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今天,便要向2011年講再見,兼且迎接2012年。新一年比較特別,因為2012的末日論鬧得沸騰騰。由於古代瑪雅人的曆法到了2012年12月21日就結束,有人以此說當天就是世界末日。
我自己不太相信,但是最近聽過了王菀之的《末日(前1'30)》後,也不禁想了一下,若果到了那時那刻,我會做些甚麼,或者準確點說,我的願望是甚麼。
和內子以及親人一同渡過?這個當然。可是,到了紛亂的那一天,這個最後的願望能否實現都是個大疑問。或者,能在末日前先行離開這個世界,可能是做人的最大福份。
Choi Choi Choi!新一年未到就講這些大吉利事的說話,罪過罪過。
2012年來了!祝大家新年快樂!
&&&&&&&&
2011年12月28日星期三
兩部手機齊齊用
早前有統計指出,香港平均每人擁有兩部手機(實際是1.92部),全球排名第二。初時看到這則新聞覺得有點奇怪,因為很難想像會有人同時使用兩部手機。當時在想,是否因為推出了iPhone,很多人剛換了手機,所以才有這個現象?
直至最近我才發現,原來有不少港人真是同時使用兩部甚至三部手機的。例如上星期在某自動櫃員機前排隊,前面正好有一位男士邊講手機邊撳錢,他離開之後我欲插卡,卻發現他的另一部手機放了在櫃員機上,即時連聲叫喚他取回。
另外,公司好幾位同事包括我在內,除了自己的手機外,也要同時使用公司發給的Blackberry。最初收到了這部機,本來打算使用飛線功能把兩部手機二合為一,可是最後放棄了這個念頭,皆因不方便。
我自己的那一部是HTC手機,適合日常娛樂用,例如上Facebook、上香港討論區、玩遊戲、聽歌、影相等等都是得心應手。可是手機的電池容量不大,若啟動了WiFi或數據傳輸三、四個小時,電量就會差不多用完。由於隨時隨地都要check email,自己的手機就不成了。
反觀Blackberry,雖然機身較重,但電池容量驚人,此手機長期24小時都開啟了3G數據傳輸功能,但電池卻只需隔天才充電一次。而且除了可以使用Touchscreen上的鍵盤外,機身還有一個滑蓋式鍵盤,用來打電郵比使用Touchscreen快而且準確。加上Blackberry的電郵功能好得沒話說,晚間於家中工作就最適合不過。可是,用來娛樂的話就較為遜色,到Blackberry的App World看了一下,選擇並沒有Android般多。
由於兩部機各有所長,加上不想公司和私人的Contacts及電郵混在一起,儘管携帶不太方便,但沒辦法,唯有同時使用兩部手機吧。
&&&&&&&&
直至最近我才發現,原來有不少港人真是同時使用兩部甚至三部手機的。例如上星期在某自動櫃員機前排隊,前面正好有一位男士邊講手機邊撳錢,他離開之後我欲插卡,卻發現他的另一部手機放了在櫃員機上,即時連聲叫喚他取回。
另外,公司好幾位同事包括我在內,除了自己的手機外,也要同時使用公司發給的Blackberry。最初收到了這部機,本來打算使用飛線功能把兩部手機二合為一,可是最後放棄了這個念頭,皆因不方便。
我自己的那一部是HTC手機,適合日常娛樂用,例如上Facebook、上香港討論區、玩遊戲、聽歌、影相等等都是得心應手。可是手機的電池容量不大,若啟動了WiFi或數據傳輸三、四個小時,電量就會差不多用完。由於隨時隨地都要check email,自己的手機就不成了。
反觀Blackberry,雖然機身較重,但電池容量驚人,此手機長期24小時都開啟了3G數據傳輸功能,但電池卻只需隔天才充電一次。而且除了可以使用Touchscreen上的鍵盤外,機身還有一個滑蓋式鍵盤,用來打電郵比使用Touchscreen快而且準確。加上Blackberry的電郵功能好得沒話說,晚間於家中工作就最適合不過。可是,用來娛樂的話就較為遜色,到Blackberry的App World看了一下,選擇並沒有Android般多。
由於兩部機各有所長,加上不想公司和私人的Contacts及電郵混在一起,儘管携帶不太方便,但沒辦法,唯有同時使用兩部手機吧。
&&&&&&&&
Labels:
生活雜絮
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內審看種票:如何減低種票的影響(三)
上一篇討論過地址方面的風險,這一篇,也是最後一篇,講選民身份方面。
(7)利用他人身份做選民登記
利用他人身份做選民登記,目前已有措施去防止。例如一旦成功登記,選舉辦事處會發出登記通知。不過,倘若連地址也是假的,被假冒者未必能收到通知。此外,於選民登記冊發表期間,市民可以查核登記資料是否準確無誤。可是,這措施比較被動,不容易發現盜用他人身份的問題。
所以,採用預防性內控來控制的話,比較難有效這個風險。看來採用偵測性措施,例如依賴投票當日,由票站人員小心核對選民身份,來阻止盜用他人身份的問題。
(8)、(9)利用已身故者做選民登記,及已身故者仍在選民登記冊內
選舉辦事處定期與生死註冊處的資料進行比較,自動將已身故者從選民登記冊中除消。就選民新登記,需要與死亡登記核對,以防止已身故者仍能登記成為選民。
(10)、(11)喪失資格登記為選民的人士做選民登記,及已喪失選民資格,但仍在選民登記冊內
按選舉條例,任何人士如根據《精神健康條例》被裁斷為精神上無行為能力而無能力處理和管理自己的財產及事務,或任何武裝部隊成員,都是喪失選民資格。就前者而言,選舉辦事處可以考慮與醫管局合作,如何有效防止上述人士登記成為選民,以及從選民登記冊中除消。至於後者,相信政府部門已有相關的名單,只要選舉辦事處核對其名單,問題應該不大。
這個練習已經完成,如果有任何意見或紕漏,請多多指正。
--------
上一篇文章:《內審看種票:如何減低種票的影響(二)》
&&&&&&&&
(7)利用他人身份做選民登記
利用他人身份做選民登記,目前已有措施去防止。例如一旦成功登記,選舉辦事處會發出登記通知。不過,倘若連地址也是假的,被假冒者未必能收到通知。此外,於選民登記冊發表期間,市民可以查核登記資料是否準確無誤。可是,這措施比較被動,不容易發現盜用他人身份的問題。
所以,採用預防性內控來控制的話,比較難有效這個風險。看來採用偵測性措施,例如依賴投票當日,由票站人員小心核對選民身份,來阻止盜用他人身份的問題。
(8)、(9)利用已身故者做選民登記,及已身故者仍在選民登記冊內
選舉辦事處定期與生死註冊處的資料進行比較,自動將已身故者從選民登記冊中除消。就選民新登記,需要與死亡登記核對,以防止已身故者仍能登記成為選民。
(10)、(11)喪失資格登記為選民的人士做選民登記,及已喪失選民資格,但仍在選民登記冊內
按選舉條例,任何人士如根據《精神健康條例》被裁斷為精神上無行為能力而無能力處理和管理自己的財產及事務,或任何武裝部隊成員,都是喪失選民資格。就前者而言,選舉辦事處可以考慮與醫管局合作,如何有效防止上述人士登記成為選民,以及從選民登記冊中除消。至於後者,相信政府部門已有相關的名單,只要選舉辦事處核對其名單,問題應該不大。
這個練習已經完成,如果有任何意見或紕漏,請多多指正。
--------
上一篇文章:《內審看種票:如何減低種票的影響(二)》
&&&&&&&&
Labels:
內審實戰經驗
2011年12月19日星期一
認輸和認命
會計師公會的「一人一票選會長」議案,最終於上星期五在EGM被否決。雖然我不是發起人,但也盡力叫身邊的朋友,無論支持議案與否也要出來投票。所以,當得知結果後問過自己可惜嗎?答案是不可惜!既然是大多數有份投票的會員做出的選擇,少數服從多數,我們這些少數當然要接受,儘管964人投反對票並不算少。
不過,是次事件卻令人頗為失望,EGM當日出席人數連同代理人票,964位讚成,1250位反對,4位投白票,總共才是那可憐的2218位會員投票,還遠不及特首選委選舉,會計界別的7617投票人數。公會會員人數3.3萬,哪3萬幾位去了那裡?業界此等大事也不肯出來表態,真的沒話了。
有朋友笑說因香港的會計師太過錙銖必較,不肯花1.4大元買郵票把代理人票寄出。又有人說代理人票要填寫會員資料,會員怕秋後算帳所以索性不投。個人絕不相信公會會這樣做,莫說公會不會,也不敢。我反而相信是前者,因為當你認為事不關己的時候,就算多花一毛也是多餘,更何況是1.4元郵票錢!
難怪香港的會計師特別好蝦,怎樣受人魚肉也不敢造聲,因為連切身的業界大事也充耳不聞,涉及自身權利之事也不肯出來表態,怎會受人尊重?今後我等不應,也不配,再說老闆待我們如何如何,公會對待我們怎樣怎樣了,香港的會計師,我們是該當做一羣鵪鶉的,當中沒有甚麼委屈,全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咎由自取,與人無尤。We get our just deserts!只能認命!
最後,我並不是將是次「一人一票」運動的失敗歸咎於不出來投票的會員。坦白說,就算所有會員出來投票,「一人一票選會長」都未必會通過。我只是既嘆,為何大家不肯出來投票罷了。
&&&&&&&&
不過,是次事件卻令人頗為失望,EGM當日出席人數連同代理人票,964位讚成,1250位反對,4位投白票,總共才是那可憐的2218位會員投票,還遠不及特首選委選舉,會計界別的7617投票人數。公會會員人數3.3萬,哪3萬幾位去了那裡?業界此等大事也不肯出來表態,真的沒話了。
有朋友笑說因香港的會計師太過錙銖必較,不肯花1.4大元買郵票把代理人票寄出。又有人說代理人票要填寫會員資料,會員怕秋後算帳所以索性不投。個人絕不相信公會會這樣做,莫說公會不會,也不敢。我反而相信是前者,因為當你認為事不關己的時候,就算多花一毛也是多餘,更何況是1.4元郵票錢!
難怪香港的會計師特別好蝦,怎樣受人魚肉也不敢造聲,因為連切身的業界大事也充耳不聞,涉及自身權利之事也不肯出來表態,怎會受人尊重?今後我等不應,也不配,再說老闆待我們如何如何,公會對待我們怎樣怎樣了,香港的會計師,我們是該當做一羣鵪鶉的,當中沒有甚麼委屈,全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咎由自取,與人無尤。We get our just deserts!只能認命!
最後,我並不是將是次「一人一票」運動的失敗歸咎於不出來投票的會員。坦白說,就算所有會員出來投票,「一人一票選會長」都未必會通過。我只是既嘆,為何大家不肯出來投票罷了。
&&&&&&&&
Labels:
會計界的人和事
2011年12月16日星期五
內審看種票:如何減低種票的影響(二)
在上一篇文章《內審看種票:如何減低種票的影響(一)》,我們已列出相關的風險,接下來是練習的第二部分,就每個風險制定出預防或偵測措施以減低風險。
首先講一下地址問題的風險,詳情如下:
(1)和(2)利用虛假地址/他人的地址做選民登記
香港地方雖小,但要百分百去核查所有地址似乎不可能,也不合乎效益。所以,要求市民在登記成為選民時提供住址證明是一個辦法。可是,不是每位市民有住址證明,例如剛滿十八歲的青年。況且一旦有此要求,市民怕麻煩而不去申請,可能會影響登記意慾。所以,建議抽查選民登記冊,要求被抽中的選民提供證明。
除了上述措施以外,選舉辦事處應定期審視選民名冊,對那些不合理的登記,例如一屋七姓十三人等的,派員做家訪作實地查證。其實這種審視並不困難,利用資訊科技寫個電腦程式就可以自動將有問題的登記列出來。
最近有報導說,有人胡使用他人的地址來登記,按道理,只要真正的戶主將那些選舉登記通知退回,而選舉辦事處主動跟進,問題應該可以解決。可是,此措施在選舉辦事處較為被動。所以,選舉辦事處可以考慮要求選民必需在投票日出示選舉通知書才能投票。
另外,選舉辦事處可以考慮將選民名冊與其他政府部門(如入境處、稅局、運輸署、學生資助辦事處等)的資料互相核對,遇到那些不吻合的,除了要求選民提供證明外,還可以派員做家訪。當然,這個可能涉及私穩問題,不過如果只是用於核對用途,相信問題不大。
還有一點,對一些不存在的地址,要逐一核實似乎並不可能。不過,年前統計處曾進行過全港人口普查,當時已掌握了全港居住單位的資料。如果將選民登記冊上的地址與以核對,遇到疑似的虛假地址,例如某楝樓只有十層但選民報住地址是廿樓,派員實地核查。
(3)已搬遷,但故意不向選舉事務處申報
由於這個風險的出現機率相對其他風險較低,這百分百防止,似乎並不合成本效益,所以建議接受這個風險而不作任何內控措施。
(4)利用不同的地址,重複遞交選民登記申請
選舉辦事處目前已有措施去防止,因為身份證號碼是獨一無二,能有效辨別重複申請。
(5)和(6)通常居住地不在香港,但仍申請登記做選民,及仍在選民登記冊內
目前選舉條例並沒有列明何謂「通常在香港居住」的定義,例如居住多久才算是「通常」,所以,除非相關定義已厘清,否則很難制定出措施。
不過,對那些長期不在香港居住的選民,其實選舉辦事處可以考慮與入境處合作,找出那些長期不在香港居住但有投票的居民(即已喪失選民資格的人),並向他們進行檢控。
下一篇將討論身份方面的風險。
--------
上一篇文章:《內審看種票:如何減低種票的影響(一)》
下一篇文章:《內審看種票:如何減低種票的影響(三)》
&&&&&&&&
首先講一下地址問題的風險,詳情如下:
(1)和(2)利用虛假地址/他人的地址做選民登記
香港地方雖小,但要百分百去核查所有地址似乎不可能,也不合乎效益。所以,要求市民在登記成為選民時提供住址證明是一個辦法。可是,不是每位市民有住址證明,例如剛滿十八歲的青年。況且一旦有此要求,市民怕麻煩而不去申請,可能會影響登記意慾。所以,建議抽查選民登記冊,要求被抽中的選民提供證明。
除了上述措施以外,選舉辦事處應定期審視選民名冊,對那些不合理的登記,例如一屋七姓十三人等的,派員做家訪作實地查證。其實這種審視並不困難,利用資訊科技寫個電腦程式就可以自動將有問題的登記列出來。
最近有報導說,有人胡使用他人的地址來登記,按道理,只要真正的戶主將那些選舉登記通知退回,而選舉辦事處主動跟進,問題應該可以解決。可是,此措施在選舉辦事處較為被動。所以,選舉辦事處可以考慮要求選民必需在投票日出示選舉通知書才能投票。
另外,選舉辦事處可以考慮將選民名冊與其他政府部門(如入境處、稅局、運輸署、學生資助辦事處等)的資料互相核對,遇到那些不吻合的,除了要求選民提供證明外,還可以派員做家訪。當然,這個可能涉及私穩問題,不過如果只是用於核對用途,相信問題不大。
還有一點,對一些不存在的地址,要逐一核實似乎並不可能。不過,年前統計處曾進行過全港人口普查,當時已掌握了全港居住單位的資料。如果將選民登記冊上的地址與以核對,遇到疑似的虛假地址,例如某楝樓只有十層但選民報住地址是廿樓,派員實地核查。
(3)已搬遷,但故意不向選舉事務處申報
由於這個風險的出現機率相對其他風險較低,這百分百防止,似乎並不合成本效益,所以建議接受這個風險而不作任何內控措施。
(4)利用不同的地址,重複遞交選民登記申請
選舉辦事處目前已有措施去防止,因為身份證號碼是獨一無二,能有效辨別重複申請。
(5)和(6)通常居住地不在香港,但仍申請登記做選民,及仍在選民登記冊內
目前選舉條例並沒有列明何謂「通常在香港居住」的定義,例如居住多久才算是「通常」,所以,除非相關定義已厘清,否則很難制定出措施。
不過,對那些長期不在香港居住的選民,其實選舉辦事處可以考慮與入境處合作,找出那些長期不在香港居住但有投票的居民(即已喪失選民資格的人),並向他們進行檢控。
下一篇將討論身份方面的風險。
--------
上一篇文章:《內審看種票:如何減低種票的影響(一)》
下一篇文章:《內審看種票:如何減低種票的影響(三)》
&&&&&&&&
Labels:
內審實戰經驗
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
內審看種票:如何減低種票的影響(一)
最近區議會選舉的「種票」問題鬧得很是沸騰,這種行為當然是與以譴責,但我比較有興趣如何去減低種票的影響。
對於內審人來說,種票問題其實是一個上好的內審練習,我們可以嘗試運用Risk-based approach,加上Common sense來看看如何修補目前選民登記的種種漏洞。
由於我們不清楚具體的選民登記和管理選民名冊的流程,所以運用Risk-based approach比較合適。可是,這個方法的壞處是未能有效檢討整個流程的效率,這點必需要注意。
這個練習共分兩部份,首先我們要列出所有相關的風險,即是種票的各種可能性。由於範圍太廣,是次練習只限於「地方選舉」,並不包括其他如功能界別個人或團體選民、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個人或團體投票人。
列出各項風險之後,我們就可以按每個風險想出預防(Preventive)或偵測(Detective)措施以減低該風險的影響。
值得一提,和其他商業欺詐和瞞騙一樣,種票行為是沒有可能完全杜絕,極其量只可以將其影響降低至一個可接受的水平。因為防止種票的措施(或簡稱為內控)需要成本和資源,況且資源有限,若果其成本高於內控本身所帶來的效益,那麼在風險管理角度來說就不值得去做了。
現在開始練習的第一部份,將所有種票的可能性列出來如下:
地址方面
(1)利用虛假地址(即不存在的地方或不是住宅)做選民登記
(2)利用他人的地址做選民登記
(3)已搬遷,但故意不向選舉事務處申報
(4)利用不同的地址,重複遞交選民登記申請
(5)通常居住地不在香港,但仍申請登記做選民
(6)已登記成為選民,現在卻通常不在香港居住,但仍在選民登記冊內
身份方面
(7)利用他人身份做選民登記
(8)利用已身故者做選民登記
(9)已身故者仍在選民登記冊內
(10)喪失資格登記為選民的人士做選民登記
(11)已喪失選民資格,但仍在選民登記冊內
如果上述有任何紕漏,懇請各位留言補充和指正。至於練習的第二部份(即是為上述每個風險想出內控措施)將會另文再談。
--------
相關文章:
Process-based Audit 對 Risk-based Audit
Risk-based Audit 的優劣
做內審的Common Sense
內控的性質和層次
下一篇文章:內審看種票:如何減低種票的影響(二)
&&&&&&&&
對於內審人來說,種票問題其實是一個上好的內審練習,我們可以嘗試運用Risk-based approach,加上Common sense來看看如何修補目前選民登記的種種漏洞。
由於我們不清楚具體的選民登記和管理選民名冊的流程,所以運用Risk-based approach比較合適。可是,這個方法的壞處是未能有效檢討整個流程的效率,這點必需要注意。
這個練習共分兩部份,首先我們要列出所有相關的風險,即是種票的各種可能性。由於範圍太廣,是次練習只限於「地方選舉」,並不包括其他如功能界別個人或團體選民、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個人或團體投票人。
列出各項風險之後,我們就可以按每個風險想出預防(Preventive)或偵測(Detective)措施以減低該風險的影響。
值得一提,和其他商業欺詐和瞞騙一樣,種票行為是沒有可能完全杜絕,極其量只可以將其影響降低至一個可接受的水平。因為防止種票的措施(或簡稱為內控)需要成本和資源,況且資源有限,若果其成本高於內控本身所帶來的效益,那麼在風險管理角度來說就不值得去做了。
現在開始練習的第一部份,將所有種票的可能性列出來如下:
地址方面
(1)利用虛假地址(即不存在的地方或不是住宅)做選民登記
(2)利用他人的地址做選民登記
(3)已搬遷,但故意不向選舉事務處申報
(4)利用不同的地址,重複遞交選民登記申請
(5)通常居住地不在香港,但仍申請登記做選民
(6)已登記成為選民,現在卻通常不在香港居住,但仍在選民登記冊內
身份方面
(7)利用他人身份做選民登記
(8)利用已身故者做選民登記
(9)已身故者仍在選民登記冊內
(10)喪失資格登記為選民的人士做選民登記
(11)已喪失選民資格,但仍在選民登記冊內
如果上述有任何紕漏,懇請各位留言補充和指正。至於練習的第二部份(即是為上述每個風險想出內控措施)將會另文再談。
--------
相關文章:
Process-based Audit 對 Risk-based Audit
Risk-based Audit 的優劣
做內審的Common Sense
內控的性質和層次
下一篇文章:內審看種票:如何減低種票的影響(二)
&&&&&&&&
Labels:
內審實戰經驗
2011年12月12日星期一
換水論英雄
此文於本年12月2日在《信報》內的年青有計專欄刊載。
--------
換水論英雄(作者:Bittermelon)
2011年結束在即,一如以往,眾會計師正忙於為企業的年結或季結做準備,而香港會計師公會也忙於籌備業界的兩場重要選舉,分別是一年一度的公會理事會選舉,以及被視為「會計師公投」,表決「一人一票選會長」議案的特別會員大會。
「一人一票選會長」這個話題已有同仁在此專欄講過多次,筆者不想再累贅了,今天只講公會理事會選舉。
理事選舉新思維
從公會的通訊得知,今屆共有十四位會計師角逐七個理事席位,選情之激烈可想而知。參選人數更是過去五年的新高,熱鬧非常。最令筆者欣慰的,是公會順應要求,在選舉中加入了些不錯的措施。
例如候選人的個人簡介,以往都是統一格式,平淡乏趣。反觀今年,各候選人可以在格式上自由發揮,有的色彩奪目,簡短精闢;有的沈實穩健,巨細無遺;有的不拘一格,大膽創新;有的一絲不苟,有條不紊。總括而言,簡介盡顯各人的性格和作風,有助會員進一步了解各候選人。
另一項德政,是公會將會每年舉辦選舉論壇。藉此,各候選人有機會面對群眾,除了可以親口闡述政綱外,還要即場回答會員的提問。此舉不但能令會員近距離接觸各候選人,而且能夠提高其參與度,相信投票率也會因此而提升。不過,今年因選委選舉而令論壇暫時不能舉行,實在有點可惜,唯有期待下一次吧。
能有上述的新措施,身兼YAA會員的公會理事應記一功。不過,話分兩頭,若不是公會肯開言納諌,加上其他理事的支持,相信斷不能實現。記得兩年前筆者曾撰文批評公會不肯多聽意見,如今卻看到公會不斷在進步,正是筆者所樂見。
新舊水比例要得宜
不論是初次參選還是再次出選,肯出來競選理事已屬難能可貴。在筆者眼中,十四位候選人都是眾人的英雄,皆因工作已佔了會計人大部份時間,還要花去僅餘的私人空間來為眾人做事,當中的犧牲可想而知。
筆者身位公會一員,要從他們當中揀選七位是件頭痛事。以筆者的拙見,聽其言而觀其行固然重要,但從理事會的整體層面去看,一個能令公會穩步發展的理事會組合也同樣重要。
年幼時家嚴曾教導我如何養魚,他說要令魚兒健康成長,為魚缸換水時切忌一下子把水全換掉,新水和舊水需佔一定的比例才成。
我覺得理事會的組合也是同一道理,雖然沒有做過正式的統計,但印象中,過往幾年的理事都是由資深和大行出身的同仁出任居多,年輕和非大行出身的則較少。倘若後者在理事會的比例能相對提高,相信能令理事會更具代表性,更加照顧到不同會計師的需要。
而YAA的龔耀輝和莫冠業,正好是舊水和新水的組合。Ronald在理事會工作多年,憑藉其經驗,與有心為業界做點實事的Edwin一起共事,相信必會有一番作為。不過,不論最後誰當選,最重要還是做到新舊理事彼此尊重,互諒互讓,融洽共處。
由於筆者也是YAA會員,請容我多了一份私心,揀選協會支持的兩位候選人。不過,倘若日後發現他們有負會員期望,哪就別怪我無情,到時必會運用手中的一票把他們轟走。借用《那些年》的對白:「拜託不要令我失望,請讓我繼續支持你」。
請各同仁記住這兩個重要日子:理事會選舉投票截止日:12月13日;特別會員大會:12月16日。到時見!
特此聲明,以上僅是筆者對香港會計師公會理事會選舉的個人想法和分享。另外,筆者沒有參選是次理事會選舉。
原文:http://hkyaa.blogspot.com/2011/12/bittermelon.html
&&&&&&&&
--------
換水論英雄(作者:Bittermelon)
2011年結束在即,一如以往,眾會計師正忙於為企業的年結或季結做準備,而香港會計師公會也忙於籌備業界的兩場重要選舉,分別是一年一度的公會理事會選舉,以及被視為「會計師公投」,表決「一人一票選會長」議案的特別會員大會。
「一人一票選會長」這個話題已有同仁在此專欄講過多次,筆者不想再累贅了,今天只講公會理事會選舉。
理事選舉新思維
從公會的通訊得知,今屆共有十四位會計師角逐七個理事席位,選情之激烈可想而知。參選人數更是過去五年的新高,熱鬧非常。最令筆者欣慰的,是公會順應要求,在選舉中加入了些不錯的措施。
例如候選人的個人簡介,以往都是統一格式,平淡乏趣。反觀今年,各候選人可以在格式上自由發揮,有的色彩奪目,簡短精闢;有的沈實穩健,巨細無遺;有的不拘一格,大膽創新;有的一絲不苟,有條不紊。總括而言,簡介盡顯各人的性格和作風,有助會員進一步了解各候選人。
另一項德政,是公會將會每年舉辦選舉論壇。藉此,各候選人有機會面對群眾,除了可以親口闡述政綱外,還要即場回答會員的提問。此舉不但能令會員近距離接觸各候選人,而且能夠提高其參與度,相信投票率也會因此而提升。不過,今年因選委選舉而令論壇暫時不能舉行,實在有點可惜,唯有期待下一次吧。
能有上述的新措施,身兼YAA會員的公會理事應記一功。不過,話分兩頭,若不是公會肯開言納諌,加上其他理事的支持,相信斷不能實現。記得兩年前筆者曾撰文批評公會不肯多聽意見,如今卻看到公會不斷在進步,正是筆者所樂見。
新舊水比例要得宜
不論是初次參選還是再次出選,肯出來競選理事已屬難能可貴。在筆者眼中,十四位候選人都是眾人的英雄,皆因工作已佔了會計人大部份時間,還要花去僅餘的私人空間來為眾人做事,當中的犧牲可想而知。
筆者身位公會一員,要從他們當中揀選七位是件頭痛事。以筆者的拙見,聽其言而觀其行固然重要,但從理事會的整體層面去看,一個能令公會穩步發展的理事會組合也同樣重要。
年幼時家嚴曾教導我如何養魚,他說要令魚兒健康成長,為魚缸換水時切忌一下子把水全換掉,新水和舊水需佔一定的比例才成。
我覺得理事會的組合也是同一道理,雖然沒有做過正式的統計,但印象中,過往幾年的理事都是由資深和大行出身的同仁出任居多,年輕和非大行出身的則較少。倘若後者在理事會的比例能相對提高,相信能令理事會更具代表性,更加照顧到不同會計師的需要。
而YAA的龔耀輝和莫冠業,正好是舊水和新水的組合。Ronald在理事會工作多年,憑藉其經驗,與有心為業界做點實事的Edwin一起共事,相信必會有一番作為。不過,不論最後誰當選,最重要還是做到新舊理事彼此尊重,互諒互讓,融洽共處。
由於筆者也是YAA會員,請容我多了一份私心,揀選協會支持的兩位候選人。不過,倘若日後發現他們有負會員期望,哪就別怪我無情,到時必會運用手中的一票把他們轟走。借用《那些年》的對白:「拜託不要令我失望,請讓我繼續支持你」。
請各同仁記住這兩個重要日子:理事會選舉投票截止日:12月13日;特別會員大會:12月16日。到時見!
特此聲明,以上僅是筆者對香港會計師公會理事會選舉的個人想法和分享。另外,筆者沒有參選是次理事會選舉。
原文:http://hkyaa.blogspot.com/2011/12/bittermelon.html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1年12月9日星期五
埋數埋單
早前和上海的會計同事MSN,她問我香港「埋數」的進度如何。聽到後感到驚奇,為什麼一位上海小姑娘懂得這個廣東詞彙?好奇之下追問個究竟,原來她很喜歡看香港的電視劇集,從中學到了不少廣東用語。她還說,你們在食店結賬時還會說「埋單」呢!對吧?
問她近期看些甚麼電視劇集,她說看正播放的《萬凰之王》和剛完結不久的《法證先鋒3》。「上海都能看到?」我問。「透過互聯網,今日播放的翌日就能看了!」她說。
其實為何會計賬目結算叫「埋數」,吃飯結賬叫「埋單」呢?在網上找了一下,有兩個解釋頑相近。我認為比較好的解釋是這樣,原來在廣東話中,「埋」字有「聚合」和「結算」的意思。例如傷口會「埋口」,呢班人「埋堆」等等。所以把賬目結算,廣東話就說「埋數」了。
另一個解釋說,埋數是描述「在一張表格中將數字填充進去」,「埋」是「填充」的意思。我個人就覺得不太準確了。
其實廣東話的「埋」字應該還有很多意思和用法吧?想到的有:
同埋、跟埋、拉埋、帶埋、拖埋、叫埋、等埋、夾埋、睇埋、擸埋(D架生)、撈埋(D汁)、食埋(D餸)、死埋一堆
收埋、匿埋
埋齋、埋舟
埋便(發財埋便)
話唔埋、溝唔埋
行埋嚟、返埋去、痴埋去
埋位
好奇之下找到了這個網頁,有興趣不妨看看。
&&&&&&&&
問她近期看些甚麼電視劇集,她說看正播放的《萬凰之王》和剛完結不久的《法證先鋒3》。「上海都能看到?」我問。「透過互聯網,今日播放的翌日就能看了!」她說。
其實為何會計賬目結算叫「埋數」,吃飯結賬叫「埋單」呢?在網上找了一下,有兩個解釋頑相近。我認為比較好的解釋是這樣,原來在廣東話中,「埋」字有「聚合」和「結算」的意思。例如傷口會「埋口」,呢班人「埋堆」等等。所以把賬目結算,廣東話就說「埋數」了。
另一個解釋說,埋數是描述「在一張表格中將數字填充進去」,「埋」是「填充」的意思。我個人就覺得不太準確了。
其實廣東話的「埋」字應該還有很多意思和用法吧?想到的有:
同埋、跟埋、拉埋、帶埋、拖埋、叫埋、等埋、夾埋、睇埋、擸埋(D架生)、撈埋(D汁)、食埋(D餸)、死埋一堆
收埋、匿埋
埋齋、埋舟
埋便(發財埋便)
話唔埋、溝唔埋
行埋嚟、返埋去、痴埋去
埋位
好奇之下找到了這個網頁,有興趣不妨看看。
&&&&&&&&
Labels:
會計知識
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
CPA公投:一人一票選會長
香港會計師公會特別會員大會(EGM)將於本月十六日舉行,眾人的焦點就是「一人一票選會長」的議案。
根據今天《蘋果日報》的專欄「金融人語」,說四大以及公會理事會已表明其反對立場,而且更有大行合伙人通過內部電郵,建議員工投反對票。
有說公會理事會甚至公會對議案應保持中立,能做到這樣當然最好,但我反而覺得他們對有立場並沒有問題。會員全都是專業會計師和成年人,我們自會有獨立的判斷。
至於有大行合伙人呼籲員工投反對票,我也認為問題不大,只要他們沒有使用行政手段來干預員工的投票意向就可以了。而且合伙人也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只不過他們利用自己的平台罷了。況且合伙人說甚麼,員工也未必會聽,甚至可能因此而得出反效果也不一定。
不過,我始終有一點不明白,為什麼香港人將來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但會計師卻不能?無論如何,如果您認為沿用多年的會長的選舉制度有必要改變,請您出來投「讚成票」。相反,如果您認為無需改變,那請投「反對票」。
若果您不能出席本月十六日的EGM,請您將填妥的Proxy Form於本月十四日晚上七時半前送交公會。
&&&&&&&&
根據今天《蘋果日報》的專欄「金融人語」,說四大以及公會理事會已表明其反對立場,而且更有大行合伙人通過內部電郵,建議員工投反對票。
有說公會理事會甚至公會對議案應保持中立,能做到這樣當然最好,但我反而覺得他們對有立場並沒有問題。會員全都是專業會計師和成年人,我們自會有獨立的判斷。
至於有大行合伙人呼籲員工投反對票,我也認為問題不大,只要他們沒有使用行政手段來干預員工的投票意向就可以了。而且合伙人也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只不過他們利用自己的平台罷了。況且合伙人說甚麼,員工也未必會聽,甚至可能因此而得出反效果也不一定。
不過,我始終有一點不明白,為什麼香港人將來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但會計師卻不能?無論如何,如果您認為沿用多年的會長的選舉制度有必要改變,請您出來投「讚成票」。相反,如果您認為無需改變,那請投「反對票」。
若果您不能出席本月十六日的EGM,請您將填妥的Proxy Form於本月十四日晚上七時半前送交公會。
&&&&&&&&
Labels:
會計界的人和事
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
掉那星
根據新聞報導,某著名食肆被世界知名的飲食指南剔出「星級食肆榜」,由一星「Downgraded」變成「一般推介食肆」。各支持者紛紛大聲疾呼,說該食肆的服務和食物質素根本沒有下降,掉星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樓層服務水平的差異,聽說樓層愈高,服務愈好。言下之意,是否說因為指南的匿名試食者不是熟客兼「唔知掟」,所以才「覺得」服務差了,責不在食肆?
我等窮家子弟,從來未有機會幫襯該食肆,所以對其服務和食物質素是否下降不便置評論。可是,各支持者似乎太過愛護該食肆了,卻忘記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就是該飲食指南主要是給遊客和普羅大眾看,而不是熟客和食家。
既然食肆只肯為後者駛出真功夫,普通食客和遊客只能享用「最高層」以外的服務,這是他們的商業選擇,我們當然尊重。所以,食肆根本不用理會飲食指南的星星級別,即使是掉(了)那(顆)星,根本不值得大驚少怪呢!
&&&&&&&&
我等窮家子弟,從來未有機會幫襯該食肆,所以對其服務和食物質素是否下降不便置評論。可是,各支持者似乎太過愛護該食肆了,卻忘記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就是該飲食指南主要是給遊客和普羅大眾看,而不是熟客和食家。
既然食肆只肯為後者駛出真功夫,普通食客和遊客只能享用「最高層」以外的服務,這是他們的商業選擇,我們當然尊重。所以,食肆根本不用理會飲食指南的星星級別,即使是掉(了)那(顆)星,根本不值得大驚少怪呢!
&&&&&&&&
Labels:
時事、政治、經濟
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
會計師的選舉年
2011年快將結束,對於會計業界來說,今年比較特別,若要命名,我必建議定為「會計師的選舉年」,皆因我們於12月將有三場選舉,分別是會計師公會的理事會選舉、表決「一人一票選會長」議案的特別會員大會,以及特首選委會選舉。
論觸目程度,後者當然較吸引公眾眼球。先不論候選人是那個陣營,單看六十五人競逐三十個席位,選情之激烈可想而知。好些候選人還組成不同的聯盟,個個聯盟名稱都別出心裁,生動易記,為選舉增添趣味。本來打算列舉一二,但礙於選舉條例不能只說幾個,要列出所有候選人,篇幅太長我又不想,唯有就此作罷。有興趣的請自行到選委會選舉網站去看吧。
說到這場選舉,全因我是會計師,就比別人多了一票,有權選出業界的代表去選特首。經常自問,我等何德何能受此禮遇?有說因為業界對香港的經濟發展舉足輕重,貢獻良多。雖然不敢否定,但卻認為既然業界如此重要,哪為何只是區區三萬名會計師才合資格,而不是全港十萬位會計從業員也能投票呢?無論如何,今次選委選舉已是絕響,四年後大家可以不分彼此,開開心心地一人一票選特首去。
至於「一人一票選會長」,要說的都已說過了,無論各位支持與否,請踴躍投票。
最後是公會的理事會選舉,請大家行駛自己的權利,投票給自己心儀的候選人。
&&&&&&&&
論觸目程度,後者當然較吸引公眾眼球。先不論候選人是那個陣營,單看六十五人競逐三十個席位,選情之激烈可想而知。好些候選人還組成不同的聯盟,個個聯盟名稱都別出心裁,生動易記,為選舉增添趣味。本來打算列舉一二,但礙於選舉條例不能只說幾個,要列出所有候選人,篇幅太長我又不想,唯有就此作罷。有興趣的請自行到選委會選舉網站去看吧。
說到這場選舉,全因我是會計師,就比別人多了一票,有權選出業界的代表去選特首。經常自問,我等何德何能受此禮遇?有說因為業界對香港的經濟發展舉足輕重,貢獻良多。雖然不敢否定,但卻認為既然業界如此重要,哪為何只是區區三萬名會計師才合資格,而不是全港十萬位會計從業員也能投票呢?無論如何,今次選委選舉已是絕響,四年後大家可以不分彼此,開開心心地一人一票選特首去。
至於「一人一票選會長」,要說的都已說過了,無論各位支持與否,請踴躍投票。
最後是公會的理事會選舉,請大家行駛自己的權利,投票給自己心儀的候選人。
&&&&&&&&
Labels:
會計界的人和事
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
機在人在,機亡人。。。
身為會計人,計算機是我們必備之物。記得在修讀會計之時,講師已要求我們買一部會計專用型號了,而師兄師姐們還說,會計人要做到不看鍵盤,也能準確而且快速地做運算。
其實會計專用型號沒有甚麼特別,只不過是螢幕和按鍵比較大,「+」鍵又特別大些,以及多了「00」和「GT」鍵而已。還有一點,就是按鍵的回彈力很強,可讓使用者以高速做運算。
以前在會計師行工作,每人獲發一部計算機。當時的老闆很體貼,為了減輕我們行囊的負擔,特地選用了一款機身比較小巧而且輕的型號。由於每人都有一部,而且也是我們貼身之物,所以我們有「機在人在,機亡人亡」的說法。即是看見誰的計算機在這裡,就代表誰在這兒了。誰的不在,那就代表。。。Touch wood!
