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

鬼滅之刃救東寶

最近有套日本動畫風靡港日台,電影版上畫後屢破三地票房紀錄,說的就是《鬼滅之刃劇場版》(下稱鬼滅)。該片劇情、人物、時代背景如何在此不贅,網上有海量資料供查閱。

由於劇場版故事是電視動畫版的延續,瓜瓜不少朋友(包括平時不看動漫的),特意先看畢共26集的電視版,以求有個初步了解才入場觀看。香港電視版的版權由Viu買下,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不過,雖然可以免費觀看,但廣告插播何其多,若想一氣呵成就得付款了。

雖然瓜瓜愛看動漫,但此類題材一向不是我杯茶。最後在朋友慫恿下看了電視版,整體上覺得不錯,只是不明白為何如此受歡迎。

坊間有評論認為,電影沿襲了宮崎駿的成功方程式,即是適合一家大細一同觀看。不是吧?《鬼滅》故事涉及食人鬼,電視版首集已經出現令人不安的畫面。一屋被殘殺的屍骸,死狀恐怖再加血漬斑斑。類似場面經常可見,若然這樣也算兒童適宜,看來老幼咸宜需要重新定義。

《鬼滅》之所以成績輝煌,原著出色、劇情催淚、動畫製作不計成本等因素固然重要,但在日本疫情緩和之時開畫,期間也沒有甚麼大片與之競爭,所謂時勢造英雄,相信是創造佳績的主要原因。

《鬼滅》熱潮下誰受惠?最直接要數該片的發行商兼戲院連鎖集團東寶株式會社(東京交易所:9602)。東寶年結日在每年2月底,今年2月新冠肺炎在當地還未大規模爆發,2019/20年度的業績因此未有受到影響,而且成績斐然,收入升6.7%2,627.66(日圓,下同),經營溢利更升17.5%528.57億圓。

東寶的業務主要有三,收入佔比最重是電影業務,2019/20年度達66%。業務範圍幾乎包攬整個電影行業,包括電影製作與發行、院線營運和映像事業。後者比較雜和廣,例如電影書籍、配樂和影碟出版、動畫製作和授權等。

該年度最矚目的電影,是新海誠的動畫《天氣之子》,票房收益達到140.6億圓。東寶自然水漲船高,年內院線收入升8.6%912.58億圓。可是好景不常,自今年3月開始,疫情重挫當地電影業。東寶於2020/21年度第一財季(即今年3月至5)的收入按年減少51.3%,雖然第二財季(即今年6月至8)跌幅收窄但也減46.3%。收入萎縮,經營溢利跌幅更驚人,兩個財季分別減少82.5%75.5%

然而,《鬼滅》在今年10月中上畫,儼如給東寶一支強心針。由於第三財季尚未結束,該季收入與盈利如何還未清楚。不過,該片開畫首日已創出12億圓的票房紀錄,開畫10日累計票房已超過100億圓。截至本月23日累計票房達到260.1億圓,穩坐日本史上票房第三位。因此,東寶的股價不單回升,更創下4,790圓的52周新高。若以本年低位2,940圓計算,升幅達62.9%

日本歷年最賣座的電影,是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累計票房有308億圓。《鬼滅》要打破紀錄,最大障礙是疫情。與香港一樣,日本近日疫情有反彈之勢。目前票房還差48億圓才能平紀錄,若以目前每日票房5億圓計,還需要10天。能否如粉絲所願?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刊於:am730 2020-11-27

&&&&&&&&

2020年11月20日星期五

幫襯Donki由烤番薯開始

Don don don donki」,相信幫襯過Donki香港分店的朋友,對此洗腦歌都有印象吧?一直好奇,為何該店會如此受港人歡迎。直至月初首次「朝聖」後,終於明白過來。

由於寒舍和辦公室附近沒有分店,初時並沒有光顧的打算。及至有天同事送上一條烤番薯,吃後念念不忘,因此某日到中環分店看個究竟。不看由自可,一看不得了。店內盡是日本直送商品,而且價錢相宜。最窩心是服務殷勤,當日買了不少預製食品,店員見我甚為狼狽,因此主動替我包裝好。不過也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預製食品的包裝器皿形狀不一,特別是碗形包裝,標籤往往貼得不好,收銀櫃枱將同類物品以平口膠袋封裝時,標籤與膠袋就會黏在一起。收銀員需重新封裝,浪費時間之餘也不環保。奇怪的是,此問題仍然持續,看來未有人注意到。

