數。

第四招:於10月至12月季度的政府賣地計劃,將推出共約2,650私人住宅單位,並視乎市場反應,會適度加售住宅用地。

杯水車薪,不過方向正確。我一向認為要調控樓市,最有效是增加土地供應量。

第五招:將柴灣工廠大廈改建成出租公屋,提供180個單位,包括一人單位和一睡房單任。而市建局將以先導計劃形式開展兩項工廈重建項目,其中一項將作住宅發展,可提供約180個中小型住宅單位。

聊勝於無。要把工廈改建成可以住人的單位,涉及的成本非輕,土地效益似乎也不彰,而且周邊的配套是否足夠也是問題。可幸的是柴灣工廠大廈鄰近港鐵站,附近又有商場和街市,要照顧額外的180個家庭應該問題不大。不過,與其只有少數家庭受惠,何不拆卸重建?

中期措施

第六招:研究新的置業安居計劃,並將原有置安心的4,000個單位以折扣價出售。

與第二招一樣,將付不起首期的苦中產摒棄於門外,但同時幫助了一批付得起首期的中產。

第七招:將啟德發展區預留給市建局「樓換樓」的用地,撥給房委會去建480個單位。

「樓換樓」的安排是於2010年提出的,主要是為受啟德附近地區重建影響的自住業主,提供另一個選擇,讓他們可以繼續在同區生活。現在將用地撥給房委會,是否意味將來涉及重建的原區居民,將不能住回本區?

第八招:將長沙灣一幅休憩用地改作公屋用地,建2,300個單位,而休憩用地將會設在鄰近另一幅稍後可以騰空的土地上。

撥亂反正。其實這一幅地前身是公共屋村,拆卸後本來要原址重建,但不知可解,當年政府把地皮以短期租約形式租給私人公司搞高爾夫球場。新安排的確有助加快公屋興建,抵讚!

第九招:將36幅政府機、構用或社區地改作房屋用地,可建11,900個公私營單位。

方向正確,但預計困難重重。因為要更改土地用途,就必先得到地區人士的支持。我就有以下的經驗。我曾經在某區的私人屋苑居住,該屋苑附近有一幅早已規劃成住宅用的空地。可是,當政府要落實興建兩、三座公屋時,附近所有私人屋苑的業主就群起反對,認為影響景觀和通風,其實他們是怕影響樓價。

第十招:理順活化工廈改建住宅的條例,但可建單位的數字未有提供。

其實政府已一直在做,只不過礙於種種限制,例如要乎合城規和建築物等條例,所以計劃不太受歡迎。若果能理順當然最好,不過,在這些地方居住就要有心理準備成為「開荒牛」,皆因周邊配套太多數欠奉。

埋單計算,短期措施將在短期提供13,840個單位,可以量化得到的長期措施則提供18,680個單位,即是梁十招合共提供32,520個公私營單位。

觀乎今天股票市場及傳媒的反應,對梁十招「彈」的多,「讚」的少之又少。以虛招、廢噏、無料到、炒冷飯、無新意、遠水不能夠近火等來形容不絕於耳。不過,值得一讚的是,政府終於看到問題的癥結所在,肯從土地供應著手,是一個好開始。

參考資料:香港政府新聞網

&&&&&&&&

2012年8月30日星期四

香港「後花園ization」

九十年代初,我在會計師行從事核數工作,每年總有幾次都要到深圳出差。記得一次完成了工作之後,客戶在我們回港前請吃飯。雖然客戶挑選的那一家食肆已經算是高檔,但那時深圳不像現在般繁華,高級的餐廳不多,而且裝潢也很「娘」。

可能不合口味(因為客戶點了不少野味,我們連碰也不想碰!),又或者客戶點菜過多,有不少菜餚都剩了下來。餐廳的服務員覺得可惜,還對我們說,那裡普通一碟菜的價錢,就相當於他們一天的工資。當時我很好奇地問他們如何生活,最後才得知,這些餐廳是專門招呼外賓包括港澳臺胞的,一般的本地人根本不會來。

二千年代初我北上發展,並在深圳居住了一段時間,一眾港人同事都喜愛到附近的一家西餐廳吃飯,所以和他們的服務員頗相熟。在一次閒聊中得知,一個餐廳經理的月薪才一千元人民幣,但我們每人每餐的消費已經差不多要五十了。基本上,這類餐廳的主要客戶是港人和當地中產。