說計算機是貼身之物,因為除了於日間工作時使用外,夜間不論回校上課還是到圖書館溫習也不時要使用。
記得中學年代需要買計算機,大多數都是校方指定的Scientific型號。論計算功能的確很多,但用得上的則很有限。當年還流行兩款計算機,一款是可以打數字怪獸遊戲的,只要將顯示出來的數字打倒並且加起來等於10或10的倍數,就會出現怪獸,把它消滅就能得分及過關。另一款是有Programming功能的計算機,最受修讀電腦科的同學們歡迎。
由於計算機的出現,慢慢地愈來愈依賴它。我自己的心算很差,有時連簡單的加數也要用計算機來計算。先母就不同了,可能因在街市買菜時,常要找續所以習慣了吧,她的加減計算特別利害,不用1秒就能說出正確的答案,所以從前她經常和我說:「你D數學咁溠,仲學人做咩會計師?」,而每次我都只能以笑遮醜,慚愧慚愧。
&&&&&&&&
其實會計專用型號沒有甚麼特別,只不過是螢幕和按鍵比較大,「+」鍵又特別大些,以及多了「00」和「GT」鍵而已。還有一點,就是按鍵的回彈力很強,可讓使用者以高速做運算。
以前在會計師行工作,每人獲發一部計算機。當時的老闆很體貼,為了減輕我們行囊的負擔,特地選用了一款機身比較小巧而且輕的型號。由於每人都有一部,而且也是我們貼身之物,所以我們有「機在人在,機亡人亡」的說法。即是看見誰的計算機在這裡,就代表誰在這兒了。誰的不在,那就代表。。。Touch wood!
說計算機是貼身之物,因為除了於日間工作時使用外,夜間不論回校上課還是到圖書館溫習也不時要使用。
記得中學年代需要買計算機,大多數都是校方指定的Scientific型號。論計算功能的確很多,但用得上的則很有限。當年還流行兩款計算機,一款是可以打數字怪獸遊戲的,只要將顯示出來的數字打倒並且加起來等於10或10的倍數,就會出現怪獸,把它消滅就能得分及過關。另一款是有Programming功能的計算機,最受修讀電腦科的同學們歡迎。
由於計算機的出現,慢慢地愈來愈依賴它。我自己的心算很差,有時連簡單的加數也要用計算機來計算。先母就不同了,可能因在街市買菜時,常要找續所以習慣了吧,她的加減計算特別利害,不用1秒就能說出正確的答案,所以從前她經常和我說:「你D數學咁溠,仲學人做咩會計師?」,而每次我都只能以笑遮醜,慚愧慚愧。
&&&&&&&&
Labels:
會計界的人和事
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
不想再喝劣質cappuccino
此文於上星期五在《信報》內的年青有計專欄刊載。
--------
不想再喝劣質cappuccino(作者:Bittermelon)
記得多年前與一位老外同事喝咖啡,他說連鎖店的cappuccino和latte味道一樣,但前者泡沫太多,所以喝後者較化算。自此以後筆者就不喝cappuccino了。
直至某天,在某區發現街角有家咖啡小店,喝了杯由老闆推介的cappuccino後,發覺與連鎖店的有很大分別。
老闆解釋說,正宗cappuccino所用的咖啡應該比較濃,但一般連鎖店卻造得很淡,而且咖啡杯的形狀和質料也有講究,不是隨便拿隻紙杯就可以的。
政策傾斜貧富懸殊
以為從此有個喝咖啡的好去處,豈料老闆說此店將會結業。細問之下,關門大吉的主因是租金太貴,食材價格不斷攀升,以及實施不久的最低工資。照常理,成本上漲可以加價去彌補,但將升幅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必會影響生意,所以加價也不敢太多。此外,某大型咖啡連鎖店即將在附近開業,小店根本難以競爭,老闆唯有無奈結業。
現在無論走到那一區,人流較旺的街道盡是連鎖店,一式一樣的裝修,千篇一律的貨品,萬人空巷的自由行旅客。小店就只可以瑟縮在不顯眼的街角,每天苦苦經營,直至支撐不住為止。
這邊廂,小生意因經營環境不佳而不斷萎縮;那邊廂,金融以及與自由行相關的零售行業則愈做愈好景。這些行業得以興旺,政府銳意扶持及亞爺的關照不無關係。就好像早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為港人帶來多份大禮,當中金融界受益非淺。借用曾特首早年的名句,未來幾年「香港想窮都幾難」。
亞爺送禮惠及港人,但基層市民卻受惠有限。眾所周知,金融界名人愛吃美食,賺到錢當然要享受一番。所以,中環區的高級食肆肯定從此大收旺場,由此牽帶起來,食材供應商、廚師、侍應等也許能分到一些,但基層市民呢?相信也能分到一個幾毫吧。從中看到甚麼?就是因為只顧某幾個行業的興旺而不理其他的死活,香港的貧富懸殊正因如此!
要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首先不要再迷信「金融業可以養活七百萬人」。美國推出了兩輪量化寬鬆措施,雖然挽救了金融業,但至今當地經濟仍無起色,市道仍然疲弱,失業率依然高企,因為能流進經濟實體的資金著實有限。
首先從小生意著手
雖然美國和香港的情況不同,但道理還是一樣,金融市場的資金就像一杯連鎖店的cappuccino,咖啡的份量已經不夠了,還要有三分之一杯是泡沫,試問泡沫何來吃得飽呢?
除此以外,為基層市民營造向上望的機會才是正途。發展社區經濟是一條出路,但至今仍未有見到政府肯著力做。就好像兩年前,蔡瀾先生曾向當局倡議,利用天水圍某空地搞個大牌檔村,藉此去推動該區的經濟發展。
可是,政府寧願將用地變成停車場。其實該區一向有無牌熟食小販的問題,有了大牌檔村,既能統一管理,又能推動區內經濟和創造就業,何樂而不為?一個停車場最多只會請幾個人,大牌檔村則可以養活數百人,孰優孰劣相當明顯了吧?
最近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到天水圍做家訪時,也看到該區缺乏經濟活動,除了因而缺少工作機會外,也令該區物價居高不下。如果他在任時看到這問題,並致力解決當然最好,現在才看到的確有點遲,但「遲到好過冇到」。不論最後是他還是梁振英當選,希望下一屆政府能著力發展社區經濟,並為小生意營造有利的營商環境,給基層市民有向上望的機會。
希望不需要等到2017年之後,筆者才能夠有多些機會喝到正宗的cappuccino,而不是口味相同的劣質連鎖店咖啡。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11/cappuccino-bittermelon.html
&&&&&&&&
--------
不想再喝劣質cappuccino(作者:Bittermelon)
記得多年前與一位老外同事喝咖啡,他說連鎖店的cappuccino和latte味道一樣,但前者泡沫太多,所以喝後者較化算。自此以後筆者就不喝cappuccino了。
直至某天,在某區發現街角有家咖啡小店,喝了杯由老闆推介的cappuccino後,發覺與連鎖店的有很大分別。
老闆解釋說,正宗cappuccino所用的咖啡應該比較濃,但一般連鎖店卻造得很淡,而且咖啡杯的形狀和質料也有講究,不是隨便拿隻紙杯就可以的。
政策傾斜貧富懸殊
以為從此有個喝咖啡的好去處,豈料老闆說此店將會結業。細問之下,關門大吉的主因是租金太貴,食材價格不斷攀升,以及實施不久的最低工資。照常理,成本上漲可以加價去彌補,但將升幅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必會影響生意,所以加價也不敢太多。此外,某大型咖啡連鎖店即將在附近開業,小店根本難以競爭,老闆唯有無奈結業。
現在無論走到那一區,人流較旺的街道盡是連鎖店,一式一樣的裝修,千篇一律的貨品,萬人空巷的自由行旅客。小店就只可以瑟縮在不顯眼的街角,每天苦苦經營,直至支撐不住為止。
這邊廂,小生意因經營環境不佳而不斷萎縮;那邊廂,金融以及與自由行相關的零售行業則愈做愈好景。這些行業得以興旺,政府銳意扶持及亞爺的關照不無關係。就好像早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為港人帶來多份大禮,當中金融界受益非淺。借用曾特首早年的名句,未來幾年「香港想窮都幾難」。
亞爺送禮惠及港人,但基層市民卻受惠有限。眾所周知,金融界名人愛吃美食,賺到錢當然要享受一番。所以,中環區的高級食肆肯定從此大收旺場,由此牽帶起來,食材供應商、廚師、侍應等也許能分到一些,但基層市民呢?相信也能分到一個幾毫吧。從中看到甚麼?就是因為只顧某幾個行業的興旺而不理其他的死活,香港的貧富懸殊正因如此!
要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首先不要再迷信「金融業可以養活七百萬人」。美國推出了兩輪量化寬鬆措施,雖然挽救了金融業,但至今當地經濟仍無起色,市道仍然疲弱,失業率依然高企,因為能流進經濟實體的資金著實有限。
首先從小生意著手
雖然美國和香港的情況不同,但道理還是一樣,金融市場的資金就像一杯連鎖店的cappuccino,咖啡的份量已經不夠了,還要有三分之一杯是泡沫,試問泡沫何來吃得飽呢?
除此以外,為基層市民營造向上望的機會才是正途。發展社區經濟是一條出路,但至今仍未有見到政府肯著力做。就好像兩年前,蔡瀾先生曾向當局倡議,利用天水圍某空地搞個大牌檔村,藉此去推動該區的經濟發展。
可是,政府寧願將用地變成停車場。其實該區一向有無牌熟食小販的問題,有了大牌檔村,既能統一管理,又能推動區內經濟和創造就業,何樂而不為?一個停車場最多只會請幾個人,大牌檔村則可以養活數百人,孰優孰劣相當明顯了吧?
最近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到天水圍做家訪時,也看到該區缺乏經濟活動,除了因而缺少工作機會外,也令該區物價居高不下。如果他在任時看到這問題,並致力解決當然最好,現在才看到的確有點遲,但「遲到好過冇到」。不論最後是他還是梁振英當選,希望下一屆政府能著力發展社區經濟,並為小生意營造有利的營商環境,給基層市民有向上望的機會。
希望不需要等到2017年之後,筆者才能夠有多些機會喝到正宗的cappuccino,而不是口味相同的劣質連鎖店咖啡。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11/cappuccino-bittermelon.html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1年11月25日星期五
2011年11月23日星期三
吃全素
在香港,外出想吃餐全素已經很難,若果還要戒吃豆類食品例如豆腐,豆芽,豉油的話,幾乎是沒有可能,但自己最近卻因健康理由,而不得不吃全素。
最近做了個身體檢查,結果並不理想。雖然不是甚麼大病,但要吃藥之餘,醫生還囑咐必須戒吃所有肉類,連海鮮也不能幸免。以為吃素就可以,但所有豆類製品,果仁,以及一些蔬菜如西蘭花和露荀也不能吃。
因工作關係必須要在外吃飯,但要跟隨此餐單實在很困難,唯有多吃些飽肚的水果以代之。可是,水果就愈吃愈肚餓,半刻鐘未到,肚皮就咕嚕作響。
人的吃飯習慣和消費相似,年輕時揮霍無度,更甚者一身錢債卡數,換來老時一貧如洗,苦不堪言。但若果抱著應使得使的態度來消費,那就可以瀟灑一生。
其實這番話只是對年輕小友而說,和成熟的老友們講已太遲。因為知道的早已坐言起行,不知道的已經和我一樣,積重難返。
&&&&&&&&
最近做了個身體檢查,結果並不理想。雖然不是甚麼大病,但要吃藥之餘,醫生還囑咐必須戒吃所有肉類,連海鮮也不能幸免。以為吃素就可以,但所有豆類製品,果仁,以及一些蔬菜如西蘭花和露荀也不能吃。
因工作關係必須要在外吃飯,但要跟隨此餐單實在很困難,唯有多吃些飽肚的水果以代之。可是,水果就愈吃愈肚餓,半刻鐘未到,肚皮就咕嚕作響。
人的吃飯習慣和消費相似,年輕時揮霍無度,更甚者一身錢債卡數,換來老時一貧如洗,苦不堪言。但若果抱著應使得使的態度來消費,那就可以瀟灑一生。
其實這番話只是對年輕小友而說,和成熟的老友們講已太遲。因為知道的早已坐言起行,不知道的已經和我一樣,積重難返。
&&&&&&&&
Labels:
生活雜絮
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
Gut feeling
從事內審工作以來,曾負責過不少舞弊調查,但結果往往是找不到確實的證據,以證明涉案人從事非法的勾當。每當如此,管理層通常會問我的Gut feeling如何,認為涉案人是否有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我定必謹慎回答,因為不想因一句說話而影響別人。
Gut feeling全憑直覺,但不等於無中生有亂講一通。雖然查不到真憑實據,但在調查的過程當中,或多或少也會有些想法。要如何回答,以我的個人經驗,主要是看整件事情是否合理。如果太多的巧合發生了,又或者在正常情況下不會發生的都發生了,這些都會影響Gut feeling。
另外,調查對象是否願意合作,調查時如何回答,身體反應等也有影響。例如作答時閃爍其詞、遮遮掩掩、吞吞吐吐、顧左右而言;或者故佈迷陣,擺出悄悄告密的姿態,想藉此轉移調查視線;又或者眼神不敢直視、坐立不安、緊握拳頭、擔天望地等等。
所以,遇到管理層要求以我的Gut feeling來判斷涉案人是否有問題時,在回答是或否的同時,我通常還會盡量配以上述的分析以支持自己的想法。當然,如果連Gut feeling也沒有,還是如實作答不知道為佳。
&&&&&&&&
Gut feeling全憑直覺,但不等於無中生有亂講一通。雖然查不到真憑實據,但在調查的過程當中,或多或少也會有些想法。要如何回答,以我的個人經驗,主要是看整件事情是否合理。如果太多的巧合發生了,又或者在正常情況下不會發生的都發生了,這些都會影響Gut feeling。
另外,調查對象是否願意合作,調查時如何回答,身體反應等也有影響。例如作答時閃爍其詞、遮遮掩掩、吞吞吐吐、顧左右而言;或者故佈迷陣,擺出悄悄告密的姿態,想藉此轉移調查視線;又或者眼神不敢直視、坐立不安、緊握拳頭、擔天望地等等。
所以,遇到管理層要求以我的Gut feeling來判斷涉案人是否有問題時,在回答是或否的同時,我通常還會盡量配以上述的分析以支持自己的想法。當然,如果連Gut feeling也沒有,還是如實作答不知道為佳。
&&&&&&&&
Labels:
內審實戰經驗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家庭事業兩難全
此文於今天《信報》內的年青有計專欄刊載。
--------
家庭事業兩難全 (作者: Bittermelon)
自第三季開始,各大型會計師行又開始招收新人,不論是本地還是海外大學的會計系準畢業生,每位都磨拳擦掌做好準備,希望以最佳狀態爭取晉身大行(大型會計師行)之列。雖然早已聽聞大行工作辛苦,而且不會有太多私人時間,但位位仍然趨之若鶩,自恃年輕沒有太多家庭負擔,能像神風敢死隊般豁出去。
身為會計人,當然明白大行銜頭對日後的事業發展有莫大幫助;可是,新手們究竟對大行以至整個會計業界的生態有多少認識呢?為免新手們重蹈前人如我者的覆轍,覺得有責任在這裏說一下。
日不見之核數工作
英國國旗從前被稱為「日不落之國旗」,核數工作剛好相反,是「日不見之工作」。何解?因為很多會計師天未亮齊就要趕着上班去,埋頭苦幹直至深夜,零晨時分拖着疲累的身驅回家,草草小睡片刻,便要起來繼續上班搏殺,一年365日,天天如是。不要以為此情況在入行頭數年才發生,特別在大行內,不論上、中、下級,位位都努力拚搏,上下一心追趕着死線和預算。
一眾年輕會計師,位位風華正茂,正是拍拖蜜運的大好時機。可是,進入大行工作以後,大多數人就有「一入侯門深似海」之嘆。未有戀人的固然難覓對象,早已名花名草有主的,就個個化身成奇幻舊片《鷹狼傳奇》的男女主角:夜間,他是一頭狼;白晝,她是一隻鷹,兩人被下了詛咒,永遠無法以真身相見,何其淒美感人!如果真實結局能像該片一樣,男女主角終能破除魔咒得以長相廝守當然最好,但世事往往弄人,又有多少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所以,還是及早做好隨時分手的心理準備,以免因失戀而影響大夥兒的工作進度。
有朋友跟筆者說,每年各會計師行都會派人到大專院校做招聘講座,當中經常聽到的,就是「員工是公司最寶貴的資產」、「公司非常着重員工的生活質素,並致力幫助他們在工作和家庭中取得平衡」云云。可是,入行以後卻發現與現實不符,晚晚加班至深夜,一周七天無休;朋友就認為當年有被大行老闆們「買落火坑」之嫌。由於筆者從未參與此類講座,所以不便評論,但身為準會計師的你,應當有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如果有志在審計發展,不妨多聽多問,不要單憑一方之說(包括此文在內)就貿然下決定。
會計人被遺忘了?
以為在私人機構當個會計就沒有問題嗎?相較核數,會計的情況的確是好一點,最少不用年終無休天天加班,頂多是在月結、季結和年結那數周才需要。
可是,香港的會計人像是被上天遺忘的一群,幸福之神從不眷顧我們。由於香港地位特殊,很多企業透過香港在亞洲各地投資,早年時興生產線北移,近年更向鄰近地區擴展,連後勤部門也不能倖免。作為企業的守門員,會計人離港公幹已是家常便飯,短則數天,長則數月,甚至長駐也司空見慣。
最近在討論區就看到兩則典型例子,從中可以看到會計人的無奈。其中一則說自己的孩子剛出世不久,卻因工作關係需要出差兩個多月,好不容易等到回家想抱抱孩子,豈料親生骨肉不認得自己,一抱即狂喊;身為人父人母,孩子居然當自己是「生保人」,其中的心酸難受可想而知。
另一則也同樣淒酸。一位會計人剛多添一女,本來一家樂也融融,可是卻被公司派駐內地兩個月,之後可能還要繼續出差公幹。眼見太太要獨力照顧兩名孩子很辛苦,但自己卻因工作關係無法幫忙,如果情況持續,擔心孩子日後不懂得叫爸爸。這位仁兄早前從事核數工作暗無天日,以為轉出來當會計,情況會稍為好轉,更屬卻事與願違。
未入行的新手們,此篇文章不是想嚇退你們,只是想以過來人的身份,把業界的實情介紹一下,好待你們在入行前有個心理準備。當然,不是所有核數和會計工作都需要如此犧牲,但給你遇上的機會絕對不少。倘若入行後才發覺,預期和現實差別太大而接受不了,到時可能為時已晚,恨錯難返。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11/bittermelon.html
--------
家庭事業兩難全 (作者: Bittermelon)
自第三季開始,各大型會計師行又開始招收新人,不論是本地還是海外大學的會計系準畢業生,每位都磨拳擦掌做好準備,希望以最佳狀態爭取晉身大行(大型會計師行)之列。雖然早已聽聞大行工作辛苦,而且不會有太多私人時間,但位位仍然趨之若鶩,自恃年輕沒有太多家庭負擔,能像神風敢死隊般豁出去。
身為會計人,當然明白大行銜頭對日後的事業發展有莫大幫助;可是,新手們究竟對大行以至整個會計業界的生態有多少認識呢?為免新手們重蹈前人如我者的覆轍,覺得有責任在這裏說一下。
日不見之核數工作
英國國旗從前被稱為「日不落之國旗」,核數工作剛好相反,是「日不見之工作」。何解?因為很多會計師天未亮齊就要趕着上班去,埋頭苦幹直至深夜,零晨時分拖着疲累的身驅回家,草草小睡片刻,便要起來繼續上班搏殺,一年365日,天天如是。不要以為此情況在入行頭數年才發生,特別在大行內,不論上、中、下級,位位都努力拚搏,上下一心追趕着死線和預算。
一眾年輕會計師,位位風華正茂,正是拍拖蜜運的大好時機。可是,進入大行工作以後,大多數人就有「一入侯門深似海」之嘆。未有戀人的固然難覓對象,早已名花名草有主的,就個個化身成奇幻舊片《鷹狼傳奇》的男女主角:夜間,他是一頭狼;白晝,她是一隻鷹,兩人被下了詛咒,永遠無法以真身相見,何其淒美感人!如果真實結局能像該片一樣,男女主角終能破除魔咒得以長相廝守當然最好,但世事往往弄人,又有多少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所以,還是及早做好隨時分手的心理準備,以免因失戀而影響大夥兒的工作進度。
有朋友跟筆者說,每年各會計師行都會派人到大專院校做招聘講座,當中經常聽到的,就是「員工是公司最寶貴的資產」、「公司非常着重員工的生活質素,並致力幫助他們在工作和家庭中取得平衡」云云。可是,入行以後卻發現與現實不符,晚晚加班至深夜,一周七天無休;朋友就認為當年有被大行老闆們「買落火坑」之嫌。由於筆者從未參與此類講座,所以不便評論,但身為準會計師的你,應當有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如果有志在審計發展,不妨多聽多問,不要單憑一方之說(包括此文在內)就貿然下決定。
會計人被遺忘了?
以為在私人機構當個會計就沒有問題嗎?相較核數,會計的情況的確是好一點,最少不用年終無休天天加班,頂多是在月結、季結和年結那數周才需要。
可是,香港的會計人像是被上天遺忘的一群,幸福之神從不眷顧我們。由於香港地位特殊,很多企業透過香港在亞洲各地投資,早年時興生產線北移,近年更向鄰近地區擴展,連後勤部門也不能倖免。作為企業的守門員,會計人離港公幹已是家常便飯,短則數天,長則數月,甚至長駐也司空見慣。
最近在討論區就看到兩則典型例子,從中可以看到會計人的無奈。其中一則說自己的孩子剛出世不久,卻因工作關係需要出差兩個多月,好不容易等到回家想抱抱孩子,豈料親生骨肉不認得自己,一抱即狂喊;身為人父人母,孩子居然當自己是「生保人」,其中的心酸難受可想而知。
另一則也同樣淒酸。一位會計人剛多添一女,本來一家樂也融融,可是卻被公司派駐內地兩個月,之後可能還要繼續出差公幹。眼見太太要獨力照顧兩名孩子很辛苦,但自己卻因工作關係無法幫忙,如果情況持續,擔心孩子日後不懂得叫爸爸。這位仁兄早前從事核數工作暗無天日,以為轉出來當會計,情況會稍為好轉,更屬卻事與願違。
未入行的新手們,此篇文章不是想嚇退你們,只是想以過來人的身份,把業界的實情介紹一下,好待你們在入行前有個心理準備。當然,不是所有核數和會計工作都需要如此犧牲,但給你遇上的機會絕對不少。倘若入行後才發覺,預期和現實差別太大而接受不了,到時可能為時已晚,恨錯難返。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11/bittermelon.html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
世界因我而改變,即使是微不足道
多年前曾經看過一本暢銷書叫《心靈雞湯》,對第一篇故事的印象很深。故事的大意是說,有位仁兄每天於潮退時份走到沙灘上,把那些來不及回到大海的海星拋回海中,藉此拯救牠們的生命(雖然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角度去看,仁兄這樣做未必是好事)。有一天某人向這位仁兄說,每天沙灘上都有數以萬計來不及回到大海的海星,單據你一己之力,每天最多只能救活百數只,既然成效有限,那還做來幹嘛?這位仁兄卻說,他沒有想過要拯救所有海星,從來只抱著「救得一只得一只」的心態去做。
其實我們做善事也不是一樣嗎?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何其多,但個人能力有限,難道我們因此就甚麼都不用去做了?
我經常發表一些文章,說香港和中國當前的一些問題。可能有人認為,既然我如此不滿,不如移民去吧。從個人利益的角度來看,移民的確是一個好選擇,不是嗎?從此互不相干,一了百了。
但身為一名國民,或者準確一點,身位一名香港人,我除了利用文章去舒發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外,若果這些文章能對一些人有所啟發,即使是微不足道,但世界因我而有了少許改變,相信也是一件好事,而我身邊的其他博客好友,也正朝著這個目標去做。
&&&&&&&&
其實我們做善事也不是一樣嗎?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何其多,但個人能力有限,難道我們因此就甚麼都不用去做了?
我經常發表一些文章,說香港和中國當前的一些問題。可能有人認為,既然我如此不滿,不如移民去吧。從個人利益的角度來看,移民的確是一個好選擇,不是嗎?從此互不相干,一了百了。
但身為一名國民,或者準確一點,身位一名香港人,我除了利用文章去舒發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外,若果這些文章能對一些人有所啟發,即使是微不足道,但世界因我而有了少許改變,相信也是一件好事,而我身邊的其他博客好友,也正朝著這個目標去做。
&&&&&&&&
Labels:
有感而發
2011年11月14日星期一
內審人應考CPA還是CIA?
最近有兩位網友不約而同地問相同的問題,從事內審,應考CPA還是CIA?如果想兩者兼得,次序如何去定?
在《關於考取CIA》一文中曾經提過我的個人看法,自己一向認為CIA只是Nice-to-have,擁有CIA資格當然是好,但沒有的話也不會對內審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可是,CPA卻完全不同,沒有此資格的話,不論是內審還是外審,事業發展必然有所影響。當然,如果打算從事IT audit或者其他專門的內審(例如Engineering和Environment, Health & Safety)則例外。
至於考取的先後次序,如果是新手的話,個人認為最好先全力考取CPA,完成以後再根據個人需要決定是否考取CIA。況且CIA的試題比較實務,如果考生沒有累積一定的內審經驗,就唯有靠死背書來考了。
相反,倘若已經在內審工作了一段日子,而又未有考取CPA和CIA的話,個人認為可以先去考取CIA,好待自己有一個相關的專業資格在手,之後再全力考取CPA。正如上述所說,有內審經驗的人要考取CIA,基本上難度不大。
值得一提,如果本身是香港人,而又打算在國內考CIA的話,在填寫CIA報考表格「考生英文名」一欄時,謹記按照香港身份證的英文來填寫,千萬不要以國內併音來填寫,否則當拿取證書時就會發現,證書上的姓名會用了併音,日後要證明證書上的人是自己就很麻煩了。
另外,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曾舉辦過CIA的課程,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舉辦,有興趣不妨向他們查詢一下。
&&&&&&&&
在《關於考取CIA》一文中曾經提過我的個人看法,自己一向認為CIA只是Nice-to-have,擁有CIA資格當然是好,但沒有的話也不會對內審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可是,CPA卻完全不同,沒有此資格的話,不論是內審還是外審,事業發展必然有所影響。當然,如果打算從事IT audit或者其他專門的內審(例如Engineering和Environment, Health & Safety)則例外。
至於考取的先後次序,如果是新手的話,個人認為最好先全力考取CPA,完成以後再根據個人需要決定是否考取CIA。況且CIA的試題比較實務,如果考生沒有累積一定的內審經驗,就唯有靠死背書來考了。
相反,倘若已經在內審工作了一段日子,而又未有考取CPA和CIA的話,個人認為可以先去考取CIA,好待自己有一個相關的專業資格在手,之後再全力考取CPA。正如上述所說,有內審經驗的人要考取CIA,基本上難度不大。
值得一提,如果本身是香港人,而又打算在國內考CIA的話,在填寫CIA報考表格「考生英文名」一欄時,謹記按照香港身份證的英文來填寫,千萬不要以國內併音來填寫,否則當拿取證書時就會發現,證書上的姓名會用了併音,日後要證明證書上的人是自己就很麻煩了。
另外,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曾舉辦過CIA的課程,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舉辦,有興趣不妨向他們查詢一下。
&&&&&&&&
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
6個11的意義
此刻正是「11年11月11日11時11分11秒」!
有人說此刻是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想信很多人正在做點自己認為特別的東西。雖然於我看來此刻沒有甚麼特別,但窮極無聊,也趕上來湊湊熱鬧。
有人將今天定做「光棍節」,好待一眾光棍唏噓一番;也有電台主持將今天定做「公道日」,推動公平和反歧視;香港的Apple Store也選擇於今天開售iPhone 4s,不知是否也是因為今天較為特別?
有很多人選擇在今天結婚,寓意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相信律師、酒樓和與結婚相關的生意人就最高興;也有人在此刻乘撘11號巴士或者11號綠Van,又或者乘撘11號電梯到11樓,認為這樣才是完美。
其實6個11並不完美,因為加起來卻是12而非11。況且,若要認真去追求的話,「秒」更可以再細分做「毫秒(1/1000)」、「微秒(1/1,000,000)」和「奈秒(1/1,000,000,000)」,凡人如何去追呢?
無論如何,與其在意於今天要做點特別的東西,倒不如將往後的每一天也一樣看待。其實珍惜眼前人比甚麼也來得重要。老婆大人,我愛妳!
&&&&&&&&
有人說此刻是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想信很多人正在做點自己認為特別的東西。雖然於我看來此刻沒有甚麼特別,但窮極無聊,也趕上來湊湊熱鬧。
有人將今天定做「光棍節」,好待一眾光棍唏噓一番;也有電台主持將今天定做「公道日」,推動公平和反歧視;香港的Apple Store也選擇於今天開售iPhone 4s,不知是否也是因為今天較為特別?
有很多人選擇在今天結婚,寓意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相信律師、酒樓和與結婚相關的生意人就最高興;也有人在此刻乘撘11號巴士或者11號綠Van,又或者乘撘11號電梯到11樓,認為這樣才是完美。
其實6個11並不完美,因為加起來卻是12而非11。況且,若要認真去追求的話,「秒」更可以再細分做「毫秒(1/1000)」、「微秒(1/1,000,000)」和「奈秒(1/1,000,000,000)」,凡人如何去追呢?
無論如何,與其在意於今天要做點特別的東西,倒不如將往後的每一天也一樣看待。其實珍惜眼前人比甚麼也來得重要。老婆大人,我愛妳!
&&&&&&&&
Labels:
有感而發
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
為何內地民眾冷漠如斯?
繼佛山2歲女童小悅悅的慘劇後,上周《AM730》報導再有類似的民眾冷漠事件,這次還涉及城管執法公車的司機,見到有人求救也不肯停下來幫忙。大家不禁會問,為何內地人冷血如斯,其實他們不肯申出援手是有原因的。
因工作關係,我曾在國內居住了兩年,其實內地人普遍並不冷漠。相反,對待我這個在內地工作的港人來說,他們頑為關心和熱心。
那為甚麼內地民眾對街頭求助如此冷漠?終歸究底,還不是因為「錢作怪」!
幾個月之前香港報章就報導過,內地有位老人在街上跌倒,有位好心人把老人送到醫院,可是,最後反而遭受對方家人控告並要求賠償。在內地,有資格在街頭行善的只有窮人,就好像向小悅悅施求那位拾荒老婦,因為沒有東西可以被人騙去,所以就沒有後顧之憂去幫人。
除此以外,內地經常發生街頭騙案,當中很多都是利用施求者的同情心來犯案,施求者輕則財物受損,重則危害自己生命,久而久之,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冷漠的氛圍就從此形成。與其責罵那些不肯施求的途人,不如說其實是內地民眾求仁得仁的結果。
在內地工作時,當地公司的HR就成立了一個資料庫,專門收集和記錄同事和家屬在街頭受騙以及受害個案的詳情,用以警惕同事要小心謹慎。看了後感覺是驚心動魄,一秒也不想在街上停留。而國內同事也經常提醒我,獨個兒在街上走時千萬要小心,不論任何人過來兜搭也不要理會。倘若遇到疑似真實的求助,幫忙打緊急求救電話就可以了。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生活,國家還有前途可言嗎?
&&&&&&&&
因工作關係,我曾在國內居住了兩年,其實內地人普遍並不冷漠。相反,對待我這個在內地工作的港人來說,他們頑為關心和熱心。
那為甚麼內地民眾對街頭求助如此冷漠?終歸究底,還不是因為「錢作怪」!
幾個月之前香港報章就報導過,內地有位老人在街上跌倒,有位好心人把老人送到醫院,可是,最後反而遭受對方家人控告並要求賠償。在內地,有資格在街頭行善的只有窮人,就好像向小悅悅施求那位拾荒老婦,因為沒有東西可以被人騙去,所以就沒有後顧之憂去幫人。
除此以外,內地經常發生街頭騙案,當中很多都是利用施求者的同情心來犯案,施求者輕則財物受損,重則危害自己生命,久而久之,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冷漠的氛圍就從此形成。與其責罵那些不肯施求的途人,不如說其實是內地民眾求仁得仁的結果。
在內地工作時,當地公司的HR就成立了一個資料庫,專門收集和記錄同事和家屬在街頭受騙以及受害個案的詳情,用以警惕同事要小心謹慎。看了後感覺是驚心動魄,一秒也不想在街上停留。而國內同事也經常提醒我,獨個兒在街上走時千萬要小心,不論任何人過來兜搭也不要理會。倘若遇到疑似真實的求助,幫忙打緊急求救電話就可以了。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生活,國家還有前途可言嗎?
&&&&&&&&
Labels:
時事、政治、經濟
2011年11月7日星期一
關於QP的工作經驗
有網友來郵問以下兩個問題:
1)有關簽工作經驗的範疇,覺得可以申請的不多,AE(Authorized Employer)或AS(Authorized Supervisor)的公司在HKICPA的綱站都只有3,000多間,但香港有那麼多公司,應該還有很多qualified accountant 在那些公司工作,但是申請那些公司時是沒法知道的。雖則可以申請EAS,不過還需要僱主支持才有用,現在怎辦?
2)另外,如果沒有打算開會計師樓的話,簽工作經驗是否十分重要?如果只是考試,是不是都有會計師資格?沒有簽工作經驗有什麼不良後果?
由於不時也被問到相同的問題,現在將我的看法和建議分享一下。
根據QP的規定,工作經驗必須由AE(Authorized Employer)或AS(Authorized Supervisor)來簽。香港目前雖然有接近10萬家企業,但不是每家都向公會申請成為AE。另外,雖然公會目前有3萬位qualified accountants,但除非他們向公會申請成為AS,否則的話,沒有註冊成為AS的qualified accountants是不能為簽工作經驗的。
在見工時可以問一問公司有沒有AS,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問問他們有沒有打算註冊。其實在見工時不妨坦誠地將自己的情況向新公司提出,看看他們願不願意為自己申請成為AS。
以我的經驗,很多qualified accountants不申請AS,主要是因為公司暫時沒有考QP的同事。當如果有同事考QP的話,想信很多人都會樂意申請的,而且申請成為AS不難,只要公司首肯,填將申請表就可以了。倘若還是找不到AE/AS的話,唯有嘗試找EAS(External Authorized Supervisor)了。
考QP沒有工作經驗的話等於沒用。因為QP分兩大部份,一是考試,二是工作經驗。沒有任何一項都不可以成為qualified accountant。而且找工作時人家也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考試成功但簽不到經驗,這樣對職業發展必然會有些影響的。
&&&&&&&&
1)有關簽工作經驗的範疇,覺得可以申請的不多,AE(Authorized Employer)或AS(Authorized Supervisor)的公司在HKICPA的綱站都只有3,000多間,但香港有那麼多公司,應該還有很多qualified accountant 在那些公司工作,但是申請那些公司時是沒法知道的。雖則可以申請EAS,不過還需要僱主支持才有用,現在怎辦?
2)另外,如果沒有打算開會計師樓的話,簽工作經驗是否十分重要?如果只是考試,是不是都有會計師資格?沒有簽工作經驗有什麼不良後果?
由於不時也被問到相同的問題,現在將我的看法和建議分享一下。
根據QP的規定,工作經驗必須由AE(Authorized Employer)或AS(Authorized Supervisor)來簽。香港目前雖然有接近10萬家企業,但不是每家都向公會申請成為AE。另外,雖然公會目前有3萬位qualified accountants,但除非他們向公會申請成為AS,否則的話,沒有註冊成為AS的qualified accountants是不能為簽工作經驗的。
在見工時可以問一問公司有沒有AS,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問問他們有沒有打算註冊。其實在見工時不妨坦誠地將自己的情況向新公司提出,看看他們願不願意為自己申請成為AS。
以我的經驗,很多qualified accountants不申請AS,主要是因為公司暫時沒有考QP的同事。當如果有同事考QP的話,想信很多人都會樂意申請的,而且申請成為AS不難,只要公司首肯,填將申請表就可以了。倘若還是找不到AE/AS的話,唯有嘗試找EAS(External Authorized Supervisor)了。
考QP沒有工作經驗的話等於沒用。因為QP分兩大部份,一是考試,二是工作經驗。沒有任何一項都不可以成為qualified accountant。而且找工作時人家也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考試成功但簽不到經驗,這樣對職業發展必然會有些影響的。
&&&&&&&&
Labels:
會計界的人和事
2011年11月3日星期四
考QP還是ACCA?
