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0日星期五

煤氣是否再適合作避險?

中華煤氣(003)一向都是好息之徒的愛股,往日即使大行紛紛叫減持或沽售,皆無阻投資者購買和持有的意欲。不過,此情況或許會變,因為最近公布的中期業績急速走樣,而且前景充滿挑戰。

先講整體表現。雖然今年上半年收入增5.8%至203.52億元,但總營業開支的升幅更高,增9.5%至160.75億元,結果令經營溢利少賺6.4%至42.77億元。此外,儘管利息開支減少8.2%至5.6億元,但聯營和合資公司的所佔利潤,分別大幅倒退34.7%至10.65億元,和17%至6.87億元,埋單計數,期內股東應佔溢利急跌18.8%至38.89億元。就算撇除國際金融中心的投資物業估值變動,股東應佔溢利也要跌5.3%至37.52億元。

公用股之所以值得投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派息穩定而且吸引。要做到這點,大前提是業績需穩步增長以支持派息政策。雖然今次中期業績維持派發每股12仙不變,但市場憧憬加派股息願望落空,加上盈利倒退,難怪股價於業績公布後大幅回落。

為何煤氣業績不理想?首先是貢獻總收入逾兩成半的香港燃氣業務。即使本地客戶數量增1.6%,但煤氣銷售量跌2.4%,以致營業額跌2%,已調整EBITDA(除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更減4.5%。管理層解釋,因本地經濟增長放緩,餐飲業煤氣銷量下降,加上本地平均氣溫較去年高,也影響煤氣銷售。翻查2018年年報,商業用燃氣銷售佔總營業額18%。或許你已察覺,今年7月至8月本地餐飲業表現相信不會好,因此能保得住煤氣銷量不跌已屬萬幸。至於8月開始調升燃氣價格,以及用戶量持續增長能否彌補銷量損失,個人感覺不太樂觀。

接著是營業額貢獻總收入逾六成六的內地燃氣業務,今年上半年表現不錯,營業額升12.5%,主要受惠於用戶數量升7.7%,以及燃氣銷售量增12.9%所帶動。雖然營業額增長達雙位數,但已調整EBITDA只增2.8%,計入聯營和合資公司的應佔盈利後,升幅更只有2.6%。

其實內地燃氣業務的盈利能力不高,調整EBITDA的邊際利潤率只有21.5%,即是賣出100元燃氣才賺21.5元,而且還未計息稅和折舊等開支,遠遠低於香港業務的50.3%。究其原因,相信是銷售氣價受限,收費標準全由當地物價局釐定所致。

綜合而言,中美貿易戰持續至今,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逐步浮現,加上人民幣貶值幅度擴大,今年下半年內地業務的表現難以樂觀。不用說甚麼,人民幣兌一美元的匯價由今年7月初6.87,進一步跌至目前的7.16,若此匯價於今年下半年不變,煤氣坐著甚麼也不做,內地盈利也要跌4.1%。

由於內地盈利佔整體盈利(以已調整EBITDA計)約54.3%,因此預計整體盈利將減少2.2%。香港業務的前景就更差,外圍有貿易戰,內圍就有《逃犯條例》修訂而觸發的社會運動,內憂外患雙重夾擊,連煤氣這些公用股也受波及。

早前中電控股(002)因資產減值而令中期業績由盈轉虧,現在煤氣業績更受經濟影響,公用股是否再適合作避險工具,值得我們再三思考。

原文刊於:am730 2019-08-30

&&&&&&&&

2019年8月23日星期五

騰訊兩個盈利信邊個?

騰訊控股(700)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中期股東應佔盈利(以下簡稱GAAP盈利)增25%,至513.46億元(人民幣,下同),以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算只升17%,至444.55億元。經常有朋友問兩個盈利有甚麼分別,更有人誤以為是真假帳。其實只要想一想,假帳又豈會公開發表呢?

之所以出現兩個盈利,還不是拜會計準則所賜。一直以來,會計準則都不斷修改以迎合商業需要。不過,近年的改動偏向公允值會計,使資產和負債的計量更能反映市值。雖然資產負債表因而變得較為可靠,但因太多「雜質」計入盈利,變相犧牲了損益表反映核心業務表現的能力。

以騰訊為例,這些雜質包括個別業務分拆上市帶來的一次性收益、金融資產因公允值變動帶來的未兌現盈虧、股份酬金、無形資產攤銷和資產減值撥備等。這些項目既不能反映核心業務表現,又同時令盈利變得波動。為了較準確反映業務表現,Non-GAAP數據應運而生,而且漸受市場重視。

有朋友問,現在很多投資者關注Non-GAAP數據,但聽說如何計算全由管理層決定,而且又不需要核數師審核,究竟可靠嗎?

