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拙作《IGG虧蝕也能上市》中談過,手機遊戲開發商IGG(8002)因符合創業板對淨現金流入的規定,就算於對上兩個財政年度虧蝕,最終也能夠在港上市。這一篇則談談其他。
對IGG有興趣,除因股價於近期急升外,也因玩過他們的遊戲《Castle Clash》。有次無意中發現了這個遊戲,看過簡介和截圖後,覺得它有點像自己最喜愛的戰略遊戲如《Age of empires》,需要建造一個帝國去和別人打仗,而且又是「免費」,因此下載來玩。試玩了一下,初時的確是很好玩的,可是慢慢就發覺它並非完全免費。例如要加快僱用戰士去組成軍隊,首先要讓市政中心「升呢」,才能建造各式各樣的建築物;軍隊數目要龐大,除了要建立多個兵營外,也要讓它們「升呢」;要戰士們能夠以一敵百,就要建造訓練場,若要提升戰士等級,讓訓練場「升呢」當然少不了;單靠戰士去打仗,遇到強敵就顯得不足夠,要軍隊所向無敵,那就要招攬英雄,因此需要建造英雄祭壇、英雄底座、競技場。若要提升英雄等級,就要讓這些設施「升呢」;建立一個城堡豈能只攻不守?因此需要建造種種防禦設施,包括城牆、哨塔、爆炸陷阱等,而且還要讓它們「升呢」令防禦能力升級。這還未止,招兵買馬需要資源,因此要建造金礦和魔水收集器,可是單靠採礦和收集沒有用,還要建造金庫和魔水罐來儲存,不過,這些設施有儲存上限,要加大存限就要「升呢」。
寫到這裡大概已明白,玩這個遊戲就要不斷「升呢」,所需的時間和資源著實不少,初期還可以依靠攻打系統提供的關卡和其他較弱的玩家來掠奪資源,但再玩下去,就發覺不足夠。此外,雖然資源可以透過自己採掘和儲存,但需時甚久,住住未儲夠數量就給其他較強的玩家洗劫一空。因此,要玩下去就必須真金白銀去購買資源,相信就是這個複雜但誘人的遊戲方式令玩家乖乖付費,IGG因此取得收入。
好奇心起,究竟《Castle Clash》為IGG帶來多少收益?又有多少玩家肯付費去玩呢?翻查IGG於去年上市時的招股書,截至2013年9月底的9個月,從玩家收取到的收益約為720萬(美元,下同),活躍用戶數約為520萬個。以此推算,期內每個用戶的平均付費金額為1.38元。
於去年11月,IGG公布上市後第一份季度報告,雖然2013年度頭9個月的Bottom line仍然虧損,但金額已由2012年同期的879萬元大幅收窄70.1%至265萬元,溢利率也由負29%改善至負5.2%。早前拙作曾提及到,IGG的損益表內有一項為數不少開支叫「可贖回可換股優先股的公平值虧損」,2013年同期的金額為1,416.7萬元。假若撇除此項非現金開支,IGG的業績將變為1,151.7萬元溢利,與2012年同期比較,金額增加達76.2%,溢利率也增加1.1個百分點至22.5%。換句話說,IGG在每收取100元的收益中能賺到22.5元。
此外,期內收益也很可觀,2013年達到5,129.4萬元,增幅高達67.9%之多。不過,由於同期銷售成本的升幅高於收益,因此毛利只增加65.4%,毛利率也因而減少1.2個百分點至75.4%。
IGG的收益主要分3項,包括網絡遊戲、特許權和聯合經營,當中以網絡遊戲佔的份額最高,達到95.8%。期內收益之所以大幅增長,動力主要來自網絡遊戲包括《神之翼》和《Castle Clash》,因此令網絡遊戲收益增加64.1%至4,912.2萬元。
此外,聯合經營的收益達到195.9萬元,較2012年同期上升1155.8%。根據季度報告解釋,此乃合作運營的幾款遊戲收益增加所致。
撇開上述的公平值虧損不說,IGG最大的經營開支是銷售及分銷開支,金額達到1,277.5萬元,期內升幅也高至73.8%,主要因幾款遊戲的廣告和推廣費用於期內增加。至於另外兩項開支包括行政開支和研發成本,期內升幅也分別達到37.9%和51.1%,前者上升主要是上市開支和人員開支增加,後者則是研發人員開支增加。
綜合而言,目前IGG的盈利主要受制於上述的公平值虧損,但是,值得慶幸的是,由於相關的可贖回可換股和優先股已於2013年5月全數轉換成普通股,因此預期將不再影響2014年的業績,到時IGG的Bottom line自然「升呢」,難怪股價可大升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30
&&&&&&&&
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
2014年1月28日星期二
IGG虧蝕也能上市
早前於拙作《Twitter虧蝕也能上市》提及過,美國股票市場之所以可愛,皆因只要營業額夠大,而且能勾畫出亮麗前景,又有投資者受落的話,企業即使虧蝕亦可上市。原來香港最近也有類似例子,說的就是2013年於創業板上市的手機遊戲開發商IGG(8002)。
翻查港交所(388)的創業板上市規定,關於盈利方面原來只對現金流有特定要求,即是對上兩個財政年度,未計入營運資金變動及已付稅項的經營業務所得淨現金流入,合共至少需要達2,000萬元。或許你會問,企業不是錄得溢利才會有現金嗎?既然是虧損,即是做一單生意就要倒貼一單,那又何來現金流呢?其實不少朋友都混淆了溢利和現金流,或許借此機會簡單講解一下。
大家都知道,溢利就是將收益減去開支而得出的淨額,現金流則是將現金收入減去現金支出而得出。若果一盤生意全以現金交易進行,理論上溢利就會等於現金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今天以現金向供應商購入100元貨品,並即日以現金300元賣出,若於今天做結算的話,溢利就是200元,淨現金流入也是200元。
可是,於當今商業世界做生意,很多時都需要通過賒貸,例如你向供應商購買貨物,他們容許你先將貨物取走,明天才需要支付100元貨款。假設你今天仍以300元把貨物賣出,若仍然今天做結算,根據會計標準,因債務已經產生,不論貨款何時支付都要計入開支內,因此溢利仍然是200元。反觀現金流,因為計算時只看現金實際收付時間,所以只會計入300元的現金收益,至於100元的貨款,由於在今天結算時還未支付,因此不會計入,結果淨現金流入就是300元。換句話說,營運資金的變動能夠影響現金流的計算。
上述例子是其中一個令現金流和溢利不同的因素,另一個則是非現金交易,例如資產和負債的公平值變動。舉個例子,某企業年頭以10億元購入一項投資物業,於年結時物業升值至11億元,多出來的1億元就是公平值變動,需要當成收益並於損益表入帳,因此企業的溢利將會增加1億元。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所謂收益其實只是帳面上,實際上企業不會因此而獲得任何現金流入。此外還有其他非現金交易,例如折舊、撥備、以股份做基礎的開支等。
好了,接著說說IGG的情況,他們於2013年10月上市,對上兩個財政年度,即2011年度和2012年度分別虧損868.9萬(美元,下同)和1,310.9萬元。不過,若看未計算營運資金變動的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流,2011年度有495.4萬元,2012年度有911.9萬元,兩年合計為1,097.7萬元,折合為8,562萬港元,於創業板的規定而言可以說是綽綽有餘。
為甚麼IGG的現金流入和溢利相差那麼大?看看損益表其實已看出一點端倪,有一項開支的金額特別大,說的就是「可贖回可換股優先股公平值虧損」,2011年度和2012年度分別是1,157.1萬元和2,061.2萬元,佔該年度毛利的比率分別為49.6%和62.8%。嘗試計算了一下,若果沒有這項非現金開支,兩年的業績即時由虧轉盈,2011年度的除稅前虧損將會變成322.8萬元溢利,2012年度將變成766.6萬元溢利。
這項虧損是甚麼來的?要清楚說明比較複雜,或許簡單點說,涉及的可贖回可換股優先股被視為「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顧名思義,由於相關負債的公平值於年結日上升,因此升值的部分被視作虧損而計入損益表中。
若想詳細了解IGG的現金流和溢利之間的差異,只要看看現金流表就一目了然。除了上述的非現金虧損外,當中還包括折舊、其他無形資產攤銷、出售附屬公司及聯營公司虧損、出售非持續經營業務虧損,和以權益結算的股份補償成本,這些開支於2011年度合共為173.9萬元,2012年度則為180.9萬元。此外,若計入營運資金變動、已收利息和已付所得稅,2011年度的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流量淨額為471.8萬元,2012年度則為974.8萬元。
最後有一點必須要留意,現金流只反映現金流量和流向,企業盈虧始終還是看bottom line,而根據新一份季度報告,IGG仍是虧損,2013年度頭9月達到265萬元。IGG能否轉虧為盈?下篇再談。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28
&&&&&&&&
翻查港交所(388)的創業板上市規定,關於盈利方面原來只對現金流有特定要求,即是對上兩個財政年度,未計入營運資金變動及已付稅項的經營業務所得淨現金流入,合共至少需要達2,000萬元。或許你會問,企業不是錄得溢利才會有現金嗎?既然是虧損,即是做一單生意就要倒貼一單,那又何來現金流呢?其實不少朋友都混淆了溢利和現金流,或許借此機會簡單講解一下。
大家都知道,溢利就是將收益減去開支而得出的淨額,現金流則是將現金收入減去現金支出而得出。若果一盤生意全以現金交易進行,理論上溢利就會等於現金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今天以現金向供應商購入100元貨品,並即日以現金300元賣出,若於今天做結算的話,溢利就是200元,淨現金流入也是200元。
可是,於當今商業世界做生意,很多時都需要通過賒貸,例如你向供應商購買貨物,他們容許你先將貨物取走,明天才需要支付100元貨款。假設你今天仍以300元把貨物賣出,若仍然今天做結算,根據會計標準,因債務已經產生,不論貨款何時支付都要計入開支內,因此溢利仍然是200元。反觀現金流,因為計算時只看現金實際收付時間,所以只會計入300元的現金收益,至於100元的貨款,由於在今天結算時還未支付,因此不會計入,結果淨現金流入就是300元。換句話說,營運資金的變動能夠影響現金流的計算。
上述例子是其中一個令現金流和溢利不同的因素,另一個則是非現金交易,例如資產和負債的公平值變動。舉個例子,某企業年頭以10億元購入一項投資物業,於年結時物業升值至11億元,多出來的1億元就是公平值變動,需要當成收益並於損益表入帳,因此企業的溢利將會增加1億元。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所謂收益其實只是帳面上,實際上企業不會因此而獲得任何現金流入。此外還有其他非現金交易,例如折舊、撥備、以股份做基礎的開支等。
好了,接著說說IGG的情況,他們於2013年10月上市,對上兩個財政年度,即2011年度和2012年度分別虧損868.9萬(美元,下同)和1,310.9萬元。不過,若看未計算營運資金變動的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流,2011年度有495.4萬元,2012年度有911.9萬元,兩年合計為1,097.7萬元,折合為8,562萬港元,於創業板的規定而言可以說是綽綽有餘。
為甚麼IGG的現金流入和溢利相差那麼大?看看損益表其實已看出一點端倪,有一項開支的金額特別大,說的就是「可贖回可換股優先股公平值虧損」,2011年度和2012年度分別是1,157.1萬元和2,061.2萬元,佔該年度毛利的比率分別為49.6%和62.8%。嘗試計算了一下,若果沒有這項非現金開支,兩年的業績即時由虧轉盈,2011年度的除稅前虧損將會變成322.8萬元溢利,2012年度將變成766.6萬元溢利。
這項虧損是甚麼來的?要清楚說明比較複雜,或許簡單點說,涉及的可贖回可換股優先股被視為「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顧名思義,由於相關負債的公平值於年結日上升,因此升值的部分被視作虧損而計入損益表中。
若想詳細了解IGG的現金流和溢利之間的差異,只要看看現金流表就一目了然。除了上述的非現金虧損外,當中還包括折舊、其他無形資產攤銷、出售附屬公司及聯營公司虧損、出售非持續經營業務虧損,和以權益結算的股份補償成本,這些開支於2011年度合共為173.9萬元,2012年度則為180.9萬元。此外,若計入營運資金變動、已收利息和已付所得稅,2011年度的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流量淨額為471.8萬元,2012年度則為974.8萬元。
最後有一點必須要留意,現金流只反映現金流量和流向,企業盈虧始終還是看bottom line,而根據新一份季度報告,IGG仍是虧損,2013年度頭9月達到265萬元。IGG能否轉虧為盈?下篇再談。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28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4年1月27日星期一
會計黑魔法之二:餅乾罐儲備
上一篇提及過會計黑魔法的其中一法「沖個靚涼」,現在講講另一個魔法叫「Cookie jar reserve」,中文可以翻譯成「餅乾罐儲備」。操作原理有點像「沖個靚涼」,主要是看準了會計制度應計制(Accrual basis)的弱點,即是不論收入何時收取,費用何時支付,只要權利和責任已經發生,就應當在賬內確認。舉個例子,公司以賒貸方式向供應商購入文具並即時使用,由於還未到付款期限,相關賬單還未支付。不過,付款的責任已經發生,因此須要在將賬款計入應付賬內,同一時間也須要在損益表中確認這宗文具開支。
然而,不是所有開支都像買文具般,有單有據容易確定,不少都須要「靠估」,例如計算折舊費用,靠估的包括資產使用年期、剩餘價值、折舊方法和比率;攤銷開支,攤銷年期就免不了靠估;壞賬撥備,呆賬比率也是靠估;銷售退貨和折讓,預期退貨比率亦要靠估;即使是員工成本,長期服務金準備一樣也是靠估。其實但凡會計項目名稱中有「Provision,準備」字樣的,計八九不離十須要靠估。
雖然說「靠估」有點兒戲,但實際操起來也要做到合理。例如說一部普通汽車的使用年期為100年,並且以此來做折舊的話,如此不合理相信沒有核數師首肯。不過,靠估也有上下限之分,若果今年以上限來做估算,但明年出來的結果卻是下限,多出來的差額就會在明年變成收入。情況就像今天先把餅乾儲起,留待明年才慢慢享用。
舉個簡單例子,某企業需要關閉表現不好的店舖,初部計算出來的虧損在10萬元和15萬元之間,並且需於今年視為支出。若果企業選擇以上限15萬元在今年撇銷,假設明年實際虧損只有10萬元,多出來的5萬元就會在明年回撥變為收入!