Donki的母公司是Pan Pacific International Holdings corporation(簡稱PPIH,東京交易所:7532),在日本以及海外均有業務。除了DonkiMega唐吉訶德等折扣店外,還有APITAPIAGO等百貨店。

2019/20年度,在新冠肺炎、颱風和銷售稅上調的三重打擊下,PPIH仍取得佳績。截至今年6月底的12個月,雖然遊客消費大減,但日用品內銷增加彌補了損失。結果收入升26.6%1.68萬億(日圓,下同),經營溢利也增20.4%,至759.97億元,是連續第31年收入和經營溢利皆升。

不過,由於非經營收益和特殊收益下跌,股東應佔溢利只增6.9%503.03億元。另外,雖然年內毛利率增0.7個百分點至28.6%,但營業支出對收入比率增1個百分點至24.1%,令經營溢利率稍為下降0.2個百分點至4.5%。不要以為這是小事,折扣店利潤微薄,盈利能力稍為下降的話,意味要多造生意才能維持或提高盈利水平。

如何多造生意?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加開分店。5年前,即2015/16年度才是341間,2019/20年度已經增至629間,5年升幅達84.5%。收入因此在5年間升121.4%,經營溢利也升76%

可是,業務擴張換來的是盈利能力下跌。雖然PPIH5年的毛利率不斷改善,但業務擴張令經營支出增加,增幅比毛利率更大,以致經營溢利率持續下降。如2015/16年度仍有5.7%,即是做100元生意仍能賺取5.7元盈利。到了2019/20年度只賺4.5元,5年間足足減少了1.2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2020/21年度的第一個財季(即今年7月至9)PPIH的收入減少了2.4%,主要原因是百貨業務收入下跌10%所影響,同期折扣店的收入反而升1.6%。另外,由於毛利率進一步提升,以及經營支出控制得宜,期內經營溢利升10.3%232.04億元。

日本上市公司有個好習慣,就是提供財務預測。PPIH管理層預期今個年度的全年收入升1.1%1.7萬億元,經營溢利則升2.1%770億元。以此計算出來的經營溢利率是4.5%,與去年度相同。能否如願?明年今日再作跟進吧。  

原文刊於:am730 2020-11-20

&&&&&&&&

2020年11月13日星期五

郵寄選票可靠嗎?

今屆美國總統選舉,郵寄選票成為焦點。總統特朗普在選舉前夕,已經炮轟將導致選舉舞弊,現在對手拜登又藉此反勝,令人懷疑是否可靠。由於每個州份選舉程序不盡相同,此文就以俄勒岡州(State of Oregon)作為例子。該州早於2000年就採用全郵寄選票方式(All-mail voting)進行總統選舉,是全美首例。整個程序由州政府簽發的《Vote by Mail Procedures Manual》規範,有興趣可以自行到當地政府網頁下載。

未討論前,先說說郵寄選票程序。首先,州政府會在選舉日前21天關閉選民登記冊。如選民需要更改資料如住址,或想登記成為選民,要在限期前提出申請。選民登記冊關閉後,在選舉前1418天,選票包將郵寄至每位選民住處。選票包內有三件重要東西,包括一張選票、一個保密信封,以及一個回郵信封。選民填妥選票後,需要將選票放進保密信封並且密封,然後將保密信封放入回郵信封,密封後在空白處簽名。

送交回郵信封的方法有二,一是通過美國郵政寄回,二是投遞到選舉辦公室或指定投遞站。截止時間為選舉日晚上8點,此後收到的選票將不獲計算。每個回郵信封均印有獨一無二的條碼,選民可通過州政府網站追蹤選票狀況。當收到回郵信封後,選舉辦公室將核對信封上簽名,若與選民登記時留下簽名相符,工作人員就會開啟回郵信封,並取出保密信封留待下一步程序。到了選舉日晚上8點,工作人員從保密信封取出選票,繼而逐一點算。

另外,上述手冊詳細列出各項執行細節,如選票如何填寫才算有效,如何核實選民簽名,與美國郵政協商選票郵遞安排等,就連無家者如何領取選票也照顧到。由此可見,郵寄選票並非兒戲。今屆選舉採用全郵寄選票方式州份,除俄勒岡州外,還有科羅拉多州、夏威夷州、猶他州和華盛頓州。另外一些州份如加州,雖然選票會在選舉日前夕郵寄至所有選民,但選民可以選擇於選舉日親身投票。