到了現在,時移世易真是永恆不變的道理,昔日深圳以至其他內地城市是港人的「後花園」,曾幾何時,每逢假日港人都北上消費,酒樓餐廳、窗簾傢俬、水療按摩、牙科保健、A貨假貨、盜版光碟、香煙洋酒,深圳就開設著這些大大小小專為港人而設的商舖。現在情況剛巧倒轉過來,香港變成內地人的後花園,旺區的商舖全是那幾家大型連鎖店,賣的清一色全是電子產品、黃金首飾、名貴鐘錶、藥品奶粉、衣履鞋襪、美容化妝等貨品。

相片來源:維基百科

最近內地宣布放寬自由行限制,預期將會有更多內地人來港旅遊。香港是個自由的商業社會,相信因商機的關係,將會有愈來愈多專為內地人而開設的商店出現。可以預期,香港地舖和樓上舖位的租金將會進一步推高。又因為大量民工也可以來港,各區將會有更多的廉價改裝公寓出現,相信連時鐘酒店也不能幸免,到時要「開房」也不容易呀!

然而最令我擔憂的是香港的治安。深圳治安之差不用多說,其中一個極重要的因素就是有大量非戶籍居民。不是說他們全是壞人,也絕無歧視的意思。不過,因他們不能在深圳落戶,大多數人只能視深圳是一個搵食的地方,早晚都會離開,以至造就了不惜一切搵快錢的心態。由此推斷,香港將來涉及內地人的罪案,例如街頭行騙、偷竊搶劫等罪行的數量將會上升,假行乞、假化緣的情況相信也會很多。

有評論認為政府應限制自由行人數,但目前審批權不在港方,要控制談可容易?再講,現在外圍經濟實在太差,沒有自由行撐住香港經濟,失業率何來3.2%那樣低?其實這是一個取捨的問題,世事從來都不會兩全其美。

香港經濟現在只能依賴幾項產業,造成今日局面,上兩任政府之無能兼得個講字實在難辭其咎!現屆政府想把情況扭轉過來?單看他們上任後兩個月的表現,結論只是四個字───「有心無力」。

看著香港「後花園ization」,我等港人唯有認命吧!

&&&&&&&&

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

會計新手須知:會計和核數(二)

上一篇《會計和核數(一)》講了會計,這一篇講核數。

先講工作性質,簡單而言,核數師(Auditor)是獨立於企業以外的第三者,基本工作是審核企業的財務報表並出具意見,說明報表是否公允及真實地(True and fair)反映實況。簡單地說,若果會計是Doer,核數則是Checker。根據香港的《公司法》,所有在香港成立的「有限公司」,其年度的財務報表都必須由核數師審核。除了核數之外,其他工作範疇還包括會計服務、稅務咨詢、風險管理及諮詢、企業諮詢、公司秘書服務、企業重組及清盤,以及法證會計等等。

根據職業訓練局最新的《會計業2011人力調查報告書》,於香港從事核數的人數有19,929位,佔全港會計從業員總人數約20%。若按職級計算,在這2萬人當中,合伙人(Partner/Principal)及總監(Director)級的佔14.1%、經理(Audit manager)及高級經理(Senior audit manager)佔16%、高管審計員(Senior auditor)或主管(Audit supervisor)佔23.8%,而審計員(Auditor/Clerk/Associate)佔45.7%,培訓人員(Trainer/Teacher)等則佔0.4%。相對於會計而言,核數在晉升方面比較快,除非工作表現很差,只要表現達標,在入行的頭幾年,基本上每1-2年都可以晉升。

至於入職條件,核數師通常都需要由審計員做起。一般來說,申請人至少須要擁有高級文憑(Higher Diploma)的學歷。另外,要在核數這一行有好發展,會計師資格是必須的。若果希望日後在香港成為執業會計師(Practising CPA),根據香港的法例,就必須要取得香港會計師公會(HKICPA)所頒發的執業會計師牌照。取得會計師資格後,若想在其他範疇發展,最好也考取相應的專業資格。例如希望在稅務上發展,可以考取香港稅務學會(TIHK)的稅務師(Certified Tax Advisor)資格,或者修讀香港會計師公會舉辦的稅務專項課程;又例如希望在公司秘書上發展,可以考取香港特許秘書公會(HKICS)的特許秘書(Chartered Secretary)資格。

