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星期三

利標能否達標?

利標去年與前球星碧咸(圖右二)簽訂合作協議。 (資料圖片)
記得去年11月,著名球星碧咸突現身荔枝角,還光顧便利店,形象甚親民。之後傳他當時親訪利豐(494)總部商談合作大計。事隔數周,利標品牌(787)宣布與他成立合營公司,推動Beckham品牌外,新公司擬與知名體育及娛樂界明星合作推全球性消費品牌。自去年7月從利豐分拆後,利標股價續低迷。但在3月底公布去年業績勝預期及夥拍碧咸搞生意,在利好消息刺激下股價漸見起色。

利標財務表現如何?去年營業額增5%至34.5億(美元,下同),帶動毛利增11%至11.2億元,核心經營溢利升15%至1.5億元。但受5,441.3萬元重組開支、4,995.5萬元待售業務減值影響,及現金利息支出增198%至2,715.2萬元,純利減8%至僅1億元。盈利能力方面,受惠毛利率較高業務貢獻增加及結束表現較弱業務,去年整體毛利率增1.6個百分點至32.3%。利標業務主要分授權品牌和擁控品牌,前者分銷世界知名品牌如Calvin Klein、Coach、Disney和Tommy Hilfiger等。後者銷售自有品牌如Frye、Juicy Couture、Spyder等。論對營業額的貢獻,授權品牌較大,去年收入佔營業額80%。雖然擁控品牌只佔20%,但盈利能力卻稍勝。如去年毛利率,擁控品牌和授權品牌分別為33.5%和32%,核心經營溢利率一樣,兩者分別為5.8%和4.1%。此外,擁控品牌收入和毛利增長較大,去年增幅分別為16.3%和26.7%。但受經營開支增29.8%影響,核心經營溢利升幅僅13.9%。反觀授權品牌收入和毛利雖僅增2.5%和6.9%,但經營開支只增5.6%,核心經營溢利增15.3%。

利標業務以北美洲為主,歐洲和中東次之,然後才是亞洲。以2013年營業額計,3個地區比重為85%、11%和4%。隨業務發展,去年北美洲減5個百分點至80%,歐洲和中東增5個百分點至16%。分析各地營業額後發現,北美洲比重下降,因收入跌2.2%。歐洲和中東比重增加,因收入升61.2%。去年歐洲經濟不太理想,歐元續貶值,利標在當地錄增長,反映表現相當不俗。要留意去年利息支出(包括現金和非現金)4,558.4萬元,金額較2013年增83%。升幅如此厲害,因年內向銀行借款償還利豐貸款。按公告披露,借款可動用額度9.6億元,利標於年內提取7.3億元,並還6,000萬元,故借款餘額於年結日為6.7億元。借款是浮息計,若美國於下半年開始加息,利息開支極可能增加,或對純利造成壓力,影響日後派息。計計利息覆蓋率(即EBITDA除以利息支出),2014年為7.4倍,雖低於2013年的11.9倍,但處極佳水平,以目前財務表現暫不用太擔心。

利豐去年決定分拆利標時,曾訂3年業務發展計劃,核心經營溢利在3年內翻一番,即在2016年度或以前達2.7億元,及毛利率回復至2011年的33.9%。利標計劃續建授權品牌組合、擴展現有品牌產品種類,及拓展至更多地區和開拓更多銷售渠道。究竟計劃執行情況如何?按管理層透露,除夥拍碧咸成立合營公司外,於去年加入多個品牌於授權品牌組合內包括Cole Haan及Quiksilver。在擴展產品種類方面,與迪士尼就睡衣類別簽訂總特許授權協議,同時與Coach就全球鞋履授權協議續約。

如此看來,利標業務計劃進行得如火如荼,能否帶來可觀盈利還需時驗證,但有一點可肯定,利標目前核心經營溢利和毛利率與3年目標還有一段距離,看來要在餘下兩年再加把勁才成。

原文刊於:am730 2015-04-29

&&&&&&&&

2015年4月28日星期二

彩星有幾依賴忍者龜?

