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1日星期一

買樓要買向南樓

時常聽到人家說「買樓要買向南樓」,但從來沒有仔細研究過。自己從少到大都住在向南的單位,只覺得冬暖夏涼,但為什麼呢?

聽說今年年初天文台招聘科學主任,其中一道面試題目就是問「為何買樓要買向南的?」但很多考生都不懂得回答,原來答案是「因為冬天照到太陽暖些,夏天照不到沒那麼熱,答案就這麼簡單!」但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冬天會照到太陽暖些,夏天照不到沒那麼熱」?

是否和太陽的位置有關呢?剛上了天文台網站看看,給我找到了香港的太陽位置圖,心中的謎團迎刃而解。

圖片來源:香港天文台

原來香港在冬天的時候,太陽的仰角只有44度,如果窗口向南,陽光能直接進入室內。 我畫了以下這幅圖來說明(圖畫得不太好,而且太陽的角度是沒有按照實際比例畫的,請留意):




相反,夏天的時候,太陽的仰角有89度,因為有天花做屏障將部份陽光擋住,能進入室內的陽光便會較少。另一幅圖說明:
現在我居住的地方向西南,初時以為西南都是向南呀,應該一樣是冬暖夏涼吧,現在終於知道為何我的住處在夏天那麼熱了。

在香港,除了「買樓要買向南樓」外,「住樓要住向南樓」或者「租樓要租向南樓」真的一點也沒錯。


&&&&&&&&

2009年8月29日星期六

以風險為基礎的庫存功能內控評審(六)-發貨控制(一)

接上一篇講庫存記錄的文章,今天會講講另一個庫存功能,發貨控制 (Stock Issuing)。

首先回顧一下發貨功能的相關風險包括些甚麼:

風險

5.1 發出的實物物品與要求的不同。
5.2 發出物品的數量與要求的不同。
5.3 發貨未經過批准。
5.4 發貨過遲,影響生產進度。
5.5 發貨過早,佔用了生產車間的空間。
5.6 未有將準備發出的貨品及庫存物品分開放置,最後調亂了。
5.7 沒有按照先進先出 (First in First Out) 的方法發貨。

關鍵控制

就以上各個風險簡要地說一下其基本的控制方法:

風險5.1:發出的實物物品與要求

其實這風險有兩個可能性,不是用家部門填寫發貨申請單 (Stock Requisition) 時出錯,就是貨倉人員看錯或者在提取物品時出錯。這些人為的錯誤實在無可避免,所以只能加入一些措施以減低出錯的機會,最基本的就是給每一項庫存物品一個編碼,而且詳細記錄每項物品的編碼,描述,品牌,供應商名稱,單位,數量,存倉日期,有效期限等等。為了加快物流的速度及減低出錯的機會,很多企業都將整個庫存系統電腦化,用家部門利用電腦系統填寫申請單,既可減低出錯,也加快了申請單傳遞的時間。企業普遍也使用條碼 (Bar Code)來識別庫存物品,有些企業甚至用上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的技術,每件物品都貼上條碼或射頻識別標籤 (RFID tag),貨倉人員在提取物品時,只要利用條碼閱讀器 (Bar Code Reader) 或射頻標籤閱讀器 (RFID Reader) 便知道是否提錯了貨 (大前提當然是貼條碼或標籤時沒有出錯)。

風險5.2 :發出物品的數量與要求的不同

上面5.1所講的條碼及射頻識別標籤基本上已可以解決這風險,但為了釐清物品歸屬的責任,當用家部門接收物品時,他們應根據發貨申請單檢查實物及其數量並簽名確認。

風險5.3: 發貨未經過批准

倉庫應限制所有物品必須要有發貨申請單及倉庫發出的發貨單 (Stock Issuing Note) 才可以從貨倉提走。傳統的做法是由駐守在倉庫的保安員檢查所以發貨是否有已獲批核的發貨申請單及發貨單。較先進的做法則是利用射頻識別標籤,如果物品在系統上未經批准發貨,當物品被移出貨倉時便會觸動警報器,情況就像到萬寧或Watson’s Store,將未付款的物品帶出店外的話,警報器便會響起。要注意一點,倉庫人員不應有批核發貨申請單的權限,否則他們便可以自己開出發貨申請單及發貨單然後將物品取去。另外,每張發貨單應有一個序號,並由會計部或其他部門定期檢查是否有重複或遺漏以保證它們的完整性 (Completeness)。

風險5.4及5.5:發貨過遲或過早

在填寫發貨申請單時,用家部門應注明預計的發貨日期,倉庫應根據該日期按時發貨。為了讓倉庫有充足的時間準備,倉庫應規定申請單到達的時間,例如預計發貨日期的三日前。另外,倉庫也應有一個緊急發貨程序,專門處理所有緊急發貨,程序應包括緊急的定義及審批的要求等等。而且倉庫應定期統計緊急發貨的次數,以監察緊急發貨程序是否被濫用。