從以上例子可見,企業基本上甚麼也不需要做,只是搖一搖會計魔杖就能變出收入,這個黑魔法夠厲害吧?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1-24
&&&&&&&&
然而,不是所有開支都像買文具般,有單有據容易確定,不少都須要「靠估」,例如計算折舊費用,靠估的包括資產使用年期、剩餘價值、折舊方法和比率;攤銷開支,攤銷年期就免不了靠估;壞賬撥備,呆賬比率也是靠估;銷售退貨和折讓,預期退貨比率亦要靠估;即使是員工成本,長期服務金準備一樣也是靠估。其實但凡會計項目名稱中有「Provision,準備」字樣的,計八九不離十須要靠估。
雖然說「靠估」有點兒戲,但實際操起來也要做到合理。例如說一部普通汽車的使用年期為100年,並且以此來做折舊的話,如此不合理相信沒有核數師首肯。不過,靠估也有上下限之分,若果今年以上限來做估算,但明年出來的結果卻是下限,多出來的差額就會在明年變成收入。情況就像今天先把餅乾儲起,留待明年才慢慢享用。
舉個簡單例子,某企業需要關閉表現不好的店舖,初部計算出來的虧損在10萬元和15萬元之間,並且需於今年視為支出。若果企業選擇以上限15萬元在今年撇銷,假設明年實際虧損只有10萬元,多出來的5萬元就會在明年回撥變為收入!
從以上例子可見,企業基本上甚麼也不需要做,只是搖一搖會計魔杖就能變出收入,這個黑魔法夠厲害吧?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1-24
&&&&&&&&
Labels:
Education Post《專.業.人-會計篇》
2014年1月24日星期五
奧思溢利為何急跌
上篇談到,奧思集團(1161)因旗下護膚品牌「H2O+」於大陸和台灣分銷權被收回,令零售業務營業額萎縮,此業務更錄經營虧損。此外,美容業務雖不俗,2013年度經營溢利卻按年跌26.6%至8,340.5萬元。
為甚麼?據年報解釋,是「由於就若干僱員於以往期間之額外酬金及權利所產生的一次性成本」。坦白講,看到這解釋真是摸不著頭腦,「若干僱員」代表數量多少?「以往期間」究竟是何時?「額外酬金及權利」應該是與薪酬有關,但涉及甚麼權利?還有「一次性成本」,相關金額又是多少?將年報翻了又翻,最終在財務報告附註得到多一點訊息,原來「以往期間」是指「過往年度至2012年12月31日止」,涉及金額2,190萬元。具體情況如何,不論年報和奧思以往發出的公告都沒有詳細解釋。
八卦性格驅使下,翻查網上資料,發現某報一篇新聞與此事有關。根據報道,奧思旗下多間美容及水療中心,過去在計算員工的假期工資時,只以基本底薪來做基礎。有甚麼問題?原來此舉涉嫌違反香港的《僱傭條例》。該報道指出,由於奧思的員工不單有底薪,而且還會因應營業額獲得佣金,因此計算假期工資時也要一併納入。
翻查勞工處的《僱傭條例簡明指南》,當計算僱員法定假期及年假的工資時,必須以該僱員過去12個月的平均工資計算,指南還清楚列明,工資是指「僱主以金錢形式支付僱員作為其所做或將要做的工作的所有報酬、收入、津貼(包括交易津貼、勤工津貼、佣金、超時工作薪酬)、小費及服務業費」。既然奧思的員工薪酬包括佣金,按法例就應要納入計算了。該報道還指出,是次事件涉及的現職和離職員工人數估計超過700人。若報道屬實,以2,190萬元計,每位員工獲得的補償大約平均為3.1萬元。此外,由於上述條例於2007年7月13日開始實施,以此推斷,奧思所指的「以往期間」應是由該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為止的5個財政年度左右。
不過,既然多了這一筆撥備,員工成本理應大升。可是,看看損益表,該項開支於2013年度為2.82億元,按年卻減少了4.1%,為甚麼呢?員工成本不升反跌,主要原因是年內的職員數目由2012年的930人減少了8.3%,至2013年只有853人。若果將員工成本與營業額相除,2013年的比率是44.9%,代表奧思每賺到100元的營業額中,44.9元是用來支付員工薪酬,2012年則是35.7元。由此來看,奧思的員工成本其實是增加。此外,若計算每位員工的平均年薪,2013年是33.1萬元,較2012年的31.7萬元高出4.5%或1.4萬元。不過,當中有多少是涉及上述補償金,由於缺乏資料,因此不得而知。
由於奧思的生意涉及零售,存貨周轉是否夠快就至為重要。看看截至2013年9月底的資產負債表,存貨是4,895.7萬元,按年增加49.7%。寫到這裡心知不妙,營業額下降,但庫存卻上升,存貨周轉期估計會上升吧?認真計算一下,先將存貨的年初和年底金額相加後再除以二,得出的4,082.7萬元就是2013年度的平均存貨結餘。將此數除以製成品存貨之購買及變動(即銷售成本)再乘以365天,得出的250天就是2013年度的存貨周轉期。換句話說,奧思由產品購入至賣出需要250天之久,與2012年的75天相比,周轉期增加了175天。由於年報並沒有提及和解釋此情況,因此不知道存貨周轉期為何有如此增幅,看來有需要密切留意。
此外,在計算毛利率時,發現2013年度是88.6%,較2012年度的80.7%增加了7.9個百分點。按年報解釋,這是業務組合變化所致。由於美容服務佔集團營業額的比重於年內上升,以此推斷,此業務的毛利率應較護膚品分銷為高。
不過,雖然毛利率提升了,但同期的溢利率卻下跌2.7個百分點至4.9%。究其原因,主要是經營成本增加,例如店舖租金開支於2013年度有1.2億元,按年增幅達8.4%。不單如此,對營業額的比率更達到19.1%,按年增加5.7個百分點。
綜合而言,營業額下跌,經營成本卻未能同步減少,這就是奧思2013年度業績倒退原因。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24
&&&&&&&&
澄清啟事:由於使用Excel時寫錯了公式但又沒有留意,因此計錯了存貨周轉期,正確的情況應是由2012年的118天增加90天至2013年的208天,而不是由75天增加175天至250天。多謝奧思的公關顧問來函指正,對此錯誤實在抱歉。
為甚麼?據年報解釋,是「由於就若干僱員於以往期間之額外酬金及權利所產生的一次性成本」。坦白講,看到這解釋真是摸不著頭腦,「若干僱員」代表數量多少?「以往期間」究竟是何時?「額外酬金及權利」應該是與薪酬有關,但涉及甚麼權利?還有「一次性成本」,相關金額又是多少?將年報翻了又翻,最終在財務報告附註得到多一點訊息,原來「以往期間」是指「過往年度至2012年12月31日止」,涉及金額2,190萬元。具體情況如何,不論年報和奧思以往發出的公告都沒有詳細解釋。
八卦性格驅使下,翻查網上資料,發現某報一篇新聞與此事有關。根據報道,奧思旗下多間美容及水療中心,過去在計算員工的假期工資時,只以基本底薪來做基礎。有甚麼問題?原來此舉涉嫌違反香港的《僱傭條例》。該報道指出,由於奧思的員工不單有底薪,而且還會因應營業額獲得佣金,因此計算假期工資時也要一併納入。
翻查勞工處的《僱傭條例簡明指南》,當計算僱員法定假期及年假的工資時,必須以該僱員過去12個月的平均工資計算,指南還清楚列明,工資是指「僱主以金錢形式支付僱員作為其所做或將要做的工作的所有報酬、收入、津貼(包括交易津貼、勤工津貼、佣金、超時工作薪酬)、小費及服務業費」。既然奧思的員工薪酬包括佣金,按法例就應要納入計算了。該報道還指出,是次事件涉及的現職和離職員工人數估計超過700人。若報道屬實,以2,190萬元計,每位員工獲得的補償大約平均為3.1萬元。此外,由於上述條例於2007年7月13日開始實施,以此推斷,奧思所指的「以往期間」應是由該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為止的5個財政年度左右。
不過,既然多了這一筆撥備,員工成本理應大升。可是,看看損益表,該項開支於2013年度為2.82億元,按年卻減少了4.1%,為甚麼呢?員工成本不升反跌,主要原因是年內的職員數目由2012年的930人減少了8.3%,至2013年只有853人。若果將員工成本與營業額相除,2013年的比率是44.9%,代表奧思每賺到100元的營業額中,44.9元是用來支付員工薪酬,2012年則是35.7元。由此來看,奧思的員工成本其實是增加。此外,若計算每位員工的平均年薪,2013年是33.1萬元,較2012年的31.7萬元高出4.5%或1.4萬元。不過,當中有多少是涉及上述補償金,由於缺乏資料,因此不得而知。
由於奧思的生意涉及零售,存貨周轉是否夠快就至為重要。看看截至2013年9月底的資產負債表,存貨是4,895.7萬元,按年增加49.7%。寫到這裡心知不妙,營業額下降,但庫存卻上升,存貨周轉期估計會上升吧?認真計算一下,先將存貨的年初和年底金額相加後再除以二,得出的4,082.7萬元就是2013年度的平均存貨結餘。將此數除以製成品存貨之購買及變動(即銷售成本)再乘以365天,得出的250天就是2013年度的存貨周轉期。換句話說,奧思由產品購入至賣出需要250天之久,與2012年的75天相比,周轉期增加了175天。由於年報並沒有提及和解釋此情況,因此不知道存貨周轉期為何有如此增幅,看來有需要密切留意。
此外,在計算毛利率時,發現2013年度是88.6%,較2012年度的80.7%增加了7.9個百分點。按年報解釋,這是業務組合變化所致。由於美容服務佔集團營業額的比重於年內上升,以此推斷,此業務的毛利率應較護膚品分銷為高。
不過,雖然毛利率提升了,但同期的溢利率卻下跌2.7個百分點至4.9%。究其原因,主要是經營成本增加,例如店舖租金開支於2013年度有1.2億元,按年增幅達8.4%。不單如此,對營業額的比率更達到19.1%,按年增加5.7個百分點。
綜合而言,營業額下跌,經營成本卻未能同步減少,這就是奧思2013年度業績倒退原因。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24
&&&&&&&&
澄清啟事:由於使用Excel時寫錯了公式但又沒有留意,因此計錯了存貨周轉期,正確的情況應是由2012年的118天增加90天至2013年的208天,而不是由75天增加175天至250天。多謝奧思的公關顧問來函指正,對此錯誤實在抱歉。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4年1月23日星期四
分銷權終止對奧思的影響
女士們愛美是天性,現在無論走到那個購物區,都發現有不少售賣護膚品的商店,當中有一隻品牌叫「H2O+」。瓜瓜是男人,為甚麼也會留意?無他,因內子曾用過,而且我倆喜歡的歌星容祖兒也曾為此品牌當代言人多年,那個「八杯水」廣告現在還有點印象。記得其後由衛蘭接替,之後又好像有換了幾位。不過,最近途經該店,發現容祖兒再次為此品牌代言。
說到此品牌,自然想起其分銷商奧思集團(1161),此集團除分銷幾個護膚品牌外,也同時經營水療和美容服務。該集團最近公布2013年度全年業績,雖然營業額和溢利都顯著倒退,前者下跌23.7%,後者更減少50.8%,但他們並沒有改變其高派息政策,仍然向股東慷慨大派股息,2013年度宣布的末期股息為1.5仙,加上早前派發的2.5仙中期股息,全年合共派發股息將達4仙,以每股基本盈利4.5仙計,派息比率達到89%。
翻查過去4年的財務報告,由2009年至2012年度,奧思的派息比率都在89%或以上,2011年度就最高,比率高達99%,換句話說,奧思於該年每賺到100元,當中99元就用來派發股息。一般來說,派息比率這般高,股東當然皆大歡喜,例如奧思的幾位現任和前任董事,根據年報披露,截至2013年9月底,他們及其親屬所持有的股份數目合共4.77億股,約佔已發行及繳足股本的62.4%。以2013年度為例,預期每股能收取的中期和末期股息合共4仙,即是說,他們於該年收取的股息合計將是2,145.5萬元。可是,於公司長遠發展而言,我們就不禁會問,公司不需要預留一些儲備作將來投資嗎?這個問題相信要由管理層解答了。
回說奧思2013年度的業績,營業額之所以倒退,最主要的原因是旗下護膚品牌H2O+,其大陸及台灣的分銷權於2012年1月開始被收回。影響有多大?或者先講些少背景,於2011年度,當時H2O+的分銷權仍然有效,集團整體零售業務包括其他品牌的銷售收益達到5.91億元,佔集團營業額的60%之多。可是,自H2O+的分銷權被收回後,2012年度的零售收益即時下挫32.4%至只有3.99億元,佔集團營業額的份額也同時減少11.5個百分點至只有48.5%。到了2013年度影響完全展現,收益按年再減少50%至只有2億元,佔集團營業額的份額更跌至31.8%。若與2011年度分銷權未被收回時比較,2013年的零售業務收益倒退達66.2%之多,損失的營業額相當於3.91億元。也因為這個原因,大陸和台灣的營業額相繼下跌,以2013年度為例,前者急挫88.9%至只有2,185.8萬元,後者則萎縮80.8%至只有597.1萬元。
雖然零售業務這邊廂營業額倒退,但值得慶幸的是,奧思另一邊廂的美容服務業務表現不俗,即是由他們經營的水療和美容服務中心,營業額於最近3年都有增長。例如2012年度增加了7.8%至4.25億元,2013年度則放緩,但也按年增加1%至4.29億元。不過,增加的營業額卻彌補不了零售的損失。以2013年度為例,美容服務的營業額按年增加415.2萬元,但零售業務則減少2億元,相差逾47倍之多,單以營業額而言,是否有點杯水車薪的感覺?