忍者龜(圖)玩具為彩星其中一項主要產品。
看過《鐵甲奇俠》(Ironman)和《蝙蝠俠》電影的朋友都知兩位故事主人翁是超級富豪。窮極無聊,忽然想知誰富有些,在網上竟找到《福布斯虛擬富豪榜(Forbes Fictional 15)》。據2013年排行,Ironman位列第4,財富料約值124億美元。蝙蝠俠排第6位,財富料約值92億美元。最富有頭三位是誰?原來虛擬界首富是史高治叔叔(Scrooge McDuck),即唐老鴨那個孤寒鬼叔叔,於2013年底坐擁654億美元身家。第二位是《哈比人》的史矛革(Smaug),即那條盤據孤山的惡龍,從矮人搶來的金山現值約541億美元。第三位是《吸血新世紀》的卡萊爾庫倫,即庫倫家族的吸血鬼族長,因早年投資IBM、Apple和東印度公司,身家現值約460億美元。

《福布斯》沒有披露詳細計算,無法核實Ironman是否比蝙蝠俠富有。但據MoneySupermarket網站計算,要成為Ironman,所有裝備包括各套盔甲、武器、智能電腦、大宅和汽車等投資成本共16億美元。至於蝙蝠俠的裝備包括戰衣、蝙蝠車和飛機、大宅和蝙蝠洞、武器及訓練開支等投資成本共6.8億美元。以此推斷,Ironman應比蝙蝠俠富有吧?為何有人肯花時間研究這些虛擬而無聊的問題?相信是「興趣」魔力所致,其實玩物不喪志,即使玩具也是有益。

說到玩具,自然想起彩星玩具(869),受惠於「忍者龜」鹹魚翻生,近兩年業績非常亮麗。坦白講,瓜瓜對這4隻忍者龜沒有多大興趣,二十多年前的卡通還可,最近電影版的造型卻有點嚇人,相信不少朋友也有同感。但自2013年相關電視動畫播出,極受歐美兒童歡迎。電影在去年上畫,全球票房高達4.85億美元。彩星擁有忍者龜長期玩具產品總特許權,近年推出的相關玩具大受歡迎,業務自然水漲船高。以2012年為例,由Nickelodeon(尼克國際兒童頻道)製作的新一輯電視動畫於年內推出,令彩星收入攀升7.27倍至3.72億元,該年更轉虧為盈,錄4,339.5萬元純利。於2013年,動畫收視續高企,帶動玩具產品銷量大升,該年收入急升3.46倍至16.59億元,純利更增11.29倍至5.33億元。到去年電影上映,收入續增30%至21.6億元,純利跌8%至4.91億元。

寫到這裡得出一個印象,忍者龜是彩星的「單天保至尊」。其實到其網站看看也能料到,旗下產品僅3個,除忍者龜外,另外兩個是以女孩為對象的「Waterbabies」和「Hearts For Hearts Girls」。但兩者在年報完全沒有提及,忍者龜卻出現12次,對業績貢獻如何可想而知。此外,彩星收入主要集中在美國,2013年份額是67.2%,2014年更升至72.4%。其次是歐洲,兩年份額分為21.5%和17%。彩星收入也集中在幾個客戶。在去年,首4名客戶銷售額佔集團總收入介乎11%至29%,加起來佔高達71%。彩星雖沒有披露這些客戶名字,但估計離不開Burlington Coat Factory、Target Corporation、玩具反斗城、沃爾瑪和Meijer等。

管理層在年報透露,不斷增加新產品系列如Half-Shell Heroes,及今年的Mutations和T-Machines系列,但全與忍者龜有關。忍者龜能為彩星生金蛋固然開心,但令人擔心一旦熱潮減退,會否無以為繼?幸好電影續集將於2016年6月上映,料未來幾年彩星的業績仍錄佳績。於風險角度而言,收入不宜過於依賴某地、某人或某物,香港零售業近年只著眼自由行就是一例,現在預期內地旅客減少,不少店舖說「等死」,這樣一個教訓,希望彩星不要重蹈覆轍。

原文刊於:am730 2015-04-24

&&&&&&&&

2015年4月22日星期三

假如我是雲錫礦業的核數師

David Webb向財匯局投訴雲錫礦業年報出現問題。 (資料圖片)
有股壇長毛之稱的David Webb最近在其網站Webb-site講了一單「笑話」(於某些朋友而言就笑不出了),事件反映財務匯報局(財匯局)對處理公眾投訴有不足之處。