若按規模,會計師行可以有三大類,分別是「四大(Big 4)」、「Second tier」,以及「本地(Local firm)」。根據上述的調查報告,僱員人數在1-49之間的會計師行數目共有2,087家(98.7%),在此類會計師行工作的從業員合共9,069人,佔從事核數的總人數45.5%;僱員人數介乎50-499的共有22家(1.1%),核數從業員合共2,465人,佔核數總人數12.4%;僱員人數在500或以上的共有5家(0.2%),核數從業員合共8,395人,佔核數總人數42.1%。

在發展方面,從事核數的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由審計員最起,最後升至合伙人或總監,又或者出來執業,開設屬於自己的會計師行;二是先在會計師行工作一段時間,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後轉到商界從事會計工作。例如由高管審計員轉做會計主管;審計經理轉做會計經理;高級審計經理轉做財務總監等等。

至於薪酬,根據上述的調查報告,各職級於2011年的月薪範圍大致如下:合伙人及總監$10,000-100,000+、高級經理$20,000-100,000+、經理$10,000-80,000、高管審計員或主管$10,000-60,000,審計員$6,000-30,000,培訓人員$20,000-80,000。以上的資料只是一個參考,在實際中會按當時市況,公司規模以及自己的學歷和資格來決定的。

值得一提,若與會計比較,或許你會發現核數人員各職級的月薪差距頗大。例如合伙人及總監級的月薪由$10,000-100,000,相差足足10倍,我估計因為有一部分人只是從事兼職,根據調查報告,月薪低於$30,001的合伙人及總監人數只有54人,佔總數不到4%。

最後,相對於會計而言,核數的工作壓力相當大,這是因為公司客戶的核數往往都有期限。為了趕及死線,核數從業員難免要經常加班,很多時更要工作至深宵,入行前須要有心理準備。

&&&&&&&&

2012年8月25日星期六

科技公司炒人事件的法律問題

這兩天某科技公司老闆炒人的短片在網上熱爆,我向來不好此道,所以初時沒有看,但見大家都出來湊熱鬧,而且又有朋友問我的看法,所以特地找來看個究竟,並順道寫下此文來抽抽水,以我有限的法律知識和經驗,嘗試「認真地」拿此事來做個Case study。

假設有公司遇到相同的僱傭紏紛,其實雙方的爭駁主要涉及四個常見的法律問題,我的看法如下:

1)員工秘撈違反僱傭合約

若果僱傭合約列明員工不可以秘撈,而公司又有足夠證據,證明員工確有做秘撈的話,公司可以按照合約條款來處理。由於不同的公司,其條款都不會相同,所以不能確切地說可以怎樣做,但按照其他公司的一般做法,通常會向員工作出警告,嚴重的更會將員工立即解僱。

至於工資方面,若公司將秘撈視為嚴重違規或者失職的話,控照香港的僱傭條例,公司可以不需要支付代通知金,但需要於解僱後的7天內支付未付的薪金,累積的有薪假,長期服務金和其他已承諾的獎金及花紅等。

2)員工違反利益衝突協議

若員工的秘撈與公司的業務相同,員工的確有利益衝突之嫌,從表面看來已違反了協議,公司可以按照條款來處理。和上一點相同,由於不同公司的條款各異,所以不能確定可以怎樣做,但按照一般做法都是即時解僱,並且按情況考慮向員工追討損失。

表面來看,若公司能證明員工將公司的客戶據為己有,又或者員工假借公司名義去為自己接攬生意,成功追討的機會就較大。不過,要追討就要經民事索償,律師費以及相關費用著實不輕,而且公司必需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秘撈直接令公司有所損失。

另外,若果涉及金額少於5萬,公司大可循小額錢債去追討,這樣就能省下律師費,但涉及的時間也不少。

3)涉嫌利用公司資源做秘撈

若公司有足夠證據的話,公司可以到警署報案,舉報員工利用公司資源從事私人業務,其實這相當於偷竊或行騙,是刑事罪行。例如員工利用公司電腦及上班時間去編寫程式,又或者曾將公司的客戶當成自己的來做reference,其實都有機會構成偷竊或行騙罪行。不過,是否立案進行調查,甚至是否起訴,則視乎證據有幾確鑿,而且這是警察的事,公司無權左右。

