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quiry 或Enquiry,通常譯作查詢或調查,是審計的基本技巧之一,我比較喜歡使用「明查暗訪」,一來Inquiry和Enquiry這兩個英文字的意思在英美都有分別,用起來有點麻煩,例如和美國人講「Enquiry」,他們可能不知你說甚麼;又例如向英國人講要你要向他們做個「Inquiry」,可能會令氣氛大為緊張,心裡咕嘀為什麼你要來調查我?二來審計工作的確需要「明查」和「暗訪」,用來形容此技巧最適合不過。然而,「明查暗訪」是四字詞,用起來寫文章不方便,不如改用國內用詞「訪談」吧。
訪談在審計當中是經常需要運用的,例如想了解一下企業某項銷售為何增加,某項開支為何減少,總之一切有關Auditee的資料又有助於審計的,我們都可以通過訪談去查詢。要做訪談,找正確的對象很重要,因為找錯對象的話,除了浪費時間外,可能隨時會錯下結論而影響審計結果。例如我們要了解銷售流程,我們就要找銷售人員去問個明白,斷不會找採購人員吧。
訪談涉及發問技巧,當需要了解一樣東西或情況,我們可以問Open question,例如「請你描述一下銷售流程」,或者「為甚麼某項銷售於本年度上升」等等。但當想確定一樣東西,我們可以問Closed question,例如「銷售上升是否因為有新客戶?」,「產品有加價嗎?」,而我們預期得到的答案只是「Yes」or「No」。
另外,何時做明查,甚麼時候做暗訪也要留意。在一般情況下,明查已經足夠。但在進行舞弊調查等的時候,暗訪就少不了。試過進行某一次審計時,先進行暗訪去了解情況,之後再進行明查,發覺效果事半功倍。
&&&&&&&&
2012年2月27日星期一
2012年2月24日星期五
香港沒有地產霸權?我「信」!
本文於今天(2012年2月24日)在《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內發表。
--------
香港沒有地產霸權?我「信」!(作者:Bittermelon)
執筆之時,真的記不起哪位高人曾說過「香港沒有地產霸權」。當時還以為是香港開埠以來最大的笑話(還是謊話?),但現在才知道是「千真萬確」,「錯怪」高人。
相信香港沒有地產霸權,皆因筆者所侍業的公司最近的遭遇,足以證明此言非虛。
何謂地產霸權
事緣公司租用中環某甲級寫字樓多年,一向都和業主相安無事。去年業主把物業出售,剛巧今年租約快將期滿,公司和新業主洽談續租事宜,豈料他們沒有獅子開大口,開出的呎租沒有比市價高出很多。沒有談了多次都不靠攏,所以公司不需要到處張羅另覓地方。由於甲級寫字樓的供應沒有短缺,要找到一個呎租合理而又滿意的地方實在沒有困難。
因公司沒有需要租用新地方,所以不會遇到某家地產商旗下的物管公司。由於沒有遇到他們,公司選用的電訊供應商不必因未能舖線所以網絡不能搬遷。因為沒有舖線的問題,公司不會因時間太急不能再等,無奈地去換另一家與物管公司同系的電訊商,因此也不需要被「撳住搶」,繳交比原先昂貴的網絡服務費。
租用寫字樓如是,商舖更不是大問題。現在放眼所見,香港的大街大巷和大型商場不會盡是大型連鎖店,小商戶不需要租用不起眼的地方苦苦經營。大型戲院沒有撐不下去,不需要被逼「更上十幾層樓」,由低層搬到高層。香港沒有地產霸權,所以沒有「曾幾何時廣東道就有四家戲院,現在餘下多少家?」之嘆。
除了中小企之外,普通市民也是一樣。朋友居住於某地產商發展的私人屋苑,住戶不需要使用地產商旗下的物管,家中上網打電話等不需要使用地產商旗下的電訊供應商,屋苑方圓百米不會沒有其他商場而只有地產商的,商場也沒有盡是地產商旗下的商店。香港沒有地產霸權,所以四十幾樓不會變成八十幾,地下不會變平台,新樓不會大幅發水。
香港沒有地產霸權,難怪預算案沒有推出多少既具體而又長遠的措施去幫助中小企,有的都只是小恩小惠,因為已經足夠。
支援措施小恩小惠
就以新聞報導中受訪的咖啡店為例,12000元的退稅只夠花一星期,加上免去商業登記費,措施成效有多大就十分清楚了。又例如提高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信貸擔保比率,由目前最高七成增加至八成,貌似是德政,但若果企業沒有實物資產做抵押,貸款機構有多大興趣提供貸款?即使大幅調低擔保費,實際上有多少企業能受惠?