事緣Webb發現中國雲錫礦業(263)在2014年年報披露有關漢基控股(412)之投資,持有股權不可能只有0.03%那麼少,並與雲錫礦業聲稱該筆投資超過其資產總值10%互相矛盾。其實這是簡單數學題,截至去年12月底,雲錫礦業總資產14.89億元,10%即1.49億元。若該筆投資真的只佔0.03%,倒算出來漢基控股市值至少有4,962億元。但漢基控股於去年底市值才不過64.8億元,年報明顯出錯。Webb除向港交所(388)投訴外,也同時向財匯局投訴,因他認為雲錫礦業的核數師理應發現如此基本錯誤,故要求財匯局介入調查。

令人意外的是,財匯局居然拒絕跟進,理由十分有趣,說雲錫礦業披露的0.03%是按發行股本而非市值計,故無證據顯示該數值有錯,並認為在審核上沒有不合規情況。有趣的是,雲錫礦業其後發出澄清公告,表示年報出現筆誤,相關投資應是「3.2%」而非「0.03%」,猶如摑了財匯局一巴掌。財匯局目前負責核查上市企業核數師,政府更計劃將之升格為核數師監管機構。可是,處理一宗公眾投訴也如此粗疏,我們安心把監管重任交託給他們嗎?

說到雲錫礦業,其財務表現也十分有趣,去年營業額僅564.2萬元,純利卻錄1.81億元佳績,因金融資產收益大升所致。按年報披露,去年藉出售投資獲9,183.6萬元收入,減1.39億元相關投資成本後,錄4,693.7萬元虧損。但仍未出售的金融資產升值,產生3.55億元未變現收益,加上2,250.5萬元股息收入,最終錄3.31億元收益。換句話說,去年大部分純利僅「帳上富貴」。

一個更有趣的地方是採礦權。雲錫礦業目前擁有位於中國廣東省磁鐵礦採礦權牌照,成本價值6.3億元,並將於今年12月24日屆滿。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由於連南縣大麥山礦業場在2011年發生嚴重地質災害,有關當局於2012年2月發出指令,暫停該縣所有採礦業務直至另行通知為止。不幸的是,該指令在3年後的今天仍未解除。

礦產業務何時復工遙遙無期,牌照又即將屆滿,相關6.3億元投資成本理應全數泡湯。有趣的是,不知雲錫礦業那裡來的信心,在2012年年報說指令將於2013年底前將獲解除,2013年又說2015年底前會解除。到了2014年更說,「指令將於不久之將來,且無論如何將於2016年年底前獲解除」。由於該股信心十足,採礦權牌照的公允值沒有全數減值,2012年和2013年合共只減值1.57億元,2014年再減值1.19億元,加上早年減值與攤銷,採礦權公允值仍有1.4億元。

有一點值得留意,牌照公允值的計算是基於指令將解除,但從上述可見,雲錫礦業的主觀願望一年又一年落空,自然影響公允值的可靠性。核數師為保護自己,雖然沒有在核數師報告中出具保留意見,但在「強調事項」段落內說明這一項重要假設。坦白講,核數師收取的酬金才不過120萬元,而且去年還沒有加價,但承受的審計風險卻不輕,加上David Webb與財匯局上述的瓜葛,若瓜瓜是雲錫礦業的核數師,不加核數費也對不起自己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5-04-22

&&&&&&&&

2015年4月20日星期一

找份Hea工去考試,得不償失

為了早日考取得到會計師資格,會計新手可以去到幾盡?最近就有朋友說,為了爭取多點時間溫習和準備,因此不惜找份Hea工以便全力應付考試。問問何謂Hea,原來是指工作簡單兼且不用加班的職位。他們認為,只要拿到會計師資格就會無後顧之憂,到時可以全心全意發展事業。

其實這種做法是得不償失,於新手而言,考試固然重要,但極其量也只是會計師的「入場券」。相比之下,工作經驗和學習機會更值得重視,這就是我們經常強調的「Career exposure」。會計師「值錢」之處在於「見多識廣」,包括不同企業的流程和運作模式、管理方法、內控設計、具體政策和程序、IT系統及其設置等。舉個簡單例子,要管理員工出差費用,不少企業要求員工事前提交預算,經上司審批後才可以執行,另一些企業則實報實銷,但每項費用均有上限,超支部份需由員工自行承擔。有些企業索性甚麼都不管,按職級和出差目的地向員工發放津貼。

這些見識全是別人的成功或失敗經驗,當協助企業制定政策和流程時就可以用來參考。特別是現在商業環境多變,見得多學得多,有需要時就大派用場。因此,新手找工作應以擴闊視野和學習為目標,為了考試而找一份hea工,這樣只會弄巧成拙,減低自己在職場的競爭力。

有朋友說自己不能一心二用,怕到時兩頭唔到岸,但現實是會計行業競爭激烈,別人做得到但自己卻做不到,就容易被淘汰出來。再講,會計是非常艱辛的行業,邊工作邊進修是入行的基本要求,若連這樣都捱不下去,那要好好想想自己是否適合會計師這條路了。

原文刊於:Education post 2015-04-17

&&&&&&&&

2015年4月17日星期五

亞視是否值20億?

