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星期五

蘋果何去何從

上一篇提及過,電影《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大有英雄遲暮之感,因而聯想到蘋果公司。其實現在的蘋果,真的有點像電影還未受重傷前的占士邦,勇猛機智,身手非凡。可是,占士邦也是人,被同僚誤傷以後,就變得體力不繼,槍法和心理質素也大不如前。蘋果會不會像戲中的占士邦那樣跌落深谷呢?

目前蘋果有72%營業額來自iPhone和iPad兩個皇牌系列,那麼餘下28%又如何?以份額計算,手提電腦佔最多有11%,數位媒體(iTunes Store,App Stores和iBookstore等)銷售佔5%,桌上電腦和iPod各佔4%,其他周邊硬件和軟件則佔4%。若看今年度業績,手提電腦是蘋果眾多產品之中,唯一在營業額、銷量和單價都上升的產品。先講營業額,2011年度有153億(美元,下同),較2010年度升36%;今年度更升至172億元,較去年升12%。

接著是銷量,2011年度共賣出1,207萬部,較2010年度升34%;今年度則賣出1,350萬部,升幅與營業額看齊有12%。最後是單價,2010年度每部賣出平均單價是1,248元,2011年度增2%至1,271.7元,但今年度僅升0.1%至1,272.5元。

除手提電腦外,蘋果的產品當然少不了桌上電腦。雖然營業額、銷量和單價於今年度下跌,但此系列在最近3年銷量都穩守在460萬台以上,營業額也維持在60億元以上。於2010年度售出的平均單價是1,340元 ,2011年度漲3%至1,379元,所以營業額也由62億元升4%至64億元。可是到了今年度,單價下跌6%至1,297元,營業額最終跌至只有60億元。

在眾多產品當中,相信iPod是最慘不忍睹,最近兩年的營業額和銷量都以雙位數下跌。於2010年度共售出5,031萬部,2011年度挫15%至4,262萬部,今年度再瀉17%至3,517萬部。售出的平均單價也好不到那裡去,雖然2011年度單價由164元升7%至175元,這是因蘋果推出配置較佳的iPod touch所致。可是到了今年度,單價轉頭跌9%至160元。另外,營業額在過去3年也續年下跌,2010年度有83億元,2011年度下跌10%至75億元,今度更急瀉25%至56億元。根據年報的解釋,主要是MP3播放器市場持續收縮有關。

產品生命周期共分四個階段,分別是「引入」、「成長」、「成熟」和「衰退」。上一篇文章加上以上幾點都反映出,蘋果各項硬件產品已經到了「成熟期」,iPod系列更加進入了「衰退期」。

蘋果以創新贏得市場,要維持優勢以及延續盈利增長,產品就要推陳出新,研發就起了關鍵作用。看看蘋果近年於研發的開支,2010年度有18億元,2011年度升36%至24億元,今年度更漲39%至34億元。按年報所示,研發開支增加主要用於增加職位以及擴張研發活動。

蘋果的研發開支佔營業額比例,3個年度以來均維持在2.2%至2.7%之間。其他競爭對手又如何?根據某項於2011年所做的調查顯示,亞馬遜的研發開支佔營業額比例有6.1%,金額約29億元;Google有13.6%,金額達到52億元;三星有6%,金額更高達90億元;微軟也不遑多讓,比例是12.9%,金額也高達90億元。不論在比例和金額上,蘋果都較競爭對手為低。雖則研發講求「食腦」,錢多不代表能夠創新,但自從喬布斯離世以後,蘋果好像再沒有推出過創新的產品。反觀競爭對手卻大灑金錢於研發上,這就不禁令人有點擔心了。蘋果是否應調整一下策略,多花些資源在研發上?

雖然蘋果的硬件產品有衰落跡象,但數位媒體的銷售卻表現不俗,在過去兩年都有可觀的增長,2011年度銷售的升幅有28%,今年度更勁升35%至85億元。加上智能手機的平板電腦日漸普及,實在商機無限。此項業務目前只佔蘋果的營業額約5%,是否有擴展的空間呢?相信蘋果已有盤算吧。題外話,由本月26日至明年1月6日,iTunes Store每天到揀選一個物品讓用家免費下載,物品可能是歌曲、apps、電影或其他,千萬不要錯過。

電影中的占士邦雖然身手沒有以前那麼好,但仍然冧死女,依然靠經驗和食腦完成任務,希望蘋果也一樣,繼續「英雄」下去。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28

&&&&&&&&

2012年12月27日星期四

蘋果英雄遲暮

早前進了戲院看最新的一齣007電影《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單看片名以為會有很多高空動作場面,不是嗎?天凶嘛!後來才知道是個天大的誤會,不過無損電影的可觀性,而且電影更將超人上身的占士邦變回凡人。畢竟凡人也會老,全套電影大有英雄遲暮的感覺。說到這裡,突然想起近來股價持續低迷的蘋果公司(NASDAQ股票編號:AAPL)。

他們剛於今年10月底公布2012年度全年業績,表現沒有令蘋果迷失望,營業額較去年勁升45%至1,565億(美元,下同),純利則大升61%至417億元。營業額急升主要來自iPhone和iPad兩張皇牌。按產品分布,iPhone系列佔總營業額51%,iPad佔21%。兩個系列加起來已經佔蘋果全年總銷售額的七成二。根據年報顯示,iPhone系列的銷售額,較去年勁升71%之多,金額達805億元。iPad系列的銷售額,也較去年增加59%,金額有324億元。

說iPhone和iPad是皇牌,不單因為營業額夠高,銷量的升幅於最近3年都非常可觀。iPhone系列於2011年度賣出7,229萬部,較2010年度高出81%;今年的銷量更因為推出iPhone4S和iPhone5的關係所以過億,合共賣出1.25億部,較去年勁升73%。

iPad的銷量也不遑多讓,於2011年度賣出3,239萬部,較2010年度高出334%;今年的銷量因推出New iPad,以及iPad2削價關係而大升,合共賣出5,831萬部,較去年勁升80%。說了一大堆數字,在在顯示出現時的蘋果像以前那個打不死的占士邦,身手非凡兼且槍法如神,將所有意想不到的任務通通辦妥。可是,若將他們的營業額和銷量相除,得出來的平均單價卻顯示,蘋果正處於危機當中。

