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星期四

說好的港鐵優惠

早前和內子到澳洲悉尼旅遊,不時乘搭市內火車,車站和車廂頗算清潔,但設施殘舊,最要命是指示牌不多,也不清晰,除非是當地人,若是初次乘搭的遊客,就很容易搭錯班車。記得回程當天,因生怕塞車,故乘搭火車到機場。入閘前已詢問車站職員,並確定登車月台位置,豈料還是棋差一著,登上一班不去機場的列車。幸好及時發覺,加上時間鬆動,否則很可能錯過航班。此外,由市中心到機場的車費較昂貴,車廂居然沒有行李架,對行李較多的乘客造成不便。相比起來,港鐵(066)的機場快線方便快捷得多,不單有專用月台和列車,乘客不怕上錯車,還有行李架,更提供免費Wi-Fi服務,雖然價錢貴一點,但物有所值。

坦白講,因早年經常需要到外地出差,曾使用過不少城市的鐵路服務。總體而言,港鐵比較可靠、安全、快捷和清潔,難怪近年的總乘客量持續上升。根據最新的業績公告,港鐵去年的乘客量達到17.71億人次,同比增加4.7%。細看個別服務的增幅,以機場快綫最高,按年增長達到7.6%至1,270萬人次。

港鐵去年總收入增6.9%至357.4億元,但物業發展利潤下降,以致除稅後整體利潤跌12.8%至136.7億元。就去年的整體表現,坊間已有不少評論和分析,在此不贅。今日只想集中講一下香港的客運服務。此項業務收入於去年有145.2億元,按年升7.5%,即是10.1億元左右。一般來說,收入增加離不開兩個因素,數量與單價。

於港鐵而言,前者就是乘客量,後者則是每程的平均票價。如上述所言,去年乘客量升4.7%,即是約有6.3億元的增長是由此產生,餘下的3.8億元或2.8%,就是因為票價上調而得來。另外,將去年的收入除以乘客量,計算出來的8.2元就是每程的平均票價,前年則是8元。

去年港鐵因調高票價,所以推出多項優惠,說要將預計多收的6億元回饋乘客。根據報道,當中「搭十送一」的優惠共送出1,400萬張車票,涉及2.3億元。假設此數已在收入中全數扣除,換句話說,若沒有此優惠,客運收入的增長將會上升至9.2%。

話說回來,承諾回饋乘客的6億元當中,去年已用了2.3億元,究竟餘下的3.8億元何時能悉數兌現呢?既然港鐵早已公開作出承諾,應算是「欠」了市民吧?既然如此,是否應該在帳上做專項撥備,並且列為負債?就算不做,為表誠意與承擔,至少也應該在年報內,詳細交代回饋的詳情吧?翻閱整份公告都未有提及具體數字,希望港鐵在稍後刊出的年報內詳盡披露。

另外,既然去年收入可觀,也請港鐵好好改善一下現有設施。瓜瓜每天都乘搭東涌線,列車班次較為疏落也算了,但香港站月台的設計實在不敢恭維。由於月台通道過於狹窄,每當傍晚下班時間就最為擠逼,加上缺乏疏導人流措施,下車和乘車的兩股人流,就在小小的月台撞個正著,混亂非常。 還有中環站港島線向上環方向之月台,由於中間那部扶手電梯要維修,已停用兩、三個月之久,乘客唯有依靠月台首尾的扶手電梯直上大堂。可是,每當下班的繁忙時間,由於人流太多,上一班車的乘客還未來得及疏導,下一班列車的乘客就抵達了,月台有多擠擁可想而知。

實在不明白,港鐵何不將隔鄰的下行扶手電梯改成上行,人潮就能疏導。或許他們會說,該電梯要留給往上環的乘客嘛!但每日所見,這些乘客寥寥可數,既然如此,何不將月台中間的步行樓梯留給他們,把騰空的下行電梯改成上行?

瓜瓜以前認識的港鐵總是會多走一步,主動解決乘客的所有問題,但自從上市以後,似乎有褪色跡象,究竟兩者有沒有關係,留待大家自行判斷。最後,港鐵曾經指出,票價上調是尊重現有機制,所以不得不加。

既然如此「均真」,請也尊重自己許下的承諾,切實將6億元悉數回饋,並且盡早交代詳情!

文章來源:AM730 2013-03-28

&&&&&&&&

2013年3月26日星期二

存款稅問題大

塞浦路斯政府早前推出怪招,向銀行存戶徵收存款稅,攞明車馬要向有錢人埋手。朋友傳來的一幅漫畫,就簡單地表達了當地民眾和存戶的憤怒:銀行職員手持槍械,打劫站在櫃枱前的存戶。這還未完,左邊有一根更大的槍指嚇著存戶,而且由一隻印有歐盟圖案的大手持著。由於當地國會不肯通過新例,政府正在想辦法籌措資金,否則將不獲歐洲央行之援助。執筆之時,當地的亂局未明。倘若當地真的推出存款稅,究竟帶來甚麼問題呢?大家不妨來個⻆色扮演,設身處地去想一想。

假設自己就是當地銀行存戶,面對如此狀況,你會如何反應?想必盡快跑到銀行,將所有存款提取出來吧?這事令瓜瓜想起當年的「國際商業信貸(國商)」倒閉事件。那時剛出來工作不久,在國商開了一個銀行戶口。當時傳出英國國商被英倫銀行接管,本來打算取消戶口,並取回所有存款,可是有政府官員出來說,香港國商不受事件影響。儘管先母著我不要冒險,但既然政府說沒有問題,蟻民如我者當然相信,因此沒有理會。

豈料事隔只有兩日就出事。記得當時正值辦公,家嚴突然來電說國商倒閉,著我趕快去銀行排隊。將情況向經理告之,他也著我快點去,並且給了我一天有薪事假去處理。可惜趕到銀行時已經關門,撲了個空甚麼錢也拿不到。不過,約一年後收到一張支票,好像是全數退還了存款。雖然最終沒有甚麼損失,但此事讓瓜瓜上了寶貴的一課,家人比政府靠得住,以後更不要隨便相信政府的說話。

除了提取存款外,相信存戶還會盡快將資金轉到其他地方,甚至用來購買其他流動資產,例如股票和債券之類,務求將銀行存款盡量降低以減少損失。

可是,這些措施風險不少,好像現金,要找個安全地方來存放並不容易,還要防火、防水、防蟲就更不簡單。買個夾萬在家?至少也要幾千元吧?聽說錫罐的「性價比」最強,或者像外國人般,將現金埋在後花園。不如投資股票和債券吧,但涉及投資風險,其損失隨時較存款稅高,一個不留神,分分鐘連本帶利蝕個清光。

個人存戶或許比較簡單,若果是企業就麻煩了。由於營運需要資金,未必可以將資金調走,或轉化成其他資產。不過,企業間能否在塞浦路斯境外做貿易結算呢?例如境內賣貨但境外收錢,此法是否可行?

