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1日星期五

為何疫情推不動3M股價

自內地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口罩需求不絕,但供應緊張導致價格上升。就以3M(NYSE:MMM)的N95醫療級口罩為例,在中環竟有商販索價100元一個。香港奉行自由經濟,商品價格按供求調節本屬正常,奈何有人趁機抬價斂財,這就十分缺德。

可是,缺德不犯法,唯有靠政府管制。當澳門政府先知先覺實施口罩限價限購措施,以保障當地居民的同時,香港政府後知後覺,直至近日才說與供應商商討增加供應,是否已經太遲?一直以來,澳門給人「老二」的感覺,甚麼都學著香港來做。這次就不同了,對疫情處處表現果斷,將香港政府完全比下去。

說到3M,因疫情擴散導致旗下保護產品熱銷,本以為有利該公司股價,豈料由首宗確診病例的消息傳出至今,股價不單沒有彈升,執筆之時更跌接近5%,為甚麼?

首先,3M的業務龐大,由2019年第一季開始重新分為四大項,分別是安全與工業(Safety & Industrial)、運輸與電子(Transportation & Electrics)、醫療保健(Health Care)及消費者(Consumer)。

當中安全與工業的收入佔比最高,以2019年為例,其銷售佔總收入約36%,其次是運輸與電子佔30%,醫療保健和消費者則分別佔23%和16%(相加不等於100%,因為未計算跨業務銷售)。口罩和保護裝備歸入安全與工業,但只是眾多產品的其中一部分。即使近期需求殷切,但對推高整體收入的作用有限。

接著是3M近期業績差勁。2019年業績剛於本星期二出爐,收入跌1.9%至321.36億(美元,下同),股東應佔溢利更跌14.6%,至45.7億元。為了救亡,3M將裁減1,500個職位,相當於全球人手的2%。

有今天的結果並非一日之寒,自2018年第三季度起,收入已連續按年下跌5個季度,跌幅介乎0.2%至5%。直至第四季度才回升至2.1%。

收入不振,主要是受到安全與工業和運輸與電子兩項業務所影響。以2019年為例,兩者的收入分別減少7.1%和5%,反映市場需求疲弱。若以地域劃分以亞洲和歐非中東市場表現最差,以行業劃分則以汽車和電子行業最差。

另外,雖然醫療保健和消費者業務表現平穩,兩者收入升幅分別有8.9%和0.1%,但對總收入的佔比加起來只有39%,未能抵銷前兩者的跌幅。

不單如此,盈利能力受壓亦困擾投資者。整體經營溢利率於2019年,跌2.8個百分點至19.2%,當中安全與工業跌4.6個百分點至22.8%,運輸與電子跌3.1個百分點至23.1%。此外,銷售表現較好的醫療保健也跌3.1個百分點,至25.1%,消費者則增0.7個百分點至21.7%。

於2019年,3M的每股盈利跌12%至7.81元,但預期2020年將回升至9.3元至9.75元。3M能否如願以償,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刊於:am730 2020-01-31

&&&&&&&&

如何拯救海洋公園?

已連續4年虧蝕的海洋公園,最近向政府尋求106.4億元融資作未來發展,金額之大全城譁然。究竟公園出現甚麼問題?

商經局長邱騰華指,「公園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革新及重振吸引力」。此外,公園同時透露目前欠債87億元,當中包括23億元商業貸款和54億元政府貸款。更明言現有財力已無法償還債項,若果沒有新資金,現有現金結餘將於年底耗盡。

海洋公園落得如此田地,實在叫人欷歔。其實公園面對危機非首次,記得2003年沙士一役重挫本地經濟,訪港旅客大減,旅遊業更首當其衝,海洋公園也錄得虧損。為挽救公園,當年政府委任盛智文出任主席。在之後的一年不單轉虧為盈,而且在任的11年間,即2003年7月至2014年6月,即使本地經濟幾經起伏,海洋公園從未再出現虧損。

可是好景不常,盛智文離開後,即使門票年年加價,但除了2015年度外,其後3個年度每年均錄得逾2億元虧損,2019年度更蝕5.57億元,4年累計虧損達12.7億元。更令人擔心的是,去年度的業績只截至2019年6月底,還未反映社會運動的影響,估計今年度的虧損將進一步增加。