下一篇將會繼續講餘下來兩個發貨風險的關鍵控制及其審核方法。

--------
上一篇文章:以風險為基礎的庫存功能內控評審(五)-庫存記錄(二)
下一篇文章:以風險為基礎的庫存功能內控評審(六)-發貨控制(二)

&&&&&&&&

2009年8月27日星期四

遇上N年前的舊相識

昨晚趕著回家,一路上低著頭急步走,快要到達住所之際,突然被一名男子攔住,抬頭一看,此人年約三十幾四十,中國藉,身材高大屬於「黑黑實實」的類型,帶有粗邊黑框眼鏡,短頭髮,身穿T-Shirt及牛仔褲,胸前背著一個大背囊。滿以為這位陌生人想問路,未及開口問他有何貴幹,他已叫出了我兒時的「花名」。那一刻我非常訝異,雖然對他有些少印象,但實在認不出他是誰,腦海中不斷搜索他的名字的同時,我的本能反應驅使我和他扮老友握手加擁抱,當時的對話如下,括號內是我當時腦海中的說話:

陌生人:「喂,苦瓜!」

苦瓜:「Hello(無辦法,還記不起他的名字)!你好嗎?好耐無見啦!」

陌生人:「都係咁啦,真係好耐無見啦,你住呢頭咩?」

苦瓜(腦中還在搜索他的名字...):「係呀,我住係呢頭!乜你都係住係呢頭咩?」

陌生人:「唔係,咁啱係呢頭探朋友呀。A君和B君好嗎?我地好耐無見啦!佢地仲係XX住呀?」

苦瓜(我都好耐無見A君和B君...):「啊,我都好耐無見佢地囉,唔知道佢地既近況係點。」

陌生人:「A君和B君喎?你都好耐無見佢地呀?」

苦瓜(連你我都唔記得係邊一個,無見A君和B君好耐好奇咩?):「係呀!都好耐無見囉。」

陌生人:「我呢家係XXX公司做,比張卡片你呀!」

苦瓜(有卡片就好啦,早d攞出嚟嘛,我仲未記得你係邊個呀!):「好呀!」

陌生人:「多多指教,有機會聯絡吓呀!」

苦瓜(瞄一眼卡片上的名字,肯定是N年以前認識的,不過還未想起他屬於那一堆朋友):「好呀!好呀!Bye-bye!」

道別以後拿著卡片拚命回想他是誰,最後依稀記得他是廿幾年前在某區青年中心的相識。中學時期喜歡和朋友到某青年中心的自修室溫習,是在那裡認識這位仁兄的。不過自從搬到另一區居住之後,已經和他沒有聯絡,如果不是他攔住我的話,我肯定是認不出他的。

說也奇怪,廿多年了,自己的外貌都轉變了不少,他居然可以認得出我,而且還記得我兒時的名字,但我卻對他毫無印象,實在慚愧。

&&&&&&&&

2009年8月25日星期二

香港會計業前景悲觀

政府統計處最近發表了最新的失業率,雖然香港的總體失業率在5-7月是5.7%,但「金融、保險、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在同期的失業率只有3.9%,細看「選定職業的平均每月薪金」,「簿記員/會計文員」的薪金在過去一年有1%的增幅,「會計主任」的薪金同期更上升6%,其他行業則普通下跌。似乎香港會計業不受金融風暴影響,前景一片光明。

最近與朋友討論到會計業前景這話題,其實我的看法是頑為悲觀的。我知道這樣說可能會引起部份會計同仁的不快,認為我們這些「既得利益者」在說風涼話,甚至認為我們想減低新人入行的意欲以減少競爭,先不論我是否既得利益者(至少我不認為自己是),也不討論新入行者是否有能力去和既得利益者競爭,但我覺得如果我們還只像駝鳥般不去正視這個問題,日後只會不可收拾,難以挽回。

目前的問題

目前在香港,很多企業的支援部門(Supporting Department)正面臨職位和機會減少的問題。例如某著名的上市貿易企業,最近便把物流部門遷往珠三角某城市。又例如香港的IT行業,擁有豐富經驗的人才很多,但香港的職位和機會則越來越少,雖然我沒有具體的數字支持我的看法,但就不時聽到很多大企業大機構,不是將某部份IT功能外判(特別是 Technical Support 這一環),就是將一些功能如 Programming及 Data Center 等搬遷到附近營運成本較低的地方,例如深圳和廣州。企業將支援部門北移其實有兩個誘因:

第一個誘因是國內人員的工資,普遍還是比香港便宜很多(北京和上海則除外),而且他們的質素越來越高。在國內的外資(包括會計師行),不論是港、美、日還是來自其他地方,其實本地化(Localization) 一早已經開始了,現時很多在國內的外資企業,經理級及以下的差不多全是由國內人出任了,而且很多表現突出的已經坐上了高層位置,只有最高層的幾位才是由總部派駐過來,加上國內本地的企業日漸壯大,不斷以高薪吸納由外資訓練出來的人才,外資為了填補空缺又不斷地培訓新人,慢慢地在國內便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專業人才了。事事講求成本效益的企業,既然國內工資平宜而且質素又好,有那一家能抗拒將支援部門北移的誘惑?