經常有網友問我,在香港要成為會計師,考HKICPA的QP(Qualified Programme)還是ACCA好。其實答案因人而異,全在乎自己的情況和需要。為了幫助網友選擇,我把需要考慮的地方詳列如下:
1)執業與否
由於HKICPA是目前香港唯一的認可會計法定團體,倘若日後打算執業要成為執業會計師的話,考QP是唯一的選擇。執業會計師做甚麼的?就是那些可以為企業簽發核數師報告的會計師。
若果日後沒有打算在香港執業,例如只想在商業機構從事會計,財務或其他相關範疇,那麼不論是HKICPA還是ACCA都沒有多大分別。
有人可能認為,雖然未知會否執業,但可以先考個執業會計師牌,好待自己日後有多一條路走。我不反對這個做法,但注意其代價不菲。首先,如果要考取執業會計師牌,那就必需要在會計師樓工作,以拿取足夠的審計工作經驗。可是執業牌照是有條件的,倘若考取了牌照但又不執業的話,日後續牌時就有機會被拒。另外,執業牌照的年費不便宜,而且在審計工作得太久,日後要轉到商業機構從事會計並不容易,所以最好還是及早選定執業與否為妙。
2)學位和非學位
有學位的話,不論選擇考HKICPA還是ACCA分別不大。可是,如果是非學位考生,這個問題就必需要考慮清楚。以中五畢業的考生來說,要考取HKICPA比較轉折,最快捷的方法是先考取HKIAAT,取得「認可財務會計員」資格後,再修讀HKICPA認可的Professional Bridging Examination(PBE)課程或Top-up Degree課程,成功完成後就可以合資格成為QP考生,去考取會計師資格了。不過需時較長,一般相信至少要約五年時間才可以完成。
中五畢業生的另一選擇是直接考取ACCA,因為ACCA沒有在考生資格上設有學位的限制。可是,考取ACCA並不比QP容易,除了需要自修外,也要有屢敗屢戰的心理準備。
3)進修時間的限制
考取QP,進修時間編配的自由度比較低,因為考生需要先參加Workshop才可以考試,而且Workshop不是聽聽課那麼簡單,考生事前必須要做足準備去備課,好待上課時舉手「搶答問題」以拿取足夠分數。否則的話,導師可以讓考生在Workshop部份不合格的。
相反,由於考取ACCA主要是靠自修,進修時間編配的自由度較高。不過也因如此,自律就很重要了。如果自問是屬於需要「鞭策」的類型,ACCA就未必適合了。
4)工作經驗
根據QP的規定,工作經驗必須由AE(Authorized Employer)或AS(Authorized Supervisor)來簽。可是,相比香港的企業和會計師總數來說,目前AE和AS的數量不算多,而且當中很多是會計師樓,商業機構的AE和AS相對較少。可幸的是,HKICPA有一個EAS(External Authorized Supervisor)制度,倘若最終找不到AE或AS的話,可以嘗試申請EAS。
雖然ACCA在工作經驗方面也有Approved Employer的制度,不過不是硬性規定。不論僱主是否ACCA的AE,只要他們是Qualified Accountant並且願意證明就可以了。不過,其規定也不簡單,考生需要完成13個工作表現目標(Performance Objectives),並且為每個目標撰寫一份包括3道題目約150字的報告,報告必須由僱主審閱及簽署。
5)認受性和知名度
個人認為,HKICPA和ACCA的認受性和知名度其實沒有很大的差別。不過,就我所知,在國內ACCA較為知名,可能是他們很早就已經在國內發展有關。另外,倘若日後希望拿取其他國家和地方的會計專業資格,及早選定HKICPA還是ACCA也必須的。例如美國的AICPA以及英國的ICAEW,若果用HKICPA會員身份來申請的話,只要通過相關的規定和符合某幾項特定的資格就可以了。
此外,刊於Education post的拙作《ACCA與QP如何選?( 一 )》還提及兩點需要留意:
6)是否擁有會計學位
若然擁有會計學位,不論選擇QP還是ACCA基本上沒有分別。當然,某些學位課程可獲得ACCA的免考安排,特別是某些英國大學,在14科當中最多可以免考9科。可是,如果沒有會計學位就多一層考慮。以DSE畢業生來說,由於沒有會計學位,因此不符合參加QP的資格,最佳方法當然是先修讀一個會計學位課程。特別在這個學歷通脹年代,「會計師資格+學位」是會計師之路的入場券。不過,若沒有學位而又希望參加QP,方法還是有的,最快捷的方法就是首先參加HKIAAT的「認可財務會計員考試」,取得相關資格後再參加Professional Bridging Examination ( PBE ) 專業進階試,或者修讀HKICPA認可的Top-up Degree課程,完成後就能成為QP考生參加考試。不過需時較長,一般相信至少約五年才成。
DSE畢業生的另一選擇是直接考取ACCA,因為ACCA沒有學位限制,只要符合報考最低資格就成。假若未能符合相關要求,可以考慮參加公認會計技術員證書考試 ( CAT ),完成後就可以報考ACCA。
7)找出適合的考試模式
QP是open-book exam,看似對考生有利,但考試問題可以問得很刁鑽。相反,ACCA是closed-book exam,考生需要背誦。若希望測試一下自己較適合那個考試模式,建議到ACCA網站下載幾份Past exam papers並嘗試做一下。至於QP,由於Past exam papers並非像ACCA般全面對外公開,所以需要向QP考生借來閱讀。
&&&&&&&&
1)執業與否
由於HKICPA是目前香港唯一的認可會計法定團體,倘若日後打算執業要成為執業會計師的話,考QP是唯一的選擇。執業會計師做甚麼的?就是那些可以為企業簽發核數師報告的會計師。
若果日後沒有打算在香港執業,例如只想在商業機構從事會計,財務或其他相關範疇,那麼不論是HKICPA還是ACCA都沒有多大分別。
有人可能認為,雖然未知會否執業,但可以先考個執業會計師牌,好待自己日後有多一條路走。我不反對這個做法,但注意其代價不菲。首先,如果要考取執業會計師牌,那就必需要在會計師樓工作,以拿取足夠的審計工作經驗。可是執業牌照是有條件的,倘若考取了牌照但又不執業的話,日後續牌時就有機會被拒。另外,執業牌照的年費不便宜,而且在審計工作得太久,日後要轉到商業機構從事會計並不容易,所以最好還是及早選定執業與否為妙。
2)學位和非學位
有學位的話,不論選擇考HKICPA還是ACCA分別不大。可是,如果是非學位考生,這個問題就必需要考慮清楚。以中五畢業的考生來說,要考取HKICPA比較轉折,最快捷的方法是先考取HKIAAT,取得「認可財務會計員」資格後,再修讀HKICPA認可的Professional Bridging Examination(PBE)課程或Top-up Degree課程,成功完成後就可以合資格成為QP考生,去考取會計師資格了。不過需時較長,一般相信至少要約五年時間才可以完成。
中五畢業生的另一選擇是直接考取ACCA,因為ACCA沒有在考生資格上設有學位的限制。可是,考取ACCA並不比QP容易,除了需要自修外,也要有屢敗屢戰的心理準備。
3)進修時間的限制
考取QP,進修時間編配的自由度比較低,因為考生需要先參加Workshop才可以考試,而且Workshop不是聽聽課那麼簡單,考生事前必須要做足準備去備課,好待上課時舉手「搶答問題」以拿取足夠分數。否則的話,導師可以讓考生在Workshop部份不合格的。
相反,由於考取ACCA主要是靠自修,進修時間編配的自由度較高。不過也因如此,自律就很重要了。如果自問是屬於需要「鞭策」的類型,ACCA就未必適合了。
4)工作經驗
根據QP的規定,工作經驗必須由AE(Authorized Employer)或AS(Authorized Supervisor)來簽。可是,相比香港的企業和會計師總數來說,目前AE和AS的數量不算多,而且當中很多是會計師樓,商業機構的AE和AS相對較少。可幸的是,HKICPA有一個EAS(External Authorized Supervisor)制度,倘若最終找不到AE或AS的話,可以嘗試申請EAS。
雖然ACCA在工作經驗方面也有Approved Employer的制度,不過不是硬性規定。不論僱主是否ACCA的AE,只要他們是Qualified Accountant並且願意證明就可以了。不過,其規定也不簡單,考生需要完成13個工作表現目標(Performance Objectives),並且為每個目標撰寫一份包括3道題目約150字的報告,報告必須由僱主審閱及簽署。
5)認受性和知名度
個人認為,HKICPA和ACCA的認受性和知名度其實沒有很大的差別。不過,就我所知,在國內ACCA較為知名,可能是他們很早就已經在國內發展有關。另外,倘若日後希望拿取其他國家和地方的會計專業資格,及早選定HKICPA還是ACCA也必須的。例如美國的AICPA以及英國的ICAEW,若果用HKICPA會員身份來申請的話,只要通過相關的規定和符合某幾項特定的資格就可以了。
此外,刊於Education post的拙作《ACCA與QP如何選?( 一 )》還提及兩點需要留意:
6)是否擁有會計學位
若然擁有會計學位,不論選擇QP還是ACCA基本上沒有分別。當然,某些學位課程可獲得ACCA的免考安排,特別是某些英國大學,在14科當中最多可以免考9科。可是,如果沒有會計學位就多一層考慮。以DSE畢業生來說,由於沒有會計學位,因此不符合參加QP的資格,最佳方法當然是先修讀一個會計學位課程。特別在這個學歷通脹年代,「會計師資格+學位」是會計師之路的入場券。不過,若沒有學位而又希望參加QP,方法還是有的,最快捷的方法就是首先參加HKIAAT的「認可財務會計員考試」,取得相關資格後再參加Professional Bridging Examination ( PBE ) 專業進階試,或者修讀HKICPA認可的Top-up Degree課程,完成後就能成為QP考生參加考試。不過需時較長,一般相信至少約五年才成。
DSE畢業生的另一選擇是直接考取ACCA,因為ACCA沒有學位限制,只要符合報考最低資格就成。假若未能符合相關要求,可以考慮參加公認會計技術員證書考試 ( CAT ),完成後就可以報考ACCA。
7)找出適合的考試模式
QP是open-book exam,看似對考生有利,但考試問題可以問得很刁鑽。相反,ACCA是closed-book exam,考生需要背誦。若希望測試一下自己較適合那個考試模式,建議到ACCA網站下載幾份Past exam papers並嘗試做一下。至於QP,由於Past exam papers並非像ACCA般全面對外公開,所以需要向QP考生借來閱讀。
&&&&&&&&
Labels:
會計界的人和事
2011年10月31日星期一
那些年,我們一起審過的Clients
在工業學院畢業的那年,我進了一家本地的中型會計師樓工作,在那裡待了幾年,甚麼客戶也遇過,當中算得上是「審」佳宜的,十家裡最多只有一兩家。
最討厭的那些客戶,除了是其賬目一塌胡塗、缺乏憑證、銷售無法對上採購、採購又無法對上貨存外,最不堪的是自以為賬目造得很好的那些。這些「衰客」,我們多問幾句就會推說賬上已有記錄著我們自己去找,再問就會老羞成怒「發老皮」。閒時又會走過來說自己如何受公司重用,我們這些在會計師樓工作的人無前途云云。
在那些年,記得最「審」佳宜的客戶是一家港資電子廠。由於這家公司的CFO曾於我們的會計師樓工作過,這位大師兄對我們一眾師弟妹都特別照顧。基本上,所有報表內重要項目的Schedules已經在年審前準備好,我們只要審閱以及抽查就可以了。每年年結點貨時就更加是安排周到,因為主要廠房都在國內,除了為我們安排上好的食宿外,還會親自帶我們去,遇到任何問題時就可以當場解決。
回想起來,在會計師樓工作的那些年真的很開心。包括我在內,當年會計師樓從各區的工業學院一共聘請了十五位應屆畢業生。雖然來自不同的學校,但年紀和背景相若,所以份外投契,難得的是因為大家都是Juniors,彼此沒有勾心鬥角的利害關係,大家一起出Job一起Stocktakes;收Job回到公司,大夥兒坐在豬肉檯前,一邊工作一邊偷偷閒聊吃零食說是說非;有同事在埋數時發現Trial Balance兩邊不平,找了好半天終於把那幾角錢的差異找出來,大家為他奮臂高呼,嚇得老闆也從房間走出來看過究竟;Deferred tax reconciliation 怎樣 "Rec" 也不成,大家又幫忙去看(雖然往往是幫倒忙),還有加班後一起落Pub喝酒,考試前一同溫習,考試後又一起BBQ、行山、打波、唱K,還有參加公司的周年派對,抽獎時大家的興奮心情,還有我暗戀你,你明戀他的暧昧關係,實在有太多愉快的美好回憶,在我多年的工作生涯中,那些年令我畢生難忘。
回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部戲,我很喜歡它的結局。雖然看後令人有些遺憾,但puppy love就是這樣嘛!如果最後柯騰和沈佳宜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話,這部戲就變得不真實,不耐看了。
當初並不明白,見到心愛的又或者深愛過的人跟別人相愛,自己怎會不妒忌呢?看了這套戲後,再回想惜日你的那位沈佳宜,現在會否很渴望知道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幸福快樂呢?
P.S.如果還未看這部戲的話,緊記在字幕播放完後畢後才走,因為還有一幕的。
&&&&&&&&
最討厭的那些客戶,除了是其賬目一塌胡塗、缺乏憑證、銷售無法對上採購、採購又無法對上貨存外,最不堪的是自以為賬目造得很好的那些。這些「衰客」,我們多問幾句就會推說賬上已有記錄著我們自己去找,再問就會老羞成怒「發老皮」。閒時又會走過來說自己如何受公司重用,我們這些在會計師樓工作的人無前途云云。
在那些年,記得最「審」佳宜的客戶是一家港資電子廠。由於這家公司的CFO曾於我們的會計師樓工作過,這位大師兄對我們一眾師弟妹都特別照顧。基本上,所有報表內重要項目的Schedules已經在年審前準備好,我們只要審閱以及抽查就可以了。每年年結點貨時就更加是安排周到,因為主要廠房都在國內,除了為我們安排上好的食宿外,還會親自帶我們去,遇到任何問題時就可以當場解決。
回想起來,在會計師樓工作的那些年真的很開心。包括我在內,當年會計師樓從各區的工業學院一共聘請了十五位應屆畢業生。雖然來自不同的學校,但年紀和背景相若,所以份外投契,難得的是因為大家都是Juniors,彼此沒有勾心鬥角的利害關係,大家一起出Job一起Stocktakes;收Job回到公司,大夥兒坐在豬肉檯前,一邊工作一邊偷偷閒聊吃零食說是說非;有同事在埋數時發現Trial Balance兩邊不平,找了好半天終於把那幾角錢的差異找出來,大家為他奮臂高呼,嚇得老闆也從房間走出來看過究竟;Deferred tax reconciliation 怎樣 "Rec" 也不成,大家又幫忙去看(雖然往往是幫倒忙),還有加班後一起落Pub喝酒,考試前一同溫習,考試後又一起BBQ、行山、打波、唱K,還有參加公司的周年派對,抽獎時大家的興奮心情,還有我暗戀你,你明戀他的暧昧關係,實在有太多愉快的美好回憶,在我多年的工作生涯中,那些年令我畢生難忘。
回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部戲,我很喜歡它的結局。雖然看後令人有些遺憾,但puppy love就是這樣嘛!如果最後柯騰和沈佳宜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話,這部戲就變得不真實,不耐看了。
當初並不明白,見到心愛的又或者深愛過的人跟別人相愛,自己怎會不妒忌呢?看了這套戲後,再回想惜日你的那位沈佳宜,現在會否很渴望知道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幸福快樂呢?
P.S.如果還未看這部戲的話,緊記在字幕播放完後畢後才走,因為還有一幕的。
&&&&&&&&
2011年10月27日星期四
最令人放鬆心情的樂曲
有同事說,最近有人創作了一首曲(有人說是一段聲音),經科學證實能令人放鬆心情,更可以減慢心跳、降低血壓等等,並說是歷來最能讓人鬆弛的歌曲。
在網上看到蘋果日報報導過此事,也在網上找到這段聲音如下:
聽了後即場量度自己的心跳,發現真的減慢了一些,有興趣不妨試試。
&&&&&&&&
在網上看到蘋果日報報導過此事,也在網上找到這段聲音如下:
聽了後即場量度自己的心跳,發現真的減慢了一些,有興趣不妨試試。
&&&&&&&&
Labels:
生活雜絮
2011年10月24日星期一
有效溝通的重要
與香港會計師公會之間的誤會和爭議始於我的一篇題為《黑箱作業豈能接受》的文章,此文於10月7日於《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內刊登。文章發表很不久,公會寫了一封信給《信報》編輯部,指該文有誤導之嫌,內容失實,而且在未有確定事實前,任意抺黑他人,有違專業人士的操守,同時也質疑我不是公會會員。
就此我寫了一篇回應並於上星期五於本網誌及《信博》發表,而且也寫了封電郵給公會行政總裁兼註冊主任張智媛女士,解釋我寫該文的原因及當中的理據。詳情不在此累贅了,有興趣的話請看《就公會對《黑箱作業豈能接受》一文指控的回應》。
回應發表當晚收到張女士的回郵,看來她已想信我是公會會員,並感謝我過去所提出的意見,並且說以後有任何問題及查詢都可以找她或其他公會同事。而最令我欣慰的,是她表示公會已開展了多種與會員溝通的渠道,藉此諮詢和聽取會員和各方意見,而且也說當中未盡完善,但公會願意聽取會員提出的任何建議,並且會努力改善。
其實我一向認為公會和會員都缺乏有效的溝通,此次與公會之間的誤會和爭議就是一例。想信溝通真的能消除彼此間的誤解和隔膜,很高興看到公會已朝這個方向走。
&&&&&&&&
就此我寫了一篇回應並於上星期五於本網誌及《信博》發表,而且也寫了封電郵給公會行政總裁兼註冊主任張智媛女士,解釋我寫該文的原因及當中的理據。詳情不在此累贅了,有興趣的話請看《就公會對《黑箱作業豈能接受》一文指控的回應》。
回應發表當晚收到張女士的回郵,看來她已想信我是公會會員,並感謝我過去所提出的意見,並且說以後有任何問題及查詢都可以找她或其他公會同事。而最令我欣慰的,是她表示公會已開展了多種與會員溝通的渠道,藉此諮詢和聽取會員和各方意見,而且也說當中未盡完善,但公會願意聽取會員提出的任何建議,並且會努力改善。
其實我一向認為公會和會員都缺乏有效的溝通,此次與公會之間的誤會和爭議就是一例。想信溝通真的能消除彼此間的誤解和隔膜,很高興看到公會已朝這個方向走。
&&&&&&&&
Labels:
會計界的人和事
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就公會對《黑箱作業豈能接受》一文指控的回應
於本月十四日,香港會計師公會行政總裁兼註冊主任張智媛女士去信《信報》編輯部,指控筆者於本月七日於年青有計專欄內的一篇題為《黑箱作業豈能接受》(以下簡稱"《黑》")的文章有誤導之嫌,並說該文有明顯失實之陳述,而且也批評筆者在未有確定事實前,任意抺黑他人,實有違專業人士的操守。
收到這封措詞強硬,而且由張智媛女士親筆簽名的信件,筆者實在有點受寵若驚,因為原來公會也很在意筆者寫的東西。坦白講,身為一位Blogger,最怕是寫的東西沒有人看,如果看了也無動於中,愛理不理的話,這才是對Blogger的最大懲罰和侮辱。
首先,倘若筆者所寫的《黑》文令相關人士感到不安和尷尬的話,此非筆者所願,也願意為此衷心致歉。在此之前,筆者曾多次撰文寫了一些關於公會和業界的文章,可能因為當中批評的多,讚賞的少,所以令公會及張女士以為筆者是和公會對著幹。可是,身為公會一員,絕對希望公會和香港的會計行業有很好的發展,一味報喜不報憂只有讚無彈的話,實在不是業界之褔,希望公會和張女士明白,筆者是出於「愛之深,責之切」來寫。
就張女士對筆者的指控,筆者有以下回應:
《黑》整篇文章是筆者閱讀了龔耀輝、馬振峰和鄭中正三位於本年九月三十日一篇題為《起來,不願做奴隸的會計師》的文章後,有感而發所寫成的,特別是當中第三段提到:「觀乎我過去參與理事會的親身經歷,6年來,從來未有一次會長是選出來的,全部是經過秘密協商,自動當選。唯一一次協商不成,結果是,挑戰者被大行懲罰,連理事都選不上。黑箱運作,莫過於此。」
筆者於《黑》文第八段說:「豈料身兼公會理事的龔、馬、鄭三位也因現行制度太過「黑箱」,他們也不能知道」,這裡所講的其實就是筆者對上述該段的閱後感,而並非張女士所指,筆者有意令人理解三位理事對會務毫不明暸。
如前面所述,筆者絕對不想,也不願去任意抺黑他人。況且三位理事肯犧牲個人時間來為會務出力,筆者多謝也來不及,可有抺黑他們之理?就以馬振峰為例,每次因公會開會都需要放棄陪伴女兒的寶貴時間,筆者要抺黑他又於心何忍?雖然筆者以筆名來發表文章,但心知若果真的是存心抺黑他人,那必遭網友和讀者唾棄,所以筆者一向行文力求小心謹慎,並且抱著與寫審計報告一樣的態度去寫文章,以珍惜這幾年間所建立的丁點名聲。
另外,在寫《黑》文之前,為避免文章有失實和誤導的成份,筆者曾詳細閱讀《專業會計師條例》當中會長選舉的部份,而且也細閱了公會附例,以及曾盡力嘗試尋找相關的資料,例如,會長的參選資格,評定標準,過往候選人名單等等。可是,翻查了公會網站以及過往的會員通訊幾遍,筆者也未能如願找得到。坦白講,如果不是張女士在信中澄清,身為會員的我,也不清楚公會原來有一份《Council guidelines for election of president》,更不知道原來出選會長必須要在理事會內出任理事三年或以上。
無論如何,筆者的《黑》文並不是針對現任和過往任何一位會長,也不是想和公會唱對台,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通過改革,令整個會長選舉制度更趨公平公正。
最後,因《黑》文所引起的誤會和尷尬,筆者再一次向龔耀輝先生、馬振峰先生、鄭中正先生、公會以及相關人士衷心致歉。另外,也請《信報》編輯部能將張女士的信件一併刊載,好讓各會員透過信內的澄清,對現行制定有進一步的了解,希望藉此大家能在即將來臨的特別會員大會中,投下重要一票。
--------
註:現附上張女士給筆者的信函,當中描述了公會會長選舉的現有程序,閱讀過後令筆者對相關程序有進一步的了解。
HKICPA Letter to Bitter Melon
&&&&&&&&
收到這封措詞強硬,而且由張智媛女士親筆簽名的信件,筆者實在有點受寵若驚,因為原來公會也很在意筆者寫的東西。坦白講,身為一位Blogger,最怕是寫的東西沒有人看,如果看了也無動於中,愛理不理的話,這才是對Blogger的最大懲罰和侮辱。
首先,倘若筆者所寫的《黑》文令相關人士感到不安和尷尬的話,此非筆者所願,也願意為此衷心致歉。在此之前,筆者曾多次撰文寫了一些關於公會和業界的文章,可能因為當中批評的多,讚賞的少,所以令公會及張女士以為筆者是和公會對著幹。可是,身為公會一員,絕對希望公會和香港的會計行業有很好的發展,一味報喜不報憂只有讚無彈的話,實在不是業界之褔,希望公會和張女士明白,筆者是出於「愛之深,責之切」來寫。
就張女士對筆者的指控,筆者有以下回應:
《黑》整篇文章是筆者閱讀了龔耀輝、馬振峰和鄭中正三位於本年九月三十日一篇題為《起來,不願做奴隸的會計師》的文章後,有感而發所寫成的,特別是當中第三段提到:「觀乎我過去參與理事會的親身經歷,6年來,從來未有一次會長是選出來的,全部是經過秘密協商,自動當選。唯一一次協商不成,結果是,挑戰者被大行懲罰,連理事都選不上。黑箱運作,莫過於此。」
筆者於《黑》文第八段說:「豈料身兼公會理事的龔、馬、鄭三位也因現行制度太過「黑箱」,他們也不能知道」,這裡所講的其實就是筆者對上述該段的閱後感,而並非張女士所指,筆者有意令人理解三位理事對會務毫不明暸。
如前面所述,筆者絕對不想,也不願去任意抺黑他人。況且三位理事肯犧牲個人時間來為會務出力,筆者多謝也來不及,可有抺黑他們之理?就以馬振峰為例,每次因公會開會都需要放棄陪伴女兒的寶貴時間,筆者要抺黑他又於心何忍?雖然筆者以筆名來發表文章,但心知若果真的是存心抺黑他人,那必遭網友和讀者唾棄,所以筆者一向行文力求小心謹慎,並且抱著與寫審計報告一樣的態度去寫文章,以珍惜這幾年間所建立的丁點名聲。
另外,在寫《黑》文之前,為避免文章有失實和誤導的成份,筆者曾詳細閱讀《專業會計師條例》當中會長選舉的部份,而且也細閱了公會附例,以及曾盡力嘗試尋找相關的資料,例如,會長的參選資格,評定標準,過往候選人名單等等。可是,翻查了公會網站以及過往的會員通訊幾遍,筆者也未能如願找得到。坦白講,如果不是張女士在信中澄清,身為會員的我,也不清楚公會原來有一份《Council guidelines for election of president》,更不知道原來出選會長必須要在理事會內出任理事三年或以上。
無論如何,筆者的《黑》文並不是針對現任和過往任何一位會長,也不是想和公會唱對台,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通過改革,令整個會長選舉制度更趨公平公正。
最後,因《黑》文所引起的誤會和尷尬,筆者再一次向龔耀輝先生、馬振峰先生、鄭中正先生、公會以及相關人士衷心致歉。另外,也請《信報》編輯部能將張女士的信件一併刊載,好讓各會員透過信內的澄清,對現行制定有進一步的了解,希望藉此大家能在即將來臨的特別會員大會中,投下重要一票。
--------
註:現附上張女士給筆者的信函,當中描述了公會會長選舉的現有程序,閱讀過後令筆者對相關程序有進一步的了解。
HKICPA Letter to Bitter Melon
&&&&&&&&
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
2011年10月17日星期一
工作時上網
在最近一次的部門經理例會中,有與會者提議禁止同事在工作時間使用MSN及Facebook,說影響工作云云,但我就不以為然。工作朝九晚六,難道能要求同事整天都專注於工作嗎?真的這樣做的話,他們的專注力必然下降。相反,如果在工作期間容許他們稍為放鬆一下,我認為不但不會影響工作,反而更能提升他們的效率。人就好比橡筋圈,一天到晚死命拉扯,結果只會是斷開或是變得鬆弛沒有了彈性。
記得最近曾看過一篇報導說,有研究指出,讓員工適時上網有助提升工作效率。當然,如果上網時間過長的話則例外。
我一向讚同於工作地方營造寬鬆的環境(一些行業或崗位則例外)。我不介意同事在工作時間上網,也不介意他們圍在一起聊天,因為我深信橡筋圈的道理。不過,工作多年,發覺此管理手法不能用於所有同事,要是遇到那些踢一踢才郁一郁的Theory X,這就不成了。所以,在招聘新人時,我會盡量揀選那性懂得「自動波」的Theory Y。
有人認為工作環境太過寬鬆不好,而且這樣會令同事不怕你,要指揮他們就有困難。這個說法我不同意,我一向認為,身為上司像是領頭羊一樣,應走到最前去「帶領」同事工作,而不是像牧羊犬般靠吠叫來「推」,這就是Pull(其實用Lead較好)和Push的分別。
當然,要做領頭羊也得小心,必須時刻回頭看看小羊們是否跟得上。否則自己一味向前衝,小羊全脫了腳也不知道時反而不好。
&&&&&&&&
記得最近曾看過一篇報導說,有研究指出,讓員工適時上網有助提升工作效率。當然,如果上網時間過長的話則例外。
我一向讚同於工作地方營造寬鬆的環境(一些行業或崗位則例外)。我不介意同事在工作時間上網,也不介意他們圍在一起聊天,因為我深信橡筋圈的道理。不過,工作多年,發覺此管理手法不能用於所有同事,要是遇到那些踢一踢才郁一郁的Theory X,這就不成了。所以,在招聘新人時,我會盡量揀選那性懂得「自動波」的Theory Y。
有人認為工作環境太過寬鬆不好,而且這樣會令同事不怕你,要指揮他們就有困難。這個說法我不同意,我一向認為,身為上司像是領頭羊一樣,應走到最前去「帶領」同事工作,而不是像牧羊犬般靠吠叫來「推」,這就是Pull(其實用Lead較好)和Push的分別。
當然,要做領頭羊也得小心,必須時刻回頭看看小羊們是否跟得上。否則自己一味向前衝,小羊全脫了腳也不知道時反而不好。
&&&&&&&&
Labels:
管理雜談
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
施政報告是「難得之作」
此文於今天《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內刊登。想補充一下,說施政報告是「難得之作」,皆因報告內的措施是十分難得到的,不是大家幾經爭取的話,政府都未必肯採納民意。如果報告是90分的話,至少一半分數是大家,而不是特首及政府的。
--------
施政報告是「難得之作」 (作者: 馬振峰、WYJIMMY、Bittermelon)
行政長官曾蔭權剛於本周發表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相比過往幾年,今年的報告確實是涵蓋面濶以及針對性強。說其涵蓋面濶,因為長者、青少年、低收入人士、勞工、殘疾人士、新來港人士,以至動物全也顧及得到。說其針對性強,因為樓價高企、人口老化、生活困難等幾個大問題,也有一系列措施去專門解決。
如果所有措施真的能完全落實的話,相信的確能做到福為民開。可是,假如這些措施能於幾年前就推出的話,大家就能早點受惠,而不需要在這幾年叫個聲嘶力竭才能爭取得到。
應及早回應市民訴求
例如早年已有復建居屋的訴求,若果當時政府肯聽取民意的話,至少一眾在大市狂升時期入市的市民就不需要捱貴樓了。又例如長者高齡津貼,如果政府於幾年前肯接納建議,讓在內地養老的長者也能領取津貼的話,就能令多些長者早點受惠,不須要他們長途跋涉中港兩邊走。
至於施政報告是否可行性高,筆者認為有待觀察。例如新居屋計劃的定價是以合資格家庭的供樓能力掛鈎,而不是像以往般參考市價,若果市民日後將單位於自由市場出售,如何做到公平則有待政府好好研究。
總體來說,今年的施政報告是曾特首「難得之作」。雖則如此,但還是有不足的地方,扶持中小企就是一例。目前外圍經濟不景,中小企的經營日漸困難,但施政報告沒有提出具體的紓困措施,只輕飄飄地說政府會密切監察外圍形勢變化,有需要時會推出措施去協助他們渡過難關。
此外,施政報告對中產人士,尤其是N無人士的照顧亦欠奉。公屋租戶可以得到兩個月租金的寬免,而綜援人士又例牌地出「雙糧」,但這些都不能惠及N無一族。雖然報告推出了新居屋計劃,但最快要在2014年後下才見成效,所謂遠水難救近火,未能為中產提供及時的支援。
另外,居屋有入息限制,而且以綠表人士居先,對一般非綠表或收入超過3萬元的家庭就未能受惠了。即使合資格申請居屋的家庭,據報也只能負擔得起四至五百呎的單位。以剛好3萬元家庭收入來計算,減去用作供樓的四成收入,每月只餘下1.8萬元用作生活開支。可是,在通脹壓力下百物騰貴,有兒有女又要面對所費不菲的教育開支,但加薪幅度又未必追得上,經濟倍感吃力之餘,生活質素也必須一併下降。
未能解決核心問題
此外,政府對幼兒教育及照顧仍是隻字不提。已有報道指學券的增幅不能彌補幼兒園雜費的升幅,家長的負擔可謂實在百上加斤。加上近十數年仍未正面處理過在職人士照顧小孩的問題,反觀星加坡,當地早已提供充足的地方托兒中心,以便在職父母可以專心工作,這方面施政報告可謂「交白卷」。
另外,眾所周知香港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在可預見的將來,墓地及骨灰龕位的需求將會比目前更加殷切。雖然施政報告曾點出了部分社區人士反對公共建設,認為這是不合理及不負責任的,置社會整體利益不顧,而且也承諾會檢討現時的設施,致力提供更多設施以應付未來的需求,但就缺乏長遠規劃。
至於貧富差距這個大問題,報告只提及要靠投資教育和提高社會流動性等的長遠措施來減少跨代貧窮。可是具體要如何去做就乏善足陳。筆者一向認為,要提高社會流動性,扶持小企業以及改善其營商環境,去為基層市民營造向上望的機會才是辦法。政策一味向金融業傾斜只會適得其反。發展社區經濟似乎是一條出路,但政府卻不肯去做,整份報告也隻字不提。
所謂「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筆者認為曾特首這份施政報告已經做到了前者,但報告中有很多措施都需要由下一屆政府去執行,是否能做到後者,大家還要拭目以待。身為香港市民,希望報告內所有的措施都能盡快全面落實,真正做到福為民開,真的不要再變成「無以為繼」吧。
原文:http://hkyaa.blogspot.com/2011/10/wyjimmybittermelon.html
&&&&&&&&
--------
施政報告是「難得之作」 (作者: 馬振峰、WYJIMMY、Bittermelon)
行政長官曾蔭權剛於本周發表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相比過往幾年,今年的報告確實是涵蓋面濶以及針對性強。說其涵蓋面濶,因為長者、青少年、低收入人士、勞工、殘疾人士、新來港人士,以至動物全也顧及得到。說其針對性強,因為樓價高企、人口老化、生活困難等幾個大問題,也有一系列措施去專門解決。
如果所有措施真的能完全落實的話,相信的確能做到福為民開。可是,假如這些措施能於幾年前就推出的話,大家就能早點受惠,而不需要在這幾年叫個聲嘶力竭才能爭取得到。
應及早回應市民訴求
例如早年已有復建居屋的訴求,若果當時政府肯聽取民意的話,至少一眾在大市狂升時期入市的市民就不需要捱貴樓了。又例如長者高齡津貼,如果政府於幾年前肯接納建議,讓在內地養老的長者也能領取津貼的話,就能令多些長者早點受惠,不須要他們長途跋涉中港兩邊走。
至於施政報告是否可行性高,筆者認為有待觀察。例如新居屋計劃的定價是以合資格家庭的供樓能力掛鈎,而不是像以往般參考市價,若果市民日後將單位於自由市場出售,如何做到公平則有待政府好好研究。
總體來說,今年的施政報告是曾特首「難得之作」。雖則如此,但還是有不足的地方,扶持中小企就是一例。目前外圍經濟不景,中小企的經營日漸困難,但施政報告沒有提出具體的紓困措施,只輕飄飄地說政府會密切監察外圍形勢變化,有需要時會推出措施去協助他們渡過難關。
此外,施政報告對中產人士,尤其是N無人士的照顧亦欠奉。公屋租戶可以得到兩個月租金的寬免,而綜援人士又例牌地出「雙糧」,但這些都不能惠及N無一族。雖然報告推出了新居屋計劃,但最快要在2014年後下才見成效,所謂遠水難救近火,未能為中產提供及時的支援。
另外,居屋有入息限制,而且以綠表人士居先,對一般非綠表或收入超過3萬元的家庭就未能受惠了。即使合資格申請居屋的家庭,據報也只能負擔得起四至五百呎的單位。以剛好3萬元家庭收入來計算,減去用作供樓的四成收入,每月只餘下1.8萬元用作生活開支。可是,在通脹壓力下百物騰貴,有兒有女又要面對所費不菲的教育開支,但加薪幅度又未必追得上,經濟倍感吃力之餘,生活質素也必須一併下降。
未能解決核心問題
此外,政府對幼兒教育及照顧仍是隻字不提。已有報道指學券的增幅不能彌補幼兒園雜費的升幅,家長的負擔可謂實在百上加斤。加上近十數年仍未正面處理過在職人士照顧小孩的問題,反觀星加坡,當地早已提供充足的地方托兒中心,以便在職父母可以專心工作,這方面施政報告可謂「交白卷」。
另外,眾所周知香港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在可預見的將來,墓地及骨灰龕位的需求將會比目前更加殷切。雖然施政報告曾點出了部分社區人士反對公共建設,認為這是不合理及不負責任的,置社會整體利益不顧,而且也承諾會檢討現時的設施,致力提供更多設施以應付未來的需求,但就缺乏長遠規劃。
至於貧富差距這個大問題,報告只提及要靠投資教育和提高社會流動性等的長遠措施來減少跨代貧窮。可是具體要如何去做就乏善足陳。筆者一向認為,要提高社會流動性,扶持小企業以及改善其營商環境,去為基層市民營造向上望的機會才是辦法。政策一味向金融業傾斜只會適得其反。發展社區經濟似乎是一條出路,但政府卻不肯去做,整份報告也隻字不提。
所謂「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筆者認為曾特首這份施政報告已經做到了前者,但報告中有很多措施都需要由下一屆政府去執行,是否能做到後者,大家還要拭目以待。身為香港市民,希望報告內所有的措施都能盡快全面落實,真正做到福為民開,真的不要再變成「無以為繼」吧。
原文:http://hkyaa.blogspot.com/2011/10/wyjimmybittermelon.html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先查清,後行動
因工作需要,公司內很多同事都獲發黑莓手機,通話和數據傳輸費用當然也有公司負責。為了方便工作的同時也能省錢,公司安排每部手機都能採用不同的網絡供應商來致電海外。
某日負責這方面管理的同事走過來,說某同事用了最貴的網絡來打了個幾分鐘的電話,最後公司要為這個通話致電幾百餘元(致電當地的話費,最貴和最便宜的相差十倍),因此建議公司應警告所有同事,不能隨意使用最貴的網絡,並且要向違規者徵收罰款以警效儆。
聽了之後我立即阻止。第一,同事還未搞清楚原因,究竟當事人是無心之失,還是有特別原因需要用上最貴的?例如通話質數,最平宜網絡供應商的話質較差,如果對方是重要客戶或者該通話是很重要的話,當然應用話質較好及較穩定的網絡。
第二,同事是偶然而犯還是屢犯也未搞清楚,貿貿然向所有同事發出警告,反響一定很大。他們或許會覺得公司不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
第三,既然不希望同事使用最貴的網絡,何不索性取消?既然當初決定使用,必定有其原因。留下來但又不讓同事用,負責管理的同事也有責任啊。
坦白講,如果這餿主意是由剛出來做事的小伙子或小女孩提出還可以諒解,可是,這位同事的年資實在不輕,很難想像如此年紀做人做事依然是這樣不成熟。
&&&&&&&&
