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本地執業會計師,最近講起行業現況,慨嘆監管愈來愈嚴,現在接客非常小心,凡是公眾利益實體(Public Interest Entity,PIE)客戶一律拒接。這些客戶審計風險較高,核數師責任較普通公司大,所以核數費通常較高。沒有這批客戶,生意豈不受影響?朋友說沒有辦法,若在核數過程中一個不小心犯錯,隨時被停牌,到時手停口停,風險高得與回報不成比例,寧願勒緊褲頭勉強度日,也不願冒險接這些生意。所謂PIE,香港目前還未有清晰定義,普遍來說,除所有上市公司外,還包括受限行業企業及法例要求需獨立審計的企業和機構,如保險公司、銀行、律師行、證券行、保險經紀等。會否進一步包括學校、業主立案法團、社福機構等,就要看日後如何立法。
核數師監管嚴格,當中有個根本矛盾。有別於其他地方,香港註冊的有限公司,帳目必須每年經核數師審核。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和私人公司,收入和員工人數有限,若按照財務報告準則來編製財報,效益並不很大。如只有一位股東的私人公司,編製一整套財報出來,對其意義不是很大。故香港會計師公會多年前推出《中小企財務報告總綱》,財報要求比較簡單,藉此讓中小企可減省編製財報成本。可是,核數師的審核程序卻沒有相應減少。換句話說,不論客戶大小都是使用同一套審計準則,難怪細行對公會的執業審查叫苦連天。
另一原因是核數師監管改革,財務匯報局(財匯局)將升格為獨立監管機構。政府今年1月將相關法例草案刊憲,現等立法會通過。升格後的財匯局,將會負責全面監管PIE的核數師。不過,除上市公司外,目前仍未知道那些公司和機構將會納入PIE,而且相信財匯局審查將比公會更嚴格,細行不想被監管,唯有先行退出PIE市場保平安。由此推斷,那些由細行負責審計的非上市PIE將轉投大行,而且沒有細行競爭,基本上大行開天價,客戶也得乖乖付鈔。反觀細行,沒有這批高價PIE客,唯有專注普通中小企,但市場競爭大,艇仔結合兼職核數師搶生意,結果只是鬥平鬥爛做。朋友料將掀中小行合併潮,一來可以加強競爭力,二來可共同承擔風險。
除監管外,艇仔也影響業界生存。當然,香港沒有法例明文規定非會計師不得從事會計服務,但假借會計師之名的公司實在不少。雖然立法會議員梁繼昌已提出草案,修改《專業會計師條例》以加強規管「會計師」及相關名稱使用方式。但業界朋友透露,會計師公會對非會員沒有執法權,若真的是這樣,就算修改相關法例,沒有人執法也是枉然。礙於國際壓力,香港不得不改革核數師監管制度。今屆政府也一樣,面對輿論和政治壓力,政府為財政預算案補漏拾遺,計劃向原方案未有受惠者派錢。
瓜瓜一直反對全民派錢,認為集中資源幫助有需要的人更重要,而且香港的醫療服務不足,將盈餘用於改善服務更實際。可是,政府被民意牽著鼻子走,補漏措施又如此複雜,行政費必定不輕,寧願當初雨露均霑人人派錢,至少不會如此難看。不知是否刻意讓人覺得與上屆政府有別,本屆政府事事聽從民意。本來額手稱慶才是,但如此容易向民意跪低,還有甚麼威信可言?日後施政必定倍感困難。有朋友以《伊索寓言》的父子騎驢故事來形容本屆政府,實在貼切不過。
原文刊於:am730 2018-04-06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