海洋公園之所以連年虧損,其中一個致命原因就是折舊。由於近年新設施陸續投入服務,以致折舊開支年年攀升。例如2015年度,折舊開支有3.78億元,佔收入的佔比只有19.2%。於2016年度,雖然折舊按年微升0.8%,但因收入下跌,折舊對收入的佔比升至23.6%。其後3年折舊開支持續增加,升幅介乎2.1%至4.8%,對收入的比率更在24.5%至24.7%水平高企。換句話說,以2015年度作為比較基準的話,反映新設施未能帶動收入。

當然,海洋公園並非一無是處,在開源方面其實一點不差。如2019年度,雖然遊客人次跌1.7%至570萬,令門券收入減3.8%至11.41億元。可是,非門券收入如園內商品鎖售、食物和餐飲等升18%至5.54億元,加上其他收入增29.6%至4,070萬元,年內收入總計升2.9%至17.35億元。

可是在節流方面就不太理想。因員工費用、維修及保養和表演及展覽成本急升關係,令經營開支增4.4%至15.44億元,經營溢利因而大減43.3%至1.91億元。再扣除4.24億元折舊、1.73億元法律費用(公園未有披露詳情)和1.82億元利息開支,以及計入3,080萬元投資收益後,年度虧損擴闊135.6%至5.57億元。

經營開支大升,除了前年颱風山竹對公園造成破壞,引致維修費用增加外,改善現有設施和推出新娛樂節目等,也令表演及展覽成本上升。

這樣的業績,現任管理層表現如何,坊間已經有不少評論,在此不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盛智文拯救過公園一次,而且他在任時公園業績卓越。既然有先例可循,政府何不找他回來救亡?畢竟錢財只能解燃眉之急,公園長遠發展還得靠適合的人才成。

原文刊於:am730 2020-01-24

&&&&&&&&

2020年1月17日星期五

會計年結知多啲

企業每年都會為會計帳目結帳,香港企業的年結日通常定在3月和12月,而6月和9月的也不少。最近與朋友閒聊,問為何759阿信屋(母公司為CEC國際(759))的年結日卻定在4月30日那麼獨特。身為外人,真正原因當然不會知道,但估計與稅務安排有關,而且也反映創辦人林偉駿先生及其管理層精打細算的一面。

在每年4月的第一個工作日,稅局都會向全港企業發出利得稅報稅表。一般而言,報稅表需於發出後一個月內遞交,若經稅務代表處理可申請延期,期限視乎年結日而定。在稅局的整批延期計劃下,年結日設在3月的企業屬於「M類」,報稅表最後提交日期為每年的11月中,若選擇電子報稅更可延至11月底。若年結日定在12月的屬於「D類」,提交期限為8月中,電子報稅則可延至8月底。換句話說,若年結日設在3月或12月,以年結日起計,會計師和稅務代表最多有8個月時間準備帳目和報稅事宜。

反觀年結日在4月的企業屬於「N類」,報稅表提交期限為每年的5月初,電子報稅則延至5月中。即是說,若年結日在2019年4月30日,該年度的報稅表在2020年5月才需要提交,足足有1年時間準備,較慣常月份多出4個月,也意味較遲繳交稅款。

除了稅務安排外,行業特性也是考慮之列。例如本地時裝零售商I.T(999),其年結日在每年的2月底,相信是遷就聖誕和農曆新年旺季。一般來說,旺季後生意比較淡靜,而且大部分存貨已賣出,進行盤點比較方便。從前在會計師樓工作,有一個客戶是時裝連鎖店,每年進行盤點就頭痛。除了店舖數量龐大,需要所有同事空群而出外,幾乎每次都與銷售員起衝突。無他,盤點離不開抽查,若抽中一件倉底貨,難免要銷售員翻箱倒籠找出來。不明白的會以為我們故意刁難,就算明白事理的,也會覺得盤點阻礙生意,繼而影響其收入。

另一例子是教育,如香港教育國際(1082),其年結日為每年的6月30日,相信是配合香港公開考試在5、6月完畢。大學也一樣,香港理工大學和城市大學的年結日都在每年的6月30日,估計與學年有關。香港的大學在每年7月開始放暑假,期間教職員工作量較少,有利進行年結。

此外,出於帳目匯報考慮,子公司的年結日通常跟隨母公司。例如AEON Credit(900)的年結日是每年2月底,與母公司永旺日本(AEON Co., Ltd(東京證券交易所:8267))一致。有趣的是,同一集團的永旺(香港)百貨(984),年結日卻在每年的12月31日,為甚麼?

