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星期一

分工的真意

分工(Segregation of duties)是當今企業的重要管理手段,但有多少人想過,為甚麼要分工?例如為甚麼硬要把銷售、採購、庫存、HR、會計等分別由專人負責?不分工可以嗎?

其實分工與否全看需要,因為過份分工只會適得其反,例如將一件工作斬件由多人同時處理,看似能加快完成,但若彼此欠缺溝通的話,通常事與願違的居多。所以,分工要通過合作,才能做到「分工合作」,發揮其應有效果。那麼,怎樣才算是有需要實行分工呢?就我所知有以下幾個情況:

互補不足:很多工作,特別是比較複雜的,都需要依賴擁有專門知識和經驗的人才去完成。就以一般企業為例,通常是銷售管銷售,採購管採購等等,各自運用本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互相合作把工作完成,為企業帶來利潤。

互相制衡:分工是重要的內部控制手段方法,通過它做出互相制衡或監督的效果。就以開支票為例,準備支票和做賬的人,不能同時是審批人去把支票開出。又例如醫院裡醫生只管開出配方,配藥則由藥劑師負責,這種分工安排就能減少用錯藥的機會。

加快速度:將工作分成很多不同的工序,可以同步進行的就同時進行,藉此縮短完成的時間。例如製衣廠縫製裇衫時,袖、領、衫身等會先由不同組別的工人同步縫製,完成後才把各組件縫合成為一件裇衫。因為各組工人只專注於一個工序,不斷重覆下變成熟能生巧,效率因能提升。如果整件裇衫都由每位工人負責去縫製,速度就相對比較慢了。不過,據說有研究指出,現今工廠的分工方法會對工人或多或少做成心理問題,所以有些工廠就推行一些措施來防範,例如在廠房播放輕音樂,以舒緩工人的工作壓力。

如果沒有上述的需要,我認為就不必也不應分工了。

最後一提,要做到分工合作,彼此的權責必需清晰以及預先訂下來。不過,很多時問題都發生在未能預知的突發事件上,而爭駁也往往在這時發生,難予避免。

&&&&&&&&

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會計師之路如何走

本文於今天(2012年1月27日)在《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內發表。

--------

會計師之路如何走 (作者: Bittermelon)

某日筆者和內子在某餐館吃飯,無意中聽到鄰桌夫婦的對話,他倆正在討論女兒「考牌」一事。聽到這兩個字,筆者份外留神,心想不是去考會計師牌吧?

抱着八掛心態聽一下,果然估中,他們的女兒於年前大學畢業,現正從事會計工作,丈夫希望女兒早日考牌成功,妻子卻勸他不要給女兒太大壓力,況且女兒的工作經驗不足兩年,而且未有核數經驗,根本「未夠班」去考牌。

事實上,目前太多年青人投身會計行業。粗略計算,現在香港每二百三十人就有一位是會計師,若以就業人口計算,比率更上升至是一百一十七對一,而且近年會計師人數不斷倍增,就以去年為例,完成會計師公會專業試的學生就有二千多人,這數字還未計算其他會計專業團體,例如ACCA及澳洲會計師公會等等。

普遍對考牌存誤解

雖則近年會計職位也增加了不少,但工資的加幅卻跟不上,這就證明會計師供過於求,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父母擔心女兒前程絕對可以理解的。

其實夫婦對考牌有些誤解,當時有股衝動想向他們解釋清楚,但自己只是閒人一名,連「撘枱」也不是,貿然向人家撘訕並指中錯處,除了太過唐突之外,恐怕也玷辱會計師之名。不過,從他們的對話當中估計得到他倆是從商的,那大概也是《信報》的讀者,如果此文有幸讓他們讀到,筆者也算是在新正頭做了件好事。

要成為合資格的會計師,以香港會計師公會的專業資格課程(Qualified Programme,簡稱QP)為例,考生必須通過專業考試,並按個別情況擁有三年或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專業考試主要是測試考生的專業知識,而工作經驗則是確保考生能將知識運用到工作方面。所以,考試沒有甚麼「未夠班」之說。

以筆者經驗,就算未取得足夠的工作經驗,也建議考生盡快去考專業試。因為當日後工作愈見繁重時,隨時連考試的時間也沒有,更諻論找時間溫習了。

至於工作經驗方面,就香港而言,會計師大致分為執業和非執業兩種。前者是受聘於各類型大小公司的獨立第三者,每年為大小企業的賬目進行核數並出具核數師報告;後者則是企業的僱員,協助企業處理日常會計,財務及其他相關的工作。