於2010年度,那時iPhone3S正大賣,而iPhone4也於同年6月推出,當年賣出的平均單價是每部630元。到了2011年度,整年焦點都落在iPhone4身上,該年度賣出的平均單價上升3%至651元。到了今年度,基本上頭11個月都是賣iPhone4S,最後1個月賣iPhone5,照理單價應該更進一步才對吧?可是,單價居然不升反跌了1%至644元。

至於iPad,第一代iPad於2010年4月開售,賣了半年表現不俗,於2010年度賣出的平均單價是每部665元。到了2011年度,首半年基本上是賣第一代iPad,因iPad2於同年3月開售成為後半年焦點。可是該年度的平均單價卻下跌5%至628元。到了今年度,首半年的焦點放在iPad2,後半年就轉到於同年3月推出的New iPad,平均單價不單沒有起色,而且更下跌了12%至556元。

雖然兩張皇牌的營業額和銷量近年都節節上升,但有評論認為,動力主要來自低價版本,因此單價下跌。年報沒有解釋為何iPhone單價下跌的原因。至於iPad,年報則解釋說,因為產品結構轉移到較低價的型號,加上iPad2降價,以及增加了間接銷售渠道,因此令平均單價下跌。這就引證了評論是正確。

最近有調查指出,今年第三季全球智能手機的用戶數量已超過10億,按全球人口70億來計算,現今每7人,就有1人使用智能手機。不過,有評論認為第二個10億的用家,沒有第一個10億般富有,所以新增用戶大多數偏向購買低價產品。這也解釋為何iPhone和iPad的單價於今年下跌。

或許你會問,營業額和銷量上升,單價卻下跌又如何?這代表產品不再像以前般賣錢,若要維持毛利率,就得靠控制成本。回顧最近3年,蘋果的毛利率都持續上升,2010年度是39.4%,2011年度升至40.5%,今年度更升至43.9%。據年報解釋,原因正正是產品成本低廉所致。可是,即使如何低廉也會有盡時,而且此情況看來已經來臨。因為蘋果已於今年度的年報中作出預警,說產品毛利率將會下跌,而且明年度首季,更會下跌至36%!明年度首季由今年10月開始並於12月結算,年報卻是在10月底發布,即是說,他們只過了1個月,就作出此預警,來年的情況有多凶險可想而知。

面對如此危機,蘋果這位英雄應何去何從呢?下篇再續。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27

&&&&&&&&

2012年12月21日星期五

香港CPA的內患

上一篇講了香港會計師的幾個外憂,這篇則講內患。

首先是困擾多時的學歷「通脹」問題。現在打開招聘廣告,不難發現一些主管或經理級以下的會計職位,也需要申請人具備會計師資格。早前更親眼見過某藍籌上市公司,在聘請會計文員時有此要求。

要成為會計師,除了在專業考試中取得合格成績外,也須要擁有至少3年的認可工作經驗,而且要求相當全面,不是「求其」做3年就可以的。換句話說,取得會計師資格的人,不論在知識和工作方面都能獨當一面。所以很難明白,為何有公司居然要求文員也是會計師。瓜瓜沒有歧視的意思,其實CFO和文員的分別只在於崗位和職責。CFO是管理者,負責決策和管理;會計文員是執行者,負責處理帳務,僅此而已。文員的日常工作以文書為主,具備基本會計知識已足夠,其他例如稅務、財務管理、審計等也鮮會運用得到。既然如此,除了可以向外炫耀,公司的文員也是會計師之外,實在想不到有何作用。

起初以為沒有會計師對非主管或經理級職位有興趣,豈料有朋友告知,早前招聘會計文員時,就收到不少會計師來申請。為甚麼?相信因為會計師的供應太多,但合適的職位空缺卻追不上,以致競爭激烈。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唯有連基層職位也試試。

會計師供應之多,以「人滿之患」來形容也不為過,不說別的,單說會計師公會的會員人數,十年前才2萬,現在已經3.4萬,升幅足足有70%!這還未包括其他會計專業團體。另外,從各大專院校畢業的會計新手,每年就有1、2千,若計算從海外畢業回來的,數字相信更高。

說合適的職位不夠,皆因會計中層職位似有減少的跡象,部分大企業將後勤部門遷往內地或鄰近地區是主因。香港租金昂貴,辦公室於商業區的呎價分分鐘與會計文員的時薪看齊,而且內地工資水平較香港低,加上現在資訊科技發達,不少跨國企業早已將整個會計部搬上內地,並且利用網絡將兩地的會計資訊系統連接,香港辦公室只留下幾位會計人,負責財務報告和日常支付等的工作。

造成今日局面,只怪修讀會計的需求太大。記得幾年前,會計系一度是大學生的首選。沒法子,香港經濟依賴金融服務等幾個行業,會計又是百搭科目,大學畢業出路有保證。瓜瓜有一位朋友,當年憑A level「三支火箭」的佳績入讀香港某著名大學的Triple E,畢業後發覺不對路,對工程師的前景沒有信心,因此毅然投身商界。最近見面,他說慶幸當年沒有選錯。

除了學歷通脹和人才供應過剩以外,還有惡劣的工作風氣。無盡的工作壓力和長期的超時工作令會計人苦不堪言。壓力大、工時長,皆因不論是會計和核數,我們的工作性質都是要追趕死線,責任重大之餘,又要遵從各式各樣的法規和準則,合規風險甚大,因此工作不容錯失。例如上市公司帳目,公司會計師需要盡早「埋數」,接著由核數師進行核數,這些工作必須要在短短的3個月內完成,當中的工作又不能有任何差錯,否則後果可以很嚴重,壓力豈能不大?