唯一比較有看頭的,就是政府肯減少在中環及金鐘租用寫字樓面積,以增加租務市場對寫字樓的供應。但是,預算案提及由市建局去開展工廈重建項目,這就不禁令人擔心,日後重建出來的工廈是否也是「華而不實,貴到無倫」。
香港有公屋和居屋,為甚麼就不能有公舖和居舖呢?其實公共屋邨的商場有條件向這方面發展,但當年政府加上政客就偏偏將其私營化,變成今日的領匯,並以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等理由,大幅提高舖租,交不起貴租的小商戶走了,順理成章全換成大型連鎖店。那又如何?因為香港沒有地產霸權嘛,政府一定是在想,小商戶可以很容易另覓地方做生意呀,搞公舖和居舖幹甚麼?
因為香港沒有地產霸權,商戶個個安心經營,住戶家家安居樂業,是一個多美好的地方。曾聽說過,若要自己去相信一件事,那怕是太陽由西邊升起,只要自我催眠重複說一百遍就能成真。本文連標題已經說了香港沒有地產霸權九次,只差九十一遍而已。來來來,大家跟我再念一遍:「香港沒有地產霸權!」
至於你信不信?如果你不信,在閱讀上文時,請按個人喜好將「沒」、「沒有」、「不」和「不會」等字眼刪去就可以,我反正信了就是!
行文至此,上網查了一下,終於知道那位高人是誰了。不過,誰說過沒有霸權並不是重點,此文純粹借題發揮,筆者並不是要翻高人的舊賬,因為他的新賬層出不窮,日日新鮮,而且近日他的風頭已被前度老闆所蓋過,所以要對號入坐就大可不必了。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2/02/bittermelon.html
&&&&&&&&
--------
香港沒有地產霸權?我「信」!(作者:Bittermelon)
執筆之時,真的記不起哪位高人曾說過「香港沒有地產霸權」。當時還以為是香港開埠以來最大的笑話(還是謊話?),但現在才知道是「千真萬確」,「錯怪」高人。
相信香港沒有地產霸權,皆因筆者所侍業的公司最近的遭遇,足以證明此言非虛。
何謂地產霸權
事緣公司租用中環某甲級寫字樓多年,一向都和業主相安無事。去年業主把物業出售,剛巧今年租約快將期滿,公司和新業主洽談續租事宜,豈料他們沒有獅子開大口,開出的呎租沒有比市價高出很多。沒有談了多次都不靠攏,所以公司不需要到處張羅另覓地方。由於甲級寫字樓的供應沒有短缺,要找到一個呎租合理而又滿意的地方實在沒有困難。
因公司沒有需要租用新地方,所以不會遇到某家地產商旗下的物管公司。由於沒有遇到他們,公司選用的電訊供應商不必因未能舖線所以網絡不能搬遷。因為沒有舖線的問題,公司不會因時間太急不能再等,無奈地去換另一家與物管公司同系的電訊商,因此也不需要被「撳住搶」,繳交比原先昂貴的網絡服務費。
租用寫字樓如是,商舖更不是大問題。現在放眼所見,香港的大街大巷和大型商場不會盡是大型連鎖店,小商戶不需要租用不起眼的地方苦苦經營。大型戲院沒有撐不下去,不需要被逼「更上十幾層樓」,由低層搬到高層。香港沒有地產霸權,所以沒有「曾幾何時廣東道就有四家戲院,現在餘下多少家?」之嘆。
除了中小企之外,普通市民也是一樣。朋友居住於某地產商發展的私人屋苑,住戶不需要使用地產商旗下的物管,家中上網打電話等不需要使用地產商旗下的電訊供應商,屋苑方圓百米不會沒有其他商場而只有地產商的,商場也沒有盡是地產商旗下的商店。香港沒有地產霸權,所以四十幾樓不會變成八十幾,地下不會變平台,新樓不會大幅發水。
香港沒有地產霸權,難怪預算案沒有推出多少既具體而又長遠的措施去幫助中小企,有的都只是小恩小惠,因為已經足夠。
支援措施小恩小惠
就以新聞報導中受訪的咖啡店為例,12000元的退稅只夠花一星期,加上免去商業登記費,措施成效有多大就十分清楚了。又例如提高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信貸擔保比率,由目前最高七成增加至八成,貌似是德政,但若果企業沒有實物資產做抵押,貸款機構有多大興趣提供貸款?即使大幅調低擔保費,實際上有多少企業能受惠?