另外,和上述那對夫婦一樣,很多人以為會計師必須要具備核數工作經驗。其實不然,只有執業會計師才有此要求。要成為執業會計師,除了要完成專業考試以外,考生必須擁有四年或以上的審計工作經驗,當中至少一年是在取得非執業會計師資格以後獲取的。倘若要成為非執業會計師,工作經驗方面的要求則改為會計,財務及其他相關的工作,例如實務會計、稅務、內部審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司庫等等。而年期則按考生的教育程度而定,最快只須三年,最多也只須五年。

工作選擇何去何從

每當這個時候,筆者都會收到很多電郵,問會計師選工作時的種種問題。這也難怪,因為會計師的工作範疇很廣,特別是剛畢業的同學,怕入錯行,日後恨錯難返。其實初出道的會計師大致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審計,二是會計,三是先審計後會計。

審計就是在會計師行工作,最高職位可以升至合伙人,或自己出來執業做老闆。會計就是在企業或者機構從事會計及其他相關的工作,最高職位就是企業的CFO。第三條路,就是在會計師樓工作了一段時間後,轉去企業從事會計工作。至於選哪一條路呢?

筆者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走那一條就全看自己的興趣、長處和能力。另外,筆者建議年青會計師及早選定職業路向,切忌舉棋不定,這條路行了一下,那條路又行一下,除了兜兜轉轉浪費時間之餘,轉工太頻密也會影響履歷,不利日後找新工作。

最後一提,會計師牌只是會計師之路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日後還要按職業發展的需要去進修,是一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

原文:http://hkyaa.blogspot.com/2012/01/bittermelon_27.html

&&&&&&&&

2012年1月25日星期三

家庭煮夫

內子最近身體抱恙,家裡已很久沒有開火寸,每天不是大家樂,吉野家,麥當勞,就是美心或者太興。可惜住處附近沒有大快活,否則定必納入其中。

天天都吃快餐,舌頭都快要淡出鳥來,既然如此,不如就在農曆新年假期,由我親自下厨,順便練習一下久違了的「厨藝」。

其實我的「厨藝」很糟糕,只是於年幼時跟先母學習過些皮毛,以及當童軍時玩過野外烹飪,論程度的話,比「難吃」稍為好一點點而已。

第一餐飯兩餸一湯煮了出來,內子的評語是默然不語。其實我吃了一口後已知出事,肉餅味淡而且過熟,炒菜味鹹而且也一樣過熟,本以為老火湯沒有問題了吧,豈料忘記下蜜棗,茨實又過多,弄至味道帶點酸。

為了讓內子有餐好食,唯有努力研習食譜,和向別人請教。第二餐煮出來已有很大的進步,至少內子能吃得下所有餸菜。以為將會煮得愈來愈好,可是第三餐煮些比較複雜的菜餚時又失手了。連續幾餐下來,最後發現,以我現今的程度,就只能煮些簡單的菜色。

除此以外,買菜也是個頭痛問題,懂得弄的菜色不多,煮來煮去都是那些,預備第五餐的餸菜時開始有點不知所措,在超市和街市轉來去都不知買甚麼好。最誇張是除夕當日的午飯後,本來打算買點豬肉做肉餅和㷛湯,怎料超市的鮮肉已搶購一空,街市的肉枱也準備收檔,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還有小量供應。

如來當個家庭煮夫一點也不容易呀!

&&&&&&&&

2012年1月19日星期四

Staff與Manager的分別

Staff與Manager的最大分別,前者「管做」,後者「管人」。

認識一位IT人,最近業務部要求他編寫一個程式,以協助記錄報價和做一些管理報告。老闆傳話下來,因有實際業務需要,要求他於一週內完成。IT人認為不可能,因為他預計要三個月,所以向業務部說不成。老闆得知後問為何,可是IT人認為老闆「無知」,既然不懂得IT,解釋也沒用,竟然懶得去理會,一派死豬不怕滾水燙的樣子。

雖然很多老闆都是無理取鬧,經常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但不少老闆還是肯講道理的,只要解釋清楚,並且建議些臨時措施去解決業務上的需要,很多老闆還是願意接受的,而這位老闆就是一例。其實IT人可以先準備一份時間表,寫明各主要工序的預算時間,並以此來向老闆說明,這樣就比較容易爭取多些資源和時間了。就算最後不成功,也是盡了力,好比甚麼都不做來得強吧?