可是,對塞浦路斯民眾來說,以上各種方法都沒有效用。因為當地的銀行,自上周起已經暫停營業,雖然有自動櫃員機可用,但設有提款金額上限。此外,據報有很多商店,已經不接受信用卡付款,怕銀行倒閉而收不到款項。

實在很難明白,銀行體制是現代經濟的重要基石,過往爆發多次金融和經濟危機,各地政府只會推出措施,盡量去保護銀行存戶的份兒,哪有反其道而行向存戶開刀?即使此稅項只是一次性,但誰敢保證沒有下次?

據聞當地的存款金額大部分來自外國,經此一役,還有誰會存放資金於當地銀行?存款減少,銀行少了一個渠道去借入資金,最後會否因此而無錢可借?又會因此令銀行收入大減?另外,此舉也會影響當地經濟,企業和個人有借錢需要,但銀行提供的借貸供應有限,搶高借貸息率就在所難免,最怕是借不到錢,影響資金周轉,令大量企業倒閉。

難怪於當地有業務的銀行,其股價最近也受影響。例如滙豐控股(005),據報於存款稅的相關法例提交當地國會決議前夕,其股價於香港曾一度急挫2.6%。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滙控於當地需要承擔的風險淨值只有4億美元(約31.2億港元),主要是向其他金融機構作出的借貸及墊款,可是該集團在整個歐元區的風險承擔淨值,卻高達3,097億美元(約2.4萬億港元),份額只佔0.13%。或許股票市場有點過敏,但存款稅的影響有多大還是未知之數,最怕是歐盟逼令其他債務纏身的國家效法。無論如何,是次事件對影響深遠,值得大家留意。

文章來源:AM730 2013-03-26

&&&&&&&&

2013年3月22日星期五

中電開天殺價

經常翻閱上市企業資料的讀者,看到中電控股(002)的年報相信會很歡喜,因為他們確實花了不少心思,去讓不熟悉會計的讀者也能讀得懂。年報內還有一個「會計簡介系列」,中電每年都會從帳目中,揀選一件重要或相關的事項,以淺白的文字來講解,而且還配上簡單的圖案,務求令讀者容易明白。就好像去年,他們以收購澳洲能源零售業務做例子,專題講解整個會計過程,就算是會計從業員如我者,閱後也有溫故而知新的感覺。至於今年,他們揀選了「遞延稅項」來說明,相信此會計概念令不少朋友如墮五里霧中,詳情不在此贅,有興趣不妨翻閱中電的年報,他們講解得非常之好。

此外,年報內還刊印了一幅圖表,簡潔地解釋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三者於現金流和會計流的關係,看了後不得不讚嘆作者的心思。坦白講,以圖表去表達和解釋複雜的概念或現象,瓜瓜一向自負做得不錯,但卻也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如此!難怪中電連續多年,獲得由會計師公會所頒發的「最佳企業管治資料披露大獎」了。

中電的年報做得如此出色,相信所花的人力物力著實不少,對企業形象必有正面作用。可是,有時一宗報道,就能令辛苦建立的良好形象消失殆盡,所有心血隨時會付諸流水。就好像中電於2012年業績公布當日作了預示,說因燃料成本上升,所以電價將會大幅上調。翌日翻閱各大小報章,絕大多數輿論均批評中電,在大幅盈利下仍然要加價,並且以「獅子開大口」、「擺姿態」、「罔顧社會責任」等為題,對企業形象影響之大就不言而喻了。

究竟中電去年的業績如何呢?先講收入,去年的總額高達1,048.6億元,超過六成是來自澳洲業務,香港只佔三成(既然如此,是否改名為「澳電」比較貼近現況?)。至於盈利,去年卻倒退近11%至83.1億元,而且超過八成盈利,即67.3億元來自香港業務,澳洲只有10億元或約12%。換句話說,雖然澳洲的收入較多,但論盈利貢獻還得靠香港。

在盈利能力方面,究竟香港和澳洲業務的比較如何?由於電力屬於資產密集型行業,我們嘗試以「固定資產流轉率」來衡量。計算方法簡單,只要根據財務報表內的業務分部資料,將各地方當年的收入,除以該地的固定資產平均值就可以了。於2012年,澳洲的比率高達261%,代表中電在當地每投資1元的固定資產,就能產生2.61元的收入,反觀香港則只有39%。這樣看來,澳洲的固定資產在賺取收入的效率上較香港佳。

看看另一個指標「固定資產回報率」,計算跟上述的流轉率大同小異,只要將當年的收入換上盈利即成。於2012年,澳洲的比率只有4%,即是在澳洲業務每投資1元的資產,只能產生0.04元的盈利,香港則有8%,回報率足足比澳洲高出一倍。綜合而言,香港業務的收入雖較澳洲差,但盈利卻有保證。無他,還不是《利潤管制協議》帶來的好處?不知是何方高人發明此名稱,說要將利潤「管制」的確很動聽,但換個⻆度看,電價與資產掛鈎,難怪中電年年都能賺取巨額盈利,或許稱為「利潤保證協議」更為貼切。

有說開設電廠金額巨大,若沒有可觀回報,誰肯冒險投資。況且電價與固定資產掛鈎,就能有誘因使電廠改善設備。瓜瓜不敢說不正確,但是,此模式適用於未開發的地方居多,就像香港發展初期,能有穩定而安全的電力供應,與協議成效不無關係。可是,香港早已發展成熟,此等模式顯然已過時。

公眾與股東利益,從來都是議價能力的比併,今年將進行協議的中期檢討,適逢現屆政府民望低落,必然不敢偏袒商家,既然有人開天殺價,市民若不落地還錢,更待何時?

文章來源:AM730 2013-03-22

&&&&&&&&

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

天溢拆合約 連鎖反應現

天溢控股(756)從事橙汁製造和鮮橙售賣,根據最新的中期業績報告指,截至2012年12月底,該公司首6個月的營業額大跌26%,金額只有2.36億元(人民幣,下同),而股東應佔溢利更加急挫65%,至6,130萬元。

根據管理層解釋,由於國際冷凍濃縮橙汁的期貨價格持續波動,令公司的主要客戶改變合約方式,將銷售合約分拆,因而令出貨和銷售「遞延」。既然用此字眼,言下之意很明顯,即是銷售其實沒有減少,只不過是延遲入帳罷了。

實在不太明白,若只是單單分拆合約,為何能令銷售如此大跌,莫非合約條款有所改動?再者,按理客戶也需要原材料吧?在短短半年,從天溢得到的橙汁供應突然減少,客戶的業務不受影響嗎?無論如何,由於缺乏詳細資料,所以不予置評。

不過,除了營業額和出貨外,相信還有其他方面受到影響吧?既然報告沒有具體羅列及詳細說明,唯有靠自己從財務報表中發掘。

首先想到的影響應該是庫存吧?因為「出貨遞延」的話,存貨肯定會上升。翻閱資產負債表證實了自己的想法正確。截至2012年12月底,存貨金額約有1億元,較6個月前的3,389萬元,急升1.96倍。特別是「冷凍濃縮橙汁」和「消耗品及包裝物料」,存貨金額較6個月前分別上升84%和9.82倍。這還不止,鮮橙的存貨金額,更加是由零,增至3,589萬元。

