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星期二

為何「自願醫保計劃」較市面貴?


醫療改革討論多年,最近政府終於推出「自願醫保計劃」的終極方案,並向公眾展開為期3個月的諮詢。根據諮詢文件,計劃之目的是要「減低公營醫療壓力,讓可承擔的市民,選擇到私家醫院」。

究竟目前公營醫療系統有甚麼問題?坦白講,若與其他國家和地方相比,香港已是很不錯的了。如市民遇上交通意外,醫護人員第一時間做的就是盡力搶救傷者,而不是問有沒有購買醫療保險或者要求預付費用。瓜瓜不是開玩笑,多年前在東南亞某地曾目睹一宗交通意外,由於傷者無力支付費用,救護人員無法將他送到醫院進行治療。

話雖如此,但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65歲或以上人士佔人口比例約14.8%,諮詢文件估計於2040年將升至30.2%,加上醫療成本上漲等問題,醫療改革不能再拖。不用說25年後那麼遠,看看醫管局對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統計,以骨科門診穩定新症為例,輪候時間由41至153周不等,視乎醫院聯網而定;兒科門診穩定新症較短,但也要13至37周。可見若有能力的市民到私家醫院求醫,可減輕公立醫院壓力。

回說自願醫保計劃,基層市民收入有限,富人不用擔心醫療開支,相信計劃主要對象以中產為主。撇開特殊原因不說,如公立醫院的儀器較先進及某些專科在治療較出色,一般而言,選擇公立醫院不外乎價錢廉宜。但諮詢文件卻透露,以2012年價格計,醫保計劃保費竟較市場現有個人住院保險產品平均保費高約9%。既然如此,為何我們還要參加?

原來所謂醫保計劃,是政府規定保險公司必須向市民提供「標準計劃」,此計劃需要符合12項最低要求,當中包括保證續保,並且無需重新核保、沒有終身保障總額上限、承保投保前已有病症等。所謂一分錢一分貨,由於標準計劃提供的保障較市場其他同類產品為佳,保費自然也較高。問題來了,是否值得多付一些保費去獲取較佳保障呢?

其實沒有既定答案,而且因人而異。不過,於長期病患者和長者而言,標準計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首先,環顧目前保險市場,大部分住院保險都不會承保投保前已有的病症。又例如終身續保,雖然不少保險公司均提供此保證,但若果投保人曾經索償,續保保費的增幅可能很高。可是,在標準計劃下,續保保費不得超過標準保費的200%。

凡事有兩面,投保人受保費上限保障的同時,保險公司豈非需要承受不必要的風險?就此問題,諮詢文件建議由政府出資設立「高風險池」,以承接保費超出上限的保單。此舉其實是再保險安排(Re-insurance),將高風險保單的風險進一步分攤。其實還有一個好處,因為高風險保單的保費、索賠和負債都會歸入高風險池,倘若保費不足以應付索賠,高風險池將會為這些保單「包底」。因此,標準計劃下風險較低的投保人,其保費不會受到高風險保單影響。

於市民而言,保費平貴是購買保險的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可是看看坊間反應,很多朋友仍然不明白為何醫保計劃的保費較市面高,誰不知兩者的保障根本有別。此外,不少朋友也弄不清楚高風險池安排,以為醫保計劃需要承保高風險保單,所以保費高昂。若要計劃順利落實和推行,看來政府要多做些宣傳和解釋才成。

翻閱諮詢文件後,瓜瓜大致支持自願醫保計劃,但仍有幾個疑問。眾所周知,保險的主要作用是分攤風險,要維持保費穩定,就要吸納不同風險級別人士投保。不過,若果標準計劃未能吸引低風險人士投保,較高風險級別但又不需要轉至高風險池的保單卻不斷增加,是否意味標準計劃的保費將會愈來愈貴?整個醫保市場承受的風險又是否因此增加,連帶影響醫保計劃以外保單的保費?若是的話,政府有何對策?此外,除了索賠,保單的最大開支就是行政費用,政府應否一併規管(例如設置上限)以進一步保障投保人的利益?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23