唯一比較有看頭的,就是政府肯減少在中環及金鐘租用寫字樓面積,以增加租務市場對寫字樓的供應。但是,預算案提及由市建局去開展工廈重建項目,這就不禁令人擔心,日後重建出來的工廈是否也是「華而不實,貴到無倫」。
香港有公屋和居屋,為甚麼就不能有公舖和居舖呢?其實公共屋邨的商場有條件向這方面發展,但當年政府加上政客就偏偏將其私營化,變成今日的領匯,並以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等理由,大幅提高舖租,交不起貴租的小商戶走了,順理成章全換成大型連鎖店。那又如何?因為香港沒有地產霸權嘛,政府一定是在想,小商戶可以很容易另覓地方做生意呀,搞公舖和居舖幹甚麼?
因為香港沒有地產霸權,商戶個個安心經營,住戶家家安居樂業,是一個多美好的地方。曾聽說過,若要自己去相信一件事,那怕是太陽由西邊升起,只要自我催眠重複說一百遍就能成真。本文連標題已經說了香港沒有地產霸權九次,只差九十一遍而已。來來來,大家跟我再念一遍:「香港沒有地產霸權!」
至於你信不信?如果你不信,在閱讀上文時,請按個人喜好將「沒」、「沒有」、「不」和「不會」等字眼刪去就可以,我反正信了就是!
行文至此,上網查了一下,終於知道那位高人是誰了。不過,誰說過沒有霸權並不是重點,此文純粹借題發揮,筆者並不是要翻高人的舊賬,因為他的新賬層出不窮,日日新鮮,而且近日他的風頭已被前度老闆所蓋過,所以要對號入坐就大可不必了。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2/02/bittermelon.html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
Big 4內審趣聞(1):要求客戶為100元入賬
有非卜的朋友給我講了件趣聞,話說某大會計師行的內審隊伍為客戶做盡職審查(Due diligence review),負責的審計經理找到一個審計發現,指客戶未有為某個銀行賬戶的結餘做應計利息(Accrued interest),涉及的存款和利息金額分別只有10,000和100元。有見及此,審計經理要求客戶每月向銀行拿取月結單以及做相應的Accrual。
豈料客戶聽到以後,反問審計經理:「你覺得風險有幾大?為咗100元左右多做一堆Vouchers,你知道當中既成本要幾多?呢家工人既時薪都28元啦!」
可能很多人覺得那位審計經理太迂腐,因為100元利息實在太過Immaterial,給客戶取笑實在活該。可是,我的看法剛剛相反,認為審計經理做得很對。
首先,審計經理是進行「盡職審查」而不是「賬目年審」,目的不是要看賬目是否「真實和公允」,而是要找出內部控制是否足夠和有效。所以,審計「Materiality」的概念在此不應是首要考慮(詳見《Materiality Vs. Risk: 外審與內審在概念上的重要分別》)。另外,以會計角度去看,我不認為「Materiality」適用於會計上,就算一筆交易所涉及的金額只有$0.1,會計也需要處理和入賬,因為當中涉及的不單可能是賬目準確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風險和內控。
試想一下,今日客戶說銀碼太細就不入賬,如果日後銀碼大了又如何?客戶可能會說:「到時咪入賬囉!」好了,何謂銀碼大?要多大才叫大?用甚麼準則去界定?如果持續沒有為利息做Accrual,過了一段時間後,加起來的總數會是多少?利息沒有入賬,銀行少計或少付,又或者給有心人提走了,會計能否及時察覺嗎?這個銀行戶口的存款是否持續也這樣少?日後有機會增加嗎?如果預期不會增加,開設這個戶口的目的為何?
