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星期五

騰訊分派京東有冇陰謀?

騰訊控股(700)以實物分派方式,將持有的京東集團(9618)股份派予股東當作股息,令不少人都感到意外。有說騰訊此舉能釋放價值,如何釋放?金額多少?其實一切皆因騰訊的會計政策而起。

首先解釋京東股份的價值為何遭到隱藏。騰訊目前持有京東17%股權,由於不超過20%,一般來說會當成金融資產,期末時需按京東的市價計算公允價值,與帳面值相減後,得出的差額計入損益表。這就是所謂Mark to Market,股份的市值完全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

不過,由於騰訊的執行董事兼總裁劉熾平在京東董事會佔有一席位,會計上騰訊被視為對京東具有重大影響力,故此京東變成騰訊的聯營公司,需以權益法入帳。所謂權益法,即是將投資於京東的成本加上所佔的累計盈虧,然後計入騰訊的資產負債表。此外,京東每年的盈虧按股權所佔部分,騰訊視之為其他收入並在損益表入帳。理論上,在騰訊帳目中,京東這項投資的帳面值應與京東資產淨值的17%相若。

舉個例子,截至今年930日,京東的資產淨值有2,479.39億元(人民幣,下同)。以騰訊持有17%股份計算,這批股份的帳面值就是421.5億元。另一方面,以當日京東收市價283.2港元計算,轉化為人民幣後該批股份的市值約是1,261.8億元,兩者相差的840.3億元就是隱藏了的價值。

戲肉來了。上星期騰訊同時宣布劉熾平辭去京東董事一職,並於上月23日起生效,此舉在會計上令騰訊失去對京東的重大影響力,由這天開始,京東就不能再是騰訊的聯營公司了。故此,這批股份的隱藏價值於當日釋放,並計入騰訊今年第四季的損益表內。

釋放金額多少?京東股價當日收報259.6港元,轉換成人民幣後京東的總市值約為6,700億元。騰訊持股的公允價值就是其17%,即1,139億元。至於京東該日的資產淨值是多少,相信要一段時間才能提供。不過,粗略地以今年930日的數值來計算,估計騰訊從中能釋放717.5億元。

等等,京東近年開始賺錢,2019年和2020年分別賺129.88億元和416.94億元。雖然今年第三季錄得虧損,但今年頭9個月仍賺16.05億元。投資了那麼多年,好不容易才等到京東賺錢。現在這樣派出去,不是殺雞取卵嗎?按騰訊解釋,投資處於發展階段的公司是其策略。現在退出,意味京東業務已經成熟,不再是騰訊的那杯茶。再者,看看反映京東核心業務表現的Non-GAAP盈利,今年第三季只賺50億元,按年倒退9.2%,主要是社區團購等新業務仍在燒錢,物流業務又轉盈為虧所致。騰訊此時派送京東股份,難保是看淡電商前景,甚至察覺到有甚麼不對勁的地方。

最後一提,目前騰訊持有多項投資皆以聯營公司入帳,截至今年9月底的帳面值就有3,694.41億元。當中已上市的有2,434.74億元,其公允價值高達9,474億元。兩者相減後得出的7,039.26億元,就是這批投資的隱藏價值,相當於騰訊2020年盈利的4倍多。

這批投資好比一個盛滿曲奇的餅罐,那一年遇著盈利倒退,只要宣布派餅業績即時變靚,而且還免卻出售股票的煩惱。試想想,一次過放售大批股份,配售折讓、佣金等免不了。

反觀實物分派來得乾手淨腳,股東又能得益,誰會反對?不過,派餅是否一定是好?純粹陰謀論,騰訊此舉是否預示今年業績變了樣,明年3月我們再作跟進。

(利益申報:執筆之日,本人持有騰訊股份。)  

原文刊於:am730 2021-12-31

&&&&&&&&

2021年12月24日星期五

試算表勿試當真

本星期初,渣打集團(2888)被英倫銀行監管機構審慎監管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PRA)罰款4,655萬英鎊,理由是該行未有充分合作,並且向該局誤報了流動性指標。相信渣打沒有像某男藝人般,需要左思右想後才肯承認責任,加上主動通報並承諾解決事件,所以該局給予三成罰款減免。換句話說,若渣打還在搞對抗,罰金將會是6,650萬英鎊。雖則如此,目前的罰金仍是PRA成立以來最高。

男人給前妻逮到錯處並公諸於世,若逐點反拗與自殺無異,搬自己老竇出來擋駕更是蠢到加零一。面對監管機構其實也一樣,趕快收口乖乖認錯並承諾改正,可免除很多後續麻煩。有人說男兒膝下有黃金怎可輕易跪低,但從男藝人和渣打的例子可以看出,認衰的確可恥,但奈何有用!