早前就有一項調查指出,接近四成的會計人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當中的一成六更超過60小時。剛入行的要應付專業考試,有家室的又少不免有家庭負擔,一天就只有24小時,但三分一以上的時間都要工作,簡直分身乏術。

香港會計行業正面對種種外憂內患,但偏偏行內就不夠團結,就像最近會計師公會因加價一事,與部分會員產生相當大的嫌隙,看來要修補並不容易。單是這點就令人擔憂。「一枝竹仔易折彎,三枝竹仔斷折難」,這樣顯淺的道理焉有不明白之理?唯有寄望大家能團結一致,共同迎接挑戰。

若你能看到此篇文章,並安然度過今天,即代表世界還未終結,在「今天應該很高興的日子」說這些掃興話,實在不該。祝各位冬至及聖誕節快樂!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21

&&&&&&&&

2012年12月20日星期四

香港CPA的外憂

對於某些朋友來說,今年是個值得慶祝的年份,因為代表大家能平安度過2012年12月21日這個所謂「大日子」。姑勿論明天世界是否還健在,對香港會計師來說,來年是個偌大的挑戰,因為我們正面對不少外憂。

先講剛於今年7月通過的《公司條例草案》第399條。根據政府提交的原草案,倘若核數師明知有問題,或者罔顧後果地在核數師報告中作出錯誤陳述,他們就要負上刑事責任。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要加強刑罰以收阻嚇之效實在無可厚非,可是草案所定的門檻過低,不單包括簽發報告的核數師,就連基層的審計員也有機會一併受誅連。

有趣的是,造假帳的公司職員卻不受條例監管,因而可以置身事外,就只有公司管理層需要負上刑責,這樣實在有欠公平。不是嗎?「造數者」可以沒事,「核數者」卻遭殃,這是甚麼道理?不幸的是,雖然行內強烈反對,各方也奔走游說,但草案最終還是通過,變成現在的《公司條例》第408條。有不少朋友將此條例比喻為「會計23條」,對會計師有多大影響就不言而喻了。

另一項外憂,則關乎香港會計師的監管問題。目前監管共分四方面,分別是會計師的註冊、檢查、調查和處分。為了改善監管並配合改革,香港會計師公會早於2006年12月已將「調查權」交給香港財務匯報局,另外三個則繼續由公會負責。

不過,由於國際大勢所趨,日後「檢查權」將也交給財匯局,另外兩項,也將會交由獨立於公會的機構負責。公會一向被戲謔為「Hip hop同樂會」,可以想像得到,日後被「削權」的公會,將會變成真正的「同樂會」,即是搞搞會員福利,舉辦考試和培訓活動之類。

當然,目前「自己人」管「自己人」的監管模式已過時,改革是勢在必行。例如香港目前的三個保險經紀自律規管機構,政府已計劃於2015年,將其監管權移交到新成立的保監局,會計師又怎能倖免?只希望改革不要變成「行外人」管「行內人」的格局已於願足矣。

除上述以外,還有一項關乎中港兩地會計師的融合問題。按目前上市條例,於香港上市的H股和紅籌公司可以選用內地會計師進行核數,不需要像其他香港上市公司一樣,帳目必須由香港執業會計師來審核和簽發報告。

不過,此舉還有些阻滯,例如萬一有選用了內地會計師的上市公司出現帳目問題,香港監管機構卻無權查核內地會計師,所以有報道指出,港府正與內地部門研究,在有需要時,是否能讓香港監管機構向內地會計師索取工作底稿。若此舉順利推行,日後會不會推廣至其他於內地有重要業務的上市公司呢?不知道,但有誰敢保證不會?香港執業會計師就只得4,000位左右,內地註冊會計師則超過9.8萬位,到時誰「俾人融咗」不用多說了吧?

外憂不單來自本土,香港是國際城市,外來的憂患也得一併承受。國際會計職業道德準則委員會(IESBA)目前正修改《專業會計師行為準則》,不論是核數師還是會計師,倘若發現客戶或僱主從事不法行為,就需要向執法部門舉報。若果不想被捲入漩渦而「劈炮」也不成,因為辭職並不能免除舉報責任。此舉看來理所當然,可是想深一層,要驚動會計師去舉報的案件必定相當嚴重,但我們又沒有接受過警察訓練,如何擔此大任?況且,此舉大有可能被客戶或僱主控告違反保密協議,但不舉報就違反準則,隨時要面對「釘牌」,弄至兩邊不是人。

不要以為此舉只影響香港會計師,只要是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的會員,如ACCA、CPA Australia、CICPA及AICPA等,一旦IESBA修改落實,所有會計師都需要遵從,名副其實「一鑊熟」。收緊對會計師監管、打擊洗黑錢和中港融合是大勢所趨,身為會計師責無旁貸,犧牲是預期的。但這個「外憂懸崖」也太險峻了吧?外在環境愈來愈惡劣,會計師的前景已太不如前,唯有見步行步。有外憂必然也有內患,下篇再續……若世界仍在的話。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20

&&&&&&&&

2012年12月18日星期二

現金流量表要識睇

早年修讀了一個課程,當中有一科是財務報表分析,記得講師在第一課中就說:「現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相當重要,做財務分析的一定要睇」。探究箇中原因,皆因相對於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現金流量表能「做手腳」的空間實在有限,而且從中還可以得知企業的資金從何而來,往何而去。

閱讀現金流量表並不困難,它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經營、投資和融資活動的現金流量。要編製此表卻不容易,由於篇幅所限以及話題沉悶,在此就不贅了。

不過,它有一個特性,就是以現金「實收實付」來做基礎(Cash basis),不像損益表般以應計的方式(Accrual basis)來編製。舉個極端例子,若某企業的盈利有100萬元,但截至年結日只有20萬元實收回來,其餘80萬元都是未收回來的應收帳,在損益表中仍會顯示100萬元盈利,但在現金流量表中,則只會顯示20萬元的現金收入。

另外,現金流量表也會撇除那些「非現金」得益和損失項目,可讓用家對企業的溢利有更詳細的了解。就好像在內地發展和經營地下購物商場的人和商業(1387)為例,去年業績靚仔,單看損益表,稅後經營溢利達到54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10年高出49%,但業績公布後,股價不升反跌,原來大部分盈利,都只是帳面上,對現金流沒有正面影響。

細看現金流量表,溢利撇除了非現金項目和營運資金變動的調整後,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淨值只有10億元,與溢利相差達到44億元之多。

為何會出現如此差距?細看報表註腳,原來經營溢利的最大貢獻來自68.7億元的「投資物業評估增值淨額」,當中的20億元來自已落成物業,48.7億元則來自在建物業。可是,這些得益只是從物業價值重估後得來,不涉及現金,所以人和的現金流沒有因此而受惠。值得一提,人和以往是按成本模式來為投資物業入帳,但他們於去年改以公允值來入帳,此舉造就了此項收益。

翻看人和今年中期業績報告,相同情況依然持續。截至今年6月30日,人和的稅後經營溢利有9.9億元,但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稅前淨值只有1.6億元,若扣除了已付的稅項,經營活動的現金淨值更是負1.1億元,代表期內的現金流出比流入多。