伸延閱讀:「自願醫保計劃」諮詢文件

&&&&&&&&

2014年12月20日星期六

八個提高工作效率的習慣(一)

早前談及過如何利用電郵To-do-list來提高工作效率。不過,它們只是「工具」而已,正如運動員穿著上佳的裝備,只能提升現有水平下的表現。若要提高水平,最終還需鍛鍊自己。故此,這一篇講講幾個能提高效率的好習慣。

1. 善用高效率時段

雖然我們每日有24小時可用,但即使身體如何強壯,總不可能開足馬力去全日工作吧?不過,有沒有發覺,我們在某些時段工作是最有效率的?以自己為例,清早醒來後的兩、三個小時頭腦特別清醒,所以喜歡早些回到公司上班,既不用受逼車之苦,辦公室內也沒有甚麼人打擾,所以工作起來份外幹勁十足,效率也特別快。

2. 避開低效率時段

同一道理,人不是鐵打,我們總有某些時段工作效率特別低,例如午後「飯氣攻心」之時,又或者欠缺休息的時候,即使如何努力,出來的效果也只會事倍功半。因此,我們應避免將重要工作安排在低效率時段進行。不過,為了不浪費時間,我們可以安排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來做,例如檢視一下電郵郵箱,更新一下To-do-list等。還有一點,累了就該休息,經驗告訴我們,「磨爛蓆」般工作只會適得其反,而且容易錯漏百出。

3. 第一次就要做對

面對一件工作,盡量在第一次就把它做對,因為重做和檢查不單未能為工作增值,反而讓我們浪費時間。例如銀行交易記賬,若第一次就已經入錯了賬,往後就得花大量時間去尋找錯誤和改正。很無謂吧?此外,性急往往是第一次就做錯的主要原因之一,進行工作前,不妨花點時間清楚計劃一下,以降低出錯的機會。「求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以得過且過的心態來應付工作,不出錯才奇怪。

4. 專注眼前工作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被瑣事打擾,讓我們不能專注於眼前的工作,例如收到朋友的WhatsApp message,又或者應付客戶和同事的來電及突如其來的來訪。所以,除非能像電腦般擁有multi-tasking的能力,否則我們應盡早完成眼前工作,避免拖拖拉拉。此外,若情況許可,我們應盡量避免瑣事找上門,令自己可以專心一致工作。

下篇將斷續講餘下四個好習慣。

文章來源:Education post 2014-12-12

&&&&&&&&

2014年12月18日星期四

周大福與六福


周大福珠寶(1929)和六福集團(590)公布今年中期業績,財務表現相若,如營業額分別倒退22.4%和25.1%,純利分別減少23.3%和16.6%。但大行反應相反,六福業績倒退較預期少,因此被大行看好而上調目標價。反觀周大福,雖然業績倒退符合預期,但被大行下調目標價。由此可見,「市場預期」對股價是如何舉足輕重。

究竟他們的具體表現如何?首先是營業額,由於去年「搶金潮」將基數拉高,故兩家珠寶商的營業額均倒退。論金額當然是周大福較多,因其生意規模較大,期內營業額減少84.49億元。若以幅度衡量,六福的跌幅較大,期內營業額跌25.24億元。若將營業額按地區劃分,周大福於內地珠寶業務的跌幅有14.6%,較六福的10.3%跌幅為差。此外,六福在內地珠寶業務分零售和批發,前者營業額下跌40%,後者則增加19.6%,反映零售表現較批發差很多。至於港澳地區,周大福於期內營業額減少32.9%,六福則下跌30.8%。由此看來,六福在兩個主要地區的表現較周大福優勝。

可是,若看同店銷售表現,周大福較六福為佳。首先是整體同店銷售,周大福於上半年只是倒退31.2%,六褔卻倒退41%。若以地區劃分,周大福於內地的同店銷售跌20.4%,六福則下挫44.1%。此外,於港澳地區,周大福和六福的跌幅分別是40.9%和40.7%。雖然跌幅相若,但不要忘記,目前六福約71%的營業額來自該地區,如此表現難免教人擔心。若將同店銷售以產品來劃分,周大福在珠寶首飾方面的成績較好,同店銷售不跌反升1.1%,可是六福卻減少12.9%。黃金產品也一樣,雖然兩家珠寶商都錄得倒退,但周大福只下跌46.8%,六福則減少50.1%。