理論上,營業額下跌不一定代表虧蝕,只要控制經營開支得宜也能賺錢的。看看零售業務的業績,分銷權未被收回的2011年度,經營溢利有5,234.3萬元,其邊際利潤率(即是經營溢利除以營業額)達8.9%,代表每賣出100元貨品,減去經營開支後能得到8.9元利潤。可是,到了2012年度,分銷權於該年被收回,零售業務開始錄得虧損,金額為1,796萬元,邊際利潤率即時變為負4.5%,代表每賣出100元貨品就要虧蝕4.5元。及至2013年度,虧損略為擴大至1,815.4萬元,邊際利潤率也進一步下跌至負9.1%。
至於美容服務業務方面,於最近3年都是集團盈利的主要來源,例如2011年度,此業務的經營溢利達到1.13億元,佔集團總額的68.3%;於2012年度金額略為增加0.7%至1.14億元,佔集團總額的比率則上升至118.8%。到了2013年度,經營溢利減少26.6%至8,340.5萬元。不過,由於零售業務萎縮關係,美容服務的業務貢獻集團總額的比率則進一步上升至127.8%。究竟為何經營溢利減少?下篇再續。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23
&&&&&&&&
說到此品牌,自然想起其分銷商奧思集團(1161),此集團除分銷幾個護膚品牌外,也同時經營水療和美容服務。該集團最近公布2013年度全年業績,雖然營業額和溢利都顯著倒退,前者下跌23.7%,後者更減少50.8%,但他們並沒有改變其高派息政策,仍然向股東慷慨大派股息,2013年度宣布的末期股息為1.5仙,加上早前派發的2.5仙中期股息,全年合共派發股息將達4仙,以每股基本盈利4.5仙計,派息比率達到89%。
翻查過去4年的財務報告,由2009年至2012年度,奧思的派息比率都在89%或以上,2011年度就最高,比率高達99%,換句話說,奧思於該年每賺到100元,當中99元就用來派發股息。一般來說,派息比率這般高,股東當然皆大歡喜,例如奧思的幾位現任和前任董事,根據年報披露,截至2013年9月底,他們及其親屬所持有的股份數目合共4.77億股,約佔已發行及繳足股本的62.4%。以2013年度為例,預期每股能收取的中期和末期股息合共4仙,即是說,他們於該年收取的股息合計將是2,145.5萬元。可是,於公司長遠發展而言,我們就不禁會問,公司不需要預留一些儲備作將來投資嗎?這個問題相信要由管理層解答了。
回說奧思2013年度的業績,營業額之所以倒退,最主要的原因是旗下護膚品牌H2O+,其大陸及台灣的分銷權於2012年1月開始被收回。影響有多大?或者先講些少背景,於2011年度,當時H2O+的分銷權仍然有效,集團整體零售業務包括其他品牌的銷售收益達到5.91億元,佔集團營業額的60%之多。可是,自H2O+的分銷權被收回後,2012年度的零售收益即時下挫32.4%至只有3.99億元,佔集團營業額的份額也同時減少11.5個百分點至只有48.5%。到了2013年度影響完全展現,收益按年再減少50%至只有2億元,佔集團營業額的份額更跌至31.8%。若與2011年度分銷權未被收回時比較,2013年的零售業務收益倒退達66.2%之多,損失的營業額相當於3.91億元。也因為這個原因,大陸和台灣的營業額相繼下跌,以2013年度為例,前者急挫88.9%至只有2,185.8萬元,後者則萎縮80.8%至只有597.1萬元。
雖然零售業務這邊廂營業額倒退,但值得慶幸的是,奧思另一邊廂的美容服務業務表現不俗,即是由他們經營的水療和美容服務中心,營業額於最近3年都有增長。例如2012年度增加了7.8%至4.25億元,2013年度則放緩,但也按年增加1%至4.29億元。不過,增加的營業額卻彌補不了零售的損失。以2013年度為例,美容服務的營業額按年增加415.2萬元,但零售業務則減少2億元,相差逾47倍之多,單以營業額而言,是否有點杯水車薪的感覺?
理論上,營業額下跌不一定代表虧蝕,只要控制經營開支得宜也能賺錢的。看看零售業務的業績,分銷權未被收回的2011年度,經營溢利有5,234.3萬元,其邊際利潤率(即是經營溢利除以營業額)達8.9%,代表每賣出100元貨品,減去經營開支後能得到8.9元利潤。可是,到了2012年度,分銷權於該年被收回,零售業務開始錄得虧損,金額為1,796萬元,邊際利潤率即時變為負4.5%,代表每賣出100元貨品就要虧蝕4.5元。及至2013年度,虧損略為擴大至1,815.4萬元,邊際利潤率也進一步下跌至負9.1%。
至於美容服務業務方面,於最近3年都是集團盈利的主要來源,例如2011年度,此業務的經營溢利達到1.13億元,佔集團總額的68.3%;於2012年度金額略為增加0.7%至1.14億元,佔集團總額的比率則上升至118.8%。到了2013年度,經營溢利減少26.6%至8,340.5萬元。不過,由於零售業務萎縮關係,美容服務的業務貢獻集團總額的比率則進一步上升至127.8%。究竟為何經營溢利減少?下篇再續。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23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4年1月21日星期二
Magnum風險因素
在會計師行工作的那些年,需要經常到客戶那裡核數,能坐在公司的日子很少,一年下來大抵沒有兩個月。記得有次返回公司,接待員姐姐還以為瓜瓜是訪客。話雖如此,能到訪不同的公司,的確能擴闊眼界,增廣見聞。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接觸得最多的客戶就是進出口貿易公司、製造廠、船務公司等,不過也有不少特別行業,論最有趣的可算是夜總會。
不過,此等「筍job」又怎會輪得到小薯仔如瓜瓜者?因此只能聽Senior在那裡出差的奇遇,他們也似乎非常受樂,皆因每次說起都會眉飛色舞,小薯仔們只有流口水的份兒。
夜總會在香港已經式微,今時今日已由「夜場」取而代之。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最近招股的Magnum(2080),不計算正計劃籌辦的那一家,他們目前在香港經營3間會所,每間容納的人數也只由172至490人不等,但2012年至2013年度的總營業額可以達到1.74億元,按年增長有26.9%之多,除稅後溢利也有2,803.4萬元,與營業額相除後得出的溢利率達到16.1%,即是每做100元生意能淨賺16.1元。香港租金高企,兼且會所只是於晚間才做生意(據報由晚上11時至翌日凌晨5時),盈利能力這般高,坦白講真是有些意想不到。
營運夜場會有甚麼風險呢?翻查招股書「風險因素」一節,放在頭位的竟然是「牌照」。當中提及到,Magnum需要領取的牌照包括小食食肆牌照、酒牌和水污染管制牌照,倘若領取不到或不能成功續期,將會嚴重影響營運。有趣的是,此風險較經營成本上升,例如員工成本和會所租約排得更高。雖然招股書沒有說過最先列出來的就等於風險最高,但一般都是這樣理解吧?於Magnum而言,這些牌照能否續期是個外在因素,極受法律法規轉變影響。不過,香港的法律環境相對穩定,至少不會像古時西漢般朝令夕改吧?況且,在香港營商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只要符合法例訂出的條件,牌照就會發出。反觀經營成本例如租約續租,香港不少業主習慣擇肥而噬,見你生意好就加租,生意不好也照樣加租,反正你不租別人也會租。風險講究影響但也同樣看重發生機會率,所以不太明白為何牌照的風險會較經營成本為高。
不過,細閱招股書後找到了答案,相信是因為Magnum有違規前科。在「往績紀錄期內的不合規事宜」一節中披露,他們曾經先後4次違反酒牌發牌條件。更重要的是,一家不屬於Magnum但由現任行政總裁管理過的會所,由於在2005年和2007年間屢次違反發牌條件,因此於2007年不獲續牌。該集團也坦言不能保證此等事件不會影響會所酒牌日後續期。究竟所謂何事?原來主要涉及會所在營業時超出酒牌的最高限定人數。那麼,Magnum目前有甚麼措施去防止再次違規,據悉他們已加強人群控制管理系統,而且還有內部監察主任負責監督。究竟這個系統如何運作,實在很有興趣想知道。
至於會所租約這個風險,看來著實不輕,因為租金對營業額的比率有上升趨勢。以2011年至2012年度為例,此比率只有15.1%,即是每做100元生意,當中15.1元就要用來支付租金。到了2012年至2013年度,此比率上升了2.4個百分點至17.4%。這還未止,看看2013年至2014年度頭5個月,此比率進一步上升至19.2%。
租金為何上升?粗略計算了一下,目前3家會所的建築面積合共30,507方呎,將2011年至2012年度的租金開支除以12個月再除以建築面積,得出來的56.4元就是每月平均呎租。依樣畫葫蘆去計算2012年至2013年度和2013年至2014年度頭5個月,每月平均呎租分別為82.8元和90.5元,推算出來的增幅分別達到46.8%和9.3%。
此外,員工成本也值得留意,皆因對營業額比率的升幅較租金更過之而無不及。於2011年至2012年度,每做100元生意,員工成本只佔當中的11.9元。可是,2012年至2013年度已經上升至17.9元,2013年至2014年度頭5個月進一步飆升至24.5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員工數目增加,以及平均年薪上升。以2012年至2013年度為例,員工數目按年增加了41.4%,至263人,平均年薪也增加了34.8%,至11.8萬元。
如此看來,Magnum也和其他港企一樣,盈利難逃租金和工資這雙魔掌。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21
&&&&&&&&
不過,此等「筍job」又怎會輪得到小薯仔如瓜瓜者?因此只能聽Senior在那裡出差的奇遇,他們也似乎非常受樂,皆因每次說起都會眉飛色舞,小薯仔們只有流口水的份兒。
夜總會在香港已經式微,今時今日已由「夜場」取而代之。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最近招股的Magnum(2080),不計算正計劃籌辦的那一家,他們目前在香港經營3間會所,每間容納的人數也只由172至490人不等,但2012年至2013年度的總營業額可以達到1.74億元,按年增長有26.9%之多,除稅後溢利也有2,803.4萬元,與營業額相除後得出的溢利率達到16.1%,即是每做100元生意能淨賺16.1元。香港租金高企,兼且會所只是於晚間才做生意(據報由晚上11時至翌日凌晨5時),盈利能力這般高,坦白講真是有些意想不到。
營運夜場會有甚麼風險呢?翻查招股書「風險因素」一節,放在頭位的竟然是「牌照」。當中提及到,Magnum需要領取的牌照包括小食食肆牌照、酒牌和水污染管制牌照,倘若領取不到或不能成功續期,將會嚴重影響營運。有趣的是,此風險較經營成本上升,例如員工成本和會所租約排得更高。雖然招股書沒有說過最先列出來的就等於風險最高,但一般都是這樣理解吧?於Magnum而言,這些牌照能否續期是個外在因素,極受法律法規轉變影響。不過,香港的法律環境相對穩定,至少不會像古時西漢般朝令夕改吧?況且,在香港營商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只要符合法例訂出的條件,牌照就會發出。反觀經營成本例如租約續租,香港不少業主習慣擇肥而噬,見你生意好就加租,生意不好也照樣加租,反正你不租別人也會租。風險講究影響但也同樣看重發生機會率,所以不太明白為何牌照的風險會較經營成本為高。
不過,細閱招股書後找到了答案,相信是因為Magnum有違規前科。在「往績紀錄期內的不合規事宜」一節中披露,他們曾經先後4次違反酒牌發牌條件。更重要的是,一家不屬於Magnum但由現任行政總裁管理過的會所,由於在2005年和2007年間屢次違反發牌條件,因此於2007年不獲續牌。該集團也坦言不能保證此等事件不會影響會所酒牌日後續期。究竟所謂何事?原來主要涉及會所在營業時超出酒牌的最高限定人數。那麼,Magnum目前有甚麼措施去防止再次違規,據悉他們已加強人群控制管理系統,而且還有內部監察主任負責監督。究竟這個系統如何運作,實在很有興趣想知道。
至於會所租約這個風險,看來著實不輕,因為租金對營業額的比率有上升趨勢。以2011年至2012年度為例,此比率只有15.1%,即是每做100元生意,當中15.1元就要用來支付租金。到了2012年至2013年度,此比率上升了2.4個百分點至17.4%。這還未止,看看2013年至2014年度頭5個月,此比率進一步上升至19.2%。
租金為何上升?粗略計算了一下,目前3家會所的建築面積合共30,507方呎,將2011年至2012年度的租金開支除以12個月再除以建築面積,得出來的56.4元就是每月平均呎租。依樣畫葫蘆去計算2012年至2013年度和2013年至2014年度頭5個月,每月平均呎租分別為82.8元和90.5元,推算出來的增幅分別達到46.8%和9.3%。
此外,員工成本也值得留意,皆因對營業額比率的升幅較租金更過之而無不及。於2011年至2012年度,每做100元生意,員工成本只佔當中的11.9元。可是,2012年至2013年度已經上升至17.9元,2013年至2014年度頭5個月進一步飆升至24.5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員工數目增加,以及平均年薪上升。以2012年至2013年度為例,員工數目按年增加了41.4%,至263人,平均年薪也增加了34.8%,至11.8萬元。
如此看來,Magnum也和其他港企一樣,盈利難逃租金和工資這雙魔掌。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21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4年1月17日星期五
為何中綠由盈轉虧(二)
上篇提及,中國綠色食品(904)主要依靠「品牌飲料產品」業務賺錢,但原材料成本高企令盈利被蠶食。其實,翻閱中綠的中期業績公告,其他銷售成本包括直接勞工成本及原設備製造商之加工費也有顯著升幅。
截至2013年10月的首6個月,「品牌飲料產品」的直接勞工成本是620.6萬元(人民幣,下同),較2012年同期增加47.6%。升幅看起來很大,但不要忘記,生意做多了,營業額和銷售成本按理一併上升,因此看銷售成本時,我們應找出成本對營業額的比例。於2013年上半年度,勞工成本對營業額的比率是0.7%,即是在每100元銷售中,2013年所花勞工成本是0.7元,較2012年度同期的0.6%其實只增0.1個百分點,反映實際加幅與營業額同步。
至於原設備製造商之加工費,簡單來說,即是代工生產費,2013年上半年度成本急增86.3%至6,218萬元,以金額來說,其升幅最高。若計算此項成本對營業額的比率又如何?該期間為7.3%,較2012年度同期的4.9%急升2.4個百分點。管理層解釋,增加原因主要是期內出售飲料產品中,由代工生產商製造的比重較高所致。雖然「品牌飲料產品」營業額於期內增長25%,但原材料和加工費的升幅更大,令毛利受壓而被蠶食。
回說集團整體表現,中綠2013年上半年度之所以由盈轉為6,332.7萬元虧損,除了營業額下跌導致毛利減少外,期內還有一項為數4,615萬元的特殊虧損。按財務報表附註披露,涉及「物業、廠房及設備確認之減值虧損」。雖然公告未有透露詳情,但回看早前發出的盈利警告,相信出售附屬公司而需要作出虧損撥備有關。若不計算此項特殊項目,除稅前溢利將有2,949.1萬元,雖然與2012年同期的2.15億元比較還差很遠,但至少不用虧蝕。