另一個令人關心的問題,究竟實際出貨時間遞延了多久呢?那就需要計算平均存貨周轉期了。事先聲明,由於缺乏業務分部資料,所以只能將所有產品,包括橙汁和鮮橙當成單一產品去計算。然而,鮮橙的存貨周轉天數,必然少於橙汁的,所以計算出來的數值只是平均數,與個別產品的實際數字必有出入。

或許你會問,既然數字並不準確,還用來做分析?當然有用,因為我們現在關心的,主要是數字上的「變化」,而不是數字本身,只要天溢於這年內,其會計政策和其他基準沒有重大改變,在會計的「一致性」原則下,數字間的變化就有參考價值了。

截至2012年12月的6個月,天溢的平均存貨周轉期為78天,去年同期則只有34天,將兩數相比,反映出貨的天數,較以前延遲了1.29倍。出貨延遲,庫存急升,資金回籠自然會受到影響,難怪應收帳也跟著增加,金額由2012年6月的1.02億元,急增了86%,至去年12月的1.9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營業額沒有同步上升,而且調頭下跌,此現象已經告訴我們,應收帳周轉期必定因此延長。計算結果證實此言非虛,周轉天數由去年12月的81天,急增41%至114天。

貨物積存,資金回籠時間延長,加上股東應佔溢利下滑,相信現金流不會好到那裡去。翻閱現金流量表,經營活動現金流由去年同期的1,475萬元淨流入,變成今年的2.12億元淨流出。現金流轉差,借貸在外所難免,所以天溢於期內的新增銀行借貸有6,450萬元,實際年利率為6.85厘。

借貸增加,利息開支亦自然增加,今年首6個月就要672萬元,較去年同期上升63%。另外,流動比率也受影響,由6個月前的4.7,急降至現在的2.9。

從上述分析顯示,客戶將銷售合約分拆,不單只令出貨和銷售遞延,而且還帶來一連串重大影響,就像連鎖反應一樣,環環相扣,隨時可以一發不可收拾。

最後一提,國際冷凍濃縮橙汁的期貨價格,於近期的確波動得很厲害。找了一下洲際交易所集團(ICE)的數據來作參考,以2012年12月的期貨價格為例,月初才是每磅1.231美元,到了月中就急升了15%,至1.42美元,之後一直急跌17%,至月尾的1.1735美元,大上大落猶如過山車般。此情況於最近3個月仍然持續,今年1月曾低見每磅1.0935美元,而上月則高見1.3065美元,上下波幅足足相差1.2倍。這就不禁令人擔心,會否影響天溢與客戶續約,並且會否令出貨和銷售進一步「遞延」。

文章來源:AM730 2013-03-21

&&&&&&&&

2013年3月19日星期二

匯價可富貴能閉翳

早前拙作《思捷價錢牌的啟示》提及過,因匯率關係,思捷環球(330)將同一件恤衫放在澳洲售賣,其賺取得到的收益,比放在香港足足高出1.7倍。同理,由於早年歐元匯價不斷升值,例如2003年5月,當時的匯價只是1兌1.18美元,到了2008年7月,匯價升至1兌1.6美元的高位,升值超過35%。由於思捷大部分銷售均來自歐洲,因此,當年思捷的盈利也水漲船高。

可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歐債危機拖累,近年歐元匯價屢屢下挫,若以現時的1兌1.3美元,與2008年的高位計算,匯價下跌19%。由此可以想像,歐元下挫對思捷的盈利影響必定不少。

根據他們最新的中期業績,於2012至2013年度上半年,思捷的營業額只有135.54億元,同比急挫19%,Bottom line更是由盈轉虧,本年度便錄得4.65億元虧損,較去年同期急挫184%。

該集團營業額不理想,除了銷售下跌外,匯價也是主要原因。究竟兩者的影響有多大呢?

若要找出答案,我們需要將兩個年度的營業額「還原」成當地貨幣。根據會計準則,當為損益表內的各個項目做外幣折算時,我們需要利用期內的平均匯價來計算。以思捷於歐洲的零售業務為例,本年度上半年的營業額是59.87億元。上網查了一下資料,由去年7月至12月,6個月的平均匯價,是1歐元兌9.879港元,假設所有營業額均是收取歐元,還原出來的營業額,就約為6.06億歐元。

至於去年上半年,歐洲零售業務的營業額是67.88億元,期內的平均匯價是1歐元兌10.7634港元,折算出來就是6.31億歐元了。

未還原為歐元之前,即是按港元折算的營業額下跌約12%。可是,將兩個歐元營業額作比較,結果發現銷售金額,其實只是下跌約4%,其餘的8%則來自歐元貶值之影響。這樣看來,思捷本年度在歐洲的業務,與去年相比其實不算太差,倒退的主要原因其實是歐元貶值。

由於歐洲不是所有國家都使用歐元,加上思捷於世界各地也有分店,要逐一將營業額還原成當地貨幣就十分困難,而且資料也未必足夠。

不過,思捷相當體貼,通告詳細列出每個國家和地區,按當地貨幣計算之實際營業額變動。例如歐洲,通告顯示,按當地貨幣計算的銷售,其跌幅是4.9%,證明上述的估算不算太差。

至於個別國家和地區,德國的零售業務,佔集團零售營業額接近四成五,金額由去年度上半年的41.54億元,急挫13.1%,至本年度的36.08億元。當中6.4%屬於實際銷售之跌幅,其餘約為一半,即6.7%則是歐元貶值之影響。業務貢獻佔集團零售約一成的比荷盧區又如何?按港元折算的營業額,今年的跌幅有14.8%。可是,當中只有7.8%是實際銷售之跌幅,其餘7%為匯價影響。

反觀法國和奧地利,業務貢獻雖少,各佔集團零售業務總數4%左右,但表現較為出色,按港元折算的跌幅分別只有1.3%和0.7%。若按當地貨幣計算,實際銷售其實分別上升6.4%和6.9%,只不過匯價的影響較大,跌幅分別是7.7%和7.6%,因而令營業額下跌。

至於亞太地區的整體零售業務,按港元折算之營業額的跌幅只有4.8%,看起來比歐洲的11.8%為理想。可是,若按當地貨幣計算,營業額的實際跌幅有5.5%,較歐洲的4.9%高。

換句話說,若不是匯價變動的影響,亞太區表現實際上比歐洲差。另外,於亞太區的零售業務內,內地的貢獻則最高,其營業額約佔總數的一成。按港元折算之營業額,今年就微升0.9%。可是,若按當地貨幣折算,實際上是微跌0.2%。

就思捷本年度上半年的整體銷售而言,雖然按年下跌18.8%。可是當中5.4%,是來自匯價變動,5.3%則涉及北美業務關閉,以及其他業務之影響。

倘若撇開這些因素,該集團本年度批發業務實際挫5.4%,零售業務跌2.7%。以此來看,其實思捷的營業額,並不是想像般差。寫到這裡,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匯價不但能令人富貴,同時也可以令人閉翳,思捷就是一個絕佳例子。

