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8日星期四

香港經濟發展堪憂

金融及地產仍為香港最賺錢的行業。 (資料圖片)
政治爭拗令香港發展裹足不前,但更令人擔心的還是經濟。或許有人會不以為然,現時港股正進入「大時代」,加上滬港通及將推出的深港通措施,人人皆能在股票中獲利,股民手頭鬆動了,自然能帶起消費,香港經濟何愁之有?還有近期兩地的基金互認安排,借用前特首曾蔭權的名句,香港想窮都幾難。

愚見認為,香港經濟問題正正在於大時代重臨,而愈來愈覺得不對勁。不用說甚麼,單看藍籌股名單,有哪一家本土企業(即港資)靠創意或科技搵錢的?相反,靠賺土地差價的地產商,及息差的銀行卻長期佔了重要比例,而他們每年利潤豐厚。香港號稱國際都會,但最賺錢的本土企業仍是傳統金融和地產行業,而不是像人家般,擁有蘋果、微軟、亞馬遜和臉書等靠科技講創意的企業。再看看我們的富豪榜,最有錢的十位港人中,有多少位不是涉足於金融或地產生意的,又有多少位是搞創意工業的?

其實香港以前不是這樣的,在過去幾十年,我們有不少實業家把香港工業發展得世界知名,珠寶鐘錶、玩具和時裝等就是上佳例子。但隨著生產線北移,加上香港地價愈來愈貴,現在還有多少商家可把生產設施遷回來?生產線不在,與工業相關的職位自然愈來愈少,也令香港不得不依賴所謂四大支柱產業。數據不會說謊,按統計處資料顯示,於2000年,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約4.8%,包括四大支柱產業在內的服務業則是87.3%,當中金融及保險佔12.8%,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佔9.2%。到了2013年,製造業僅餘1.4%,反觀服務業則大升至92.9%,當中金融及保險增加至16.5%,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佔10.8%。

上述是環境因素,更大問題出在港人心態。我們一向視李嘉誠為偶像,以成為他而不是喬布斯或蓋茨為榮。我們崇尚搵快錢,炒股炒樓賺大錢才叫成功而不是搞實業。大時代重臨,此等想法就更加牢不可破。還不相信?到書店走一趟吧!我們的書店,除旅遊和烹飪外,放在最顯眼而又暢銷的不外乎股票投資,至於科普、文藝等讀物只能在骨灰龕(即書架)上找到。當人人熱衷於資產增值而不是創造,大學畢業生爭相躋身投資銀行,不做金融才俊勢不罷休,這樣下去香港還有甚麼前途?

其實視李嘉誠為偶像和人生目標也是好的,但更令人擔心的是,現在新一代連李嘉誠也不想做了,反而渴望成為他的兒子,認定「成功需父幹」。不知道此現象是否與即食文化有關,接觸過的年輕一代少有願意思考的。曾收到幾位年輕讀者來函問前途,如面對兩份工作選擇,他們竟只轉貼相關招聘廣告連結,自己卻一點分析也不做,就希望有人為他們選定。如最近公司有位年輕職員出差,居然沒有留下任何單據回來報銷。問為何沒有,竟答覆說沒有人告訴他。但員工手冊和出差申請表早已列明,他說太忙沒有看清,總之就是別人不對,與他無尤。連報銷需單據這些基本常識也欠奉,還要懶惰兼不肯認錯,這就是時下某些年輕人的工作態度。究竟是否出於家長問題,把孩子照顧得太無微不至,反而害了他們。瓜瓜無意一竹篙打一船人,經常也遇到勤奮上進的青年,希望上述只是個別事件吧。

綜合而言,香港經濟過分依賴四大支柱產業,而且還有上升趨勢,加上部分新一代的工作心態,若我們繼續依靠食老本而不做點東西,日後香港經濟發展如何,想必心中有數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5-06-12

&&&&&&&&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