第二個誘因是由於美國經濟還未復甦,不少企業都將經營的重點由出口外銷轉移到國內內銷,換句話說,以前企業只會將生產工序放在國內,但現在連銷售也北移了,即是說企業的兩個最重要的循環都在國內,在營運的需要下,支援部門自然也會轉到國內去。

香港會計人的優勢

會計是一個支援部門,香港會計界會不會步IT的後塵,職位出現求過於供呢?我相信在短期內未必,但長遠來說機會是很大的。

現在香港會計人仍有一定的優勢,其主要在於我們過去累積的工作經驗和應付外國人的能力。工作經驗在上面已說過了,國內現時人才輩出,當他們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後,香港人在這方面的優勢便沒有了。至於應付外國人的能力,國內人也漸漸提高,但香港卻慢慢下降,此消彼長下,這個優勢也在可見的將來消失。以我從事的內部審計為例,從前很少會派遣國內同事到海外出差的,就算要派遣也要找個香港同事一起才成,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外語能力有限,寫勉強還可以,講則幾乎完全不成,加上香港人出國沒有簽證的問題,而且交通發達,所以早年企業喜歡將內審部門設在香港,由他們負責亞洲地區的審計項目。但近年情況有些變化,因為現時在國內招聘到的大學生,他們英語的講寫能力普遍都不差,而且有些還比香港的大學生更好,加上他們的出國限制寬鬆了很多,據了解,一些外資企業已將亞洲地區的內審部門設在大陸了。

當香港人的優勢慢慢和國內人收窄,可以想像得到,在五至十年後,如果兩地會計的工資差距還是很大的話,不難看到有企業會將整個會計功能完全北移,加上特區政府正大力推動所謂「前舖後居」的珠三角大融合,到時交通更為方便,將會有更多支援部門向深圳和廣州以外的地方北移,現在是IT,遲些便會是會計。

會計業北移的情況

將會計功能北移已經不是新鮮的事,其實很多公司已經這樣做了,最典型的是將日常的簿記功能(Book-keeping Function)設在內地,每天將相關文件和單據運上國內入賬,香港則只留下幾個人負責做 Consolidation、Management Accounting 和零碎的 Account Receivable 和 Account Payable 之類。但是Consolidation、Management Accounting 和 Account Receivable 又不需要一定在香港進行,而香港的 Account Payable 也可以透過互聯網來做,不難想像,這些工作日後都會北移,香港根本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另外,近年香港的會計行業發展不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香港的股票市場。已往國內企業渴望在香港上市,所以直接帶旺了會計行業,特別是會計師行,但目前有兩個隱憂,其中一個是內地股票市場的吸引力日漸增加,不說其他,單看成交額,香港每天的成交額是以百億來計算,而國內則是千億,國內股票市場有幾吸引可想而知。另一個隱憂是兩地會計審計準則等效落實,例如港交所已表明將會發出諮詢文件,諮詢有關香港採納內地公司使用內地會計準則及財務報表,並希望明年1月採用,而且港交所亦打算接納外國公司使用國際會計準則,當實行之後,對香港會計業的沖擊是相當大的。

會計業的前景

雖然香港會計業的前景有得多隱憂,但可幸的是香港的經濟始終以中小企為主,中小型企業將會計功能北移的意欲和成本效益相對較大型企業低,所以會計行業在香港還有一定的需求,不過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可能只局限於中小企的層面。會計業北移的情況再這樣下去的話,可以預見香港會計人員的整體薪金水平將會降低,而價值較高的工作機會,例如 Consolidation,Corporate Finance,Treasury,Management Accounting,Planning and Analysis 則會越來越少。

有人說香港應收緊相關的法例以保障本地會計業甚至其他行業,但單靠保護手段真的能保持香港人的優勢嗎?各位會計同仁,你們有什麼看法?我們的未來路向應該怎樣走?歡迎留言發表意見。

&&&&&&&&

2009年8月22日星期六

被逼去滾

很多時聽到有男人說為了生意或者工作「被逼」去滾,身為男人,我認為這簡直是歪理,絕對不能認同。被逼去滾只是一些「豬公」為了逃避責任的藉口而已,因為去滾根本沒可能被逼得到的。叫這些人做「豬公」,正正他們就是中層管數男所講的用「細佬」去想事情的人。

為什麼我說男人沒有可能被逼?一來男性的性慾不可能逼出來的,正所謂「牛唔飲水點撳得牛頭低」,男人不想的話,用起重機也沒法子;二來,就算為了生意不能得失客人,有心的話也是可以避免的。以我的一位朋友做例子吧,朋友A為了生意需要經常與客人到娛樂場所消遣,遇到一些大滾友的客人,有時還要陪他們直落有「下文」。為了不得失客人,我的朋友在他們面前都會帶女仔上房,但上到房間後他例必付錢打發女仔離開。

