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4日星期五

藉年金退保避稅?犯法嘢咪亂試!

最近有不少報章和傳媒提到,政府推出的延期年金稅務優惠存在漏洞。話說坊間有一個合資格年金計劃,只要供滿5年就可以取回百分之百保費,若納稅人認購此計劃並每年向稅局申請扣稅,然後在第5年後選擇退保取回所有保費,即變相免費獲得扣稅優惠,成功避稅云云。看到這些誤導公眾的新聞,覺得應盡公民責任解釋清楚。

首先,若有讀者不求甚解盲目跟著去做,那就恭喜了,因為此法並非「避稅」而是「逃稅」!兩者有何分別?可大了!前者是透過合法途徑去減輕稅務負擔,後者卻是犯法,隨時惹禍上身。《稅務條例》第26Q條就清楚列明,若參加了合資格的年金計劃,而日後退保並獲退還保費,之前享有扣稅優惠的納稅人,必需在收到退款的3個月內通知稅局,以便作出補加評稅。換句話說,買了年金扣了稅,日後退保的話,以前拿到的扣稅優惠需要退還給政府。

你可能會說,不通知稅局不就成嗎?誰會那麼笨把吃到口的肥肉吐出來?可是,根據《稅務條例釋義及執行指引第57號》,不按規定通知稅局而又沒有合理解釋,就是違反《稅務條例》第80(2)條,稅局可以作出檢控,如定罪最高罰款額是1萬元,另加3倍逃稅款額。

有朋友問,目前稅局有6年追溯期限制,若然供滿6年才退保,稅局也沒奈何啊!這樣說太看不起人了,稅局咁易死錯人?的確,《稅務條例》第60條限制了稅局的追稅時效,但該條例同時列明,如果涉及欺詐或蓄意逃稅,追溯期可延至10年。更重要的是,第26Q條付予稅局權力,在年金退保事宜上不受追溯期限制。

不要以為這樣逃稅不易被察覺,稅局只要向保險公司索取退保人名單,然後核對一下已領取稅務優惠的納稅人名單,誰人逃稅一清二楚。現在甚麼都數據化,寫個電腦程式進行核對,彈指之間就有結果。再講,此逃稅方法這樣蠢,被抓到的機會甚大,奉勸大家切勿以身試法。

又有朋友問,若然供滿年金計劃,然後一次過拿取年金又如何?同樣做到避稅吧?首先,退保保費並不等於年金,納稅人不需因領取年金而退還之前獲得的稅務優惠。另外,要成為合資格延期年金計劃,其中一個條件是領取期最短為10年。換句話說,可以一次過領取年金的計劃不符合扣稅資格,所以不存在避稅問題。

值得注意,除了領取期外,可扣稅的合資格年金還需符合若干條件,包括保費總額最少為18萬元,供款期最少5年,以及年金領取人須年屆50歲或以上才可領取年金。

其實延期年金稅務優惠的相關法例,在今年3月經立法會法案委員詳細審議過。只要稍為翻看一下相關法例,就會發覺已照顧到絕大部分情況,並非如某些傳媒所說存在稅務漏洞。傳媒監察政府是天職,但在批評前請搞清楚事實,讀者不是白癡,請好自為之。

原文刊於:am730 2019-05-24

&&&&&&&&

2019年5月20日星期一

蘋果未來營收靠服務

中美貿易戰再度升溫,美國進一步向部分中國出口商品加徵關稅,由目前的10%加至25%。總統特朗普經常強調關稅令美國得益,但最近有研究指出,關稅實際由美國進口商及消費者承擔。問題來了,進口貿易始終是一盤生意,為何美國進口商寧願減少利潤甚至加價,也要「保護」中國出口?

選擇進口貨的標準不外乎是價廉物美,近年中國的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即使人民幣貶值,是否仍「價廉」有待商榷。那麼,中國出口商剩下的優勢就是「物美」了。其實受關稅影響的美國進口貨不乏電子、機電和科技類等產品,消費者比較著重質素,除非找到同等級而且便宜的代替品,否則美國進口商的選擇有限。

再講,若是在中國設有生產線的美國品牌,為了避開關稅,他們當然可以將生產搬到其他地區。可是,搬遷需要資金更需要時間,覓地建設新廠,添置機械設備、招聘人手,加上生產線需要時間磨合,相信沒有一年半載辦不下來。就像鴻海集團,早前宣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設廠生產顯示屏,據報要等到明年第四季才能投產。若然加徵關稅是美國長久的國策還好些,但特朗普反覆無常,搬遷生產線後減稅,便會陷入進退兩難境地。