某日負責這方面管理的同事走過來,說某同事用了最貴的網絡來打了個幾分鐘的電話,最後公司要為這個通話致電幾百餘元(致電當地的話費,最貴和最便宜的相差十倍),因此建議公司應警告所有同事,不能隨意使用最貴的網絡,並且要向違規者徵收罰款以警效儆。
聽了之後我立即阻止。第一,同事還未搞清楚原因,究竟當事人是無心之失,還是有特別原因需要用上最貴的?例如通話質數,最平宜網絡供應商的話質較差,如果對方是重要客戶或者該通話是很重要的話,當然應用話質較好及較穩定的網絡。
第二,同事是偶然而犯還是屢犯也未搞清楚,貿貿然向所有同事發出警告,反響一定很大。他們或許會覺得公司不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
第三,既然不希望同事使用最貴的網絡,何不索性取消?既然當初決定使用,必定有其原因。留下來但又不讓同事用,負責管理的同事也有責任啊。
坦白講,如果這餿主意是由剛出來做事的小伙子或小女孩提出還可以諒解,可是,這位同事的年資實在不輕,很難想像如此年紀做人做事依然是這樣不成熟。
&&&&&&&&
Labels:
管理雜談
2011年10月7日星期五
黑箱作業豈能接受
此文刊於今天《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內。
--------
黑箱作業豈能接受 (作者: Bittermelon)
上星期五,本會的龔耀輝、馬振峰和鄭中正合寫了一篇題為《起來,不願做奴隸的會計師》的文章,分析「一人一票選會長」這會員要求。三位都是現任會計師公會理事,在文中道出了目前選舉的種種問題。筆者身為公會的一份子,也想透過此專欄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
坦白講,直至執筆這一刻,除了知道公會會長是位男士以外,筆者連他姓甚名誰也記不起,更遑論清楚他有什麼功績和建樹。
會長是何許人也不知道,筆者當然要負上大部分責任,但相比其他專業組織,與公會會長曝光率奇低也不無關係。相反,行政總裁兼註冊主任則比會長活躍得多。
會長就是領頭羊
此外,會長的職責是什麼?權力有多大?與行政總裁及副會長如何分工等?以為這些資料必定能在公會網頁內找到,可是,找了好半天,除了《專業會計師條例》及附例中曾提及過會長的產生辦法,以及公會的附例和財務報表須要由會長簽署外,居然什麼資料也找不到。
既然不清楚詳情,惟有以字面去理解。根據中文版維基所示,會長即是「一會之長」,在一般情況下是指某團體的代表,其職責有時相當於主席。根據英文版維基所載,會長President一詞沿於拉丁語praeses,有坐於最前端(seated in front of)的意思。以詞形變化來看,President是「the one who presides」,意指具有管轄、指揮、帶領能力的人。歸納起來,會長即是公會之首,負責領導和管理公會。
會長其實是我們一眾會計師的領頭羊,稱職的會長會以其聲望和會員所給予的信任去領導我們。一旦前路受阻或遇上猛獸如獅子、老虎、豺狼等,他會鼓起勇氣帶我們走出險境;倘若前路不明或出現分岔,他會憑經驗去選擇,引領我們去走正確的道路。
既然會長是領頭羊,而且關乎3萬會員和1.5萬名學生會員的福祉,此職位如何產生就至關重要。根據《專業會計師條例》,會長目前是通過公會理事互選產生。可是,誰有資格參選,當中以什麼標準去評定,誰曾參加過競選等,會員無從得知。
以為眾理事一定清楚了吧,豈料身兼公會理事的龔、馬、鄭三位也因現行制度太過「黑箱」,他們也不能知道。坦白講,得悉此事後,筆者實在震驚,相信一眾會員也有同感。
間選只是藉口
有人說現時會長是通過間選產生,做法沒有問題,還以立法會主席一職來做例子,試圖將現行的制度合理化。誰不知這是大錯特錯,一來立法會主席名為間選,其實也是通過各黨派之間的協商和角力所產生,二來主席的職責是要確保議會順利運作,令每位議員都能發揮監督政府施政的角色,以符合市民的期望,跟會長的職責完全不相同。
一言敝之,主席是一會之首,其角色是維持議會內的秩序與運作,而會長則是一會之首,代表和領導整個團體。
如果要類比的話,用特首一職更為合適。因為兩者都是整體的代表,肩負着領導的重任去滿足眾人的期望。2017年我們將可享有普選特首的權利,反觀香港的會計師,會長選舉制度還停留在殖民地時代,要一人一票選會長,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實現。
目前的選舉制度是絕對不能選出領頭羊的,惟有經過競選的試煉,我們才能找到才德兼備而又服眾的人去擔任會長。雖然執筆之時還未知道特別會員大會何時能夠召開,但筆者一定不會再像以往般沉默,這次必定會用手中的一票,為自己及業界的未來去投贊成票。你呢?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10/bittermelon.html
--------
相關文章:就公會對《黑箱作業豈能接受》一文指控的回應
&&&&&&&&
--------
黑箱作業豈能接受 (作者: Bittermelon)
上星期五,本會的龔耀輝、馬振峰和鄭中正合寫了一篇題為《起來,不願做奴隸的會計師》的文章,分析「一人一票選會長」這會員要求。三位都是現任會計師公會理事,在文中道出了目前選舉的種種問題。筆者身為公會的一份子,也想透過此專欄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
坦白講,直至執筆這一刻,除了知道公會會長是位男士以外,筆者連他姓甚名誰也記不起,更遑論清楚他有什麼功績和建樹。
會長是何許人也不知道,筆者當然要負上大部分責任,但相比其他專業組織,與公會會長曝光率奇低也不無關係。相反,行政總裁兼註冊主任則比會長活躍得多。
會長就是領頭羊
此外,會長的職責是什麼?權力有多大?與行政總裁及副會長如何分工等?以為這些資料必定能在公會網頁內找到,可是,找了好半天,除了《專業會計師條例》及附例中曾提及過會長的產生辦法,以及公會的附例和財務報表須要由會長簽署外,居然什麼資料也找不到。
既然不清楚詳情,惟有以字面去理解。根據中文版維基所示,會長即是「一會之長」,在一般情況下是指某團體的代表,其職責有時相當於主席。根據英文版維基所載,會長President一詞沿於拉丁語praeses,有坐於最前端(seated in front of)的意思。以詞形變化來看,President是「the one who presides」,意指具有管轄、指揮、帶領能力的人。歸納起來,會長即是公會之首,負責領導和管理公會。
會長其實是我們一眾會計師的領頭羊,稱職的會長會以其聲望和會員所給予的信任去領導我們。一旦前路受阻或遇上猛獸如獅子、老虎、豺狼等,他會鼓起勇氣帶我們走出險境;倘若前路不明或出現分岔,他會憑經驗去選擇,引領我們去走正確的道路。
既然會長是領頭羊,而且關乎3萬會員和1.5萬名學生會員的福祉,此職位如何產生就至關重要。根據《專業會計師條例》,會長目前是通過公會理事互選產生。可是,誰有資格參選,當中以什麼標準去評定,誰曾參加過競選等,會員無從得知。
以為眾理事一定清楚了吧,豈料身兼公會理事的龔、馬、鄭三位也因現行制度太過「黑箱」,他們也不能知道。坦白講,得悉此事後,筆者實在震驚,相信一眾會員也有同感。
間選只是藉口
有人說現時會長是通過間選產生,做法沒有問題,還以立法會主席一職來做例子,試圖將現行的制度合理化。誰不知這是大錯特錯,一來立法會主席名為間選,其實也是通過各黨派之間的協商和角力所產生,二來主席的職責是要確保議會順利運作,令每位議員都能發揮監督政府施政的角色,以符合市民的期望,跟會長的職責完全不相同。
一言敝之,主席是一會之首,其角色是維持議會內的秩序與運作,而會長則是一會之首,代表和領導整個團體。
如果要類比的話,用特首一職更為合適。因為兩者都是整體的代表,肩負着領導的重任去滿足眾人的期望。2017年我們將可享有普選特首的權利,反觀香港的會計師,會長選舉制度還停留在殖民地時代,要一人一票選會長,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實現。
目前的選舉制度是絕對不能選出領頭羊的,惟有經過競選的試煉,我們才能找到才德兼備而又服眾的人去擔任會長。雖然執筆之時還未知道特別會員大會何時能夠召開,但筆者一定不會再像以往般沉默,這次必定會用手中的一票,為自己及業界的未來去投贊成票。你呢?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10/bittermelon.html
--------
相關文章:就公會對《黑箱作業豈能接受》一文指控的回應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1年10月5日星期三
2011年10月3日星期一
內審再看雲端
多得艾力兄在《內審看雲端》一文中的留言提醒,當講IT安全性時,主要是講三個範疇,即是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完整性(integrity)。詳情就不在此累贅了,有興趣的可到維基去看。延續上一篇文章,這篇我想在雲端保密性及可用性這方面,補充一下我的看法。
雲端其中一個好處是減少用戶終端的負擔,例如現在的網上銀行服務,用戶只要使用一部流動設備例如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處理日常的理財事項。但這個好處也是壞處,因為流動設備體積細小,而且保密性也沒有其他機器如電腦般高,一旦遺失了,機密資料就相對容易外洩。
另外,目前很多地方都設有WiFi免費上網服務,但是這些免費WiFi大多沒有加密,若果通過它來連接雲端,傳輸內容就很容易被有心人截取。
另一個問題是電量。流動設備的電池容量雖然已上升了不少,但仍然不能滿足數據傳輸的需求。就以手機為例,如果數據傳輸功能全開的話,半日左右手機就要充電了。
至於可用性,流動設備可以通過2G及3G等的網絡來做數據傳輸,可是與固網相比,傳輸速度相對較慢。
所以,當企業要走雲端這個方向時,內審至少應留意以上幾個方面的風險。
--------
相關文章:內審看雲端
&&&&&&&&
雲端其中一個好處是減少用戶終端的負擔,例如現在的網上銀行服務,用戶只要使用一部流動設備例如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處理日常的理財事項。但這個好處也是壞處,因為流動設備體積細小,而且保密性也沒有其他機器如電腦般高,一旦遺失了,機密資料就相對容易外洩。
另外,目前很多地方都設有WiFi免費上網服務,但是這些免費WiFi大多沒有加密,若果通過它來連接雲端,傳輸內容就很容易被有心人截取。
另一個問題是電量。流動設備的電池容量雖然已上升了不少,但仍然不能滿足數據傳輸的需求。就以手機為例,如果數據傳輸功能全開的話,半日左右手機就要充電了。
至於可用性,流動設備可以通過2G及3G等的網絡來做數據傳輸,可是與固網相比,傳輸速度相對較慢。
所以,當企業要走雲端這個方向時,內審至少應留意以上幾個方面的風險。
--------
相關文章:內審看雲端
&&&&&&&&
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為何不早些掛八號波
家住九龍西,星期三晚上回家時已經感到狂風大作,未到家門前已經舉步維艱。望望電視機,天文台仍然掛起三號風球,而且還說改發更高風球的機會很微。由於風勢太大,物業管理處不敢鬆懈,紛紛將所有落地玻璃以膠紙貼牢,所以出現了一個二個大「X」,彷彿是八號風球似的。
到了晚上睡覺前發覺風勢愈來愈大,但再看新聞,天文台仍說改發更高風球的機會很微。可是,當晚風勢真很大,風聲不斷令我根本不能入睡。好了,到了昨天早上起來時,發覺天文台終於肯改發八號風球了。
天文台在星期三晚不改發八號風球是否有問題?從幾宗「意外」我們可以看出一點端倪。例如躉船斷錨撼杏花、新蒲崗發生塌棚架埋的士、何文田佛光街有天秤被吹彎,這幾宗意外全於三號風球時發生的。
按照天文台的《發出3號和8號信號的參考指標》,當參考網絡中半數或以上的測風站錄得或預料錄得的持續風速達到有關的風速限值,且風勢可能持續時,則會發出3號或8號信號。3號信號風速範圍為每小時41至62公里,而8號信號則為每小63至117公里。
如果說這個機制沒有問題的話,那即是說,港島東、鯉魚門、九龍西、九龍中、九龍東實在太「黑仔」,因為強風只吹襲這幾區?
&&&&&&&&
到了晚上睡覺前發覺風勢愈來愈大,但再看新聞,天文台仍說改發更高風球的機會很微。可是,當晚風勢真很大,風聲不斷令我根本不能入睡。好了,到了昨天早上起來時,發覺天文台終於肯改發八號風球了。
天文台在星期三晚不改發八號風球是否有問題?從幾宗「意外」我們可以看出一點端倪。例如躉船斷錨撼杏花、新蒲崗發生塌棚架埋的士、何文田佛光街有天秤被吹彎,這幾宗意外全於三號風球時發生的。
按照天文台的《發出3號和8號信號的參考指標》,當參考網絡中半數或以上的測風站錄得或預料錄得的持續風速達到有關的風速限值,且風勢可能持續時,則會發出3號或8號信號。3號信號風速範圍為每小時41至62公里,而8號信號則為每小63至117公里。
如果說這個機制沒有問題的話,那即是說,港島東、鯉魚門、九龍西、九龍中、九龍東實在太「黑仔」,因為強風只吹襲這幾區?
&&&&&&&&
Labels:
有感而發
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
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
內審要永遠做一頭無牙老虎
當過內審的,必定受過很多人的閒言閒語。有修養的會在你背後講,狗娘養的則會兜口兜面向你講。除了以「金手指」、「秘密警察」、「大內密探」、「東廠」、「西廠」等來形容我們外,通常還批評我們「事後孔明」、「馬後炮」、「狐假虎威」和「無牙老虎」等。坦白講,這些形容詞和批評我實在毫不介意,因為他們不明白我們的工作才會這樣說。
就好像「事後孔明」和「馬後炮」,很多時我們的確是有必要這樣做的。為什麼?不是我們懶惰,而是因為內審事事要講求證據。沒有實據支持的話,不單只會給被審單位反駁,更甚者是我們說的話不可靠,最後弄致沒有誰再會相信我們。
舉個極端的例子,雷曼未倒閉前,如果你說迷債風險高,公司應該避免投資的話,管理層肯定把你當傻仔看。又例如美國信用評級仍舊是AAA時,如果你說美債不是Risk-free,公司應該減持並分散投資的話,公司不把你炒掉才怪。
所以,當找到風險控制的漏洞時,我們都要想盡辦法去找實質的例子及數據去支持,而實質的例子往往都是「已發生」的。因此,我們就經常給別人一個「事後孔明」或「馬後炮」的印象。
另外,如果虎牙等於業務實權的話,那麼稱職的內審就要永遠做一頭「無牙老虎」。當發現公司的制度或風險控制出了問題,內審只可以從旁指導,向相關部門及管理層說明利害,好讓他們意識到問題所在並作出適當的補救措施,但內審就絕對不能擁有權力,去逼令他們去做。因為這是涉及內審的根本-「獨立性」。
對內審來說,維持「獨立性」比一切都重要。因為一旦「獨立性」受損,內審就很難再可以做出客觀的評價。內審不客觀,公信力也會因此而受影響。
親身見過一個例子,某公司的內審部門因做得很出色,所以被管理層「升格」,公司命令所有超過某金額的採購,其價格及供應商的選擇都必須經過內審的審核才可以執行。經過幾個月的運作後,採購部見甚麼採購都被內審審核一翻,為免麻煩,索性就由內審去決定選那個供應商好了,久而久之,內審變成了一個審批部門。之後的某一天,一宗由內審決定的採購出了大問題,內審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最後落得整個部門關門大吉收場。
所以,內審必須要做一頭「無牙老虎」,必要時也要站在管理層的前面,好樣我們「狐假虎威」一翻。
&&&&&&&&
就好像「事後孔明」和「馬後炮」,很多時我們的確是有必要這樣做的。為什麼?不是我們懶惰,而是因為內審事事要講求證據。沒有實據支持的話,不單只會給被審單位反駁,更甚者是我們說的話不可靠,最後弄致沒有誰再會相信我們。
舉個極端的例子,雷曼未倒閉前,如果你說迷債風險高,公司應該避免投資的話,管理層肯定把你當傻仔看。又例如美國信用評級仍舊是AAA時,如果你說美債不是Risk-free,公司應該減持並分散投資的話,公司不把你炒掉才怪。
所以,當找到風險控制的漏洞時,我們都要想盡辦法去找實質的例子及數據去支持,而實質的例子往往都是「已發生」的。因此,我們就經常給別人一個「事後孔明」或「馬後炮」的印象。
另外,如果虎牙等於業務實權的話,那麼稱職的內審就要永遠做一頭「無牙老虎」。當發現公司的制度或風險控制出了問題,內審只可以從旁指導,向相關部門及管理層說明利害,好讓他們意識到問題所在並作出適當的補救措施,但內審就絕對不能擁有權力,去逼令他們去做。因為這是涉及內審的根本-「獨立性」。
對內審來說,維持「獨立性」比一切都重要。因為一旦「獨立性」受損,內審就很難再可以做出客觀的評價。內審不客觀,公信力也會因此而受影響。
親身見過一個例子,某公司的內審部門因做得很出色,所以被管理層「升格」,公司命令所有超過某金額的採購,其價格及供應商的選擇都必須經過內審的審核才可以執行。經過幾個月的運作後,採購部見甚麼採購都被內審審核一翻,為免麻煩,索性就由內審去決定選那個供應商好了,久而久之,內審變成了一個審批部門。之後的某一天,一宗由內審決定的採購出了大問題,內審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最後落得整個部門關門大吉收場。
所以,內審必須要做一頭「無牙老虎」,必要時也要站在管理層的前面,好樣我們「狐假虎威」一翻。
&&&&&&&&
Labels:
內審專業
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
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內審看雲端
最近在電視中經常看到一個由葛民輝主演的廣告,內容是推銷雲端打印機。
單看該廣告,初時以為雲端打印只是一個遙距功能,對誰有用處呢?但看了網上的介紹,原來雲端打印機主要是透過一個獨特的 Email,使用者只要把需要列印的文件傳送到該 Email就可列印,無需預先安裝任何Driver程式。好處是甚麼?因為不需要安裝Driver程式,只要手上的Device能傳發Email就等於能夠列印的文件。
身為內審,第一件事想到的不是其好處而是風險。就前面所說,由於雲端打印機依靠Email,Email的安全性是一個問題。雖然目前的雲端打印機對Email設有加密功能,以及提供Filter去過濾Spam email以防止不必要的列印,但用家還需要留意如何防止Email誤傳。特別是利用手機去傳送Email,由於按鈕比較細小,按錯時有發生,如何有效防止重要的文件誤傳到別人是一個問題。
雲端運算日漸普及,但從內審的角度去看,有兩個重大問題是須要留意的。第一個問題是安全性,由於資料全是存放在雲端,其安全與否全依賴供應商,除非是私有雲(Private Cloud),否則用家比較被動。另外,如何去為資料做備份也需要注意。
第二個問題是Availability。雲端要靠上網,雖然香港的網絡相對穩定,但如果一旦出現問題不能上網,隨時影響運作。所以,一個完備的應急方案(Contingency Plan)是必須的。另外,上網的數據傳輸速度及其安全性也要留意。點對點專綫(例如MPLS)是其中一個好選擇,可是價錢並不便宜。而且不是所有國家或地方都可以提供。
&&&&&&&&
單看該廣告,初時以為雲端打印只是一個遙距功能,對誰有用處呢?但看了網上的介紹,原來雲端打印機主要是透過一個獨特的 Email,使用者只要把需要列印的文件傳送到該 Email就可列印,無需預先安裝任何Driver程式。好處是甚麼?因為不需要安裝Driver程式,只要手上的Device能傳發Email就等於能夠列印的文件。
身為內審,第一件事想到的不是其好處而是風險。就前面所說,由於雲端打印機依靠Email,Email的安全性是一個問題。雖然目前的雲端打印機對Email設有加密功能,以及提供Filter去過濾Spam email以防止不必要的列印,但用家還需要留意如何防止Email誤傳。特別是利用手機去傳送Email,由於按鈕比較細小,按錯時有發生,如何有效防止重要的文件誤傳到別人是一個問題。
雲端運算日漸普及,但從內審的角度去看,有兩個重大問題是須要留意的。第一個問題是安全性,由於資料全是存放在雲端,其安全與否全依賴供應商,除非是私有雲(Private Cloud),否則用家比較被動。另外,如何去為資料做備份也需要注意。
第二個問題是Availability。雲端要靠上網,雖然香港的網絡相對穩定,但如果一旦出現問題不能上網,隨時影響運作。所以,一個完備的應急方案(Contingency Plan)是必須的。另外,上網的數據傳輸速度及其安全性也要留意。點對點專綫(例如MPLS)是其中一個好選擇,可是價錢並不便宜。而且不是所有國家或地方都可以提供。
&&&&&&&&
2011年9月8日星期四
醫生不要胡亂看
近日內子生病,口腔生了幾粒超大的痱滋,而咽喉近吊鐘位置也發炎。雖然患的不是大病,但病情反反覆覆,看了幾次醫生也未有好轉,所以心情欠佳,情緒極之低落。而最令她困擾的,是幾位醫生都異口同聲地說她已康復,但內子仍然感到口腔以及嘴唇異常痛楚。
近月天氣很熱,對病人來說應該開空調好讓她舒服一點。可是,開了空調的話,室內就會變得乾燥,內子的口腔和嘴唇會更加痛楚,所以,就算氣溫超過30度,我們也不敢開空調甚至電風扇。試過買了部加濕機回家,打算一邊開空調一邊加濕,但內子仍然感到乾燥。這個月以來,內子每天也不能安睡。除此之外,內子也不能下嚥,每天只能吃白粥或以水開的稀飯,而且連一點鹽也不能放,否則口腔和嘴唇會很痛。
上星期初的某天晚上,內子實在忍不住了,唯有帶她到私家醫院看門診。護士小姐在分流時得悉內子嘴唇痛楚後,問內子痛楚情度由1到10有多少,內子答10,護士小姐面上即時有些不悅,並質疑說10度等於生仔時的痛楚,著內子想清楚,但內子堅持是10,因為實在很痛。到看醫生時,醫生也覺得嘴唇沒可能會這樣痛,但內子既然覺得乾燥,便開了些Vaseline,著內子塗在嘴上保濕。可是,過了一天後,內子的情況還是沒有改善,痛楚依然。再去找這位醫生,醫生顯得有些不耐煩,言語間指內子小題大做。
到了上星期末,內子已經無法忍受,思前想後沒有辦法,突然想起不如去看我們的家庭醫生。我自小孩時就已經看這位家庭醫生的,但一直很少找他,因為他的診証時間都在辦公時間。所以,通常是久病不癒才找他的。
現在很後悔沒有在病發初期去找他,因為經過兩次的診証,這位家庭醫生已找出病因,內子的病情也有見好轉。嘴唇感覺乾痛原來是敏感所致,而又因為嘴唇痛楚,吃不飽睡不好,所以也影響口腔的病況。
此事教訓了我們,以後不要胡亂去看醫生,有病還是去看家庭醫生,畢竟他有齊我們的病歷。
&&&&&&&&
近月天氣很熱,對病人來說應該開空調好讓她舒服一點。可是,開了空調的話,室內就會變得乾燥,內子的口腔和嘴唇會更加痛楚,所以,就算氣溫超過30度,我們也不敢開空調甚至電風扇。試過買了部加濕機回家,打算一邊開空調一邊加濕,但內子仍然感到乾燥。這個月以來,內子每天也不能安睡。除此之外,內子也不能下嚥,每天只能吃白粥或以水開的稀飯,而且連一點鹽也不能放,否則口腔和嘴唇會很痛。
上星期初的某天晚上,內子實在忍不住了,唯有帶她到私家醫院看門診。護士小姐在分流時得悉內子嘴唇痛楚後,問內子痛楚情度由1到10有多少,內子答10,護士小姐面上即時有些不悅,並質疑說10度等於生仔時的痛楚,著內子想清楚,但內子堅持是10,因為實在很痛。到看醫生時,醫生也覺得嘴唇沒可能會這樣痛,但內子既然覺得乾燥,便開了些Vaseline,著內子塗在嘴上保濕。可是,過了一天後,內子的情況還是沒有改善,痛楚依然。再去找這位醫生,醫生顯得有些不耐煩,言語間指內子小題大做。
到了上星期末,內子已經無法忍受,思前想後沒有辦法,突然想起不如去看我們的家庭醫生。我自小孩時就已經看這位家庭醫生的,但一直很少找他,因為他的診証時間都在辦公時間。所以,通常是久病不癒才找他的。
現在很後悔沒有在病發初期去找他,因為經過兩次的診証,這位家庭醫生已找出病因,內子的病情也有見好轉。嘴唇感覺乾痛原來是敏感所致,而又因為嘴唇痛楚,吃不飽睡不好,所以也影響口腔的病況。
此事教訓了我們,以後不要胡亂去看醫生,有病還是去看家庭醫生,畢竟他有齊我們的病歷。
&&&&&&&&
Labels:
生活雜絮
2011年9月5日星期一
內審為部門提供內控意見
有從事內審的朋友問我,當其他部門在制定政策及流程(P&P)時,如果他們徵詢內審的意見,甚至要求內審去幫忙制定,我們應該如何是好。他還說出了一點,書本上永遠說不要直接參與,因為涉及內審的獨立性,但現實中很難做得到。
身為公司一份子,在內控及風險管理方面我們比較熟悉,所以內審提供意見,我認為問題不大。可是,如果是直接去制定以及決定的話,我則認為絕對不可以。
對部門來說,與其日後內審都會來審核的,倒不如由內審去制定P&P,既省時又方便,況且若果P&P出了問題,又可以將責任全推到內審身上,他們當然樂見其成。
但對內審來說,先不說日後要負責這個問題,單看日後內審去審核這個由自己一手制定的P&P時,我們就肯定不可能客觀地去評價了。
所以,內審對此應有個底線,就是只可以提供意見給部門去參考,採用與否則由部門自己決定。
&&&&&&&&
Labels:
內審實戰經驗
2011年9月1日星期四
Unfortunately, that day has come
早前寫過一篇叫《出軌後對接軌的反思》的文章,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又例如香港是個言論自由的地方,傳媒擔當着監察的角色。如果沒有了傳媒,港鐵會否向公眾詳細交代近日東涌列車事故的原因?還是索性和國內做法看齊,把列車就地埋葬,一了百了?這個只是假設性問題,我們當然相信港鐵不會這樣做,但當言論自由也接軌了,誰敢保證?」
儘管我們的政府在各方面都表現不濟,但寫《出軌》一文的時候,我是深信香港不會(至少在短期內)出現言論自由也會接軌的事。因為我以為香港所有人(包括政府官員)清楚知道這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所以不會,也不敢動它分毫。
可是,我錯了!而且是超錯!
當政府主要官員將「官媒」看待成「傳媒」,政治領袖將「垃圾論」當成「用詞不當」,還叫我們要包容,我就知道,that day(言論自由接軌這一天)has come。
&&&&&&&&
「又例如香港是個言論自由的地方,傳媒擔當着監察的角色。如果沒有了傳媒,港鐵會否向公眾詳細交代近日東涌列車事故的原因?還是索性和國內做法看齊,把列車就地埋葬,一了百了?這個只是假設性問題,我們當然相信港鐵不會這樣做,但當言論自由也接軌了,誰敢保證?」
儘管我們的政府在各方面都表現不濟,但寫《出軌》一文的時候,我是深信香港不會(至少在短期內)出現言論自由也會接軌的事。因為我以為香港所有人(包括政府官員)清楚知道這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所以不會,也不敢動它分毫。
可是,我錯了!而且是超錯!
當政府主要官員將「官媒」看待成「傳媒」,政治領袖將「垃圾論」當成「用詞不當」,還叫我們要包容,我就知道,that day(言論自由接軌這一天)has come。
&&&&&&&&
Labels:
時事、政治、經濟
2011年8月30日星期二
內審「攞料」和「套料」
內審的其中一項日常工作,而且也是非常困難的,就是要如何去「攞料」,甚至是「套料」。這裡講的攞料不是說警察查案的那種,而是如何向被審者(Auditee)拿取我們需要的資料。例如要一份部門的支出報表,一套流程,一些數據等等。雖然公司一般都會賦予內審索取任何資料的權利,但除非到了非不得已的情況,我們都不會隨便使用。
所以,就算是初級審計員的職位,也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因為我們每天面對的人,可能來自不同部門,地方,背景等等。而對方的性別,年紀,職級,性格等等也要顧及到。
要成功攞料,沒有既定的方法,全靠審計人的經驗和臨場發揮。例如我們攞料時用的態度和語氣,一般都是客客氣氣,軟的多,硬的少。但遇著某些情況,我們就要硬起來,而有些時候則需要軟硬兼施。
至於套料就更為複雜,通常是在進行特別調查時採用。要成功向對方套料,最重要是得到對方信用。要做到這一點,光在套料時向對方保證是不足夠的,審計員還要在日常工作時給與別人「拉鍊嘴」的印象。
除了On purpose的套料外,日常也會與其他部門的人打交道以保持良好關係去「索料」。以我的經驗,多些與其他部門的人閒聊,吃吃飯,飲咖啡,甚至喝喝酒,「好料」往往在這時套得到。
當然,以內審的身份去和其他部門保持友好關係並不容易,因為其他人或多或少對內審存有介心。要打破這層隔閡,就要看你有大的誠意了。
&&&&&&&&
所以,就算是初級審計員的職位,也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因為我們每天面對的人,可能來自不同部門,地方,背景等等。而對方的性別,年紀,職級,性格等等也要顧及到。
要成功攞料,沒有既定的方法,全靠審計人的經驗和臨場發揮。例如我們攞料時用的態度和語氣,一般都是客客氣氣,軟的多,硬的少。但遇著某些情況,我們就要硬起來,而有些時候則需要軟硬兼施。
至於套料就更為複雜,通常是在進行特別調查時採用。要成功向對方套料,最重要是得到對方信用。要做到這一點,光在套料時向對方保證是不足夠的,審計員還要在日常工作時給與別人「拉鍊嘴」的印象。
除了On purpose的套料外,日常也會與其他部門的人打交道以保持良好關係去「索料」。以我的經驗,多些與其他部門的人閒聊,吃吃飯,飲咖啡,甚至喝喝酒,「好料」往往在這時套得到。
當然,以內審的身份去和其他部門保持友好關係並不容易,因為其他人或多或少對內審存有介心。要打破這層隔閡,就要看你有大的誠意了。
&&&&&&&&
Labels:
內審實戰經驗
2011年8月26日星期五
港交所的蚊患
這篇文章於今日在《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出刊登。由於版面問題,有兩個段落刪減了,現在將原文在這裡轉載。紅色字體是刪減了的部份。
--------
港交所的蚊患(作者:Bittermelon)
天時暑熱,有利蚊蟲滋生,最近在電視就經常看到一個政府宣傳短片,敎導市民如何去防蚊。短片開首,一個私家偵探打份的男子,在家中被蚊子叮了一口。偵探覺得奇怪,明明家中已做足了防蚊措施,為什麼還會有蚊子呢?鏡頭一轉,就見偵探與一位少女擺了個Chok 舖士,兩人開始查探個究竟。
他們首先查看屋內的防蚊措施,見到水族箱內仍然養有吃孑孓的魚,而且花瓶內的水也有定期更換,即是問題不在屋內。兩人走出了屋外露台,查看空調托盤底並且發覺沒有積水,又查看了貯水容器,也見到全部都蓋好。偵探最後連花盆底碟也檢查了,也發現沒有積水。
不顯眼的地方被忽略
到了這時候,偵探怪叫一聲說:「哈哈,謎底已經解開!答案就在這裏!」然後鏡頭突然一轉,見到有個插有兩三柄傘子的水桶,內有小半桶污水。就是這個不顯眼的地方被忽略了,在下雨後沒有把積水清理掉,最後引致蚊子滋生。
雖然單憑兩三柄傘子就聚積出小半桶污水有點犯駁,但也很欣賞製作人員的心思,用了個既輕鬆而且又有趣的故事,來教導市民如何去防蚊。結尾的口號也很順口,「齊來把蚊滅,預防日本腦炎登革熱」。題外話,其實香港政府的宣傳短片質素相當好,難怪內地經常拿來用做插播。早年筆者在內地廣東一帶公幹時,每當看香港的新聞報導,這些短片就經常在電視中出現的。
言歸正傳,看了這個短片後,令我聯想起早前港交所(388)的「披露易」網頁被黑客攻擊,導致網頁無法登入,最後連累八隻股份需要停牌一事。蚊患何以和停牌有關呢?其在於偵探和港交所一樣,以為做好了防範措施,但就因為忽略了一處不顯眼的地方,最後引起蚊患及停牌。
相信沒有一家企業或者機構能保證其網頁不受黑客攻擊,但絕對有責任做好防範措施。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於出事的翌日強調,其交易及結算系統的保安完善,至今沒有受到攻擊。這正正就顯示出港交所是有能力去防範黑客攻擊,但就沒有考慮過主系統以外的網頁,也能令引致問題發生。
世事往往連神也不能保證,所以筆者能明白為何李先生說不能保證事件不會再發生,但身為港交所最高的領導人,他不敢保證的言論,就令筆者這種小投資感到非常不安。情況好像某地方發生動亂,地方的警察首長出來說不敢保證動亂會再發生那樣可怕!
做好風險管理挽信心
因一個主系統以外的網站故障,而要令股份停牌,相信黑客就是看準了這一個弱點的。港交所人才濟濟,筆者絕不相信此漏洞在進行風險評估時沒有看到。看來可能因某些原因,例如成本效益,又話者低估其問題的發生機會率,才沒有加強「披露易」的防禦措施。
不過,據聞當日「披露易」出事以後,股份停牌並不是既有的應變計劃而是臨時做的決定。如果真有其事,那麼問題就比相像中嚴重得多。因為這反映中港交所在進行風險評估時,根本沒有考慮過「披露易」停止運作能引發股份停牌。而且是次事件也反映出,港交所的緊急事故應變計劃未及詳盡。就以事故翌日,港交所以上市公司公告板及其他渠道來發放消息為例,為何不是在事件未發生前已經計劃好,而要於相隔一天後才能執行?
儘管涉嫌的黑客已落網,但港交所不能鬆懈,除了應檢討停牌機制外,更應該重新進行風險評估,對所有能令停牌甚至停市發生的事件都對羅列出來,並準備好相應的防範措施以及制定出合適的應變計劃。畢竟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來不易,全靠前輩高賢的努力打併才有今天,加上人民幣業務日漸增加,無疑將成為國際焦點,誰願意看到我們原來如此不堪一擊,淪為金融界的大笑話?
黑客攻擊有如蚊患,防範措施稍有不足,隨時將蚊患變成日本腦炎及登革熱。希望港交所能像短片中的偵探一樣,小心而且謹慎地找出所有隱患。最後,如對上述短片有興趣,可以到政府新聞處網站看得到。
年青會計師協會: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8/bittermelon_26.html
&&&&&&&&
--------
港交所的蚊患(作者:Bittermelon)
天時暑熱,有利蚊蟲滋生,最近在電視就經常看到一個政府宣傳短片,敎導市民如何去防蚊。短片開首,一個私家偵探打份的男子,在家中被蚊子叮了一口。偵探覺得奇怪,明明家中已做足了防蚊措施,為什麼還會有蚊子呢?鏡頭一轉,就見偵探與一位少女擺了個Chok 舖士,兩人開始查探個究竟。
他們首先查看屋內的防蚊措施,見到水族箱內仍然養有吃孑孓的魚,而且花瓶內的水也有定期更換,即是問題不在屋內。兩人走出了屋外露台,查看空調托盤底並且發覺沒有積水,又查看了貯水容器,也見到全部都蓋好。偵探最後連花盆底碟也檢查了,也發現沒有積水。
不顯眼的地方被忽略
到了這時候,偵探怪叫一聲說:「哈哈,謎底已經解開!答案就在這裏!」然後鏡頭突然一轉,見到有個插有兩三柄傘子的水桶,內有小半桶污水。就是這個不顯眼的地方被忽略了,在下雨後沒有把積水清理掉,最後引致蚊子滋生。
雖然單憑兩三柄傘子就聚積出小半桶污水有點犯駁,但也很欣賞製作人員的心思,用了個既輕鬆而且又有趣的故事,來教導市民如何去防蚊。結尾的口號也很順口,「齊來把蚊滅,預防日本腦炎登革熱」。題外話,其實香港政府的宣傳短片質素相當好,難怪內地經常拿來用做插播。早年筆者在內地廣東一帶公幹時,每當看香港的新聞報導,這些短片就經常在電視中出現的。
言歸正傳,看了這個短片後,令我聯想起早前港交所(388)的「披露易」網頁被黑客攻擊,導致網頁無法登入,最後連累八隻股份需要停牌一事。蚊患何以和停牌有關呢?其在於偵探和港交所一樣,以為做好了防範措施,但就因為忽略了一處不顯眼的地方,最後引起蚊患及停牌。
相信沒有一家企業或者機構能保證其網頁不受黑客攻擊,但絕對有責任做好防範措施。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於出事的翌日強調,其交易及結算系統的保安完善,至今沒有受到攻擊。這正正就顯示出港交所是有能力去防範黑客攻擊,但就沒有考慮過主系統以外的網頁,也能令引致問題發生。
世事往往連神也不能保證,所以筆者能明白為何李先生說不能保證事件不會再發生,但身為港交所最高的領導人,他不敢保證的言論,就令筆者這種小投資感到非常不安。情況好像某地方發生動亂,地方的警察首長出來說不敢保證動亂會再發生那樣可怕!
做好風險管理挽信心
因一個主系統以外的網站故障,而要令股份停牌,相信黑客就是看準了這一個弱點的。港交所人才濟濟,筆者絕不相信此漏洞在進行風險評估時沒有看到。看來可能因某些原因,例如成本效益,又話者低估其問題的發生機會率,才沒有加強「披露易」的防禦措施。
不過,據聞當日「披露易」出事以後,股份停牌並不是既有的應變計劃而是臨時做的決定。如果真有其事,那麼問題就比相像中嚴重得多。因為這反映中港交所在進行風險評估時,根本沒有考慮過「披露易」停止運作能引發股份停牌。而且是次事件也反映出,港交所的緊急事故應變計劃未及詳盡。就以事故翌日,港交所以上市公司公告板及其他渠道來發放消息為例,為何不是在事件未發生前已經計劃好,而要於相隔一天後才能執行?
儘管涉嫌的黑客已落網,但港交所不能鬆懈,除了應檢討停牌機制外,更應該重新進行風險評估,對所有能令停牌甚至停市發生的事件都對羅列出來,並準備好相應的防範措施以及制定出合適的應變計劃。畢竟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來不易,全靠前輩高賢的努力打併才有今天,加上人民幣業務日漸增加,無疑將成為國際焦點,誰願意看到我們原來如此不堪一擊,淪為金融界的大笑話?