如果「豬公」們真的是那麼無奈被逼去滾,那大可以像我的朋友一樣做呀,但沒有啊,為什麼?因為他們只是找藉口去滾,就是這麼簡單。

&&&&&&&&

2009年8月20日星期四

以風險為基礎的庫存功能內控評審(五)-庫存記錄(二)

上一篇回顧了庫存記錄的風險及其關鍵控制,這一篇則會講其審核方法。

審核方法

庫存記錄的審核方法和其他環節差不多,除了抽查各種文件以測試其控制是否存在及有效外,我們必需自己進行一次小型的盤點,目的主要是檢查一下實物和記錄是否相符。小型盤點的樣本數量不用多,也不必只著重貴價的貨品,以我的經驗,貴價貨品的控制通常會很好的,問題則較多會在非貴價的貨品上。有人會問,既然貨品價值不大,為什麼還要考慮其控制是否足夠呢?雖然非貴價貨品的價值可能占總庫存很少,但其總用量可能會很大,或者它是生產工序的主要材料,缺乏控制的話,其風險可能不少的。

如果倉庫有定期盤點的話,內審應也一同參與,或者派員觀察他們的盤點過程及並抽查。另外,我們也應檢查他們的盤點計畫,程序及過往的盤點記錄,證明盤點是否確實進行。

在製造業當中,車間(Production Floor) 普遍都會存放少量庫存以方便生產。這些物品從倉庫出貨時已被當為發貨,會計賬上不會包括在 Closing Stock內。如果這些物品的價值加起來是很高的話,Closing Stock的數值便會少計(Understated)了,而Production Cost則會多計(Overstated),所以我們應關注這些物品對會計賬的影響。另外,車間有沒有為這些物品做出入記錄及實物如何儲存也需要關注。最常見的問題是一些危險品,特別是化工原料,從倉庫出貨到車間以後,因為數量不多及車間人員沒有正確的安全意識,所以未有好好儲存,內審見到的話應第一時間與車間及相關職業安全部門負責人商討,將問題即時解決。

還有,對於庫存記錄系統的存取控制,最常見的問題是倉庫人員共用一個帳號 (Login Account)。共用帳號看似方便,但其實不利於控制,例如密碼一旦落入不相關人員的手中,系統內的資料泄露的機會就會大增。另外,倉庫人員共用帳號,既無法追查誰曾登入過系統,而且也不能追蹤誰在系統做過些什麼活動,這就是我們所講的 Lack of Accountability (姑且翻譯為缺乏問責吧)。

最後一提的是保險。很多企業都會為庫存購買保險,但很多時都會忽略寄存物品。寄存物品包括企業寄存在別人的物品,以及別人寄存在企業的物品,所以在進行審計時,我們應細閱保單的條款,特別是覆蓋範圍和不承保範圍,檢查寄存物品是否包括在內。如果不包括,而且寄存物品價值很大,那麼我們必需即時與負責保險的部門商討。另外,常見的問題還有新建成或剛使用的倉庫未有及時向保險公司申報,一旦這些倉庫發生了事故,保險公司可能會不作出賠償的。還有要注意在運送途中的貨物,如遇到事故保單是否承保。

--------
上一篇文章:以風險為基礎的庫存功能內控評審(五)-庫存記錄(一)
下一篇文章:以風險為基礎的庫存功能內控評審(六)-發貨控制(一)

&&&&&&&&

2009年8月18日星期二

以風險為基礎的庫存功能內控評審(五)-庫存記錄(一)

庫存功能審計這系列的文章寫了很久,一來自己事務繁忙又懶惰 (因為講內審的文章要用較多心力來寫),二來當初寫庫存功能時打算只寫重點,但之後又發覺原來單單是重點也很多,而且環環相扣,所以遲遲未能完成。近來沒有那麼繁忙了,我會儘力完成庫存功能這個系列的文章。

關於《以風險為基礎的庫存功能內控評審(一)》一文,我已先後講了庫存量,收貨控制及存貨控制,接下來講庫存記錄 (Stock Recording)。

風險

首先重溫一下庫存記錄的相關風險包括些甚麼:

4.1 物品記錄與實物不符。
4.2 庫存量不準確或不及時更新,影響庫存量的控制。
4.3 庫存位置不準確,導致物品找不到或不能及時找到。
4.4 庫存記錄缺乏監管,可以任意改動。
4.5 自己的寄存物品未有清楚記錄,也沒有釐訂對方對寄存物品的責任。

關鍵控制

為了容易明白,這篇文章提及的控制將會是基於倉庫的記錄是一個電腦系統而不是人手記錄。另外,所有進貨單及發貨申請都是電子化的,提交,審批,更新庫存記錄等動作都由電腦系統執行。

風險4.1-4.3

引致上述三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識別標籤貼錯了,物品放錯了位置,物品資料輸入庫存記錄錯誤等等,要防止這些問題發生,一人負責執行,另一人負責檢查是最有效,因為它能在問題發生前就解決掉,這就是所謂 Preventive Control了,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種檢查未必符合成本效益,所以很多倉庫會進行定期盤點,這就是 Detective Control。盤點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100% count或者Cycle count,選擇那一種則這要視乎倉庫本身的資源及需要了。