文章來源:AM730 2013-03-19

&&&&&&&&

2013年3月15日星期五

現代牧業之隱憂

上一篇解釋如何為乳牛估值及估值變動對現代牧業(1117)業績的影響,今天續探討其於2012至2013年度中期業績。期內銷售額較去年大升48.5%至10.93億元(人民幣,下同)。看來確不錯,但個人認為有3個隱憂,一是太依賴單一客戶,二是應收帳大升,三是營運資金緊絀。

眾所周知,現代牧業的最大客戶是蒙牛乳業(2319),來自他們的銷售額於本年度上半年就高達87%。值得慶幸的是,此百分比較去年同期的98%大減11個百分點。雖則如此,若論銷售金額增長,其實蒙牛佔62%,其他客戶只佔38%。換句話說,超過一半增長仍依靠蒙牛得來。

站在投資者角度,當然不願見到銷售只集中在幾個客戶,擔心企業(這裡不是指現代牧業)藉此造假帳,將營業額舞高弄低。站在企業的⻆度也不願見,雖則樹大好遮蔭,只要將精力放在幾個客戶身上,銷量就有保證。可是,大家都應該知道,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內的風險吧?萬一客戶有甚麼「冬瓜豆腐」,好大可能就要陪葬了。這還未止,記得早前拙作《拍拍籮柚拍拍手》嗎?該文曾提及,有不少國際名牌企業(這裡不是指蒙牛),故意集中向單一供應商下大量訂單,企圖令他們變得依賴。名牌大戶是米飯班主,因此不能隨便得失,漸漸變得唯命是從,最後令供應商成為名牌的附庸。

早前有傳聞指,蒙牛打算收購現代牧業,但蒙牛已否認。坦白講,假若瓜瓜是蒙牛管理層,就不會花資金去收購了。不是說現代牧業不值得收購,而是以目前的生意量,已經足夠令他們俯首稱臣。既然不花分毫就能屈人之兵,還有出戰需要嗎?

可能現代牧業有見及此,所以開始擴大客源。除新簽客戶外,也開拓自家品牌。根據通告,其銷售額佔本年度上半年總額的5%。但產品主攻高端市場,與蒙牛有打對台之嫌,若一個不留神觸怒大客,後果堪虞。其實現代牧業能否發展與蒙牛沒有衝突的產品呢?值得考慮一下。

接著是應收帳問題。一般來說,營業額上升,應收帳也會隨之而上升,若兩者升幅相若就最理想,因為代表生意做多了,但沒有影響資金回籠時間,反映企業的信貸監控措施有效。可是,現代牧業的現況就令人有點擔心。截至2012年12月,應收帳由去年6月急升62%至2.24億元,較營業額的升幅為高。詳細計算了一下,應收帳周轉期有上升趨勢,此數由2011年6月的16天,上升至2012年12月的30天,兩年間增加88%,反映資金回籠時間延長。

應收帳周轉期持續轉差,資金流動必定首當其衝,難怪現代牧業的流動資產比率也一併轉差。於去年6月,他們的流動資產比率只有0.7。到了去年12月,由於流動負債急升兩倍,令比率進一步跌至0.4,反映營運資金狀況轉趨惡劣。未計已抵押的存款,去年12月的手頭現金只有2.77億元,較6個月前減少了2.42億元,究竟資金用於何處呢?由於通告未有刊載現金流量表,所以不清楚期內現金的流動情況。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目前的流動資產不足以抵償流動債務。

流動負債急升,主要是一年內到期的借款增加至16.66億元。那麼,現代牧業有何對策呢?根據通告所示,公司現有13.97億元的可動用及未動用銀行融資額度,加上經營活動所得現金,管理層認為營運資金足以應付目前需要。由於上述額度與到期借款仍相差2.69億元,加上還有2.62億元關於收購物業、廠房及設備的資本承擔,合計已經是5.31億元,若果來年的經營現金流能維持去年的5.42億元水平,看來可以安然過渡。不過,預期利息開支仍會高居不下。 

翻閱整份通告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地方。截至去年12月,現代牧業總共飼養了17.6萬頭乳牛,每頭的平均帳面值是2.8萬元。至於員工,同期的數量有4,378位,扣除董事薪酬,人均月薪是2,893元。換句話說,一頭乳牛的價值,就相當於一位員工9.8個月工資,實在是牛比人貴呀!

文章來源:AM730 2013-03-15

&&&&&&&&

2013年3月14日星期四

乳牛估值看前景

最近香港實施奶粉出境限制,據報內地的反響很大。這也沒法子,自從三聚氰胺毒奶事件發生之後,內地民眾對內地生產的奶類產品信心盡失,因此不惜跨境從香港購買奶粉,或經水貨購買,為的就是孩子能健康成長。這也難怪,內地父母大多數只得一孩,身為父母就更加疼愛,不惜一切來港搶購奶粉,其實可以理解。既然如此,按理內地乳業股不應「有運行」。所以,若有乳業股說業績理想,瓜瓜會十分有興趣去找出原因,碰巧最近就有這樣的公司。

現代牧業(1117)不久前公布了2012年至2013年度的中期業績。截至2012年12月底的6個月,合共錄得1.78億元(人民幣,下同)溢利,同比增長9.2%。期內的銷售額更按年大升48.5%,金額達到10.93億元。不單業績理想,前景看來也很不錯,因為管理層表示,估計奶價在未來2至3年,將會有2%至3%升幅。另外,他們需要預留資金,用作擴展業務,並打算增加乳牛數目,由現時的17萬頭,於3年內,計劃增至20萬頭,因此公司不派發中期股息。

業績雖然理想,但當中有一筆為數不少的非現金收入,就是「公平值變動減乳牛銷售成本產生的收益」。此項收益於本年度就有2,774萬元 ,較2011年度同期的6,351萬元下跌56.3%。由於此收益佔期內溢利的15%,去年的金額,更是同期溢利的39%,其變動足以影響業績。究竟是如何來的?因為背後的理論比較複雜,瓜瓜嘗試簡單地解釋一下。

由於現代牧業是售賣牛奶,所以飼養了不少乳牛,於公司而言,這些乳牛就是「生物資產」,其價值需要在資產負債表內披露。如何決定這些乳牛的價值呢?購買回來的價錢?這當然是其中一個考慮要素。可是,若果乳牛是自家配種繁殖出來的,那又如何計算?莫非資產值是零?再者,不論任何公司,很多資產都需要按公平值入帳,並且定期檢視是否有減值需要。

既然乳牛是「生物資產」,在確認為資產的那一刻,以及於財務報告結算日,牠們的價值就需要按公平值減銷售成本計算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乳牛的價值或許會產生收益或虧損,其金額就會在損益表中確認。舉個例子,假設購買一頭乳牛回來用了2萬元,但在年結日,其公平值是3萬元,減去4,000元銷售成本,計算出來的價值就是2.6萬元,較原先購入價多出來的6,000元,就會當成收益於損益表中入帳。

或許你會問,乳牛的公平值如何得來?於現代牧業而言,他們聘請了獨立的專業估值師去為乳牛估值。估值師會按市場價格,並參考乳牛的年齡、品種及基因品種等因素來進行估值。可是,並不是所有資產也有市價,在此情況下,估值師就以「淨現值法(Net present value method)」來計算。具體方法是找出乳牛的預期現金流量淨值,並且按現有市價範圍將淨值貼現,即是將未來現金收益折合成現在的收益。目前現代牧業就是用淨現值法來為乳牛估值。