除了這個銀行賬戶有這個上述的風險和問題外,其他細銀碼的銀行結餘有沒有做Accrual?如果其他賬戶有做的話,為何這個賬戶反而沒有呢?但如果其他賬戶的利息也沒有做Accrual的話,把所有應計利息加起來是否會多少?影響賬目的準確性嗎?那麼多銀行賬戶不做Accrual,會計人員怎樣去及時監察這些賬戶?
所以,那位審計經理沒有錯,這個問題的而且確可能涉及重大的風險。這也是內審和外審在思考同一個問題的分別,當中沒有對與錯,只有相關與否之分。
話如回來,如果當時那位審計經理問客戶上述一連串問題,相信客戶會覺得很煩而怕了你,二話不說去為那一百幾十入賬算了。哈哈!
&&&&&&&&
豈料客戶聽到以後,反問審計經理:「你覺得風險有幾大?為咗100元左右多做一堆Vouchers,你知道當中既成本要幾多?呢家工人既時薪都28元啦!」
可能很多人覺得那位審計經理太迂腐,因為100元利息實在太過Immaterial,給客戶取笑實在活該。可是,我的看法剛剛相反,認為審計經理做得很對。
首先,審計經理是進行「盡職審查」而不是「賬目年審」,目的不是要看賬目是否「真實和公允」,而是要找出內部控制是否足夠和有效。所以,審計「Materiality」的概念在此不應是首要考慮(詳見《Materiality Vs. Risk: 外審與內審在概念上的重要分別》)。另外,以會計角度去看,我不認為「Materiality」適用於會計上,就算一筆交易所涉及的金額只有$0.1,會計也需要處理和入賬,因為當中涉及的不單可能是賬目準確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風險和內控。
試想一下,今日客戶說銀碼太細就不入賬,如果日後銀碼大了又如何?客戶可能會說:「到時咪入賬囉!」好了,何謂銀碼大?要多大才叫大?用甚麼準則去界定?如果持續沒有為利息做Accrual,過了一段時間後,加起來的總數會是多少?利息沒有入賬,銀行少計或少付,又或者給有心人提走了,會計能否及時察覺嗎?這個銀行戶口的存款是否持續也這樣少?日後有機會增加嗎?如果預期不會增加,開設這個戶口的目的為何?
除了這個銀行賬戶有這個上述的風險和問題外,其他細銀碼的銀行結餘有沒有做Accrual?如果其他賬戶有做的話,為何這個賬戶反而沒有呢?但如果其他賬戶的利息也沒有做Accrual的話,把所有應計利息加起來是否會多少?影響賬目的準確性嗎?那麼多銀行賬戶不做Accrual,會計人員怎樣去及時監察這些賬戶?
所以,那位審計經理沒有錯,這個問題的而且確可能涉及重大的風險。這也是內審和外審在思考同一個問題的分別,當中沒有對與錯,只有相關與否之分。
話如回來,如果當時那位審計經理問客戶上述一連串問題,相信客戶會覺得很煩而怕了你,二話不說去為那一百幾十入賬算了。哈哈!