即使新買家入主亞視,仍需投入資金改善營運。 (資料圖片)
幾經股東爭駁、員工欠薪和股權轉讓等,亞洲電視最終難逃釘牌命運。雖很久沒有製作劇集,但近期經歷已是一套充滿娛樂性的連續劇,特別是政府決定不續牌前最後24小時,若找到白武士注資,或許命運能改寫。

亞視未能出售,不少評論歸咎主要股東期望過高,盛傳理想價20億元,但一眾潛在賣家出價遠低於此數,始終談不攏。有朋友認為設身處地想一想,股東不過希望收回成本,畢竟亞視營運成本高。前亞視任執行董事盛品儒曾透露亞視單是每月工資要1,500萬元,相當於每天推一架Benz落海。瓜瓜不同意此觀點,因電視台是一盤生意,問題不在於營運成本有多大,而是所付出能否換取預期回報。堅持主觀意願而不顧現實企硬,只是和自己過唔去。

究竟亞視是否值20億元?因缺乏財務資料,無法估算。若以電視廣播(511,TVB)12.7倍市盈率計,亞視現值要20億元,每年純利至少1.6億元才達標。亞視連支付員工薪酬也有困難,遑論年賺過億元?亞視百廢待興,就算新買家願付20億元,還要投入新資金改善營運。究竟要多少?以TVB為例,銷售成本加所有經營開支,2013年和2014年分別為35.8億和39.5億元。因去年包括轉播世界盃成本,保守點以2013年做參考,假設亞視營運規模是TVB十分一(TVB市值約200億元,十分之一剛好是20億元),1年要花3.6億元。此外,亞視提交續牌申請時承諾於2016年至2021年投資27億元作資本和節目投資,即平均每年5.4億元,該兩數值顯示若新投資者入主亞視,首年投資額已不菲,在盈利前景不明朗下誰願高價收購?

亞視弄至今日田地,大部分人認為受慣性收視所累,但個人相信停止製作劇集是加速死亡主因之一。當年亞視有此決定,據說製作費太高,沒有條件像TVB般以流水作業方式拍攝劇集。但劇集除幫助爭取廣告收入外,還可對外發行以賺取收入。TVB去年節目發行及分銷收入9.5億元,佔總收入約16%,經營溢利6.2億元,經營溢利率達65%,較電視廣播業務的28%為高。據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披露,亞視自09年起長期虧損,原因之一是廣告收入銳減,若有節目發行做補貼,虧損未必如現在般嚴重。

就不獲續牌決定,亞視「感到意外和憤怒」,此說莫名其妙。若幹得出色兼受觀眾歡迎,相信市民也憤怒。但亞視差勁,若政府還續牌反令我們意外。通訊事務管理局去年就亞視續牌作公眾諮詢,相關意見文件指當局於2013年至2014年作全港意見調查,成功訪問逾3,000名15歲或以上人士,僅5.9%受訪者較常收看亞視6條免費電視頻道,48.1%不滿意其節目質素,表示滿意和一般的分別僅22.6%和15.5%,而35%認為高清節目數量不足,65%認為本地製作電視節目數量不足。51.2%不滿重播節目安排,而44.9%不滿意亞視本地免費電視服務,滿意和一般的分別僅27.9%和15.4%。不滿主因排第一是重播節目太多、過時及沒有字幕等。第二位是節目內容如娛樂性不足、立場偏頗和欠創意等。其餘3項依次是節目數量不足、選擇少及質素低。文件還指若不滿意比率多於40%屬異常,過往顧客滿意度調查所得,顧客對某服務或產品不滿意比率一般在5%至15%。如此看來,市民對亞視有幾失望可想而知。政府決定不向亞視續牌,相信是近年最受市民歡迎的決定。