IT人其實能力不差,但做了多年也無法「上位」,眼見工作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卻步步高昇,就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並且抱怨為甚麼天下所有老闆都不懂得用人。在職場上認識不少這樣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精力放在「管做」,但卻不太懂得「管人」。

其實Staff與Manager的最大分別,是前者「管做」,後者「管人」。Staff甚麼也不用理會,只需要懂得「做」就可以了。相反,Manager不一定要做得出色,但卻要懂得管人,好待把工作完成。

要由「管做」升呢成為「管人」,第一步就是要學會從老闆的角度去看和考慮事情。工作多年,絕少見到「只管做」的能夠成功上位。就算僥倖遇上,但由於無法駕馭下屬,唯有將所有工作攬上身,但一天只有24小時,最後把自己累倒收場。

上述說話已經講過,勸也勸過,不肯聽而且還要堅持和老闆搞對抗,我也沒有辦法。IT人年紀也不少,既然他這樣選擇,就由他吧。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此言一點不差。

&&&&&&&&

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

如何編寫Audit Program

最近有朋友問如何去編寫Audit Program(APG),我將答覆用中文整理以及補充了一下作為日後參考。

就我以前所見,APG分General和Specific兩類。前者主要是根據Best Practice而寫成,一般比較「大路」,可以用於不同企業。雖則如此,但由於不是度身訂造,未必完全適合Auditee的實際情況,所以使用時要加倍小心,特別是一些企業獨有的地方可能被忽略。至於後者,就是根據Auditee的實際情況而寫成,今天要講就是如何編寫這種APG。

先旨聲明,以下這個方法主要是Risk-based approach,經某大MNC的內審廣泛採用,我學了以後曾在幾家企業試用並改良而成。由於沒有跟教科書對照過,所以此法未必是最好,不過就頗為實用。

首先,我們需要為被審的範圍編制一下風險列表(Risk Chart),將當中涉及的主要風險主開列出來。由於風險可能會有很多,為免遺漏,最好是按照流程的順序找出來。例如審核倉庫流程,可以先由收貨(Stock receiving)開始,將其風險列出,例如收錯貨、多收、少收、貨不對版等等。之後再將存貨管理(Stock maintenance),發貨(Stock issuing)等流程的風險詳細列出來。

在準備風險列表的同時,我們研究和記錄Auditee的現有流程和主要內部控制。我們可以透過Flowchart或Narrative note來做記錄。

完成上述兩個步驟以後,接下來為每個風險與相應的內控做配對。例如發貨單的其中一個風險是有遺漏,其相應的內控就是所有發貨單均有一個序號,而且有專人定期檢查,以及跟進遺漏和跳號的發貨單。完成配對後,那些沒有相應內控的風險就是問題所在,之後尋找證據或實例,並訂出合適的改善建議。

對那些已配對上內控的風險,我們需要設計測試以證實相應的內控是否存在和有效。如上述發貨單的序號,我們可以利用審計軟件,去測試所有單號都是順序而且沒有遺漏和跳號。另外,亦檢查是否有專人定期為序號做檢查。若果測試結果是合格,我們則可以相信相應的內控的確存在和有效。倘若結果是不合格,這就是審計發現,找出實證後,就訂出合適的改善建議。

以下是一個APG的格式,我認為既簡單又實用,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Sample APG

&&&&&&&&

2012年1月14日星期六

名店禁拍風波 突顯香港優勢

本文於昨天(2012年1月13日)在《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內發表的。

--------

名店禁拍風波 突顯香港優勢(作者:Bittermelon)

最近有報道指出,某國際知名品牌店涉嫌歧視,不許港人在店外拍照,據說此舉是為了保護櫥窗內產品的設計版權,可是,記者卻發現只有港人拍照才被驅趕,同樣是黃皮膚,黑頭髮的內地遊客,卻完全沒有限制。

報道一出,全城嘩然,想不到在二十一世紀一零年代,香港竟然還有地方奉行「華人與狗,不得內進」式的歧視。既然如此明目張膽,何不索性在店外豎起告示牌,並寫明「此乃大款專用景點,港人與狗,不得拍照」?