有趣的是,在計算現值時還要考慮乳牛的年齡。原來在一般情況下,小母牛長至14個月大才能配種,經過9個月懷孕,當小牛出生後,乳牛才開始生產牛奶,牧場就有奶可取了(那麼,小牛吃甚麼?)。不過,哺乳期是有限的,乳牛通常只能擠奶約340天,而且生產之奶量會愈來愈少,之後就會停止產奶60天。若要乳牛再次產奶,就要再次為牠配種了。有一個問題,出生的小母牛可以留下來做乳牛,若是小牛公又會怎樣?通告沒有說,但據聞是賣給屠房(可憐!)。

長篇大論去解釋「公平值變動減乳牛銷售成本產生的收益」,除了讓讀者了解收益的由來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此項收益大減的預示。由於公平值之變動,主要依靠「未來現金收益」來計算。雖然公平值變動大減,未必代表未來收益也會減少,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未來銷售額的增長將會放緩,前景未必那樣樂觀。下一篇續講他們的中期業績。

文章來源:AM730 2013-03-14

&&&&&&&&

2013年3月12日星期二

安踏慷誰之慨

安踏體育(2020)最近公布2012年全年業績,營運表現並不理想,營業額較2011年倒退14%,至76.2億元(人民幣,下同),股東應佔溢利更按年急挫22%,金額只有13.6億元。

與李寧(2331)一樣,安踏也面對庫存問題。雖然他們沒有像李寧般「大手筆」去為庫存做回購,但去年就有9,052萬元存貨需要撇帳,約為未撇帳時金額的12%。初時以為撇帳以後,便可以重新上路,就算存貨周轉期沒有大幅改善,至少也不會惡化吧?

但世事偏偏事與願違,去年的存貨周轉期不單增加至51天,相比起2011年,更加高出13天。數字變化代表產品由製成至交到分銷商手中,2011年只需約5個星期,去年則急升至7個星期,時間延長了1.3倍之多。

有報道引述安踏執行董事兼首席營運官所說,這些已撇減的存貨,將於今年上半年內處理。既然這樣說,即代表存貨仍在公司或分銷商手中,現在只是從帳面中撇除而已。

嘗試計算了一下,若將此數計入期末存貨,存貨周轉期將會比撇帳後多出4天,即是需要55天,看來實際情況,比想像中嚴重。

純粹個人意見,其實撇減存貨的損失,比起撇除應收壞帳更大。雖然後者損失的金額較大,但至少產品有人欣賞,所以才能變成應收帳,問題只是貨款不能收回而已;前者卻因種種原因而被放在倉庫⻆落,直至變成「無人吼」。一件產品由研發、設計、物料採購,以至生產,推廣,所花的人力、物力著實不少,還有金錢難以衡量的心思和心血,損失其實難以估計。

存貨周轉期變差,應收帳周轉期也好不了多少,由產品交到分銷商手中至帳款回收,2011年只需26天,到了去年增加了8天,至34天。可幸的是,應付帳周轉期也由2011年的37天,增至去年的47天,代表向供應商支付貨款的時間延長了10天。於安踏來看當然是好事,但於供應商來說就不怎樣好了。

把去年三個周轉期綜合起來看,得出的資金周轉期合共增加了11天 ,代表流動資金需求因而增加,這也解釋為何安踏去年要向銀行借貸9.97億元了。

根據年報顯示,借貸實際息率在2.15厘與3.9厘之間。此外,若看看現金流量表融資活動一欄,除了看到這筆銀行借貸以外,也見到安踏去年向股東支付了9.96億元股息,這樣就不禁令人聯想到,安踏是否因派息關係而向外借貸。若真的如此,於公司財務而言並不健康。

至於應收帳,雖然於去年年結日的結餘只有6.66億元,同比減少了9,596萬元或12.6%。在減少的金額當中,有4,434萬元,即差不多一半是因呆帳撥備造成。

另外,從帳齡分析顯示,去年逾期帳款有上升趨勢,包括8,129萬元逾期少於3個月,及739萬元逾期了3個月或以上。若與2011年比較,前者只有3,119萬元,代表按年急增161%;後者則只有349萬元,按年也增加112%。從應收帳款的結構上來看,情況實在令人擔憂。

營運表現不理想,理應派息也不會好到那裡去,但安踏派息比率卻增加。連同中期、末期和特別股息,去年股息合共每股48港仙,雖然同比減少7.7%,可是,就派息比率而言,去年約為72%,較2011年的61%為高。

既然存貨和應收帳周轉期惡化,營運資金需求因而增加,而且又要向銀行借貸,增加派息比率是否令資金更緊絀呢?截至去年12月31日,尚未批准和支付的末期和特別股息金額共5.05億元,加上流動負債28.98億元,以及年結日後5,565萬元的經營租賃承擔和2.08億元的資本承擔,金額合計36.67億元。同一時間,安踏的手頭現金連同定期存款則合共有49.88億元,看來足夠應付。

可是,今年第一季度的訂單金額按年下跌20%至30%;第二季度下跌15%至25%;第三季度的跌幅雖然收窄,但按年仍減少10%至20%。其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亦坦言,由於競爭對手的存貨水平仍然高企,他們的清貨行動將會影響安踏的銷情,所以今年仍充滿挑戰。既然如此,與其慷慨派息,何不留下資金用作應付挑戰?若說今年派息比率較高是慷慨,但股息出自股東儲備,實際上是慷誰人之慨,清楚不過了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3-03-12

&&&&&&&&

2013年3月8日星期五

不賭是贏錢

早前美高梅中國(2282)公布2012年全年業績,經營收益有217.7億元,同比上升了7.3%,股東應佔利潤則有45.3億元,同比增長38.2%。一如以往,當中以娛樂場所收益最多,去年全年合共214.5億元,佔總收益98.5%,其餘的1.5%則來自酒店客房、餐飲和零售及其他服務。有趣的是,由於要吸引客人來賭場幫襯,所以公司不時提供免費客房及餐飲等服務,去年給予客人此等優惠的零售價合共7.3億元。換句話說,美高梅中國給客人1元的優惠,就能令賭場獲得接近30元的收益。

記得曾經有人說過,「賭」和「博」是有分別的。前者莊家參與對賭,所謂有贏必有輸,因此莊家要冒賭輸的風險。例如21點、骰仔之類;後者莊家不參與對賭,他們收取賭客的注碼,並形成一個彩池,從中抽取利潤後,其餘的就是派彩分給贏家。就像香港的賽馬和六合彩,馬會是「有贏冇輸」。

坦白講,我對賭博沒有多大興趣,自出生以來,也只進過賭場兩、三次,所以對賭博遊戲並不熟悉,極其量也只是玩玩⻆子老虎機。不過,玩過之後,發覺它有一個特點,若玩家長時間去玩的話,除非好運拿到Jackpot,否則結果必定是「輸清光」,估計是與其「持有率」有關。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說澳門賭場的⻆子機持有率,平均設在10%左右(有說澳門政府規定不能多於10%)。即是說,客人每投入100元,⻆子機就會留下10元作為自己的收益,90元則會用作派彩之用。假設有位客人拿著100元注碼長期玩下去,而且每次都很幸運獲獎,第一次投入100元只收回90元,再投入90元得回81元,再投入81元得回73元。如此類推,最後必然會將100元輸乾輸淨。所以,⻆子機應該屬於「博彩」遊戲,並且可以說是賭場的必賺工具。