至於真正的庫存量不能在記錄內及時更新,這問題需要倉庫預先制定記錄輸入的期限,例如倉庫規定所有發貨於完成後的一個工作天內需要在系統中記錄,而且倉庫的管理人員需要定期抽查以確保規定的執行。

風險4.4

除了上述4.1-4.3所描述的原因外,如果庫存記錄缺乏Access Control (存取控制),所有倉庫人員都可以任意改動記錄的話,這也會影響記錄不準確。基本上,每位授權可以進入庫存記錄系統的倉庫人員,各自都應該有自己的Login Account。一般來說,各職級的倉庫人員在庫存記錄系統都應有不同程度的Access Right。例如負責進貨及發貨的倉庫人員對進貨單及出貨單等都不應有 Edit的權限,而且也不能對系統內的記錄有任何Edit或者 Delete的權限。另外,倉庫人員不應有批核發貨申請單的權限,否則他們便可以自己開出發貨申請單及發貨單然後將物品取去。

風險4.5

一些企業會將自己的物品寄存在別人的地方,這些物品的詳情應清楚記錄,特別是寄存物品的實際出入數量,因為寄存的地方多數不屬於自己的管轄範圍,記錄未必能及時更新。所以,最好能為寄存物品進行定期的實地盤點,檢查記錄是否準確之餘,也可以檢查物品是否存在以及它們的狀況。

除了記錄外,常見的問題是沒有預先和受託方釐訂好寄存物品的相關責任,又或者是保險的問題,萬一物品被盜取或者損害,保單的承保範圍是否包括這些寄存物品。

下一篇將會繼續講庫存記錄的審核方法。

--------
上一篇文章:以風險為基礎的庫存功能內控評審(四)-存貨控制(二)
下一篇文章:以風險為基礎的庫存功能內控評審(五)-庫存記錄(二)

&&&&&&&&

2009年8月17日星期一

給量子的回應

量子兄:

多謝你到訪我這裡,看過你的留言後,我有幾點想要說清楚。

1)雖然你我不是“現實世界”中的朋友,但在我心的目中,你和其他在這裡留言的人一樣,是我的“網友”,即是“網絡世界”中的朋友。雖然彼此不會見面,而且很多時會意見相左,但互相透過留言的交流,其實大家已經建立了一份“友誼”。例如港燦最近的一篇文章《求婚》,我相信大部份留言的人都未曾見過面,但大家都為他高興,向他祝賀一樣。

2)我從來都不認同“不時朋友就是敵人”這說法,就算你我意見相左,不能成為你口中的朋友,也不會等於你我會成為敵人,除非你把我看作敵人吧。

3)若果你將來成為我的Auditee,而我又知道你是量子的話,我可以好肯定的跟你說,我“絕對不會”公報私仇,也不會採用更嚴格的審計標準來做審核。一來我的專業不容許我這樣做,因為有違我們的專業操守和道德,二來我也不是這種人。雖然我不認識每位同行,但我相信他們每一位都會遵守我們的專業操守和道德,如果你真的認為我們會公報私仇的話,那你就再一次侮辱我們的專業了。

4)其實我在你網誌的留言,和我的專業沒有任何關係,而且我沒有資格代表我的同行,所以不需要把我的專業和我的留言聯在一起,請把我看待成為一位普通讀者就可以了。

5)我在你網誌中的留言已說過,你我大家立場不同,既然已經各自表述了意見多次,再討論下去也沒意義,所以我說不再打搞就是這個意思。

6)我說我會對你“敬而遠之”,其實我的意思是我還是“敬重”你,只不過不會像對待其他網友那樣親切罷了。網絡世界不同現實世界,我指的“親切”是大家會透過留言互相交流,因為我誤會了以為你給我下了逐客令,所以“敬而遠之”的意思是,你的文章我還是會看,不過不會再在你的網誌留言或發表意見。

7)你一有點我是認同的,就是在這次事件上,我看事情太過以自己為中心,沒有想過你的難處。不過很坦白說,到了現在我還是不明白和不理解你的難處,因為我不相信也不敢相信香港會有你所講的那種事情發生。無論如何,我不是你,所以無可能會體會得到,而且我相信你也不便公開詳情,你就讓我繼續不知道好了,無需再向我說明。

沒有其他話要說了,希望你明白我的意思。

祝一切安好!