4)秘撈收益從尾糧中抵扣

由於涉嫌利益衝突一事,公司能否向員工追討賠償還是未知之數,具體金額又不能確定,所以公司不能因此而將員工的秘撈收益用來抵扣尾糧。再講,秘撈收益是員工自己的錢,公司只能以此做參照來計算賠償額,以賠償公司的損失,但無權要求員工把所有收益交給公司。

就算法庭判了公司勝訴而且又確定了具體的賠償金額,根據僱傭條例,公司也不能將賠償金從尾糧中抵扣,公司只能以其他方法,事後向員工追討。舉個例子,若員工因疏忽或失職而損壞了公司的財物,公司也只可以按財物的價值來扣除,但不能超過$300,而且亦不可以超過員工工資的四分之一。

另外,就算員工犯事而被公司解僱,公司必須於員工離職後的7天內向員工支付所有欠薪。若公司違反此規定,公司須要向員工支付相關的利息作補償。倘若公司故意拖延支付解僱補償給員工,公司可被檢控,最高刑罰是罰款35萬及監禁3年。

按照片段的對話來看,我估計公司根本沒有足夠證據,所以才偷拍雙方對話。可是,老闆不斷強調要報警,又多次提及CID、商業罪案調查科及自己有背景,就算當時員工說了些不利自己的說話,但事後以情緒不穩或受威嚇情況下亂講話做藉口,相信員工要推翻這些證據並不太難。

其實那位老闆忿怒是可以理解的,員工和公司競爭私下去接生意,還用公司的客戶來做自己的reference。而且員工借用其他人的戶口來收錢,似乎是有心隱瞞,企圖在出事時自己可以撇清,但不幸地遇上老闆的朋友才東窗事發。

雖則如此,單憑片段資料有限,身為旁觀者實在很難說誰是誰非。香港的IT從業員就只有7萬人,正如CK兄所說「山水有相逢」。況且打開門口做生意,玩得太大、去得太盡又何必,搞到引火自焚的例子實在屢見不鮮呀。

註:寫此文時太過匆忙,回看才發覺有很多錯誤,現在已改正,所以和《主場新聞》所刊載的有些出入,實在抱歉。

&&&&&&&&

2012年8月24日星期五

會計洗腦教育

此文刊於今天(2012年8月24日)的《信報》年青有計專欄。

--------

會計洗腦教育(作者:Bittermelon)

最近因「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被指是洗腦課程,全城頓時掀起一片爭議,而且對立分明。一邊廂要求擱置推行課程,更不惜以罷課來抗爭到底;另一邊廂則認為,推行國民教育是理所當然,目前只是教材出了問題,所以不應擱置推行。

先不論課程是否真的旨在洗腦,既然由政府資助去編寫的教材,早前已被教育局局長認定為「內容偏頗」,而行政會議召集人也認為教材屬於「不及格」。那麼,政府就應該追究相關機構的責任,要求白白付出去的公帑「回水」。

其實在整件事情上,很明顯是上一屆政府的責任,但矛頭卻單單指向現屆政府,施政之艱難可見一斑。

大家質疑課程是洗腦,歸根究底全因開壞了頭,市民對政府缺乏信心,就算事後如何解釋也是徒然,看來政府要在「取信於民」痛下功夫了。

洗腦禍害下一代

大家對洗腦心存恐懼,皆因害怕影響下一代。對於當中禍害,筆者感受至深。記得在初中的某一年,傳媒發現日本政府竄改歷史,將南京大屠殺及日軍侵華時的種種暴行從教科書中抹掉,當時社會的反應很大,譴責之聲不絕,坊間就出版大大小小的特刊,圖文並荗將史實呈現。

某天同學們轉閱那些特刊,未看文字單看圖片,一眾小小心靈已經相當震撼。大家實在不明白,為何世上竟然有如此殘暴之事發生過。就當大家正在談論之際,其中一位同學哭得很利害,邊哭邊激動地說自己感到很羞恥,最後還要勞動老師去安慰他,讓他平靜下來。

後來我才知道,他原來是位日本人,自小在當地長大及接受教育,之後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並且入讀本地中學。他說在日本從未看過這些圖片,但當看到同胞做出此等令人髮指的惡行時,他實在接受不了。以前他對日本人的身份很自豪,但得悉真相後就感到羞愧萬分。大家畢業後各散東西,我不知道他現在如何,但他當日痛哭的樣子還歷歷在目。

講這個故事只想帶出一個信息:洗腦害人不淺。其實我們的會計新手,何嘗不是天天被洗腦?

