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家一個常識題。假如你懷疑家裡一部電器漏電,於是找來電工師傅。經他用儀器檢測了後,發現電器運作正常。可是,後來驚覺檢測儀器有問題,你預期電工師傅會如何處理?當然是先把儀器修理好,或者轉用另一部儀器,然後再為電器進行測試,確保真的沒有漏電,對吧?
有趣的是,這位師傅卻跟你說,雖然儀器存在問題,但與電器是否漏電無關,該電器不應被視為有問題。然後說回去會好好修理儀器,確保其質素良好。至於電器實際有沒有漏電,他不置可否。面對這樣一位電工師傅,你會如何反應?
瓜瓜你說得誇張,哪有如此荒謬之事?哈哈,恰巧現實就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財務匯報局(下稱「財匯局」)在上星期發表首個年度查察報告,就18個上市核數師的質素監控制度作出意見。報告指出,在37個經查察的審計項目中,有73%需要改進或重大改進,並認為有關質素遠低於預期。
乍聽之下相當嚴重啊!18間上市核數師不乏「四大」和「Second Tier」,他們為大部分在港上市的公司進行核數。這麼說,這些核數師過去發出的審計報告和財報,投資者還可以信賴嗎?可惜的是,查察報告沒有交代,而且還用上加粗字體強調,該局的發現並非有關上市實體財務報表的質素,亦不應被視為有關該等質素的問題。
看見這一段免責聲明即時傻了眼。身為投資者,瓜瓜只想財匯局簡單總結一句,究竟上市公司的財報有沒有問題。就算範圍太廣不好下結論,那至少告訴我們,涉及的37個經查察的審計項目,其財報究竟是否可信?答得出固然最好,但若果答不出,我們就不禁要問,究竟財匯局的作用是甚麼?
根據財匯局的年報所示,該局的營運開支於2019年1月至9月就花了3,075萬元,2018年全年更是3,520萬元。新核數師監管制度於2019年10月開始實施,因此估計往後的開支將會更高。目前財匯局的收入主要來自政府給予的4億元種子資金,2022年起將向證券買賣雙方、上市公司及其核數師收取徵費,以作營運資金。不論是公帑還是向市場徵收,每年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審查上市公司核數師,若連一句財報質素是否可靠可信都說不出,如何說得過去?
朋友說瓜瓜強人所難,若要求就財報是否可信而下結論,非要重做一次審計不可,莫非要財匯局親身去做嗎?
為甚麼不可以呢?若然上市公司拒絕合作,就修改法例和上市規則,逼令他們配合。況且,財匯局的報告認為,核數師對上市客戶缺乏足夠的專業懷疑態度,就由他們來向業界示範一下,如何挑戰客戶提供的各項假設是否恰當的同時,又能在人手緊張和有限時間內完成審計項目,相信很多核數師,都引頸以待大師級的表演。
當然,財匯局近來某些的工作成就不可抹煞,例如就某幾個公眾關注的個案主動介入調查。雖然至今未見調查結果,但至少起了震懾作用,警惕一眾核數師要盡責,不可亂來。
最後,在此寄望局方往後的查察報告,能夠正面而清楚交代一下,就那些局方認為不達標的核數師,其過往出具的財報究竟是否可靠。
原文刊於:am730 2021-06-11
&&&&&&&&
1 則留言:
自從國安法生效、螞蟻事件等都顯示中共開始明刀明槍介入香港管治問題時,我已覺得香港變成一個不值得投資的地方。連公眾投資者唯一可以依靠的財務報表可信性都出現問題時,在香港進行任何投資都會大大增加風險,不論樓市、股票、債卷。投資者對報告建立信任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破壞則可以很短時間內完成。
當香港地區任何專業報告於作出結論前都需要考慮政治因素時,香港已經冇任何野值得投資。
所以我於上年已將全部資金轉移到外國市場,唔想做韮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