難得的是港人不甘受此屈辱,個個陳真上身,集體到店外「挑機」,齊心把「港人與狗」的無形牌匾踢個稀巴爛,以行動宣示主權,告訴國際品牌大戶這兒是香港,不是昔日的殖民地,更不是舊日列強的租界,挽回我等尊嚴。

香港吸引之處

可能有人認為不應如此,否則嚇跑人家把名店悉數遷往內地,到時還如何吸引他們來港做投資?可是實情卻剛好相反,筆者就舉個實例。某件國際名牌產品,相同款式,用料連包裝也一模一樣,在國內專門店盛惠五千多元人民幣,香港專門店卻只需二千多港元,還未計算滙率,用相同的價錢足以在香港買兩件。

為甚麼差距這麼大?因為香港既沒有營業稅、關稅和增值稅,也沒有城市維護建設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費附加、河道管理費等一大堆,更沒有住房公積金、失業保險金、醫療保險金和工傷保險金,而且香港的利得稅稅率,比內地的企業所得稅低很多。

此外,香港沒有外滙管制,資金可以自由進出,賺到的利潤可以隨時滙走而不用繳交預扣稅,加上香港的勞工法例相對寬鬆,究竟是誰吸引誰,誰借靠誰,大家心中有數吧?

以上只是稅務和財務上的吸引之處,香港另一賣點,就是內地同胞對香港「購物天堂」之美譽特別有信心。不單是貴價貨,就算是十元八塊於國內生產兼有售的醬油,內地同胞也要在港買「幾打」回去。不信?請到上水、沙田和旺角火車站去看看,就知道筆者所言非虛。

港人一向搵錢至上,不做「打爛飯碗」之舉,但周日竟然有千多人到場抗議。不單各大小傳媒,就連立法會議員和特首候選人也開腔力撐,除了大家不認同歧視行為外,更重要的是港人籌碼夠。

鞏固優勢為上策

試想想,如果我們要靠吃他們那碗飯,當日還會如此群情洶湧嗎?名店借靠香港優勢發財,但卻不懂尊重港人,這不是《亞凡達》翻版嗎?

是次禁拍風波清楚顯示出,鞏固香港目前的優勢很重要。要如何去做?筆者這方面認識尚淺,實在不敢妄言。不過,就上述兩項優勢,在此斗膽說幾句。

首先,維持香港現有的稅制很重要,上面的例子已清楚說明,香港稅種少,稅率低,稅例既簡單又易明,徵收方法也很公平,多賺者就多付,少賺者則少付。

另外,香港目前沒有像其他地方那樣,有五花八門令人頭痛的稅務優惠,省卻企業和政府機關不少行政開支之餘,也避免有心人在複雜的法律法規中鑽空子,找漏洞。

雖則如此,香港稅基狹窄的問題仍未解決,目前政府主要依靠控制開支和龐大的財政儲備,以應付經濟波動帶來的問題。所以,適度擴闊稅基是必須,但不應對目前的稅制有太大的改動。

至於財政儲備方面,政府應繼續奉行「應使得使」的態度來理財。像去年般每人派6000元當然皆大歡喜,但由登記、核查以至派發的程序有如一場大龍鳳,與其花上9000萬元行政費,倒不如全用於紓困措施上來得更實際。其實前幾天已有業界同仁向政府提出具體的建議,全是針對性強、可行性高,希望財爺慎重考慮。

除此以外,我們要設法保住「購物天堂」的金漆招牌。奸商欺騙遊客的新聞不絕於耳,目前單靠旅發局、消委會和海關似乎並不足夠,最怕是各施各法,花了資源卻效果不彰。若果政府能多撥資源,並由單一機構居中調度和統一籌劃,效果可能更理想。

政府正為2012/13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做咨詢,希望財爺多聽取業界的意見,令任內最後一份預算案取得各方的認同。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2/01/bittermelon_13.html

&&&&&&&&

2012年1月10日星期二

天與地有感

一直有追看《天與地》,因為看過了首集之後,發覺敍事手法特別,而且也被余詩曼的Rock女造型所吸引。看完最後一集後就更加興奮,因為此劇沒有像其他般「衰收尾」。最討厭是那些故作神祕,像為續集埋下伏線的那些劇集,拖泥帶水看得令人沮喪。

《天與地》結局的其中一幕,講述三位主角臨時上陣,走上台合奏出不久前才譜上歌詞的新作,即是片尾曲《年少無知》,而且得到台下觀眾熱支持。很多人看到,只要有夢想,那怕有一天終會成真,而我卻看到另一面,不是幾位主角在年少時長時間努力夾Band,練就出合拍和默契,就算今天有機會上台表現,結果也必是枉然。

這劇給我一個啟發,要敢於發夢之餘,也要努力去做夢。不去做而只是齋講,這不是夢想,而是妄想和空想,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如果我要有夢想的話,就不要計教得失,也不要計算成敗,先自行努力一番,打好基礎後,才夠資格講夢想,談理想。

&&&&&&&&

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不變勝大變?