黑客攻擊有如蚊患,防範措施稍有不足,隨時將蚊患變成日本腦炎及登革熱。希望港交所能像短片中的偵探一樣,小心而且謹慎地找出所有隱患。最後,如對上述短片有興趣,可以到政府新聞處網站看得到。
年青會計師協會: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8/bittermelon_26.html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1年8月24日星期三
雷風襲港,烏乎哀哉
香港是個中西文化交匯之地,受外來之「Fung」影響甚深。記得多年前就吹過瀛風和韓風,當時只要關於日本和南韓的物事,就必受大眾歡迎。近年就出現了iPhone,幾乎一人一部,沒有了它就不潮了。
至於本地Fung也不遑多讓,例如霆鋒、林峯和林(海)峰就受萬人愛戴,特別是前兩者,關於他們的新聞幾乎每天都能在娛樂版看得到,而且有時更會上港聞頭版呢。
而國內近年興起一片「雷」風,由政府官員口中說出的雷語經常雷倒眾人。最新的莫過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而這股雷風也漸漸吹到香港,新鮮出爐的雷人雷語就是唐唐那番「完全地垃圾」論。
這番言論雷氣之勁,簡直是一時無兩,更成為各大傳媒以及博客圈的熱話。夠雷氣,除了因為唐唐利用了非正統的英語文法來說外,最重要還是他能將是非黑白completely倒轉過來。而且說時臉不紅、耳不熱,要不是唐唐對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就必是他久經訓練,懂得埋沒良心來說假話。
本來呢,有人說出一些言論,如果挑當中的錯別字或文法錯誤來批評不算高明,但唐唐身份顯貴,說的每一句話隨時會流傳後世及被學生仿傚,所以也有責任在此說幾句。不過在此不累贅了,有興趣知道「完全地垃圾」論的文法有甚麼問題,可以到古德明先生於《頻果日報》的專欄去看。
唐唐認為沒有侵犯新聞自由,因為「every single activity of the Vice-Premier has been covered by the media」。可是,這些「single activity」及很多相關新聞的片段都是由政府新聞處統一發放給傳媒。倘若這樣也叫做新聞及採訪自由的話,那麼「自由」的定義就應當要改寫了。
當香港政府的重要新聞也要經政府新聞處統一發放,連報導口徑也要一致時,香港「正真」回歸祖國之期不遠矣。
&&&&&&&&
至於本地Fung也不遑多讓,例如霆鋒、林峯和林(海)峰就受萬人愛戴,特別是前兩者,關於他們的新聞幾乎每天都能在娛樂版看得到,而且有時更會上港聞頭版呢。
而國內近年興起一片「雷」風,由政府官員口中說出的雷語經常雷倒眾人。最新的莫過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而這股雷風也漸漸吹到香港,新鮮出爐的雷人雷語就是唐唐那番「完全地垃圾」論。
這番言論雷氣之勁,簡直是一時無兩,更成為各大傳媒以及博客圈的熱話。夠雷氣,除了因為唐唐利用了非正統的英語文法來說外,最重要還是他能將是非黑白completely倒轉過來。而且說時臉不紅、耳不熱,要不是唐唐對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就必是他久經訓練,懂得埋沒良心來說假話。
本來呢,有人說出一些言論,如果挑當中的錯別字或文法錯誤來批評不算高明,但唐唐身份顯貴,說的每一句話隨時會流傳後世及被學生仿傚,所以也有責任在此說幾句。不過在此不累贅了,有興趣知道「完全地垃圾」論的文法有甚麼問題,可以到古德明先生於《頻果日報》的專欄去看。
唐唐認為沒有侵犯新聞自由,因為「every single activity of the Vice-Premier has been covered by the media」。可是,這些「single activity」及很多相關新聞的片段都是由政府新聞處統一發放給傳媒。倘若這樣也叫做新聞及採訪自由的話,那麼「自由」的定義就應當要改寫了。
當香港政府的重要新聞也要經政府新聞處統一發放,連報導口徑也要一致時,香港「正真」回歸祖國之期不遠矣。
&&&&&&&&
Labels:
時事、政治、經濟
2011年8月23日星期二
2011年8月21日星期日
有這樣的未來特首,香港實聽早唞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警方的保安措施指過嚴,而且更有限制採訪自由之嫌。香港其中一項過人之處就是新聞自由,可是,三位疑似特首候選人不單沒有幫忙保護,反而力撐警方的做法,實在令人氣餒。
唐英年
記者昨日以英語追問,有批評指有關保安安排違反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唐英年不認同批評,以英語嚴辭指摘有關批評「完全是垃圾」(I think that is completely rubbish that we have violated civil rights, nor have we violated freedom of speech, because every single activity of the Vice-Premier has been covered by the media.)
將是非黑白完全顛倒過來,愈聽就愈氣忿,誰在說垃圾話,大家心知肚明!
范徐麗泰
范太認為,警方阻撓示威者去路,是希望給予李克強好印象,冀港人顧全大局,「不要將自由用得太過緊要」。
香港何時與國內城市看齊了的?既然要給人好印象,何不仿傚深圳在大學生運動會期間的做法,全市必須休假幾天,商鋪招牌全部更新並統一式樣,而且在會場附近的民居在運動會期間全部要亮燈,居民還要在指定時間不許回家!
梁振英
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昨出席一活動時,繼續力撐警方,指警方沒有動機阻撓傳媒採訪。
沒有動機阻撓傳媒採訪,但有動機向權貴獻媚!
有這樣的未來特首,香港還有甚麼希望?
--------
相關新聞連結:http://hk.news.yahoo.com/%E5%94%90%E8%8B%B1%E5%B9%B4-%E5%AE%8C%E5%85%A8%E5%9E%83%E5%9C%BE-%E5%9B%9E%E6%87%89%E8%AD%A6%E6%96%B9%E4%BE%B5%E7%8A%AF%E8%A8%80%E8%AB%96%E8%87%AA%E7%94%B1%E6%89%B9%E8%A9%95-225528111.html
&&&&&&&&
唐英年
記者昨日以英語追問,有批評指有關保安安排違反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唐英年不認同批評,以英語嚴辭指摘有關批評「完全是垃圾」(I think that is completely rubbish that we have violated civil rights, nor have we violated freedom of speech, because every single activity of the Vice-Premier has been covered by the media.)
將是非黑白完全顛倒過來,愈聽就愈氣忿,誰在說垃圾話,大家心知肚明!
范徐麗泰
范太認為,警方阻撓示威者去路,是希望給予李克強好印象,冀港人顧全大局,「不要將自由用得太過緊要」。
香港何時與國內城市看齊了的?既然要給人好印象,何不仿傚深圳在大學生運動會期間的做法,全市必須休假幾天,商鋪招牌全部更新並統一式樣,而且在會場附近的民居在運動會期間全部要亮燈,居民還要在指定時間不許回家!
梁振英
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昨出席一活動時,繼續力撐警方,指警方沒有動機阻撓傳媒採訪。
沒有動機阻撓傳媒採訪,但有動機向權貴獻媚!
有這樣的未來特首,香港還有甚麼希望?
--------
相關新聞連結:http://hk.news.yahoo.com/%E5%94%90%E8%8B%B1%E5%B9%B4-%E5%AE%8C%E5%85%A8%E5%9E%83%E5%9C%BE-%E5%9B%9E%E6%87%89%E8%AD%A6%E6%96%B9%E4%BE%B5%E7%8A%AF%E8%A8%80%E8%AB%96%E8%87%AA%E7%94%B1%E6%89%B9%E8%A9%95-225528111.html
&&&&&&&&
Labels:
時事、政治、經濟
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
19發音的真意
今早聽商台903,主持人說了宗有趣的新聞。內地在報導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的消息時,說李總在港將會出席合共19項活動,而且還說:「在粵語中,19的發音,有"肯定長久"之意」,意即"實久"。
當時我剛好在吃東西,聽到這宗新聞後,我差點笑到梗死!
在粵語中,「10」的發音的確有「實」的意思,但有時也會被當作「濕」。另外,香港人普遍不會把「9」聯想到「久」,而是「狗」或「鳩」。所以,對港人來說,特別是男性,「19」的發音通常會令人聯想到一個粗口字詞。
內地傳媒究竟對港人有多了解,從這裡就可見一斑。
--------
相關新聞連結:http://news.21cn.com/domestic/difang/2011/08/17/8892245.shtml
&&&&&&&&
當時我剛好在吃東西,聽到這宗新聞後,我差點笑到梗死!
在粵語中,「10」的發音的確有「實」的意思,但有時也會被當作「濕」。另外,香港人普遍不會把「9」聯想到「久」,而是「狗」或「鳩」。所以,對港人來說,特別是男性,「19」的發音通常會令人聯想到一個粗口字詞。
內地傳媒究竟對港人有多了解,從這裡就可見一斑。
--------
相關新聞連結:http://news.21cn.com/domestic/difang/2011/08/17/8892245.shtml
&&&&&&&&
Labels:
時事、政治、經濟
2011年8月15日星期一
老友
上星期與一位教書的好友敘舊。這位朋友是我名副其實的「老友」,說「老」不是因他的年紀,而是我們相識的日子很長久。打從第一次相識起計算,我倆認識已廿五年了。在以前,因為某種共同興趣的原故,加上其他朋友,我們差不多每個星期都見面至少一次。一大班人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友誼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年紀大了,各人都要為口奔馳,或有了家庭,有了兒女,現在大家很難得才可以見個面了。
他是個電子潮流的先鋒,記得數碼相機剛面世不久,他已買了一部來用。那時的數碼相機,除了像數很低外,照片儲蓄容量也很低,要將照片從數碼相機抄到電腦也不像現在般輕而易舉。不過他不是盲目追逐潮流,買的都是因為有實際教學需要才買的。
他是位物理老師,讀書時又鑽研過颱風,其碩士畢業論文就是寫關於颱風的。記得以前每當有颱風來臨,眾人必定致電給他,問正面吹襲香港(即是打得成風)的機會有多大。
記得早前他自資在學校攪了一隊管弦樂隊。當初得知時的確嚇了一跳,因為很難想像一個不懂音樂的物理老師,會去花錢花時間花精神為學生攪音樂的課餘活動。為了讓學生有成就感,他還到處為樂隊張羅演出機會。還記得有一年在某張報紙看到他的新聞,他其中一位學生在會考中考得佳績,學生說是受到這位老友影響才成功。報紙還大字標題表揚他呢!
敘舊當日,高興得知他由下個學期開始,正式升職成為教務主任。說「正式」,因為他早在兩年幾前就開始署任教務的工作,現在總算是名正言順。
他說升職當然開心,但自己等了十幾年才升職,其實也不算得甚麼。不論那一個行業,職場就是這樣,有人升職像火箭,受人賞識平步青雲;有人升職像蝸牛,久久才有寸進;也有人原地踏步,不願離開自己的Comfort Zone。其實不管是那樣,最重要是自己怎樣看自己。
老友記,恭喜恭喜!
&&&&&&&&
他是個電子潮流的先鋒,記得數碼相機剛面世不久,他已買了一部來用。那時的數碼相機,除了像數很低外,照片儲蓄容量也很低,要將照片從數碼相機抄到電腦也不像現在般輕而易舉。不過他不是盲目追逐潮流,買的都是因為有實際教學需要才買的。
他是位物理老師,讀書時又鑽研過颱風,其碩士畢業論文就是寫關於颱風的。記得以前每當有颱風來臨,眾人必定致電給他,問正面吹襲香港(即是打得成風)的機會有多大。
記得早前他自資在學校攪了一隊管弦樂隊。當初得知時的確嚇了一跳,因為很難想像一個不懂音樂的物理老師,會去花錢花時間花精神為學生攪音樂的課餘活動。為了讓學生有成就感,他還到處為樂隊張羅演出機會。還記得有一年在某張報紙看到他的新聞,他其中一位學生在會考中考得佳績,學生說是受到這位老友影響才成功。報紙還大字標題表揚他呢!
敘舊當日,高興得知他由下個學期開始,正式升職成為教務主任。說「正式」,因為他早在兩年幾前就開始署任教務的工作,現在總算是名正言順。
他說升職當然開心,但自己等了十幾年才升職,其實也不算得甚麼。不論那一個行業,職場就是這樣,有人升職像火箭,受人賞識平步青雲;有人升職像蝸牛,久久才有寸進;也有人原地踏步,不願離開自己的Comfort Zone。其實不管是那樣,最重要是自己怎樣看自己。
老友記,恭喜恭喜!
&&&&&&&&
Labels:
生活雜絮
2011年8月12日星期五
美評級下調對港政黨的啟示
這篇文章在今天刊載於《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
--------
美評級下調對港政黨的啟示(作者:Bittermelon)
上周五美國主權信貸評級被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調低,由最高級別的「三條煙」下調一級變成兩條半。有傳因消息在公佈前洩漏,引發美股於上周四大跌。當下調消息於上周五正式公布後,於本周環球市場震盪,筆者執筆之時,全球股市跌勢未止。
美國國庫債券一向被公認為「零風險」的投資。記得讀書時曾修習過財務管理,每當計算甚麼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Arbitrage Pricing Theory、Cost of Capital、Capital Allocation Line一大堆模型和理論時,美國國債利率例必被用作無風險利率(Risk-Free Interest Rate)。
零風險神話破滅
美國國債被視為零風險,因為市場普遍認為國債發行人,即是美國政府不會違約而不兌現國債,而且美國政府也可以透過加印銀紙來還債,當然美元將會因此而貶值,但這是後話。
可是,零風險的神話終究經不起考驗,早前因受制於國債上限,美國政府不能再發行新債以還舊債,出現美國債務違約的危機。及後美國兩大政黨就國債上限上調方案中拉鋸,你說要開源大幅加稅,我說要節流削減開支。其實不論開源還是節流,其目的都是希望削減財政赤字,兩黨不應該會有分歧才對。可是,兩黨因己方的利益都爭持不下,最後大家就作出政治妥協,源不多開,流也不多節,但卻將國債上限大大提高。
細看標普的解釋,降級決定是因為提高國債上限的協議,缺乏舉措去維持中期債務的穩定。而且標普事後也坦言,降級主要在於美國的政治動態變化,政治形勢妨礙國會達成有效而且全面的削赤方案。換句話說,是次美國的信用就是間接在政治鬥爭下被犧牲的。
除了世界另一端的美國外,距離我們不遠的泰國,早前也因紅黃兩方的政治角力,令到國內局勢動盪不安。我們的近鄰臺灣也不遑多讓,藍綠陣營經常在議會內「互片」早已是司空見慣。有時不禁會想,每個政黨都是聲稱為人民謀福祉,既然大家目標一致,為何還會有這麼多紛爭?還是他們只是為了一己之私,所以才爭駁不絕?
筆者年輕時曾參加過一個領袖訓練課程,當中的一個叫《月球危機》的遊戲給了我深切的體會。遊戲假設學員是身處月球基地的太空人,並派有一張清單,列明基地內的各項設備及物資。因基地發生事故關係,太空人必須徒步撤退到月球另一邊的太空站,而太空人只可以在清單上挑選十件物件以完成旅程。
人多口雜惹紛爭
遊戲開始時,導師首先要求每位學員按自己的知識挑選出十件最佳的物品。完成以後,把學員分成幾個約有五人的小組,每組各自討論出他們認為最佳的十件物品。最後,每組派出一名代表,在眾人面前商討出最佳的十件物品,作為代表全體的答案。
完成討論後,導師會講出據說是由美國太空總署專家所擬定的標準答案,大家以此為自己的,小組的以及全體的答案評分。結果顯示,由小組討論出來的答案的平均分最高,即是最接近專家的答案。個人的成績也不差,總體的平均分只是略遜於小組的。可是,代表全體的答案卻是最差,而且也遠低於小組及個人的成績。筆者也教過領袖訓練課程,曾多次將此遊戲給不同年齡及背景的學員玩,結果發覺不論多少次,出來的成績居然都是差不多。
結論是甚麼呢?雖然三個臭皮匠,的確勝過一個諸葛亮,但人多未必好辦事,人愈多,紛爭也多,代表各自的利益更多,最後反過來變得更蠢,甚麼都辦不成。是次美國兩大政黨在國債上限方案中的爭鬥就是一個絕佳例子。
筆者絕對沒有反對政黨政治或議會政治的意思,因為這些是現今民主體制主要部份,不能因某些流斃而放棄整個體制,正如我們不會斬腳趾以避沙蟲一樣。相反,我們更應了解體制的缺陷,從而找辦法去解決。
寫這篇文章,純粹希望各香港的政黨能以美債評級下調一事為鑑,大家能拋開一己之私,真正去為我們謀求褔,這才是代議士的真正責任。
&&&&&&&&
--------
美評級下調對港政黨的啟示(作者:Bittermelon)
上周五美國主權信貸評級被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調低,由最高級別的「三條煙」下調一級變成兩條半。有傳因消息在公佈前洩漏,引發美股於上周四大跌。當下調消息於上周五正式公布後,於本周環球市場震盪,筆者執筆之時,全球股市跌勢未止。
美國國庫債券一向被公認為「零風險」的投資。記得讀書時曾修習過財務管理,每當計算甚麼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Arbitrage Pricing Theory、Cost of Capital、Capital Allocation Line一大堆模型和理論時,美國國債利率例必被用作無風險利率(Risk-Free Interest Rate)。
零風險神話破滅
美國國債被視為零風險,因為市場普遍認為國債發行人,即是美國政府不會違約而不兌現國債,而且美國政府也可以透過加印銀紙來還債,當然美元將會因此而貶值,但這是後話。
可是,零風險的神話終究經不起考驗,早前因受制於國債上限,美國政府不能再發行新債以還舊債,出現美國債務違約的危機。及後美國兩大政黨就國債上限上調方案中拉鋸,你說要開源大幅加稅,我說要節流削減開支。其實不論開源還是節流,其目的都是希望削減財政赤字,兩黨不應該會有分歧才對。可是,兩黨因己方的利益都爭持不下,最後大家就作出政治妥協,源不多開,流也不多節,但卻將國債上限大大提高。
細看標普的解釋,降級決定是因為提高國債上限的協議,缺乏舉措去維持中期債務的穩定。而且標普事後也坦言,降級主要在於美國的政治動態變化,政治形勢妨礙國會達成有效而且全面的削赤方案。換句話說,是次美國的信用就是間接在政治鬥爭下被犧牲的。
除了世界另一端的美國外,距離我們不遠的泰國,早前也因紅黃兩方的政治角力,令到國內局勢動盪不安。我們的近鄰臺灣也不遑多讓,藍綠陣營經常在議會內「互片」早已是司空見慣。有時不禁會想,每個政黨都是聲稱為人民謀福祉,既然大家目標一致,為何還會有這麼多紛爭?還是他們只是為了一己之私,所以才爭駁不絕?
筆者年輕時曾參加過一個領袖訓練課程,當中的一個叫《月球危機》的遊戲給了我深切的體會。遊戲假設學員是身處月球基地的太空人,並派有一張清單,列明基地內的各項設備及物資。因基地發生事故關係,太空人必須徒步撤退到月球另一邊的太空站,而太空人只可以在清單上挑選十件物件以完成旅程。
人多口雜惹紛爭
遊戲開始時,導師首先要求每位學員按自己的知識挑選出十件最佳的物品。完成以後,把學員分成幾個約有五人的小組,每組各自討論出他們認為最佳的十件物品。最後,每組派出一名代表,在眾人面前商討出最佳的十件物品,作為代表全體的答案。
完成討論後,導師會講出據說是由美國太空總署專家所擬定的標準答案,大家以此為自己的,小組的以及全體的答案評分。結果顯示,由小組討論出來的答案的平均分最高,即是最接近專家的答案。個人的成績也不差,總體的平均分只是略遜於小組的。可是,代表全體的答案卻是最差,而且也遠低於小組及個人的成績。筆者也教過領袖訓練課程,曾多次將此遊戲給不同年齡及背景的學員玩,結果發覺不論多少次,出來的成績居然都是差不多。
結論是甚麼呢?雖然三個臭皮匠,的確勝過一個諸葛亮,但人多未必好辦事,人愈多,紛爭也多,代表各自的利益更多,最後反過來變得更蠢,甚麼都辦不成。是次美國兩大政黨在國債上限方案中的爭鬥就是一個絕佳例子。
筆者絕對沒有反對政黨政治或議會政治的意思,因為這些是現今民主體制主要部份,不能因某些流斃而放棄整個體制,正如我們不會斬腳趾以避沙蟲一樣。相反,我們更應了解體制的缺陷,從而找辦法去解決。
寫這篇文章,純粹希望各香港的政黨能以美債評級下調一事為鑑,大家能拋開一己之私,真正去為我們謀求褔,這才是代議士的真正責任。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1年8月11日星期四
如果我能保證
倘若有一家企業或者機構,甚或是政府出了些事情,被問及如何保證問題不會再發生,但其最高負責人卻說:「如果我能保證,我就保證今天也不出事。」身為股東、相關人士或者市民,你會怎樣想?我則認為他/她必需下台!
港交所的「披露易」網頁昨日懷疑被黑客入侵,最後引致8隻股份包括3隻藍籌在昨日下午停牌,事件影響市場甚大。根據今天各大報章的報導,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被問及如何保證問題不會再發生時,他就是像上述這樣去回應。
由於找不到他當時的回應全文,在不知上文下理的情況下,我不想貿然說他不是。而且他說的也是實情,世上的確沒有人能保證這個保證那個的。可是,身為機構最高負責人,至少要擺出一個負責任的姿態,如果連「盡力去保證」也不敢說,實在懷疑他究竟是否想逃避責任,為日後再出現相同問題時替自己開脫。
--------
相關新聞報導連結: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68602&d=1547
http://hk.news.yahoo.com/%E9%BB%91%E5%AE%A2%E8%A5%B2%E7%B6%B2%E7%AB%99-%E6%B8%AF%E4%BA%A4%E6%89%80%E5%A0%B1%E8%AD%A6-%E5%8C%AF%E6%8E%A7%E7%AD%897%E8%82%A11%E5%82%B5%E8%A2%AB%E8%BF%AB%E5%81%9C%E7%89%8C%E5%8D%8A%E5%A4%A9-231444261.html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811&sec_id=4104&subsec_id=11866&art_id=15513753
&&&&&&&&
港交所的「披露易」網頁昨日懷疑被黑客入侵,最後引致8隻股份包括3隻藍籌在昨日下午停牌,事件影響市場甚大。根據今天各大報章的報導,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被問及如何保證問題不會再發生時,他就是像上述這樣去回應。
由於找不到他當時的回應全文,在不知上文下理的情況下,我不想貿然說他不是。而且他說的也是實情,世上的確沒有人能保證這個保證那個的。可是,身為機構最高負責人,至少要擺出一個負責任的姿態,如果連「盡力去保證」也不敢說,實在懷疑他究竟是否想逃避責任,為日後再出現相同問題時替自己開脫。
--------
相關新聞報導連結: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68602&d=1547
http://hk.news.yahoo.com/%E9%BB%91%E5%AE%A2%E8%A5%B2%E7%B6%B2%E7%AB%99-%E6%B8%AF%E4%BA%A4%E6%89%80%E5%A0%B1%E8%AD%A6-%E5%8C%AF%E6%8E%A7%E7%AD%897%E8%82%A11%E5%82%B5%E8%A2%AB%E8%BF%AB%E5%81%9C%E7%89%8C%E5%8D%8A%E5%A4%A9-231444261.html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811&sec_id=4104&subsec_id=11866&art_id=15513753
&&&&&&&&
Labels:
時事、政治、經濟
2011年8月8日星期一
《特搜真特首》搞笑篇
上星期寫了篇文章叫《特搜真特首》,有朋友看到標題後大呼Funny。其實此標題還可以發揮,例如:
王主持說:「特搞曾特首!」
短毛掟蕉前說:「惡搞曾特首!」
短毛掟蕉後說:「特首真惡搞!」
市民甲在特首狗噏後說:「特首真特9!」
壹哥於特首唔見咗隻狗時下令說:「特搜真特狗!」
年輕特太對著年輕特首說:「特首真特久!」
以上純粹講笑,如有得罪,多多見諒。 嘻嘻!
&&&&&&&&
王主持說:「特搞曾特首!」
短毛掟蕉前說:「惡搞曾特首!」
短毛掟蕉後說:「特首真惡搞!」
市民甲在特首狗噏後說:「特首真特9!」
壹哥於特首唔見咗隻狗時下令說:「特搜真特狗!」
年輕特太對著年輕特首說:「特首真特久!」
以上純粹講笑,如有得罪,多多見諒。 嘻嘻!
&&&&&&&&
Labels:
有感而發
2011年8月5日星期五
特搜真特首
這篇文章於今天在《信報》年青有計的專欄內刊登。
--------
特搜真特首(作者:Bittermelon)
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早前在北京與香港大學生會面,談及香港當前的深層次矛盾時,形容公務員體制,成也英國,敗也英國,並指出由此體制培養出來的公務員雖然能幹,但只懂接受指令,欠缺駕馭政治及長遠規劃的能力。王主任還指出,公務員從前聽慣了指示,現在當家作主做老闆了,卻不懂如何當主人。
言論一出,傳媒爭相報道之餘,更紛紛揣測王主任不滿由公務員出身的曾特首。面對王主任此番言論,初時政府例牌拒絕置評,但連日來新聞被炒得熱烘烘,可能曾特首有點按耐不住,所以也出來說幾句,強調香港公務員是高效、廉潔及優秀。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人要學好自己做主人翁。
公務員欠政治智慧
其實,大家不必緊張,王主任只是講出眾人「知」事,香港公務員的確是執行力高,但欠缺政治智慧,只要看看往績就一清二楚。遠的不說,單看最近立法會的遞補機制方案一役,大家早已心中有數。還有發表不久的財政預算案,派錢派到罵聲四起的,可謂開創歷史先河。
況且相比國內同胞,港人的政治技巧和經驗,的確落後最少十年之久。筆者曾在內地的中資機構工作過數年,論攪辦公室政治,一般港人根本不能與同齡的國內同胞匹敵,更何況是管理一方水土的政治智慧?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只要認清自己不足的地方,努力學習並急起直追,絕不羞於人前。
究竟怎麼樣的人才適合當香港的特首?撇開「王三點」和「曾八條」不說,最重要還是未來的特首受民眾擁戴。可是,由於我們要於2017年才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要找出一位真正能代表我們的,就需要耐心等待。不過,筆者認為,只要來屆的特首能敢於「說不」,就必能受到香港人的支持,成為真特首。
由於文化、制度和習慣等的差異,有些時候,中央不一定理解港人的想法,例如在制訂長遠政策和規劃方面,內地習慣由政府說了算,民眾能參與的機會有限。反觀香港事事講求公眾諮詢,政府稍一不慎,受輿論壓力之餘,還要隨時與市民對簿公堂,面對司法覆核的挑戰,所以在有需要時,真特首就會敢於向中央說不,並解釋問題所在,絕不肯出賣港人的利益。
真特首要敢於說不
不但如此,真特首也敢於向人民說不。很多時候,主流民意不一定有利香港的利益或長遠發展,這時真特首就會向民眾痛陳利害,力排眾議,不會因選票為名聲而盲目順從民意。
在眾多疑似特首候選人當中,誰是真命天子,成為香港的真特首?
其中一位黑馬級別的已表明從政者千萬不要說不,意即自動棄權,可以剔出不用考慮。至於其他幾位,直至現在仍未正式宣布參選,問其參選意願大多表現閃縮,但又同時不斷開腔抽水,處處表現出心繫香港。最精采還是他們陣營的言論,這邊廂說你成世人一事無成,那邊廂說我平日為人沉默,是個實事求是的人才。
敢於說不的人不但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也必須具有莫大的勇氣。要指望他們敢於說不?不敢說沒可能,但也不敢抱太大期望。始終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兩任的特首已是最佳證明。初期萬民歸心,一派勵精圖治之勢,後期則萬箭穿心,民望直插地心。
內地和香港的制度可謂南轅北轍,特首其實就是一個中間人,盡力聯繫和協調雙方的分歧。做得不好的話,隨時兩面不是人。要求特首肯說不,可能只是筆者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
但願不需太長久,我們有個真特首。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8/bittermelon.html
&&&&&&&&
--------
特搜真特首(作者:Bittermelon)
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早前在北京與香港大學生會面,談及香港當前的深層次矛盾時,形容公務員體制,成也英國,敗也英國,並指出由此體制培養出來的公務員雖然能幹,但只懂接受指令,欠缺駕馭政治及長遠規劃的能力。王主任還指出,公務員從前聽慣了指示,現在當家作主做老闆了,卻不懂如何當主人。
言論一出,傳媒爭相報道之餘,更紛紛揣測王主任不滿由公務員出身的曾特首。面對王主任此番言論,初時政府例牌拒絕置評,但連日來新聞被炒得熱烘烘,可能曾特首有點按耐不住,所以也出來說幾句,強調香港公務員是高效、廉潔及優秀。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人要學好自己做主人翁。
公務員欠政治智慧
其實,大家不必緊張,王主任只是講出眾人「知」事,香港公務員的確是執行力高,但欠缺政治智慧,只要看看往績就一清二楚。遠的不說,單看最近立法會的遞補機制方案一役,大家早已心中有數。還有發表不久的財政預算案,派錢派到罵聲四起的,可謂開創歷史先河。
況且相比國內同胞,港人的政治技巧和經驗,的確落後最少十年之久。筆者曾在內地的中資機構工作過數年,論攪辦公室政治,一般港人根本不能與同齡的國內同胞匹敵,更何況是管理一方水土的政治智慧?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只要認清自己不足的地方,努力學習並急起直追,絕不羞於人前。
究竟怎麼樣的人才適合當香港的特首?撇開「王三點」和「曾八條」不說,最重要還是未來的特首受民眾擁戴。可是,由於我們要於2017年才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要找出一位真正能代表我們的,就需要耐心等待。不過,筆者認為,只要來屆的特首能敢於「說不」,就必能受到香港人的支持,成為真特首。
由於文化、制度和習慣等的差異,有些時候,中央不一定理解港人的想法,例如在制訂長遠政策和規劃方面,內地習慣由政府說了算,民眾能參與的機會有限。反觀香港事事講求公眾諮詢,政府稍一不慎,受輿論壓力之餘,還要隨時與市民對簿公堂,面對司法覆核的挑戰,所以在有需要時,真特首就會敢於向中央說不,並解釋問題所在,絕不肯出賣港人的利益。
真特首要敢於說不
不但如此,真特首也敢於向人民說不。很多時候,主流民意不一定有利香港的利益或長遠發展,這時真特首就會向民眾痛陳利害,力排眾議,不會因選票為名聲而盲目順從民意。
在眾多疑似特首候選人當中,誰是真命天子,成為香港的真特首?
其中一位黑馬級別的已表明從政者千萬不要說不,意即自動棄權,可以剔出不用考慮。至於其他幾位,直至現在仍未正式宣布參選,問其參選意願大多表現閃縮,但又同時不斷開腔抽水,處處表現出心繫香港。最精采還是他們陣營的言論,這邊廂說你成世人一事無成,那邊廂說我平日為人沉默,是個實事求是的人才。
敢於說不的人不但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也必須具有莫大的勇氣。要指望他們敢於說不?不敢說沒可能,但也不敢抱太大期望。始終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兩任的特首已是最佳證明。初期萬民歸心,一派勵精圖治之勢,後期則萬箭穿心,民望直插地心。
內地和香港的制度可謂南轅北轍,特首其實就是一個中間人,盡力聯繫和協調雙方的分歧。做得不好的話,隨時兩面不是人。要求特首肯說不,可能只是筆者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
但願不需太長久,我們有個真特首。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8/bittermelon.html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1年8月1日星期一
出軌後對接軌的反思
這篇文章於上星期五(11年7月29日)在《信報》年青有計的專欄內刊登。
--------
出軌後對接軌的反思 (作者: Bittermelon)
近日高鐵在發生溫州發生嚴重意外,雖然官方以至傳媒都強調不是「高鐵」而是「動車」,但對於只識高鐵不識動車的香港人,是次意外觸動我們的神經,大家都對正在興建中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存有幾分擔憂。
加上近日港鐵東涌線意外頻生,事故的嚴重程度雖然遠比溫州的少很多,但也深怕同類災難會在香港發生。
為提速妄顧安全
雖然意外的原因仍有待查明,但從新聞中所見,有關方面能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就極速清理現場,並且只需一天半就能再次通車,還開創「救援」先河,將動車殘骸就地填埋,加上早前有報道指出,有關方面只顧為高鐵提速而妄顧安全,大家就認為內地看速度比人命和真相更為重要。
很多人包括有關方面都說要從這宗出軌慘劇中吸取教訓,以提升鐵路的安全水平,筆者當然同意,但除此以外,香港人是否應好好對「接軌」來一個反思?
自九七回歸以來,香港需要與內地接軌之聲不絕於耳。
不說其他,單說「接軌」這個國內常用的字詞,在回歸前香港就鮮有人懂得用,回歸後它就差不多變成「互通」及「銜接」等的代名詞。
只要在搜尋器上打上「與內地接軌」,不消0.15秒就可以找出廿幾萬個連結。未搜尋過也不知道,原來不單只香港的高鐵要與內地接軌,其中還包括經濟要接軌,物流清關要接軌,醫療專業管理要接軌,股市交易時段也要接軌,連三三四新學制也能和內地接軌。
政府高官們口中經常說要與內地接軌,否則香港就會變成孤島,會被邊緣化云云;學者倡議說我們要和內地接軌,否則經濟難以發展;更有立法會議員說要鼓勵正面思維,思考怎樣與內地接軌!
香港在地理上背靠祖國,經濟、人流、物流等也和內地有着緊密的聯繫,物理上的接軌是有實際的需要。但是其他範疇如文化、法制、教育等等,是否也必要進行接軌呢?
兩地不同才能生存
回歸以來,香港之所以能生存至今,依靠的就是其「不同」。
就以香港政府的工作效率為例,其效率之高,相信連很多超級大國也望塵莫及。科技、制度等當然功不可沒,但最重要還是其廉潔的文化。在香港,如果一家企業和稅局在稅務問題上有爭議,雙方都會集中精神在法例詮釋及案例上。
反觀大部分其他鄰近地區,法例案例倒是次要,最重要是如何與稅局套交情搞關係。
因為香港企業不需要花額外的精力在別的地方,雙方就可以專心一致把問題解決,大不了訴諸於法庭裁決,而裁決結果就變成案例供日後參考。
其他地區的企業則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於「人」上,而人往往是貪婪的,弄至問題沒完沒了,遲遲也未能解決。
又例如香港是個言論自由的地方,傳媒擔當着監察的角色。如果沒有了傳媒,港鐵會否向公眾詳細交代近日東涌列車事故的原因?還是索性和國內做法看齊,把列車就地埋葬,一了百了?這個只是假設性問題,我們當然相信港鐵不會這樣做,但當言論自由也接軌了,誰敢保證?
接軌只是一個表象,說穿了其實就是「Mainlandization」。
致力保留香港特色
若果香港走同化之路,就只會漸漸變成國內一個普通城市,優勢漸失。「與內地接軌」不是金科玉律,希望各位疑似特首候選人能當個真正的Boss、當個真正的Master,認真反思一下這個題目,不要事事接軌,讓香港喘一口氣,並且致力保留香港的特色。「人冇我有」才是香港要走的路。
翻看這篇文章,不知不覺連標題總共用了「接軌」廿次之多,看來香港未被同化,筆者卻早已被同化掉了。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7/bittermelon_29.html
&&&&&&&&
--------
出軌後對接軌的反思 (作者: Bittermelon)
近日高鐵在發生溫州發生嚴重意外,雖然官方以至傳媒都強調不是「高鐵」而是「動車」,但對於只識高鐵不識動車的香港人,是次意外觸動我們的神經,大家都對正在興建中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存有幾分擔憂。
加上近日港鐵東涌線意外頻生,事故的嚴重程度雖然遠比溫州的少很多,但也深怕同類災難會在香港發生。
為提速妄顧安全
雖然意外的原因仍有待查明,但從新聞中所見,有關方面能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就極速清理現場,並且只需一天半就能再次通車,還開創「救援」先河,將動車殘骸就地填埋,加上早前有報道指出,有關方面只顧為高鐵提速而妄顧安全,大家就認為內地看速度比人命和真相更為重要。
很多人包括有關方面都說要從這宗出軌慘劇中吸取教訓,以提升鐵路的安全水平,筆者當然同意,但除此以外,香港人是否應好好對「接軌」來一個反思?
自九七回歸以來,香港需要與內地接軌之聲不絕於耳。
不說其他,單說「接軌」這個國內常用的字詞,在回歸前香港就鮮有人懂得用,回歸後它就差不多變成「互通」及「銜接」等的代名詞。
只要在搜尋器上打上「與內地接軌」,不消0.15秒就可以找出廿幾萬個連結。未搜尋過也不知道,原來不單只香港的高鐵要與內地接軌,其中還包括經濟要接軌,物流清關要接軌,醫療專業管理要接軌,股市交易時段也要接軌,連三三四新學制也能和內地接軌。
政府高官們口中經常說要與內地接軌,否則香港就會變成孤島,會被邊緣化云云;學者倡議說我們要和內地接軌,否則經濟難以發展;更有立法會議員說要鼓勵正面思維,思考怎樣與內地接軌!
香港在地理上背靠祖國,經濟、人流、物流等也和內地有着緊密的聯繫,物理上的接軌是有實際的需要。但是其他範疇如文化、法制、教育等等,是否也必要進行接軌呢?
兩地不同才能生存
回歸以來,香港之所以能生存至今,依靠的就是其「不同」。
就以香港政府的工作效率為例,其效率之高,相信連很多超級大國也望塵莫及。科技、制度等當然功不可沒,但最重要還是其廉潔的文化。在香港,如果一家企業和稅局在稅務問題上有爭議,雙方都會集中精神在法例詮釋及案例上。
反觀大部分其他鄰近地區,法例案例倒是次要,最重要是如何與稅局套交情搞關係。
因為香港企業不需要花額外的精力在別的地方,雙方就可以專心一致把問題解決,大不了訴諸於法庭裁決,而裁決結果就變成案例供日後參考。
其他地區的企業則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於「人」上,而人往往是貪婪的,弄至問題沒完沒了,遲遲也未能解決。
又例如香港是個言論自由的地方,傳媒擔當着監察的角色。如果沒有了傳媒,港鐵會否向公眾詳細交代近日東涌列車事故的原因?還是索性和國內做法看齊,把列車就地埋葬,一了百了?這個只是假設性問題,我們當然相信港鐵不會這樣做,但當言論自由也接軌了,誰敢保證?
