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買港鐵抗加價》一文刊登以來收到不少意見,其中一位朋友認為,買港鐵(066)股票來抗衡票價上調,這種對沖方法要有錢才成。若鼓吹此法,窮人怎麼算,這不是產生社會不公平嗎?
其實這個世界何曾公平過?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各人的起步點就注定不相同。不是嗎?為甚麼有人生於戰亂之地,過著惶惶不可終日的生活,你我卻能安享太平?又為何有人生於大富之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你我卻要終日為口奔馳?若不肯面對不公平的現實,做人怎會快樂?因此,對沖與否和不公平無關。
另一位朋友認為,港鐵加價,要買港鐵來對沖,那豈不是九巴加價,就要買載通國際(062),加電費就要買電能實業(006)和中電控股(002),租用領匯旗下的商舖,就要買領匯(823)?
其實何只這些,若要繼續數下去,還得計入持有城巴、新巴和新渡輪的新創建(659),手持西隧和大老山隧道專營權的港通控股(032),以及中華煤氣(003)。嚴格來說,通訊也是公用事業,因此還有和記電訊(215)、數碼通(315)、中國移動(941)、以及電訊盈科(008)等。要買的股票何其多,既然如此,不如索性買入盈富基金(2800)倒省事。
可是,買股票抗加價純粹是借題發揮,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卻未必,因為投資涉及風險,而且還未計入股票買賣開支及機會成本,隨時可以得不償失。說到底,港鐵加價,其實是公用事業應否私營化,從而再引伸出應否上市的老問題。
經驗告訴我們,若公用事業由政府管理,其效率普遍較由私人營運差。道理不難明白,一般來說,因為公用事業私營化後,將會由「市場」監察,做得不好的話,就會被市場唾棄,即是賺不到鈔票。所以,要生意可以繼續做下去,就必須要改善服務。反觀由政府營運,由於缺乏市場監察,即使顧客多麼不滿,也只可以依靠投訴,鈔票卻起不了作用,因為政府不會因服務不好而執笠。
可是,私營化不是靈丹妙藥,若果該項公用事業是獨市生意,就沒有用了。私營化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與事者之間的利益衝突。私營企業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賺錢,而且要在一切看行的情況下「賺到盡」。這是私營企業的天性,除非加諸一些限制,例如最低工資、標準工時、環境保護、衞生和消防條例等,否則是阻不了「賺到盡」的。
同一時間,顧客也是與事者,於他們而言,付出的金額當然愈少愈好,或許可以看成「壓價壓到盡」。兩股勢力其實天天都在比併,若果戰場換了在公用事業上,那就變成「股東利益與公眾利益」之爭。
將私營公用事業上市,就更加令兩股勢力之爭白熱化和複雜化。若不上市,股東數目相對有限,與政府和公眾討價還價之力也較輕。若上了市,股東數目眾多,不少公眾隨時也是股東,政府要照顧和平衡所謂「公眾利益」就不容易了。
每當有公用事業加價,必定有朋友出來說要將事業回購。瓜瓜一向不贊成,因為回購成本高。正如一杯清水放了鹽,要變回清水不是沒有可能,例如用蒸餾、結冰法,再先進還有薄膜處理法,例如目前受廣泛應用的逆滲透技術,問題只是成本要很高,是否值得這樣去做。為何回購成本高?因為若真的去回購,股價必然被炒上。
再講,回購的目的,就是控制公用企業不加價。換句話說,企業未來的盈利必受影響,企業的價值就會貶值,最後變成政府的財務負擔。況且,公用事業眾多,但政府儲備始終有限,我們能做多少次回購?
不要忘記,回購後不是一了百了,政府還要去管理,在缺乏鈔票的監管下,到時發覺效率不好,服務太差,莫非又要走回私營化之路?
這個世界上,實在有太多東西是不能兩全其美的,有些事情,更是不可能走回頭,大家能做的,就是在現有的機制下,如何令股東利益和公眾利益取得平衡。
文章來源:AM730 2013-05-02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