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日星期五

百威亞太業績易睇錯

翻看百威亞太(1876)的業績公告,初時看得一頭霧水。例如收入,今年頭9個月只有53.44億(美元,下同),較去年同期的54.23億元倒退1.5%。可是,公告卻說增3.1%。毛利也一樣,今年頭9個月有28.94億元,明明較去年同期只升1.3%,怎麼公告卻說升5.7%?

仔細翻查下,發現答案藏於附註內。原來整份業績公告所用的百分比是「內生增長(Organic growth)」,即是計算時撇除一切資產收購與剝離,以及貨幣換算之影響。

雖然百威亞太未有披露明細,但根據母公司AB InBev(Euronext:ABI)同期的業績公告,亞太區的收入受資產收購與剝離的影響極為輕微,反觀貨幣換算的影響較大。其實也難怪,百威亞太其中一個重要市場是中國,今年初美元兌人民幣是6.87637,今年9月底升至7.12173,期內人民幣貶值約3.6%。

不單如此,業績公告還採用「正常化EBITDA」、「正常化溢利」和「正常化每股盈利」等指標。所謂正常化,意指扣除一切非經常性項目,上市開支就是一例。

如何影響盈利?按會計準則,百威亞太今年頭9個月的股東應佔盈利按年倒退5.1%至8.53億元,但在「正常化」後變成按年增加4.9%至9.57億元。神奇的是,在「正常化EBITDA」下變成增9.1%至18.51億元。更神奇的是,因公告只計「內生增長」,盈利升幅因而進一步升至13.9%。

盈利出現倒退,但被「正常化」後變成增長,是否如百威亞太所說更反映業務實況,留待讀者自行判斷。可是,投資者關心公司的全盤風險,我們需要清楚了解資產收購與剝離和貨幣轉換對收入以至業績的影響。公告只集中討論內生增長和正常化數據,投資者不得不花時間自己計算實際變化。最怕是一時大意未有察覺,因而做出錯誤決定。

翻看新聞報道,發現至少有三間傳媒引用了公告中的內生增長率作為收入增長率,但未有註明數值是內生增長。換句話說,若投資者單看新聞報道而未有翻查公告,隨時誤以為財報上的收入真的升3.1%。

雖然百威亞太在公告中不忘提醒投資者,不應以正常化指標取代會計準則的計量指標。可是,把整份公告翻來覆去,談論會計準則指標的篇幅極少。就以盈利為例,不論是第1頁的「摘要和主要數據」,還是第2至5頁的「管理層意見」,談論的主要是內生增長和正常化數據,只有在幾個圖表中才看到會計準則下計算的盈利。

當然,內生增長和正常化數值常見於跨國企業的業績公告中。不過,人家如雀巢公司(瑞士證券交易所:NESN)就會將內生增長和會計準則數據一併列示和討論。貴為啤酒行業龍頭,百威是否應考慮改善一下會計準則數據的發布方式,以防投資者過分依賴非會計準則數據?

再一次證明,投資者擁有會計知識是何等重要。若不想看錯也不自知,亦不想人家給甚麼只能照單全收,還是早點學習會計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9-11-01

&&&&&&&&

1 則留言:

小咖 說...

我自己看的時候也沒有留意到細節,好文謝謝分享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