若論毛利,周大福表現也較佳,期內只減6.5%至93.28億元,六福則減11.1%至17.99億元。有趣的是,兩家珠寶商毛利率卻升,周大福增5.4個百分點至31.8%,六福則增3.8個百分點至23.9%。翻查公告,兩家珠寶商的毛利率之所以改善,主要是珠寶首飾銷售比例增加,而這些產品擁有較高毛利率。看來周大福在盈利能力改善方面明顯勝過六福,相信與上述珠寶首飾的同店銷售增加有關。

若看經營溢利,六福表現較佳。周大福上半年跌21.3%至36.27億元,但六福只跌14.9%至9.78億元。經營溢利率也一樣,周大福雖增0.2個百分點至12.4%,但六福卻大升1.5個百分點至13%。換句話說,大家同售100元產品,扣除銷售成本和營運開支後,周大福只賺取12.4元溢利,六福則賺13元。為甚麼?主因周大福銷售及分銷成本升幅較大。於去年上半年,此開支對營業額比例僅12.2%,但今年上半年卻升至16.2%,相差達4.1個百分點。反觀六福的比例只增3.2個百分點至12.1%。按周大福公告披露,開支上升主因期內在港澳地區的旅遊區新設零售點及續簽租約所致,令租金開支增30.9%至8.59億元。

一個有趣發現,六福員工成本於期內增4.4%至3.6億元,周大福卻不升反跌4%至20.03億元。原來在周大福薪酬開支上,約37.7%是基於員工表現支付,期內營業額下跌,員工成本隨之下跌。看來周大福在這方面較具彈性。最後一提,兩間珠寶商庫存周轉期均升,但論幅度,周大福由去年同期的207天增至目前373天,相差共166天。但六福期內只增90天至目前210天。周大福的期數增加那麼多,管理層未有正面解釋,只說銷售回升後,相信周轉期可回落至270至280天水平。但周大福計劃更改加盟商存貨政策,由已往將產品賣斷(存貨擁有權由加盟商持有)改為寄賣(周大福保留存貨擁有權,直至加盟商賣出存貨為止),此舉將進一步影響存貨結餘及周轉期約10%至12%,而且預期批發收益將下跌40億至50億元。

綜合來說,儘管周大福在營業額和盈利能力的表現較佳,但計入營運開支後,六福的表現相反較好,加上存貨大增及新存貨政策,難怪大行如此反應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18

&&&&&&&&

2014年12月16日星期二

星巴克5年計劃


星巴克(NASDAQ:SBUX)最近公布未來5年計劃,目標包括於2019年前將收入提高至接近300億(美元,下同)、經營溢利增加1倍,以及全球門市數目由目前的2.1萬間增加至超過3萬間。按星巴克最新的業績,2014年收入只有164.5億元,若要收入於2019年達標,複合年均增長率(Combined annual growth rate)需要增加至16%,較目前的11%需要高出5個百分點之多。至於經營溢利,2014年有30.8億元,要在2019年翻一番,即是61.6億元。計一計複合年均增長率,目前是21%, 若5年計劃達標則只需19%,單以此做標準似乎不難達成。

此外,為甚麼星巴克打算增加門市數目呢?因為在過去5年,星巴克的總收入能有11%複合增長,當中的6%就是來自新增門市,餘下的5%則是靠提高門市平均收入。例如自營店於2010年和2014年的總收入分別是89.6億元和129.8億元。5年間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約是9%。此增長率可以拆成兩個因素,首先是自營店增加,2010年和2014年的數目分別是8,787間和10,713間,其複合年均增長率有5%。接著是門市年均收入上升,即是將自營收入除以門市數目,兩年的金額分別是102萬元和121.1萬元,複合年均增長率就是4%。