當然,程序寫得再好再嚴謹,若執行不力也枉然。如俄亥俄州就發現有5萬張郵寄選票出錯,紐約有10萬張選票,錯印選民名字和地址,密歇根州有約400張選票錯印候選副總統名字等。另美國郵政也發現有30萬張待寄選票不翼而飛。

不過,上述情況大多是電腦或人為出錯而非舞弊。另出錯大多涉及缺席選票(Absentee Ballot),即是州份仍採用傳統方式,選民須親自到票站投票。但在若干情況下可選擇缺席投票。一般來說,當收到缺席投票申請,州政府就會在選舉日前將選票寄到選民手中,選民填寫後以郵寄或投遞方式交回。

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郵寄選票似乎是絕佳選擇。除選民不用長途跋涉到票站輪候投票外,因郵寄選票可集中處理和點算,不需大量開設投票站,大大節省選舉成本之餘,也避免票站票箱被調包風險。另有別於傳統方法使用電子投票機,全郵寄選票留下的書面紀錄有跡可尋,方便事後核對。但最大缺點是不能保證選票由選民填寫。若有心人向選民收購選票,此法是防止不了。

一個有趣問題,在那些並非採用全郵寄選票的州份,為甚麼拜登的支持者偏向採用郵寄選票?箇中可有特別原因?至於特朗普指控郵寄選票舞弊,除了將全郵寄選票和缺席選票混為一談外,個人認為缺乏有力證據支持。再講,就算真的有人向選民買票,要做到如今拜登反超前局面,買票規模肯定不小,豈會不被人察覺?眼見大勢已去,借個別郵寄選票問題大做文章,企圖將選舉描繪成不義來翻盤,最終能否成功,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刊於:am730 2020-11-13

&&&&&&&&

2020年11月9日星期一

陸金所赴美上市匪夷所思

螞蟻集團暫緩上市,消息震撼市場。反觀其勁敵,中國平安保險(2318)旗下金融科技獨角獸陸金所(NYSE: LU),卻於上周五成功在美國上市,更成為當地最大的金融科技IPO。不過,上市當日股價已跌穿招股價,本周二,又因內地有意收緊金融科技的監管,加上螞蟻上市觸礁,當日收市股價較招股價低逾6%

由於陸金所的股權架構涉及VIE,因此不能在A股上市,剩下的選擇只有香港和紐約。有趣的是,近來中美兩國關係緊張,美方更以審計問題為由打壓中概股,陸金所卻選擇赴美上市,簡直是匪夷所思

要知道審計問題是中美兩國監管機構在角力,不是公司層面能解決。就算陸金所聘用國際四大會計師行,財報轉為採用美國會計準則,甚至主動披露更多資料都無補於事。因為美方要求的,是要當地核數師監管機構PCAOB,能審查中概股核數師的工作底稿,可是中方一直不容許,雙方僵持不下已經十數載。

目前針對中概股審計問題的法案是《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已於今年5月經參議院通過,尚待眾議院審議和總統簽署就會生效。此舉猶將一眾中概股作人質,當中分量最重是阿里巴巴(9988),現在又多一間陸金所,等於給美方增添談判籌碼

或許是螞蟻鋒芒太露,本地市場對陸金所的興趣似乎不大,不單坊間較少評論,連母公司平保的股價也炒不起來。究竟其業務是甚麼?與螞蟻有何分別?

陸金所早年的主要業務是P2P網絡借貸,由於P2P市場近乎失控,逼使內地加強監管。陸金所有先見之明,不單逐步縮減業務規模,並更轉型至現時的消費信貸和財富管理。

消費信貸不也是螞蟻其中一項主要業務嗎?陸金所如何競爭?原來靠的是差異。螞蟻背靠阿里巴巴的電商平台,通過支付寶接觸廣大消費者,借助大數據分析,撮合金融機構向消費者作出低金額借貸。例如螞蟻的產品花唄,每宗的最低信貸額只有20(人民幣,下同),用戶平均餘額於今年6月底也只是2千元。但由於海量用戶,所以利潤豐厚。

至於陸金所,背靠的是平保,通過線上和線下接觸其金融服務客戶群,並且將精力集中在中小微企的經營者,協助他們從金融機構獲取貸款。截至今年6月底,用戶平均借款無抵押計是14.7萬元,有抵押計則42.2萬元。雖然貸款量不及螞蟻,但每宗貸款的金額較大,從中抽佣也較多。財富管理也一樣,螞蟻的客戶是支付寶用戶,今年6月底,其客戶的平均資產是8千元。陸金所的客戶主要是中產,平均資產高達2.9萬元。