首先,港交所(388)於今年4月發布一份指引(HKEX-GL103-19),明確規定Non-GAAP數據如何在上市文件中披露,當中包括每個披露的Non-GAAP指標必須清楚界定並闡明其計算基準、使用時需不偏不倚、披露時不可較GAAP數據顯眼,以及需提供對帳表,解釋Non-GAAP指標如何從GAAP指標計算出來等。

雖然此指引只適用於上市文件,但上市公司的季報、中期報告和年報早已應用當中的原則。更重要的是,儘管核數師沒有責任去審核Non-GAAP指標,但審計準則規定核數師必須閱讀這些指標,並且審視是否與財報不符。若發現Non-GAAP指標有問題,核數師必須向公司負責管治的管理層匯報。若問題仍沒有改善,最壞情況是核數師須要辭職。

回說騰訊今年上半年業績,Non-GAAP盈利較GAAP盈利少68.91億元,此差異較去年同期增120.3%。差異主要是期內出現168.73億元投資收益,並抵銷了50.78億元股份酬金、24.65億元無形資產攤銷、30.81億元資產減值,以及負6.42億元稅務影響。

有兩點值得留意,其一是投資收益,以除稅前計差不多有一半是來自醫療保健和媒體等投資的公允值變動,另一半則是處置或視同處置運輸網絡投資帶來的收益。可以這樣說,騰訊基本上甚麼也不做,已穩袋這些未兌現收益。

其二是稅務影響。一般而言,內地企業所得稅的稅率是25%。由於騰訊獲得內地多項稅務優惠,包括高新技術企業的稅率只是15%,軟件企業10%,加上兩年免稅及三年減半等優惠,騰訊今年上半年的有效稅率降4.7個百分點至13.3%,期內節省的稅務開支達13.11億元。

綜合而言,雖然Non-GAAP數據較能反映核心業務表現,但由於計算缺乏統一標準,公司與公司間的可比性非常低。相反,GAAP數據不單可以用作公司間互相比較,而且結果經核數師驗證,保護用家免受誤導。況且,股價最終都是看GAAP數據,例如每股盈利,派息比率等,Non-GAAP數據只宜作參考用。(利益申報:執筆之日,本人持有騰訊股份。)

原文刊於:am730 2019-08-23

&&&&&&&&

2019年8月19日星期一

一年後國泰的結局

國泰航空(293)早前公布中期業績,今年上半年由虧轉盈,扭轉對上兩個半年結的劣勢。加上成功收購了香港快運航空,有望提升市場佔有率和滲透率,理應歡天喜地從自始霉氣盡除。豈料壞消息一浪接一浪,先有經濟不明朗及香港持續示威影響下,旅客訂票量在未來兩、三個月出現倒退,中美貿易磨擦更令貨運量顯著下跌。後有旗下機師涉及示威被補,不單因此遭內地民航局發出重大安全風險警示,更有傳國企禁止員工出差時選乘國泰和港龍航班。

以前讀經濟,老師說生意人最棹忌政治風險,香港過去經濟蓬勃,有賴於政治相對穩定。目前香港政治局勢動盪不安,官民矛盾日深,看來經濟下行無可避免。不過,港人適應力特強,只要捱得過低谷,相信反彈可期。

回說國泰業績,今次之所以能夠扭虧為盈,主要是計入對沖虧損後的燃油成本減少7.7%所致,跌幅相當於節省12.39億元。下跌原因有三,其一是平均燃油價格下跌6.5%。其二是燃油效益提升令耗油量只升2%。兩者令燃油成本減少4.5%或節省了7億元。其三,也是公眾比較關注的,就是燃油對沖虧損,由去年上半年的6.53億元大跌82.5%,至今年同期只有1.14億元,即跌5.39億元。由於對沖燃油比率於今年下半年下調,相信對沖盈虧對盈利的影響將進一步降低。

轉虧為盈另一原因是收益增加0.9%,至535.47億元,增幅代表多賺4.69億元。受惠於乘客運載人次增加4.4%,以及加開新航線,以致客運服務表現較為突出,期內收入升5.6%至374.49億元。可是,因中美貿易戰導致環境貿易轉差,貨運量下降5.7%,期內收入更減少11.4%。客運漲幅抵銷了貨運跌幅,總收入因而微升。