除此以外,經營開支增加也是造成虧損的原因之一。例如銷售及分銷開支,2013年上半年度有1.85億元,雖然期內所花金額只增加2.1%,但與營業額的比率卻上升2.2個百分點至16.9%。一般及行政開支的情況也一樣,金額於期內增加了15.3%,與營業額的比率也增加2個百分點至8.8%,數值變化反映出經營開支增加較營業額快,是個不利的訊號。至於上述經營開支為何增加,公告並沒有詳細解釋。
可謂好景不常,除了毛利下跌,期內出現特殊虧損,經營開支增加外,中綠也因為可換股債券自2013年4月中起違約,因此需要支付額外的違約利息付款,造成財務成本大幅增加。2013年上半年度的融資成本是7,429.3萬元,較2012年度同期躍升47.7%之多。為了解決違約問題,中綠為舊債券進行重組,除了向債券持有人合共支付了4.184億元外,於2013年7月還發行了兩批新債券,金額合共10.31億元。
中綠的財務狀況其實也惹人關注,特別是變現能力,截至2013年10月,流動資產總額是11.61億元,流動負債卻達到15.19億元,兩者相除後得出的流動資產負債比率只有0.8,雖然此比率與上個年度年結日(即2013年4月)的0.5相比有所改善,但若將存貨從比率中撇除再重新計算,出來的速動比率就只有0.7,明顯低於1的合格水平。換句話說,若將所有流動資產變現,也不足以支付所有流動負債。
其實看資金回籠時間,已經估計得到中綠的流動資金出現壓力,皆因其存貨周轉期由2012年上半年度的15天增加了2天,至2013年上半年度的17天,同期應收帳款周轉期則由4天增加4天,至8天。將兩個周轉期加起來得出的25天,代表產品由製造、賣出以至收款的回籠時間,此數較2012年上半年度多出了6天之多。
這就難怪中綠於期內增加了為數3.05億元的借貸,因此令借貸比率由2012年年結日的35%增加至2013年上半年度的41.2%。因此可以預期,融資成本將繼續成為中綠的重大開支,並進一步影響溢利。有幾嚴重?2013年上半年度的經營溢利只有5,763.4萬元,但融資成本卻達7,429.3萬元,即使以2012年度的5,028.5萬元計算,賺來的利潤差不多全數支付利息開支。中綠能否虧轉盈,不妨留待今年下半年公布全年業績時跟進。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17
&&&&&&&&
截至2013年10月的首6個月,「品牌飲料產品」的直接勞工成本是620.6萬元(人民幣,下同),較2012年同期增加47.6%。升幅看起來很大,但不要忘記,生意做多了,營業額和銷售成本按理一併上升,因此看銷售成本時,我們應找出成本對營業額的比例。於2013年上半年度,勞工成本對營業額的比率是0.7%,即是在每100元銷售中,2013年所花勞工成本是0.7元,較2012年度同期的0.6%其實只增0.1個百分點,反映實際加幅與營業額同步。
至於原設備製造商之加工費,簡單來說,即是代工生產費,2013年上半年度成本急增86.3%至6,218萬元,以金額來說,其升幅最高。若計算此項成本對營業額的比率又如何?該期間為7.3%,較2012年度同期的4.9%急升2.4個百分點。管理層解釋,增加原因主要是期內出售飲料產品中,由代工生產商製造的比重較高所致。雖然「品牌飲料產品」營業額於期內增長25%,但原材料和加工費的升幅更大,令毛利受壓而被蠶食。
回說集團整體表現,中綠2013年上半年度之所以由盈轉為6,332.7萬元虧損,除了營業額下跌導致毛利減少外,期內還有一項為數4,615萬元的特殊虧損。按財務報表附註披露,涉及「物業、廠房及設備確認之減值虧損」。雖然公告未有透露詳情,但回看早前發出的盈利警告,相信出售附屬公司而需要作出虧損撥備有關。若不計算此項特殊項目,除稅前溢利將有2,949.1萬元,雖然與2012年同期的2.15億元比較還差很遠,但至少不用虧蝕。
除此以外,經營開支增加也是造成虧損的原因之一。例如銷售及分銷開支,2013年上半年度有1.85億元,雖然期內所花金額只增加2.1%,但與營業額的比率卻上升2.2個百分點至16.9%。一般及行政開支的情況也一樣,金額於期內增加了15.3%,與營業額的比率也增加2個百分點至8.8%,數值變化反映出經營開支增加較營業額快,是個不利的訊號。至於上述經營開支為何增加,公告並沒有詳細解釋。
可謂好景不常,除了毛利下跌,期內出現特殊虧損,經營開支增加外,中綠也因為可換股債券自2013年4月中起違約,因此需要支付額外的違約利息付款,造成財務成本大幅增加。2013年上半年度的融資成本是7,429.3萬元,較2012年度同期躍升47.7%之多。為了解決違約問題,中綠為舊債券進行重組,除了向債券持有人合共支付了4.184億元外,於2013年7月還發行了兩批新債券,金額合共10.31億元。
中綠的財務狀況其實也惹人關注,特別是變現能力,截至2013年10月,流動資產總額是11.61億元,流動負債卻達到15.19億元,兩者相除後得出的流動資產負債比率只有0.8,雖然此比率與上個年度年結日(即2013年4月)的0.5相比有所改善,但若將存貨從比率中撇除再重新計算,出來的速動比率就只有0.7,明顯低於1的合格水平。換句話說,若將所有流動資產變現,也不足以支付所有流動負債。
其實看資金回籠時間,已經估計得到中綠的流動資金出現壓力,皆因其存貨周轉期由2012年上半年度的15天增加了2天,至2013年上半年度的17天,同期應收帳款周轉期則由4天增加4天,至8天。將兩個周轉期加起來得出的25天,代表產品由製造、賣出以至收款的回籠時間,此數較2012年上半年度多出了6天之多。
這就難怪中綠於期內增加了為數3.05億元的借貸,因此令借貸比率由2012年年結日的35%增加至2013年上半年度的41.2%。因此可以預期,融資成本將繼續成為中綠的重大開支,並進一步影響溢利。有幾嚴重?2013年上半年度的經營溢利只有5,763.4萬元,但融資成本卻達7,429.3萬元,即使以2012年度的5,028.5萬元計算,賺來的利潤差不多全數支付利息開支。中綠能否虧轉盈,不妨留待今年下半年公布全年業績時跟進。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17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4年1月16日星期四
為何中綠由盈轉虧(一)
瓜瓜自小就愛吃粗糧,例如紅豆、綠豆、花生等的堅果和榖類食物,利用它們來製作出各式食品,不單可口味美,而且容易烹調。小時候,先母就最愛煮紅豆沙,每次都弄一大鍋,並且用湯碗盛得滿滿的給我們吃,剩下的就放入雪櫃,待翌日加入花奶,變成自家製紅豆冰,是炎炎夏日的消暑良方。
記得某次要到歐洲出差不多3個月,大家餐餐啃麵包吃意粉,實在撐不下去,猛然醒起行季中有包從香港帶過來的喳咋材料包,借用當地同事的廚房煮之,並即席分享,大夥兒吃到笑逐顏開。
說起粗糧就想起中國綠色食品(904),近期的負面新聞可算不少,例如2011年曾被大行質疑旗下某產品的銷情,最近於2013年5月更遭證監會調查,根據上市公告,調查涉及中綠於去年有否履行內幕消息的披露責任,是否未有向股東提供相關資料,以及管理層是否曾經對公司及股東作出不當行為等。公告也同時透露,當時證監會還根據搜查令到中綠的辦公室進行搜證,並且取走有關文件。
除此以外,他們於2013年12月初發出盈利警告,預示截至去年10月底的中期業績將會出現轉盈為虧,當時解釋的原因包括「品牌飲料產品」的原材料及勞動成本增加,因此令經營溢利減少;「新鮮農產品及經加工產品」的收益減少,減去經營開支後更出現虧損;長期預付租金的攤銷開支增加;因可換股債劵違約而支付違約利息;以及出售附屬公司而需要作虧損撥備。
究竟具體情況如何?或許看看2013年12月底發出的中期業績通告。該集團截至去年10月底止,中期營業額錄得10.96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跌11.3%,這相當於少賺了1.4億元。
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新鮮農產品及經加工產品」的銷量倒退62.3%至只有1.74億元,失去的營業額達2.87億元之多。此業務主要是生產和售賣新鮮蔬菜和罐裝及冷凍品,減去銷售成本及相關經營開支後,期內更錄得33.6萬元虧損,較2012年度同期的1.25億元經營溢利比較,業績下滑100.3%。
根據管理層解釋,因為中日兩國外交關係緊張,以及人民幣兌日圓持續升值,影響該集團將產品出口至日本的業務。情況有幾嚴重?看看售予中國進出口公司的營業額,上半年度暴跌93.8%,至只有1,458.3萬元。此外,看看日圓和人民幣的交叉匯價,2013年5月至10月的平均中間價,是每100日圓兌6.23元人民幣,2012年同期則是8.01元人民幣,單是匯價已經令營業額下跌22%。不單如此,管理層還在公告中透露,目前出口業務尚無任何復甦跡象,此業務的情況看來不太樂觀。
除此以外,「品牌食品產品」的銷量也在倒退,此業務主要是生產和售賣大米及火鍋配料,期內營業額減少23.1%至7,428.6萬元,經營溢利的表現就更差,期內只錄得108.4萬元,與2012年度同期的2,189.6萬元比較倒退了95%。按公告解釋,由於此業務仍處於早期階段,品牌尚未獲得市場認可,因此需求較為波動。不過,由於此業務的銷售只佔集團營業額的6.8%,相對來說影響有限。
可幸的是,因「品牌飲料產品」銷售理想,期內營業額增加了25%至8.48億元,額外賺到的1.7億元,抵消了上述兩項業務的部分損失。不過,減去銷售成本和經營開支後,期內經營溢利只增加9.1%至1.6億元。
一般來說,因銷量增加,銷售成本也會隨之而增加,只要其升幅低於營業額的就能保住毛利率。不過,中綠的情況就不太理想,期內銷售成本增加42.8%,升幅明顯高於營業額,因此毛利率由2012年度同期的48.7%,減少7.3個百分點至只有41.3%。
銷售成本增加主要來自原材料成本大增,當中包括糖及多種粗糧例如綠豆、紅豆、核桃、燕麥、花生及甜玉米等。此項成本於期內達到2.13億元,按年增加61.7%,對營業額的比率更達到25.1%,較2012年度同期增加了5.7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在每100元的銷售中,2012年度花在原材料的成本只需19.4元,2013年度則升至25.1元。根據管理層解釋,此乃受到通脹影響。
綜合而言,中綠主要依靠「品牌飲料產品」賺錢,但在原材料等成本高企情況下,盈利漸漸被蠶食。其他方面的表現如何,下篇繼續探討。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16
&&&&&&&&
記得某次要到歐洲出差不多3個月,大家餐餐啃麵包吃意粉,實在撐不下去,猛然醒起行季中有包從香港帶過來的喳咋材料包,借用當地同事的廚房煮之,並即席分享,大夥兒吃到笑逐顏開。
說起粗糧就想起中國綠色食品(904),近期的負面新聞可算不少,例如2011年曾被大行質疑旗下某產品的銷情,最近於2013年5月更遭證監會調查,根據上市公告,調查涉及中綠於去年有否履行內幕消息的披露責任,是否未有向股東提供相關資料,以及管理層是否曾經對公司及股東作出不當行為等。公告也同時透露,當時證監會還根據搜查令到中綠的辦公室進行搜證,並且取走有關文件。
除此以外,他們於2013年12月初發出盈利警告,預示截至去年10月底的中期業績將會出現轉盈為虧,當時解釋的原因包括「品牌飲料產品」的原材料及勞動成本增加,因此令經營溢利減少;「新鮮農產品及經加工產品」的收益減少,減去經營開支後更出現虧損;長期預付租金的攤銷開支增加;因可換股債劵違約而支付違約利息;以及出售附屬公司而需要作虧損撥備。
究竟具體情況如何?或許看看2013年12月底發出的中期業績通告。該集團截至去年10月底止,中期營業額錄得10.96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跌11.3%,這相當於少賺了1.4億元。
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新鮮農產品及經加工產品」的銷量倒退62.3%至只有1.74億元,失去的營業額達2.87億元之多。此業務主要是生產和售賣新鮮蔬菜和罐裝及冷凍品,減去銷售成本及相關經營開支後,期內更錄得33.6萬元虧損,較2012年度同期的1.25億元經營溢利比較,業績下滑100.3%。
根據管理層解釋,因為中日兩國外交關係緊張,以及人民幣兌日圓持續升值,影響該集團將產品出口至日本的業務。情況有幾嚴重?看看售予中國進出口公司的營業額,上半年度暴跌93.8%,至只有1,458.3萬元。此外,看看日圓和人民幣的交叉匯價,2013年5月至10月的平均中間價,是每100日圓兌6.23元人民幣,2012年同期則是8.01元人民幣,單是匯價已經令營業額下跌22%。不單如此,管理層還在公告中透露,目前出口業務尚無任何復甦跡象,此業務的情況看來不太樂觀。
除此以外,「品牌食品產品」的銷量也在倒退,此業務主要是生產和售賣大米及火鍋配料,期內營業額減少23.1%至7,428.6萬元,經營溢利的表現就更差,期內只錄得108.4萬元,與2012年度同期的2,189.6萬元比較倒退了95%。按公告解釋,由於此業務仍處於早期階段,品牌尚未獲得市場認可,因此需求較為波動。不過,由於此業務的銷售只佔集團營業額的6.8%,相對來說影響有限。
可幸的是,因「品牌飲料產品」銷售理想,期內營業額增加了25%至8.48億元,額外賺到的1.7億元,抵消了上述兩項業務的部分損失。不過,減去銷售成本和經營開支後,期內經營溢利只增加9.1%至1.6億元。
一般來說,因銷量增加,銷售成本也會隨之而增加,只要其升幅低於營業額的就能保住毛利率。不過,中綠的情況就不太理想,期內銷售成本增加42.8%,升幅明顯高於營業額,因此毛利率由2012年度同期的48.7%,減少7.3個百分點至只有41.3%。
銷售成本增加主要來自原材料成本大增,當中包括糖及多種粗糧例如綠豆、紅豆、核桃、燕麥、花生及甜玉米等。此項成本於期內達到2.13億元,按年增加61.7%,對營業額的比率更達到25.1%,較2012年度同期增加了5.7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在每100元的銷售中,2012年度花在原材料的成本只需19.4元,2013年度則升至25.1元。根據管理層解釋,此乃受到通脹影響。
綜合而言,中綠主要依靠「品牌飲料產品」賺錢,但在原材料等成本高企情況下,盈利漸漸被蠶食。其他方面的表現如何,下篇繼續探討。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16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4年1月14日星期二
財政儲備雜談
早前財爺曾俊華被批評太過守財,更被冠以「大罪人」之名,不知是否為了此事,因此其辦公室推出一系列名為《Johnny財政博客》的動畫,旨在介紹特區政府的理財方法,第一集講的內容就是財政儲備。有趣的是,動畫一開首似乎在反駁政府守財之說,例如當中的文字介紹提到,不少人認為政府有7,000多億元財政儲備是太多,應該妥善利用部分儲備去造福社會。可是,儲備其實需要維持政府日常開支,還舉出實例說,香港回歸時儲備足夠政府維持27個月的開支,現在下降至只夠20個月。財爺像在訴說,我使錢較回歸前更多。由此看來,財爺有心洗掉大罪人之污名。
雖然財爺這樣說沒有錯,假設沒有收入的話,儲備的確會有用完的一天。不過,現實是儲備經常都有收入流入以維持一定水平。在動畫中財爺用了豬仔錢罌來比喻財政儲備,看來就不太貼切了。為甚麼?用過錢罌的都會知道,其設計是「入錢容易,出錢麻煩」,我們習慣將用剩的零錢放進錢罌,當有需要時才打破它或扭開小蓋取錢,正常來說不會將錢罌當成錢包用吧?
