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星期五

Blockchain對會計師之威脅尤勝AI

早前寫了篇《AI=會計師末日?》,除了探討人工智能在會計行業的應用和發展外,還討論對行業帶來的影響。文章刊登以來,不時收到年輕朋友來問是否不應入行,並及早找一份不會被淘汰的工作。其實人工智能仍在發展階段,等到全面普及相信還要好幾十年時間。

再講,按目前發展,人工智能只能從事一些苦差,如閱讀過百分合同,然後寫出摘要,又或者四處搜集數據並進行基本分析等,要完全取代會計師似乎不太可能,反而幫助我們提升工作效率和質素。可是,不要開心得太早,因有另一種新科技將為行業帶來革命性影響,而且比人工智能更深更廣,說的就是區塊鏈(Blockchain)。

區塊鏈是甚麼?就是比特幣的核心技術,特點是完全公開並去中心化,數據分散紀錄並更新到無數的參與者中,因此公認為不可能被篡改的數據庫。若應用在金融和會計領域,可以建構出一套專為經濟交易而設的電子分類帳。

區塊鏈數據庫包含兩類型紀錄,分別是「交易(Transaction)」和「區塊(Block)」。每一個區塊都記錄了多筆交易,並以時間戳將所有區塊一個接一個地連接起來,因此交易一旦被記錄就無法更改。另外,每個參與者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身份認證,加上記錄過程皆經過加密處理,因此可以確切追查交易由誰來作出。總括而言,由於區塊鏈有著交易紀錄時間順序、資料不能篡改和交易認證等特點,只要加入適當的取存控制,就能成為一個非常可靠的電子分類帳。

對會計和審計有甚麼幫助呢?眾所周知,目前核數師為企業進行審計需時不短,原因之一就是要核實帳目。既然區塊鏈有齊上述特點,核數師就不用再花大量時間去核實交易,也不用找第三方如銀行、客戶和供應商等確認帳戶餘額,除了核數時間將可縮短外,審計費用也有望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上市企業財報造假時有發生,但目前的審計並非專門針對此等情況。若核查和確認等工作能夠減省,核數師就能騰出時間在數據分析和追查上,以迎合市場防止造假的期望。

另一方面,目前財務報表其中一個最大問題是數據滯後,因編製和審核需時,一般上市公司的財報沒有1至3個月也做不出來。如年結日在每年3月31日,財報要等到6月才準備好,所謂新聞也變成舊聞。現在有了區塊鏈科技,不單可縮短財報準備時間,由於是全自動化,實時財務報表並不是夢。試想像一下,管理層隨時掌握企業的實時財務狀況,管治效率肯定得以改善,投資者也能了解最新的營運表現,市場資訊透明度必定提高。

忽發奇想,或許有朝一日,用家可以透過經認證的程式,自己動手編製上市公司的實時財報,到時還需要核數師?還是核數師須轉型,成為實時財報服務的提供者?瓜瓜沒有水晶球,無法預測Blockchain以至AI的未來發展,但有一點肯定,身為會計師,特別是年輕一群,單靠Computer literacy或者Digital literacy已是落伍,盡早培養好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以迎接快速多變的未來世界。

原文刊於:am730 2017-12-29


&&&&&&&&

2017年12月22日星期五

買騰訊 落車難

被譽為股王的騰訊控股(700),股價近年屢創新高,股東當然個個笑逐顏開,但也有例外,說的就是南非跨國媒體公司Naspers(南非證券交易所:NPN)。該公司於2001年以3,300萬(美元,下下同)購入騰訊33%股份,以騰訊目前市值4,737億元(約36,950億港元)計,該筆投資現值1,563億元,按理歡喜才是。有趣的是,Naspers目前的市值僅1,106億元,未計本身業務價值折讓接近30%。

為何Naspers的股價沒有完全反映騰訊的市值?這與會計問題不無關係。按財務報告準則,騰訊屬於Naspers的聯營公司,因此須以權益法入帳,即當初投資時以成本計量,日後再按享有權益份額的變動來調整帳面值。換句話說,在Naspers帳上,騰訊這筆投資的帳面值,應是3,300萬元加上應佔騰訊過去多年的盈虧。當然,此法充分反映Naspers投資在騰訊所帶來的權益,但卻忽略了市值,即使騰訊股價如何幾何級上升,在Naspers帳上都不會反映出來。

當然,帳面值大小與市值沒有必然關係。不過,Naspers目前的市帳率只是6.6倍,低於騰訊的19倍。況且,市場早已知悉隱藏價值存在,但仍出現大幅折讓,看來市場是有意壓低Naspers股價。

近年騰訊股價愈來愈高,Naspers竟然一股也不沽套利,加上股價折讓遲遲未有解決,所以惹來Naspers股東不滿。此外,騰訊派息比率低企,從騰訊收到的股息遠低於股價升幅。如2016年騰訊的派息比率是12.5%,每股股息只有0.61港元,以2016年年初股價149.1港元計算,收益率只有可憐的0.4%。可是,騰訊股價由2016年初至年尾的升幅就有27%。實際收息少,資本增值又不能在帳上確認,難怪Naspers股東發牢騷。