此外,今年6月底止,人和手頭現金只有11.6億元,加上3個月以上到期定期存款,現金結餘只有14.1億元。可是,他們的流動負債金額達到39.6億元,現金比率(Cash ratio)只有0.36,較去年年結日,即去年12月31日的比率0.5為低。以此看來,他們用於經營活動的現金,周轉情況似乎不太理想。

說現金流量表重要,另一個原因是從中可以看到企業的現金流是否健康。何謂健康?先決條件是企業的經營活動能持續產生現金。一些較為保守的公司,會運用經營活動所得到的資金去投資;較為進取的,更會以各種融資手段,例如向外借貸和發行股本來獲取資金去投資。

再以人和為例,去年首6個月,他們現金淨值由年初的71.2億元,減至38.5億元,代表期間有32.7億元的現金淨流出。到了今年首6個月,現金淨值由年初的18.8億元,減至11.6億元,代表有7.2億元的現金淨流出。

從財務角度來看,現金淨流出不是問題,因為企業要持續發展,就要運用資金去投資,就如上面所述,只要經營活動能產生現金就可以了。可是,看看人和最近幾份現金流量表,自去年上半年,他們從經營中所得到的現金持續減少,而且似乎不能完全滿足投資和融資方面的需求(圖),若此情況持續,而沒有改善,他們就有再融資的壓力了。


所以看企業經營表現時,不要只看損益表,翻閱一下現金流量表,有助了解企業現金流向。此外,看現金流量表時,不要只著眼於期內的現金是淨流入或流出,還要看「本業」,即經營活動是否能持續產生現金,拿出過去幾年的現金流量表對比一下就可以一清二楚。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18

&&&&&&&&

2012年12月17日星期一

香港站東涌線月台設計差

在眾多港鐵車站中,我覺得香港站的月台設計最差最奇怪。機場快線乘客較少,班次也較疏落,但月台就大到無倫;反觀東涌線,乘客較多班次較密,但月台就小得可憐。

旦凡工作日放工的繁忙時間,往青衣或荃灣方向的乘客眾多,可是由相反方向到港島的乘客一樣多,兩方人流就在此月台相遇。由於月台太細,人流又欠缺有效的疏導安排,這時月台秩序就混亂非常。

有幾混亂?由於難以用文字去形容,拍照或錄影也難以表示,我就嘗試以此圖去說明一下。


紅色箭咀代表「搭車」的乘客,藍色則代表「落車」。另外,當中有一個「聖人」,你們可知其位置?

&&&&&&&&

2012年12月14日星期五

家樂與阿活(二)

於上一篇文章提及過,根據2011至2012年度的年報,顧客每買100蚊食品,大家樂(341)的食物成本就佔33蚊,員工薪金25蚊,而租金為11蚊,其他開支約21蚊,淨下來的10蚊,就是稅前股東溢利。

至於大快活(052)的食物成本則佔售價的28蚊,員工薪金28蚊,租金15蚊,其他開支21蚊,稅前股東溢利則有8蚊。

於家樂而言,在食物方面用錢多了,但要維持溢利率,就唯有在其他方面節省了。以阿活來做比較,家樂用在員工薪金和租金方面,分別較阿活低2蚊及4蚊。總括而言,阿活雖然花費在食物上的比重較低,但用於員工薪金和租金方面則較高。

以「僱員」身份去看的話,似乎在阿活打工較好,因為阿活每賣出100蚊的食品,員工就可以分享到28蚊,在家樂只得到25蚊,相差3蚊。不過,單看成本比例並不足夠,要進一步計算每位員工平均的薪金才成。

由於阿活於2012至2013年度的中期業績中,沒有披露員工薪金等資料,唯有用2011至2012年度做比較。根據年報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3月,家樂僱用了1.6萬名員工,該年度的薪金支出是15.1億元,即是員工的平均年薪約為9.5萬元;至於阿活,於同期員工有4,600人,薪金支出是5億元,員工的平均年薪約為11萬元,較家樂高出約14%。

不過,我們還不能斷定在阿活打工比家樂好,因為家樂員工的平均年薪較阿活低,有可能是較多兼職員工所致。雖然年報沒有提供這方面的資料,但根據最近傳媒的報道,家樂目前的人手有一半是兼職員工。況且在選擇工作上,我們還有其他因素需要考慮,例如員工福利、晉升機會、工作時間等等。

單看數字太過以偏概全,只能說阿活在薪金方面願意花費多些。將2011至2012年度的銷售分攤到每位員工,阿活每位員工每月平均賺取3.3萬元,2012至2013年上半年更加增至3.5萬元。反觀家樂於2011至2012全年和2012至2013年上半年只有3.1萬元,數字較阿活低,是否與薪金有關就不得而知,或許要訪問一下兩家的僱員了。

在租金成本方面,每賣出100蚊的食品,在家樂有11蚊是租金,在阿活則是15蚊。身為「業主」又如何呢?

截至今年3月,家樂共有576個營業點,今年的租金開支是6.7億元,即是每個營業點,一年的租金平均約為116萬元;於同一時期,阿活共有108個營業點,租金開支是2.7億元,每個營業點的租金平均約為250萬元,較家樂高出1.1倍。

由於不知道店舖的平均面積,而且店舖地點又各有不同,所以不能說阿活交租較貴。不過,從租金成本佔銷售的比例來看,似乎阿活較肯(或被迫)花多些錢在租金開支上,業主當然歡迎。

接著以「供應商」的角度去看。在售出的食物和耗材方面,家樂於2011至2012年全年和2012至2013年上半年的金額分別是19.9億元和10.2億元,阿活則是5.2億元和2.6億元。兩家企業都是大型連鎖快餐店,相信有不少供應商都希望和他們做生意。採購金額大代表生意多,於供應商而言固然是好,但找數快慢也有考慮。若採購的金額大,但賖貨期長,供應商就要搵錢去周轉了。

根據兩家2011至2012全年和2012至2013上半年報表計算,家樂的應付帳周轉期都是32天,即是他們在收到貨物的32天後向供應商支付貨款。可是,阿活於2011至2012年的應付帳周轉期是50天,2012至2013上半年更上升至57天,比家樂多出25天之久。這樣看來,阿活的供應商就需要等待多些時間才能收到貨款,相對上沒有家樂般吸引了。

說到企業和與事者的關係,就不得不提《am730》。本報今年派花紅,聽說報社同仁每位都皆大歡喜,但意想不到連專欄作者也受惠。由此可見,報社沒有像其他報章雜誌般,只視我們為提供文章的供應商。不是嘛?大概沒有企業會向供應商,支付合約以外的報酬吧?