純粹靠估,相信是永旺百貨在內地擁有龐大業務,而內地所有企業的年結日,強制在每年12月31日有關。雖然AEON Credit在中國也有小額貸款業務,但規模不大。如2018/19年度,內地收入只佔總收入約2.6%。反觀永旺百貨,於2018年度內地收入佔總收入達54.8%。為方便編製合併財報,永旺百貨的年結日與內地業務同步是合理做法。當然,這樣難免苦了永旺日本的會計部。

每逢農曆新年,大家都會許下新年願望,但鮮有聽聞做回顧的。豬年將盡,不妨盤點一下年初許下的願望,為自己做個小小年結,是個不錯的提議吧?

原文刊於:am730 2020-01-17

&&&&&&&&

2020年1月10日星期五

HKFRS 16:如何影響財報實例

《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16號-租賃》於2019年1月生效,上篇文章介紹其作用以及對財報的影響,這篇則以上市公司作實例,具體說明新準則如何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業績。首先是財務狀況。新準則要求承租人將租賃合約在資產負債表中呈列,相關資產列作「使用權資產」,相關負債列作「租賃負債」。因此,總資產和總負債增加,負債水平也隨之而上升。

以本地餐飲一哥大家樂 (341)為例,其債務水平一向低企。截至去年9月底,以舊會計準則計算的資產負債比率(Debt to asset ratio)只有27.3%,代表每100元總資產中,27.3元靠負債獲得,其餘72.7元靠股東權益維持。可是,在新準則下,店舖租賃合約需要當成使用權資產入帳,以致總資產增加55.2%至66.81億元。此外,因租賃負債同時入帳,總負債增222.6%至37.94億元,結果資產負債比率大升29.5個百分點至56.8%。

另外,本地航空龍頭國泰航空(293),以及乾散貨航運公司太平洋航運(2343)也出現相同情況,不過對資產負債比率的影響較低,前者升3.5個百分點至69.7%,後者只升2.4個百分點至51.1%。值得留意,租賃負債是以租約總值的現值來釐定,新準則規定折現率必須採用租賃隱含利率(Interest rate implicit in the lease),若難以確定則用增額借款利率(Incremental borrowing rate)。毫無頭緒?其實前者是出租人的內部回報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後者則指,若承租人買下使用權資產,以類似條款和擔保下進行借貸的利率。翻查了幾間上市公司的業績,發覺全部採用此利率,相信是前者難以獲取之故。折現率高低非常重要,因直接影響使用權資產和租賃負債的確認金額。大家樂所用的折現率介乎3%至8%、國泰3.92%、太平洋航運則介乎3.9%至4.3%,合理與否留待讀者判斷。

接著是業績。新準則下租賃付款不再以租金開支呈列,而是以使用權資產的折舊,以及租賃負債攤銷後的利息開支列示。由於折舊加上利息開支的金額差不多等於租金開支,因此影響純利有限。例如大家樂,按新準則計算,去年上半年股東應佔溢利是1.5億元,以舊準則計則是1.54億元,新準則令業績減少2.8%。但新準則對經營溢利的影響較大,同期金額較舊準則增加28.9%。此外,一些財務指標也受到影響。例如太平洋航運,截至去年6月底中期業績看起來進步不少。如EBITDA(除息稅前折舊及攤銷前溢利)按年升1.8%,經營現金流增28.6%,利息覆蓋率則跌1.3個百分點至4.5倍。可是,進步背後其實是受到新準則影響,以及2018年數字不用重列。若採用舊準則,EBITDA實際上跌20.5%,經營現金流只增0.1%,利息覆蓋率則跌1.8個百分點至只有4倍。