Bittermelon

&&&&&&&&

2009年8月15日星期六

典型 Auditee 對審計發現的反應

博客量子因被另一位知名博客黃世澤在其網誌內通緝,決定關博避禍之餘,也發出了一個《縮沙聲明》,根據他的辯解,這是一個鬥爭策略。關掉網誌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明明認為自己是對的,向對方「認低威」發出《縮沙聲明》這種策略我則不敢苟同,所以我在量子的網誌中留言,表達了我的見解。都只能怪自己諸事八掛和他爭辯,結果是給人家下了逐客令,而且感覺很不爽,因為在辯論中,對方的言詞辱及自己的審計專業,這回真是自取其辱,也對不起一眾無端被拖下水的同行。

他有這樣的反應我是理解的,因為他的反應和我曾遇過的那些典型的Auditee的反應一模一樣。內審的工作不好當,其中一個因素是因為我們需要點出別人的錯處,而且還要將結果上報管理層,就算很開明的Auditee也會有些抗拒的。我們做內審的,當點出別人的錯處時,我們會儘量對事不對人,即使如此,典型Auditee的反應都會說你們內審不會明白的,你們寫的審計發現只會令我們知情人覺得可笑。如果我繼續據理力爭和他們爭辯,並且堅持要將問題放在審計報告內向管理層匯報,典型的Auditee就會即時老羞成怒下逐客令或者彿袖而去,甚至說要向管理層投訴。

面對這些典型的Auditee,就算對方有幾高級,我還是會堅持自己的做法,因為這是我的工作;但面對量子這位博客,他又不是我的 Auditee,而且他還表明「我連朋友都不是」,作為一位讀者,除了失望之餘,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以後敬而遠之。

&&&&&&&&

2009年8月14日星期五

國內IA概況

前幾天,一位仍在舊公司工作的IA(內審)同事找我,高興的告訴我她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這位同事是國內人,三年幾前在國內重點大學畢業後,在舊公司當了一年Audit Trainee,因為表現出色,部門提早晉升她為Officer,隨後的兩年,她的工作中表現一直都很好,現時的工資比初進來時漲了60%,而且舊公司還打算在年底晉升她為 Senior Officer。還未學滿師的她本來想繼續留在舊公司發展的,但在獵頭公司(國內 Recruitment Agent不論職級都叫自己是獵頭的)不斷的遊說和利誘,以及同學們的互相比較之下,她決定轉到另一家跨國企業當 Audit Supervisor,新公司給她加工資,比現時的多80%,即是說出來社會工作四年不到,工資就有近200%的增幅,而且還是 Supervisor 的 Title,以及其他福利也較舊公司的優厚很多。

其實她已經不是第一個了,在她之前已有四位國內IA同事離開舊公司,離開不是因為對工作或者公司不滿,只是外面給予的機會太多而且太好,就算還未滿師,出去後不是當 Manager 就是 Supervisor,而且外面的公司一見到有幾年跨國企業內審經驗的,動輒就以高薪和上好的福利來挖角,不走才怪。換了在香港,這簡直是匪夷所思,就算香港現在內審人供不應求,也未見過這種搶人的情況。

國內IA的發展其實很快,早幾年國內已經有大學開辦主修審計的學位課程了,而且越來越多非上市的企業也開設內審部門,並投放很多資源進去。但在香港,內審部門主要在上市公司才找得到,而且很多都是礙於上市條例才開設的,所以多只當作花瓶,並不真正重視其功能。按這個趨勢,國內IA專業將會越來越好,而香港IA則停滯不前,令人擔憂。

&&&&&&&&

2009年8月12日星期三

證明「亞媽是女人」是否多此一舉

齋老最近寫了一篇名為《核數重擔.閉門造車》文章,在香港討論區引發了一場討論,我對核數費如何釐定及其合理與否暫且不說,但對齋老認為「證明伯母是女人」等的研究是脫離現實,令人嘔血這番見解,我則有些想法和意見。

從事事講求成本效益的商業社會之角度來看,去證明「亞媽是女人」或者「1+1=2」這些「已知」的事實的確是多此一舉,而且沒有 value-added可言。但從求知的角度來看,我又覺得未必沒有價值,因為其得著不在於研究出來的結論,而是其過程。

例如去證明「亞媽是女人」,首先要給「亞媽」和「女人」下一個定義,容易嗎?其實不簡單呀!何謂「亞媽」,普遍的定義是一位結了婚並生育教養小孩的女性,那麼未婚但生了小孩的算不算?在香港,歐美等思想較開放的地方當然計算在內,但一些思想保守的地方則不成了。那再問,如果是代他人懷孕產子的算不算是「亞媽」?雖然她生了小孩出來,但沒有負起教養的責任,應該納入「亞媽」行列嗎?還有問題,從孤兒院領養小孩回來,又或者繼母後母之類的又算嗎?雖然不是親生,但負起教養的責任呀,算是「亞媽」吧!如果繼母後母也算是「亞媽」,那麼同性別的伴侶,例如兩位男士或兩位女士,如果他們領養了小孩並負起教養的責任,那他們或她們算是「亞媽」嗎?如果算的話,兩位男士或兩位女士的那一位才是「亞媽」?還是兩位也應算是「亞媽」?還未完呀,在單親家庭中,一位「亞爸」要身兼母職,那麼這位「亞爸」算不算是「亞媽」?又或者一位「亞媽」要身兼父職,那麼這位「亞媽」還算不算是「亞媽」?