但有一點想不通。根據美高梅中國的業績報告,他們的角子機贏率只有5.5%。翻查其他賭場的贏率,發覺也一樣不高,例如金沙中國(1928)旗下的澳門威尼斯人、澳門金沙和澳門百利宮,角子機贏率分別是5.3%、4.3%和5.3%,金沙城中心更低見3.5%。即使是銀河娛樂(027)的角子機贏率比較高,但旗下的澳門銀河和星際酒店,也分別只有6.3%和6%。

照理贏率應該貼近持有率吧?為何低了3.7%至6.5%那麼多?為此向幾位於澳門賭場工作的同行求證,原來不單只持有率會影響贏率,在計算時,還需要扣除Jackpot的撥備。假設撥備比率是投入金額的5%,再扣除90%派彩比率,角子機的贏率就是5%左右了。

於賭場而言,雖然⻆子機必賺,但贏率不高,在娛樂場所的總收益當中也佔最少,去年全年的金額只有20.9億元,佔娛樂場所總收益的9.8%。

若要賺錢,屬於「賭」的業務就少不了。所以在美高梅中國的業務當中,收益和贏率較高的業務是「賭枱」,當中分為貴賓博彩和主場賭枱。根據報告所示,雖然前者的收益最多,去年全年有136.7億元,但贏率只有3.1%;反觀後者,收益和贏率分別是56.9億元和29.9%,對公司的利潤貢獻最高。不過,雖然是賭,但賭場也會從贏家的彩金中抽取佣金,所以賭場才能做到有贏冇輸,而佣金抽取的比率就叫扣除率。

另外,不同的桌面賭博遊戲,其扣除率也不一樣。於賭客而言,扣除率愈低,保本的機會愈高,所以也較受歡迎。據說百家樂是各大賭場最受歡迎的桌面遊戲,就是因為其扣除率最低,平均只有7%,而骰寶遊戲,即是「買大細」的扣除率,最高可以達到30.56%。

為了減低賭場賭輸了的風險,「限紅」也是其中一個方法。即是賭枱設定了一個最高下注限額,當賭客輸去了一大筆金額後,就算加大注碼去追回損失,也很難憑一、兩局來扳平,即是不能「一鋪翻身」。

瓜瓜一向認為,小賭怡情無所謂,大賭亂性就好無謂。其實股票市場也何嘗不是個大賭場?都是那句老話,「不賭是贏錢」呀!

文章來源:AM730 2013-03-08

&&&&&&&&

2013年3月7日星期四

公眾利益VS股東利益

九巴去年向政府申請加價8.5%,理由是通脹和燃油價格上升,令成本大幅增加。他們還表示,於去年上半年錄得虧損,並預期虧損於去年下半年度擴大。政府最近終於公布結果,加幅只限4.9%。九巴對此大表不滿,認為其他交通工具年年大幅加價,九巴在兩年半以來,才申請加價一次,獲批的加幅卻較要求為低,予人受盡委屈的感覺。

至於市民也一樣不滿,認為加幅過高,政府可謂順得哥情失嫂意了。港人如我者一向鋤強扶弱,既然九巴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就算不支持,理應也不會太過反對。況且,雖然是次加幅高,但也只是一個幾毫之事,為何不少市民仍心存不滿呢?

相信與九巴母公司載通國際(062)近年均錄得巨額收益有關。因為不少輿論認為,他們於物業發展和媒體銷售的利潤豐厚,而且這些業務根本是來自九巴,只不過他們運用財技,將業務從九巴中分拆出去。現在九巴竟然仍要求加價,顯示他們不肯承擔社會責任云云。

先不談這個問題,究竟九巴的財務表現如何?由於九巴現在已不是上市公司,因此看不到其詳細財務報表。不過,我們仍可以透過載通國際最近的中期報告,簡單地了解一下他們的財務表現。截至去年6月,九巴去年上半年虧損達到1,520萬元,但較前年已有所改善,同比減少5%。不過,當中有一筆為數1,810萬元的「視為收入(Deemed income)」來自「員工退休計劃」,此數於前年同期也有4,240萬元,估計是帳面而非實際收益。若不計入此數,去年上半年的除稅後虧損,將擴大至3,030萬元,同比虧損收窄41%。

九巴虧損的原因很簡單,入不敷支。根據中期報告顯示,2012年上半年的車費收入共有29.175億元,同比增加2.7%,或7,690萬元。可是,同期的經營成本則是30.449億元,同比急升4,520萬元,或15%。這樣看來,九巴的財務表現雖然改善了,但仍然十分不理想。反觀另一項巴士專營業務「龍運巴士」就不同了,於去年上半年,錄得1,530萬元盈利,同比增加189%。因此,載通在整體專營巴士業務上,除稅後溢利有10萬元,同比增長為101%。換句話說,若以龍運巴士的收益去補貼九巴,九巴就不用加價了。

另外,載通國際的媒體銷售收入和盈利也很可觀,於2012年上半年,就分別有1.926億元和2,890萬元。

等等!九巴最近不是說過,他們已將廣告收益來補貼票價嗎?既然媒體銷售的收入和盈利這麼多,為何九巴仍要虧蝕?九巴所謂的廣告收益,其實主要來自路訊通(888)。根據路訊通的中期報告,於去年上半年,他們就向九巴,以及龍運巴士合共支付了5,404萬元,作為容許他們在車廂、車身、車站等賣廣告的代價。

換句話說,用來補貼九巴票價的「收入」,其實是路訊通的銷售「成本」。即是路訊通向外間賺取1.926億元收益,當中只有5,404萬元(約28%)是支付給九巴和龍運巴士,其餘1.386億元(約72%)全歸路訊通所有。既然媒體銷售有利可圖,若將路訊通歸入九巴,或者索性由九巴自己去做廣告業務,接近2億元的營業額,就可以袋袋平安了,甚麼加價壓力都沒有了!不過,由於去年7月開始,路訊通已不再是九巴的廣告代理,就算將路訊通納入九巴,其實也未必有著數。

另一項較大爭議,相信是載通物業發展收益問題。載通其中一個賺錢物業發展項目是「曼克頓山」,所處用地是九巴的前車廠。由於九巴當年是向九龍倉購買該地皮,並不是政府以低地價,或者是免地價批給九巴的,加上地皮不計入九巴的專營權資產內,所以九巴一直都認為,將地皮用作物業發展與九巴業務無關。可是,另有評論認為,現時九巴於荔枝角的新車廠,是由政府批地興建,沒有此新地皮,舊車廠就不能搬遷,曼克頓山也不能發展,所以實際上是「一地換一地」。既然這樣,物業發展收益就好應該用來補貼九巴票價。

