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5日星期二

太興重皮在人工

太興集團(6811)最近成功上市,瓜瓜以前是長期捧場客,但近年漸少幫襯。無他,市場競爭大而且食肆選擇多,加上早前試過「中伏」,對旗下食肆有戒心。那次不快經歷來自主打粥粉麵飯的「靠得住」。某次外買了兩個粥品套餐回家,打開碗蓋已知不妙,粥料稀少而且碎。碎到甚麼程度?單憑肉眼也分不清哪碗是魚片碎牛粥,哪碗是荔灣艇仔粥,夠誇張了吧?自此再沒有幫襯了。唯一欣慰的是,旗下太興餐廳水準依舊,相比其他連鎖餐廳仍是物超所值。

太興上市,坊間少不了拿翠華控股(1314)與之比較。其實兩者有不少相似地方,而且各自有其優勢。如客源,翠華較受內地遊客歡迎,太興比較著重本地客。至於賺錢能力,就以2018年度為例,翠華純利率是4.4%,即每收取100元收益,扣除所有成本和開支後實賺4.4元,太興高達9.8%。看似太興比翠華賺錢,但不要開心得太早,因該年度出售資產獲得1.63億元,撇除此項非經常性收益及於年內確認的1,097.3萬元上市費,經調整純利率其實只有4.9%,與翠華相差不太大。若以量度核心業務表現的經營溢利率作比較(按太興招股書的定義,即收益扣除食材、員工成本和租金開支後所得),太興實際只有24.1%,較翠華同期的24.9%為低。

不少朋友都有一個觀念,認為食肆的利潤都給業主賺去了,我們吃的其實大部分是租金。可是看看太興和翠華的成本結構,兩者最大開支其實是員工。如去年度員工成本對收益比率,太興是33.1%,翠華則低4.2個百分點至28.9%。至於店舖租金,太興是14.5%,翠華則高出3.9個百分點至18.4%。食客關心的食材成本,太興是28.4%,翠華相差不多也有27.9%。即是說,食客每付出100元,在太興吃到28.4元食材,其餘33.1元是人工,租金只有14.5元。在翠華則吃到27.9元食材,其餘28.9元是人工,租金則較多有18.4元。翠華在租金開支方面較多,相信是多在旺區開店有關。

值得留意,太興的收益在近年都有增長,2017年和2018年度增長率分別是10.3%和12.8%,主要與新店有關。以去年度為例,太興餐廳數目增10.1%至185間,但每間餐廳的年均收益卻只升2.4%至1,689.8萬元。若嫌年均收益計算太粗略不夠準確,不妨看看招股書提供的同店收益增長比率,去年只有3.6%。不論年均收益還是同店增長,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就是近年增長靠開設新店。

此外,雖然近兩個年度的收益增長皆超過10%,但經營溢利率卻持續下跌(見圖),比率由2016年度的27.4%,降至去年的24.1%。兩年間減少3.4個百分點之多,主要是員工成本增3.5個百分點。另外,租金開支也微升0.8個百分點。要維持盈利能力,總要找點地方省錢,太興似乎向食材埋手,兩年間下降0.9個百分點。從太興近年的財務表現可以看到,人工才是影響大型連鎖食肆盈利能力的元兇,除了佔比最大外,兩年間的變動也相對地高。反觀租金只佔收益不到20%,而且兩年間的變動不到一個百分點。

最後一提,太興計劃運用超過40%的上市所得用於開設新店,以開新店來維持收益增長,相信是太興未來幾年的經營策略。會否成功?若選址及成本控制得宜,相信不難達成,我們拭目以待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9-06-21

&&&&&&&&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