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中港矛盾,只是覺得,香港回歸十五年以來,與內地融合之快,確實令人有點咋舌,就以說話和書寫用語為例,香港以前那一套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例如剛過了的「春節」和「周日」,以前沒有多少人會這樣說的,大家都只會說「農曆/舊曆新年」和「禮拜日/星期日」。
約十年前的某次經歷非常深刻,早年我在內地工作,某次回港跟舊同事聚會,由於腦袋來不及轉回廣東話台,言談間用了「春節」和「周日」二詞。當時的舊同事一聽就大笑,有些更偷偷暗笑,大概恥笑我被「大陸化掉」。現在此兩個字詞,早已經被常用了。
說到「春節」,香港每年都會放「煙花」,今年就突然全人類都改說放「煙火」。還有「春晚」,香港早已依樣畫葫蘆來個香港版,但一向都沒有多少人會視。不過,像內地一樣,近年已被視為盛事,某日聽某個電台節目,節目主持人就春晚前,春晚後說過不停,說如何如何精彩,彷彿不看就會蝕大底。
還有「Kung Hei Fat Choy」這句英文譯音,於以前的新年期間,都能在各大小廣告中見得到,現在有多少年沒有再見過?反而「春節快樂」就見到不少。
職銜也是一樣,現在開口埋口叫聲陳總、李總、張總甚麼的就「實無衰」。又例如早前行政長官發表了施政報告後,各大報章紛紛用上「聚焦」、「亮點」等字眼,例如甚麼「輿論聚焦施政報告」,「報告缺乏亮點」等。還有「氛圍」、「素質」、「打造」、「班子」、「空調」、「開幕式」、「閉幕式」,數之不盡。
或許是不習慣,但總是覺得香港已經變了,變成一個不是你我土生土長和熟悉的地方。
&&&&&&&&
3 則留言:
生活化一點的: [打的]
未用到但將會用的: {上崗, 下崗]
已經經常用到的: [和諧/河蟹]
已經當為本地話: [草泥馬]
malatmal
除了新聞用辭,火車上聽到的是普通話多過廣東話、街上手拖喼的自由行客多過本地人,金鋪表行藥房多過便利店。。。所有這些變化,香港已不是我們熟悉的香港。所謂融合,原來就係香港是被溶了迎合大陸化。有能力的就移民,一走了之冇眼睇費事激氣,但沒能力的港人可以怎麼辦?難道真的只能如溫水煮蛙般,最後一鑊熟了,被吃掉!
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本身.我們只有接受和適應,並且保留我們認為值得保留的東西.
不要隨便放棄自己已有的東西和自己的本質,盲目地去接受別人的一套,以防失去了自我,這就是我們可以做的事了!
例如,學習普通話沒有問題,但在友濟間盡可能用自己熟悉的語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