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界北區多家幼稚園出現人潮,皆因大量「雙非」家長為求學位,不惜在學校門外通宵露宿排隊。或許情況接近恐慌程度吧,教育局長吳克儉隨後開腔,說該區學額充足,呼籲家長毋須恐慌。不知是否應驗了「塔斯佗陷阱」之說,不單家長們沒有聽從,更有政黨質疑局長計錯數。
在其後的電台訪問中,雖然局長堅稱沒有計錯,但卻表示學額的估算是基於「專業的精算師統計」和「複雜的方程式」得出來。根據報章報道,北區只有44間幼稚園,為甚麼不直接詢問他們的學額數目,卻要精算又要方程式,實在想不通。
幼稚園學額需求那麼大,普遍估計此情況將於未來幾年仍會持續,相信不少企業早已虎視眈眈。例如內地出現了不少中介公司,除可以為家長排隊外,據稱還可以保證入讀名校,甚至提供幼兒在港的寄宿服務。香港的公司當然也不甘後人,就如香港教育(1082,前稱現代教育),他們早已預到有此商機。今年4月就以1,400萬元代價,收購了一家名為盈豐公司的50%股權。根據早前發出的公告,盈豐的主要業務是向三間幼稚園提供支援服務,當中一間位於沙田,另外兩間則位於上水,正正是這次學位爭奪戰的重災區!
此外,盈豐與幼稚園所簽訂的服務合約為期10年之久,賣方更在收購協議內向香港教育作出了擔保,保證盈豐2014年及2015年的除稅後溢利不少於400萬元。由於盈豐是新收購項目,要為集團的營運表現有實質貢獻,相信還需要些時間。
說到營運表現,該集團截至今年6月的全年業績卻不太理想,期內收入只錄得2.48億元,按年倒退22.1%,金額相當於少賺7,030.6萬元。雖然同期的營運支出和其他開支按年只增加1.7%或481.4萬元,可是收入實在減少得太厲害,加上應佔共同控制實體的339.4萬元虧損,即使年內有投資物業因公平值變動錄得602萬元收益,最後埋單計數,集團錄得2,666.6萬元虧損,與去年3,197.2萬元溢利相比,業績倒退達183.4%。
收入大幅倒退主要發生在「中學補習服務」和「正規日校課堂」兩項業務上,前者按年減少了5,586.1萬元或22%,後者則減少1,451.3萬元或78%。中學補習收入大減,主要是學制轉變,令課程報名人次按年急挫32%至只有41.5萬人次。以百分比計,專科課程的跌幅最大,按年急瀉68%。以人次計,專科課程和常規課程最大,人次按年各自減少6萬。
其實各類課程的學費已經平均上調15%,例如最多人報讀的常規課程就上調2%;學費較貴的精讀班,價錢也增加30%至624元;專科課程的學費更是加了一倍至357元,可是加價未能彌補人次減少上的損失。
正規日校課程的情況就更差,整體報名人次跌幅達74%,當中以中七課程影響最大,由於不再有此課程,因此今年失掉了872.5萬元收入。此外,報讀高中三和中六課程的數量按年減少53%至只有1,500人次,即使平均學費上調了5%也於事無補。
雖然業績並不理想,但該集團似乎對前景頗為樂觀。根據業績公告內的分析,本港新生嬰兒數目自2003年以來急升了95%,父母為中國居民的3歲兒童人數(即是雙非兒童),更由2003年的709名急升41倍,至2012年的29,800名。該集團並且預計,若果這些雙非兒童返港接受教育,2015年將會是高峰期,而且未來3年的人數將會持續增加,因此,預期小學及幼稚園教育的需求將愈趨殷切。
這樣看來,今天幼稚園學額問題只是個開始,若果無改善,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再者,3年後這批學童將會升讀小一,倘若當局不做好準備,爭奪學位潮隨時會在小學重演。
以此往後推想,中學、大學、專上教育等的需求將於未來逐步增加,本港目前的教育系統能否承受固然要問問政府,但肯定的是,隨之而來的商機將會非常龐大,難怪該集團如此樂觀。
曾聽人說過,做家長生意最容易,因為即使要父母們省吃儉用,也要將最好的留給小朋友。沒法子,香港地始終是個商業社會,根本沒有「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回事?有的只是「淘盡天下父母金」!
文章來源:AM730 2013-10-15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