&&&&&&&&
2012年2月16日星期四
審計的九種技巧(2):實地檢查
Physical inspection,也是審計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常見的實地檢查是貨物盤點和固定資產盤點,例如企業的資產如機器、物業、存貨、現金等等,我們可以通過實地檢查來確定資產是否「存在」。我強調存在,因為此舉只能確定資產確實存在,但不能證明資產的真正擁有權屬誰。要查明擁有權的話,就必定要透過核查相關文件才能確定。除此之外,透過實地檢查還可以查看資產的狀況是否完好。倘若有問題,例如貨物爛掉了,又或者固定資產壞了,公司可能需要將它們報銷。
聽說過一宗傳聞,有家公司在某地擁有多個魚溏,溏內的魚全是企業的存貨,不知何因,核數師未有派人去實地檢查,豈料出具了核數師報告之後,有報導指該地的魚溏早於年結前,因河水氾濫而被沖毁,塘中的魚也全沒有了,核數師因此而被指失職。所以,實地檢查對確定資產的存在和狀況是非常重要。
另外,實地檢查也分「突擊」和「預早通知」兩種,至於使用那一種,全看審計目的。例如一家店鋪進行周年盤點,目的是核對實物與存貨賬是否有差異,並藉以調整賬目去反映實況,況且周年盤點是每年的例行公事,眾人皆知,所以沒有必要做突擊,
再舉另一個例子,管理層懷疑出納偷偷拿了公司的現金去使用,當月結時才把錢拿回來。預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突擊檢查,在月結前突然點算出納的現金,看看是否真有其事。
最後一提,除非是百分百檢查,否則在進行前,最好盡量預先決定抽樣率和計劃抽查那些樣本來看。實際經驗告訴我,等到臨場才去決定,往往因時間緊逼而被逼降低抽樣率,又或者要加班才能完成。
&&&&&&&&
聽說過一宗傳聞,有家公司在某地擁有多個魚溏,溏內的魚全是企業的存貨,不知何因,核數師未有派人去實地檢查,豈料出具了核數師報告之後,有報導指該地的魚溏早於年結前,因河水氾濫而被沖毁,塘中的魚也全沒有了,核數師因此而被指失職。所以,實地檢查對確定資產的存在和狀況是非常重要。
另外,實地檢查也分「突擊」和「預早通知」兩種,至於使用那一種,全看審計目的。例如一家店鋪進行周年盤點,目的是核對實物與存貨賬是否有差異,並藉以調整賬目去反映實況,況且周年盤點是每年的例行公事,眾人皆知,所以沒有必要做突擊,
再舉另一個例子,管理層懷疑出納偷偷拿了公司的現金去使用,當月結時才把錢拿回來。預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突擊檢查,在月結前突然點算出納的現金,看看是否真有其事。
最後一提,除非是百分百檢查,否則在進行前,最好盡量預先決定抽樣率和計劃抽查那些樣本來看。實際經驗告訴我,等到臨場才去決定,往往因時間緊逼而被逼降低抽樣率,又或者要加班才能完成。
&&&&&&&&
Labels:
內審實戰經驗
2012年2月13日星期一
一個人的戰爭
不論是考QP,ACCA,還是其他專業考試,走上會計專業這條路,其實都是「一個人的戰爭」,因為在這些考試中,你不需要與他人競爭,但卻需要面對自己,挑戰自己。
會計專業考試有別於一般考試,過程通常都是艱辛路漫長,至少花上幾年時間才能完成。另外,要取得會計專業資格,除了考試外,也需要一定的相關工作經驗,所以大多數人都是一邊工作一邊進修,未考到專業資格前,出外去玩的機會不會多,自己的啫好也要暫且放下,因為有時間有假期,也寧願用來專心溫習,少一點毅力也不成。
沿途能有人相伴是福氣,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要獨自去面對,壓力也要自己去承受。而最孤獨無助的,莫過於屢試屢敗的時候。哪時必會問,究竟自己應否還繼續考下去,還是盡早放棄轉行去。
所以,能取得會計專業資格的,每位都是勝利者,因為在這個人生階段中成功戰勝了自己,仲使另一新階段等待著您。QP Final Exam的成績剛公布了,還未考到的,好好努力吧!