自讀書時起,會計新手就被父母、親戚、同學、前輩、大行合夥人等灌輸「大行重要論」,令他們相信,只要畢業後能投身大型會計師行,前路就一片光明,否則就沒有前途。

「大行重要論」洗腦

無可否認,能晉身大行工作,在職業發展方面的確較為有利,選擇也比較多,但進不了去並不代表沒有前途。在香港,會計新手其實有不少選擇,加入商界或公用事業從事會計工作就是一例,當中工種就非常廣泛。除了傳統的簿記和財務會計外,會計新手可以選擇管理及成本會計、財務分析、庫務管理、財務管理及策劃、內部稅務策劃、內部審計等。

而且在行業方面的選擇也很廣泛:金融、地產、零售、商貿、製造、運輸、科技、出入口、專業服務、政府機構等,只要肯用心去學去做,每一個選擇都是機會。

若選擇在核數方面發展,就算進不了大行,會計新手可以加入本地會計師行,入職以後邊學邊做,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後,既可選擇轉到商界或公用事業從事會計工作,又或者繼續從事核數,甚至選擇做個執業會計師,開設自己的會計師行。俗話有云,條條大路通羅馬──沒有大行經驗絕不等於失敗。

另一個誤解就是對會計師牌存有過大的幻想。筆者就遇過不少行外人和會計新手,他們都以為考取得到牌照後,在職場不單可以扶搖直上,薪金更會以倍計上升。可是,現實是會計師牌加上學位只是「入場券」,一般企業不會單單因你是會計師而升職加薪,最重要還是看你的工作經驗、表現、個人能力,以及處事態度。

筆者就遇過不少學歷非凡的新手,因工作表現欠佳,又或者態度散漫,在職場兜兜轉轉,一事無成。

即使如何被洗腦,像我的日本同學一樣,真相必有大白的一天。當愈來愈多被洗腦的會計新手得悉真相,他們會因現實與期望相差太遠而對行業生厭,這不單影響個人,更會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你希望我們的會計新手,像我的日本同學嗎?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hk/

&&&&&&&&

2012年8月23日星期四

港人在菲被殺兩週年

兩年前的今天,十五位港人在菲律賓被人挾持做人質,最後七人受傷,八人被殺。可是菲律賓當局還是久我們一個公道!

維基詳情記錄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大家不妨到訪一下重溫:馬尼拉人質事件

最後,願死者安息,生者平安。

 
 &&&&&&&&

2012年8月20日星期一

《麥兜.噹噹伴我心》看了竟然流淚

周末陪伴內子去看《麥兜.噹噹伴我心》,進場時還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去看,完場時卻淚流滿面地出來,看麥兜卡通都會哭?相信沒有多少位觀眾會像我這樣了。


其實在起初的頭一個小時,我是跟其他觀眾一樣,笑到人仰馬翻的,但到了最後半小時,眼淚就從眼眶中流個不停,連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何。只記得當時自己的感覺,就像電影中醫生對麥太和華仔說的那番話一樣,「有D嘢係你個心到撩下撩下」。

事後回想,或許是我和該電影中的麥兜一樣,有著類似的經歷,引起我的共鳴。

記得升初中時我還未變聲,仍然是所謂的「雞仔聲」,在一次音樂課中,被音樂老師選了進去「童聲合唱團」,從此我就有著不一樣的經歷。雖然我校不像「春天花花幼稚園」般,要靠學生賣唱來籌錢繼續營運,但因合唱團頗有名氣,屢在校際比賽中得獎,所以演出機會很多。跟該電影劇情一樣,音樂老師經常很用心和我們練習,除了忙於編排樂曲,又為我們找很多表現機會,而且他也是用校巴帶著我們東奔西跑去表演的。

可是,我唱了一年多就離開了合唱團,皆因當時我變聲成了「鵝公喉」,不再是童聲就不能唱下去了。可能在唱歌這段期間,我在音樂老師的薰陶下喜歡了音樂,所以閒時就拿起牧童笛,跟著不同的歌譜吹個不停。但笛子音域有限,很多歌曲都奏不出來。有一天我去找音樂老師,問可否讓我學習樂器,他竟欣然答應,並且安排了我學習長笛。