等等,PRA不是說「渣打未有充分合作」嗎?怎麼又會給予罰款減免?其實這裡的不合作,是指渣打在發現錯誤後延誤通報。據報在20183月至20195月期間,渣打合共向PRA作出了5次誤報,其中一次需要經過4個月的內部調查後才通知當局。因此PRA認為渣打未做到公開和合作的基本守則,故此予以重罰。

所謂流動性,是指履行到期償付義務的能力。銀行必須保持充足現金和流動資產,以應付存戶提取現金、同業結算、償還債務等日常營運活動。流動性指標就是用來監察銀行這方面的能力,需要定期向PRA提交。

是次誤報涉及美元流動性指標。其中一次錯誤,更是由一個小小的試算表單元引致。外媒引述PRA官員透露,渣打用作向該局匯報流動性指標的試算表,其中一個單元出了錯,當數值應該是零或負值時卻變成正值。

類似問題相信不少會計朋友都遇到過,典型例子是損益表中的稅後盈利。此數值是由稅前盈利減去所得稅而得出。我們在試算表設定公式時有兩種做法,一是「稅前-所得稅」,輸入所得稅的數值必須為正值。二是「稅前+所得稅」,輸入所得稅的數值必須為負值。

所以,若果試算表指示不足,輸入者又未有留意公式而將正負值調轉,計算出來的稅後盈利就會出錯。此外,由於所得稅未必一定是開支,遇上稅額抵扣,正負值就更容易搞錯。

當然,由於會計帳有歸零的特性,我們都可以通過交叉檢查,以減少出錯機會。不過,不是所有試算表都可以這樣檢查,相信流動性指標就是一例。如何是好?最佳做法是將報表製作電腦化。

瓜瓜在講笑嗎?渣打不是已經使用了試算表?其實單單使用試算表只是「手工流程」,因為編製過程涉及大量人手操作。真正的電腦化應該是全程不經人手,由電腦程式自動擷取所需數據、計算和分析,然後生成報表,這樣才能減少出錯機會。

雖然現今的試算表應用程式,已備有大量控制功能,大幅降低人手操控帶來的出錯風險。可是,這樣同時影響彈性,有違使用試算表的本意。

說到底,試算表是用來試算,不宜試當真,只適宜處理簡單業務。複雜而又涉及龐大數據的,還是交給資訊科技部處理吧。

原文刊於:am730 2021-12-24

&&&&&&&&

2021年12月23日星期四

要認識元宇宙?看電影Matrix吧!

自從Facebook(FB)宣布改名做Meta,並計劃集中發展「元宇宙(Metaverse)」後,相關概念的股票受到追捧。其實元宇宙並非由Facebook發明,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由作家Neal Stephenson所寫的科幻小說《Snow Crash》。內容主要圍繞一位薄餅外送員,日間在現實世界工作,夜間則在虛擬世界當超級英雄的故事,而該虛擬世界就叫做元宇宙。

與現在的互聯網世界有甚麼不同?目前我們主要透過一個小小的手機或電腦屏幕,靠文字、影像和音訊等來互相溝通。元宇宙則更先進,我們透過ARVR等裝置,以第一身感覺在虛擬世界活動。

其實早於1999年,全球已經掀起過一次元宇宙熱潮。說的就是該年上映的電影《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給我們上了一課何謂真正元宇宙。也許當年年紀少,未有明白箇中意思。早前重看一遍後,終於明白過來。大家可記得男主角Neo,吞下Morpheus給他的紅色藥丸後醒來的情節嗎?他發現自己躺在一個玻璃棺材內,身上有無數導管插入腦袋和神經。更恐怖的是,一個個同樣有人躺著的玻璃棺材,疊成連綿千里的高塔,即使現在回看也感覺震撼。其實這就是Neo身處的實現世界,機器利用人類的身體來發電。為了要人類乖乖就範,機器建構了一個虛擬世界,並將連接器插入人類大腦神經以控制感觀,令人類以為虛擬世界是真實的。