接軌只是一個表象,說穿了其實就是「Mainlandization」。
致力保留香港特色
若果香港走同化之路,就只會漸漸變成國內一個普通城市,優勢漸失。「與內地接軌」不是金科玉律,希望各位疑似特首候選人能當個真正的Boss、當個真正的Master,認真反思一下這個題目,不要事事接軌,讓香港喘一口氣,並且致力保留香港的特色。「人冇我有」才是香港要走的路。
翻看這篇文章,不知不覺連標題總共用了「接軌」廿次之多,看來香港未被同化,筆者卻早已被同化掉了。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7/bittermelon_29.html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1年7月28日星期四
無地自容,失威還是謙卑?
上星期傳媒大亨梅鐸出席英國國會專責委員會,並就竊聽醜聞接受質詢。在電視新聞中,聽到當時他曾說:「This is the most humble day of my life」。
翌日看本地報章,好幾份報紙都將「most humble day」翻譯成「最謙卑日子」。例如:
《明報》梅鐸國會作供:一生最謙卑日子
《文匯報》:「梅鐸稱這是他「一生中最謙卑的一天」
雖然我的翻譯水平有限,但將「humble」直譯為「謙卑」似乎不妥。因為「謙卑」通常是讚美詞,梅鐸不會因為竊聽醜聞而讚美自己吧?翻查Yahoo的網絡字典,「humble」有以下解釋:
a.
1. 謙遜的; 謙恭的
Many famous people are surprisingly humble. 許多知名人士都出奇地謙恭。
2. (身分, 地位等)低下的, 卑微的
He is of humble birth. 他出身卑微。
3. (東西)粗糙的, 簡陋的
The family lived in a humble cottage. 這戶人家住在一所簡陋的農舍裡。
vt.
1. 使謙卑
He had to humble himself in the presence of the prince. 他在王子面前只得低聲下氣。
2. 使地位降低; 使威信掃地
His failure in the competition humbled him. 競賽失利使他丟了臉。
所以,我覺得以下幾份報章的翻譯比較貼切:
《蘋果日報》梅鐸:最無地自容的一天
《AM730》:「梅鐸雖指,這是其一生之中,最感到威信掃地的一天」
《都市日報》:「梅鐸亦坦言,這是他一生中最感到卑下的一天」
如果以廣東話來翻譯的話,「最無面既一日」、「最丟架既一日」又或者「魚到爆既一日」可以不可呢?
&&&&&&&&
翌日看本地報章,好幾份報紙都將「most humble day」翻譯成「最謙卑日子」。例如:
《明報》梅鐸國會作供:一生最謙卑日子
《文匯報》:「梅鐸稱這是他「一生中最謙卑的一天」
雖然我的翻譯水平有限,但將「humble」直譯為「謙卑」似乎不妥。因為「謙卑」通常是讚美詞,梅鐸不會因為竊聽醜聞而讚美自己吧?翻查Yahoo的網絡字典,「humble」有以下解釋:
a.
1. 謙遜的; 謙恭的
Many famous people are surprisingly humble. 許多知名人士都出奇地謙恭。
2. (身分, 地位等)低下的, 卑微的
He is of humble birth. 他出身卑微。
3. (東西)粗糙的, 簡陋的
The family lived in a humble cottage. 這戶人家住在一所簡陋的農舍裡。
vt.
1. 使謙卑
He had to humble himself in the presence of the prince. 他在王子面前只得低聲下氣。
2. 使地位降低; 使威信掃地
His failure in the competition humbled him. 競賽失利使他丟了臉。
所以,我覺得以下幾份報章的翻譯比較貼切:
《蘋果日報》梅鐸:最無地自容的一天
《AM730》:「梅鐸雖指,這是其一生之中,最感到威信掃地的一天」
《都市日報》:「梅鐸亦坦言,這是他一生中最感到卑下的一天」
如果以廣東話來翻譯的話,「最無面既一日」、「最丟架既一日」又或者「魚到爆既一日」可以不可呢?
&&&&&&&&
2011年7月25日星期一
美國、大陸、蜜蜂、過冬
經常看施永青先生在《AM730》的專欄,最近一篇是談及美國的現況。其實美國經濟不景並不是新鮮事,自雷曼倒閉引發的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的經濟算是有過一點起色,但因基本因素根本沒有多大改變,所以一直都是一厥不振。我有幾位朋友在美國生活,他們都擔心將會失業或者收入銳減。
我並不擔心美國經濟會繼續這樣差,因為已經是打定輸數,未來幾年都難以復甦。我比較擔心的,是如日中天的國內經濟。
目前香港太過依賴國內的資金了,所謂花無百日紅,加上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期已臨近尾聲,我看是時候為未來的嚴冬做些準備。
「小蜜蜂,嗡嗡嗡,大家一起勤作工,來匆匆,去匆匆,作工興味濃,天暖花好不作工,將來哪裡好過冬,嗡嗡嗡,嗡嗡嗡,別做懶惰蟲。」其實我們都只是一群辛勞的小蜜蜂。
&&&&&&&&
我並不擔心美國經濟會繼續這樣差,因為已經是打定輸數,未來幾年都難以復甦。我比較擔心的,是如日中天的國內經濟。
目前香港太過依賴國內的資金了,所謂花無百日紅,加上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期已臨近尾聲,我看是時候為未來的嚴冬做些準備。
「小蜜蜂,嗡嗡嗡,大家一起勤作工,來匆匆,去匆匆,作工興味濃,天暖花好不作工,將來哪裡好過冬,嗡嗡嗡,嗡嗡嗡,別做懶惰蟲。」其實我們都只是一群辛勞的小蜜蜂。
&&&&&&&&
Labels:
時事、政治、經濟
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認購iBond奇遇記
這篇文章於上星期五(11年7月15日)在《信報》年青有計的專欄內刊登。其實這篇文章純粹無病呻吟,並沒有批評當局的意思。
--------
認購iBond奇遇記 (作者: Bittermelon)
自iPod、iPhone、iPad產品等相繼面世以來,仿佛沒有i字行頭的東西就是過時老套,不值一晒,難怪連特區政府也要將「通脹掛鈎債券」加個i字,將其包裝成「iBond」以吸引公眾。
香港會計師公會不妨也依樣畫葫蘆,索性改名成為「iCPA」,藉此提升公會形象。
講笑完畢,言歸正傳。香港奉行自由經濟,受外圍因素影響繼而引起的通脹是無法避免。日常開支大幅增加,但收入卻追不上,開源節流是不二法門。
除此以外,放在銀行的現金也會因通脹高企而被蠶食,為了保住辛苦儲來的血汗錢,iBond就受到如筆者般不願承受高風險的人所歡迎了。
政府補貼不要浪費
雖然預期我等蟻民最終只能獲派一手,縱使對抗通脹的作用不大,而且據說人民幣存款的回報更加吸引,但iBond始終是政府給市民的一點補貼,不要就有點浪費。
為了盡拿這個「着數」,筆者和內子各自分開認購。由於內子在銀行早已有一個投資戶口,又是通過網上認購,不計算早前閱讀發行通函等文件的時間,她不消五分鐘就完成整個手續。可是,筆者因沒有投資戶口,所以就必須親身到銀行開戶及辦理認購了。
約十年前筆者也在銀行開立過投資戶口,而且香港各大銀行的服務以高效見稱,滿以為這次最多只會花十幾分鐘就能完成。
可是,筆者早上九時進入銀行,最後要到十時半才能出來,足足花了接近一個半小時!為甚麼?只怪筆者孤陋寡聞,原來現在開立投資戶口的程序一點也不簡單。
當問明來意後,銀行職員首先引領我到一個叫「投資區」的地方,此區其實是個獨立的小房間。心想,我又不是甚麼尊貴客戶,受到此等禮遇實在有點受寵若驚。登記了些基本資料後,投資經理即時着我填寫一份合共六頁的《客戶投資取向》問卷調查。
填完以後,再由另一位非銷售的銀行職員口頭覆述整份問卷一次,並即場錄音為證。
保障投資者流於形式
之後,投資經理根據調查結果,為我開立合適的戶口組合。由於當中包括高息貨幣掛鈎存款,儘管筆者表示略有認識,而且不打算此類投資,但投資經理也要詳細解釋當中的風險,而且還需要即席聽一段為時大約十幾分鐘的錄音聲明,並且現場錄音以證明我有聽過。錄音另一段錄音,回想起來實在有點荒謬。
完成了以後,投資經理為我填寫一份共八頁的開戶申請表,其實大部分內容都是一些聲明與授權之類的條款,怱怱看一遍就簽名作實。約在十時許,投資戶口終於成功開立,下一步就是認購iBond了。
認購程序相對簡單,再次說明當中的風險和回答了筆者的幾個問題後,投資經理就為我填寫一份共六頁的申請表,當中差不多四頁是聲明和條款,在每頁簽上名字,再簽了轉數單後,認購終於完成。
筆者拿着一疊厚厚的文件副本、聲明及通函等於十時半離開。
為認購一手iBond搞這麼一場大龍鳳,我也按捺不住下問了投資經理所為何事,據說這是證監與銀監的規定,旨在保障小投資者的利益。
而且相比早前認購人民幣債券,此程序已經簡化了不少。我倒覺得程序流於形式,而且看來是保障銀行的利益多於投資者。
筆者絕對明白保護小投資者的重要性,但目前的措施究竟有多大成效?我不敢說完全沒有,但至少對筆者就作用有限。
就以聽高息貨幣掛鈎存款聲明的錄音為例,筆者初時是很認真去聽的,但到了中段已經沒有耐性聽下去了。再者,不計算筆者的所花的時間(time cost),單是要一位投資經理花費一個半小時來侍候一位小客戶,銀行也不划算。
此文只是一位小市民的心聲,希望當局考慮再優化一下相關程序,在保障各方利益之餘,也盡可能減低程序對銀行及投資者的影響。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7/ibond-bittermelon.html
&&&&&&&&
--------
認購iBond奇遇記 (作者: Bittermelon)
自iPod、iPhone、iPad產品等相繼面世以來,仿佛沒有i字行頭的東西就是過時老套,不值一晒,難怪連特區政府也要將「通脹掛鈎債券」加個i字,將其包裝成「iBond」以吸引公眾。
香港會計師公會不妨也依樣畫葫蘆,索性改名成為「iCPA」,藉此提升公會形象。
講笑完畢,言歸正傳。香港奉行自由經濟,受外圍因素影響繼而引起的通脹是無法避免。日常開支大幅增加,但收入卻追不上,開源節流是不二法門。
除此以外,放在銀行的現金也會因通脹高企而被蠶食,為了保住辛苦儲來的血汗錢,iBond就受到如筆者般不願承受高風險的人所歡迎了。
政府補貼不要浪費
雖然預期我等蟻民最終只能獲派一手,縱使對抗通脹的作用不大,而且據說人民幣存款的回報更加吸引,但iBond始終是政府給市民的一點補貼,不要就有點浪費。
為了盡拿這個「着數」,筆者和內子各自分開認購。由於內子在銀行早已有一個投資戶口,又是通過網上認購,不計算早前閱讀發行通函等文件的時間,她不消五分鐘就完成整個手續。可是,筆者因沒有投資戶口,所以就必須親身到銀行開戶及辦理認購了。
約十年前筆者也在銀行開立過投資戶口,而且香港各大銀行的服務以高效見稱,滿以為這次最多只會花十幾分鐘就能完成。
可是,筆者早上九時進入銀行,最後要到十時半才能出來,足足花了接近一個半小時!為甚麼?只怪筆者孤陋寡聞,原來現在開立投資戶口的程序一點也不簡單。
當問明來意後,銀行職員首先引領我到一個叫「投資區」的地方,此區其實是個獨立的小房間。心想,我又不是甚麼尊貴客戶,受到此等禮遇實在有點受寵若驚。登記了些基本資料後,投資經理即時着我填寫一份合共六頁的《客戶投資取向》問卷調查。
填完以後,再由另一位非銷售的銀行職員口頭覆述整份問卷一次,並即場錄音為證。
保障投資者流於形式
之後,投資經理根據調查結果,為我開立合適的戶口組合。由於當中包括高息貨幣掛鈎存款,儘管筆者表示略有認識,而且不打算此類投資,但投資經理也要詳細解釋當中的風險,而且還需要即席聽一段為時大約十幾分鐘的錄音聲明,並且現場錄音以證明我有聽過。錄音另一段錄音,回想起來實在有點荒謬。
完成了以後,投資經理為我填寫一份共八頁的開戶申請表,其實大部分內容都是一些聲明與授權之類的條款,怱怱看一遍就簽名作實。約在十時許,投資戶口終於成功開立,下一步就是認購iBond了。
認購程序相對簡單,再次說明當中的風險和回答了筆者的幾個問題後,投資經理就為我填寫一份共六頁的申請表,當中差不多四頁是聲明和條款,在每頁簽上名字,再簽了轉數單後,認購終於完成。
筆者拿着一疊厚厚的文件副本、聲明及通函等於十時半離開。
為認購一手iBond搞這麼一場大龍鳳,我也按捺不住下問了投資經理所為何事,據說這是證監與銀監的規定,旨在保障小投資者的利益。
而且相比早前認購人民幣債券,此程序已經簡化了不少。我倒覺得程序流於形式,而且看來是保障銀行的利益多於投資者。
筆者絕對明白保護小投資者的重要性,但目前的措施究竟有多大成效?我不敢說完全沒有,但至少對筆者就作用有限。
就以聽高息貨幣掛鈎存款聲明的錄音為例,筆者初時是很認真去聽的,但到了中段已經沒有耐性聽下去了。再者,不計算筆者的所花的時間(time cost),單是要一位投資經理花費一個半小時來侍候一位小客戶,銀行也不划算。
此文只是一位小市民的心聲,希望當局考慮再優化一下相關程序,在保障各方利益之餘,也盡可能減低程序對銀行及投資者的影響。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7/ibond-bittermelon.html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情緒化的女上司-逃避還是面對?
朋友因其女性上司過於刁難無理,所以打算辭去現有的工作,重新找一份合適的。由於「見過鬼都怕黑」,所以在找工作時都很在意上司是男是女。而另一位舊同事,她最近找到一份待遇非常優厚的新工作,而其上司也是位極難服侍的女士,每當女上司找她「照肺」以後,她例別找我訴苦,在最近幾個月,聽她訴苦就不下幾十次。
記得幾年前在舊公司工作時,因有同事辭職所以要另聘新人,當時就試過遇到兩位申請人,一位在約見面試時就已經問HR,職位的直系上司是男是女,而另一位在面試時也問相同的問題。雖然我是男性,但也不希望同事有這個想法,因為怕他們不能與性好好相處,最後影響工作。
刁蠻無理的女性上司我的確遇過,但好的女上司我同樣也遇過,而且男上司也不見得容易服侍。很多人不喜歡與女上司工作,主要原因是女性因生理關係,所以始終比較情緒化,真性情較易流露。如果遇著則城府甚深的男上司,我則寧願要一個刁蠻無理的女上司了。
我覺得女上司是沒有辦法去逃避的,因為上司是男是女機會至少有50%,還未計算香港和國內會計界女多男少的現況,就算讓你避得過初一,也避不過十五。與其「斬腳趾去避沙蟲」,堵不如想辦法去面對。
要去面對,就必先要去了解。我現在其中一位經理級的同事是位女士,有一次談起,她坦言說女性較容易受情緒影響而變得很主觀,就算周圍的人如何解釋和分析都會聽不進,而同事間的衝突很多時就因此而起。所以,要避開衝突,除了女上司要設法控制自己外,同事最好是在這種情況下先避其鋒,盡可能讓女上司冷靜了以後才去找她。
何必因為別人的問題而影響自己的發展和機會?我始終認為面對總好過逃避。
&&&&&&&&
記得幾年前在舊公司工作時,因有同事辭職所以要另聘新人,當時就試過遇到兩位申請人,一位在約見面試時就已經問HR,職位的直系上司是男是女,而另一位在面試時也問相同的問題。雖然我是男性,但也不希望同事有這個想法,因為怕他們不能與性好好相處,最後影響工作。
刁蠻無理的女性上司我的確遇過,但好的女上司我同樣也遇過,而且男上司也不見得容易服侍。很多人不喜歡與女上司工作,主要原因是女性因生理關係,所以始終比較情緒化,真性情較易流露。如果遇著則城府甚深的男上司,我則寧願要一個刁蠻無理的女上司了。
我覺得女上司是沒有辦法去逃避的,因為上司是男是女機會至少有50%,還未計算香港和國內會計界女多男少的現況,就算讓你避得過初一,也避不過十五。與其「斬腳趾去避沙蟲」,堵不如想辦法去面對。
要去面對,就必先要去了解。我現在其中一位經理級的同事是位女士,有一次談起,她坦言說女性較容易受情緒影響而變得很主觀,就算周圍的人如何解釋和分析都會聽不進,而同事間的衝突很多時就因此而起。所以,要避開衝突,除了女上司要設法控制自己外,同事最好是在這種情況下先避其鋒,盡可能讓女上司冷靜了以後才去找她。
何必因為別人的問題而影響自己的發展和機會?我始終認為面對總好過逃避。
&&&&&&&&
2011年7月8日星期五
審計多此一舉嗎?
這篇文章於今天,在《信報》的年青有計專欄內刊登的。
--------
審計多此一舉嗎? (作者: Bittermelon)
根據香港的《公司條例》,在港成立的有限公司不論規模大小,其賬目必須每年經過核數師審核,並向股東簽發核數師報告。但有些人認為,年度審計純粹只為了符合法例要求,錢是花了,但實際得益不多。
筆者的一位好友更以「破窗謬論」來比喻審計。其大意是這樣:故意將街上的玻璃窗全數打破,因此所有人都要去安裝新窗,雖然此舉能令該地GDP上升,但對社會來說是浪費,因為將窗先打破再安裝是不必要的,而且也令戶主不能將金錢花在其他有益的地方。
說審計是多此一舉,對社會更是浪費,面對這麼尖酸刻薄的批評,身為業界一份子有必要解釋。
據說,現今的註冊會計師制度始於十六世紀末,當時地中海沿岸的商品貿易非常薘勃,很多生意都是以合夥的方式去集資及經營,因而演變出財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
在此情況下,投資者希望監察管理者如何經營,於是出現了會計這個工種。及後英國股份制企業制度的出現,更造就了註冊會計師的誕生。在1844年,英國頒布的《公司法》規定股份公司必須設監察人,負責審查公司賬目,而其後更修改規定,公司可以聘請執業會計師以協助監察人的工作。
從以上的一段歷史可以說明,現代的審計工作由來已久,絕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按照商業上的需要發展出來。審計沒有必要嗎?當然不是。審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企業的股東,而其他相關人士例如銀行、債權人、稅務局、監管機構,以至潛在投資者也不時需要參考審計報告,以了解企業的經營表現和財務狀況。
經審核的賬目就像經過質量鑑定的產品一樣,相關人士不需要另花資源自己去做。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了審計,今天稅局要來查,後天銀行又要來,大後天股東也要來,公司和相關人士所花的資源,必會較現時每年由核數師負責來得更多。
就算賬目經核數師審核,企業被揭發造假賬時有發生,有人以此質疑審計的成效。不得不承認,目前的審計方法未能有效地查出假賬或欺瞞,但我們不能單以一些個別事件,便全盤否定審計的整體成效。
總體來說,財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一天是分開,審計仍然有實際的需要。有人會問,私人公司的股東通常也身兼管理人,認為香港應跟隨其他國家,容許私人公司不用做年審。
撇開現時法例的規定不說,雖然股東的利益最大,但一家企業還有很多其他相關人士,他們就可以透過審計來間接監督企業的管理。沒有年審,他們的權益無疑將受到影響,社會因此是要付出代價的。
其實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曾於2007年進行的重寫《公司條例》諮詢中考慮過這問題,當時的工作小組認為,現行的審規定應繼續適用於公眾及私人公司,因為公司也有很多其他利益相關者,他們都依據審計賬目行事,而且審計規定是香港企業管治制度的基本要素。
儘管審計是必須,但筆者認為目前有兩方面需改革。首先,目前核數師理論上是由股東會聘用,但實際上,審核費的金額是由管理層和核數師商議。如果以誰付鈔誰就是老闆的角度去看,利益衝突就沒法完全避免。
另外,當今流行的審計方法是通過風險評估,再配合抽查和獨立核證進行,可是整個審計都是建基於由客戶所提供的賬目和資料,對故意造假和欺瞞是很難查出來。
要徹底解決聘用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核數師由政府或官方機構委任和指派,但目前的聘用制訂已源用多年,這樣重大的改變,公眾未必能夠接受。有人倡議設立激勵制度或者財務報表保險,以解決利益衝突的問題,可是目前仍處於研究階段,希望香港的業界能參與探討。
文章來源: 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7/bittermelon.html
&&&&&&&&
--------
審計多此一舉嗎? (作者: Bittermelon)
根據香港的《公司條例》,在港成立的有限公司不論規模大小,其賬目必須每年經過核數師審核,並向股東簽發核數師報告。但有些人認為,年度審計純粹只為了符合法例要求,錢是花了,但實際得益不多。
筆者的一位好友更以「破窗謬論」來比喻審計。其大意是這樣:故意將街上的玻璃窗全數打破,因此所有人都要去安裝新窗,雖然此舉能令該地GDP上升,但對社會來說是浪費,因為將窗先打破再安裝是不必要的,而且也令戶主不能將金錢花在其他有益的地方。
說審計是多此一舉,對社會更是浪費,面對這麼尖酸刻薄的批評,身為業界一份子有必要解釋。
據說,現今的註冊會計師制度始於十六世紀末,當時地中海沿岸的商品貿易非常薘勃,很多生意都是以合夥的方式去集資及經營,因而演變出財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
在此情況下,投資者希望監察管理者如何經營,於是出現了會計這個工種。及後英國股份制企業制度的出現,更造就了註冊會計師的誕生。在1844年,英國頒布的《公司法》規定股份公司必須設監察人,負責審查公司賬目,而其後更修改規定,公司可以聘請執業會計師以協助監察人的工作。
從以上的一段歷史可以說明,現代的審計工作由來已久,絕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按照商業上的需要發展出來。審計沒有必要嗎?當然不是。審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企業的股東,而其他相關人士例如銀行、債權人、稅務局、監管機構,以至潛在投資者也不時需要參考審計報告,以了解企業的經營表現和財務狀況。
經審核的賬目就像經過質量鑑定的產品一樣,相關人士不需要另花資源自己去做。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了審計,今天稅局要來查,後天銀行又要來,大後天股東也要來,公司和相關人士所花的資源,必會較現時每年由核數師負責來得更多。
就算賬目經核數師審核,企業被揭發造假賬時有發生,有人以此質疑審計的成效。不得不承認,目前的審計方法未能有效地查出假賬或欺瞞,但我們不能單以一些個別事件,便全盤否定審計的整體成效。
總體來說,財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一天是分開,審計仍然有實際的需要。有人會問,私人公司的股東通常也身兼管理人,認為香港應跟隨其他國家,容許私人公司不用做年審。
撇開現時法例的規定不說,雖然股東的利益最大,但一家企業還有很多其他相關人士,他們就可以透過審計來間接監督企業的管理。沒有年審,他們的權益無疑將受到影響,社會因此是要付出代價的。
其實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曾於2007年進行的重寫《公司條例》諮詢中考慮過這問題,當時的工作小組認為,現行的審規定應繼續適用於公眾及私人公司,因為公司也有很多其他利益相關者,他們都依據審計賬目行事,而且審計規定是香港企業管治制度的基本要素。
儘管審計是必須,但筆者認為目前有兩方面需改革。首先,目前核數師理論上是由股東會聘用,但實際上,審核費的金額是由管理層和核數師商議。如果以誰付鈔誰就是老闆的角度去看,利益衝突就沒法完全避免。
另外,當今流行的審計方法是通過風險評估,再配合抽查和獨立核證進行,可是整個審計都是建基於由客戶所提供的賬目和資料,對故意造假和欺瞞是很難查出來。
要徹底解決聘用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核數師由政府或官方機構委任和指派,但目前的聘用制訂已源用多年,這樣重大的改變,公眾未必能夠接受。有人倡議設立激勵制度或者財務報表保險,以解決利益衝突的問題,可是目前仍處於研究階段,希望香港的業界能參與探討。
文章來源: 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7/bittermelon.html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遞補機制」立法眾生相
政府終於在昨天宣布,押後「遞補機制」草案的二讀,並且表示將會於用兩個月的時間諮詢公眾。事情發展至今,可以用十個字來形容政府:「臉係人地俾,架係自己丟」。
另外,看一看相關人物的表情,也是件賞心樂事。例如林瑞麟局長,他站在唐司長背後時,活像一個犯了事的學生,由家長(唐司長)出面,向校方(公眾)道歉。
不過論精彩情度,就遠不及建制派議員們的嘴臉了。例如譚耀宗議員,前兩天還說要押後表決有難度,但昨天卻說突然表示,支持政府押後表決。其實政府宣布押後表決,差不多等於摑了他一巴,
而最甚者,莫過於梁美芬議員了。根據報導,她昨晚率先派發單張,指「政府沒有為替補機制方案進行公眾諮詢,聽取民意,故本人不支持政府早前處理替補機制的手法,所以在 7月 4日與唐英年司長會面時,本人已要求政府押後替補方案的表決,作全面諮詢。」
有網民批評她「面皮厚過避彈衣」,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泛民退出替補機制委員會時,吳藹儀曾表示不想同流合污,梁美芬議員卻即場抗議,說同流合污具侮辱性云云。梁議員是城大法學院的副教授,我真想問一問梁議員的學生,有如此老師,他們有甚麼感想?
&&&&&&&&
另外,看一看相關人物的表情,也是件賞心樂事。例如林瑞麟局長,他站在唐司長背後時,活像一個犯了事的學生,由家長(唐司長)出面,向校方(公眾)道歉。
不過論精彩情度,就遠不及建制派議員們的嘴臉了。例如譚耀宗議員,前兩天還說要押後表決有難度,但昨天卻說突然表示,支持政府押後表決。其實政府宣布押後表決,差不多等於摑了他一巴,
而最甚者,莫過於梁美芬議員了。根據報導,她昨晚率先派發單張,指「政府沒有為替補機制方案進行公眾諮詢,聽取民意,故本人不支持政府早前處理替補機制的手法,所以在 7月 4日與唐英年司長會面時,本人已要求政府押後替補方案的表決,作全面諮詢。」
有網民批評她「面皮厚過避彈衣」,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泛民退出替補機制委員會時,吳藹儀曾表示不想同流合污,梁美芬議員卻即場抗議,說同流合污具侮辱性云云。梁議員是城大法學院的副教授,我真想問一問梁議員的學生,有如此老師,他們有甚麼感想?
&&&&&&&&
Labels:
時事、政治、經濟
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我反對急於為「遞補機制」立法!
對於政府未進行公眾咨詢就急於為「遞補機制」立法,我反對!不單只我很不滿,很多我的同業好友也是一樣。
現要求陳茂波議員盡快向業界進行「公投」,並以此結果去投票!
我已電郵陳茂波議員表達上述的要求,相信其他會計界選民也和我有相同做法,您呢?
&&&&&&&&
現要求陳茂波議員盡快向業界進行「公投」,並以此結果去投票!
我已電郵陳茂波議員表達上述的要求,相信其他會計界選民也和我有相同做法,您呢?
&&&&&&&&
Labels:
時事、政治、經濟
2011年6月27日星期一
閒話免費報紙
四份免費報紙當中,不計算英文的那一份,《AM730》是我的首選。坦白說,論新聞編幅,《頭條日報》是最多最齊全的,但我最愛看的是別人對新聞的評論,而《AM730》卻比其他兩份多,加上他們的漫畫也很吸引我(例如以前有一個很藍調的四格漫畫《Work! Super Guy》),所以每次都先看它,有時間才看其餘兩份。
未搬到新居前,早上上班坐地鐵時剛好可以看一遍《AM730》,下班時則可以很快地看一遍《頭條日報》。搬到了新居後,坐地鐵的時間比以前短了很多,上下班時只可以匆匆地看幾個喜歡的專欄,所以現在都只拿《AM730》。
某日閒賦在家聽收音機,剛巧聽到《AM730》副社長馮振超的訪問,當中談到幾件有趣的事情。詳細對話實在記不起了,這裡就寫寫其大意和我自己的看法。
1)相比其他兩份免費報紙,《AM730》在新聞上的編幅較少,而專欄相對較多。因為他們認為當今資訊發達,新聞本身變得不值錢,但個別新聞的看法和評論則較受關注,所以《AM730》是朝著這個方向去辦的。其實的確是,例如政府出招去遏抑樓市,我第一時間就想到施永青先生,並想知道他怎樣看,因此就留意施先生在《AM730》的專欄。
記得傳媒大亨梅鐸最近曾經說過,新聞不可以再像現時這樣免費供應,所以報紙網站版應要收費,不知道現在的情況怎樣呢?
2)不會限制專欄作者寫的題材。例如財政版幾位的專欄作家,他們很多時候都不寫財經卻寫政治的。試過有位作者(畢明)在《AM730》的專欄中批評《AM730》近期的廣告宣傳,他們照樣刊登,而且於某天還特地出了一個專輯,將畢明過去的幾編批評文章剪輯出來。
3)很多人有個誤解,將APP等同Internet(網站)。對《AM730》來說,兩樣是不同的東西。至少在廣告收入上,APP比Internet和紙版都賺錢。另外,在開報初期,紙版的廣告客戶多是細公司,當發展至APP時,其客戶則多是大公司。
還有一點很有趣,印在紙版的優惠券反應通常都只是一般,甚至無人問津,但APP版或Internet版的卻出奇地受歡迎。不過,《AM730》的APP並不完善,因為不能看我喜愛的漫畫,特別是我每天都追看江記的《飯氣劇場》,圓頭先生的《圓頭先生》和甘小文的《經濟果人》。說也奇怪,《經濟果人》只能在紙版看得到,就算在Internet的揭頁版和PDF版,其版面卻被換上《AM730》自己的廣告,可能是版權問題吧。
4)繼iPhone之後,iPad將會對傳媒和報業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我也是這樣看,因手機的螢幕始終較少,而且處理器的速度也較慢,所以APP版的報紙比網站版的簡單很多。但有了iPad後,螢幕和處理器已沒有了限制,加上流動數據通訊的收費愈來愈便宜,變相提高了互動功能的可塑性,相信互動的iPad版報紙和雜誌將愈來愈普及。
&&&&&&&&
未搬到新居前,早上上班坐地鐵時剛好可以看一遍《AM730》,下班時則可以很快地看一遍《頭條日報》。搬到了新居後,坐地鐵的時間比以前短了很多,上下班時只可以匆匆地看幾個喜歡的專欄,所以現在都只拿《AM730》。
某日閒賦在家聽收音機,剛巧聽到《AM730》副社長馮振超的訪問,當中談到幾件有趣的事情。詳細對話實在記不起了,這裡就寫寫其大意和我自己的看法。
1)相比其他兩份免費報紙,《AM730》在新聞上的編幅較少,而專欄相對較多。因為他們認為當今資訊發達,新聞本身變得不值錢,但個別新聞的看法和評論則較受關注,所以《AM730》是朝著這個方向去辦的。其實的確是,例如政府出招去遏抑樓市,我第一時間就想到施永青先生,並想知道他怎樣看,因此就留意施先生在《AM730》的專欄。
記得傳媒大亨梅鐸最近曾經說過,新聞不可以再像現時這樣免費供應,所以報紙網站版應要收費,不知道現在的情況怎樣呢?
2)不會限制專欄作者寫的題材。例如財政版幾位的專欄作家,他們很多時候都不寫財經卻寫政治的。試過有位作者(畢明)在《AM730》的專欄中批評《AM730》近期的廣告宣傳,他們照樣刊登,而且於某天還特地出了一個專輯,將畢明過去的幾編批評文章剪輯出來。
3)很多人有個誤解,將APP等同Internet(網站)。對《AM730》來說,兩樣是不同的東西。至少在廣告收入上,APP比Internet和紙版都賺錢。另外,在開報初期,紙版的廣告客戶多是細公司,當發展至APP時,其客戶則多是大公司。
還有一點很有趣,印在紙版的優惠券反應通常都只是一般,甚至無人問津,但APP版或Internet版的卻出奇地受歡迎。不過,《AM730》的APP並不完善,因為不能看我喜愛的漫畫,特別是我每天都追看江記的《飯氣劇場》,圓頭先生的《圓頭先生》和甘小文的《經濟果人》。說也奇怪,《經濟果人》只能在紙版看得到,就算在Internet的揭頁版和PDF版,其版面卻被換上《AM730》自己的廣告,可能是版權問題吧。
4)繼iPhone之後,iPad將會對傳媒和報業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我也是這樣看,因手機的螢幕始終較少,而且處理器的速度也較慢,所以APP版的報紙比網站版的簡單很多。但有了iPad後,螢幕和處理器已沒有了限制,加上流動數據通訊的收費愈來愈便宜,變相提高了互動功能的可塑性,相信互動的iPad版報紙和雜誌將愈來愈普及。
&&&&&&&&
Labels:
有感而發
2011年6月23日星期四
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在細行工作是死路嗎?
在會計的討論版中,經常會看到類似的話題,認為在不是四大(Big 4)或者二線(Second tier)會計師行出身的話,就只是死路一條,沒有前途可言。
雖然我不得不承認,比起大行出身的,細行出來的人在工作的機會上的確少一些,但絕不是死路那麼悲觀。至少,機會還是有的,包括:
1)邊做邊儲客,為日後自己創業舖路。考取得到CPA(Practising)資格的,可以開辦會計師行。就算不幸考不到,也可以開辦會計公司,向客人提供做賬及報稅的服務。當然,這條路絕對需要有創業的決心和能力,並不適合喜歡安穩生活的人。
另外,由於香港現時的營商環境不利於中小企,對賴以為生的中小型會計師行來說,情況當然也不會好。可是,現在很多年青會計師都不願自己掛牌,此消比長下,其實自己執業還是有可為的,不過就必須抱有在創業初期經營艱苦的心理準備。
2)過檔到客人的公司做會計。很多時候,中小企都喜歡找會計師行的人回來出任會計工作,好處是可以很快便上手,而且在每年的審計過程中大家已有了個大約的了解,比起從外面招聘好很多。
我自己就是細行出身,雖然我不是甚麼成功例子,但至少在我自己的會計生涯中,都遇過不少好機會。除了我以外,和我其他差不多背景的同學也不錯,有幾位(至少5位)都是有賴於在細行工作時儲了一批客人,而他們都已經擁有自己的會計師行。
路是靠人行出來,問題是看你自己願不願意去行去試。香港地,沒有死路一條的。
&&&&&&&&
雖然我不得不承認,比起大行出身的,細行出來的人在工作的機會上的確少一些,但絕不是死路那麼悲觀。至少,機會還是有的,包括:
1)邊做邊儲客,為日後自己創業舖路。考取得到CPA(Practising)資格的,可以開辦會計師行。就算不幸考不到,也可以開辦會計公司,向客人提供做賬及報稅的服務。當然,這條路絕對需要有創業的決心和能力,並不適合喜歡安穩生活的人。
另外,由於香港現時的營商環境不利於中小企,對賴以為生的中小型會計師行來說,情況當然也不會好。可是,現在很多年青會計師都不願自己掛牌,此消比長下,其實自己執業還是有可為的,不過就必須抱有在創業初期經營艱苦的心理準備。
2)過檔到客人的公司做會計。很多時候,中小企都喜歡找會計師行的人回來出任會計工作,好處是可以很快便上手,而且在每年的審計過程中大家已有了個大約的了解,比起從外面招聘好很多。
我自己就是細行出身,雖然我不是甚麼成功例子,但至少在我自己的會計生涯中,都遇過不少好機會。除了我以外,和我其他差不多背景的同學也不錯,有幾位(至少5位)都是有賴於在細行工作時儲了一批客人,而他們都已經擁有自己的會計師行。
路是靠人行出來,問題是看你自己願不願意去行去試。香港地,沒有死路一條的。
&&&&&&&&
Labels:
會計界的人和事
2011年6月16日星期四
是道歉還是做Show?
每逢颱風吹襲香港,總有些人喜歡到到海邊看大浪,甚至有些不怕死的,會到沙灘沖衝浪去。我很討厭這些人的行徑,因為太自私了。
說他們自私,除了因為他們沒有顧及親人的擔憂外,最可惡的是他們的行為會危害到一班搜救人員的性命。10號風球去滑浪,去與不去他們可以選擇。可是,當他們發生意外時,搜救人員包括消防員、警察和飛行服務隊成員,就在不得不去進行搜救了。
雖然昨天香港並沒有受到颱風吹襲,但類似的事情卻發生,最後還損了一條性命。詳情相信大家昨晚或今早已知道,在此就不再累贅了。不過,有件事情實在不吐不快,就是關於那位那位聲稱「要跳橋」但死不去的雞苗司機(其實他有沒有企圖去跳也是疑問)。
出事以後,這位劉姓司機在眾多記者面前,兩度向死者家屬叩頭認錯,貌似十分內疚,但誠心真意嗎?我看未必。向人道歉認錯,但不是親身面對當時人或其親屬,他的誠心卻很有限了。如果要真心認錯,至少要像那位涉及09年落馬洲6死車禍的司機般,在法庭外親身向死者家屬下跪認錯,並當眾受盡家屬指罵。
不敢面對當時人的親屬,這叫道歉嗎?別做Show了,好嗎!
