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思捷環球(330)約有四成銷售來自批發,I.T(999)則集中零售方面。其實批發和零售在資金周轉方面的需求略有不同,其財務數據就是最佳示範。
若果幫襯過這兩家時裝店,大抵體會到店員效率是如何之高。由check貨、入倉攞貨,到開單、入袋,以至收錢和碌卡速度都非常之快。其實收錢快是零售的特點,因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向顧客收取現金(包括信用卡和其他電子貨幣),而批發通常會給客戶一個信貸期,如收貨後30天找數,這也解釋為何I.T於2011至12年度的應收帳周轉期僅9天,思捷要43天。不過,向供應商付款方面,思捷的付款期較長,於2011至12年度高達110天,I.T只得到70天。
要了解兩家公司資金周轉需求,只要將「存貨周轉期」加上「應收帳周轉期」,再減以「應付帳周轉期」即可。計算下來,I.T資金周轉期就需要102天,短期資金需求較高;而思捷只是28天,這方面較具優勢。
接著看整體盈利能力,思捷於2011至12年度溢利率有3%,I.T有8%。溢利率代表貨物賣出後,再扣除所有經營成本,如人工、舖租、廣告、燈油火蠟、財務開支、稅項支出等。論穩定,I.T較思捷佳。在過去3年,前者溢利率維持在8%至10%,思捷較波動,2009至10年度有13%,2010至11年度更是0%。有一個項目值得留意,便是思捷今年有6.96億元回撥,扣除此項特殊收入,實際溢利率僅1%。或許你會問回撥是甚麼。
看看報表附註,原來是關係到北美洲業務的關店計劃,由於去年為此計劃做了9.44億元撥備,現在發現實際開支比當初少,所以多做的撥備,變成今年的收入。不過,這只是帳面上收入,所以對現金流量沒有直接影響。從回撥金額來看,去年的撥備顯然是過於保守了。
接著想說股本回報,雖然思捷於2011至12年度錄得8.73億元溢利,而I.T則只有4.73億元,但論股本回報率,思捷只有5.5%,I.T則有22.9%。
單看這數字,我們可以說在運用股本方面,I.T較思捷有效率。
最後看看銷售網絡,截至2011至12年度的年結日,思捷同期自營店共有1,069間,面積共36.3萬方米,店舖數量比I.T高出接近兩倍,面積高出接近3倍。思捷於此年度的零售業務銷售額178億元,即是每間舖平均銷售額有1,666萬元,每方米計則有4.9萬元。
至於I.T,於相同年度自營店共562間,面積共12.5萬方米,而同期零售業務銷售額有55.25億元,即是每間舖平均銷售額有983萬元,每方米計有4.4萬元。
論銷售網絡效率,似乎思捷較I.T高。另外,思捷每間店舖的平均面積有340方米,I.T則只有222方米。怪不得我一直都覺得思捷的店舖較I.T寬敞。
另一個有趣地方是僱員,截至2011至12年度年結日,思捷僱員人數是12,455人,比去年的14,192人,跌了12%,相信與結束北美業務有關。I.T於相同年度僱員人數只有6,089人,比去年4,771人,升了28%。人數向上,應是和店舖增加有關。
若將2011至12年度的薪金開支,與銷售總額比較,兩家公司的比例不約而同都是16%。即是說,我們每付出100元,去買他們的衣裳,當中16元就是員工薪金。
有趣的是,思捷員工的平均年薪是35.6萬元,而I.T員工則只有15.7萬元,相差大約兩倍。若將銷售額除以僱員人數的話,思捷是226.4萬元,而I.T只有105.7萬元,相差也是大約兩倍。那說明甚麼?
即是說,每做一單100元的生意,假若思捷需要出動1位員工的話,I.T則需要2位去完成。
不過,正如我於上一篇文章所說,思捷有四成的銷售是批發,若說思捷的員工比I.T更能為公司賺錢並不公平。就好像一部的士最多只能坐5個乘客,一部巴士卻能乘載百人,我們就不能以此斷言的士司機比巴士司機較有效率,對吧?
純粹個人意見,綜合上述各項數字,I.T的財務表現,包括毛利率和盈利能力在最近3年都較思捷出色。可是,若論銷售網絡和資金周轉,其實思捷極具優勢,若果發力的話,應該可以做出好成績來的。
文章來源:AM730 2012-11-08
&&&&&&&&
2 則留言:
今日既H&M就系從前既Esprit,今日既Esprit死氣沉沉,價錢同款都追唔到,連個鬼佬朵都光環都無埋,聽死啦。雖然俺3x蚊都買左。
俺無I.T.睇本書,究竟佢自已有幾多個牌子呢,定系做時裝包租公,一雞死一雞嗚,只要有地點同牌頭,所以經營模式根本唔同。
淨係計男裝嚟講,我覺得Esprit好過H&M,不論款式同質料都係.
FYI. 按2011/12年度,I.T有57.9%銷售是in-house brands, international brands有38.6%, licensed brands則有3.5%.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