至於現在說的元宇宙,極其量是戴個ARVR眼罩以刺激視覺和聽覺,只算是初階。不過,科技一日千里,相信未來將如電影一樣,我們可以通過器材刺激大腦神經,讓我們置身於恍如真實的虛擬世界。

無論日後發展如何,都改不了元宇宙的本質,就是讓人忘憂。早前施老闆施永青撰文痛批元宇宙,認為不會為現實世界帶來甚麼好處,過度沉迷是浪費生命。對此瓜瓜完全同意。不過,覺得總會有些東西對人類有益。例如虛擬實景及相關顯示技術,可用於醫療成像、外科手術和遠程醫療等方面。若元宇宙發展下去,相信能帶動進一步的應用和發展。

當然,要建構出具規模的元宇宙,而且還要有利可圖,相信還要等一些時日,但目前公認最相關的公司,就不得不提英偉達和超微。這兩間公司皆是圖像處理器生產商,其產品是ARVR裝置必備。以今年第三季獨立式顯示卡出貨量計,兩間公司雄霸整個市場,前者的市佔達83%,後者則有17%。受惠近年遊戲市場對高端顯示器需求,兩間公司業績總給人驚喜。如今年第三財季,英偉達營業收入增50.3%71.03(美元,下同),純利更增84.4%24.64億元。至於量度盈利能力的毛利率升2.6個百分點至65.2%,經營溢利率也升8個百分點至37.6%

超微也一點不弱,同期營業收入增54%43.13億元,純利增136.7%9.23億元。至於毛利率升4.5個百分點至48.4%,經營溢利率也升6個百分點至22%

單從上述數字來看,英偉達的財務表現較超微為佳。不過,觀乎股價表現,市場似乎不太在乎。由FB宣布元宇宙計劃當日起計,英偉達的股價最高曾升至346.47元,升幅有38.9%。超微最高曾升至164.46元,升幅也有35.7%

遊戲市場增長已經強勁,現在加上元宇宙概念,兩間公司的前景看來一無限光明。不過,元宇宙正式推出至少要五至十年時間,市場有這個耐性,令相關概念股持續炒高嗎?最後一提,《廿二世紀殺人網絡4》即將上映,朱克伯格在此時提出元宇宙,是巧合還是計算呢?  

原文刊於:am730 2021-12-17

&&&&&&&&

中概股要退市了嗎?

早前有報道指,內地監管部門擬禁止企業透過VIE(Various Interest Entity,可變權益實體)架構在海外上市,其後中國證監會否認,並指消息不屬實。

今年122日,正是美國安然公司(Enron)申請破產保護20周年。VIE是因該公司會計醜聞而「發明」,目的是要堵塞表外負債(Off balance sheet liabilities)漏洞,防止再有公司像安然般,透過開設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來隱藏債務或虧損。適逢這個特別時刻傳出如此消息,若不是中證監出來澄清,瓜瓜還信以為真!

其實要禁止VIE的傳言已說了多年,但始終未見監管當局出手,相信是影響太大。不信?看看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新經濟股,有哪一隻不是透過VIE的?這邊廂剛澄清消息不實後,以為一眾中概股可逃過一劫,豈料那邊廂又起火,說的就是美國證交會落實《外國公司問責法》(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HFCAA)實施細節,加上滴滴出行宣布將從美國退市,中概股股價被燒得一塌糊塗

碰巧好朋友持有中概股,擔心退市令手上股票變得一文不值,問應否立即沽售止蝕。首先,退市只是公司的股票不再在美國市場上買賣,又不是破產,價值仍在,但價格變動難免。此外,HFCAA雖然已經生效,但有三年寬限期。若三年後公可仍然未能符合相關規定,才會被強制退市。