--------
說他們自私,除了因為他們沒有顧及親人的擔憂外,最可惡的是他們的行為會危害到一班搜救人員的性命。10號風球去滑浪,去與不去他們可以選擇。可是,當他們發生意外時,搜救人員包括消防員、警察和飛行服務隊成員,就在不得不去進行搜救了。
雖然昨天香港並沒有受到颱風吹襲,但類似的事情卻發生,最後還損了一條性命。詳情相信大家昨晚或今早已知道,在此就不再累贅了。不過,有件事情實在不吐不快,就是關於那位那位聲稱「要跳橋」但死不去的雞苗司機(其實他有沒有企圖去跳也是疑問)。
出事以後,這位劉姓司機在眾多記者面前,兩度向死者家屬叩頭認錯,貌似十分內疚,但誠心真意嗎?我看未必。向人道歉認錯,但不是親身面對當時人或其親屬,他的誠心卻很有限了。如果要真心認錯,至少要像那位涉及09年落馬洲6死車禍的司機般,在法庭外親身向死者家屬下跪認錯,並當眾受盡家屬指罵。
不敢面對當時人的親屬,這叫道歉嗎?別做Show了,好嗎!
--------
Labels:
時事、政治、經濟
2011年6月14日星期二
收緊樓按只令中產更慘
為了遏止熾熱的樓市,金管局於上星期推出新措施去收緊按揭成數,如果買家沒有本地收入,按揭成數相應再調低至少一成。
不知道金管局怎樣想,但我認為新措施對內地買家影響有限,但對一批正等待樓市稍為回落而去換樓的香港中產來說,其影響則很大。
其實本地銀行對內地買家的按揭審批一向對得嚴謹,從相熟的地產經紀朋友口中得知,需要向本地銀行申請按揭的內地買家為數不多,大部份買家都是一次過付款的。
對香港中產的而言,他們換樓的目標通常是三房以上的大單位,而這類在市區的單位動輒也要六七百萬,而新措施中,七百萬至一千萬元的自住物業,按揭成數調低至最高六成,貸款上限不超過五百萬元。加上按揭保險計畫下的住宅物業價格上限,將由六百八十萬元調低至六百萬元。即是說,如果不希望受新措施影響,換樓目標不可以高於六百萬。倘若超過此數,買家就必須有充足的資金去支付三至四成首期。
除了金管局的新措施外,政府也會主動推出多幅土地拍賣,樓價會不會因此而回落,我們拭目以待。
--------
相關新聞:
金管收緊按揭 退樓市高燒
http://www.blogger.com/post-create.g?blogID=4425878502991016229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本港樓價屢超歷史高位,港府亦加大力度收緊樓按。金管局再出五招,包括將一千萬元的豪宅按揭成數上限收緊至五成,並首次針對非本地收入的借款人,下調至少一成的按揭成數。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新措施將保障銀行在樓市逆轉時免受衝擊。
財經組記者:李芳芳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指出,雖然今年三、四月樓市稍為淡靜,但近期賣地高價成交後,樓市又再升溫,銀行風險上升遠超九七年的水平,向銀行發出收緊按揭指引,將保障銀行在樓市逆轉時免受衝擊,這是○九年十月以來第四次推出逆周期監管措施。
新收緊樓按措施中,由原來的一千二百萬元以上的豪宅物業,按揭成數最高五成,收窄至一千萬元以上;七百萬至一千萬元的自住物業,按揭成數調低至最高六成,貸款上限不超過五百萬元;七百萬以下樓宇最多可借七成,貸款上限為四百二十萬元(詳見表)。
外來者借貸相應減10%
值得注意的是,金管局首次採取措施,針對主要收入並非來自香港的借貸人,不論物業類別和價值,按揭成數相應再下調至少一成。若貸款人能證明與本港有緊密聯繫,包括受聘於本地公司而被派往外地工作,或直系親屬在港定居,銀行則可酌情處理。因應炒家或海外人士慣常使用的資產淨值為依據的貸款申請,按揭成數上限由原來的五成降至四成。新措施即時生效,而昨日之前已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的申請,則不受影響。
按揭證券公司同時宣布,按揭保險計畫下的住宅物業價格上限,將由六百八十萬元調低至六百萬元。七成按揭以上的貸款部分,獲得按揭保險保障之貸款,最高貸款額上限將由六百一十二萬港元調低至五百四十萬港元。六成按揭以上的貸款部分,獲得按揭保險保障之貸款,最高貸款額上限則由六百萬港元調低至五百萬港元,更特別指出,按保計畫不接受非本地收入人士申請。
收緊非本地收入貸款人的按揭成數,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承認,內地炒家是其中一類,但主要原因是難以追查該類借款人外地的收入和負債水平,一旦出現逾期還款,銀行亦較難追回欠款,強調並非針對內地買家。
按保下調樓價上限
至於類似於內地第二、第三套房的樓按政策,金管局則無作出硬性規定,阮國恒表示,對多於一項未償還按揭貸款或工商物業的按揭貸款,銀行可以彈性考慮在新措施底下,再調低按揭成數或要求借款人存入一筆供款作定期存款。阮國恒指出,今年首季按揭貸款的比重上升,至三月底,住宅物業按揭貸款的餘額佔在本港使用貸款的三成二,所有物業按揭貸款餘額則達五成二。以資產淨值作依據的新批貸款中,按價值計,○九年首次出招前的比重為百分之五至六,去年底已上升至約一成,並可見涉及的主要是大銀碼貸款。
&&&&&&&&
不知道金管局怎樣想,但我認為新措施對內地買家影響有限,但對一批正等待樓市稍為回落而去換樓的香港中產來說,其影響則很大。
其實本地銀行對內地買家的按揭審批一向對得嚴謹,從相熟的地產經紀朋友口中得知,需要向本地銀行申請按揭的內地買家為數不多,大部份買家都是一次過付款的。
對香港中產的而言,他們換樓的目標通常是三房以上的大單位,而這類在市區的單位動輒也要六七百萬,而新措施中,七百萬至一千萬元的自住物業,按揭成數調低至最高六成,貸款上限不超過五百萬元。加上按揭保險計畫下的住宅物業價格上限,將由六百八十萬元調低至六百萬元。即是說,如果不希望受新措施影響,換樓目標不可以高於六百萬。倘若超過此數,買家就必須有充足的資金去支付三至四成首期。
除了金管局的新措施外,政府也會主動推出多幅土地拍賣,樓價會不會因此而回落,我們拭目以待。
--------
相關新聞:
金管收緊按揭 退樓市高燒
http://www.blogger.com/post-create.g?blogID=4425878502991016229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本港樓價屢超歷史高位,港府亦加大力度收緊樓按。金管局再出五招,包括將一千萬元的豪宅按揭成數上限收緊至五成,並首次針對非本地收入的借款人,下調至少一成的按揭成數。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新措施將保障銀行在樓市逆轉時免受衝擊。
財經組記者:李芳芳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指出,雖然今年三、四月樓市稍為淡靜,但近期賣地高價成交後,樓市又再升溫,銀行風險上升遠超九七年的水平,向銀行發出收緊按揭指引,將保障銀行在樓市逆轉時免受衝擊,這是○九年十月以來第四次推出逆周期監管措施。
新收緊樓按措施中,由原來的一千二百萬元以上的豪宅物業,按揭成數最高五成,收窄至一千萬元以上;七百萬至一千萬元的自住物業,按揭成數調低至最高六成,貸款上限不超過五百萬元;七百萬以下樓宇最多可借七成,貸款上限為四百二十萬元(詳見表)。
外來者借貸相應減10%
值得注意的是,金管局首次採取措施,針對主要收入並非來自香港的借貸人,不論物業類別和價值,按揭成數相應再下調至少一成。若貸款人能證明與本港有緊密聯繫,包括受聘於本地公司而被派往外地工作,或直系親屬在港定居,銀行則可酌情處理。因應炒家或海外人士慣常使用的資產淨值為依據的貸款申請,按揭成數上限由原來的五成降至四成。新措施即時生效,而昨日之前已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的申請,則不受影響。
按揭證券公司同時宣布,按揭保險計畫下的住宅物業價格上限,將由六百八十萬元調低至六百萬元。七成按揭以上的貸款部分,獲得按揭保險保障之貸款,最高貸款額上限將由六百一十二萬港元調低至五百四十萬港元。六成按揭以上的貸款部分,獲得按揭保險保障之貸款,最高貸款額上限則由六百萬港元調低至五百萬港元,更特別指出,按保計畫不接受非本地收入人士申請。
收緊非本地收入貸款人的按揭成數,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承認,內地炒家是其中一類,但主要原因是難以追查該類借款人外地的收入和負債水平,一旦出現逾期還款,銀行亦較難追回欠款,強調並非針對內地買家。
按保下調樓價上限
至於類似於內地第二、第三套房的樓按政策,金管局則無作出硬性規定,阮國恒表示,對多於一項未償還按揭貸款或工商物業的按揭貸款,銀行可以彈性考慮在新措施底下,再調低按揭成數或要求借款人存入一筆供款作定期存款。阮國恒指出,今年首季按揭貸款的比重上升,至三月底,住宅物業按揭貸款的餘額佔在本港使用貸款的三成二,所有物業按揭貸款餘額則達五成二。以資產淨值作依據的新批貸款中,按價值計,○九年首次出招前的比重為百分之五至六,去年底已上升至約一成,並可見涉及的主要是大銀碼貸款。
&&&&&&&&
Labels:
時事、政治、經濟
2011年6月10日星期五
誰殺死了會計師?
這篇文章於今天(11年6月10日)在《信報》年青有計的專欄內刊登。這個標題所提及的「會計師」,除了下述的那位同工外,其實也指香港整個中小型會計師行業。相比起十幾年前,現今會計師要在香港執業實在艱難。
--------
誰殺死了會計師?(作者:Bittermelon)
早前有一位年青會計師,因自己開設的事務所的生意不理想,在壓力下一時看不開而輕生。聞悉這宗新聞後,有個問題不停地纏繞著我:究竟是誰殺死了會計師?抵受不住壓力,思想走入了死胡同,這位同工固然要負上最大的責任。然而,香港的營商環境對于中小企來說愈來愈差的事實,縱然說不上是元兇,幫兇之名卻怎也逃不了。
大家可能認為,近期的經濟和就業數據均顯示,香港整體經濟欣欣向榮,失業率又維持在低水平,為甚麼筆者說營商環境愈來愈差呢?沒錯,香港近期的經濟是相當不錯,在外來資金的帶動下,零售、地產、金融、旅遊等一片好景。可是,最終能受惠的都只是那些與地產和金融有關的大財團和大企業,普通的中小企要分一杯羹談可容易。
中小型會計師行經營艱難
香港商舖和寫字樓的租金冠絕全球,物價高企,通脹飛升,加上剛推出的最低工資法例,對很多苟延殘存的中小企來說已經是百上加斤。再加上未來息口有機會攀升,這將成為她們的催命符。中小企經營日見艱難,對賴以為生的中小型會計師行來說,情況當然也好不到那裡去。
近年來寫字樓租金和審計員的工資不斷上升,中小型會計師行的成本其實已經很重。加上以中小企為主的客戶在經營上也不容易,希望藉著加一點點審計費去幫補一下沉重的開支,這個想法可以說是死路一條。除了客戶自身也未必能負擔得起審計費的加幅外,同行的低價競爭也令會計師行不敢加價。筆者就曾經聽說過,有同行以三千元的「超荀價」作招徠,為客戶做年度審計。
另外,審計標準和相關的要求愈來愈嚴格也令會計師行的成本大增。就以剛生效不久的《香港審計準則第六百號》(HKSA 600)的最新修訂版為例,如果客戶擁有子公司的話,核數師就必須完成一系列煩瑣的審核程序和填寫臃長的工作底稿。在一個由會計師公會所舉辦關於上述準則的工作坊上,主講者就開玩笑地問參與者,是否要考慮「炒掉」那些擁有子公司的客戶,以省卻符合新標準所帶來的麻煩。
年青會計師不願意執業
受惠於經濟好景,香港各大財團和大機構都賺個滿堂紅,大型會計師行的生意也自然滔滔不絕。為了應付業務的需求,近期大行都紛紛以高薪招聘新人和留著現有的員工。付不起高薪的中小型會計師行就不得不面對人手長期短絀的問題。有些會計師行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一下,,唯有招請多幾位資歷較淺甚至沒有經驗的審計員回來,讓他們負責一些簡單的審計程序和文書工作,自己則親身上陣,每周七天,每天十幾小時做過不停。
中小型會計師前途似「咁」,這就正好解釋為何在這近十年期間,會計師人數以倍數上升,但執業會計師人數的升幅卻很少。翻查公會2000年和2010年的年報,獲得香港專業會計師資格的人數由十年前只有一萬七千多人,大幅彪升至現時的三萬多人,升幅高達七成二。相反,執業會計師人數十年前約有二千九百人,十年後的今天也只有約三千七百人,升幅不到三成。換句話說,十年間約有一萬三千人成為會計師,但當中卻只有八百人申請成為執業會計師。
現今營商環境有利大企業卻不利小企業,大氣候如此,其實公會以至業界能做的不多。在可見的將來,不難看到大型會計師行會日益壯大,而中小型會計師行則會日漸息微,最後要靠併購才能繼續生存。和其他行業一樣命運,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愈來愈多會計師不得不為大企業和大財團打工,有能力自立門戶的將會變成鳳毛麟角。在社會角度而言,這是浪費和錯配,花了那麼多資源去訓練和培育會計師,但最後大部份人卻無可選擇地只能為大企業打工,任由大財團支配我們的經濟,這是我們樂見的嗎?
YAA文章連結:http://hkyaa.blogspot.com/
&&&&&&&&
--------
誰殺死了會計師?(作者:Bittermelon)
早前有一位年青會計師,因自己開設的事務所的生意不理想,在壓力下一時看不開而輕生。聞悉這宗新聞後,有個問題不停地纏繞著我:究竟是誰殺死了會計師?抵受不住壓力,思想走入了死胡同,這位同工固然要負上最大的責任。然而,香港的營商環境對于中小企來說愈來愈差的事實,縱然說不上是元兇,幫兇之名卻怎也逃不了。
大家可能認為,近期的經濟和就業數據均顯示,香港整體經濟欣欣向榮,失業率又維持在低水平,為甚麼筆者說營商環境愈來愈差呢?沒錯,香港近期的經濟是相當不錯,在外來資金的帶動下,零售、地產、金融、旅遊等一片好景。可是,最終能受惠的都只是那些與地產和金融有關的大財團和大企業,普通的中小企要分一杯羹談可容易。
中小型會計師行經營艱難
香港商舖和寫字樓的租金冠絕全球,物價高企,通脹飛升,加上剛推出的最低工資法例,對很多苟延殘存的中小企來說已經是百上加斤。再加上未來息口有機會攀升,這將成為她們的催命符。中小企經營日見艱難,對賴以為生的中小型會計師行來說,情況當然也好不到那裡去。
近年來寫字樓租金和審計員的工資不斷上升,中小型會計師行的成本其實已經很重。加上以中小企為主的客戶在經營上也不容易,希望藉著加一點點審計費去幫補一下沉重的開支,這個想法可以說是死路一條。除了客戶自身也未必能負擔得起審計費的加幅外,同行的低價競爭也令會計師行不敢加價。筆者就曾經聽說過,有同行以三千元的「超荀價」作招徠,為客戶做年度審計。
另外,審計標準和相關的要求愈來愈嚴格也令會計師行的成本大增。就以剛生效不久的《香港審計準則第六百號》(HKSA 600)的最新修訂版為例,如果客戶擁有子公司的話,核數師就必須完成一系列煩瑣的審核程序和填寫臃長的工作底稿。在一個由會計師公會所舉辦關於上述準則的工作坊上,主講者就開玩笑地問參與者,是否要考慮「炒掉」那些擁有子公司的客戶,以省卻符合新標準所帶來的麻煩。
年青會計師不願意執業
受惠於經濟好景,香港各大財團和大機構都賺個滿堂紅,大型會計師行的生意也自然滔滔不絕。為了應付業務的需求,近期大行都紛紛以高薪招聘新人和留著現有的員工。付不起高薪的中小型會計師行就不得不面對人手長期短絀的問題。有些會計師行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一下,,唯有招請多幾位資歷較淺甚至沒有經驗的審計員回來,讓他們負責一些簡單的審計程序和文書工作,自己則親身上陣,每周七天,每天十幾小時做過不停。
中小型會計師前途似「咁」,這就正好解釋為何在這近十年期間,會計師人數以倍數上升,但執業會計師人數的升幅卻很少。翻查公會2000年和2010年的年報,獲得香港專業會計師資格的人數由十年前只有一萬七千多人,大幅彪升至現時的三萬多人,升幅高達七成二。相反,執業會計師人數十年前約有二千九百人,十年後的今天也只有約三千七百人,升幅不到三成。換句話說,十年間約有一萬三千人成為會計師,但當中卻只有八百人申請成為執業會計師。
現今營商環境有利大企業卻不利小企業,大氣候如此,其實公會以至業界能做的不多。在可見的將來,不難看到大型會計師行會日益壯大,而中小型會計師行則會日漸息微,最後要靠併購才能繼續生存。和其他行業一樣命運,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愈來愈多會計師不得不為大企業和大財團打工,有能力自立門戶的將會變成鳳毛麟角。在社會角度而言,這是浪費和錯配,花了那麼多資源去訓練和培育會計師,但最後大部份人卻無可選擇地只能為大企業打工,任由大財團支配我們的經濟,這是我們樂見的嗎?
YAA文章連結:http://hkyaa.blogspot.com/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1年6月7日星期二
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ash sales)之二
上一篇《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ash sales)之一》談過,要有效控制Cash Sales,首要先需要有一個可靠的存貨記錄,這篇則談一下其他控制措施。
首先,每件貨品售出時都要開出發票做證明,貨品名稱、單價、數量、折扣、日期、發票金額、付款方式以至經手人等都應記錄在發票上。為了方便追蹤及確保開出的發票沒有遺漏,每張發票應有一個序號。如果有留意一些服裝店的付款流程時,大家可能會發現店員會在信用卡簽賬單上抄上一個編號,這個編號其實是發票序號,方便他們在關店時埋數。而某幾家大型服裝連鎖店,更利用POS(Point-of-sale)系統將發票和信用卡簽賬單二合為一,減省付款程序和時間。
服裝店的現金銷售,其收款方法主要是現鈔和信用卡。先說前者,店舖要有一個可靠的地方存放現鈔,最通常的收銀機。如果每天現鈔的數量很多的話,店舖應有一個規定,當收銀機的現鈔到了一定數量後就要轉送到店內的保管箱。另外,店舖也應有個規定,何時將現鈔存入銀行,而大型連鎖店更會找保安公司,負責每天到個店舖收集現鈔。還有,店舖不應存放太多現鈔過夜,但也要預留一些作為第二天找續之用。
在每天關門後,店舖應核對當天的銷售記錄、現鈔和信用卡簽賬單。如果發現不一致就需要立即跟進並找出原因。
為了減省現鈔的處理及其風險,很多企業鼓勵客戶使用電子貨幣或信用卡付款。雖然信用卡的手續費並不便宜,但為了減省行政上的麻煩,很多企業也樂於採用。
有些連鎖店為了減低員工偷竊現金的機會,加上保安上的需要,會在店內的收銀處附近安裝攝像頭。在減低員工偷竊來說,其實這個做法姿態大於實際,因為正常來說不會有人去翻看全部錄像,但正是因為這個攝像頭的存在,對店舖員工在心理上做成震懾的效果,想偷也不敢。
有網友在討論區說,為了減低員工故意調高售價,並將差額據為己有,有些企業(相信是外地)會在收銀機旁貼上告示,鼓勵顧客舉報售出了貨品後不開具發票的員工,成功舉報的還會有奬金。另外,要避免員工故意調高售價,每件貨品貼上公司的指定價錢標籤,再配合POS系統也有幫助。例如標籤印有Bar code,收銀員必需通過系統的Bar code reader掃瞄標籤,才可以開出發票。而且在香港的情況,大多數顧客都會要求發票。
最後一點想提一下的,是關於貨品的安全問題。特別是那些售賣名貴時裝或高價商品的,需要留意是否有店員將店舖的正貨被換了次貨或假貨,又或者被店員偷用。因為一旦被客戶發現而投訴,對公司的聲譽會有很大的影響。
上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ash sales)之一
&&&&&&&&
首先,每件貨品售出時都要開出發票做證明,貨品名稱、單價、數量、折扣、日期、發票金額、付款方式以至經手人等都應記錄在發票上。為了方便追蹤及確保開出的發票沒有遺漏,每張發票應有一個序號。如果有留意一些服裝店的付款流程時,大家可能會發現店員會在信用卡簽賬單上抄上一個編號,這個編號其實是發票序號,方便他們在關店時埋數。而某幾家大型服裝連鎖店,更利用POS(Point-of-sale)系統將發票和信用卡簽賬單二合為一,減省付款程序和時間。
服裝店的現金銷售,其收款方法主要是現鈔和信用卡。先說前者,店舖要有一個可靠的地方存放現鈔,最通常的收銀機。如果每天現鈔的數量很多的話,店舖應有一個規定,當收銀機的現鈔到了一定數量後就要轉送到店內的保管箱。另外,店舖也應有個規定,何時將現鈔存入銀行,而大型連鎖店更會找保安公司,負責每天到個店舖收集現鈔。還有,店舖不應存放太多現鈔過夜,但也要預留一些作為第二天找續之用。
在每天關門後,店舖應核對當天的銷售記錄、現鈔和信用卡簽賬單。如果發現不一致就需要立即跟進並找出原因。
為了減省現鈔的處理及其風險,很多企業鼓勵客戶使用電子貨幣或信用卡付款。雖然信用卡的手續費並不便宜,但為了減省行政上的麻煩,很多企業也樂於採用。
有些連鎖店為了減低員工偷竊現金的機會,加上保安上的需要,會在店內的收銀處附近安裝攝像頭。在減低員工偷竊來說,其實這個做法姿態大於實際,因為正常來說不會有人去翻看全部錄像,但正是因為這個攝像頭的存在,對店舖員工在心理上做成震懾的效果,想偷也不敢。
有網友在討論區說,為了減低員工故意調高售價,並將差額據為己有,有些企業(相信是外地)會在收銀機旁貼上告示,鼓勵顧客舉報售出了貨品後不開具發票的員工,成功舉報的還會有奬金。另外,要避免員工故意調高售價,每件貨品貼上公司的指定價錢標籤,再配合POS系統也有幫助。例如標籤印有Bar code,收銀員必需通過系統的Bar code reader掃瞄標籤,才可以開出發票。而且在香港的情況,大多數顧客都會要求發票。
最後一點想提一下的,是關於貨品的安全問題。特別是那些售賣名貴時裝或高價商品的,需要留意是否有店員將店舖的正貨被換了次貨或假貨,又或者被店員偷用。因為一旦被客戶發現而投訴,對公司的聲譽會有很大的影響。
上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ash sales)之一
&&&&&&&&
Labels:
內審實戰經驗
2011年5月30日星期一
《可憐天下父母心》真人版
最近公司正在招聘一個文員職位,部門經理從云云的申請中揀選了幾位申請人之後,便交由HR同事逐一致電,安排面試日期和時間。HR同事本來以為致電約見不會有甚麼大事會發生,誰不知一個集感人、同情、搖頭和嘆息於一身的故事,就由一次通電開始。
HR同事在致電頭幾名申請人時都順順利利,相安無事。直至到了申請人XXX。HR同事按照XXX的CV上所提供的手機號碼撥電話,接通以後,循例詢問對方是否XXX以確定沒有打錯。當對方說自己就是XXX後,HR同事隨即表示我們公司收到了他的申請,並詢問他何時能來面試。
XXX聽完以後,就只抛下一句“我冇時間喎”便掛線。HR同事呆在當場,好幾秒才反應過來,並即時向我們訴苦,說現下的年輕人不知攪甚麼的,去申請職位但又沒時間見工,究竟想點?HR同事唯有繼續致電給其餘的申請人,並在後補名單內找另一申請人補上。本以為故事就此結束,豈料怪事在翌日早上發生。
一位太太致電HR同事,問她是否昨天曾致電約見面試。HR同事聽了後一頭霧水,因為昨天約見的申請人全是年輕人,當中沒有一位的聲線是如此師奶的,HR同事進一步問她所為何事,連番詢問後才知道,原來這位太太是XXX的母親,他CV中的手機號碼原來是母親的,翌日母親從來電記錄中看見這個屬於HR同事的陌生號碼,於是來電問她的兒子是否有工見。
HR同事也算有耐性,攪清楚以後,就將XXX昨日的回覆告訴這位母親,並說“佢話冇時間見工喎”。太太聽到後連番說她的兒子其實不是這個意思,只是兒子聽不清楚,所以胡亂答覆,並說兒子其實隨時都可以見工,著HR同事再安排。HR同事說太遲了,因為已經找了後補,而且部門經理時間有限,不能抽出時間多見一人。在這位太太的苦苦哀求下,HR同事答應為她問一問部門經理,可否通融。
部門經理聽了以後不答應,因為他認為無謂浪費大家的時間,他的原因有三。首先,他認為很大機會是母親為兒子打求職申請的,兒子根本不打算申請這份工作。再者,要求別人給機會,至少應該由XXX親自致電,而不應由母親代勞。最後,部門經理也擔心這位母親會陪同兒子前來面試,到時必定會很麻煩和尷尬。
其實兒子沒有錯,既然他不想申請這份工,硬要他來見甚至去做也不會有甚麼好結果。母親也沒有錯,為兒子的前途操心,勞心又勞力,傍人如我者也動容,不過錯用其方法罷了。
&&&&&&&&
HR同事在致電頭幾名申請人時都順順利利,相安無事。直至到了申請人XXX。HR同事按照XXX的CV上所提供的手機號碼撥電話,接通以後,循例詢問對方是否XXX以確定沒有打錯。當對方說自己就是XXX後,HR同事隨即表示我們公司收到了他的申請,並詢問他何時能來面試。
XXX聽完以後,就只抛下一句“我冇時間喎”便掛線。HR同事呆在當場,好幾秒才反應過來,並即時向我們訴苦,說現下的年輕人不知攪甚麼的,去申請職位但又沒時間見工,究竟想點?HR同事唯有繼續致電給其餘的申請人,並在後補名單內找另一申請人補上。本以為故事就此結束,豈料怪事在翌日早上發生。
一位太太致電HR同事,問她是否昨天曾致電約見面試。HR同事聽了後一頭霧水,因為昨天約見的申請人全是年輕人,當中沒有一位的聲線是如此師奶的,HR同事進一步問她所為何事,連番詢問後才知道,原來這位太太是XXX的母親,他CV中的手機號碼原來是母親的,翌日母親從來電記錄中看見這個屬於HR同事的陌生號碼,於是來電問她的兒子是否有工見。
HR同事也算有耐性,攪清楚以後,就將XXX昨日的回覆告訴這位母親,並說“佢話冇時間見工喎”。太太聽到後連番說她的兒子其實不是這個意思,只是兒子聽不清楚,所以胡亂答覆,並說兒子其實隨時都可以見工,著HR同事再安排。HR同事說太遲了,因為已經找了後補,而且部門經理時間有限,不能抽出時間多見一人。在這位太太的苦苦哀求下,HR同事答應為她問一問部門經理,可否通融。
部門經理聽了以後不答應,因為他認為無謂浪費大家的時間,他的原因有三。首先,他認為很大機會是母親為兒子打求職申請的,兒子根本不打算申請這份工作。再者,要求別人給機會,至少應該由XXX親自致電,而不應由母親代勞。最後,部門經理也擔心這位母親會陪同兒子前來面試,到時必定會很麻煩和尷尬。
其實兒子沒有錯,既然他不想申請這份工,硬要他來見甚至去做也不會有甚麼好結果。母親也沒有錯,為兒子的前途操心,勞心又勞力,傍人如我者也動容,不過錯用其方法罷了。
&&&&&&&&
Labels:
有感而發
2011年5月25日星期三
請孫明揚局長下台
孫明揚局長,長篇大論的道理就不需要在這裡累贅了,您的作態已說明一切,連最基本的以身作則也辦不到,而且還無視屋宇署發出的通知,您叫如何市民信服?