可是,作者不是報社員工卻又能分紅,究竟有著何種關係?想到的就只有「自己人」,而且改變了報社和作者傳統的與事者關係。其實金額多少還是次要,對作者的尊重才叫人感動。在平衡與事者各方利益方面,這次報社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與其奢談不著邊際的企業良心,倒不如借鑒《am730》的成功經驗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14

&&&&&&&&

2012年12月13日星期四

家樂與阿活(一)

很多時都聽到一個名詞叫「持份者」,即是「Stakeholder」的中譯意思。記得本報的古德明曾在《中華正聲》專欄中發表過一篇文章,說持份者根本不是中文,應該譯做「與事者」比較恰當。在一家企業當中,管理層、員工、股東、供應商、顧客及商業合作夥伴、銀行、政府等全都是與事者,要平衡各方利益著實不容易。

就好像大家樂(341),他們於2010年因應最低工資立法而取消了員工飯鐘錢,此措施推出後,備受輿論批評,各大政黨更發起罷食抗議,大家樂最後不得不撤回有關措施。這件事例就是典型的「員工Vs僱主」與事者衝突。

編製財務報告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向與事各方交待企業財政狀況和表現,這一篇文章就嘗試以不同與事者的角度,去看看香港兩大快餐連鎖店──大家樂和大快活(052)近期的財務表現。為免「大」字出現得太多,以下就以「家樂」和「阿活」來稱呼這對兄弟吧。話說回來,兩家企業創辦人的確是兄弟關係,他們分別是羅騰祥及羅芳祥。

首先以「股東」比較關心的幾個方面去看。論目前市值,家樂較阿活大。前者接近130億元,後者約21億元,相差超過6倍。論營業金額和溢利,家樂亦較阿活多。於2012至2013年上半年,家樂的營業額有31.4億元,阿活則有9.7億元,而且家樂銷售增長有8%,較阿活7%高。至於期內溢利,家樂有2.2億元,阿活則只有6,401萬元,前者的溢利較去年上升16%,阿活僅增10%。

上述幾項都顯示出家樂於今年上半年的財務表現較阿活佳。可是,若論股東權益回報,阿活卻比家樂優勝,前者於2012至2013年上半年股東權益回報率有13.6%,後者則只有6.7%。甚麼是股東權益回報?假設你向阿活投資100蚊,他們每年能夠為你賺取13.6蚊。普遍來說,公司回報率愈高,反映管理層表現愈優異。另外,阿活每股基本盈利也較家樂高,於2012至2013年上半年,前者有51.15仙,後者只有38.71仙。

此外,阿活營運效率似乎也較家樂佳。由於家樂的中期業績沒有詳細披露營業點數量,唯有看去年全年表現。截至今年3月,家樂共有576個營業點,阿活有108個,將2011至2012年度銷售額平均分攤,家樂每個營業點能賺取1,034萬元,阿活賺取1,694萬元,較家樂高約40%。員工方面,截至今年3月,家樂總共有1.6萬員工,阿活有4,600位,按每位員工計,家樂可賺取37.2萬元,阿活是39.7萬元,較家樂高出6%。

不過,兩家企業溢利率都頗接近,於2012至2013年上半年家樂有7.1%,阿活有6.6%。即是說若在他們的食店開餐,每幫襯100蚊,他們就可替股東淨賺取6.6至7.1蚊溢利。那麼身為「顧客」去看,所付的其餘金額用在何處呢?「瓜瓜」嘗試分析他們的成本,得出了一個有趣發現。

由於阿活中期業績沒有披露工資和租金資料,唯有使用去年數據。據2011至2012年報表附註內提供數字計算,家樂的食物成本佔售價的33%,員工薪金25%、租金11%及其他開支21%,餘下10%是稅和股東權益;阿活的食物成本則佔售價的28%、員工薪金28%、租金15%及其他開支21%,餘下8%是稅和股東權益。

心水清的顧客或許會發現,家樂花在食物上的成本比例較阿活高5%。換句話說,若付出100蚊,在家樂會吃到33蚊的食物,在阿活只吃到28蚊。於2012至2013年上半年,家樂花在食物的成本仍舊是33蚊,但阿活就續減至27蚊。當然價錢和食物質素未必有直接關係,不過專計「婆乸數」的顧客如「瓜瓜」,覺得似乎幫襯家樂著數些,至少吃落肚的東西較貴嘛!至於其他成本比較,將在下一篇探討。

最後一提,上述各項數字都是引用兩家企業2012至2013和2011至2012年度報告,或據當中數字計算出來,由於兩家在訊息披露程度上稍有不同,數字或許與實際有所差異,敬請留意。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13

&&&&&&&&

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

給會計師的家書

致各位會計同仁:

想必大家早以知道,最近香港會計師公會出現財政赤字,去年度勁蝕1,150萬元,公會因而決定,將明年的會費和考試費上調。公會去年收入超過2億元,會址又是自置物業,並沒有太多租金負擔,相信大家都有一堆問號。此事已在此專欄說過,加上本報於上周五的頭版也有報道,箇中詳情請恕不再贅敍。今天想講的,是加價引申出來的另一個議題,如何加強公會管治。

本來這是會計師的「家事」,公開評論不太好看。但公會是業界龍頭,地位舉足輕重。況且公會內的二十三位理事當中,有四位由政府委任,還有兩位是政府代表,共佔理事會人數26%。受政府這樣「厚待」,足見我們對香港何其重要,這就不單純是家事了。加上會員聯絡資料涉及私隱,就算貴為立法會議員,其通訊也得靠公會發放,瓜瓜地位低微,唯有借此向大家講講感受。

回到正題,究竟會費和考試費上調,與公會的管治有何關係?據悉加價是由公會理事會決定。雖然會內有理事大力反對,但最終因贊成的比反對的多,加價最終獲得通過。

對此,有部分會員感到極度不滿,甚至有會員向周年會員大會提出三項議案,包括(一)暫緩執行2013年費用調整;(二)舉行論壇向會員解釋加費原因;以及(三)召開會議由會員表決費用調整。

不過,有部分會員不認同。特別是第三項,他們認為,既然理事會代表會員,會員好應該尊重他們的決定。若果不相信理事會,難道公會大小事務,都要先得到會員大會通過才去做嗎?