朋友再問,HFCAA究竟是甚麼?難道沒有一間中概股能符合要求?對!因為問題沿於中美雙方的監管部門在角力,公司層面沒有能力解決的。

自安然醜聞發生後,為防止同類事件再發生,美國於2002年通過了《Sarbanes-Oxley Act》法案,並在同年根據此法案成立了PCAOB(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旨在監管上市核數師。PCAOB運作接近20年,把當地不合格核數師口袋淘個乾淨。可是,偏偏就有個監管缺口,說的就是中概股核數師。由於內地規定,審計工作底稿不可以未經批准下外流,所以多年來,PCAOB都無法有效審查中概股核數師工作,是否符合審計標準和要求。

其實中美雙方一直都在磋商和談判,但一些原則問題始終無法達成共識,拖拖拉拉了十幾年。直至去年5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HFCAA,企圖單方面把問題「解決」。由於中方沒有退讓跡象,因此中概股好大機會需要從美國退市。

退市過程既複雜又麻煩,一般來說,首先要在市場進行私有化。可是,中概股,特別是與新經濟有關的,在首次上市時的估值一般都很高。例如滴滴出行的招股價是14美元,執筆之日只餘6.67美元。高於現價進行私有化嗎?對公司財務將做成壓力。低於招股價進行私有化嗎?意味美國投資者將會損失,因而好可能發起集體訴訟。出高價又死,出低價又死,將會是一眾中概股面對的問題。為了有充裕的資金為退市做準備,估計部分中概股會先來港上市,已在港上市的,視乎其財力再在市場集資,也是有可能的。

最後一提,或許涉及的問題太專太複雜,坊間很多評論和報道都沒有把VIEHFCAA解釋清楚。若讀者有興趣,不妨參考以下舊作:201465日《阿里巴巴企業結構風險》、2020821日《封殺中概股的前因》和2020828日《封殺中概股的後果》。

原文刊於:am730 2021-12-10

&&&&&&&&

美團衰啲乜?

美團(3690)於上星期公布今年第三季業績,結果頗令人失望。雖然期內收入增37.9%,至488.29億元(人民幣,下同),可是由盈轉虧,去年同期賺67.24億元,今年卻蝕101.03億元。若撇除特殊項目的影響,包括遭市場監管總局罰款34.42億元、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14.81億元,與營運沒有直接關係的投資收益和財務成本,以及非現金項目如折舊和攤銷後,反映核心業務表現的經調整EBITDA同樣差勁,由去年同期賺26.75億元,轉為今年倒蝕40.62億元。

虧蝕的原因有四。首先是收入增長放緩,佔總收入超過一半的餐飲外賣業務尤其明顯。以過去三年的第三季為例(見圖),無論是收入、交易金額以至宗數,按年增長率均呈下跌趨勢。若將期內餐飲外賣收入除以餐飲外賣交易金額,得出的變現率是13.4%,較去年同期略為下降0.2個百分點,反映變現能力稍為轉弱。


其實管理層也不諱言,預料內地整體餐飲業在未來數個季度的增長將會放緩,並且連累餐飲外賣的需求減弱。一個有趣問題,人始終要吃飯,不在外用餐又不外賣,難道突然興起自家煮飯?請留意,不是說餐飲需求減少,只是增長放緩。餐飲仍會增長,只是沒有以前那麼高罷了。按管理層解釋,原因是高基數效應,以及行業進入增長平穩期等。

其二是營運成本增加,期內的整體銷售成本就上升了54.8%,對收入的佔比更升8.5個百分點至77.9%,管理層解釋是餐飲配送成本增加所致。此外,雖然餐飲外賣的經營溢利升14%8.76億元,但相關利潤率卻減少0.4個百分點至3.3%。即是說,每收100元佣金才淨賺3.3元。盈利能力略為下降,主要是推出優惠及舉辦營銷活動,以刺激用戶消費。

其三是受新業務拖累。包括美團優選、美團買菜和美團閃購在內零售業務,目前仍在投入階段,持續虧損下影響整體業績。新業務收入增長其實不差,期內升66.7%137.23億元,對總收入的貢獻達28%,但卻錄得109.06億元的經營虧損,而且有擴大趨勢。例如去年第三季,每100元收入就要倒蝕24.7元,今年同期的虧損擴大至79.5元。管理層解釋是業務持續擴張所致,究竟何時止血,是市場關注的重點。