好了,確定了誰是「亞媽」後,接下來到確定誰是「女人」了。普遍來說,擁有所有女性特徵的就是「女人」,如果不完整又如何?變了性的算不算?同性伴侶中擔當女方責任的又算不算?

寫著寫著,不知不覺有點離題,可能我想得太多了吧!但無論如何,我想指出,在確定誰是「亞媽」和「女人」的過程中,我們已學習了不少東西,至少了解得到原來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都不是像電腦世界般只有0和1那麼簡單(其實不簡單)。

世界為什麼會進步,其實就是有一群好奇的人,對身邊發生的事情不斷尋求原因,例如從前的人視「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是理所當然一樣,如果不是牛頓的好奇,今天我們也未必認識得到「萬有引力」這定律吧。

&&&&&&&&

2009年8月11日星期二

「骨氣」何價?

會計仔的推介下,六月開始看某位仁兄的網誌。先不論他的政治取態和立場如何(其實我也不理會的,只要寫的文章是有points有內涵的話,就算大家觀點取態不同,也是很值得看的),我覺得他寫的東西頑不錯,而且很有見解,所以一直都有追看。

在8月6日,這位仁兄寫了一篇文章,「聲援」另一位博客不應被某著名博客網絡通緝,結果他也被列入網絡通緝名單之中。滿以為這位仁兄就算不反擊,也會封博作無聲抗議,豈料...出人意表的是,他居然發表了一份《縮沙聲明》,除了說自己不對外,還說日後會對自己的言論作更高標準的自我審查云云。這份聲明已經收起不對外開放,不過我看到了這份聲明後嚇傻了眼。

雖然那位著名博客的做法值得商榷,但這位仁兄也未免太過沒骨氣了吧?其實在網上寫Blog發表自己的言論,各人的觀點不同實屬正常,只要問心無愧,自己沒有刻意去抵毀或侮辱別人,那又何需理會他人怎樣說怎麼做呢?《縮沙聲明》除了出賣了自己,也出賣了一群一直支持他的Blog 友。

「縮沙」如此容易,可能「骨氣」在這個年代不值錢吧。

&&&&&&&&

2009年8月10日星期一

美國失業情況真的好轉了嗎?

上個星期五美國勞工部公布,09年7月最新的總體失業率是9.4%,比上個月的9.5%小了0.1個百分點,而且比市場預期的好,在一遍就業最壞的情況可能到了谷底的聲音之中,美股在上周五大漲超過1%。細看各組別的失業率似乎也有輕微的改善,例如 Adult men組別,6月的失業率是10.0%,7月則下跌了0.2個百分點至9.8%;Teenagers 及 Black or African American 組別 7月的失業率都是一樣比上個月下跌了0.2個百分點,分別至23.8%及14.5%;其他組別全都是下跌了0.1個百分點,Adult women,White及Hispanic 組別7月的失業率分別是7.5%,8.6%及12.3%;而Asian 組別7月的失業率則微升了0.1個百分點至8.3%。

但如果細心留意的話,其實美國7月的失業率下跌,不是因為工作職位增加或者多了人找到工作,而是因為多了人退出勞動市場。先看6月份的失業率是如何計算的吧。6月份Civilian labor force(勞動人口)是154,926,000,而失業人數是14,729,000,將14,729,000除以154,926,000便得出了9.5%的失業率。再看7月,Civilian labor force是154,504,000,而失業人數是14,462,000,將14,462,000除以154,504,000便得出了9.4%的失業率。細看之下,雖然7月的失業人數是下跌了267,000,但7月的基數 Civilian labor force也同時下跌了422,000,這證明什麼呢?基數下跌,因為多了人退出勞動市場,至於為什麼他們會退出,有說是因為他們長期找不到工作因而放棄。

再看看在職人數,6月份是140,196,000,7月份則是140,041,000,即是按月下跌了155,000。在職人數沒有增加的情況之下失業率卻下跌,很明顯其原因不是勞動市場改善,只是勞動人口減少而已。

細看數據的背後,美國就業情況其實仍然還是很差,但市場則認為有好轉,牛氣仍然沖天。是市場瘋了,還是找借口繼續炒上?我真的不知道,有誰可以告訴我?

Data source: http://www.bls.gov/news.release/empsit.nr0.htm

&&&&&&&&

2009年8月7日星期五

美國失業率

美國失業率自07年3月的低位4.4%持續攀升至09年6月的9.5%。如果由08年9月雷曼倒閉開始計算,在短短的9個月失業率更急升3.3%。


09年6月的9.5%只是一個平均數,如果細看各組別的失業率就會發現情況實在很糟糕,例如:

Adult men (10.0 percent)
Adult women (7.6 percent)
Teenagers (24.0 percent)

Whites (8.7 percent)
Blacks (14.7 percent)
Hispanics (12.2 percent)
Asians (8.2 percent)