原文刊於:am730 2015-04-17

&&&&&&&&

2015年4月15日星期三

隆成置業風波

隆成上月以3,900萬元購入廣州物業。圖為其中期報告。
本月初隆成集團(1225)的小股東向管理層發出公開信,質疑最近一宗物業交易不符合股東利益。事緣隆成於今年3月31日與中國投融資集團(1226)達成協議,前者向後者購入一項位於廣州的物業,代價為3,900萬元,當中100萬元以可退還訂金方式支付,餘下3,800萬元將以7,600萬股隆成股份支付,發行價相當於每股0.5元。就此支付安排,小股東認為有幾個不合理的地方。第一是公司坐擁近8億元現金,為何卻選擇發行新股以支付收購。第二是新股作價太低,按小股東計算,發行價較目前每股資產淨值大幅折讓40%。第三是新股將攤薄現有股東權益,完成交易後每股資產淨值將會下跌。

先計算股權將被攤薄多少。翻查隆成發出的《股份發行人的證券變動月報表》,截至本年3月31日,普通股數目為8.01億股。因上述物業買賣將發行7,600萬股新股,完成交易後普通股數目將增加至8.77億股。假設一位股東現持10%權益,發行新股後將攤薄至9.1%,相差0.9個百分點。而資產淨值,截至2014年12月31日是6.47億元,以8.01億股計算,每股資產淨值約為0.81元。假設完成收購後物業價值仍維持在3,900萬元,隆成資產淨值將增至6.86億元。以發行新股後的8.77億股計,每股資產淨值將是0.78元。換句話說,每股資產淨值將被攤薄3%。

接著討論為何不以現金支付。管理層仍未作出回應,以股份支付的好處是減輕借貸成本。隆成目前手頭現金充裕,銀行借貸也還清,不用擔心借貸成本。可是,隆成剛出售嬰幼兒產品業務,有意拓展醫療業務至中國本地市場,更計劃涉足貿易、放貸及其他金融和物業投資,業務如此分散,多留現金發展可理解。

為何不按資產淨值發新股,料與股價有關。以收市價計,隆成股價去年12月初仍在1元以上,月底已跌至0.61元。今年3月初至4月頭,股價介乎0.56至0.71元。以賣方角度看,當然不願以資產淨值做發行價,因把股票出售,將即時出現虧損,就算股東沒異議,也過不了核數師,因隆成股票是金融資產,需按市場價入帳,若以資產淨值計算代價,收取股數便減至4,691.36萬股,以簽約當日收市價0.57元入帳,收取代價變成2,674.07萬元,帳面即現1,125.93萬元虧損。但新股發行價較簽約當日收市價低12%,折讓太大吧?要求賣方放棄收取現金改為股票,他們需要承擔股價下跌的風險,折讓大點也可理解。

交易攤薄股東權益,問題是購置物業能否為隆成帶來好處。可惜隆成的公告沒有明確說明,只列出收購原因,包括為中國業務及市場建平台,為打入廣州市場鋪路,提供全國培訓場所予員工及外部分銷商,及國際市場營銷及培訓中心。有問題值得探究,就是何不先租後買。雖然隆成未有披露物業坐落在哪區,但透露位於廣州核心經濟區。按內地《房地產導刊》,2014年廣州甲級寫字樓租金維持平穩,未來兩年將出現供應洪峰,料空置率達10%以上,整體租金漲幅有限,傳統商務區租金將現下調壓力。按《廣州日報》報道,雖然大型商場商舖租金於2014年保持平穩,但因新舖供應量大增,料租金將調整。若報道正確,在租金下行趨勢下,管理層仍自置物業,相信股東很有興趣知道原因。

若能把小股東的疑慮解釋清楚,絕對有助改善投資者關係和公司形象,請隆成管理層慎重考慮。

原文刊於:am730 2015-04-15

&&&&&&&&

2015年4月10日星期五

淺談漢能薄膜業績

漢能市盈率約69倍。圖為主席李河君。 (資料圖片)
今年3月初,漢能薄膜發電(566)股價急升,市值曾暴漲至逾3,000億元,一度超越長江和記(001,前稱長江實業)及不少藍籌股。漢能這樣受投資者追棒,莫非賺錢多過長實?看來不是。長實去年純利538.7億元,每股基本盈利達23.26元。反觀漢能,2014年純利僅33.1億元,每股基本盈利只有10仙。股價為何飆升,實際原因無法知,但有一點肯定,就是投資者充滿信心,即使市盈率很高,以今年3月31日股票收市價6.98元計,市盈率高達69.8倍。投資者肯用股價投漢能一票,相信與他們去年的財務表現不無關係,本文將集中討論收入和經營溢利。