要完成上述目標,星巴克訂下了7個策略,包括成為最佳僱主,致力培訓人才以令顧客獲得最佳體驗;繼續成為咖啡的先導者,特別在咖啡農藝、採購、烘焙、沖煮及提供手調飲品方面;推出不同經營模式以提升門市組合,例如流動咖啡車和咖啡便利店;創造新誘因去吸引顧客,例如提供午餐、下午茶及晚餐;提高消費包裝產品增長;打造茶類產品「Teavana」之品牌;以及擴大電子商貿之應用,例如利用現有的流動電子商貿平台去促進交易的便利性,並且推出獎賞計劃去提升顧客的忠誠度。

在眾多策略中有幾項值得講講,首先是咖啡先導者,個人覺得星巴克在這方面頗成功的,現在每當提起咖啡,很容易就令人聯想到星巴克。不過,連鎖經營給人的印象是欠缺個人化,為了維持先導者的地位,星巴克最近在西雅圖開設了「精品咖啡烘焙體驗館」(Reserve roastery and tasting room),為顧客提供優質的精品咖啡及相關產品。星巴克還打算由明年開始在全球開設100間體驗館,換句話說,他們不單要雄霸連鎖市場,而且還要染指精品咖啡市場。

在提升門市組合方面,他們將會推出流動咖啡車、咖啡便利店以及Drive Thru(即是把車駛進,顧客可以留在車內享用服務),其特別之處在於,這些新服務將會配合星巴克的流動應用程式來使用,顧客以手機付款就能完成交易,甚至可以得到外賣送貨服務。
至於創造新誘因,星巴克一反傳統提供晚餐和酒類飲品。為何有此想法?據調查所得,目前美國傳統速食行業的收入約有15%來自早餐,85%收入則來自午餐、下午茶及晚餐。反觀星巴克在美國的門市,46%收入來自早餐,其餘時段則佔54%。因此看來,早餐以外的餐飲服務無疑是個龐大商機。當然,成功開拓市場的關鍵在於提供的食物是否好吃,到美國星巴克的網頁看了看,目前某些門市在每天下午4時後已經提供晚餐,餐單主要以輕食為主,例如芝士果醬伴餅乾、烤雜菜、炸雞胸、煙肉腸仔卷、黑松露芝士通心粉、薄餅、朱古力布朗尼和松露朱古力等。星巴克計劃於2019年前讓20%至25%的美國門市提供晚餐,並將食品收入於5年內推高至超過40億元,能否一如所願,且看往後顧客的意見吧。

最後是打造茶類產品。眾所周知,星巴克主力售賣咖啡,為甚麼會冒出此念頭?其實他們的門市早已提供茶類飲品,例如過去5年美國門市茶品收入佔集團總收入的份額不斷提升,例如2010年低於8%,2013年已增加至8.3%,當「Teavana」品牌於2014年第三季推出後,份額進一步增加至9%。此外,星巴克預計全球茶品市場於2017年的銷售額將達到1,040億元,若以2013年的860億元計算,複合年均增長率有7%,較全球咖啡市場的5%為高,反映茶品市場擁有巨大潛力。

星巴克5年計劃這個算盤能否打得響?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16

延伸閱讀:星巴克5年計劃

&&&&&&&&

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

為何UNIQLO股價不受純利下跌影響?


早前UNIQLO母公司迅銷(6288)公布2014年全年業績,股東應佔純利倒退28.7%至745.46億(日圓,下同),每股基本盈利跌至731.51圓。消息公布後,迅銷股價似乎未受太大影響,相反更呈現升勢。為甚麼?或許先了解一下業績。

迅銷今年銷售不錯,收益增21%至1.38萬億圓,同期銷售成本升18.2%至6,831.61億圓,毛利升23.8%至6,997.74億圓,未計營運及其他開支,相當於今年多賺1,346.29億圓毛利。但銷售、一般及行政開支升28.9%至5,491.95億圓,其他開支飆升205.1%至272億圓,與去年相比共多花1,413.02億圓,故將多賺毛利全數抵消,經營溢利跌2.8%至1,304.02億圓。因年內融資收入減73.1%至僅60.01億圓及所得稅增16.3%至561.33億圓,令今年純利跌26.2%至793.37億圓。