或許以多層大廈的水箱做例子,食水會先儲在大廈天台的水箱內,之後再經管道送到每層樓的各個單位,水箱的儲水量經常會維持在某一水平,萬一街外供水服務突然暫停,水箱也能夠短暫應付單位的用水需要。這個水箱就像財政儲備,不斷有食水流出,但同時也有食水流入,我們政府這個就特別大,就算停水也足夠運作20個月之久。
所謂財政儲備不是甚麼理財秘技,說得簡單一點其實即是儲蓄。不論是政府和企業,機構和個人,儲蓄都是良好理財的基本技巧。「餐搵餐食餐餐清」甚至「先使未來錢」都不是健康的理財方法,就好像雪櫃內的汽水果汁等飲品,家中經常存有一定數量,少了就會補上,否則沒得喝。不過這還是小事,若換了是家用廁紙,家中沒有多儲幾卷以備不時之需,應召大自然呼喚此等「大事」後,突然才發覺沒有得用,後果如何就不用多說了吧?
在企業會計上,財政儲蓄屬於股本權益,泛指股份以外的其他帳項,其構成主要分兩類,一是通過股東集資,例如股本溢價(share premium)和法定儲備金;二是通過溢利,例如盈利滾存。一般來說,企業都可以自由劃撥或動用儲備,以盈利滾存為例,有些企業每年會拿出某個百分比的溢利向股東派息,餘額就留下來作企業發展之用。
就好像本報《am730》,施老闆就公開透露,公司每年將三分之一的溢利用作派息,另外的三分之一用以員工獎勵,剩下的三分一就撥到儲備作公司日後發展。
不過,也有不少地方是有明文規定儲備要如何操作,例如內地,公司法要求公司制企業需要每年提取10%的稅後溢利至「法定盈餘公積金」,當公積金達到註冊資本的50%時就不再提取。此外,公積金的用途也有限制,例如只能夠用作彌補企業虧損,以及增加資本。此外,雖然企業也可以動用此公積金來向股東派發股息,但有嚴格限制,包括公積金在彌補虧損後仍需有結餘;股息不能超過股票面值的6%,以及派發股息後公積金的結餘不得低於註冊資本的25%。
至於政府或非利潤機構,財政儲備主要來自每年的財政盈餘。例如全球最大的13家船東互保協會,他們的營運目的就是透過互助保險(Mutual insurance)方式來互保。例如協會會員的船舶出了事故,協會內其他會員將共同分擔此船的賠償開支。因此,每年繳交的保費將視乎當年的索賠情況徵收。一般來說,協會的保費收益加上投資收益,再減去索賠開支和營運開支後,若得出盈餘就會撥到儲備,若不幸出現赤字,按理是需要再向船東徵收額外保費。可是,若果儲備足夠,協會就能動用它去彌補赤字。
回說香港的財政儲備,財爺最近在其網誌透露,香港人口老化問題令勞動人口比例下降,預期政府收入將逐漸減少,但公共財政開支愈來愈大,此消彼長下勢必對香港的公共財政構成沉重壓力。財爺還預告,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會公布如何規劃,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14
&&&&&&&&
雖然財爺這樣說沒有錯,假設沒有收入的話,儲備的確會有用完的一天。不過,現實是儲備經常都有收入流入以維持一定水平。在動畫中財爺用了豬仔錢罌來比喻財政儲備,看來就不太貼切了。為甚麼?用過錢罌的都會知道,其設計是「入錢容易,出錢麻煩」,我們習慣將用剩的零錢放進錢罌,當有需要時才打破它或扭開小蓋取錢,正常來說不會將錢罌當成錢包用吧?
或許以多層大廈的水箱做例子,食水會先儲在大廈天台的水箱內,之後再經管道送到每層樓的各個單位,水箱的儲水量經常會維持在某一水平,萬一街外供水服務突然暫停,水箱也能夠短暫應付單位的用水需要。這個水箱就像財政儲備,不斷有食水流出,但同時也有食水流入,我們政府這個就特別大,就算停水也足夠運作20個月之久。
所謂財政儲備不是甚麼理財秘技,說得簡單一點其實即是儲蓄。不論是政府和企業,機構和個人,儲蓄都是良好理財的基本技巧。「餐搵餐食餐餐清」甚至「先使未來錢」都不是健康的理財方法,就好像雪櫃內的汽水果汁等飲品,家中經常存有一定數量,少了就會補上,否則沒得喝。不過這還是小事,若換了是家用廁紙,家中沒有多儲幾卷以備不時之需,應召大自然呼喚此等「大事」後,突然才發覺沒有得用,後果如何就不用多說了吧?
在企業會計上,財政儲蓄屬於股本權益,泛指股份以外的其他帳項,其構成主要分兩類,一是通過股東集資,例如股本溢價(share premium)和法定儲備金;二是通過溢利,例如盈利滾存。一般來說,企業都可以自由劃撥或動用儲備,以盈利滾存為例,有些企業每年會拿出某個百分比的溢利向股東派息,餘額就留下來作企業發展之用。
就好像本報《am730》,施老闆就公開透露,公司每年將三分之一的溢利用作派息,另外的三分之一用以員工獎勵,剩下的三分一就撥到儲備作公司日後發展。
不過,也有不少地方是有明文規定儲備要如何操作,例如內地,公司法要求公司制企業需要每年提取10%的稅後溢利至「法定盈餘公積金」,當公積金達到註冊資本的50%時就不再提取。此外,公積金的用途也有限制,例如只能夠用作彌補企業虧損,以及增加資本。此外,雖然企業也可以動用此公積金來向股東派發股息,但有嚴格限制,包括公積金在彌補虧損後仍需有結餘;股息不能超過股票面值的6%,以及派發股息後公積金的結餘不得低於註冊資本的25%。
至於政府或非利潤機構,財政儲備主要來自每年的財政盈餘。例如全球最大的13家船東互保協會,他們的營運目的就是透過互助保險(Mutual insurance)方式來互保。例如協會會員的船舶出了事故,協會內其他會員將共同分擔此船的賠償開支。因此,每年繳交的保費將視乎當年的索賠情況徵收。一般來說,協會的保費收益加上投資收益,再減去索賠開支和營運開支後,若得出盈餘就會撥到儲備,若不幸出現赤字,按理是需要再向船東徵收額外保費。可是,若果儲備足夠,協會就能動用它去彌補赤字。
回說香港的財政儲備,財爺最近在其網誌透露,香港人口老化問題令勞動人口比例下降,預期政府收入將逐漸減少,但公共財政開支愈來愈大,此消彼長下勢必對香港的公共財政構成沉重壓力。財爺還預告,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會公布如何規劃,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14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4年1月13日星期一
會計黑魔法之一:沖個靚涼
哈利波特在霍格華兹的第一個學年,就需要修讀黑魔法防禦術,為的就是要抵禦邪惡的黑魔法師。雖然哈利波特不會使用黑魔法,但卻要有深切的認識,否則不能使用有效的魔法去抵禦。當然,這些只是小說橋段,但在現實世界中,卻有會計黑魔法(Accounting magic)這回事。
所謂會計黑魔法,又或者近年興起的「創意會計(Creative accounting)」,其實都是「盈利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的別稱,旨在將企業財務報表內的數字用各種手法舞高弄低。聽說現在某些大學課程設有創意會計學科,專門研究其原因、手法和影響。瓜瓜在學時沒有正式修習過,但在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學到了一些。有一點值得留,「盈利管理」有別於「造假數」,後者是犯法,前者卻是合法,即是在符合法例和會計準則下進行。
記得第一個學到的黑魔法叫「Big bath」,有人翻譯成「洗大澡」或「巨額沖銷」,個人認為「沖個靚涼」也可以吧!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將所有不好的東西全放在同一年的業績中,重點是要一次過「曬冷」,千萬不要「唧牙膏」。例如某公司今年業績錄得虧損,消息公布後股價必然大跌。不過,無論公司蝕100萬元還是1000萬元,股價一樣都會下跌。既然如此,就盡量將今年的虧損擴大。最重要的是,由於今年的數值將會用來衡量明年的業績,今年愈差代表明年的基數愈低,即使明年只有寸進甚或原地踏步,但因為基數低的關係,就能夠造成明年轉好或大升的假象。
等等,不是有會計準則的嗎?的確有的,但準則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彈性,而且在不少情況下,例如是企業重組和出售不良資產等,都需依賴企業管理層去估算,因此造就空間去做Big bath。
除了「沖個靚涼」外,還有其他會計黑魔法嗎?當然有,下篇續談。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1-10
&&&&&&&&
所謂會計黑魔法,又或者近年興起的「創意會計(Creative accounting)」,其實都是「盈利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的別稱,旨在將企業財務報表內的數字用各種手法舞高弄低。聽說現在某些大學課程設有創意會計學科,專門研究其原因、手法和影響。瓜瓜在學時沒有正式修習過,但在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學到了一些。有一點值得留,「盈利管理」有別於「造假數」,後者是犯法,前者卻是合法,即是在符合法例和會計準則下進行。
記得第一個學到的黑魔法叫「Big bath」,有人翻譯成「洗大澡」或「巨額沖銷」,個人認為「沖個靚涼」也可以吧!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將所有不好的東西全放在同一年的業績中,重點是要一次過「曬冷」,千萬不要「唧牙膏」。例如某公司今年業績錄得虧損,消息公布後股價必然大跌。不過,無論公司蝕100萬元還是1000萬元,股價一樣都會下跌。既然如此,就盡量將今年的虧損擴大。最重要的是,由於今年的數值將會用來衡量明年的業績,今年愈差代表明年的基數愈低,即使明年只有寸進甚或原地踏步,但因為基數低的關係,就能夠造成明年轉好或大升的假象。
等等,不是有會計準則的嗎?的確有的,但準則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彈性,而且在不少情況下,例如是企業重組和出售不良資產等,都需依賴企業管理層去估算,因此造就空間去做Big bath。
除了「沖個靚涼」外,還有其他會計黑魔法嗎?當然有,下篇續談。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01-10
&&&&&&&&
Labels:
Education Post《專.業.人-會計篇》
2014年1月10日星期五
再論核數師監管改革
早前寫了幾篇關於核數師改革的文章,刊出以後收到不少朋友的意見,支持和反對的都有,其中有朋友認為,我們在保護行業利益而拒絕改革。不知其他同道如何想,但若細閱過拙作的話,都會知道瓜瓜從來是支持改革的,反對只是目前這個改革方案。
又有朋友認為,雖然方案並不完美,但可以先進行,其他細節留待日後再微調。這個瓜瓜當然同意,但不要忘記,說得上在將來微調,先決條件是改革方向和框架至少要正確。可是,看看目前的方案,看來看去,除了旨在廢掉會計師公會的權力,而另起爐灶外,實在看不出還有甚麼目的。本來呢,權力轉移這些高層次問題,我們這些蟻民其實沒有甚麼話語權,但方案實在有不公平的地方,而且比目前的自我監管模式倒退,我們就不能袖手旁觀了。
不論公共機構還是私人企業,適當的職責分工(Segregation of duties)是內部控制的必要手段,最為會計師重視。可是,目前的改革方案偏偏在這裡出問題,說的就是日後成立的獨立監管機構(IOB)將會集警察和法官於一身。日常巡查和調查是她,判罰又是她,沒有權力制衡,比現在由財匯局負責調查,公會負責判審的安排更差。為甚麼方案會有這樣的構思?相信是要加快個案處理程序。無他,因目前有些個案的進度實在拖得太久,就以最近胡定旭案為例,公會查了10年,直至最近才裁定他專業失責。由於不知箇中原委,因此不能說是「自己人維威惠」的問題,但是坊間已經認定是監管漏洞了。
不過,問題的重點是我們應否以「快」來犧牲權力制衡。於核數師而言,牽涉違規被查絕對是件大事,不單影響以後能否繼續執業,對事業前途甚至生計更是致命打擊,因此不能一味求快而放棄權力制衡。
舉個例子,若有人被懷疑偷竊,警察拉人後隨即換上法官服判案,調查是他,判罪是他,判刑也是他,警察法官一條龍的確很快,但問題出在哪裡?若果他像包青天般鐵面無私,不受權貴左右當然沒有甚麼問題,但誰能保證個個是包青天?即使能夠保證,人始終不是機械,若出現誤判怎麼辦?
以為這樣一條龍叫快?未算!未審先判才叫快!日後財匯局還擁有一項權力,只須依據收集到的部分資料,就可以通知公會暫停對某核數師的首次註冊或註冊續期,連審理和解釋也慳掉。
有朋友說,只要有上訴機制甚至司法覆核就能避免誤判,因此不會出現不公平。實際是否如此?到時核數師牌已被吊銷,又要繳納巨額罰款,隨時還要面對客戶的無上限索償,名譽和財政均受損害,核數師行隨時裁員兼倒閉,還有能力去上訴及提出司法覆核?
不用說得太遠,政府拒絕發出免費電視台牌照給港視,這個例子還未夠清楚?到時候IOB發言人也可以說:「有關核數師行可以透過法院提出司法覆核」,再「哽咽」地加一句「我聽到有核數師行職員被裁感到不開心」,看到這樣的鱷魚淚,你又如何想?
還有一點,發覺不少業內朋友都是出於對公會的不滿,因此贊成目前的改革方案。坦白講,論對公會的不滿,相信瓜瓜不比別人少,回想起那些年的日子,當時公會還未有自己的專業資格考試,仍是和ACCA舉辦聯考的時代,當年公會對我們這些學生會員的服務態度,就令初出茅廬的瓜瓜大開眼界。當時通訊不如現在般發達,只能親身上公會查詢有關考試詳情。可是,多問一條問題也給人「黑臉」回應,而且更親眼目睹過,有學生會員給職員呼喝。
此外,公會會員服務也一向為人詬病,覺得每年繳交的會費是Sunk cost。其實公會的表現於近年已見改善,特別是這一年,溝通和維護會員權益方面已明顯進步了很多。不是要為公會說好話,相信不少朋友也聽過瓜瓜和公會曾有過節,但一件事還一件事,若不滿公會表現,可以行使你的投票權選出有能之士當理事,但核數師監管制度改革是大事,因你不喜歡公會而想她「衰」,到頭來受害的其實你自己。
今天是改革諮詢期的最後一天,無論想法如何,請提出你的意見。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10
&&&&&&&&
又有朋友認為,雖然方案並不完美,但可以先進行,其他細節留待日後再微調。這個瓜瓜當然同意,但不要忘記,說得上在將來微調,先決條件是改革方向和框架至少要正確。可是,看看目前的方案,看來看去,除了旨在廢掉會計師公會的權力,而另起爐灶外,實在看不出還有甚麼目的。本來呢,權力轉移這些高層次問題,我們這些蟻民其實沒有甚麼話語權,但方案實在有不公平的地方,而且比目前的自我監管模式倒退,我們就不能袖手旁觀了。
不論公共機構還是私人企業,適當的職責分工(Segregation of duties)是內部控制的必要手段,最為會計師重視。可是,目前的改革方案偏偏在這裡出問題,說的就是日後成立的獨立監管機構(IOB)將會集警察和法官於一身。日常巡查和調查是她,判罰又是她,沒有權力制衡,比現在由財匯局負責調查,公會負責判審的安排更差。為甚麼方案會有這樣的構思?相信是要加快個案處理程序。無他,因目前有些個案的進度實在拖得太久,就以最近胡定旭案為例,公會查了10年,直至最近才裁定他專業失責。由於不知箇中原委,因此不能說是「自己人維威惠」的問題,但是坊間已經認定是監管漏洞了。
不過,問題的重點是我們應否以「快」來犧牲權力制衡。於核數師而言,牽涉違規被查絕對是件大事,不單影響以後能否繼續執業,對事業前途甚至生計更是致命打擊,因此不能一味求快而放棄權力制衡。
舉個例子,若有人被懷疑偷竊,警察拉人後隨即換上法官服判案,調查是他,判罪是他,判刑也是他,警察法官一條龍的確很快,但問題出在哪裡?若果他像包青天般鐵面無私,不受權貴左右當然沒有甚麼問題,但誰能保證個個是包青天?即使能夠保證,人始終不是機械,若出現誤判怎麼辦?