可能我有一點天分,加上肯不停地練習,很快就被音樂老師選中,加入了學校的「管樂團」成為一員。之後他還讓我加入學校最負盛名的「管弦樂團」,在那裡我當了個第二長笛手,自此我再有機會表現,經歷就更加難忘。最記得有一次,我們在一大班小朋友面前,演奏了多首卡通片樂曲,當中還有一首《一休小和尚》的,逗得他們開心不已;又試過在某年的聖誕節前夕,我們在中環置地廣場為上班族演奏聖誕樂曲,當時整個商場包括地下和樓上幾層都是觀眾,從他們的掌聲中得知,我們應該表現不俗。

這一切,都是那位音樂老師給我的。他鼓勵我們,引導我們,讓我們在音樂下快樂成長。

可是,因考試關係,自中五開始我就離開樂團,之後就一直再沒有演奏,更因久久沒有練習,現在就算拿起長笛,也記不起如何吹奏了。不過,多年的音樂薰陶下,即使我現在庸庸碌碌,平凡無奇,但我學會了欣賞音樂,享受音樂,終身受用。

看了這部麥兜電影,現在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我會流淚,只知當聽到電影中孩童悅耳的歌聲,我心裡就有些東西不斷地在「撩下撩下」,我相信這就是「感動」,因為尋回久違了的自己而流下感動的眼淚。

最後,在開場時看字幕才知道,擔任該電影童聲合唱顧問的那位唐少偉先生,就正是在我中學時期,引導我認識音樂的那位音樂老師。唐Sir,多謝您!

&&&&&&&&

2012年8月17日星期五

為甚麼要當會計師?

此文刊於今天(2012年8月17日)的《信報》年青有計專欄。

--------

為甚麼要當會計師?(作者:Bittermelon)

大家在讀書的時候,大抵都試過以「我的志願」為題做作文功課,而志願或多或少與使命感有關,對吧?例如想作育英才的會當老師,救急扶危的會當消防員,警惡懲奸的會當警察,濟世為懷的會當醫生,申張正義的會當律師。那麼,是什麼驅使我們去當會計師的呢?

記得自己小時候從未想過要當會計師,只因高中會考的成績不理想,誤打誤撞進了工業學院修讀會計,畢業後就理所當然入行了。之後日間工作晚間讀書,最後成為會計師,轉眼間已有二十年,但從未想過為了甚麼。若今天硬要去找個理由,相信我會說為了生計。

最近問了很多行家相同的問題,說因讀書不成而入行的有,因完成父母心願的也有,因追求穩定收入的亦有,就是沒有人像其他專業一樣,因為一個使命而入行。

說到這裡,既然當會計師的不會有什麼使命感,那是否意味我們對社會全無貢獻?多年的工作生涯告訴我並不是這樣,只是我們在社會上的角色和功能不像其他專業般明顯。

相對於上述以人為本的職業,會計師終日講錢,在很多人的眼中銅臭無比,難怪我們有「會計佬」、「算死草」、「bean counter」等稱謂。雖則如此,但由於會計師始終是一門專業,而且收入穩定,加上入行門檻較寬鬆,就算我這些讀書不成的,只要肯努力,也能得到不錯的發展機會,所以近年入行者眾。

會計師的服務對象多是企業,機構及投資者,我們的工作就是通過收集和分析種種經營數據,為他們提供準確和可靠的資訊,方便他們做投資以及營運上的決定。曾經有學者說過,社會上每個個體之所以能夠共存,靠的就是互惠互利的關係,要關係能夠延續,有效的溝通就至為重要,而會計資訊正是方便個體之間的溝通語言。

協助經濟活動有序進行

例如企業的已審核財務報告,投資者能先藉此去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營運表現,之後再去做投資決定;又例如企業的內部產品銷售報告,管理層藉此可以了解各產品的銷售情況,以協助制定營銷策略。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到,不論是核數還是會計,我們的工作就是為用家提供資訊,以協助經濟活動有序進行。

其實會計師和現代的經濟活動息息相關,除了審核和會計外,我們的工作範疇還包括稅務策劃、財務分析、財務管理及策劃、架構重組、管理會計、風險管理、內部審計等。這些工作都不單只是提供資訊,更加是崁入管理當中,成為企業管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若果現今的社會內沒有了會計師,不單經濟活動不能順利進行,企業也不能暢順經營,更遑論社會的經濟發展了。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正如典故所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果會計師濫用別人對他的信任,而去參與非法的勾當,例如造假數以誇大企業的資產和盈利,又或者明知財務報表不真實,但還出具無保留意見的核數師報告等,這不單失信於服務對象,更會影響經濟活動的秩序,最後使公眾不再信任我們。