大家關心的問題,究竟陸金所與螞蟻的財務表現如何?論收入,不論在金額以至增長,螞蟻較陸金所優勝。以2019年為例,螞蟻的收入升41%1,206.18億元,同期陸金所只升18%478.34億元。不過,在盈利能力和營運效率方面,螞蟻就不及陸金所了。同期螞蟻的溢利率、總資產回報率和權益回報率分別是15%7.1%10.6%,反觀陸金所的比率較高,分別是27.8%10%32.1%

或許這樣說,螞蟻的市場策略像水盆,闊而淺。陸金所像水壺,窄而深。至於哪個策略較佳,就需要時間證明。但可以以肯定,螞蟻上市觸礁,陸金所卻成功上市,反映捕捉時機何其準確(或好運)。利益申報:執筆之日持有陸金所股份。

原文刊於:am730 2020-11-06

&&&&&&&&

2020年11月2日星期一

iBond是派給中產的糖

先旨聲明,這篇文章並非投資建議,純粹經驗分享,畢竟政府發行的多批iBond,瓜瓜都有認購,而且發覺不少朋友存有誤解,因此寫下此文。

首先,若果以為抽iBond就像抽新股一樣,認購數量愈多,就可增加獲分派的機會,這就錯了。其實iBond採用的是循環派發機制,獲配發的機會人人均等,而且有數得計。

是次iBond(4239)的發售額最多是150億元,以每手1萬元計,最多發行150萬份。好了,若然認購反應理想,申請總額超過150億元,但申請人數少於150萬份,每人就會先獲派一手,剩下的就會向認購了第二手的申請人派發,還有剩的話就向認購第三手的派發,如此類推直至派完為止。若果最後一輪不夠分派,該輪就會以抽籤來分配。若然認購反應非常熱烈,申請人數超過150萬人,到時iBond不夠分派,因此將以抽籤形式配發,每位中籤者將獲派一手。若然認購反應冷淡,申請總額低於100億元,或介乎100億元至150億元時,政府將全額滿足所有合資格申請。

總的來說,獲分派多少全視乎認購反應。由於預期將會如上一次般約有60萬人申請,將150萬份與之相除,平均每人可獲2.5手。換句話說,分派至第三輪就要抽籤,幸運的可得3手。因此,認購34手較符合成本效益。當然,若不介意資金被鎖死十數天,砸上幾十萬元去申請也無不可,反正現在儲蓄存款利息極低,利息損失有限。不過,螞蟻集團(6688)也同時招股,而且預期反應更為熱烈。若打算同時認購,就有必要計算清楚資金如何調撥。因為螞蟻預期在115日上市,剛巧iBond在同日下午2時截止認購,從螞蟻回籠的資金未必趕得上期限。

這裡帶出另一個核心問題,如上文所言,預期每人最多獲派3iBond3年保證利率在2厘,即是每手最多只賺600元計,3年加起來才1,800元,值得認購嗎?由於每人的風險承擔能力不同,機會成本也不一樣,值得不值得純粹個人問題。

所謂iBond回報低,其實看你拿甚麼來比較。若與股票來比,當然是「蚊髀與牛髀」。但不要忘記,iBond風險極低,堪比公認為「Risk-free」的美債。我們買美債,需要承受匯率波動風險(雖然很少)及兌換差價,iBond連這點風險也沒有!再者,香港政府財政穩健,違約風險微乎其微,而且有回報保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唯一缺點就是發行數量太少,每人最多才獲幾手,政府最初想藉iBond促進本地債券市場發展,簡直是開玩笑。

不少朋友對iBond嗤之以鼻,認為未來幾年香港的通脹升幅有限,不會高於保證回報的2厘。可是,3年後的事誰敢保證?過往政府推出的iBond,據聞不少金融機構在二手市場默默吸納,為的就是iBond擁有進可攻退可守的特性。就算與銀行定期存款來比較,iBond也較優勝,一來較港元定存息率為高,二來可以在二手市場賣出套現,不像定存般要罰息。

總括而言,若尋求將小量資產配置在低風險投資,iBond是不錯的選擇。況且,這是政府派給中產的糖,不要白不要,瓜瓜肯定會認購。由於預期獲派數目不多,賣出時的手續費隨時蠶食大部分利潤,因此只會長期持有直至贖回為止。

原文刊於:am730 2020-10-30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