如果再細看各州的失業率的話,情況也很壞,在51個州當中,16個州的失業率超過10%,其中包括最近因為財困要發行IOU的加州CALIFORNIA(其失業率是11.6%),及內華達州NEVADA(其失業率是12.0%),而失業率最高的是密西根州MICHIGAN,其失業率高達15.2%。這幅圖顯示出美國失業率在各州的分佈,黑色代表失業率10%或以上,深紫色代表失業率7%至9.9%:

美國經濟依賴個人消費,如果失業率進一步攀升或者維持在這個高水平,美國經濟很難會有起色,其連鎖反應是依賴出口的國家及地方,例如我們的香港,其經濟都會很難有好轉。所以美國的失業率其實和我們息息相關,美國最新09年7月的失業率將會於今天(8月7日)公佈,希望總體失業率不會攀升至10%吧。

Data source: http://www.bls.gov/news.release/empsit.nr0.htm

Source of the picture: http://www.bls.gov/web/mstrtcr1.gif

&&&&&&&&

2009年8月5日星期三

先下手為強 後下手遭殃

突然想起一件我曾親眼目睹的辦公室鬥法真人 Show,今天寫一下以娛各位blog友。

部門總監H剛上場並接管了某部門之後不久,發覺部門需要大肆改革,並且認定其中一組的經理J工作能力有限,他不單配合不了部門的改革計畫,而且還將會是一個障礙,所以密謀將經理J調走。為了維持該組的日常運作,不能一下子突然將經理J調走,所以總監H靜靜地起用了經理J的其中一位副手W,並且命他默默地學習並預備接替經理J的位置,務求W能在短時間內接手其工作。怎料事機不密,在預備調走經理J的前一個星期給他知道了,假若你是經理J,你將會如何面對?

1. 既然事已至此,不作任何反抗,任由總監H宰割。
2. 垂死掙扎,最多是魚死網破。
3. 聯同外敵,秘謀絕地反擊。

經理J不是善男信女,他不甘心任由宰割,但總監H在公司的地位穩固,要掙扎也不容易,所以他選擇了2+3的方案作反擊。反擊戰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先設法留在部門內,第二步則企圖聯同總監H的死敵,秘謀一招將該總監KO出部門。

距離被人調走之日只有一個星期,經理J如何設法留下呢?他想到了一個方法,就是先狠狠地插副手W一刀。其實經理J和副手W私底下的關係不錯的,所以經理J頑了解副手W的脾性,工作效率高但卻衝動性急,經理J看準了這一點就佈好了一個陷阱,衝動的W果然掉了進去。換了在平常的日子,經理J會幫W做補救的,但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刻,經理J就將W的錯誤張揚並上報HR,而且還按本子辦事處罰了W,W收警告信之餘,差點還要被開除。

這一招先下手為強果然管用,因為副手W的失職,總監H不能起用他來接替經理J,經理J的危機暫時化解,更利害的是挫了總監H的銳氣,因為在計畫調走經理J時,總監H曾向管理層力薦副手W,現在副手W嚴重失職,管理層對總監H的用人能力不多不少都有些影響。不過,所謂闇王要你三更死,不會留人到明天,經理J想聯同外敵對付總監H始終不成功,最後還是要黯然離開。

經理J和總監H鬥法的故事告訴我,當遇到一些早晚都要做的事情時,始終都是要先下手為強,誰做不到,誰就會遭殃。這些職場撕殺場面看得太多了,真的有點倦,如果能早日離開戰場就好了。

&&&&&&&&

2009年8月3日星期一

內控的性質和層次

早前曾寫過一篇《內控的限制》,今天再寫寫,簡單介紹一下內控的種類。

以性質來分類,內部控制 (Internal Control) 可以分為二大類,第一類是預防性的控制(Preventive control),第二類是偵測性的控制 (Detective control)。理論上,預防性的控制效果最好,因為它能夠防止問題發生,不過在實際運作上我們又不能完全依賴它,有時還要配以偵測性的控制來監測,檢查預防性的控制是否有效。另外,如果推行預防性控制是不合符成本效益的話,我們會放棄使用它而以偵測性控制來代替。

舉個例子,在一家企業內,所有 petty cash payment 在付款前都必定要經過經理的書面審批,這個審批就是 Preventive control,另外,把 petty cash 鎖在抽屜內也是 Preventive control。不過單單依賴這兩個控制,我們無法肯定 petty cash 是否全數齊全,所以每個月做一次不定期的盤點以確定 petty cash 有沒有多了或少了,這個盤點就是 Detective control了。

另外,以層次來分類的話,內部控制可以分成企業層面的控制 (Entity-Level Control) 及業務層面的控制 (Transaction-level Control) 兩類。完善的內控應包括這兩類控制,以上述 petty cash 為例,經理的書面審批、把 petty cash 鎖上以及不定期盤點都是業務層面的控制,而 Cashier 的招聘程序,職前背景調查,具體工作範圍,商業行為準則,甚至企業的申訴制度等等就是企業層面的控制了。兩種層面的控制是相輔相成的,企業層面控制造就了一個良好的內控環境,業務層面控制則具體將問題解決,兩者缺一的話,很大機會問題都會繼續發生。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