先講收入,去年增1.9倍至96.2億元,增幅如此大,管理層解釋主要是下游業務收入取得重大突破,及年內出售5個光伏電站項目所致。將收入按業務分類,4項主營業務均錄佳績。佔總收入逾六成的建設工程合約,去年增84%至59.6億元。今年新增的太陽能電站銷售,收入達33.8億元,另太陽能光伏電池板及屋頂電站銷售,也分別增加64.65倍至1.7億元和15.49倍至1.1億元。值得留意,去年收入約62%來自聯屬公司,雖然較2013年的99.7%跌了不少,但應收帳拖欠情況值得關注。截至去年12月底,聯屬公司所欠應收款共76.2億元(當中包括43.5億元貿易應收款和32.8億元應收合約總額)。以年內平均帳面值58.9億元計,聯屬公司的應收帳周轉期高達361天。漢能完成銷售後,聯屬公司差不多要1年才支付款項。可是,按合同規定,還款期一般只有5至10日。究竟逾期情況有多嚴重?例如上述貿易應收款,約有57%或24.9億元是逾期欠款,當中逾期少於3個月有9.7億元,逾期3至6個月則有15.2億元。儘管聯屬公司拖數情況嚴重,但漢能管理層仍認為所有進度款項能按時清償,加上在年結日後聯屬公司已清還26.6億元帳款,所以未有為欠款做減值。因合約規定漢能有權對逾期款項徵收罰息,聯屬公司去年合共付了2.1億元。目前情況稍有改善,因2013年聯屬公司的應收帳周轉期長達442天,較目前多出81天。相關的貿易應收款有23億元,當中約90%是逾期,然而此比例於2014年大幅下降至57%。雖則如此,但逾期情況始終嚴重,值得繼續關注。

接著討論經營溢利,未計研發成本和企業及未分配的其他收入與開支,2014年有44.3億元,較2013年同期增90%。若按業務分類,製造業務(光伏組件製造用設備及整線生產線)增67%至39.5億元,建造和銷售業務(太陽能電站或屋頂電站)更轉虧為盈,經營溢利增414%至4.7億元。雖然後者經營溢利率由負414%大幅改善至13%,但前者卻下跌6個百分點至66%,而且是經營溢利的主要來源,令整體經營溢利跌25個百分點至46%,計入研發成本後更減少24個百分點至41%。

雖然管理層未有解釋原因,但相信與毛利率下降及經營開支上升有關。去年毛利雖然增1.09倍至55億元,但因銷售成本升達5.35倍,高於收入的1.93倍增長,令毛利率下降23個百分點至57%。銷售成本為何升那麼多,料是去年開展建造和銷售業務所致。即是說,業務的盈利能力不及建造,拖低整體毛利率。

經營開支主要包括分銷、行政和研發成本均顯著增長,增幅分別為36.7倍、2.4倍和1.63倍。由於缺乏明細,無法知受那些開支影響,但能肯定包括僱員福利開支。此項開支去年達7.7億元,較2013年增2.21倍,對收入比率也上升1個百分點至8%。究其原因,主要是僱員人數增加1.59倍至2,033人,及人均福利開支升24%至38.1萬元。儘管營收和純利增加,但整體經營溢利率下降,加上聯屬公司應收帳逾期問題,究竟目前的高市盈率能否維持,就留待讀者判斷。

原文刊於:am730 2015-04-10

&&&&&&&&

2015年4月9日星期四

CFO是管不是官

不少企業喜歡將財務最高負責人叫做「首席財務官」,瓜瓜對此十分反感,因為這是「Chief Financial Officer (CFO)」的硬譯,根本詞不達意。此話怎講?最大問題在於那個「官」字。一般來說,「官」代表在政府機關任命,有特定級別的公職人員。例如香港政府的行政會議,就有「官守議員 (Official Members)」和「非官守議員 (Non-Official Members)」之分。前者是以政府官員身份出任的議員,後者則是沒有政府官員身份的議員。好了,既然企業是私人機構,「官」字又何從說起?或許有朋友會問,英文字「Officer」不就是「官」的意思嗎?按照《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網上版,Officer是指「a person who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a company, organization, or government」。由此可見,Officer還可以是「高級職員」的意思。