此外,公會會長於上周五發出通告,說徵詢法律意見後,認為三項議案無效,所以決定從議程中剔除。會長的解釋很清楚,根據《專業會計師條例》,第一和第三項議案均侵犯(Intrude)理事會的權力,而且會員大會通過的議案,也不能左右理事會的決定。就算連較為溫和的第二項議案,會員大會也無權指令理事會去做。

「不過」,公會將於會員大會另備環節,再次解釋加價的理據,而且將於本月中舉行一場論壇,再次向會員解釋。瓜瓜英文翻譯差勁,上述理解可能有錯,為免有所誤解,請自行細閱該通告。

理事會的決定有法律依據,會員當然不能不尊重。不過,大家可有想過,就今次加價一事而言,各位理事在決定投下贊成或反對票時,事前有沒有「充分」徵詢會員意見呢?公會有沒有先向理事提供相關資料,好讓他們有「足夠」時間去諮詢會員呢?

若果公會在決定加價前已做了廣泛諮詢,今天有沒有需要「再次」向會員解釋呢?上述問題瓜瓜並不知道答案,留待大家自行判斷。更重要的是,根據目前理事會的集體保密安排,會議紀錄不予公開,所以會員無從得知個別理事是如何投票。既然如此,會員又如何去「相信」理事真的代表我?

人人都說要加強公會管治,說要增加透明度,又說要陽光政策云云。可是,卻沒有幾個能說出個所以來。愚見認為,開放理事會的會議紀錄供會員查閱,藉此監察理事的表現是一個方法。

有人說理事會不時涉及機密和敏感資料的討論,所以不應公開。其實只是技術問題,只有預先訂出哪一類議案和資料屬於機密,並且不予公開不就解決?再不成的話,建議所有公會理事,定期向會員匯報其工作表現和政績。不過,由於只有公會掌握會員的聯絡資料,所以必須得到公會配合。

瓜瓜人微言輕,最後也想藉此呼籲,懇請會計同仁花一點時間,翻翻公會年報,看看各理事候選人的政綱,揀選出最能代表你的理事,並於今天下午五時半前投票。

另外,若你還對加價一事未能釋疑,希望你能出席於本周五舉行的會員大會,當面問個清楚。

或許你會想,公會加價才不過一百幾十,何必多事?其實問題不在加價本身,而在公會日後的管治。

特別是未來幾年,香港會計師將要面對種種外憂內患(詳情容後再談),所以極之需要一個能代表我們的理事會。

不要以為你的一票微不足道,你的一票絕不能少,請出來投票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11

&&&&&&&&

2012年12月10日星期一

斌仔與阿凡達

昨日從電台的新聞報導中得知,斌仔離開了。對他的印象,大多是來自新聞報導,訪問和他的於《AM730》寫的專欄。斌仔為人所認識,主要因為他曾去信董伯伯和立法會議員,要求讓他有尊嚴地「安樂死」。

應不應該支持「安樂死」?若這刻問我,我必定會說生命寶貴,不應輕言放棄,就算遭遇有多艱難,人生在世必有作為。但看過他那封「求死」信的原文後,或許你會明白,為何他當時會想結束生命。以下是該信的部份節錄:
「每日活在孤獨、寂寞、無奈,痛苦當中,每天24小時我都是臥在病床上,所有飲食、大小便、清潔、轉身、睡覺,全都是假手於人,做每一件事都需要別人的幫忙,我可說是不折不扣的廢人一個。」
「時間對我來說已經毫無意義,每天望著時鐘的秒針移動,一秒一秒的過去,我在等甚麼?原來是等死亡一刻的來臨,沉悶而冇意義的時間實在寸多,我想終止這無了期的等待。。。」
要「稍為」體會一下斌仔當時的心情其實不難,現在將你的手機、平版電腦、書籍、遊戲機、MP3等等通通放下,然後躺卧在床上或坐在椅上甚麼也不做,看看你能撐多久?半個小時?一個小時?記得自己生病時要休息,躺在床上好半天,已經覺得「悶到發慌」要找些事幹。若果要像斌仔般,一世躺著不能動彈,你會如何想?

可幸的是,他後來想通了。幾年前見他在報紙開始寫專欄,及後可以出院居住,政府還為他安排了居所。見到他可以過新生活,找到了人生方向,不禁為他高興。其實斌仔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曾經一度在求死邊緣,最後找回自己,他這樣艱難也做得到,我們就更加沒有藉口去逃避了吧?

早前看《阿凡達》,當時就想起了斌仔,若他能像主角一樣,得到「新身體」而自由多好。現在斌仔離開了,可能是他另一段新旅程的開始也未可知。

斌仔,願您在另一個世界,可以自由自在地奔馳。

相關文章:

1) 斌仔離世新聞報導

2) 要求安樂死全文

3) 斌仔專欄:獨樹一格

&&&&&&&&

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

專櫃生意好和味(二)

上一篇文章提到利福國際(1212)的專櫃銷售,究竟他們向專櫃商收取多少佣金呢?以2012年度上半年為例,專櫃銷售額約有46.58億元,專櫃佣金收入10.48億元,那麼平均佣金比率就是22.5%。以相同方法計算,過去3年的專櫃佣金比率平均是22.6%。換句話說,若在利福旗下的百貨公司開設專櫃,每買出100元貨品,當中約22.5%就是支付給他們的佣金。

不過,利福旗下的百貨公司售賣各式各樣的貨品,相信不同貨品的佣金比率都會不同吧?可是利福沒有透露這方面的資料,唯一知道的是珠寶金飾。周大福集團旗下周大福珠寶(1929)在銅鑼灣崇光開設了專櫃,總面積約有1,330方呎,由於他們是利福的關連公司,從利福於2010年發出的《持續關連交易》公告得知,不同產品有不同的佣金比率,例如千足黃金的佣金是按銷售額的4.5%來計算,鉑金是100%(百分百?相信是中文通告錯誤,英文版顯示4.5%,奇怪!),彩石是15%,其他珠寶是12%。除此以外,每年最低佣金金額大約要400萬元,周大福每年也要支付4.5萬元的廣告及宣傳費,以及管理和信用卡收費。於2011年,利福從周大福珠寶收到的佣金約2,537萬元,按月計算相當於每方呎1,589元,今年上半年更加是1,748元,個人就認為相當「和味」。