說到鴻海,就不得不提其客戶蘋果公司(NASDAQAAPL)。中美貿易戰發展至今都非常幸運,其進口產品一直豁免於徵稅清單中。不過,若美國將徵稅範圍擴大,還能否避過一劫頓成疑問。有一點可以肯定,相比起其他競爭對手,蘋果的利潤較大,承受關稅的緩衝自然較多。

截至2019年3月上半年度(即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硬件業務的毛利率就有33.1%。話雖如此,但於2018財年同期有35.2%。即期內下跌2.1個百分點,原因是美元升值,以及銷量下跌但固定成本猶在。特別是旗艦產品iPhone,期內銷量下跌令以營收減16%。猶幸iPad Pro和穿載裝置銷量理想,其營收分別增19%和32%,令硬件營收只減8%至1,200億(美元,下同)。

硬件銷售萎縮,服務營收卻創新高,2019財年第二季度,升16.2%至114.5億元,上半年度則增17.6%,至223.3億元,抵銷了硬件營收部分跌幅,故期內整體營收只減4.8%至1,423.3億元。

另外,服務業務的毛利率高企,上半年度升3.3個百分點,至63.3%,抵銷了硬件業務部分跌幅,故整體毛利率只跌0.5個百分點,至37.8%。

蘋果的服務營收主要來自軟件和服務,今個財年App Store、授權經營及AppleCare特別標青。值得留意,蘋果將推出多項服務,包括Apple News+、Apple Card、Apple Arcade、Apple TV+及新的Apple TV app與頻道,預計服務營收將進會進一步增加。

其實硬件業務明顯已過了高增長期,據報iPhone的用戶換機率更是下跌。不過,目前蘋果的活躍裝置超過14億個,服務業務潛力之大可見一斑,相信不久將來會成為蘋果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原文刊於:am730 2019-05-17

&&&&&&&&

2019年5月10日星期五

TVB遷就內地市場只為錢

這個標題其實有點「阿媽係女人」,電視廣播(511,TVB)是上市公司,天生就是追求盈利,不為錢為啥呢?不過,TVB最近有兩個舉措,明顯地是遷就內地市場而作出。

首先是近期受歡迎的劇集《鐵探》。雖然故事沒有甚麼新意,只是警匪與臥底的套路,再加入些親情、愛情和兄弟情等元素,但劇集節奏緊湊,演員又位位出色,很值得追看。

有趣的是,這樣一部有口碑有收視的劇集,播放安排叫人摸不著頭腦。例如上星期一在翡翠台才播放第21集,但大陸已經播放了第30集大結局,而且還是粵語版。為何會這樣?原來這套劇是TVB與騰訊控股(700)旗下的企鵝影視聯合製作,除了在香港和亞洲等地播放外,還會在內地的騰訊視頻上架。若擁有騰訊視頻VIP會籍,則可以優先點播未正式播放的集數。

在商言商,內地市場龐大,與內地視頻合作將劇集打進去,比自己拓展省時省力,既可集中資源將劇集拍好,而且投資風險較細。以2018年度為例,因聯合製作劇集及網上視頻發行錄得強勁增長,來自中國的收入升38.4%至7.33億元,按年多賺2.03億元。再講,付費觀眾可以優先觀看,其實也無可厚非。不過,大陸盜播猖獗,騰訊視頻於上星期一當晚將第26至30集上架後,不用1小時盜版已經遍布各大視頻網。香港觀眾要收看這些盜播沒有問題,因為好幾個視頻網並沒有加設區域播放限制。換句話說,香港觀眾不用等到今個星期,就能在網上觀看結局。

有甚麼問題呢?一,可能影響節目在本地播放的收視。二,可能影響MyTV SUPER的點播數。特別是後者,免費用戶的限制多多,既不能點播較前集數,又不能將視頻投射到電視螢幕。反觀盜播的視頻網,甚麼限制也沒有(當然要擔心其安全隱患)。若你是免費用戶會如何揀呢?更重要的是,香港播放的劇集居然並非首播,你是廣告商又如何想?免費電視頻道還好些,始終觀眾基礎龐大,但MyTV SUPER免費版,相信難與盜播視頻競爭。