既然如此,CFO的中文名稱怎樣才適合呢?瓜瓜認為Officer可以譯作「總裁」,那麼CFO可以叫作「財務總裁」。另外,「財務總監」和「財務總管」也成。至於是否需要加上「首席」,個人認為大可不必,不論是「總裁」、「總監」或「總管」,「總」字已有「最主要」的意思,因此加上「首席」二字會變得累贅。

其實把英文硬譯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Stakeholder」譯作「持份者」,其實「關係人」、「關係方」,或「利益攸關方」更能達意。還有將「cost-effective」硬譯做「成本效益」。按《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網上版,此字指「producing good results without costing a lot of money」,因此「成本效益」只是硬生生將兩個名詞湊在一起,完全忽略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意思。早前看過古德明先生的文章,他認為譯做「小往大來」、「一本萬利」,或「本小利大」較貼切。

所謂約定俗成,因此不少朋友認為何須如此認真。最怕就是這種心態,連自己的語文也懶得去斟酌,中文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爛掉!

原文刊於:Education post 2015-04-03

&&&&&&&&

2015年4月8日星期三

超大現代何時止血?

超大現代中期營業額下跌24%。圖為主席郭浩。 (資料圖片)
早前寫了篇《超大現代虧損大》,主要討論超大現代(682,下稱超大)被「狙擊」前後(即2011年至2014年)業績,這篇續跟進本年度上半年財務表現。先講幾項重要數據。截至2014年12月底上半年營業額跌24%至6.2億元(人民幣,下同),毛虧增54%至3.4億元,經營虧損升30%至15.5億元,及虧損擴大30%至16.1億元。超大對上三個財政年度錄巨額虧損,今年上半年度未改善,似乎沒有「止血」跡象。究竟詳情如何?

先講營業額,下跌主因是農產品銷量減少,僅30.5萬噸,跌21%。銷量下跌包括兩方面,其一是農田生產面積下跌,以主營業務生產面積計,減12%至35,848公頃。按管理層解釋,因需求疲弱以致可用農地未達全面投產。另一原因相信與農田的產出效益有關。假設所有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均於期內全數出售,期內僅能生產8.5噸,按年跌11%,數值變化顯示農田產出效率較以前差。接著講講產品盈利能力,因銷售收入抵消不了銷售成本,令2013年12月底年度出現毛虧,毛利率錄負27%,去年12月上半年續跌28個百分點至負55%。換句話說,每賣出100元產品,去年度倒貼27元,今年度則增至55元。毛虧擴大主因是單價下跌和成本上升。將營業額6.2億元除以銷售量30.5萬噸,農產品均價是每噸2,026元,按年跌4%。將銷售成本9.6億元除以銷售量,農產品平均銷售成本是每噸3,143元,按年增7%。可見每賣出1噸產品虧蝕擴大至1,117元,或95%。

產品盈利能力大不如前,從生物資產可看出端倪。期內生物資產平均帳面值27.2億元(即年初加半年結的帳面值除2),將營業額與之相除並轉化為年計,得出的45%就是生物資產周轉率(Asset turnover ratio),按年減23個百分點。或許這樣說,超大每投資100元到生物資產,去年度能獲68元收入,今年僅45元,反映盈利能力下降。管理層無直接解釋原因,只說是市場需求疲弱,到底市場本身萎縮還是產品不再受歡迎就不得而知了。農產品不賺錢,虧損無可避免,經營虧損15.5億元及5,142萬元投資減值,令虧損達16.1億元,按年擴闊30%。其實經營開支已跌不少,如銷售及分銷開支少花28%至1.1億元,一般及行政開支節省4%至6,639.6萬元。不幸的是其他經營開支漲72%至10.8億元,包括出售及撇銷固定資產而產生的1.6億元虧損、提早終止土地租賃的3.3億元虧損、撇銷農產品6,967.7萬元、撇銷生物資產3,813.4萬元及撇銷遞延開支1.9億元。

超大連年虧損,其財務狀況惹人關注。截至去年12月底,流動資產共13.1億元,流動負債僅3.3億元,相減後流動資產淨值仍有9.7億元。但計一計流動比率(Current ratio)有3.9倍,較半年前的6倍為低,數值變化反映短期償債能力轉差。因生物資產流動部分減45%,其他應收款項、按金及預付款項跌31%,及手頭現金減49%。特別是現金餘額由2011年的33.3億元到現在僅餘2.2億元,3年半間蒸發逾九成。慶幸的是,超大負債偏低,負債對權益比率(Debt to equity ratio)僅0.03%,較半年前減少了0.17個百分點。

要扭轉超大的處境,首要任務就是要先錄得毛利,若再未能止血,以目前的手頭現金水平,能否足夠支撐未來營運值得深究。

原文刊於:am730 2015-04-08

&&&&&&&&

2015年4月1日星期三

連個天都唔鍾意亞洲果業?