除了專櫃生意外,利福也有直接銷售,而且對營業額的貢獻較專櫃多。以今年上半年為例,直接銷售約佔營業額55.9%,專櫃則只有39.6%。不過,由於專櫃生意的風險較直接銷售低,難怪於過去三年,利福的專櫃銷售額和佣金收益的比重不斷上升。於09年,專櫃銷售額佔總銷售的73.8%,今年上半年已上升至75.9%;09年的佣金收益佔總營業額37.7%,今年上半年已升至39.6%。

專櫃生意的風險較少,皆因利福只需要提供地方和其他相關服務,例如收款、宣傳和管理等,不像直接銷售般要自己去做採購,還要為貨物做庫存管理,對營運資金的需求較少,而且所有銷售款先由利福收取,隨後才向專櫃商支付,此舉更為他們帶來可觀的現金流。不過有得必有失,佣金比率較直接銷售的26%毛利率為低。

利福在資金周期方面的表現如何呢?單計算專櫃銷售,應收周轉期於今年上半年是2.8天,去年全年則是2.5天,那就當3天來算吧。按年報所示,大部分應收帳都和信用卡銷售有關。至於應付周轉期方面,我計算出來的數字於今年上半年是50天,去年全年則是55天,而年報所示是45天以內。用後者來計算,利福的資金周轉期就是負42天。換句話說,利福手持專櫃商的餘款達42天之久。

男人有錢在手就會「身痕」,公司現金流強勁又如何呢?相信利福就運用閒錢來投資。於今年上半年,利福的銀行存款利息收入就有8,913萬元,不過今年收入大增,主要因為他們剛發了債券,並且取得一筆銀行貸款所致,而股息的收入也有278萬元,加上資產公平值變動的4,692萬元帳面收益,投資收入合共1.39億元。另外,截至今年6月,持有的金融資產達到17.45億元,佔總資產約10%。

除了銅鑼灣崇光,利福還有尖沙咀崇光。於今年上半年,此店的銷售增長有18.1%,至4.5億元,佔總銷售額約7%。據中期報告所述,增長主要靠每宗銷售額及人流量增加,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9.6%及4.4%。可是好景不常,最近利福公布尖沙咀店將於2014年2月關閉,因業主把還有7年的租約提早結束。又是地產霸權惹的禍,崇光當初租用該地方時,那裡水盡鵝飛,因崇光關係人流才漸多,連帶把附近帶旺。現在業主一聲收舖,不但巨額裝修要泡湯,利福也少了一隻cash cow。

值得留意的是,由於餘下租約突由7年減至1年多,該物業餘下的3,900萬元裝修費,需要按會計準則於期內全數攤銷。原先折舊費每年只需要640萬元,現在每年則需額外1,700萬元。可以預期,今年下半年利福的Bottom line「無端端」少了850萬元,明年則會減少1,700萬元。可幸的是不會影響現金流,而且對業績的影響相信也很輕微。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07

&&&&&&&&

2012年12月6日星期四

專櫃生意好和味(一)

對上兩個周末和內子逛街,潛意識下走進銅鑼灣崇光百貨,步入後便心知不妙,為甚麼好像那麼多人?當意識到原來當天正舉行「感謝周」,想調頭離開已經太遲,因為我倆早已淹沒在人潮之中。既然沒有三文魚逆流而上的能耐,唯有隨水漂流順勢內進。

所謂感謝周,其實是崇光百貨每年兩次的大減價活動,每個專櫃都拿出幾款受歡迎的產品,來做限量折扣,例如某個經常用「奇蹟」來推銷的化妝品牌,男士護膚套裝原價1,204元,現售870元;同一牌子的女士精華套裝,原價3,239元,現售2,310元,各款限量300套,其他產品的折扣也很可觀。除此之外,崇光還舉辦幸運大抽獎,買得愈多中獎機會愈大。

當日所見,簡直可以用瘋狂來形容,每個專櫃都堆滿了產品和逼滿了顧客。記得行至女裝樓層,有個小朋友叫悶「扭計」要走,但媽媽正殺得性起,那肯離開,兩母子拉拉鋸鋸沒完沒了。又行至家品樓層,見到3位女士手拿著幾大袋物品,從她們的言談得知,各人已花了萬多元,購買床上用品。

難怪各個專櫃都黑壓壓的企滿一大堆人,店員除了照顧客人外,還拿著一大疊信用卡,和現金穿梭於收銀處與專櫃之間,可謂「收錢收到手軟」。

究竟感謝周為崇光帶來多少生意額?原來在其母公司利福國際(1212)的中期報告和年報中有披露。此項活動每年舉行兩次,今年5月那一次的銷售額,就高達5.65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3.3%。由於去年11月感謝周的銷售額有5.99億元,以同一升幅去推算,相信這次減價活動的銷售額,可能高達6.79億元。

看利福的財務報告時,有一點是需要留意的,就是銷售額和營業額的分別。前者是向顧客賣出貨品後所收取的銷售款項,當中包括利福自營的銷售,和專櫃商的銷售;後者是扣除了專櫃商的款項,即是自營銷售加上向專櫃商收取的佣金。

以今年上半年為例,利福的銷售總額有61.37億元,而營業額則有26.46億元。由於利福向專櫃商收取的佣金,是按銷售額計算,所以銷售額的升幅基本上與營業額同步。例如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比較,前者增長了9.8%,後者則上升了10%。

若到過百貨公司購物大抵都會發現,即使是在品牌專櫃購物,顧客都要在百貨公司的收銀處付款,單據也是由百貨公司發出的。按利福的會計政策,當專櫃賣出貨品後,佣金收入就會按寄售協議計算和確認入帳,扣除了佣金的餘款,將會按照信貸期(即數期)支付給專櫃商。

究竟利福向專櫃商支付餘款平均要多少天?八卦之下找出他們的年報來看看。其實計算並不複雜,只要找到「應付專櫃商結餘」和「專櫃商的銷售額」就可以。前者在資產負債表可以找到,後者則需要靠特許專櫃率(即佣金比率)倒算出來。可是,除了2011年之外,利福最近幾年,都沒有在年報中披露有關比率。既然如此,唯有運用被喻為會計師最厲害的工具「Reconciliation」了。