&&&&&&&&
會計專業考試有別於一般考試,過程通常都是艱辛路漫長,至少花上幾年時間才能完成。另外,要取得會計專業資格,除了考試外,也需要一定的相關工作經驗,所以大多數人都是一邊工作一邊進修,未考到專業資格前,出外去玩的機會不會多,自己的啫好也要暫且放下,因為有時間有假期,也寧願用來專心溫習,少一點毅力也不成。
沿途能有人相伴是福氣,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要獨自去面對,壓力也要自己去承受。而最孤獨無助的,莫過於屢試屢敗的時候。哪時必會問,究竟自己應否還繼續考下去,還是盡早放棄轉行去。
所以,能取得會計專業資格的,每位都是勝利者,因為在這個人生階段中成功戰勝了自己,仲使另一新階段等待著您。QP Final Exam的成績剛公布了,還未考到的,好好努力吧!
&&&&&&&&
Labels:
會計界的人和事
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
通才與專才
要在職場有一番作為,一技傍身當然少不了。至於要身懐甚麼技倆,這個絕對是因人而異,不過我認為有兩個方向可走,一是專才,二是通才。
專才是指某人對某一範疇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而且比別人做得出色,在公司甚至行內,每當有人提到這個範疇時人家就想起你,能夠做到這樣就算是成功。
通才則指某人對好幾個範疇都有一定的了解,雖然未必很熟悉,但有需要時卻知道如何去找資料及如何去做,而且在實際執行時也能有條有理,不會甩甩漏漏。
有人認為做專才比通才容易,其實不然。因為要找到自己認為值得專攻的一瓣已很難,更莫說可以不理傍人專心一意孤獨上路去。
當通才也不容易,花時間去研究和學習新事物是必須的,能做周身刀固然好,但最怕是冇張利,通才不成卻變成蠢才。
做通才好還是專才好呢?我認為兩者都好,因為每家機構都需要專才和通才。選那一面全看自己。不過,如果好奇心重,喜歡新事物,而且又諸事八卦的話,似乎向通才方面發展比較合適。相反,喜歡查根問底,又或者是完美主義者,不怕孤單又執著的,似乎走專才之路較為合適。
&&&&&&&&
專才是指某人對某一範疇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而且比別人做得出色,在公司甚至行內,每當有人提到這個範疇時人家就想起你,能夠做到這樣就算是成功。
通才則指某人對好幾個範疇都有一定的了解,雖然未必很熟悉,但有需要時卻知道如何去找資料及如何去做,而且在實際執行時也能有條有理,不會甩甩漏漏。
有人認為做專才比通才容易,其實不然。因為要找到自己認為值得專攻的一瓣已很難,更莫說可以不理傍人專心一意孤獨上路去。
當通才也不容易,花時間去研究和學習新事物是必須的,能做周身刀固然好,但最怕是冇張利,通才不成卻變成蠢才。
做通才好還是專才好呢?我認為兩者都好,因為每家機構都需要專才和通才。選那一面全看自己。不過,如果好奇心重,喜歡新事物,而且又諸事八卦的話,似乎向通才方面發展比較合適。相反,喜歡查根問底,又或者是完美主義者,不怕孤單又執著的,似乎走專才之路較為合適。
&&&&&&&&
Labels:
經驗分享
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審計的九種技巧(1):查核文件和記錄
Inspection of documents and records,這是審計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例如賬上顯示企業擁有某家公司股份,我們就要查核股份證明書(Share Certificate),甚至查閱該公司的股東名冊(Register of members)。
文件和記錄是一家企業重要的東西。不論企業身在何地,當地法例總會要求企業保存某些文件和記錄。例如香港,公司法要求企業保存股東名冊、董事名冊、董事會會議記錄等等,稅例要求企業必需保存會計記錄七年,還有最低工資法例,要求僱主保存員工出勤時數等等。