亞果中期虧損收窄至2.4億元。圖為其中期報告。
「天氣不似預期」真的一點不假,一場風暴將亞洲果業(073)業績「吹散」。記得去年7月超強颱風威馬遜嗎?據香港天文台資料,威馬遜在海南島、廣東西部及廣西等造成嚴重破壞,還影響農田逾47萬公頃,局部地區通信中斷,直接經濟損失逾265億元(人民幣,下同)。不幸的是,亞果旗下合浦種植場正正位於受災區。按最新中期報告指,颱風嚴重影響種植場產量,截至去年12月底中期僅7,146噸,減71.1%。毛利率由25.3%暴跌456.7個百分點至負431.4%。即每賣100元產品,合浦能賺25.3元毛利,上半年度卻倒貼431.4元!因鮮橙感染柑橘潰瘍病,令平均售價急跌40.2%。等等!染病的橙還能食用?翻查網上資料,此病的病原細菌藉雨水及風來傳播,風雨在果實造成傷口後,病原細菌隨之入侵,所以果實在暴雨或颱風過後容易染病。可幸的是,據說此病只影響果實表皮,對食用沒有影響,難怪還能賣錢了。

亞果另一名為信豐的種植場,雖未受威馬遜影響,但當地去年初出現低溫降雨及霜凍天氣,影響果樹結果,到年尾又因高溫及乾旱,在缺水灌溉下影響冬橙大小及收成,令產量減15.7%至約10.3萬噸,毛利率由2.9%急挫31.7個百分點至負28.8%。管理層坦言下半年度仍嚴峻,因天氣致種植場土壤營養大量流失,問題料持續,直接成本無可避免增加。管理層還明言,兩種植場的橙樹狀況虛弱,產量於數年後才恢復原有水平。從生物資產分析也能看出端倪,果樹於去年現公平值變動虧損,帳面減9.2億元,上半年度再現4,000萬元虧損,令帳面值只餘11.9億元,與2013年度年初相比跌45.9%。亞果財務表現如何?首先是收入,因鮮橙失收,上半年度銷售收入減27%至3.4億元,以合浦跌幅最大,達83%至1,616.5萬元,信豐種植場也減13%至3.2億元。原料供應也受影響,導致加工水果業務銷售收入跌13%至2.4億元。亞果上半年度總收入減22%至5.8億元。

銷售成本方面,鮮橙增16%至5億元,因肥料及殺蟲劑使用增加以減少颱風產生的損失。此外,因天氣欠佳,需增雜草覆蓋、滴灌系統維修及橙樹修剪等管理費用。若以產量計,合浦及信豐種植場每公斤生產成本分別是12.02元及4.03元,按年增325%和36%。加工水果業務因原料供應有限致每單位成本增加。但產量特別是菠蘿減少,此業務銷售成本略跌1%至2.1億元。綜合整體銷售成本增10%至7.2億元。

由於收入下跌但銷售成本增加,鮮橙銷售業務錄1.6億元毛虧,毛利率是負48%,按年跌55個百分點。加工水果業務保持盈利,毛利錄3,042.8萬元,按年減52%,毛利率降10個百分點至13%。綜合兩業務,上半年度錄1.3億元毛虧,毛利率降36個百分點至負23%。亞果中期蝕2.4億元,虧損收窄。業績看似改善,但實情是因有一筆5.8億元生物資產公平值虧損,若撇除此影響,期內經營虧損近2億元,較2013年度同期的3,937.7萬元經營溢利,跌達596%。

翻查過去中期報告,2012/13年度因「不穩定天氣及連場暴雨」,令生產成本增加以至綜合毛利率跌6.4個百分點至32.5%。2013/14年度因「惡劣天氣和持續暴雨」令成本增加,綜合毛利率再減19.3個百分點至僅13.2%。2014/15年度又因天氣問題,綜合毛利率跌至負數。或許亞果要問唔通連個天都唔鍾意我?

原文刊於:am730 2015-04-01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