值得留意,在北美客運業務當中,由於期內新增了航線,可運載量因而上升10.3%,但事與願違,市場對該航線的需求不似預期,結果拖低其運載率2.4個百分點至只有85.8%。換句話說,該航班平均載客低於八成六,也是期內唯一運載率下跌的航線。同一時間,此航線的收益率(即是乘客每千米的平均收益)也降1.1%。寫到這裡或許你會抱怨,又運載率又收益率一大堆專業名詞看不明白。

將上述指標翻譯成人話,運載量其實好比「產能」,運載率可視為「銷量」,收益率則可當作「單價」。歸納起來就是國泰當初看好北美航線所以加開航班,可惜看錯市,營運結果更是「價量齊跌」,這就是北美航線當前境況。貨運業務也遇到相同情況,可運載量增1.1%,但運載率卻降4.9個百分點至63.4%,收益率也減2.6%。

最近國泰決定辭退涉事機師和員工,有人認為國泰向人民幣「跪低」,個人不認同此說法。雖然未知來自中國航線的收入有多少,但北亞的客運可運載量達20%,代表國泰的客運運力有兩成屬於中國航線。不單如此,國泰飛往歐洲的航線不少也要途經中國領空,根本沒有不合作的餘地。

最近沈旭暉教授在FB上討論到,一年後國泰將有甚麼結局,個人認為是維持現狀居多。至於現有第二大股東中國國航(753),會否通過收購取代太古(019)成為第一大股東,個人認為是早晚的事,而且不必向第三方股東埋手(因成本太高),直接從太古手上討來就可以了。到時候,繼電視廣播(511)之後,本地又出產一間大灣區企業,想想也興奮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9-08-16

&&&&&&&&

2019年8月9日星期五

蘋果的「後iPhone時代」

蘋果公司(NASDAQ:AAPL)最近公布今年第三財季業績,截至6月底3個月,收入增1%至538.09億美元(下同),總算扭轉過去兩季的跌勢(今年第一和二季分別跌4.5%和5.1%)。以產品分類,iPhone的營收雖然仍跌11.8%,但較過去兩季的跌幅(今年第一和二季分別跌14.9%和17.3%)明顯改善。

至於Mac和iPad表現較好,收入分別升10.7%和8.4%。比較觸目的是可穿戴裝置和服務業務,收入分別增48%和12.6%。

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以季度計iPhone營收不再佔總收入過半,今年第三財季只有48.3%,與去年同期的55.3%相比減少7個百分點。

其次是服務的營收大增,今年第三財季有114.55億元,除了創出季度新高外,佔總收入的比率更高至21.3%,較去年同期的19.1%高出2.2個百分點。

第三是穿戴裝置,今年第三財季的營收有55.25億元,佔總收入達10.3%,超越了iPad的9.3%,並且差不多與Mac的10.8%看齊。

歸納上述幾點,可看出蘋果對iPhone的依賴開始減退。究其原因,相信是用家不像以往般頻繁地換機,畢竟iPhone的售價愈來愈貴,特別是以往走奢侈品路線的時候。有分析指出,iPhone用戶的換機頻率不斷延長,如2018年是3年,2019年已增至4年。所以,蘋果必須發掘新的收入增長來源,而服務和穿戴裝置正好彌補iPhone的缺口。

特別是服務業務,收入通常涉及訂閱制,可謂「長做長有」。根據一項調查,從前App store的應用程式多以「一次買斷」為主,但蘋果近年通過改變抽佣機制,鼓勵程式開發者改為訂閱制。

訂閱制其實是三方得益。由於蘋果降低續訂的佣金分成(據說用家第一次訂閱,蘋果從中抽佣30%,若用家其後續訂,分成將降至15%),程式開發者為了增加收入,需要持續優化和更新程式以留住用家。於用家而言,訂閱制多是每月付款,消費金額較一次過支付為少,而且又可以隨時取消,負擔較輕。

至於蘋果,訂閱制既可提升程式質素,又可持續賺取穩定收入。不單如此,服務業務的毛利率較高,如今年第三財季有64.1%,代表每100元收入可賺64.1元。在iPhone型號當中,據說毛利率最高是iPhone 3GS有74%,iPhone XS也有60%左右。不過,以蘋果硬件產品平均計,今年第三財季只有30.4%,盈利能力遠不及服務業務。

