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星期五

商譽爭論告一段落

一直都認為會計上的「商譽」是個地雷。企業沒事沒幹,它就乖乖埋在財報裡,相安無事。可是,當企業表現不似預期,這個地雷便會被引爆,隨時炸得業績血肉橫飛。受市場關注而又廣為談論的商譽減值可不少,較遠的要數微軟(NASDAQMSFT)2012年為線上業務aQuantive減值62(美元,下同)2015年為手機業務諾基亞減值76億元。較近的要數滙豐控股(005)2019年做了73.49億元商譽減值,以及中電控股(002)2019年為澳洲EnergyAustralia業務做了64億港元減值。一下子減值這麼厲害,多得會計準則所賜。

首先說明一下,會計上的「商譽」是一項無形資產,反映商業實體公允價值以外的價值。其會計概念是要將一切難以獨立定價的無形資產,以一個金額籠統地歸納起來。當中可能包括品牌知名度、客戶忠誠度、市場地位等。值得留意,商譽只會在企業收購合併時才會產生。當企業收購另一間企業時,若作價高於該企業資產的公允價值,超出的溢價就是商譽,須視作無形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例如一間公司的公允價值是1億元,但你用2億元來買下,多付的1億元就是商譽,並歸類為無形資產。此外,企業需要每年為商譽進行減值測試,若結果顯示其最新的公允價值低於帳面值,差額就會在損益表中確認。

故此往往出現一個現象,以高溢價收購買回來的資產,只要往後表現稍有偏差,就隨時觸發商譽減值。支付的溢價愈高,潛在的減值風險就愈大,因此屢屢遭人詬病。再者,減值測試極為勞民傷財,進行時又需要大量估算,可靠程度存疑。因此,有意見認為應該恢復多年前的攤銷做法,即是像固定資產般,將商譽逐年攤銷。

應該攤銷還是減值,在會計業界爭論不休。世界兩大會計準則制定者的想法就是一例。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傾向保留現有的減值做法,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則傾向分10年或最多25年逐年攤銷。

財報用家又如何想呢?CFA Institute2020年底進行了一項調查,雖然回覆率不高只有7%,但其結果值得參考。調查發現其會員偏向支持目前的減值方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商譽是資產,有著消耗和非消耗的元素,而且不一定會隨著時間而貶值。反觀攤銷做法假設了商譽是完全消耗的資產,因此認為不合適。調查同時發現,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目前財報對商譽和減值的相關披露無用,需要改善以促進對收購後交易績效的評估。更重要的是,絕大部分受訪者都認為,IASBFASB應該採用統一的方法,來為商譽入帳。

拖拖拉拉多年的爭論,來到今年終於完結。今年6月,FASB突然將商譽後續會計的項目從技術議程中刪除,意味委員會不再討論商譽攤銷的討論。IASB就更直接,在今年11月的會議中,決定保留減值測試做法。

有趣的是,據聞商譽會計方法的爭論早於75年前已經發生,雖然現在告一段落,相信幾年後又會捲土重來。

原文刊於:am730 2022-12-09

&&&&&&&&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