此例子告訴我們,若企業以EBITDA或經營溢利作關鍵績效指標,特別是零售、飲食、航空和航運等企業,分析其去年業績時就要格外留神。最後一提,雖然新準則影響廣泛,但要避開也不是沒有辦法。除了新準則提到的豁免情況外,即短期租賃(即1年或以下)或低價值資產租賃(新準則沒有具體說明,但一般相信以資產全新時計不高於5,000美元為準),若企業符合特定條件,可以選擇採用《香港私人公司財務報告準則(HKFRS for Private Equities)》或《中小企財務報告準則(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ity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那就不受新準則影響了。

原文刊於:am730 2020-01-10

&&&&&&&&

2020年1月6日星期一

HKFRS 16:新會計準則意義何在?

某日朋友來電訴苦,說由今年開始,租金開支的會計入帳方式變得非常複雜,而且無法理解為何要計算利息。朋友認為會計師玩弄數字已到了走火入魔地步,更質疑我們把問題簡單複雜化,可藉此賺取額外審計費和會計諮詢費云云。

朋友所說的問題,其實就是新會計準則《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16號-租賃》所引起。幾經唇舌,總算讓朋友明白箇中原由。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新準則,因此寫下此文,務求深入淺出,講解新準則的作用和影響。

首先,會計師並非有意化簡為繁,也絕非製造斂財借口(當然,新準則引致加價在所難免)。新準則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資產負債表更能反映實況,繼而提高財報的可比性。

稍為對會計有些認識的朋友都會知道,但凡以舉債方式購入資產,例如以按揭形式購置物業,相關資產和負債將會在財報呈現。可是,若果以租賃方式購置其使用權,按照舊準則,財報只會列示已付和應付的租金開支,而不會計入資產和負債,這就是所謂「表外融資(Off-balance sheet financing)」。當然,舊準則並非甚麼也不做,例如經營租賃承擔需要在財報的附註中披露。

表外融資有甚麼問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前主席David Tweedie爵士,其「死前夙願」可以說明一切。他經常打趣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乘坐一架飛機,是實際列在航空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換句話說,在舊準則下,航空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未能真實反映其財務狀況。

其實細心想想不無道理,公司明明取得了飛機的控制權,並且從中取得經濟利益,但卻因為以租賃形式取得,而不被視作資產。同理,明明與資產擁有人簽訂了租約,承諾在未來若干時段支付租金,但也不被視為負債。資產和負債齊齊被低估,財報可靠度頓成疑問。

除了航空公司外,航運、零售、旅遊休閒等也有相同情況。其他行業如運輸、電訊、能源、傳媒、分銷、資訊科技及醫療健康等也一樣,只不過問題程度相對較小而已。

接著是新準則對財報的影響。在新準則下,除了短期租賃(即1年或以下)或低價值租賃外,所有租賃合約需在資產負債表中入帳,相關資產需列作「使用權資產」,相關負債則列作「租賃負債」。兩者金額需以租約總值的現值來釐定,即是將租約總值乘以一個折現率。新準則規定折現率需採用租賃隱含利率(若能容易確定)或增額借款利率。

資產和負債同時增加,意味用以衡量負債水平的財務比率(如資產負債比率)將會上升。

至於損益表,在新準則下租金不再以租金開支呈列,而是以使用權資產的折舊,以及租賃負債攤銷後的利息開支列示。說得好像很複雜,其實折舊加上利息開支的金額差不多等於租金開支。不過,由於利息是以精算法計算,金額在頭幾年較高,之後息隨本減,因此對溢利的影響是先大後小。此外,一些非通用會計準則的財務指標也受到影響,當中包括EBITDA和利息覆蓋率。

最後,由於新準則的影響只限於帳面,所以綜合現金流不會受影響。不過,因租金減少而折舊和利息開支相應增加,導致經營活動現金流增加,而融資活動現金流則相應減少。寫到這裡,相信讀者對新會計準則已有一定理解。下一篇將以幾間上市公司作實例,說明新準則如何影響財務狀況和業績。

原文刊於:am730 2020-01-03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