良好品格至關重要

所以,要成為會計師,各會計專業團體均要求申請人具備良好的品格,而且會計師都要嚴格遵守所屬團體的行為準則。

不單如此,各團體均有一套懲處機制,例如香港會計師公會,倘若有會計師德行有虧,即使所犯之事與會計工作無關,輕則受到公開譴責,重則停牌兼罰款。

「香港會計師」其實是一個金漆招牌,由前輩高賢辛苦建立,到了現在由我們來維持。換一個角度看,這個金漆招牌就是一個「層層疊(Jenga)」,每一塊木條就代表著我們一員。當其中一塊因利誘而被抽出,層層疊未必一定會倒塌,但當愈來愈多的木塊被抽走,整個層層疊就變得岌岌可危。

行文至此,其實不必再去深究為何要當會計師了,因為相比之下,要如何能成為一位盡責的會計師更為重要。只要我們做好本份,就是對社會做出了貢獻。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hk/

&&&&&&&&

2012年8月13日星期一

會計新手須知:會計和核數(一)

不時都有新手問一個問題,究竟會計和核數的具體工作是甚麼?它們有甚麼分別?前途和工資又如何?

首先簡單講講會計。會計的基本工作是有系統地收集和記錄企業財務活動的相關資訊,從而編制財務報表及各式各樣的分析,方便管理層管理企業。一般來說,每一家企業基本上都需要會計這個功能,而商界每年都向市場提供大量會計職位。

根據職業訓練局最新的《會計業2011人力調查報告書》,商界包括商業及服務行業,與及工業機構,他們合計有72,870位會計從業員,佔香港會計從業員總人數的74%。

會計工作的範疇其實很廣,除了上述的基本工作外,當中還包括Financial reporting、Management accounting、Cost accounting、Treasury、Corporate finance & planning、In-house taxation、Company secretary、Internal auditing、Compliance等等。

若按職級,會計可以分為基層,中層和高層。以傳統的會計工作為例,基層職為包括會計文員(Accounting Clerk)、會計見習生(Accounting trainee)、會計助理(Accounting assistant)、助理會計主任(Assistant accountant)、會計主任(Accountant / Accounting officer)、高級會計主任(Senior Accountant)等;中層包括首席會計主任(Chief Accountant)、會計主管(Accounting supervisor)、會計部副經理(Assistant accounting manager)、會計部經理(Accounting manager)等;高層職位包括財務總監(Financial controller)、首席財務官(Chief financial officer)、財務董事(Finance director)等等。另外,相對於核數而言,會計在升職方面比較慢,這是因為會計從業員的流失率不像會計師行般高。

至於入職條件,不同範疇和職位的要求都不同。就以最基本的會計文員為例,一般來說,中小型公司大多都要求申請人至少有LCCI會計Level 2的資格,而大公司則要求大學學歷,有些更會要求申請人需要會計專業團體(例如HKICPA)的學生會員資格。

在發展方面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在商界由低最起,例如由會計文員或者見習生開始,一步步向上,並按自己的興趣、專長和機會選擇不同的範疇。二是先在核數方面發展,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後才轉到會計,這個途徑將會稍後再談。

至於薪酬,根據JobsDB的2012年薪酬調查報告,各職級於2011年的月薪範圍如下:會計文員$10,350-14,162、助理會計主任$15,000-20,000、會計主任/高級會計主任$19,000-27,875、首席會計主任$25,000-31,500、會計部經理$31,625-43,950、財務總監$45,000-80,000、首席財務官/財務董事$50,000-100,000。

當然,以上的資料只是一個參考,在實際中未必一定有這個數。就以會計文員為例,我就認識不少新手的工資只有$8,000-10,000。

最後一提,相對於核數而言,會計的工作壓力比較少。雖然加班少不了,但通常都只在月結及年結時才發生,不像核數般經常要加班至深夜。

下一篇講核數。

&&&&&&&&

2012年8月9日星期四

「不三不四」又如何?