本文於今天在《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來刊登。

--------

不變勝大變?(作者:Bittermelon)

本屆特首選委會計界別選舉總共有七千六百多位會計師投票,佔會計界選民人數約27%。反觀香港會計師公會關於「一人一票選會長」的EGM,出席人數加上代理人票,僅約二千二百名,佔會計師總數不到7%。

後者是業界大事,影響公會日後的發展深遠,前者卻和業界沒有多大的直接關係,那為甚麼一眾會計師甘願在投票日冒着嚴寒的天氣,在難得的星期天跑到老遠的票站,投票給心儀的候選人,卻不願舒服地坐在辦公室或家裏,花幾分鐘填寫EGM的代理人票,去為一人一票選會長的議案表態?

搵食最重要

最近與一位會計界朋友閒聊,他的一番話可能反映出上述問題的玄機。他說:「我們這班會計師最着重『搵食』,與搵食無關的,定必視為無關痛癢的小事,不值一提」。

的確如此,公會會長如何產生,是通過目前理事互選,還是由會員一人一票選出來,業界的幾個問題,例如工時過長,競爭過大等都不會即時解決,況且會長是誰也不會影響搵食,又有多少人肯理會呢?

相反,雖然特首選舉對業界沒有直接關係,可是誰人上場做特首,對香港的經濟必然有所影響,而會計師搵多搵少全看香港的經濟,所以大家紛紛透過選選委來表態,希望藉此「間接」選特首。

這正好解釋,為何是次選委選舉中,多位屬於「中立」的候選人都鎩羽而歸,而旗幟鮮明的就大勝而回。

根據各大報章報道,唐營支持者在會計界選委中大獲全勝,三十個席位中有一半是唐營,梁營就取得四席,而泛民則有九席。倘若情況屬實,不計算志在參與、屬於泛民的何何和馮馮,為何業界喜歡唐唐多些呢?

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各會計師大行均支持唐唐,所以動員旗下會計師把選票投給唐營支持者。可是,香港目前的選舉制度是不記名投票,而且保密工夫極佳,況且會計師全是受過高深教育、有獨立思考的專業人士,不是那麼容易被動員的;你叫我投A,我暗地裏投B,你又找我沒辦法。

所以筆者並不相信此說法,選舉結果必是反映出我們的本身意願。

一人一票選會長的議案被大多數與會者否決,似乎大家喜歡「不變」多於「大變」。若以此來解讀選委選舉之結果,唐營大勝可能出於會計師不想有任何重大轉變。

唐唐出任政府高官多年,相信他上場後,施政不會有驚天動地的轉變,應該是優化現有政策居多。但若梁梁上場的話,大家可能擔心他「太」有作為,怕他來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更懼怕他成為董伯伯的翻版。

盼望不要變

當然,以上只是胡亂猜測,但總括而言,大多數會計師都怕變,即使現在香港還是問題多多,搵食依然不容易。可是,與其他行業相比,會計還算是過得去,一旦有大變,怕一切都要重新洗牌,事事講求保守的會計師自然不希望見到。
以此推測,誰能保障既得利益者多些,誰就能在連建制派也說是小圈子的選擇中勝出。不過,相比起往年,這場選舉的確比之前的好得多,至少我們可以有機會表態揀誰,而不像往年般冇得揀。就當是2017的熱身也不錯呢!

