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日星期六

不教無類 香港教育的哀歌


約在2000多年前,有位仁兄見到富人才能接受教育,因此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這位仁兄就是孔子。在那年代,窮人不能讀書是理所當然,孔子竟然不問貧富因材施教,思想在當時如何先進可見一斑。有趣的是,2000多年後,人們的思想沒有怎樣進步過,一個號稱國際大城市的香港,居然還有校長連同一些區議員,公開歧視那些需要特殊照顧的學生,說的就是群育學校計劃遷至屯門一事。

帶頭歧視教育工作

其實NIMBY之事,在香港早已是司空見慣。前有麗晶居民反對興建健康中心、梅窩居民反對正生書院遷校,還有將軍澳堆填區、黃大仙大磡村和西九龍六號地盤興建公屋,皆遭遇當區居民反對或要求縮減規模。但今次特別之處在於,竟然有教育工作者帶頭歧視教育工作。

區議員是民意代表,反映區內居民的憂慮尚能理解(但不認同),但身為一校之長,理應以身作則為下一代作個好榜樣,現在卻反過來,帶頭示範如何歧視和標籤學童。這些所謂教育工作者,在夜闌人靜之時,請撫心自問,究竟你們還配從事教育工作嗎?難道當老師的初衷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

雖然涉事校長已公開表示,為「引致公眾對特定學生有錯誤印象或負面認識」深切道歉,但細看聲明,該校根本未有改變反對立場,仍然要求當局充分諮詢。很明顯,所謂道歉只為平息民憤,完全沒有反省的意思。

說沒有反省,原因有二。首先,根據教育局解釋,其實早於今年2月已就遷校一事諮詢該校。該校反指未有充分諮詢,歸根究柢只是不滿當局,未有採納擱置遷校的建議。有趣的是,就連負責此事的教局官員,也表示對該校的反對立場始料不及。

不顧底線抽政府後腳

其次,對於用上極負面的言辭來標籤群育學生,該校長推說是引述教育局的指引內容。雖然公眾對當局已沒有多大好感,但一事還一事,不代表當局在此事上有做錯。不要忘記,該指引主要是給全港學校使用,目的是協助老師識別有特殊需要的學童,再行決定是否有需要作轉介。因此,指引需要詳列所有情況,自然也包括極端行為。可是,該校長卻片面地引用最壞情況,居心如何不問可知吧?

至於那些區議員,他們不單代表民意那麼簡單,當出現與當區有矛盾的公益政策時,是否應盡義務向居民解釋,以協助政府施政?難道為了撈選票,就可以不顧底線抽政府後腳?令人不解的是,屯門區議會早已通過群育遷址計劃,幾位區議員突然跳出來反對,又代表什麼呢?

有朋友跟我說,香港祟尚自由經濟,教育只是一場交易,學校當然是以排名為先。道理很簡單,學校沒排名就沒錢,沒錢學校就不能維持。所以,本地學校為了生存,「不教無類」是先決條件。乍聽以為是調侃之言,但認真咀嚼就嘗出味道來。例如TSA,好些學校為保排名,強迫學生操練試題。又例如那些無法融入主流學校的學生,大多數學校都是勸退了事,而不是循循善誘幫助學生重回正軌。當然,每間學校的學生人數眾多,花資源和時間於個別學生有違公平,而且也擔心影響其他學童,抱着out of sight, out of mind心態去處理,外人也無從置喙。

群育不幸有這樣鄰居

可是,群育的作用就是協助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說得白一點,就是為主流學校執手尾。諷刺的是,主流學校不單沒有感恩,而且還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恥與群育為鄰,實在令人憤慨。事已至此,群育應另行選址。問題不在群育本身,而是不幸有這樣的鄰居。試想想,每天出入都要碰到一個歧視自己的人,與其終日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倒不如避之則吉為佳。

凡事有兩面,雖然群育學生受人歧視,但事件反讓社會加深了解和認識特殊教育,對日後發展起了正面作用。

最後一提,我們不奢望所有校長和老師皆像孔聖先師般,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但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事業,至少不要立下壞榜樣,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做人態度。由此等教育工作者來教導下一代,我們還能不悲哀嗎?

2 則留言:

anonymous 說...

becoz when being internal audited by their
society or association running these schools
they may get blamed 。。。。。

LCK1028 說...

群育係好野黎。真心幫到唔少小朋友。

其實香港仲有一種叫實用中學0既學校,佢地真係唔少操行問題喇。

只能笑個唔知咩陳乜乜芳中學校長ON9。。。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