先母曾說過,我在小學一、二年級時已經寫得一手很漂亮的字,今天回想起來,應該是和家父及先母的教導有關,雖則他們讀書不多,但寫字極為漂亮。記得我年少時曾到家父工作的超市打暑期工,他只用「箱頭筆」就能造出漂亮的商品促銷海報。

可是,今天我寫的字醜陋無比,東歪西倒像比薩斜塔,為什麼呢?事緣自己在一次寫字習作當中,老師不相信如此年紀能寫得出如此漂亮的字,並且質疑我的功課是由家人代筆。當年我也儍得要命,為免再受老師質疑,居然故意將字寫醜,久而久之兼積重難返之下,自此我的字就寫得很難看。

我因此事遺憾至今,為什麼如此受他人影響。不過,幸運的是因我很早就受了此教訓,所以自少懂得努力去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有朋友因自己是Band 5學生就自暴自棄,認為如何勤奮也脫不掉Band 5仔的標籤。又有朋友因不是大學畢業就此認命,以為如何努力也不會得到升機會。我的小故事證明了一點,因別人而影響自己是最不值得的。正如當年老師認定我不會寫得一手好字,若果我選擇不放棄,反而用行動去證明自己是對的話,今日我的書法就不會如此醜陋。

經常聽到不是在「三大」畢業的同學,以及不是在「四大」工作的朋友說,自己在會計行業如何沒有前途、沒有希望,其實也是同一道理,不要理會別人如何去看,這些「不三不四」只是個無謂的標籤。

坦白講,既是三大畢業,又在四大工作,在職業發展方面當然較其他人順利,選擇也比人多。但這並不代表「不三不四」就是無前途。在香港,會計畢業生其實選擇有很多,例如加入商界從事會計工作,工種就非常之多,除了傳統的會計外,還有Financial reporting、Management accounting、Cost accounting、Treasury、Corporate finance & planning、In-house taxation、Company secretary、Internal auditing、Compliance等等。

若想於核數方面發展,又可以加入本地的會計師行,他們當中有不少是很不錯的。入職之後可以邊學邊做,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後可以嘗試再次申請Big 4 及2nd tier,或者轉來商界從事會計工作,又或者繼續從事核數,他日執業開設自己的會計師行。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不三不四」的選擇絕不會比人差。

在現實中當然有不少人會單憑標籤去看待別人,單也有不少人只會看你的表現和能力。人家怎麼說自己控制不了,盡力去做好本份才是最實際。

&&&&&&&&

2012年8月6日星期一

何謂Full set

經常都有朋友問同樣一個問題,很多時候在會計的招聘廣告當中,都會看到有僱主要求申請人懂得Handling of full set accounts(俗稱Full set),究竟何謂Full set呢?

其實不同的公司對Full set的定義都不會相同,不過,一般來說至少會包括以下幾項:

1) 負責公司賬目的月結和年結,當中包括編制Balance sheet,P&L,Cash flow statement,以及Change of equity statement等等。有些還會要求懂得編寫Notes to accounts。

2) 負責公司的一切稅務事宜,包括計算利得稅以及申報事宜。即使公司騁用會計師來幫忙處理,也要負責和他們合作,提供和準備相關的資料。

3) 負責公司秘書事宜,和上述一樣,就算騁用律師或者公司秘書顧問,也需要和他們合作,並且監察他們的工作有沒有遺漏。

4) 負責編制各類Management reports,例如Budget vs actual analysis、Sales report、Stock report、Cash flow forecast 等等。

5) 負責年度核數,向核數師提供所需資料。不同的核數師,看的東西都不一定相同,不過會要求將一些重要的Accounts拆成Breakdown,好讓他們審核。例如Trade receivable account,各個Debtor的明細,賬齡,以及年結後的回收情況等等,都要向他們提供。

另外,關於月結和年結,每次都難免要做Adjustment。例如公司做expense items 時用cash basis入數的話,在月結和年結時就要將該月未付的expenses做accrual了。另外, 一些常見的month-end / year-end adjustment包括: depreciation of fixed assets、re-allocation of expense items、re-classification of balance sheet / P&L items (例如將AR既CR balance reclassify 做AP, 將AP既DR balance reclassify 做AR等等)。

好友WYJIMMY早年就寫了幾篇文章講Full set的,有興趣不妨看看(http://wyjimmy.blogspot.hk/2008/03/full-set-ac.html)。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