除了首播問題外,最近還有一個舉動是為了內地市場,說的就是「安心事件」。為了此宗緋聞,TVB不惜勞師動眾全面封殺藝人黃心穎,包括抽起她有份演出的劇集,以及重拍未播出的《法證先鋒IV》。據聞重拍引致的虧損以千萬元計。為了一位藝人如此大費周章,記憶所及前所未有。為何要這樣?因為好些劇集將在內地播放,必需跟隨內地法規。例如「限娛令」,但凡有污點、緋聞或道德問題的藝人統統禁止出鏡。若不將黃心穎的戲份剪掉,相信該劇將不能在內地播放。

從2018年度的業績可看到,來自中國的收入佔比逐漸增加,去年度就增加4.2個百分點,至16.4%。由此推斷,TVB與內地的聯合製作和網上視頻發行將愈來愈多,遷就內地觀眾口味的節目相信也會有增無減。不過,TVB的主要收入來源仍是香港,2018年度就佔了總收入的70.4%,因此相信TVB仍會照顧香港觀眾,繼續製作迎合港人口味的節目。

原文刊於:am730 2019-05-10

&&&&&&&&

2019年5月3日星期五

優先股沒有讓Uber虧蝕之謎

雖然未用過Uber的叫車服務,但經常使用Uber Eat。有沒有發覺,若要通過程式支付小費給派送員,從前是派送完畢才支付。其實這很合理,用家可按服務表現付小費。不過,現已改為下單時一併支付,此舉可避免用家忘記或延續支付,不知會否令派送員的小費收入增加?

說到Uber,他們終申請在美國上市。按招股書顯示,去年轉虧為盈錄得9.97億(美元,下同)盈利。一個有趣發現,與其他在港上市的新經濟股如小米集團(1810)一樣,Uber同樣發行可贖回可轉換優先股。相信大家不會忘記,由於這些優先股需按公允值入帳,加上其後上市時招股價大幅高於當初優先股發行時的估值,所以小米在2017年出現542.72億元人民幣公允值虧損,引致該年業績錄得438.89億元人民幣巨額虧損。

不過,Uber卻沒有像小米般出現公允值虧損。莫非其上市估值低於優先股發行時的估值?非也!因美國會計準則對這類優先股的處理方法有別。按香港會計準則,這類優先股被視為「負債」,其公允值變動需要計入盈利。反觀美國會計準則,這類優先股被視為「夾層資本(Mezzanine Equity)」,即介乎權益和借貸之間的一種融資渠道。其會計處理方法與權益類似,並且計入「股本權益」。故這些優先股不需按公允值入帳,自然也不會出現公平值變動影響盈利的問題。

值得留意,雖然Uber去年錄得盈利,但一大部分來自非經常收益,包括於中國、俄羅斯和南亞等地進行資產剝離所得,以及未兌換投資收益等。若撇除這些非經常性和非現金項目,經調整EBITDA將出現18.47億元虧損,按年收窄30.1%。數字變動反映Uber核心業務仍虧損。其實去年表現已大為好轉,收入升42.1%至112.7億元,總成本和開支(未計利息開支)增19.1%至143.03億元。埋單計數雖然出現30.33億元經營虧損,但經營利潤率改善了24.5個百分點,至負26.9%。換句話說,Uber每賺取100元收入,2017年須倒貼51.4元,2018年減至26.9元。

業務仍然虧蝕,問題在於入不敷支。在總成本和開支當中,對收入佔比最高是銷售成本有50%。這些成本包括保險、信用卡手續費、數據中心開支、流動設備服務費用、退費和信用卡損失、司機獎勵,以及Uber貨運的相關成本等。其餘依次是市場營銷有28%、行政開支有18%、研發有13%、營運和支援有13%,折舊則有4%。經營環境競爭激烈,對手動輒打減價戰搶生意。Uber要做到收支平衡甚至出現盈利,看來在成本和開支上須多下工夫才成。何時能達到?個人認為短期內實現的機會不高,你認為呢?

廣告時間:拙作《讀財報.挖好股2》現已出版。顧名思義是上一部的延續,除講解新會計準則如何影響業績甚至股價外,同時揀選了幾個板塊,介紹其特有風險和財報分析要點。感激大家的支持,謝謝!

原文刊於:am730 2019-05-03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