銷售、一般及行政開支大升主因薪金和租金增加。薪金今年增31.9%至1,848.64億圓,薪金對收益比重更增1.1個百分點至13.4%。在每賺取100圓收益中,去年有12.3圓支付薪金,今年增至13.4圓。年報解釋,日本UNIQLO兼職員工及其他門店員工人數增加。年報雖披露今年每位員工平均年薪,但沒有去年數字作比較,但披露今年每名僱員平均銷售額增101.3%至2,391.6萬圓,顯示僱員銷售效率大幅提高。此外,全職對兼職比例也很有趣,日本UNIQLO比例是19:81,即每100位員工有81位是兼職,海外UNIQLO比例則是83:17,即每100位員工只有17位是兼職。為甚麼?記得曾看過文章說日本自實施標準工時後,僱主轉為增聘兼職僱員,避免標準工時限制,究竟日本UNIQLO是否這樣呢?

租金今年增24.6%至1,386.52億圓,對收益比重增0.3個百分點至10%。因門店數量增加,如海外UNIQLO門店總數由去年187間增至今年633間。銷售建築面積今年增117.4%至131.3萬方米。因年內收益增幅較銷售建築面積大,令每方米銷售額升103.4%至83.2萬圓,即較去年更有效率。

其他開支大升相信與今年J Brand優質牛仔布業務錄193億圓減值虧損及門店減值46億圓有關。J Brand減值涉及商譽和無形資產,預計其盈利能力下降,前者帳面值減28%至267.15億圓,後者減12.2%至216.95億圓。若撇除減值虧損,其他開支將較去年減63%至僅33億圓。

若按迅銷三大業務看,日本UNIQLO盈利能力最高,經營溢利比率14.9%,較去年增1個百分點。收益雖只增4.7%,但經營溢利增11.6%。盈利能力提升,主因每名顧客平均消費額增4.5%,扣除門店顧客流量減2.4%之影響,門店銷售額仍升1.9%。若論業務增長,海外UNIQLO最強勁,今年收入增64.7%,經營溢利攀升165.1%。要留意此業務經營溢利比率雖僅8%,較日本UNIQLO低6.9個百分點,但較去年增3個百分點,代表盈利能力大幅改善。至於全球品牌收益增21.8%,但因上述J Brand減值關係,今年經營虧損41.95億圓。但若撇除減值影響,今年經營溢利有197.05億圓,與去年比較增18%之多。

綜合上述各點,雖然營運成本上升,但營運效率和盈利能力不跌反升。今年經營溢利之所以下跌,主要是受品牌減值的一次性影響,若不計算在內,經營溢利其實較去年增加15.1%至1,543.02億圓。此外,因為年內日圓貶值速度較去年緩慢,其產生的匯兌較去年少很多,因此令融資收入大減73.1%至只有60.01億圓。從今年財務表現來看,迅銷的業務增長依然強勁,唯一擔心是J Brand的表現會否惡化。不過,其收益只佔集團總額不到20%,加上迅銷正開發及生產另一個廉價服飾業務,亦為各品牌尋求協同效益,相信影響也不會太大。這就解釋了,為甚麼今年純利下跌,但對股價並沒有大太影響了。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11

&&&&&&&&

2014年12月9日星期二

廉潔指數靠印象


國際反貪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港譯「透明國際」)最近公布2014年「全球廉潔指數排行榜」,此指數主要反映各地政府的貪污情況。港人一向以政府廉潔而自豪,據廉政公署的統計,今年上半年,涉及政府部門的貪污投訴只有341宗,較去年同期下跌13%。然而,透明國際公布的結果卻相反,香港的得分連續3年倒退,排名亦逐年下跌,2012年位列14,去年位列15,今年再跌兩位至第17。未進一步了解香港廉潔程度是否變差之前,究竟這個指數如何計算出來的?為甚麼結果與廉署的統計不相符?