究竟九巴應否利用其他業務補貼票價呢?這是典型「公眾利益VS股東利益」的老問題,從來沒有應該或不應該之分,只有議價能力之別。至於誰的議價能力較高,相信不用多說了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3-03-07

&&&&&&&&

2013年3月5日星期二

偽中產看預算案

上周三財政司長曾俊華於立法會宣讀預算案時,說他也是「中產」,實在令人感到愕然。未計政府向他提供的官邸以及其他附帶福利,單是財爺的薪酬,每月就有37萬元,一年下來即是444萬元。

若果這樣也算是中產,標準是否訂得過高呢?但想深一層,即使貴為財爺掌管全港財政,年薪也只僅夠購買一個酒店分拆單位,所以沒法子稱得上是「富豪」。可是,我們並沒有「高產」和「中高產」之說。既然這樣,財爺的而且確是「中產」了。

至於常以中產自居如我者,相比之下,我們的收入簡直難於望其項背。那究竟我算甚麼?或許叫「赤貧」較為合適,但又不想脫離中產行列,唯有自稱做「偽中產」吧。究竟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瓜瓜這個偽中產怎樣看呢?

首先看看上一份預算的盈餘。去年今日,財爺估計政府將有3,903億元收入,支出則有3,675億元,即盈餘為228億元。

可是,最新修訂出來的收入是4,455億元,支出則是3,806億元,因此本年度的盈餘大幅修訂為649億元,比早前的估算相差高達2.8倍。

相信大家都會發現,歴屆預算案的盈餘,都是被低估的,而且自曾司長在位以來,差不多每次估算都是赤字,但最後結果卻是盈餘。坦白講,如果換了在商業機構,財務總監總是低估財政預算的話,相信不到幾年,就要和黃金握握手,然後向公司揮揮手說再見了。

就企業而言,預算與實際的差距太大,當中有兩個可能,一是企業未有盡力去執行和落實預算案,二是編製預算時計算欠準繩。於政府而言,還有第三個可能性,就是出於政治考慮,而故意低估預期,待盈餘出來以後,令市民「覺得」政府能幹。其實也難怪,畢竟政府減稅容易加稅難,這樣做也無可厚非。至於今次盈餘再一次跑贏預算,是上述何種原因,就要問問財爺了。此外,財爺說下年度政府帳目將會錄得49億元赤字,按往績來看,叫人如何相信呢?

接著說一下紓困及稅務優惠措施。論金額,中產受惠最多,差餉寬免全年6,000元,薪俸稅退稅1萬元,電費補貼1,800元,有幸享盡的話,單是這三項,合計就有17,800元。

至於稅務優惠,基本及額外子女免稅額,將提高至7萬元,初生嬰兒免稅額則加至14萬元。假設有兩名子女,當中一名將於下個財政年度出生,連同個人進修開支扣除上限提高至8萬元計,能省下的稅款,最多為6,970元。若想盡享這些免稅額,理論上是可以的,節省的稅款,更可以高達24,820元,但先決條件是,納稅人必須同時扶養9位於下年度出生的「BB」。

另外,政府再次發行通脹掛鈎債券(iBond),假設與第二批一樣,每人獲派四手,每手派息全年348元計算,一年能獲得1,392元。將以上優惠加起來,預算案給予中產的優惠合共26,162元,即平均每月大約2,180元。

坦白講,中產日常開銷大,每月2,000元其實幫助不大,只是聊勝於無。況且,除了iBond派息之外,其他優惠措施都是通過扣減和寬免給予,並不是「現兜兜」獲得,在心理上,得益的感覺並不強烈。正如看足球賽事,賽果是1比0的話,大家都會覺得沉悶非常,但若賽果是4比3的話,雖然同樣只勝出一球,不過就精彩得多。

其他中產如何想,筆者不清楚,但就瓜瓜這個偽中產來說,與其花錢為中產紓困,倒不如推出多些措施去扶持經濟,若能把餅造大,大家獲到的益處肯定較紓困措施多。就好像今年1月發表的施政報告,說要發展國際航運服務業,早前曾寫過一篇文章,說人才培訓至為重要,但目前根本不足。豈料在預算案當中,政府將會成立「海運及空運培訓基金」,方向絕對正確。

財爺當然不會因為拙作才推出此項措施,相信政府早已得悉問題,只不過由預算案去落實而已。不過,早前政府撥出5億元去設立「漁業持續發展基金」,反觀重點扶持的國際航運服務業,撥款卻只有1億元,此舉實在令人費解,莫非香港經濟將再次依靠漁業?

文章來源:AM730 2013-03-05

&&&&&&&&

2013年3月4日星期一

有錢身痕

男人有錢就身痕,是永恆不變的道理,特別是興趣多多的男士,跑車、紅酒、手錶、電玩等等,一旦沉迷就難以自拔。逼我們去放棄很難,而且藉口多多,最慣常的,不是「工作咁辛苦,要減一下壓嘛」,就是「咁摶命搵食,獎勵一下自己啫」。

所以,自制能力不強的男士,最佳的理財方法,就是將財政大權交出,由太座全權管理錢財。未有家室的,或許找母親代勞。再不成的話,我舊同事有一個不錯的方法:每次出糧,把當月預算好的駛費全數拿出來,或另存於一個用作支賬的銀行戶口,其餘的就存於另一個銀行戶口,作為投資和儲蓄之用。除非有需要,否則不會動用這個戶口,而且最好不要申請櫃員卡。

企業有錢又會怎樣?最常見是用於主業以外的投資。例如專業旅運(1235),他們正計劃開設投資部門,去為閒置資金投資。關於這事,我已寫了一篇文章,在此不贅了。不過另一個問題,究竟一家不是以「炒股」為主業的上市公司,他們應否投資股票市場呢?

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講師曾和我們討論過,他認為理論上不應該,特別是站在股東角度去看。原因很簡單,因為股東若要投資股票市場,他們直接去投資便可以了,無必要經過上市公司去為他們投資,除非公司投資的領域,是普通投資者不能涉足,又或者這些公司炒股特別叻,例如投資銀行、銀行,及保險公司等。所以,講師認為上市公司應搞好本業,而不應花資源去搞本業以外的東西。

然而,理論歸理論,當公司擁有閒資,但又未有發展計劃,通過投資去為股東增值,的確有實際需要吧。

相關文章:AM730-專業旅運閒錢多

&&&&&&&&

2013年3月2日星期六

盛世將盡 如何自處

此文刊於昨日(2013年3月1日)《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

--------

盛世將盡 如何自處(作者:Bittermelon)

臉書上有一個群組叫「閒聊會計師協會」,不少會計或非會計朋友,都喜歡到那裡閒聊一番。群組成員都簡稱為「閒師」。雖然群組的目的旨在閒聊,但並不無聊,談及的話題不單廣泛,而且深入,是一個讓大家自由交流意見的好地方。早前拙作《會計盛世終結時》,就在群組內引起過一番討論。究竟會計新手在盛世將盡之時,要如何自處呢?相信群組內的不少意見,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高增值知識不可少