最後是監管問題。如前所述,美團因其「二選一」政策違反了《反壟斷法》遭巨額罰款,因而拖累業績。雖然事件已告一段落,但加強監管是國策,電商不再像以往般容易將用戶流量變現。更重要的是,因應監管當局要求,美團承諾改善騎手福利,營運成本自然無可避免增加。實際將會影響盈利多少,管理層未有提及。

現有業務收入增長放緩,營運成本預期增加,新業務競爭大而且又持續燒錢,加上監管愈來愈嚴,美團的前景看來一片暗淡。不過,美團的優勢是其龐大的即時配送網絡,連餐飲都可以迅速送達,還有甚麼是送不到的?當監管措施塵埃落定,騎手成本新增多少逐漸明朗,相信美團可以重新上路再創佳績。  

原文刊於:am730 2021-12-03

&&&&&&&&

誰為失德核數師埋單

今個星期,會計業界最火熱的話題,相信是某會計師行涉嫌收受賄款,以協助某建築公司上市的醜聞。根據報道,廉政公署與財務匯報局於上星期採取聯合行動,搜查了一間會計師行,並且拘捕了9人,當中包括該行的會計師和審計人員。雖然執法部門未有透露涉案公司名稱,但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里,相關公司和人士的名字迅速被起底和廣傳。

值得留意,以往同類案件,大多數由廉署單獨執法(至少表面如是),但這次是高調地與財匯局聯合行動。財匯局專責監管上市核數師,與廉署聯合行動有甚麼稀奇?未有財匯局之前,核數師監管不是由會計師公會負責嗎?可有聽過公會曾高調地介入案件的?在此只想帶出一點,財匯局自升格後處處表現強勢,日後變大變強指日可待。

其實不單此案,會計師穿櫃桶底、造假帳等問題時有發生,每次聽到也禁不住搖頭嘆息。能夠成為會計師的,誰不是關羽上身?不單只要千里走單騎獨個兒面對,還要過五關斬六將般去完成考試和實習。能夠捱得過的,就算沒有遠大志向,至少也對自己的前途有憧憬,否則不可能撐得過漫長的煎熬。「卿本佳人,奈何作賊」,正是這些走上歪路的會計師之寫照。

不是要站在道德高地去批評別人,既然選擇了當會計師,就必須嚴守「誠信」這條底線。不論是編製還是審核財報,缺乏了誠信這一條,誰還會相信我們所做的一切?還記得美國安然公司的會計醜聞嗎?就是因為幾個不負責任的會計師和核數師狼狽為奸,令市場完全失去信心,才有今天的會計師監管改革,要全球的會計師為這些行業敗類埋單。

有人歸咎行業艱難,所以選擇鋌而走險,其實只是借口。難道窮就可以去打家劫舍?無錢就可以殺人放火?沒受過教育的還可以給幾分同情,會計師都受過高等教育,還去受賄造假,羞恥不羞恥?

個人操守固然重要,但目前核數師的聘用制度也是一大漏洞。公司付錢給核數師來審核自己的帳目,本身已經是個矛盾。核數師由管理層去找,核數費又是管理層和核數師商議,套用「誰付鈔誰是老闆」的公式,管理層就是核數師的老闆。雖然有很多措施來維持核數師的獨立性,例如核數師行的收入不能依賴某幾個客戶,核數師任命需交由公司股東大會通過等等,但都搔不到癢處,甚至只是徒具形式,改不了管理層是老闆的本質。可是,相關制度沿用多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皆採用此法,相信可見將來不會出現甚麼變革,嚴苛監管似乎是唯一出路。

最後,在此給監管當局兩個建議。一,所有會計師每年都要修讀若干時數的持續教育課程,當局可參考現時保險中介的做法,將「道德和合規課程」列為必修。

二,完善檢舉和揭密者保護制度。目前香港雖然有若干相關法例,但都比較零散而且不全面。建議另立法例統一管理,並考慮設立獎金制度,從違規者罰金中抽取若干百分比作為基金,並根據揭密者對案情的貢獻程度派發獎金,以進一步保障其權益。或許你會說瓜瓜偏激,但敢問一句,有人在你吃飯的地方出恭拉稀,難道還要客氣嘛?不講誠信不顧操守的人請不要當會計師,免得害人累己!

原文刊於:am730 2021-11-26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