首先,「全球廉潔指數」的英文是「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比較達意的翻譯是「貪腐印象指數」。顧名思義,指數是按受訪者的個人觀感來評分,0分代表貪污最嚴重,100分則代表最廉潔。不過,在現實中並沒有出現0分和100分,以2014年的指數排行榜為例,被認為最廉潔的頭三位是丹麥、新西蘭和芬蘭,分數分別是92、91和89。被認為貪污最嚴重的頭三位則是索馬里、北韓和蘇丹,分數分別是8、8和11。

問題來了,評分依賴觀感來計算,這樣可靠嗎?首先,貪污普遍被視為罪行,若沒有經過舉報、調查或檢舉,很大機會是不會曝光的。所以,依靠「見光」的實據去衡量某地的貪污情況並無意義。再者,若根據上報的貪污投訴,又或者經過法庭審理的案例來統計,但不同地方的司法制度和效率分別很大,因此難以比較。相反,根據專家對各地政府貪腐情況的觀感來評分,相對上卻較為可靠而且易於比較。

另一問題來了,這些觀感數據從何而來?涵蓋範圍又有多大呢?原來數據主要來自12個獨立機構所造的調查,調查數據經過標準化及統計轉換程序後,透明國際為每個國家和地方計算評分。這些調查包括非洲開發銀行的《治理評級》、經濟學人的《國家風險評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世界競爭力年報》、世界銀行的《國家績效與體制評估》,以及世界經濟論壇的《企業高級主管意見調查》等。

此外,由於上述各調查包括其他事項,因此透明國際只會抽取與貪污相關的數據來計算評分。例如《世界競爭力年報》,調查涵蓋60個國家和地區,受訪者涉及4,300位商界領袖。調查合共有333道題目,但透明國際只用了其中一題,即是「賄賂與貪腐是否存在?」來計算評分。

又例如《國家風險評級》,由650位專家對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分析,透明國際使用的題目包括「是否有明確程序和問責制度來監管公共基金的分配和運用?」、「公眾資源是否有被濫用?」、「是否設有獨立機構去審核公共財政的管理?」等。寫到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印象,「全球廉潔指數」涵蓋的範圍廣泛,收集數據的方法也較嚴謹,評分的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好了,接下來看看香港,2014年的評分是74分,評分數據來自7個調查,包括《世界競爭力年報》、《企業高級主管意見調查》和《國家風險評級》等。在這些調查中,國際顧問公司PERC所造的《亞洲情報》給予香港的評分最低,只有64分,最高則是世界經濟論壇的《企業高級主管意見調查》有87分。7個調查出來的平均分數就是74分,與香港排名一致的包括西印度群島最東端的島國巴巴多斯、愛爾蘭,以及美國。
如前所說,香港於2013年的得分是75分,2012年更是77分,雖然與其他地方比較仍算是良好水平,但今年得分下跌,反映受訪者對香港廉潔的印象打了折扣。翻查2012年至2014年間的新聞資料,涉及特區政府官員貪污的醜聞著實不少,當中包括前特首曾蔭權被傳媒揭發曾多次接受富商款待、前政務司長許仕仁涉嫌受賄而受審、前發展局長麥齊光被法庭判定詐騙房津,還有前廉政專員湯顯明涉嫌在任期間,在酬酢、饋贈及外訪幾方面違規,一下子出現這麼多報道,難怪影響人們對香港廉潔的印象了。

不論指數如何計算,政府廉潔奉公是香港核心競爭力之一,我們一定要好好守護它。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09

延伸閱讀:透明國際「2014年貪腐印象指數」

&&&&&&&&

2014年12月4日星期四

蘋果股價如何火上加油


蘋果公司(NASDAQ股票編號:AAPL)最近公布今年全年業績,收入增加7%至1,827.95億(美元,下同),純利也增加6.7%至395.1億元。有沒有留意,純利增長只是單位數,為何每股基本純利卻升13.5%至6.49元?這是因為蘋果進行股票回購,基數變細了,每股所獲純利自然增加。究竟效果有多大?如沒有回購,每股基本純利只有6.1元,即是說,回購把每股純利推高6.4%。盈利增長加上回購,情況有點像「火上加油」,難怪近期蘋果股價表現非常理想。如10月20日,即今年第四個財季業績公布前夕,當日收市價是99.76元,執筆之日(11月26日)已升至119元,一個多月內累積升幅達19%。