以為這樣一條龍叫快?未算!未審先判才叫快!日後財匯局還擁有一項權力,只須依據收集到的部分資料,就可以通知公會暫停對某核數師的首次註冊或註冊續期,連審理和解釋也慳掉。
有朋友說,只要有上訴機制甚至司法覆核就能避免誤判,因此不會出現不公平。實際是否如此?到時核數師牌已被吊銷,又要繳納巨額罰款,隨時還要面對客戶的無上限索償,名譽和財政均受損害,核數師行隨時裁員兼倒閉,還有能力去上訴及提出司法覆核?
不用說得太遠,政府拒絕發出免費電視台牌照給港視,這個例子還未夠清楚?到時候IOB發言人也可以說:「有關核數師行可以透過法院提出司法覆核」,再「哽咽」地加一句「我聽到有核數師行職員被裁感到不開心」,看到這樣的鱷魚淚,你又如何想?
還有一點,發覺不少業內朋友都是出於對公會的不滿,因此贊成目前的改革方案。坦白講,論對公會的不滿,相信瓜瓜不比別人少,回想起那些年的日子,當時公會還未有自己的專業資格考試,仍是和ACCA舉辦聯考的時代,當年公會對我們這些學生會員的服務態度,就令初出茅廬的瓜瓜大開眼界。當時通訊不如現在般發達,只能親身上公會查詢有關考試詳情。可是,多問一條問題也給人「黑臉」回應,而且更親眼目睹過,有學生會員給職員呼喝。
此外,公會會員服務也一向為人詬病,覺得每年繳交的會費是Sunk cost。其實公會的表現於近年已見改善,特別是這一年,溝通和維護會員權益方面已明顯進步了很多。不是要為公會說好話,相信不少朋友也聽過瓜瓜和公會曾有過節,但一件事還一件事,若不滿公會表現,可以行使你的投票權選出有能之士當理事,但核數師監管制度改革是大事,因你不喜歡公會而想她「衰」,到頭來受害的其實你自己。
今天是改革諮詢期的最後一天,無論想法如何,請提出你的意見。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10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4年1月9日星期四
冠華當戶織
大家還記得「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嗎?這是《木蘭辭》的首兩句,記得讀中學時老師曾說過,「唧唧」有兩個說法,一是指嘆息聲,因此有人將上述兩句譯為「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二是形容織布機的聲音,所以也有人將首句譯做「織布機聲一聲接著一聲」。無論是那一個譯法,整首辭不用400字就能說出木蘭代父從軍這個故事,而且用詞簡潔又琅琅上口,即使當時老師迫我們背誦也不覺得太難。瓜瓜中文底子差,無法考究作者的原意,不過,卻可以肯定,古舊織布機操作起來的聲音極似「唧唧」聲。
多年的審計生涯中,曾審核過不少棉廠、紡紗廠、紡織廠和製衣廠。將一朵朵棉花紡成紗,再將一卷卷紗織成布,然後將一匹匹布縫製成衣服,整個過程都很奇妙,但原理卻不難明白。就以織布為例,記得早年曾在玩具店見過一部迷你織布機,就是利用梭織方法去編織出頸巾和各種織物,單看已經很有趣。
說到紡織,冠華國際(539)可算是老牌製造商,以2012年計,收益超過一半來自海外。根據最近公布的中期報告,截至2013年9月底首6個月的收益增加25.4%至25億元,扣除經營開支、借貸利息和稅款後,期內溢利增加70.8%至1.47億元。現今全球經濟仍未全面復甦,能有此成績已算不錯。為何這樣說?翻查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的按月統計數字,若按冠華的業績期,即是2013年4月至9月去計算,今年中國紡織產品出口金額與去年同期比較下跌了5%。反觀冠華,他們目前有3項業務,分別是針織布料及色紗、成衣製品和樹脂生產。若撇除後者這項新業務,上半年度舊業務的收益較2012年度同期增加15.1%。中國紡織產品出口金額下跌,冠華同期的收益卻上升,單以這點來看,冠華上半年度的表現較行業平均出色。
至於盈利能力,撇除未分配的收入及收益、開支及虧損和融資成本,集團上半年度的經營溢利有2.06億元,與收益相除後得出的經營溢利率有8.3%,代表每賣出100元產品能賺到8.3元經營溢利,此比率和2012年度同期相若。若細看3項業務的經營溢利率,針織布料及色紗業務最賺錢,期內是10.6%,2012年度同期也有10.2%。此業務的表現也很出色,皆因收益和經營溢利增長可觀,前者增幅達24.3%,後者更加達29.9%。根據中期報告解釋,增長主要來自美國出口訂單增加,同期的銷售量錄得20%增長。
相較之下,成衣製品業務,即是冠華旗下子公司福源集團(1682)的表現就較為遜色了,去年9月底止中期的經營溢利率只有2.9%,按年減少了1.1個百分點。此外,同期的收益下跌了6.7%,貢獻集團的經營溢利更加減少32.8%之多。據中期報告透露,下降原因主要是內地市場的訂單減少所致。
至於樹脂生產業務於2013年4月開始投產,雖然生產設施的年產量達10萬噸,但上半年度只有半數產能營運。或許是這個原因,經營溢利率只有2.5%,是3項業務中最低。不過,管理層說,去年下半年已取得不少訂單,預計將會使用80%產能。由於生產設備的折舊和攤銷費用是固定成本,不會因產量多少而改變,在產量多了但成本不變下,可以預期於去年下半年,此業務的經營溢利率將會提升。
最後一提,於2013年12月,冠華和福源聯合發出公告,表示一名獨立第三方擬購買福源62%的股份。目前福源是冠華的子公司,因此福源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均合併在冠華的財務報表中。例如上半年度冠華的總收益有25億元,當中22%是來自福源。
倘若上述交易落實,冠華或會失去福源的控制權,到時福源的收益將不會合併在冠華的損益表內,因此收益和開支等數值將會變得較目前少。不過,由於此業務的經營溢利率較低,倘若出售,集團整體經營溢利率反而會上升。
編織每一件衣物都涉及大量技術、人力和工序,自從認識過後,即使是一件小小的織物都會盡量珍惜。下次在添購或棄掉衣物前,不妨「停一停,諗一諗」。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09
&&&&&&&&
多年的審計生涯中,曾審核過不少棉廠、紡紗廠、紡織廠和製衣廠。將一朵朵棉花紡成紗,再將一卷卷紗織成布,然後將一匹匹布縫製成衣服,整個過程都很奇妙,但原理卻不難明白。就以織布為例,記得早年曾在玩具店見過一部迷你織布機,就是利用梭織方法去編織出頸巾和各種織物,單看已經很有趣。
說到紡織,冠華國際(539)可算是老牌製造商,以2012年計,收益超過一半來自海外。根據最近公布的中期報告,截至2013年9月底首6個月的收益增加25.4%至25億元,扣除經營開支、借貸利息和稅款後,期內溢利增加70.8%至1.47億元。現今全球經濟仍未全面復甦,能有此成績已算不錯。為何這樣說?翻查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的按月統計數字,若按冠華的業績期,即是2013年4月至9月去計算,今年中國紡織產品出口金額與去年同期比較下跌了5%。反觀冠華,他們目前有3項業務,分別是針織布料及色紗、成衣製品和樹脂生產。若撇除後者這項新業務,上半年度舊業務的收益較2012年度同期增加15.1%。中國紡織產品出口金額下跌,冠華同期的收益卻上升,單以這點來看,冠華上半年度的表現較行業平均出色。
至於盈利能力,撇除未分配的收入及收益、開支及虧損和融資成本,集團上半年度的經營溢利有2.06億元,與收益相除後得出的經營溢利率有8.3%,代表每賣出100元產品能賺到8.3元經營溢利,此比率和2012年度同期相若。若細看3項業務的經營溢利率,針織布料及色紗業務最賺錢,期內是10.6%,2012年度同期也有10.2%。此業務的表現也很出色,皆因收益和經營溢利增長可觀,前者增幅達24.3%,後者更加達29.9%。根據中期報告解釋,增長主要來自美國出口訂單增加,同期的銷售量錄得20%增長。
相較之下,成衣製品業務,即是冠華旗下子公司福源集團(1682)的表現就較為遜色了,去年9月底止中期的經營溢利率只有2.9%,按年減少了1.1個百分點。此外,同期的收益下跌了6.7%,貢獻集團的經營溢利更加減少32.8%之多。據中期報告透露,下降原因主要是內地市場的訂單減少所致。
至於樹脂生產業務於2013年4月開始投產,雖然生產設施的年產量達10萬噸,但上半年度只有半數產能營運。或許是這個原因,經營溢利率只有2.5%,是3項業務中最低。不過,管理層說,去年下半年已取得不少訂單,預計將會使用80%產能。由於生產設備的折舊和攤銷費用是固定成本,不會因產量多少而改變,在產量多了但成本不變下,可以預期於去年下半年,此業務的經營溢利率將會提升。
最後一提,於2013年12月,冠華和福源聯合發出公告,表示一名獨立第三方擬購買福源62%的股份。目前福源是冠華的子公司,因此福源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均合併在冠華的財務報表中。例如上半年度冠華的總收益有25億元,當中22%是來自福源。
倘若上述交易落實,冠華或會失去福源的控制權,到時福源的收益將不會合併在冠華的損益表內,因此收益和開支等數值將會變得較目前少。不過,由於此業務的經營溢利率較低,倘若出售,集團整體經營溢利率反而會上升。
編織每一件衣物都涉及大量技術、人力和工序,自從認識過後,即使是一件小小的織物都會盡量珍惜。下次在添購或棄掉衣物前,不妨「停一停,諗一諗」。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09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4年1月7日星期二
短評759中期業績
CEC國際(759)最近公布中期業績,拿著他們的損益表算了一遍,發覺幾個重要數值都有可觀增長,而且愈是往下看升幅就愈大。首先是First-line,即收益,截至2013年10月的首6個月錄得8.58億元,按年急升40.2%;接著是毛利,金額按年增加61.4%至2.56億元;再向下看是經營溢利,金額按年增加108.7%至2,533.9萬元;到了Bottom-line,即是期內溢利,金額按年飆升221.7%至1,304.4萬元。中期業績這般亮麗,難怪股價隨之而大升。
細閱業績公告,業績理想主要受惠於阿信屋業務帶動,其實看看兩大業務於期內收益的比重已看出端倪,阿信屋之收益於2012年10月底中期只佔集團總收益約57.4%,今年度則增加了17個百分點至74.4%。若看經營溢利就更加明顯,阿信屋的貢獻由只佔27.4%,期內上漲64.5個百分點至91.9%。由此可見,零售業務已趨穩定,並將繼續成為集團的主要盈利來源。
究竟阿信屋業務的具體表現如何?先說收益,期內金額為6.38億元,按年增加81.8%。增長那麼高,主要是分店數目增加了43.2%至159間。更重要的是,翻查政府統計處的《零售業銷貨額按月統計調查報告》,於2013年5月至10月,食品、酒類飲品及煙草的銷貨價值合共175.61億元,與2012年度同期的170.41億元增加了3.1%。此外,超級市場行業的銷貨價值同期增長僅6.6%。反觀阿信屋,期內每間店舖平均收益增加26.9%至401.5萬元。從中可以推斷,阿信屋的表現不單較同業為佳,而且比超級市場做得更好。
接著是毛利,據公告披露,由於業務和規模增長,令阿信屋能向供應商獲取更優惠的條件,所以毛利率增加了7個百分點至34.5%。在公告內還提到一點,經過3年的經營,阿信屋採集了詳細的經營數據,因此能訂出更佳的折扣及優惠組合。記得早前有一篇專欄文章指出,阿信屋客戶手上的那一張會員卡就是關鍵所在,因為它不單記錄了每宗銷售交易,而且更反映每位客戶的消費習慣,相信阿信屋說的經營數據就是從會員卡中取得吧?