此外,隨著服務營收增加,其毛利率也不斷提升,如今年第三財季就增2.3個百分點。難怪蘋果即將推出多項新服務,當中較為觸目是Apple TV+(串流影音服務)和Apple Arcade(遊戲訂閱服務)。前者將與Netflix及各大串流競爭(所謂的Streaming wars),後者則是全球首創。隨著服務營收比重持續增加,估計有助提升蘋果的整體毛利率。以目前趨勢來看,蘋果將由售賣科技產品的公司,轉型成為一間提供多元化服務的媒體公司。當然,轉型仍有漫長路要走,成功與否尚待觀察,但總算邁出了一大步。

原文刊於:am730 2019-08-09

&&&&&&&&

2019年8月2日星期五

Netflix如何應對串流之戰?

早前Netflix(NASDAQ:NFLX)調升美國本土的串流服務收費,升幅介乎13%至18%。雙位數升幅看似嚇人,但基本計劃每月只加1美元(下同)至9元,標準和高級計劃也分別只加2元至13元和16元。有趣的是,此舉卻引致本土訂戶數量於今年第二季流失了12.6萬個,跌幅有0.2%,是自2011年首次。至於國際訂戶,雖然今年第二季增加了282.5萬個或3.2%,但與管理層在年初預算的500萬個目標仍有距離,升幅也低於2018年第二季的7.2%,令人擔心訂戶增長是否已經見頂。

說也奇怪,美國經濟不是很好嗎?只因每月多付1至2元就不再幫襯,為何訂戶對價格如此敏感?管理層相信是該季節目內容不夠吸引所致。說到內容,據市場研究機構統計,Netflix去年最受歡迎50套劇集中,超過一半不是Netflix原創,而是由其他供應商提供。如收視排行第一的《我們的辦公室》和第三的《公園與遊憩》皆來自NBC環球、排行第二的《老友記》是華納媒體出品、排行第四的《醫人當自強》由迪士尼擁有,及排行第五的《俏妞報到》由霍士製作。

受歡迎劇集由其他供應商提供,除需要支付昂貴版權費外,本來也沒有甚麼大問題。可是,廸士尼剛完成收購霍士,並將推出自家串流頻道Disney+,而且NBC環球和華納媒體也將於年內推出串流服務。這些供應商就算不從Netflix抽走劇集,也會要求高昂版權費。如為了保留《老友記》,Netflix去年就不惜以1億元代價,向華納媒體買下今年播放權。不單如此,蘋果公司的Apple TV+和HBO Max將加入戰團,加上現有競爭者如亞馬遜的Amazon Prime Video 和Hulu,就是美國即將出現的所謂串流戰爭(Streaming Wars)。可以預期,為了減少對外依賴,Netflix將會投放更多資源在自家製作上。其實Netflix一直增加投資於內容上,如2017年支付了89.06億元現金以添購內容,此數於2018年躍升至120.44億元。此外,今年上半年已支付了63.5億元,看來今年將創新高。

雖然Netflix近幾年都賺錢,但因內容投資龐大,經營活動現金流經常出現負數。如何解決現金需求?答案是不停借貸。好像今年上半年已多借了22.34億元,令長期債務截至6月底增至125.94億元。簡單地以同期的股東權益61.06億元相除,借貸權益比率有206%,代表每100元總資產中,67%靠借貸來融資,其餘33%才是靠股本。
債務龐大,利息開支自然高企,期內升57.3%至2.88億元,對收入比率則升0.4個百分點至2.8%,代表每賺100元收入需支付2.8元利息作融資。此外,假設今年全年純利是上半年的兩倍,即12.29億元,就算現在停止借貸,Netflix也需要用上10年時間才能還清當前債務。

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既要加大原創內容投資,還要面對債務增加帶來的財務壓力,外憂內患齊來夾擊,Netflix如何應對?根據最新一期的致股東函,管理層認為新一輪競爭是好事,因各串流商將各出奇謀把傳統電視觀眾拉過來,把串流這個大餅造大。以美國市場為例,觀眾花在電視的時間,目前Netflix只拿到約10%,而且暫未動搖他們花在手機屏幕時間,所以管理層認為市場增長空間很大。再者,Netflix的另一優勢在於不會插播廣告,管理層重申這是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會有任何改變。在串流戰爭中Netflix能否保持領先地位,我們不妨密切留意。

原文刊於:am730 2019-08-02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