另外,不論企業大小,總會有些內部指引、規則或者既定的做法,要求同事對某些事項和活動做記錄。例如合同、報價單、發票、送貨單、訂單、銀行月結單、客戶資料、員工資料、存貨資料等一大堆。而且記錄的形式也分紙面和電子兩種。
一般來說,企業都會給予審計人員查看一切文件和記錄的權力。不過,查核文件和記錄始終是一個較為被動的方法,因為必需依靠Auditee提供。若果他們故意收起資料甚至不作記錄的話,除非違反相關法例或企業內的規定,否則我們也沒他們辦法。
另外,如果情況許可,老練的審計人會要求直接到Auditee處找資料,例如自己到會計部的文件櫃找,不用勞煩會計同事幫忙。這樣做有三個好處,一是減低Auditee在提供資料前做篩選,盡量保持記錄的「原汁原味」;二是藉此機會查看其他沒有要求,甚至不知道存在的資料,問題往往能在此時發現;三是減輕對Auditee的「滋擾」,有助維持良好的工作關係。
此外,查閱文件和記錄時要留意其「可信度Reliability」。一般來說,由企業以外的第三方提供的東西,可信度較企業內部提供的高。例如確定銀行存款有多少,我們會查看銀行發出的月結單,甚至要求銀行出具Bank confirmation,而不會只看會計部編制的Bank book。
但可信度高並不代表其他的就不用看,例如要查核某一項銀行付款,我們不能單看銀行月結單,因為它只能證明款項於某日支付出去,我們還需要查閱Bank book,核對日期和金額是否和月結單相符,並查閱收款人的名稱和憑證號碼,再找出相關的憑證來進一步核對。
所以,查核文件和記錄前,必須先了解審計目的,再根據目的確定要查閱甚麼,並且了解所需資料那處可以提供,並且是否可信可靠。
&&&&&&&&
文件和記錄是一家企業重要的東西。不論企業身在何地,當地法例總會要求企業保存某些文件和記錄。例如香港,公司法要求企業保存股東名冊、董事名冊、董事會會議記錄等等,稅例要求企業必需保存會計記錄七年,還有最低工資法例,要求僱主保存員工出勤時數等等。
另外,不論企業大小,總會有些內部指引、規則或者既定的做法,要求同事對某些事項和活動做記錄。例如合同、報價單、發票、送貨單、訂單、銀行月結單、客戶資料、員工資料、存貨資料等一大堆。而且記錄的形式也分紙面和電子兩種。
一般來說,企業都會給予審計人員查看一切文件和記錄的權力。不過,查核文件和記錄始終是一個較為被動的方法,因為必需依靠Auditee提供。若果他們故意收起資料甚至不作記錄的話,除非違反相關法例或企業內的規定,否則我們也沒他們辦法。
另外,如果情況許可,老練的審計人會要求直接到Auditee處找資料,例如自己到會計部的文件櫃找,不用勞煩會計同事幫忙。這樣做有三個好處,一是減低Auditee在提供資料前做篩選,盡量保持記錄的「原汁原味」;二是藉此機會查看其他沒有要求,甚至不知道存在的資料,問題往往能在此時發現;三是減輕對Auditee的「滋擾」,有助維持良好的工作關係。
此外,查閱文件和記錄時要留意其「可信度Reliability」。一般來說,由企業以外的第三方提供的東西,可信度較企業內部提供的高。例如確定銀行存款有多少,我們會查看銀行發出的月結單,甚至要求銀行出具Bank confirmation,而不會只看會計部編制的Bank book。
但可信度高並不代表其他的就不用看,例如要查核某一項銀行付款,我們不能單看銀行月結單,因為它只能證明款項於某日支付出去,我們還需要查閱Bank book,核對日期和金額是否和月結單相符,並查閱收款人的名稱和憑證號碼,再找出相關的憑證來進一步核對。
所以,查核文件和記錄前,必須先了解審計目的,再根據目的確定要查閱甚麼,並且了解所需資料那處可以提供,並且是否可信可靠。
&&&&&&&&
Labels:
內審實戰經驗
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到了世界末日,會計師能優先上方舟嗎?