倘若您還有一點點羞恥心的話,就請您下台吧。
--------
相關新聞:
孫公州官放火 5年拒拆僭建 嚴打僭建最高級官員 議員促全體申報
(明報)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05:10
【明報專訊】高官僭建風波愈揭愈大,問責局長孫明揚 被揭發5年前擔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 長期間,身為打擊僭建物的最高級官員,自己在跑馬地的寓所卻有僭建物,並被下屬的屋宇署發出「警告通知」要求他拆掉僭建,但孫明揚5年來都沒有拆除,屋宇署亦僅是「釘契」了事,沒採取進一步行動。有立法會議員質疑孫明揚知法犯法、誠信有問題,要求他公開道歉甚至考慮辭職(見另稿)。
承諾今日動工拆卸
立法會議員李永達 認為,接連有高官涉僭建醜聞,特首應要求全體問責官員及首長級公務員,主動申報寓所是否有僭建物,以示誠信。政府消息人士則透露,政府內部討論過僭建問題,認為官員和議員有僭建時應負上個人責任及作出決定。但至於官員應否申報僭建,消息人士稱問責制 官員守則沒有這個要求,而且這是私人事,他們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現任教育局長的孫明揚昨午召開記者會時未就事件道歉,但承認自己「不夠敏感……未有以身作則……做得不夠好」,故已聯絡註冊承建商,今日起動工拆掉僭建,以遵守屋宇署4月起實施的處理僭建物(更嚴厲)新政策。
孫未道歉 認「不夠敏感」
對於屋宇署2006年4月已發警告通知要求兩個月內拆掉僭建,但孫明揚當年作為屋宇署上司卻一直拒拆,是否知法犯法及須辭職,孫明揚回應﹕「我應該敏感些……應該主動些及更早處理問題,尤其是我曾經作為房屋及規劃地政局長」。孫明揚強調,僭建物是他在1994年買樓之前已經存在,但由於兩僭建房太小,僅數十平方呎,他買樓未察覺有僭建,其後他把兩僭建房用作放雜物及洗衣機。
稱買樓時已在 太小未察覺
屋宇署昨承認2005年9月曾接到僭建投訴,但06年只向孫明揚發出「警告通知」而不是發出更嚴厲的清拆令(見另稿),是因為孫氏寓所地下庭園的僭建物結構無即時危險,亦不妨礙走火,按當年政策不用即時取締。但鑑於今年4月屋宇署已擴大即時取締的僭建物涵蓋範圍,屋宇署會再派員巡視孫明揚寓所,以決定是否需要改發清拆令。
高官僭建風波,是源於本月18日本 報及同業揭發環境局副局長潘潔在大埔 沙欄小築的寓所,天台有僭建物兼露台被非法密封,潘潔昨回應指清拆僭建工程「已經展開,並會根據條例進行」。但昨再有傳媒揭發,孫明揚位於跑馬地箕璉坊菽園新臺D座地下的寓所,亦有僭建物,並已於2006年6月被屋宇署釘契。
記者現場所見,兩僭建物都是突出外牆的數十平方呎僭建小房間,其中面向E座的僭建房有窗戶,外牆並有人加裝了一個洗手盆,疑是為方便取水打理庭園植物,而在孫單位及E座之間,有一幅大閘,疑同屬僭建,但未知是誰興建。至於另一幅面向C座的外牆僭建房間,亦有鐵門,僭建物上並裝有冷氣機。
來源: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524/4/ohmc.html
&&&&&&&&
倘若您還有一點點羞恥心的話,就請您下台吧。
--------
相關新聞:
孫公州官放火 5年拒拆僭建 嚴打僭建最高級官員 議員促全體申報
(明報)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05:10
【明報專訊】高官僭建風波愈揭愈大,問責局長孫明揚 被揭發5年前擔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 長期間,身為打擊僭建物的最高級官員,自己在跑馬地的寓所卻有僭建物,並被下屬的屋宇署發出「警告通知」要求他拆掉僭建,但孫明揚5年來都沒有拆除,屋宇署亦僅是「釘契」了事,沒採取進一步行動。有立法會議員質疑孫明揚知法犯法、誠信有問題,要求他公開道歉甚至考慮辭職(見另稿)。
承諾今日動工拆卸
立法會議員李永達 認為,接連有高官涉僭建醜聞,特首應要求全體問責官員及首長級公務員,主動申報寓所是否有僭建物,以示誠信。政府消息人士則透露,政府內部討論過僭建問題,認為官員和議員有僭建時應負上個人責任及作出決定。但至於官員應否申報僭建,消息人士稱問責制 官員守則沒有這個要求,而且這是私人事,他們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現任教育局長的孫明揚昨午召開記者會時未就事件道歉,但承認自己「不夠敏感……未有以身作則……做得不夠好」,故已聯絡註冊承建商,今日起動工拆掉僭建,以遵守屋宇署4月起實施的處理僭建物(更嚴厲)新政策。
孫未道歉 認「不夠敏感」
對於屋宇署2006年4月已發警告通知要求兩個月內拆掉僭建,但孫明揚當年作為屋宇署上司卻一直拒拆,是否知法犯法及須辭職,孫明揚回應﹕「我應該敏感些……應該主動些及更早處理問題,尤其是我曾經作為房屋及規劃地政局長」。孫明揚強調,僭建物是他在1994年買樓之前已經存在,但由於兩僭建房太小,僅數十平方呎,他買樓未察覺有僭建,其後他把兩僭建房用作放雜物及洗衣機。
稱買樓時已在 太小未察覺
屋宇署昨承認2005年9月曾接到僭建投訴,但06年只向孫明揚發出「警告通知」而不是發出更嚴厲的清拆令(見另稿),是因為孫氏寓所地下庭園的僭建物結構無即時危險,亦不妨礙走火,按當年政策不用即時取締。但鑑於今年4月屋宇署已擴大即時取締的僭建物涵蓋範圍,屋宇署會再派員巡視孫明揚寓所,以決定是否需要改發清拆令。
高官僭建風波,是源於本月18日本 報及同業揭發環境局副局長潘潔在大埔 沙欄小築的寓所,天台有僭建物兼露台被非法密封,潘潔昨回應指清拆僭建工程「已經展開,並會根據條例進行」。但昨再有傳媒揭發,孫明揚位於跑馬地箕璉坊菽園新臺D座地下的寓所,亦有僭建物,並已於2006年6月被屋宇署釘契。
記者現場所見,兩僭建物都是突出外牆的數十平方呎僭建小房間,其中面向E座的僭建房有窗戶,外牆並有人加裝了一個洗手盆,疑是為方便取水打理庭園植物,而在孫單位及E座之間,有一幅大閘,疑同屬僭建,但未知是誰興建。至於另一幅面向C座的外牆僭建房間,亦有鐵門,僭建物上並裝有冷氣機。
來源: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524/4/ohmc.html
&&&&&&&&
Labels:
時事、政治、經濟
2011年5月19日星期四
2011年5月16日星期一
同人唔同命 同遮唔同柄
早前在《人何時才會醒悟? 》中提及過,因某政黨投訴的關係,康文署竟然將位於上水的九十幾棵木棉樹,連花帶子通通斬光。
近日行經某私人屋苑附近的天橋,發現有很多途人駐足在橋上拍攝甚麼的。好奇地過去看一下,原來天橋旁邊有兩棵長滿了棉絮的木棉樹,由於天橋有兩層樓左右高,途人可以近距離觀賞到棉絮。
看見後不禁會問,為甚麼同是木棉樹,生長在公眾地方的要被斬至光禿禿,生長在私人屋苑的卻可以受到尊重和保護?廣東有句俗語完完全全可以將這個情況描述,就是「同人唔同命 同唔遮同柄」。
另外,不知道廣東話「遮」是否是「傘」的正寫,在網上查了一下,大部份人都用「遮」,而且「梁蘇記遮廠」也是用「遮」字,所以估計應該不會錯吧?。
&&&&&&&&
近日行經某私人屋苑附近的天橋,發現有很多途人駐足在橋上拍攝甚麼的。好奇地過去看一下,原來天橋旁邊有兩棵長滿了棉絮的木棉樹,由於天橋有兩層樓左右高,途人可以近距離觀賞到棉絮。
看見後不禁會問,為甚麼同是木棉樹,生長在公眾地方的要被斬至光禿禿,生長在私人屋苑的卻可以受到尊重和保護?廣東有句俗語完完全全可以將這個情況描述,就是「同人唔同命 同唔遮同柄」。
另外,不知道廣東話「遮」是否是「傘」的正寫,在網上查了一下,大部份人都用「遮」,而且「梁蘇記遮廠」也是用「遮」字,所以估計應該不會錯吧?。
&&&&&&&&
2011年5月12日星期四
好的壞的也要學
很多時候,我們在工作上都渴望學到好的東西,例如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除了可以借鑑別人的成功外,最重要的是自己不需要再花時間去探索去嘗試,撿現成的便宜。不過,最佳實務未必適合所有企業,就算是同一個行業,所用的方法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切忌硬將最佳實務照抄來用。
另外,有人說自己的公司亂七八糟沒甚麼好東西學,其實不然。學習別人的失敗也得重要,因為透過學習失敗,我們可以免除自己重蹈別人的覆轍,有時比學習別人的成功更為重要。
曾閱讀過二月河的小說《康熙大帝》,內提及過周培公要做一名「善敗」將軍(不知道只是小說情節還是真有其事)。意思就是要從失敗中學習。其實只要虛心一點,把眼界放開一點,甚麼都是學習對象。好的壞的也去學(當然壞事不要去做),兼收並蓄,這就是我的經驗。
&&&&&&&&
另外,有人說自己的公司亂七八糟沒甚麼好東西學,其實不然。學習別人的失敗也得重要,因為透過學習失敗,我們可以免除自己重蹈別人的覆轍,有時比學習別人的成功更為重要。
曾閱讀過二月河的小說《康熙大帝》,內提及過周培公要做一名「善敗」將軍(不知道只是小說情節還是真有其事)。意思就是要從失敗中學習。其實只要虛心一點,把眼界放開一點,甚麼都是學習對象。好的壞的也去學(當然壞事不要去做),兼收並蓄,這就是我的經驗。
&&&&&&&&
Labels:
經驗分享
2011年5月9日星期一
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ash sales)之一
上幾篇談過了Credit Sales,接下來則談一下進行Cash Sales營運審計時需要看的地方。
在第一篇《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前言)》中提及過,Cash Sales的最大風險是其安全性,因為錢並無「識認」(當然你可以說鈔票有號碼),而且流通性強。當談及現金安全時,很多人認為是指實物上的保護措施(Physical Controls),但我則認為首先要做的,是現金銷售記錄是否能做到準確,及時和可靠。舉個簡單例子,仲使我們將收到的現金放置在既安全又穩固的夾萬中,但如果在收取時,部份現金已遭人「落格」,夾萬就不能保障所有現金的安全了。所以,現金銷售記錄是控制的關鍵。
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有效記錄所有現金銷售,例如小型茶餐廳,他們不可能像售賣貨品的店舖一樣,憑售出貨物的數量和定期的貨物盤點來確保銷售記錄準確。不能有效記錄銷售的話,現金收入是否齊全就不能保證。所以,小店在這方面最有效的控制,就是由老闆或者老闆信靠的人出任收銀員。當然,在小店而言是有效,但規模較大的企業,除非老闆是孫吾空托世懂得分身術,否則還是需要回到現實,借助流程和內部架構來控制。由於銷售涉及的行業各式各樣,每個行業所用的方法都不同,為免文章寫得太虛,我嘗試以服裝店來做例子。
要有效記錄服裝店的銷售,首先就要有一個健全的貨物存量及出入記錄。除非是十蚊店,每件貨品的價錢都是劃一,否則貨物存量和出入必需要按每件貨品及其種類來記錄。例如A款裇衫存貨1件,今天來貨10件,賣出9件,最後的結存是2件;B款褲子存貨8件,今天來貨10件,賣出15件,結存是3件,如此類推。
為確保記錄準確,最理想當然是負責編制記錄的人不會同時也負責存貨和收錢,但實際在服裝店的執行上,這要求相當困難,而且未必符合成本效益,所以有些企業是採用集體負責制,即以整家服裝店做單位來問責,店員具體的職責由他們自己安排,總之有缺貨缺錢的情況發生就由他們一起問責。除此以外,定期為貨品做盤點也是必要的,從實物盤點中可以核實存貨記錄是否準確。
有了可靠的存貨記錄後,接下來的各項控制措施就能有效運作了,下篇再談。
上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四
下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ash sales)之二
&&&&&&&&
在第一篇《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前言)》中提及過,Cash Sales的最大風險是其安全性,因為錢並無「識認」(當然你可以說鈔票有號碼),而且流通性強。當談及現金安全時,很多人認為是指實物上的保護措施(Physical Controls),但我則認為首先要做的,是現金銷售記錄是否能做到準確,及時和可靠。舉個簡單例子,仲使我們將收到的現金放置在既安全又穩固的夾萬中,但如果在收取時,部份現金已遭人「落格」,夾萬就不能保障所有現金的安全了。所以,現金銷售記錄是控制的關鍵。
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有效記錄所有現金銷售,例如小型茶餐廳,他們不可能像售賣貨品的店舖一樣,憑售出貨物的數量和定期的貨物盤點來確保銷售記錄準確。不能有效記錄銷售的話,現金收入是否齊全就不能保證。所以,小店在這方面最有效的控制,就是由老闆或者老闆信靠的人出任收銀員。當然,在小店而言是有效,但規模較大的企業,除非老闆是孫吾空托世懂得分身術,否則還是需要回到現實,借助流程和內部架構來控制。由於銷售涉及的行業各式各樣,每個行業所用的方法都不同,為免文章寫得太虛,我嘗試以服裝店來做例子。
要有效記錄服裝店的銷售,首先就要有一個健全的貨物存量及出入記錄。除非是十蚊店,每件貨品的價錢都是劃一,否則貨物存量和出入必需要按每件貨品及其種類來記錄。例如A款裇衫存貨1件,今天來貨10件,賣出9件,最後的結存是2件;B款褲子存貨8件,今天來貨10件,賣出15件,結存是3件,如此類推。
為確保記錄準確,最理想當然是負責編制記錄的人不會同時也負責存貨和收錢,但實際在服裝店的執行上,這要求相當困難,而且未必符合成本效益,所以有些企業是採用集體負責制,即以整家服裝店做單位來問責,店員具體的職責由他們自己安排,總之有缺貨缺錢的情況發生就由他們一起問責。除此以外,定期為貨品做盤點也是必要的,從實物盤點中可以核實存貨記錄是否準確。
有了可靠的存貨記錄後,接下來的各項控制措施就能有效運作了,下篇再談。
上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四
下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ash sales)之二
&&&&&&&&
Labels:
內審實戰經驗
2011年5月5日星期四
愛不能解決一切
愈來愈覺得自己既天真且儍,以前一直認為只要是真心相愛,甚麼難關都可以闖過,甚麼問題也可以解決。那怕是背景、出身、宗教、種族,甚至是價值觀,只要有愛連繫著就不怕。
但在實際上,倆人因種種的不同必定會出現磨擦,磨擦多了,怎曾樣堅貞的愛也會褪色。這就好比在籬笆上下了釘子,每次的磨擦就是一口釘,磨擦愈多釘子就愈多。就算最後能把釘子一一拔走,但釘痕仍在。
互相忍讓,互想尊重也許能維持著愛,但倆人不同所產生的矛盾依然有存。如果維繫倆人的愛是一條繩子,那麼矛盾就是繩子兩端的拉力,矛盾愈深,磨擦愈多,繩索就被愈拉愈緊,當繩子承受不住兩端的拉力時就會斷開,不可收拾。
所以,如果倆人打算在一起,最好先互相了解對方的不同,而且不要以為愛能解決一切,這只是電影電視劇橋段。雖然我也相信現實世界必定有成功的例子,但可能萬中無一,更加不要以為自己就是那一個。
&&&&&&&&
但在實際上,倆人因種種的不同必定會出現磨擦,磨擦多了,怎曾樣堅貞的愛也會褪色。這就好比在籬笆上下了釘子,每次的磨擦就是一口釘,磨擦愈多釘子就愈多。就算最後能把釘子一一拔走,但釘痕仍在。
互相忍讓,互想尊重也許能維持著愛,但倆人不同所產生的矛盾依然有存。如果維繫倆人的愛是一條繩子,那麼矛盾就是繩子兩端的拉力,矛盾愈深,磨擦愈多,繩索就被愈拉愈緊,當繩子承受不住兩端的拉力時就會斷開,不可收拾。
所以,如果倆人打算在一起,最好先互相了解對方的不同,而且不要以為愛能解決一切,這只是電影電視劇橋段。雖然我也相信現實世界必定有成功的例子,但可能萬中無一,更加不要以為自己就是那一個。
&&&&&&&&
Labels:
有感而發
2011年5月2日星期一
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四
對上三篇分別談過Credit sales的信貸政策及應收賬的管理,接下來簡單地介紹一下,在進行Credit sales營運審計時,其他應要注意的地方。
1)接收客戶訂單
被審單位有沒有相應的措施,確保所有客戶訂單都記錄無誤及給予處理?例如收到的客戶訂單,銷售人員將訂單的資料輸入系統內,系統自動為每張訂單加上一個序號,訂單將會傳送至相關部門處理。
另外,在收受客戶訂單前時,被審單位有沒有相應的措施去進行一些檢查,包括客戶信貸額是否超額,折扣是否經批准,以及存貨是否足夠(如果是商品銷售),訂單是否可行(如果是製造)。
客戶信貸的檢查在對上三篇已經談過,在此不再贅述。至於折扣方面,一般來說,銷售人員都了授權,可以向客戶給予一定限度的折扣。如果折扣超過限度,就需要由其上級來批准。
關於商品銷售方面,在開單前被審單位是否有措施,去確定商品有沒有足夠的存貨以應付訂單。如果不足夠時怎麼辦,如果存貨足夠,是否又有措施去把相關的商品預留給已開的訂單。
關於訂單是否可行方面,當中包括訂製貨品的質量(是否能按照客戶所要求的規格製造貨品),數量(是否有能力製造出客戶要求的貨品數量)和時間(是否能於指定日期內交貨)。一般來說,在接受訂單前,訂單都要經過生產部門審批,看看上述三項是否沒有問題。
還有一點,被審單位是否有一套機制,去監察訂單的完成情況,並且定期找出並跟進那些未完成的訂單。
2)交貨
除非是零售業,就一般貨品銷售而言,負責存貨的人不能同時也負責銷售,信貸控制和財務。為了確保貨品的安全,每一宗出貨都應有一份出貨單(Goods Delivery Note 或 Goods Dispatch Note)做證明,而且出貨單應寫明涉及那一張訂單,客戶名稱,送貨地址,日期,貨品說明及數量等。另外,出貨單應有一個序號,方便追蹤及查看出貨單有沒有缺漏。當貨品送到客戶處,送貨人員應要求客戶簽收作實。
3)開發票
在財務方面,應有專人(例如會計人員)核對每張出貨單是否有訂單做證明,而且也應根據訂單和出貨單向客戶開出發票,要求付款。
另外,財務應定期核對發票,出貨單和訂單,確保開出發票的價錢,貨品種類及數量,折扣,信貸期等準確無誤。
4)收款
Credit sales的收款大致是銀行轉賬和支票,如果是前者則相對比較簡單,除了在發票上列明企業的收款銀行及其賬號外,也會要求客戶在轉賬後提供銀行水單,方便財務跟進。
如果是支票,企業應有一個機制,讓收到的支票盡快存到銀行處。另外,負責處理支票的人員不應同時負責編制銀行餘額調節表(Bank reconciliation),但如果在實際操作中有困難必需要由同一人負責,那麼餘額調節表必須由獨立的財務人員檢查和審閱。
另外,有些客戶會要求企業開出正式的付款收據,所有收據應編有序號,並應記錄開出收據的詳情,包括客戶名稱,金額,日期,涉及的發票編號等。
5)退賬單
當有退貨發生,或客戶多付了貨款,財務就需要開出退賬單(Credit Note)給客戶。一般而言,退賬單應編有序號,而開出前應有足夠的證明,並經過審批才開出。
6)會計控制
如果客戶合作的話,定期(例如每月)與客戶對賬是一個好的做法。就算客戶不肯對賬,定期向客戶發出客戶結單(Customer’s Statement),詳列賬項和付款明細也是一個好的做法。
另外,財務應定期核查Sales Ledger 和 Debit Ledger,確保所有銷售均已記入應收賬內。除了早前介紹過的應收賬管理外,財務也應定期審視Debit Ledger,特別是那些Credit balances,並跟進原因。
最後一提,財務也應利用一些指標來監察Credit sales 及應收賬的表現。例如Debtor turnover,stock turnover,actual sales vs. budgeted sale,no. of goods returned,profit margin,breakdown of sales by customer / region / office / product等等。
--------
上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三
下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ash sales)之一
&&&&&&&&
1)接收客戶訂單
被審單位有沒有相應的措施,確保所有客戶訂單都記錄無誤及給予處理?例如收到的客戶訂單,銷售人員將訂單的資料輸入系統內,系統自動為每張訂單加上一個序號,訂單將會傳送至相關部門處理。
另外,在收受客戶訂單前時,被審單位有沒有相應的措施去進行一些檢查,包括客戶信貸額是否超額,折扣是否經批准,以及存貨是否足夠(如果是商品銷售),訂單是否可行(如果是製造)。
客戶信貸的檢查在對上三篇已經談過,在此不再贅述。至於折扣方面,一般來說,銷售人員都了授權,可以向客戶給予一定限度的折扣。如果折扣超過限度,就需要由其上級來批准。
關於商品銷售方面,在開單前被審單位是否有措施,去確定商品有沒有足夠的存貨以應付訂單。如果不足夠時怎麼辦,如果存貨足夠,是否又有措施去把相關的商品預留給已開的訂單。
關於訂單是否可行方面,當中包括訂製貨品的質量(是否能按照客戶所要求的規格製造貨品),數量(是否有能力製造出客戶要求的貨品數量)和時間(是否能於指定日期內交貨)。一般來說,在接受訂單前,訂單都要經過生產部門審批,看看上述三項是否沒有問題。
還有一點,被審單位是否有一套機制,去監察訂單的完成情況,並且定期找出並跟進那些未完成的訂單。
2)交貨
除非是零售業,就一般貨品銷售而言,負責存貨的人不能同時也負責銷售,信貸控制和財務。為了確保貨品的安全,每一宗出貨都應有一份出貨單(Goods Delivery Note 或 Goods Dispatch Note)做證明,而且出貨單應寫明涉及那一張訂單,客戶名稱,送貨地址,日期,貨品說明及數量等。另外,出貨單應有一個序號,方便追蹤及查看出貨單有沒有缺漏。當貨品送到客戶處,送貨人員應要求客戶簽收作實。
3)開發票
在財務方面,應有專人(例如會計人員)核對每張出貨單是否有訂單做證明,而且也應根據訂單和出貨單向客戶開出發票,要求付款。
另外,財務應定期核對發票,出貨單和訂單,確保開出發票的價錢,貨品種類及數量,折扣,信貸期等準確無誤。
4)收款
Credit sales的收款大致是銀行轉賬和支票,如果是前者則相對比較簡單,除了在發票上列明企業的收款銀行及其賬號外,也會要求客戶在轉賬後提供銀行水單,方便財務跟進。
如果是支票,企業應有一個機制,讓收到的支票盡快存到銀行處。另外,負責處理支票的人員不應同時負責編制銀行餘額調節表(Bank reconciliation),但如果在實際操作中有困難必需要由同一人負責,那麼餘額調節表必須由獨立的財務人員檢查和審閱。
另外,有些客戶會要求企業開出正式的付款收據,所有收據應編有序號,並應記錄開出收據的詳情,包括客戶名稱,金額,日期,涉及的發票編號等。
5)退賬單
當有退貨發生,或客戶多付了貨款,財務就需要開出退賬單(Credit Note)給客戶。一般而言,退賬單應編有序號,而開出前應有足夠的證明,並經過審批才開出。
6)會計控制
如果客戶合作的話,定期(例如每月)與客戶對賬是一個好的做法。就算客戶不肯對賬,定期向客戶發出客戶結單(Customer’s Statement),詳列賬項和付款明細也是一個好的做法。
另外,財務應定期核查Sales Ledger 和 Debit Ledger,確保所有銷售均已記入應收賬內。除了早前介紹過的應收賬管理外,財務也應定期審視Debit Ledger,特別是那些Credit balances,並跟進原因。
最後一提,財務也應利用一些指標來監察Credit sales 及應收賬的表現。例如Debtor turnover,stock turnover,actual sales vs. budgeted sale,no. of goods returned,profit margin,breakdown of sales by customer / region / office / product等等。
--------
上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三
下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ash sales)之一
&&&&&&&&
Labels:
內審實戰經驗
2011年4月29日星期五
小經濟好閉翳 大經濟無得Fight
這篇文章於今天(11年4月29日)在《信報》年青有計的專欄內刊登。由於版面所限所以刪減了某幾段,現在將原文在此刊出。
不知是信報的編輯特意安排還是事有湊巧,今天在本文隔鄰刊載了一篇題為《為何營商愈來愈難?》的文章。作者羅耕先生以三項經濟數據推斷出,香港的營商環境愈來愈難。
--------
小經濟好閉翳 大經濟無得Fight(作者:Bittermelon)
註:紅色字體代表刪減了的段落
筆者的住處附近有一個舊區,空閒時都喜歡到那裏逛逛。舊區雖然道路狹窄,人車爭路之餘又比較污糟,但時間許可的話,會寧願捨棄有空調又潔淨的大型商場通道,特意繞道途經舊區回家。
喜歡舊區,除了因為它們「買少見少」外,主要是被那裏的生命力所吸引。例如菜檔和果檔檔主落力的叫賣聲,豬肉佬斬豬肉和燒臘師父斬料時,準繩又純熟的刀法,夾雜著廿四味,新鮮出爐麵包和燒肉的香氣,雜貨舖五花百門的雜貨,紙紮舖門前各式各樣的紙紮和花燈,大小食店的美食等等。當然還少不了人,例如結伴而行或者三五成群,同去買餸的師奶,把產品介紹得天上有地下無的潔具推銷員,拿著零食汽水雪條的學生哥,一字排開,穿著不同顏色風褸的電訊推銷員等等。
小經濟貢獻良多
相較鄰近的大型商場,這裏有的就只是李超人最近提及過的「窮生意」,筆者卻喜歡稱他們為「小經濟」。不論是人均還是總值,相信舊區的GDP總和,與鄰近大型商場比較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有人認為能創造的價值那麼低,這些窮生意小經濟應該被淘汰。從投資角度去看可能是對,但從社會貢獻的角度去看,它們實在功不可沒,不單不應被淘汰,更應創造合適的環境,好讓它們發揚光大。
小經濟雖然賺錢少,但就可以養活店東檔主一家。有些稍大一點聘有一兩個伙計的,更是維持著幾個家庭的生計。大商場大經濟賺錢多,自然也養活更多的家庭。可是,大部分從大經濟賺到的財富,卻只會落在少數投資者和富豪手中,不像小經濟般能藏富於民。而且,在小經濟中各人都是老闆,多努自然多得,大家都有向上爬的希望。相反,大經濟中老闆只是少數,市民大眾只能替其打工,雖然打工也有向爬的希望,但受眷顧的只是少數。窮一生精力去為大企業大經濟打工,最終因年紀大了而被淘汰的,大有人在。
創業守業同樣艱難
從香港近年的情況來看,小經濟小生意愈來愈艱難,想創業賣點小商品小食嗎?街舖,商場業主們開天殺價,如果你生意好的話更會瘋狂加租,筆者就有一位朋友,其樓上咖啡店被業主加租四成,最後只好把生意結束。
街舖、商場舖租貴嗎?不如到公共屋邨租個地方吧!剛創業完全沒有相關營商經驗?對不起啊,領匯不會租地方給你。就算能說服他們使其首肯,領匯要向投資者負責,商舖參考市場價來厘訂,租金也不菲。
好了好了,找個舊區租個舖位吧!哈哈,原來也不容易,市建局、地產發展商不斷收樓重建,舊區已買少見少,就算找到合適的舊區,但不知何時會給「重建」二字盯上,不利小生意的長遠發展。
算了算了,索性擺街邊!可是都不成啊,因為港府早已不再發出小販牌照,擺街邊隨時會被小販管理隊拉人兼封艇,不但一個月內會遭多次票控,最近的「新作」是一位老伯未開檔已被拉,血本無歸。
創業艱難,守業同樣也難。最低工資即將實施,加上高昂的租金,一些窮生意和小經濟肯定因此不能維持而結業,而大生意大經濟則因少了競爭而愈發壯大,使其進一步壟斷市場,結果是更多人要替大企業打工。除此以外,小經濟的沒落也會導致其他行業萎縮,例如筆者從事的會計業,很多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的生意早以大不如前,但大型會計師行卻生意不絕。最近就有一位年青的同行,因抵受不住其小型事務所生意上的壓力而輕生,實在令人惋惜。
大生意大企業的確能創造很多財富和職位,但是香港過去之所以成功,全賴一眾中小企業。如果一個地方的經濟全掌握於一小撮大企業大商家手裡,大部份人都要為他們打工,這個社會絕對不會健康。
筆者不敢寄望政府會為小經濟創造有利於營商的環境,只要能少製造幾只像領匯和市建局的洪水猛獸,少攪幾項像最低工資般,既損害了營商環境但又不能全面保障打工仔的施政,已經是功德無量,造福人群。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4/fight-bittermelon.html
&&&&&&&&
不知是信報的編輯特意安排還是事有湊巧,今天在本文隔鄰刊載了一篇題為《為何營商愈來愈難?》的文章。作者羅耕先生以三項經濟數據推斷出,香港的營商環境愈來愈難。
--------
小經濟好閉翳 大經濟無得Fight(作者:Bittermelon)
註:紅色字體代表刪減了的段落
筆者的住處附近有一個舊區,空閒時都喜歡到那裏逛逛。舊區雖然道路狹窄,人車爭路之餘又比較污糟,但時間許可的話,會寧願捨棄有空調又潔淨的大型商場通道,特意繞道途經舊區回家。
喜歡舊區,除了因為它們「買少見少」外,主要是被那裏的生命力所吸引。例如菜檔和果檔檔主落力的叫賣聲,豬肉佬斬豬肉和燒臘師父斬料時,準繩又純熟的刀法,夾雜著廿四味,新鮮出爐麵包和燒肉的香氣,雜貨舖五花百門的雜貨,紙紮舖門前各式各樣的紙紮和花燈,大小食店的美食等等。當然還少不了人,例如結伴而行或者三五成群,同去買餸的師奶,把產品介紹得天上有地下無的潔具推銷員,拿著零食汽水雪條的學生哥,一字排開,穿著不同顏色風褸的電訊推銷員等等。
小經濟貢獻良多
相較鄰近的大型商場,這裏有的就只是李超人最近提及過的「窮生意」,筆者卻喜歡稱他們為「小經濟」。不論是人均還是總值,相信舊區的GDP總和,與鄰近大型商場比較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有人認為能創造的價值那麼低,這些窮生意小經濟應該被淘汰。從投資角度去看可能是對,但從社會貢獻的角度去看,它們實在功不可沒,不單不應被淘汰,更應創造合適的環境,好讓它們發揚光大。
小經濟雖然賺錢少,但就可以養活店東檔主一家。有些稍大一點聘有一兩個伙計的,更是維持著幾個家庭的生計。大商場大經濟賺錢多,自然也養活更多的家庭。可是,大部分從大經濟賺到的財富,卻只會落在少數投資者和富豪手中,不像小經濟般能藏富於民。而且,在小經濟中各人都是老闆,多努自然多得,大家都有向上爬的希望。相反,大經濟中老闆只是少數,市民大眾只能替其打工,雖然打工也有向爬的希望,但受眷顧的只是少數。窮一生精力去為大企業大經濟打工,最終因年紀大了而被淘汰的,大有人在。
創業守業同樣艱難
從香港近年的情況來看,小經濟小生意愈來愈艱難,想創業賣點小商品小食嗎?街舖,商場業主們開天殺價,如果你生意好的話更會瘋狂加租,筆者就有一位朋友,其樓上咖啡店被業主加租四成,最後只好把生意結束。
街舖、商場舖租貴嗎?不如到公共屋邨租個地方吧!剛創業完全沒有相關營商經驗?對不起啊,領匯不會租地方給你。就算能說服他們使其首肯,領匯要向投資者負責,商舖參考市場價來厘訂,租金也不菲。
好了好了,找個舊區租個舖位吧!哈哈,原來也不容易,市建局、地產發展商不斷收樓重建,舊區已買少見少,就算找到合適的舊區,但不知何時會給「重建」二字盯上,不利小生意的長遠發展。
算了算了,索性擺街邊!可是都不成啊,因為港府早已不再發出小販牌照,擺街邊隨時會被小販管理隊拉人兼封艇,不但一個月內會遭多次票控,最近的「新作」是一位老伯未開檔已被拉,血本無歸。
創業艱難,守業同樣也難。最低工資即將實施,加上高昂的租金,一些窮生意和小經濟肯定因此不能維持而結業,而大生意大經濟則因少了競爭而愈發壯大,使其進一步壟斷市場,結果是更多人要替大企業打工。除此以外,小經濟的沒落也會導致其他行業萎縮,例如筆者從事的會計業,很多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的生意早以大不如前,但大型會計師行卻生意不絕。最近就有一位年青的同行,因抵受不住其小型事務所生意上的壓力而輕生,實在令人惋惜。
大生意大企業的確能創造很多財富和職位,但是香港過去之所以成功,全賴一眾中小企業。如果一個地方的經濟全掌握於一小撮大企業大商家手裡,大部份人都要為他們打工,這個社會絕對不會健康。
筆者不敢寄望政府會為小經濟創造有利於營商的環境,只要能少製造幾只像領匯和市建局的洪水猛獸,少攪幾項像最低工資般,既損害了營商環境但又不能全面保障打工仔的施政,已經是功德無量,造福人群。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4/fight-bittermelon.html
&&&&&&&&
Labels:
《信報》年青有計
2011年4月25日星期一
學歷Vs.工作經驗
最近在討論區的會計版內,經常有人問要如何進修,而目的普遍是希望藉此來加人工。
不知從何時開始,很多人相信「學歷愈高人工就愈高」。
這是一個錯覺,其實學歷只是每一個階段的門檻,人工高低(其實用事業發展來說比較適當)的最重要因素不在學歷而在工作經驗。我不知道其他行業是否一樣,但至少會計業是偏重經驗多於學歷。
我也經常為部門招聘人手,在看申請人的履歷時,我會很注重工作經驗的一欄,看看申請人過往的經驗是否和空缺的職責相配,甚至為公司及部門帶來益處。
至於學歷方面,只要能符合基本的入職要求就可以了。如果碰到一些經驗相當豐富但學歷未能符合入職要求的,也一樣會將申請放在考慮之列。
所以,每當有朋友問我要如何進修時,我必定反問他們的職業路向及目標是如何。沒有配合工作需要而盲目進修,其實比沒有進修來得更差。
眼見很多大學畢業生喜歡在畢業後立即報讀碩士課程,其實碩士課程最好還是在工作了若干年後才讀會比較好,因為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很難可以印證所讀的理論,變成了紙上談兵,實際能學到的不會多。而且畢業後立即報讀碩士,除非有心在學術界發展,否則待碩士畢業後年紀已不輕,對職業發展會有一定的影響。
除了工作經驗外,一些個人能力例如溝通技巧,合作性,領導才能等也不能忽視,但最重要的還是心態,26歲中大碩士生領失業綜援的故事就是一例。幸運的是這位年輕人好像已想通並重燃鬥志。
&&&&&&&&
不知從何時開始,很多人相信「學歷愈高人工就愈高」。
這是一個錯覺,其實學歷只是每一個階段的門檻,人工高低(其實用事業發展來說比較適當)的最重要因素不在學歷而在工作經驗。我不知道其他行業是否一樣,但至少會計業是偏重經驗多於學歷。
我也經常為部門招聘人手,在看申請人的履歷時,我會很注重工作經驗的一欄,看看申請人過往的經驗是否和空缺的職責相配,甚至為公司及部門帶來益處。
至於學歷方面,只要能符合基本的入職要求就可以了。如果碰到一些經驗相當豐富但學歷未能符合入職要求的,也一樣會將申請放在考慮之列。
所以,每當有朋友問我要如何進修時,我必定反問他們的職業路向及目標是如何。沒有配合工作需要而盲目進修,其實比沒有進修來得更差。
眼見很多大學畢業生喜歡在畢業後立即報讀碩士課程,其實碩士課程最好還是在工作了若干年後才讀會比較好,因為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很難可以印證所讀的理論,變成了紙上談兵,實際能學到的不會多。而且畢業後立即報讀碩士,除非有心在學術界發展,否則待碩士畢業後年紀已不輕,對職業發展會有一定的影響。
除了工作經驗外,一些個人能力例如溝通技巧,合作性,領導才能等也不能忽視,但最重要的還是心態,26歲中大碩士生領失業綜援的故事就是一例。幸運的是這位年輕人好像已想通並重燃鬥志。
&&&&&&&&
2011年4月21日星期四
海南笑爺
如果喜歡吃海南雞飯的話,海南笑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此店在銅鑼灣的世貿中心開業,之後又在海運大廈開了一家分店,兩家我也幫襯過,食物水準和服務水平差不多,不過比較喜歡海運大廈的那一家,可能是地方稍為寬闊一點吧。
記得第一次在幫襯時,就已被他們提供的前菜所吸引,前菜是話梅番石榴,酸甜爽脆,即時令胃口大增。 他們的海南雞飯,較香港其他地方做的淡,沒有那份油膩的感覺,每次點這道菜,我們都會加錢要雞腿部份,雞香味鮮,肉質嫩滑,的確很好吃。雞飯還配以清雞湯及娃娃菜,清雞湯以茶壺來盛,可以等到喝時才倒出來,不會像其他食店那般用碗來盛,到喝湯時早已涼了大半;娃娃菜很鮮嫩,而且也做得清淡,適合在飯後吃。
記得第一次在幫襯時,就已被他們提供的前菜所吸引,前菜是話梅番石榴,酸甜爽脆,即時令胃口大增。 他們的海南雞飯,較香港其他地方做的淡,沒有那份油膩的感覺,每次點這道菜,我們都會加錢要雞腿部份,雞香味鮮,肉質嫩滑,的確很好吃。雞飯還配以清雞湯及娃娃菜,清雞湯以茶壺來盛,可以等到喝時才倒出來,不會像其他食店那般用碗來盛,到喝湯時早已涼了大半;娃娃菜很鮮嫩,而且也做得清淡,適合在飯後吃。
Labels:
生活雜絮
2011年4月18日星期一
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三
在《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一》曾提及過,信貸政策的措施主要是Preventative Control,目的是去阻止問題發生或者減低發生的機會。對應收賬的管理,我們則多以Detective和Corrective Controls來處理,即是通過種種措施去偵測問題是否已經發生,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去補救。
具體來說,應收賬的基本措施是定期的AR Aging Analysis(賬齡分析)配以相應的催收行動。 例如剛過了期的賬項,公司會向客戶發出催繳通知;賬項過了某一段期限的,公司會致電給客户跟進;過期很久的,公司會向客戶採取法律行動,或找收數公司代為追收欠款等等。
另外,有公司為了誘使客戶提早還款,會向客戶提供一些折扣優惠,例如本來數期是三十天的,如果客戶能提早在十五天內還款,客戶可享有賬項金額幾個巴仙的優惠。
要進一步減低客戶的信貸風險,普遍的做法是要求客户先支付訂金,當出貨就前必須將貨款付清或繳付至某個水平。如果是出口的話,因收款的風險大增,很多公司更要求客戶開出信用狀(Letter of Credit)來支付。另外,有公司會將應收賬賣掉或用以作為抵押去做借貸,但在香港並未算太普遍,而且其財務開支也不便宜。
如果是出口商的話,有公司則向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購買出口信貸保險以保障自己。因為出口商除了面對買家欠款的風險外,還有其他風險需要承擔,例如買家拒絕提貨,以及當地實施外匯禁制、貨品被禁入口、或者突然發生天災(例如最近的日本大地震)和革命(例如中東地區的茉莉花革命)等等。另外,出口信貸保險的保單也可以用作出口融資,公司以此可以增加流動資金。
在進行這方面的審視時,內審主要是查看相關部門,有沒有定期進行賬齡分析,及對過期未付的賬項按照程序進行催收。另外,內審也會從賬齡分析抽取樣本,看看公司有沒有對那些經常延遲還款的客戶收緊信貸。
至於應收賬的其他風險,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撇賬及呆壞賬的撥備,這方面的風險主要是體現在財務報表的準確性。一般來說,公司應定期審視應收賬,並對一些不可能回收的賬項進行撇賬。另外,公司也應有一套政策去為呆壞賬做撥備。
不過,由於這方面External Auditor通常都會看得比較緊,除非他們或管理層特別要求,否則內部審計都只會簡單地看一看,甚至有時不看,避免大家的工作重複。
--------
上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二
下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四
&&&&&&&&
具體來說,應收賬的基本措施是定期的AR Aging Analysis(賬齡分析)配以相應的催收行動。 例如剛過了期的賬項,公司會向客戶發出催繳通知;賬項過了某一段期限的,公司會致電給客户跟進;過期很久的,公司會向客戶採取法律行動,或找收數公司代為追收欠款等等。
另外,有公司為了誘使客戶提早還款,會向客戶提供一些折扣優惠,例如本來數期是三十天的,如果客戶能提早在十五天內還款,客戶可享有賬項金額幾個巴仙的優惠。
要進一步減低客戶的信貸風險,普遍的做法是要求客户先支付訂金,當出貨就前必須將貨款付清或繳付至某個水平。如果是出口的話,因收款的風險大增,很多公司更要求客戶開出信用狀(Letter of Credit)來支付。另外,有公司會將應收賬賣掉或用以作為抵押去做借貸,但在香港並未算太普遍,而且其財務開支也不便宜。
如果是出口商的話,有公司則向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購買出口信貸保險以保障自己。因為出口商除了面對買家欠款的風險外,還有其他風險需要承擔,例如買家拒絕提貨,以及當地實施外匯禁制、貨品被禁入口、或者突然發生天災(例如最近的日本大地震)和革命(例如中東地區的茉莉花革命)等等。另外,出口信貸保險的保單也可以用作出口融資,公司以此可以增加流動資金。
在進行這方面的審視時,內審主要是查看相關部門,有沒有定期進行賬齡分析,及對過期未付的賬項按照程序進行催收。另外,內審也會從賬齡分析抽取樣本,看看公司有沒有對那些經常延遲還款的客戶收緊信貸。
至於應收賬的其他風險,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撇賬及呆壞賬的撥備,這方面的風險主要是體現在財務報表的準確性。一般來說,公司應定期審視應收賬,並對一些不可能回收的賬項進行撇賬。另外,公司也應有一套政策去為呆壞賬做撥備。
不過,由於這方面External Auditor通常都會看得比較緊,除非他們或管理層特別要求,否則內部審計都只會簡單地看一看,甚至有時不看,避免大家的工作重複。
--------
上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二
下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四
&&&&&&&&
Labels:
內審實戰經驗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人何時才會醒悟?
曾經看過二月河其中一部講清朝皇帝的小說,忘記了是那一部,但當中某一章節就提及過,說皇帝怕嘈,所以太監們都要在夏天,把宮裡的所有知了(即是蟬)一隻一隻地黏走。夏天的知了成千上萬,小說中的主人翁驚嘆皇權是何等置高無上,世上就只有皇帝,才有此能力命人如此去做。
辛亥革命已過了一百年,帝制因革命而被推翻,但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個事事講求民主的時代,居然還有此等事情在香港發生!不過這次不是知了,而是木棉花!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57126
某政黨位於上水的地區執委,投訴木棉樹開花時,其棉絮影響居民生活,最難得的是康文署竟然「陪埋佢癲」,來個一不做、二不休,連花帶子通通斬光,涉及的不是一兩棵木棉樹,而是九十幾棵!
說起木棉樹,自少就知道它有個外號叫英雄樹,小時候住處的附近有一棵很高大的,每當這個季節,樹上就會開滿碩大無朋的木棉花,鮮紅艷麗,很是好看。而且過後就會結出果實來,果實徐徐掉在地上。每當路過,頑皮的我都會將這些果實當皮球來踢。
我也明白,棉絮飄揚的確是對某些人造成困擾,例如誘發呼吸道感染和鼻敏感,而且棉絮容易黏在剛洗好的衣物上,必然令附近的居民感到麻煩。可是,我們就可以以此為借口去傷害林木嗎?呼吸道感染和鼻敏感,我們可以配戴口罩;棉絮容易黏在衣物上,我們可以用一塊紗布遮蓋在洗濯好的衣物上,或者以紗布遮蓋窗戶,防止棉絮飄進屋內。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去減低其影響,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去做而已。
地球孕育萬物,人類只是其中一份子,要想繼續存活的話,就必需順應大自然,而不是企圖以人力去對抗之,更不應妄想去主宰萬物。
日本剛發生的地震、海嘯和核災,就足以證明,人類在大自然中其實是很渺小,我們何時才會醒悟?
&&&&&&&&
辛亥革命已過了一百年,帝制因革命而被推翻,但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個事事講求民主的時代,居然還有此等事情在香港發生!不過這次不是知了,而是木棉花!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57126
某政黨位於上水的地區執委,投訴木棉樹開花時,其棉絮影響居民生活,最難得的是康文署竟然「陪埋佢癲」,來個一不做、二不休,連花帶子通通斬光,涉及的不是一兩棵木棉樹,而是九十幾棵!
說起木棉樹,自少就知道它有個外號叫英雄樹,小時候住處的附近有一棵很高大的,每當這個季節,樹上就會開滿碩大無朋的木棉花,鮮紅艷麗,很是好看。而且過後就會結出果實來,果實徐徐掉在地上。每當路過,頑皮的我都會將這些果實當皮球來踢。
我也明白,棉絮飄揚的確是對某些人造成困擾,例如誘發呼吸道感染和鼻敏感,而且棉絮容易黏在剛洗好的衣物上,必然令附近的居民感到麻煩。可是,我們就可以以此為借口去傷害林木嗎?呼吸道感染和鼻敏感,我們可以配戴口罩;棉絮容易黏在衣物上,我們可以用一塊紗布遮蓋在洗濯好的衣物上,或者以紗布遮蓋窗戶,防止棉絮飄進屋內。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去減低其影響,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去做而已。
地球孕育萬物,人類只是其中一份子,要想繼續存活的話,就必需順應大自然,而不是企圖以人力去對抗之,更不應妄想去主宰萬物。
日本剛發生的地震、海嘯和核災,就足以證明,人類在大自然中其實是很渺小,我們何時才會醒悟?
&&&&&&&&
Labels:
時事、政治、經濟
2011年4月13日星期三
啊Q的工作態度
在工作上,從去年年初開始就一直忙到至今,手上幾個項目相繼完成,本來以為可以輕鬆一下,豈料又收到了老闆交託的新項目,而且也是和去年的那幾個項目一樣,自己像是白紙一張,甚麼經驗也沒有,需要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就像摸著石頭過河一樣。
面對這種工作壓力,有人會不願意接受,但我比較啊Q,認為老闆付工資給我學新事物,何樂而不為。
我是這樣想的,在公司的立場來看,新項目早晚也要完成,交託給我或是A君又或者B君,對公司來說都是一樣,沒有甚麼得著。
但在我的立場來看就不一樣,透過新項目我能「免費」學習到新東西,在坊間報讀卻要自己交學費,而且一手一腳邊學邊做,比起在課堂內紙上談兵來得實際。除了學習上有得著外,自己CV的工作經驗一欄也能亮麗一點,得益的是我嘛。
&&&&&&&&
面對這種工作壓力,有人會不願意接受,但我比較啊Q,認為老闆付工資給我學新事物,何樂而不為。
我是這樣想的,在公司的立場來看,新項目早晚也要完成,交託給我或是A君又或者B君,對公司來說都是一樣,沒有甚麼得著。
但在我的立場來看就不一樣,透過新項目我能「免費」學習到新東西,在坊間報讀卻要自己交學費,而且一手一腳邊學邊做,比起在課堂內紙上談兵來得實際。除了學習上有得著外,自己CV的工作經驗一欄也能亮麗一點,得益的是我嘛。
&&&&&&&&
Labels:
有感而發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