拙作曾經提及過,不少跨國企業已將會計部門遷離香港。由於香港工資和租金高企,所以,遷離本港的職能,大多數是人力需求較大的範疇,例如資料輸入、對賬、賬務處理、會計憑證歸檔等。理由不難明白,現在於香港聘請一位稍有經驗的會計文員,月薪一萬元少不了。可是,在國內一些二、三線城市,用相同的成本可以招聘多達三位。加上寫字樓租金,以及其他開支,於內地開設會計賬務中心,成本效益較香港為佳。

至於技術要求較高的工作,例如編製財務報表、預算分析,以及各類管理報告等則仍留在香港。另外,一些涉及地區性事務的職能,例如稅務策劃,上市合規,以及企業的中央職能,能如內部審計,企業財務管理等,則多數仍由香港辦公室主理。

核數方面又如何?根據幾位閒師的分析,2013年的市況應不會太差,因為預計不少國內公司將會來港上市,當中包括B轉H,小H股,以及本來打算在A股市場上市,現正考慮轉來香港的公司。

這些內地公司,財務報告就免不了要跟隨香港的標準,所以連帶企業會計師的需求也會增加。另外,他們的內部監控系統以及企業管治普遍有待改善,相關職能例如公司秘書、風險管理和內部審計等的需求,預期將會增加。

寫到這裡可以造一個小結,會計新手若想要有好發展,擁有「高增值」的知識就必不可少。預期熟悉上市規則、風險管理、跨國稅務、企業融資、企業管治、內部審計、財務匯報,以及會計資訊系統等知識的會計師,將會有一定的需求。

不過,高增值知識不能單靠讀書獲得,還需要具備實戰經驗,就算有所欠缺,至少也要知道具體是如何操作。以內部審計為例,讀書可以學到如何去審核一個流程,以及一般需要注意的地方,但不會學到個別行業,或者不同地方的獨特風險,更不會學到如何制訂出合符成本效益的改善建議。因為這些知識,必需通過不斷地實踐累積回來。

宜早訂下職業目標

除此之外,心態也很重要。看見不少新手頻頻轉工,為的可能只是一千幾百的薪金。好了,終於找到一份薪金好一點的,但又覺得工作量太大,怕影響考試,於是馬上辭職另找新工;另有些新手覺得,目前的工作太過單調乏味,認為沒有東西可學,不如想像般理想;又或者沒有清晰的目標,連自己也不知道喜歡甚麼工作,所以做不到幾個月就辭職—老是在兜兜轉轉,浪費時間。

坦白講,在這個年代,要找一份薪金可觀,工作量不大,而且又有東西可學的工作,市場不是沒有,只是能給你遇上的機會微乎其微。新手入行初期人工比較低,一千幾百絕對是個大數目,希望拿取高一點報酬可以理解,但職業生涯至少二、三十年,找一份能讓自己見多識廣的工作,其實比入行時的薪金重要。

另外,新手初入行,一般都是從簡單工作開始做起,若果連這些工作都做不好,遑論委以重任?

現在會計師供應太多,競爭又大,就算擁有特殊知識和技能的會計師,若缺乏清晰的職業目標,一樣要比別人艱難百倍。所以,新手宜盡早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並且努力向前,才是盛世將盡的自處之道。共勉之!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hk/2013/03/bittermelon.html

&&&&&&&&

2013年3月1日星期五

專業旅運閒錢多

最近翻閱港交所《披露易》,見到專業旅運(1235)發通告,計劃設投資部門,負責將盈餘資金作投資,提升回報。投資上限設在2,000萬元,投資範圍包括銀行存款、可轉讓票據、定期存款、外匯、固定收益產品、證券及期貨等。但計劃能否實行有待獨立股東批准。按通告所示,盈餘資金即「超出本集團營運資金需求的任何款項」,容我簡單以「閒資」描述。

看到這則通告,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是,專業旅運的閒資有很多嗎?通告沒有說明,唯有看看最近的財務報表。據2012至13年度中期報告,截至2012年9月30日,他們的現金加定期存款有1.49億元,6個月前,即2012年3月31日則有1.57億元。但單看現金不能作準,因還有應付帳需支付,也有應收帳未回收,故也應看看他們淨流動資產,截至2012年9月30日是4,955.6萬元,而2012年3月31日則有5,426.1萬元。此外,流動資產負債比率分別是1.35和1.37;速動比率(衡量流動資產變現償還流動負債能力)則分別為1.33和1.36。兩個比率均反映流動資金充裕,加上流動資產淨值佔總資產約47%,看來專業旅運的閒資的確不少。

問題二,他們有需要投資嗎?按通告解釋,目前閒資全數放在銀行做定期存款,收取介乎約0.81至2.2厘利息。2012至13年度上半年,其利息收入94.2萬元,上年度同期更只有3.3萬元。若以手頭現金和定期存款平均值1.53億元計,實際回報只有0.6%,回報確很低,尋求更高投資回報可理解。

問題三,將閒資用作投資,可會影響現金流?或許先看看他們的營運模式。以訂購機票為例,當顧客確定出票後,他們先向客戶收取全數款項,扣起應得的佣金和手續費後,再向航空公司支付餘款。於2012至13年度上半年,應收貿易款項平均值是714.2萬元,將此數除以期內銷售所得款項總額,即8.04億元,應收帳周轉期是1.6天。同時應付貿易款項平均值是1.07億元,將此數除以期內的旅遊相關產品成本,即大約6.76億元,應付帳周轉期是29天。兩個周轉期相減出來的27.4天,就是現金周轉期了。

把上述數字連起來看,專業旅運只需1.6天就能向客戶收取銷售款項,於27.4天後才需向航空公司支付餘款。涉及的現金也相當可觀,若只計算旅遊相關產品成本,每月平均有1.13億元。寫到這裡有個疑問,這些資金按理屬於供應商,若投資失利,供應商怎辦?顧客能否成行?假設最壞情況出現,投資設2,000萬元上限,就算「大吉利是」全數付諸流水,按去年9月30日淨流動資產計,虧損只佔四成。雖然非常嚴重,至少仍有流動資金支付供應商。就算不成,供應商收不到款項取消機票,只要單據蓋上「旅遊印花」,顧客也能向「旅遊業賠償基金」索償。

綜合上述各點,專業旅運看來確有提升閒資回報的需要,只要做好投資風險管理,相信問題不大。可是,話說回來,為何專業旅運的閒資有那麼多?細看中期報告,原因之一是上市籌集6,300萬元資金,很大部分尚未動用。截至去年9月只使用800萬元或約13%,餘下5,500萬元則存放於銀行做定期。究竟當初上市時,是打算如何運用上市所得款項呢?據專業旅運於本年2月20日的通告所顯示,1,980萬元將用於發展商務銷售業務,另外的1,980萬元用作在亞洲區內擴充業務,500萬元用作營運基礎設施,490萬元用作營運資金,餘下的650萬元結餘則未有擬定用途。細看每項資金的動用情況,只有營運基礎設施已全數動用,金額最高的兩項,合共只動用了210萬元。

根據公司解釋,主要原因是商務銷售業務低迷及經濟環境負面,所以未有重大投資。擴充業務方面,公司仍在尋找最合適的業務方案,所以投資有限,難怪他們有那麼多閒資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3-03-01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