看過電影《2012》後我一直在想,若果末日真的會來臨,而各國政府也真去建造挪亞方舟的話,工程師、醫生、物理學家等專才必定是上船的首選,因為要借助他們的能力去維持方舟的運作,以及建設新世界。那麼,「會計師」會不會有同樣資格呢?如果有資格的話,原因何在?如果沒有,是否證明會計師對「建設」毫無幫助?
曾在討論區中談過此問題,有網友說:「只要世界仲有金錢去進行日常活動,會計就有價值」。可是到了那個時期, 相信簿記(Bookkeeping)已經足夠。也有網友認為,會計師可以負責組織和統籌活動,可是這些並不是特別的技能,根本不一定要由會計師去做,很多人也能勝任。
我一直在想,可以優先上船的,必定是那些擁有獨特知識和技能的人,而這些知識必須對方舟的運作和日後建設新世界有所幫助的。看看我們會計師的獨特知識,就是Accounting standards,Audit standards ,財務管理和稅務之類,到了那個時候,這些知識好像沒有很大幫助吧。換句話說,會計知識對人類「基本」生存根本是毫無價值。
讀書時曾學習過Hierarchy of Needs,人的需求共分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生理需求,求溫飽的Physiological Needs,很明顯會計技能沒有甚麼作用。第二個層次是Safety Needs,相信會計知識也沒有用處。及至之後的第三個層次是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因涉及人類組織在一起,倘若經濟活動開始並大規模和有條理地發展下去,這時會計知識就派上用場了。
回看現代會計的歴史,是因為合資活動出現,會計才開始形成,及後有了成熟而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就發展出今日的會計。可是到了末日的那天,就算有機會上得到方舟,也要等到災難退卻,並且找到適合的居住地,經濟活動才會出現,到時百廢待興,一切都要重新開始,等到需要會計時,可能已早登極樂了。
或許是我想得太多,也不是「做嗰行,厭嗰行」,更不是看不好會計專業。不過,如果相信末日論而又是會計師的話,應及早轉行,揀選有利於「末日建設」的行業去做吧。哈哈!
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2012.jpg
&&&&&&&&
Labels:
會計界的人和事
2012年2月1日星期三
EQ低能
一向以為自己EQ很高,可是在最近的一件事當中,發覺自己像眾多的女性同事一樣,遇到不快事就要併命Be-li-ba-la去發洩不滿。我這樣說完全沒有眨低女性的意思,很多女人天生就情緒支配一切,是生理使然,正常不過。相反,如果發生在男人身上的話,就不太正常了。
女同事J君就是這種性格,每次她「發老脾」都是我去勸她的,今次反而由她勸我不要在公司內勞氣。避免在公司發老脾,因為公司人多口雜,試過幾次她的氣言傳回當事人甚至老闆的耳中,令事件變得複雜。
我深知後果的,但是這口氣實在難以下嚥,不吐不快,所以不由自主地在公司大發雷霆。其他同事看見我這樣都很愕然,因為我是那種以和為貴的人,極少在人前動怒,而且對待同事都客客氣氣,結果這次露了餡,自己錯愕之餘,也令同事不知所措。
說到底,都是自己欠缺修養,不能處理極度不快之事所引起的情緒問題。
&&&&&&&&
女同事J君就是這種性格,每次她「發老脾」都是我去勸她的,今次反而由她勸我不要在公司內勞氣。避免在公司發老脾,因為公司人多口雜,試過幾次她的氣言傳回當事人甚至老闆的耳中,令事件變得複雜。
我深知後果的,但是這口氣實在難以下嚥,不吐不快,所以不由自主地在公司大發雷霆。其他同事看見我這樣都很愕然,因為我是那種以和為貴的人,極少在人前動怒,而且對待同事都客客氣氣,結果這次露了餡,自己錯愕之餘,也令同事不知所措。
說到底,都是自己欠缺修養,不能處理極度不快之事所引起的情緒問題。
&&&&&&&&
Labels:
有感而發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