最後說說經營溢利,阿信屋最大的經營開支相信是員工成本吧?雖然公告沒有具體披露金額,但前線人員以及後勤及管理員工之薪酬佔業務收益比率分別是8.2%和4.5%,按此計算了一下,期內員工成本應是8,107.3萬元,金額按年增加了66.1%。增幅那麼高,主要原因是分店數目於期內增加了48間,至159間。雖則如此,但每間分店的平均前線人員數目仍舊是4.1人,以此推算,期內應有652位前線人員,而每位於期內的平均薪金為8萬元,與2012年度的6.4萬元相比增加了25.4%。
第二高的經營開支相信是店舖租金,期內增加了82.4%至6,091.1萬元。情況和員工成本一樣,租金上升皆因分店數目增加。此外,若將租金開支簡單地除以分店數目,每間店舖的平均租金為38.3萬元,與2012年度比較升幅達27.3%。有趣的是,若將租金開支除以分店建築面積總和,期內是每方呎300元,較2012年度中期的每方呎304元略為下跌1.2%。換句話說,平均租金上升主要是建築面積增加,租金呎租卻並沒有大升,這或許與阿信屋比較喜歡在住宅區開店有關。
利用共同比分析(Common size analysis)來做個總結,目前阿信屋每賣出100元貨品能賺到34.5元毛利,扣除12.7元員工成本、9.5元店舖租金,以及8元其他開支後,餘下的4.2元就是經營溢利。若計入線圈和物業投資業務所貢獻的經營溢利,以及減去期內融資成本和稅項,股東應佔溢利只餘下1.5元。
早前其集團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林偉駿接受《am730》專訪,透露「用慣銀行錢」,因此無意透過增加股本來融資。計算了一下,期內的EBITDA約為5,251.9萬元,由於同期的融資開支為754.1萬元,因此利息覆蓋率為7,代表集團賺取到的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足夠支付融資開支有餘。不過,以目前1.5%的溢利率去看,雖然數值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但個人認為,仍算偏低,倘若遇上不利因素,例如經濟突然轉差,又或者經營成本及利息支出突然增加,在沒有足夠緩衝下,業績就很容易見紅了,是一個需要注意的隱憂。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07
&&&&&&&&
細閱業績公告,業績理想主要受惠於阿信屋業務帶動,其實看看兩大業務於期內收益的比重已看出端倪,阿信屋之收益於2012年10月底中期只佔集團總收益約57.4%,今年度則增加了17個百分點至74.4%。若看經營溢利就更加明顯,阿信屋的貢獻由只佔27.4%,期內上漲64.5個百分點至91.9%。由此可見,零售業務已趨穩定,並將繼續成為集團的主要盈利來源。
究竟阿信屋業務的具體表現如何?先說收益,期內金額為6.38億元,按年增加81.8%。增長那麼高,主要是分店數目增加了43.2%至159間。更重要的是,翻查政府統計處的《零售業銷貨額按月統計調查報告》,於2013年5月至10月,食品、酒類飲品及煙草的銷貨價值合共175.61億元,與2012年度同期的170.41億元增加了3.1%。此外,超級市場行業的銷貨價值同期增長僅6.6%。反觀阿信屋,期內每間店舖平均收益增加26.9%至401.5萬元。從中可以推斷,阿信屋的表現不單較同業為佳,而且比超級市場做得更好。
接著是毛利,據公告披露,由於業務和規模增長,令阿信屋能向供應商獲取更優惠的條件,所以毛利率增加了7個百分點至34.5%。在公告內還提到一點,經過3年的經營,阿信屋採集了詳細的經營數據,因此能訂出更佳的折扣及優惠組合。記得早前有一篇專欄文章指出,阿信屋客戶手上的那一張會員卡就是關鍵所在,因為它不單記錄了每宗銷售交易,而且更反映每位客戶的消費習慣,相信阿信屋說的經營數據就是從會員卡中取得吧?
最後說說經營溢利,阿信屋最大的經營開支相信是員工成本吧?雖然公告沒有具體披露金額,但前線人員以及後勤及管理員工之薪酬佔業務收益比率分別是8.2%和4.5%,按此計算了一下,期內員工成本應是8,107.3萬元,金額按年增加了66.1%。增幅那麼高,主要原因是分店數目於期內增加了48間,至159間。雖則如此,但每間分店的平均前線人員數目仍舊是4.1人,以此推算,期內應有652位前線人員,而每位於期內的平均薪金為8萬元,與2012年度的6.4萬元相比增加了25.4%。
第二高的經營開支相信是店舖租金,期內增加了82.4%至6,091.1萬元。情況和員工成本一樣,租金上升皆因分店數目增加。此外,若將租金開支簡單地除以分店數目,每間店舖的平均租金為38.3萬元,與2012年度比較升幅達27.3%。有趣的是,若將租金開支除以分店建築面積總和,期內是每方呎300元,較2012年度中期的每方呎304元略為下跌1.2%。換句話說,平均租金上升主要是建築面積增加,租金呎租卻並沒有大升,這或許與阿信屋比較喜歡在住宅區開店有關。
利用共同比分析(Common size analysis)來做個總結,目前阿信屋每賣出100元貨品能賺到34.5元毛利,扣除12.7元員工成本、9.5元店舖租金,以及8元其他開支後,餘下的4.2元就是經營溢利。若計入線圈和物業投資業務所貢獻的經營溢利,以及減去期內融資成本和稅項,股東應佔溢利只餘下1.5元。
早前其集團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林偉駿接受《am730》專訪,透露「用慣銀行錢」,因此無意透過增加股本來融資。計算了一下,期內的EBITDA約為5,251.9萬元,由於同期的融資開支為754.1萬元,因此利息覆蓋率為7,代表集團賺取到的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足夠支付融資開支有餘。不過,以目前1.5%的溢利率去看,雖然數值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但個人認為,仍算偏低,倘若遇上不利因素,例如經濟突然轉差,又或者經營成本及利息支出突然增加,在沒有足夠緩衝下,業績就很容易見紅了,是一個需要注意的隱憂。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07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4年1月6日星期一
有為之手陸續有來?
此文刊於上星期五(2014年01月03日)《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內。
--------
有為之手陸續有來? (作者:Bittermelon)
曾幾何時,瓜瓜都以自己是香港人而自豪,因為香港的體制成熟而健全。當然,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須要改善甚至改革,但相比世界上其他地方,我們已經很不錯的了。例如我們的政府十分廉潔,不會有官員借意苛索,也不敢濫用公權,一切清清楚楚,總之就是按法律、按程序辦事。不單如此,香港的經濟之所以發展蓬勃,因為大家相信自由市場,讓這隻「無形之手」主導發展,政府不會事事管束,只會在有需要時才伸出「有形之手」。
可是,近十幾年已經變了模樣,就好像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廉潔,單是前特首外遊事件以及廉署酬酢開支風波,就令政府的良好記錄蒙上污點。以前在外地出差,經常都會聽到各地政府官員如何向企業歛財,當人家問起香港情況時,瓜瓜都可以很自豪地說「當然沒有!」但現在卻只敢回答「大概沒有吧!」
挾公眾利益肆意干預
除此之外,政府的作風也在轉變。以前不論是「積極不干預」還是「大市場,小政府」,其實都是要讓無形之手充分發揮。
到了現在,政府好像甚麼也想插一手,以貫徹現屆政府的「適度有為」方針。不用說得太遠,例如核數師監管制度改革,政府打算摒棄沿用多年的自我監管模式,改由獨立機構全權負責。
不單核數師,香港的保險經紀和代理人也將面對同一命運。當然,專業服務受獨立機構規管是世界大勢所趨,政府只要拋下一句「要顧及公眾利益」就能肆意改革,你反對就是與民為敵。所以,若日後聽到政府要成立醫生管理局、律師管理局、建築師管理局、測量師管理局等,瓜瓜並不會感到意外。
至於去年免費電視牌照風波,相信是另一個以「公眾利益」為由的「適度有為」好例子。
根據政府早前發出的聲明,解釋最終只發出兩個新牌照的原因就是「須考慮公眾利益」,他們認為發牌過多可能導致攤薄廣告收入,令電視台無法維持。政府此舉無疑是信不過自由市場,因此要出手打救!其實政府出手不是問題,只要有能力做得好,我們拍掌也來不及。可是這次實在令人大失所望,就好像評審申請方面,翻閱通訊事務管理局發出的《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申請指南》,內裏清楚列出各項評審標準。可是,與政府的聲明比較一下,不難發現兩者有明顯差異。例如財政能力這一項,原先的標準只是針對申請人,但最後卻連申請人所屬的控股公司也考慮了。
有權不等於有理
有人說,新電視台投資金額龐大,極度須要控股公司支持,列入考慮之列不足為奇。瓜瓜並不反對此說,但為何不在邀請各方申請前將標準改好,偏偏要到申請人遞交了申請後才更改?這樣做又是否公平?
某位議員更妙,說政府是有權隨時更改評審規則的。對呀!申請指南更列明政府毋須解釋申請被拒的理由。但有權不等於有理,若不合理地使用這些權力,這是否等於濫權?
更重要的是,坊間已認定政府這次是「搬龍門」,即是更改規則去造就某些人勝出。要知道香港一向崇尚依法辦事,此舉只會毀壞我們的核心價值,不單容易造就貪腐,也令做生意的成本大增,因為大家要花精神去揣摩當權者的想法或意圖。
最令人感到沮喪的,就是行政會議竟然無視通訊事務管理局作出的發牌建議。看看該局於本月8日向立法會提交的函件,原來他們早於2011年7月已建議政府向三家申請人批出牌照。該局更認為將三家申請人作出排名,是「既無需要,也不恰當」。
在通訊事務方面,通訊事務管理局肯定較行政會議更具專業知識吧?行政會議又憑甚麼說不許?若行會認為自己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去做決定,倒不如修改法例,以後所有發牌申請都由行會直接審議?
最後,特首曾在2013年施政報告內提到,「當市場失效」或「未能發揮功能」時,政府會有所作為。可是,新電視台還未出現,市場是否失效或者有否發揮功能仍是未知之數,政府卻預先出手,究竟還算「適度有為」嗎?類似的「有為之手」還會陸續有來嗎?瓜瓜不懂得答,煩請各位自行找答案。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hk/2014/01/bittermelon.html
&&&&&&&&
--------
有為之手陸續有來? (作者:Bittermelon)
曾幾何時,瓜瓜都以自己是香港人而自豪,因為香港的體制成熟而健全。當然,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須要改善甚至改革,但相比世界上其他地方,我們已經很不錯的了。例如我們的政府十分廉潔,不會有官員借意苛索,也不敢濫用公權,一切清清楚楚,總之就是按法律、按程序辦事。不單如此,香港的經濟之所以發展蓬勃,因為大家相信自由市場,讓這隻「無形之手」主導發展,政府不會事事管束,只會在有需要時才伸出「有形之手」。
可是,近十幾年已經變了模樣,就好像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廉潔,單是前特首外遊事件以及廉署酬酢開支風波,就令政府的良好記錄蒙上污點。以前在外地出差,經常都會聽到各地政府官員如何向企業歛財,當人家問起香港情況時,瓜瓜都可以很自豪地說「當然沒有!」但現在卻只敢回答「大概沒有吧!」
挾公眾利益肆意干預
除此之外,政府的作風也在轉變。以前不論是「積極不干預」還是「大市場,小政府」,其實都是要讓無形之手充分發揮。
到了現在,政府好像甚麼也想插一手,以貫徹現屆政府的「適度有為」方針。不用說得太遠,例如核數師監管制度改革,政府打算摒棄沿用多年的自我監管模式,改由獨立機構全權負責。
不單核數師,香港的保險經紀和代理人也將面對同一命運。當然,專業服務受獨立機構規管是世界大勢所趨,政府只要拋下一句「要顧及公眾利益」就能肆意改革,你反對就是與民為敵。所以,若日後聽到政府要成立醫生管理局、律師管理局、建築師管理局、測量師管理局等,瓜瓜並不會感到意外。
至於去年免費電視牌照風波,相信是另一個以「公眾利益」為由的「適度有為」好例子。
根據政府早前發出的聲明,解釋最終只發出兩個新牌照的原因就是「須考慮公眾利益」,他們認為發牌過多可能導致攤薄廣告收入,令電視台無法維持。政府此舉無疑是信不過自由市場,因此要出手打救!其實政府出手不是問題,只要有能力做得好,我們拍掌也來不及。可是這次實在令人大失所望,就好像評審申請方面,翻閱通訊事務管理局發出的《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申請指南》,內裏清楚列出各項評審標準。可是,與政府的聲明比較一下,不難發現兩者有明顯差異。例如財政能力這一項,原先的標準只是針對申請人,但最後卻連申請人所屬的控股公司也考慮了。
有權不等於有理
有人說,新電視台投資金額龐大,極度須要控股公司支持,列入考慮之列不足為奇。瓜瓜並不反對此說,但為何不在邀請各方申請前將標準改好,偏偏要到申請人遞交了申請後才更改?這樣做又是否公平?
某位議員更妙,說政府是有權隨時更改評審規則的。對呀!申請指南更列明政府毋須解釋申請被拒的理由。但有權不等於有理,若不合理地使用這些權力,這是否等於濫權?
更重要的是,坊間已認定政府這次是「搬龍門」,即是更改規則去造就某些人勝出。要知道香港一向崇尚依法辦事,此舉只會毀壞我們的核心價值,不單容易造就貪腐,也令做生意的成本大增,因為大家要花精神去揣摩當權者的想法或意圖。
最令人感到沮喪的,就是行政會議竟然無視通訊事務管理局作出的發牌建議。看看該局於本月8日向立法會提交的函件,原來他們早於2011年7月已建議政府向三家申請人批出牌照。該局更認為將三家申請人作出排名,是「既無需要,也不恰當」。
在通訊事務方面,通訊事務管理局肯定較行政會議更具專業知識吧?行政會議又憑甚麼說不許?若行會認為自己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去做決定,倒不如修改法例,以後所有發牌申請都由行會直接審議?