其實蘋果回購行動非常龐大且所費不菲,去年動用229.5億元,今年更增至450億元。但蘋果股價不便宜,每股回購價由去年平均69.79元飆升32%至今年平均92.09元。據蘋果年報披露,在今年6至9月回購的平均價更高達96.77至100.64元。

接下來探討業務表現。一如所料,受iPhone銷情理想刺激,包括於去年9月推出iPhone 5s及5c,及今年9月推出iPhone 6及6plus,蘋果今年手機收入增加12%至1,019.91億元,銷量則升13%至1.69億部。一項有趣發現,若將手機銷售收入除以銷量,得出來每部手機平均售價今年有602.7元,與2013年的607.5元相比沒有太大差別,但與2012年的629.3元則相差4.2%。按年報解釋,主要是蘋果推出低價版本所致。不過,由於iPhone 6和6plus出現,平均售價或會因此而推高。無論如何,iPhone是蘋果賺最多收入的產品,而且佔總收入的比重愈來愈大,例如2012年和2013年分別是50%和53%,到今年進一步上升至56%。

相比下,iPad成績遜色得多,受銷量減4.3%至6,797.7萬部影響,2014年收入跌5.3%至302.83億元。儘管大中華地區和日本銷量錄增長,但也未能彌補其他地區的跌幅。其實iPad表現在2013年是不錯的,因iPad mini和第四代iPad推出關係,2013年銷量曾急升21.8%至7,103.3萬部。iPad mini平均售價雖拖低15.2%至450.2元,但當年收入卻升3.3%至319.8億元。很明顯,蘋果於今年無法維持iPad良好表現。為甚麼?曾看過一篇分析文章,說包括蘋果在內的IT業界低估平板電腦使用周期,以往普遍認為消費者約每兩年升級平板電腦,現在趨勢卻每4年才一次,即愈來愈接近個人電腦使用周期。此外,蘋果雖不時更新iOS系統,但消費者不需購買新機適用的新系統。其實想想也是,就以自己的iPad為例,由買入到現在已經使用了4年,但手機已更換了3部。再者,iPhone 6plus的推出或多或少影響iPad mini銷量,因兩者的螢幕大小相差不太遠。由於iPad表現不理想,佔總收入的比重也由去年的19%下降至今年的17%。如此看來,蘋果能否改善iPad表現值得關注。

至於佔總收入約13%的Mac,2014年可算一洗頹風。回顧2013年,平均售價雖略升2.8%至每部1,314.7元,但銷量跌10%至1,634.1萬部,導致收入減7.5%至214.83億元。今年儘管平均售價略降3.1%至每部1,273.6元,但銷量升15.7%,帶動收入增12.1%至240.79億元。平均售價下降,主因部分型號於年內減價及手提版本銷量增加。另一項受關注的業務是iTunes及軟件銷售,今年表現也沒有令人失望,收入增13%至180.63億元,佔總收入比重也增加1個百分點至10%,主因應用程式銷售持續增長帶動,於2014年,iTune Store的收入就上升了9.7%至102億元。

盈利能力又如何呢?今年蘋果的整體毛利率達到38.6%,較2013年改善了1個百分點,原因包括商品價格下跌,較高毛利率產品的銷量增加,以及經營槓桿改善(即銷量增加,但固定成本卻沒有大變)所致。不過,與2012年的43.9%相比,目前的毛利率仍然處於低位,原因包括新產品的成本較高,產品保修成本上升,以及較低毛利率產品的銷量增加等,特別是iPad mini,其毛利率遠低於蘋果其他產品的平均值。從今年的業績可以預期,蘋果未來的大部分收入仍要依賴iPhone,其實是好是壞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04

&&&&&&&&

2014年12月2日星期二

佐丹奴銷售表現欠理想


自今年5月開始,佐丹奴國際(709)股價持續低迷,若以收市價計算,股價均低於5元水平,雖然股價在9月略為上升,但其後再度回落。執筆時,收市價更跌穿4元水平至只有3.84元(該股昨收報3.7元)。若以今年1月2日的6.65元收市價計,股價下挫達42.3%。究其原因,主要是今年首三季業績並不理想。其實從該集團總體銷售額可見一斑,今年第一季較去年同期減少8.9%,雖然第二季的跌幅收窄至只有2.6%,但第三季略為擴闊至3.8%。三個季度合計的銷售額按年減少5.2%至39.55億元。