如上面所述,利福於今年上半年的銷售總額有61.37億元,而直接銷售的營業額則有14.79億元,所以推算出來的專櫃銷售額約是46.58億元,再扣除利福的10.48億元佣金,屬於專櫃商的銷售額應該是36.1億元。

此外,截至今年6月,利福共欠專櫃商8.17億元,今年上半年的平均數則是9.92億元,將此數除以專櫃商的銷售額再乘以183日,得出來的50天,就是支付專櫃商的平均周轉數期。用同樣方法計算,2009年至去年的周轉期介乎55至57天。不過,有一點不明白,據利福的年報所顯示,他們設有財務風險管理政策,確保應付款項於45天的信貸期限內支付。那麼,是我計算錯誤還是其他原因?當然,周轉期的計算方法只是估算,與實際天數有差異並不罕見。說到這裡,究竟專櫃生意有幾「和味」?下篇揭曉。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06

&&&&&&&&

2012年12月4日星期二

拍拍籮柚拍拍手

在上一篇文章提及到,內地體育服裝品牌361度(1361)的流動資金格局,本來是「收錢快,付錢慢」,但可能因經營環境轉變,現已反過來變成「收錢慢,付錢快」。

由於以上結論,是從財務報表計算出來,他們的具體營運情況,實在不太清楚,所以不便評論,但就一般企業而言,要轉變著實不容易,不過,還是有些東西是可以做的。

第一種方法,就是向供應商「埋手」了。企業是供應商的客戶,在客戶永遠是對的今天,盡量爭取他們延長信貸期限,以及要求給予折扣優惠,是基本做法。當然,要令供應商就範,先決條件是增加自己的討價還價能力。

筆者就曾見過不少國際名牌大戶,故意將大量製貨訂單,集中在幾家規模較小的供應商,還派專人長期駐守,提供技術指導之餘,也可以控制產品的質素。

此舉除了方便管理之外,背後還有一個重大的企圖,就是要令供應商變得依賴他們。因為名牌大戶是他們最大的收入來源,不能隨便得失,漸漸地就變得一切都要唯命是從,最後成為名牌的附庸。

名牌大戶這個算盤其實是打得十分響亮的,因為與供應商的關係只是合作夥伴,自己不需花費分毫去興建工廠、買機械設備,以及聘請工人,但實際上,卻透過大量訂單去握著他們的經濟命脈。

當好景時,訂單多,供應商好像有得益,不過,事事卻受名牌大戶的掣肘,價錢低、付款期又長、硬接冇肉食的豬頭骨訂單,更在所難免。

最慘是當經濟轉差不景時,名牌大戶只要一句話停止落訂單,就可以拍拍籮柚拍拍手,合作關係從此了斷。

繼而令供應商因斷了水源,唯有瘦身裁員、變賣資產,甚至關門大吉的大有人在。有人說這種手段卑鄙至極,我當然同意,但從商業社會的角度來說,情況從來就是這樣。所以很多聰明的供應商,寧願少接幾宗大戶訂單,都要騰出產能去做其他散客生意。

若企業不想這樣無良,又或者沒有本事像名牌大戶那樣和供應商討價還價,就唯有盡用供應商給予的付款期限。若果供應商肯給予提早付款折扣,而公司又有充足現金的話,不妨也考慮一下。

至於第二種方法是,盡量加快貨物的流轉速度,提升庫存管理水平是其中一個方法。

例如做零售業的,店舖的庫存是否足夠去補充貨架,而當店舖快要缺貨的時候,貨品是否能夠及時送到。

就好像香港很多各大時裝連鎖店,他們大多數都提供查貨服務,顧客要某件貨品,但該店沒有現貨的話,店員就能透過中央存貨系統,去查詢其他店舖的庫存,將貨品從另一家分店送過來,這些措施都可以提升存貨的流轉,特別是現時的fast fashion時裝店,每款貨品的數量有限,因應顧客需求,而將貨物互相調動,就能避免「有貨無客買,有客無貨賣」的情況。

第三個方法,也是比較難的,就是打客戶主意了。

做零售多數以現金交收,故問題不大,但若是以信貸交易,客戶倘若不肯按時找數的話,問題就比較麻煩。

要誘使客戶提早些找數,可以考慮多給一點折扣,例如付款期限前XX天,就給九五折,見單即付,更有九折等優惠。

為減低應收帳的風險,有些企業更會要求付按金,特別是製造業,貨款會分三期支付,下訂單時,先付若干按金,出貨前付第二期,到貨後若干天付尾期。

客戶信貸管理也很重要,例如將那些經常出現拖數的客戶,列入觀察名單,將其信貸額降低。當然,要做到「舊數未清,新債免問」並不容易。

另外,企業因內部開單延遲,而影響應收帳周轉也是十分常見,特別是開出發票後,才開始計算付款期限的企業,故在這方面就要留意了。

最後,其實企業是可以把應收帳賣給銀行,以換取資金的,即是票據貼現或應收帳融資(Factoring),不過,收取的息口以及手續費其實不輕,這方面亦要留意。

文章來源:AM730 2012-12-04

&&&&&&&&

2012年12月3日星期一

換還是不換 that is the question

最近剛買了一部4G手機,但用了一段時間後,發覺使用某些apps時,電池溫度會由平常的32度大幅飆升至42度,接著手機就會自動關機。由於過了免費換貨期限,唯有將手機送到原廠做維修。可是,經過幾次維修以後,情況都沒有改善。

經過多番交涉,原廠維修中心說可以免費更換一部新手機給我。可是,由於這款型號的手機有設計問題,他們不能保證新手機沒有相同的情況,而且根據其他客戶的反映,可能比我現時的情況更差。

現在只有兩個選擇:

一,繼續使用現有的手機,但為了避免自動關機,唯有盡量不用某些apps。即是「將將就就」,有機可用便算;

二,接受維修中心的提議更換另一部手機,但要面對情況更差的可能。而且換了之後,還要花時間重頭做設置,我經常都要用手機,幾次維修已經虛耗不少時間,實在已經不想再搞了。

換還是不換,that is the question。

近日「倒梁」聲音愈演愈烈,請大家不要對號入座,把這篇短文看成是港人的抉擇啊。噢,不過不可以如此類比,因為在換手機這件事上面,「我有得揀」!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