最後,特首曾在2013年施政報告內提到,「當市場失效」或「未能發揮功能」時,政府會有所作為。可是,新電視台還未出現,市場是否失效或者有否發揮功能仍是未知之數,政府卻預先出手,究竟還算「適度有為」嗎?類似的「有為之手」還會陸續有來嗎?瓜瓜不懂得答,煩請各位自行找答案。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hk/2014/01/bittermelon.html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4年1月3日星期五
東洋馬桶看經濟
若到過日本的朋友都不難發現,當地大部分廁所都很乾淨。最近再次到當地旅行,對此體會特別深刻,即使廁所如何遊人如鯽,內裡都不會碰見「所長」在把守,但依然整潔乾淨沒有異味,日本人自律和富公德心固然是主因,但其座廁的吸味和除臭功能也功不可沒。有一項意外發現,不論是喧鬧城市的酒店和商場,還是偏遠郊區的車站和小店,大部分座廁都是當地著名衛浴生產商TOTO(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編號:5332)的產品。
不少朋友都知道,他們生產的座廁功能多多,不單能在冬天時確保我們的「pat pat」溫暖,還會自動用溫水為你洗淨和吹乾,可謂一應俱全。座廁的吸味和除臭功能同樣強勁,自己也親身體驗過,即使如何應召大自然的呼喚,也不會嗅到強烈異味。難怪他們最近於本土市場推出一款新產品叫「Bedside flushable toilet」了。
吓?在牀邊安裝座廁?日本人那麼愛乾淨,怎肯如此?根據他們的介紹,此款新產品是專為有特別護理需要的人士而設,整個座廁可以移動來遷就使用者(雖然要兩位男士合力抬起才成),使用完後,污穢物會先經座廁內的過濾器處理,再由特製的水管即時排走,售價折合約4.5萬港元左右,據聞是為了迎合日本的人口老化問題而發明的新產品。
不單如此,原來座廁也講究環保,特別是沖廁時的用水量。香港大部分地區皆以海水沖廁,所以我們在這方面沒有甚麼慳水意識,但日本是淡水沖廁,當然用水量愈少愈好。根據TOTO的年報介紹,於1965年推出的座廁,每次沖廁的水量都需要20公升,隨著不斷改良,1994年推出的型號只需10公升,到了現在只需4.8公升,某款型號更低至3.8公升,較最早期的型號足足節省81%之多。
有如此心思,財務表現想必不會差吧?翻查他們最近的業績報告,截至2013年9月底,上半年度純利達到183.55億(日圓,下同),按年急升345.4%。為甚麼升那麼多?根據管理層解釋,此乃當地經濟穩步復甦,出口環境改善,以及刺激經濟措施和金融政策帶來的正面影響所致。特別是日本國內市場,因受惠於新屋建築量上升,令衛浴設備的銷量增加,當中以獨立屋和公寓的產品銷量最佳。其實日本市場對TOTO很重要,因為逾79.3%的營業額和84.6%的經營溢利均來自本土房屋設備業務。
TOTO上半年度純利勁升,主要原因是銷量上升,以及成本減省得宜。首先,期內營業額上升12.4%至2,473.47億圓,但同期的銷售成本卻只增加10.1%,因此令毛利增加16.4%至927.32億圓,毛利率也因而抽升1.3個百分點至37.5%。此外,雖然經營開支也有增長,但升幅只有5.7%,加上19.12億圓的其他非經營收益,以及48.08億圓來自出售子公司的特殊收益,都是令TOTO表現理想的原因。
不過,細閱業績報告時有一項發現,經營開支之所以增長較少,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更改了固定資產的折舊會計政策,由以往的餘額遞減法(declining balance method)改為直線法(straight-line method),所以期內的折舊費用減少了11.07億圓。此外,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期也延長,此轉變令同期的折舊費用減少了8.34億圓。這兩項轉變就合共為TOTO於上半年度節省了19.41億圓,金額相當於期內純利的10.6%。其實TOTO期內有這些轉變不難理解,因為他們於2012年開始已推行一個5年計劃,預期將會投放大量資金於固定資產上,上半年度就動用了105.73億圓,2012年同期也動用了86.76億圓。可是,餘額遞減法有一個特性,就是購入資產頭幾年的折舊費用將會較大,之後就會按年遞減,不像直線法般將折舊費用平均攤分至每一年。因此,採用餘額遞減法的企業,若持續購買新固定資產的話,折舊費用將對以後幾年純利構成壓力。
根據TOTO在業績報告中透露,日本期內樓市強勁,主要是拜低息環境、國民收入改善,以及消費信心回升所賜。不過,最近看報道,日本去年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按季增長只有0.3%,較市場預期為差,去年上半年出現的增長勢頭可否延續,的確令人擔心。無論如何,日本經濟今年將如何發展,不妨留意TOTO等當地企業表現,相信能窺探一二。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03
&&&&&&&&
不少朋友都知道,他們生產的座廁功能多多,不單能在冬天時確保我們的「pat pat」溫暖,還會自動用溫水為你洗淨和吹乾,可謂一應俱全。座廁的吸味和除臭功能同樣強勁,自己也親身體驗過,即使如何應召大自然的呼喚,也不會嗅到強烈異味。難怪他們最近於本土市場推出一款新產品叫「Bedside flushable toilet」了。
吓?在牀邊安裝座廁?日本人那麼愛乾淨,怎肯如此?根據他們的介紹,此款新產品是專為有特別護理需要的人士而設,整個座廁可以移動來遷就使用者(雖然要兩位男士合力抬起才成),使用完後,污穢物會先經座廁內的過濾器處理,再由特製的水管即時排走,售價折合約4.5萬港元左右,據聞是為了迎合日本的人口老化問題而發明的新產品。
不單如此,原來座廁也講究環保,特別是沖廁時的用水量。香港大部分地區皆以海水沖廁,所以我們在這方面沒有甚麼慳水意識,但日本是淡水沖廁,當然用水量愈少愈好。根據TOTO的年報介紹,於1965年推出的座廁,每次沖廁的水量都需要20公升,隨著不斷改良,1994年推出的型號只需10公升,到了現在只需4.8公升,某款型號更低至3.8公升,較最早期的型號足足節省81%之多。
有如此心思,財務表現想必不會差吧?翻查他們最近的業績報告,截至2013年9月底,上半年度純利達到183.55億(日圓,下同),按年急升345.4%。為甚麼升那麼多?根據管理層解釋,此乃當地經濟穩步復甦,出口環境改善,以及刺激經濟措施和金融政策帶來的正面影響所致。特別是日本國內市場,因受惠於新屋建築量上升,令衛浴設備的銷量增加,當中以獨立屋和公寓的產品銷量最佳。其實日本市場對TOTO很重要,因為逾79.3%的營業額和84.6%的經營溢利均來自本土房屋設備業務。
TOTO上半年度純利勁升,主要原因是銷量上升,以及成本減省得宜。首先,期內營業額上升12.4%至2,473.47億圓,但同期的銷售成本卻只增加10.1%,因此令毛利增加16.4%至927.32億圓,毛利率也因而抽升1.3個百分點至37.5%。此外,雖然經營開支也有增長,但升幅只有5.7%,加上19.12億圓的其他非經營收益,以及48.08億圓來自出售子公司的特殊收益,都是令TOTO表現理想的原因。
不過,細閱業績報告時有一項發現,經營開支之所以增長較少,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更改了固定資產的折舊會計政策,由以往的餘額遞減法(declining balance method)改為直線法(straight-line method),所以期內的折舊費用減少了11.07億圓。此外,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期也延長,此轉變令同期的折舊費用減少了8.34億圓。這兩項轉變就合共為TOTO於上半年度節省了19.41億圓,金額相當於期內純利的10.6%。其實TOTO期內有這些轉變不難理解,因為他們於2012年開始已推行一個5年計劃,預期將會投放大量資金於固定資產上,上半年度就動用了105.73億圓,2012年同期也動用了86.76億圓。可是,餘額遞減法有一個特性,就是購入資產頭幾年的折舊費用將會較大,之後就會按年遞減,不像直線法般將折舊費用平均攤分至每一年。因此,採用餘額遞減法的企業,若持續購買新固定資產的話,折舊費用將對以後幾年純利構成壓力。
根據TOTO在業績報告中透露,日本期內樓市強勁,主要是拜低息環境、國民收入改善,以及消費信心回升所賜。不過,最近看報道,日本去年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按季增長只有0.3%,較市場預期為差,去年上半年出現的增長勢頭可否延續,的確令人擔心。無論如何,日本經濟今年將如何發展,不妨留意TOTO等當地企業表現,相信能窺探一二。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03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4年1月2日星期四
政府補助撐起滙源業績?
早前寫了一篇《滙源果汁等錢使?》,探討為何滙源果汁(1886)需要配售新股集資,文中提到他們2013年上半年的業績理想,有朋友問起詳情,因此寫下此文講講自己的看法。
講業績當然要看First line,即是損益表內第一項數值──收益。截至2013年6月,上半年增加了22.1%至20.64億元(人民幣,下同),毛利的增幅就更加可觀,由於同期的銷售成本只增加12.4%,此消彼長下,令毛利激增51.5%,至6.36億元。再往下看,除稅後的中期純利達到1.14億元,與2012年度同期的3,216.7萬元虧損比較,增幅達到454.4%。看到這麼亮麗的成績表,怎不叫人興奮?不過細心看看損益表內兩項數字,「不對勁」三字頓時湧上心頭。
說的就是「其他收入」和「其他收益」,前者按年增加22%至1.52億元,後者則飆升132.1%至1.1億元,兩者加起來達到2.62億元,較同期的1.17億元除息稅前溢利還要高。這代表甚麼?即是說,若撇除這兩項其他收入和收益,除息稅前溢利將會錄得1.45億元虧損。
究竟其他收入和收益是甚麼來的?先講其他收益,2013年上半年之所以大升,主要是期內出售了附屬公司上海滙源,總代價為3億元,扣除9,991萬元的帳面值後,埋單計數獲利2億元。此外,去年滙源曾將其附屬公司滙福轉讓予第三方,可是協議於2013年終止,確認了的部分應收帳款須要減值,因此產生了9,027.7萬元虧損。
至於其他收入方面,2013年上半年逾90%都是來自「政府補助金收益」。翻查過去5年的年報也發現,從政府收取到的補助金有上升趨勢,金額由2008年只有2,008.4萬元,增加至2012年的2.51億元,兩者差距足有11倍,而且每年的平均增長達到229.8%。反觀2008年和2012年間,收益的年均增長才不過8.2%。由此可見,政府補助金的增長十分可觀。
若果將過去5年的除息稅前溢利撇除了政府補助金,得出來的數值正好反映果汁業務的實際表現,以此製成圖表(藍線)就會發現,數值於2010年開始有下滑跡象,2012年更加是虧損收場。
將同期的政府補助金(紅線)放進圖表就更明顯,金額自2009年開始持續上升,到了2011年,滙源收到的政府補助金達到2億元,但同期撇除了補助金的除息稅前溢利才不過1.55億元。2012年的情況更甚,政府補助金達到2.51億元,撇除了補助金的實際表現卻錄得2.49億元虧損。因此,說政府補助金支撐滙源業績沒有錯吧?
究竟果汁業務於2013年上半年的實際表現如何呢?或許看看分部業務的收益,三項主要業務包括「百分百果汁」、「中濃度果蔬汁」和「果汁飲料」,銷售金額都有可觀增長,增幅分別為12%、47.2%和53.1%。按管理層解釋,「百分百果汁」的增長主要是銷量增加17.3%所致。心水清的朋友必定發現了吧?銷售金額升幅不及銷量,即是說平均售價下跌,雖然管理層沒有進一步透露幅度,但按百分比計算大約是5.3%。至於「中濃度果蔬汁」,增長主要是「價量齊升」,期內銷量增長達39.7%,平均售價也有5.4%。最後是「果汁飲料」,由於銷量和平均售價都有雙位數的增幅,分別是25.5%和22%,所以銷售金額的升幅較其他業務為高。
既然期內的收益增長不俗,毛利增長可觀,為何實際表現反而不濟?首先是毛利率下降。雖然2013年上半年達到30.8%,按年增加6個百分點,但與往年如2010年的36.7%比較,期內毛利率明顯較差。此外,銷售及營銷開支高企也是原因,期內金額是5.56億元,與收益的比例達到26.9%,按年增加了2.8個百分點,加上1.62億元的行政開支,兩項經營開支合共7.17億元,已經將期內賺到的6.36億元毛利完全抵銷。這還未止,因期內的淨融資成本有7,288.3萬元,還要分佔聯營公司的182.4萬元虧損,若不是兩項其他收入和收益支撐著,相信滙源的業績將不會好看。
其實,將銷售成本、銷售營銷開支及行政開支總額加起來已看出端倪,期內三項成本和開支合共21.45億元,同期收益卻只有20.64億元,成本和開支比收益還要高,反映果汁業務本身未能做到收支平衡,若果沒有政府補助,根本賺到錢嗎?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02
&&&&&&&&
講業績當然要看First line,即是損益表內第一項數值──收益。截至2013年6月,上半年增加了22.1%至20.64億元(人民幣,下同),毛利的增幅就更加可觀,由於同期的銷售成本只增加12.4%,此消彼長下,令毛利激增51.5%,至6.36億元。再往下看,除稅後的中期純利達到1.14億元,與2012年度同期的3,216.7萬元虧損比較,增幅達到454.4%。看到這麼亮麗的成績表,怎不叫人興奮?不過細心看看損益表內兩項數字,「不對勁」三字頓時湧上心頭。
說的就是「其他收入」和「其他收益」,前者按年增加22%至1.52億元,後者則飆升132.1%至1.1億元,兩者加起來達到2.62億元,較同期的1.17億元除息稅前溢利還要高。這代表甚麼?即是說,若撇除這兩項其他收入和收益,除息稅前溢利將會錄得1.45億元虧損。
究竟其他收入和收益是甚麼來的?先講其他收益,2013年上半年之所以大升,主要是期內出售了附屬公司上海滙源,總代價為3億元,扣除9,991萬元的帳面值後,埋單計數獲利2億元。此外,去年滙源曾將其附屬公司滙福轉讓予第三方,可是協議於2013年終止,確認了的部分應收帳款須要減值,因此產生了9,027.7萬元虧損。
至於其他收入方面,2013年上半年逾90%都是來自「政府補助金收益」。翻查過去5年的年報也發現,從政府收取到的補助金有上升趨勢,金額由2008年只有2,008.4萬元,增加至2012年的2.51億元,兩者差距足有11倍,而且每年的平均增長達到229.8%。反觀2008年和2012年間,收益的年均增長才不過8.2%。由此可見,政府補助金的增長十分可觀。
若果將過去5年的除息稅前溢利撇除了政府補助金,得出來的數值正好反映果汁業務的實際表現,以此製成圖表(藍線)就會發現,數值於2010年開始有下滑跡象,2012年更加是虧損收場。
將同期的政府補助金(紅線)放進圖表就更明顯,金額自2009年開始持續上升,到了2011年,滙源收到的政府補助金達到2億元,但同期撇除了補助金的除息稅前溢利才不過1.55億元。2012年的情況更甚,政府補助金達到2.51億元,撇除了補助金的實際表現卻錄得2.49億元虧損。因此,說政府補助金支撐滙源業績沒有錯吧?
究竟果汁業務於2013年上半年的實際表現如何呢?或許看看分部業務的收益,三項主要業務包括「百分百果汁」、「中濃度果蔬汁」和「果汁飲料」,銷售金額都有可觀增長,增幅分別為12%、47.2%和53.1%。按管理層解釋,「百分百果汁」的增長主要是銷量增加17.3%所致。心水清的朋友必定發現了吧?銷售金額升幅不及銷量,即是說平均售價下跌,雖然管理層沒有進一步透露幅度,但按百分比計算大約是5.3%。至於「中濃度果蔬汁」,增長主要是「價量齊升」,期內銷量增長達39.7%,平均售價也有5.4%。最後是「果汁飲料」,由於銷量和平均售價都有雙位數的增幅,分別是25.5%和22%,所以銷售金額的升幅較其他業務為高。
既然期內的收益增長不俗,毛利增長可觀,為何實際表現反而不濟?首先是毛利率下降。雖然2013年上半年達到30.8%,按年增加6個百分點,但與往年如2010年的36.7%比較,期內毛利率明顯較差。此外,銷售及營銷開支高企也是原因,期內金額是5.56億元,與收益的比例達到26.9%,按年增加了2.8個百分點,加上1.62億元的行政開支,兩項經營開支合共7.17億元,已經將期內賺到的6.36億元毛利完全抵銷。這還未止,因期內的淨融資成本有7,288.3萬元,還要分佔聯營公司的182.4萬元虧損,若不是兩項其他收入和收益支撐著,相信滙源的業績將不會好看。
其實,將銷售成本、銷售營銷開支及行政開支總額加起來已看出端倪,期內三項成本和開支合共21.45億元,同期收益卻只有20.64億元,成本和開支比收益還要高,反映果汁業務本身未能做到收支平衡,若果沒有政府補助,根本賺到錢嗎?
文章來源:am730 2014-01-02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