話說回來,來屆不論誰人當選做特首,香港仍然可以忍受「不變」嗎?不說別的,單說地產霸權,他們肆虐香港已久,影響着各行各業,已經令社會上下喘不過氣來。

根據某周刊的調查所得,現在每賣一底三十粒的雞蛋仔,有十七粒已給地產商賺去了,更不要說大集團把整個市場壟斷,還公然向供應商施壓,逼令小商戶不許將貨品以低價銷售,像要趕盡殺絕為止。

還有兩電執意加價、本地孕婦無床位、教課書書價年年加、急症室變外地人專用產房、名牌私人屋苑變劏房樂園等等。

筆者想問一句,是否要等到一底雞蛋仔「進貢」給地產達廿幾的時候,我們才尋求改變?到時才去改,還有用嗎?新一年剛至,我等蟻民可以做的,就只是卑微地求求未來特首,請您行個好心,真心為我們籌謀一下,好嗎?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2/01/bittermelon.html

&&&&&&&&

2012年1月4日星期三

小鹿斑比

某日在家閒極無聊,無意中在電視機看了一套叫《小鹿斑比》的卡通片。看其攝製手法和聽其配樂,以為是六、七十年代的產物,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是1942年的作品。記得有一幕是講森林行雷閃電的情景,閃電時就用上大鈸(即大鎈鎈)來表現雷聲,暴雨過後水珠滴進水潭的一刻,就用上單簧管來作結,顯出配樂者的心思。

故事內容其實很簡單,講的就是斑比由出生至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遭遇。在斑比的一生中,「人類」是最大的威脅,斑比媽媽的生命就是給人類奪去的,未婚妻也差點被獵人帶來的一大群獵狗咬死,而斑比為救愛人也遭獵人槍傷,差點葬身火海。

內子邊看邊叫鹿媽媽不要死,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小朋友?故事雖然簡單,情節也不算感人,而且也有一點大男人主義在內,但能透過卡通,將環保訊息種在小朋友的心靈中,個人覺得很不錯呢。

斑比和一眾主角的短片可以在廸士尼的網站看得到,連結如下:

http://disney.go.com/disneyvideos/animatedfilms/bambi/characters.html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2012年1月2日星期一

會計專業背後

昔日有「發三師」之說,究竟是那三師?網上查看發現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醫師、會計師、律師」,也有人說是「醫師、律師、工程師」,更有人說是「律師、會計師、建築師」。

無論是那三師,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受牌照管制的專業行業。但隨著專上教育普及,愈來愈多人能夠考取得到專業資格,現在不論那一師,要「發」就沒有從前來得容易了。就以會計師為例,95年人數才1.1萬,現在已經差不多3.1萬,於十幾年間增幅達180%。

會計師這一門專業,在當今一般人而言,靠它來發達不必去想,但要過些穩定的生活則不難。這就是所謂「餓你唔死,飽你唔親」。

有志於入行的話,首先必須要認清一個事實,就是於企業內,會計屬於支援功能的其中一個後勤部門,這好比一枝足球隊,會計就是籠門。籠門有別於前鋒,我們經常會聽到前鋒以天價轉球會,但就絕少聽到有籠門可以這樣。不過話分兩頭,前鋒當打的年齡有限,年過三十幾歲已經很難再在球隊佔一席位,籠門的當打年齡則比較長,三十幾歲以後的名將屢見不鮮。

所以,不要期望企業會肯花資源在會計身上。經常聽到會計人抱怨,公司只著重營銷而忽略後勤,這是不可改變的實情,中外亦然,我們的選擇就只有接受和不接受。

以香港的情況,由於薪金水平較鄰近地區高,而且寫字樓租金水平之高也是名列世界前茅,所以愈來愈多企業選擇將後勤部門搬到鄰近地區去。但同一時間,因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而且又得到祖國眷顧,由自由行帶動的零售業欣欣向榮,所以愈來愈多企業在香港積極擴展銷售團隊以及前線人員。匯豐銀行就是一例,他們最近宣布要在香港裁減三千個後勤職位,但同時卻又增聘大量前線人員。

可以預期在香港的未來幾年,前線職位將會愈來愈多,後勤職員將會愈來愈少。要在後勤方面發展的話,方法可有兩個,一是工作比別人有效率(即是鬥快),或者是工作質量比別人高(即是鬥好)。我個人傾向鬥好,因為隨著年紀漸大,手腳必定不如年輕人快,而且IT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一味靠快並不是長遠之計。

要和別人在工作方面鬥好,除了要不斷吸收新知識,願意接受新事物以外,也要培養出良好的執行力。由於後勤工作不像前線般變化大,能有效而且快速地執行管理層所指派的任務就很重要了。

有志於會計專業發展的,最好現在就想清楚自己是否合適,以免最後浪費時間,在職場兜兜轉轉,害了自己。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