銷售額不理想,毛利也一樣差,今年首三季跌幅分別是13.3%、9.3%和7.4%,三個季度合計減少10.1%至23.08億元。由於毛利減少,整體毛利率也下跌3.1個百分點至58.4%。為甚麼?以今年第三季為例,成本增加和銷量減少,這兩項因素已令毛利分別減少2,700萬元和2,100萬元。此外,售價下降及換算差額及存貨撥備分別再令毛利減少800萬元和300萬元。合計起來,今年第三季度合共少賺了5,900萬元。

佐丹奴業務涉及多個地區,若以今年9個月銷售額計,「中國大陸」和「香港及台灣」的比重較高,分別佔銷售總額的28%和29%,其餘地區包括亞太其他地區佔24%,中東佔12%,及向海外加盟商之批發佔7%。可是,除了海外加盟商及中東於今年第一季的銷售額錄得增長外,所有地區的銷售於過去三個季度均全線下跌。先講講中國大陸,今年首三季銷售額分別下跌11.2%、7.3%和5.3%,三個季度合共減少8.2%至11.14億元。此外,今年累計可比較門市銷售額也跌3%。雖則如此,若與去年同期減少6%相比,跌幅收窄了一半。最值得慶幸的是,此指標來到今年第三季不再下跌,反而上升1%,大有「苦盡甘來」的味道。或許看看另一個指標,即是每間門市的平均銷售額。先講自營店,雖然今年9個月累計下跌1.6%至166.3萬元,但今年第三季卻上升1.9%至48.1萬元。加盟店的表現就更好,雖然於今年9個月的累計批發金額減少了8.9%,但每間加盟店的平均批發金額卻上升12.9%至59.2萬元,今年第三季更加上升19.5%至20.7萬元。每間門市的平均銷售額得以改善,主要是關閉了158間表現較差的門市,包括46間自營店和112間加盟店。換句話說,佐丹奴不再依靠門市數量,轉而集中在質素。

接著講講香港及台灣,今年首三季銷售額分別跌10.3%、2%和2.4%,三個季度合共減少5.2%至11.5億元。此外,今年累計可比較門市銷售額則降4%,較去年同期只下跌1%,情況叫人憂慮。有趣的是,台灣市場之銷售其實有增長的,倒退主要來自香港市場。在業績公告中也不諱言說,因內地旅客增長放緩,香港市況轉弱,銷售額於年內一直減少。雖然此地區的銷售額下跌,若按每間門市平均計算,今年9個月的累計金額反而微升0.3%至419.7萬元,今年第三季則增加3.3%至132.8萬元。究其原因,主要是期內減少了15間門市。

如前所述,海外加盟商的批發業務表現理想,情況究竟如何呢?首先,今年首三季的銷售額分別上升15.3%、37.7%和13.3%,三個季度合共增加21.8%至2.63億元。接著是每間門市的平均銷售額,今年9個月累計上升了25.7%至60.2萬元,今年第三季則增17%至19.5萬元。若再以地區細分,以南韓合營公司之銷售表現最差,金額於期內減少1%,但被菲律賓、緬甸及越南等市場增長完全抵銷。

一般來說,若銷售倒退,最害怕就是見到存貨水平突然大幅增加。可是,佐丹奴未見這個問題,存貨餘額與去年年結(2013年12月)時比較只升0.8%至5.22億元,若計入加盟商的持貨餘額和未付運的製成品,存貨總額更減少1.1%至6.32億元。雖則如此,但存貨周轉期達到86日,儘管較2013年9月大幅減少15日,但較去年年結高出了4日,不得不多加留意。

佐丹奴去年全年銷售額達58.48億元,若以此為今年的全年目標,今年第四季營業額要較去年同期增多2.19億元或13.1%才能達成。可是,內地和香港兩個主要市場的消費轉弱,依靠第四季去挽回,機會實在不容樂觀,這也解釋了佐丹奴股價於近期為何偏軟吧。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02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