要解決折讓問題,Naspers大可以將手上的騰訊股份全數分派給股東,一來對Naspers業績不會有影響,二來交由股東自己決定,是個雙贏局面。或許是Naspers 的CEO最近表示無意進行分派,有股東就建議將騰訊的投資組合分拆,讓其成為純粹追蹤騰訊的投資,或者沽售部分騰訊股份,並將所得用作回購Naspers股份。

雖然有傳Naspers將會「做嘢」,個人認為不會輕易沽出騰訊,即使出售也只會是小部分,並最少保留20%股權。瓜瓜這樣說,主要是基於Naspers自身業務表現不濟。如今年上半年度,Naspers的稅前盈利有12.24億元,但當中包括了騰訊在內的聯營公司分佔利潤已經是14.47億元。若撇除聯營公司利潤,將出現2.23億元虧損。由此可見,沒有了騰訊,Naspers業績將相當難看。

另一方面,騰訊業績屢創新高,能在高位沽出固然沒有問題,最怕是沽出後股價仍大幅攀升,到時便給人沒眼光的口實,若先行沽售部分股份,看錯股價的風險相對少一些。行筆至此,忽然想起鄭秀文的名曲《落錯車》。歌詞中有一段這樣寫:「落錯車,如明天發現只愛舊懷抱,才學到貪心的人總喜歡兜錯路」。是不是完全道出騰訊投資者錯估高位沽錯貨,股價其後還大幅攀升的心聲?(利益申報,本人持有騰訊股份。)

原文刊於:am730 2017-12-22

&&&&&&&&

2017年12月15日星期五

淺談蘋果業績

蘋果公司(NASDAQ:AAPL)早前公布2017年度全年業績,表現較去年為佳,純利達到483.51億(美元,下同)。差不多500億元,究竟是個甚麼概念?美國政府財政經常赤字不可比較,不如用世界公認富有的香港吧!特區政府上個財政年度的盈餘預計約是119億元(約928億港元),蘋果賺到的純利是香港的4倍。

還未清楚?不妨形象化,如將純利全數兌換成100元美鈔紙幣,排起來的長度差不多可以圍繞地球赤道兩圈。此外,若以目前全球人口75.9億人計算,蘋果期內平均從每人口袋賺到6.4元。若轉化成秒更不得了,蘋果平均每秒淨賺1,533元。換句話說,閣下看完這篇文章時,他們已經賺了幾十萬元。

蘋果雖然賺錢,但並非一帆風順,而且也有些暗湧。如最近3個年度,2015年度可算最輝煌,收入增27.9%至2,337.15億元,純利更升35.1%至533.94億元,是蘋果開業以來最高。可是,2016年度卻無以為繼,因iPhone銷量不濟,整體收入減7.7%,純利更跌14.4%。

來到2017年度,受數碼內容及服務等業務帶動,加上iPhone和Mac的銷情理想,故收入增6.3%,純利則升5.8%。值得一提,若按地區劃分,全球銷售都錄得增長,當中表現最好是美洲有12%,亞洲其他地區有11%,歐洲有10%,日本較低有5%,唯獨大中華地區倒退8%,原因主要是iPhone銷售轉弱,以及美元升值所致。可幸的是,情況已較2016年度明顯有所好轉,該年度也是相同原因以致該區收入減少17%。

雖然2017年度的收入和純利可觀,但毛利率已連續兩年下降。2015年度有40.1%,2016年降至39.1%,2017年度再跌至38.5%。產品盈利能力續跌,主要是產品成本增加以及美元轉強所致。按蘋果向證監呈交的年報,預期2018年度第一季的毛利率介乎38%至38.5%,意味盈利能力最多只能持平甚至可能更差。

另外,iPhone收入雖然增加3.4%,但銷量只增2.3%,餘下的1.1%是售價提升所致。若簡單地將收入除銷量,iPhone的平均售價由2016年度的645.2元升至2017年度的652元。

最後一提,去年8月,歐盟委員會裁定蘋果須向愛爾蘭補稅150億元(約130億歐元),年報披露還須多繳11.6億元(約10億歐元)利息。不過,由於愛爾蘭仍在核實金額,蘋果仍未支付這筆稅款。此外,蘋果表明將會上訴,並且相信將會勝訴,因此未在帳上確認這筆巨額稅款。有趣的是,裁決至今已一年多,愛爾蘭並不願意收取這筆稅款,而且表示將會上訴。無他,當初與蘋果作出如此稅務安排,就是希望吸引外商投資,若乖乖向歐盟就範,算盤便打不響了。

相信是歐盟不耐煩,早前就向歐盟法院申請,強制愛爾蘭收取該筆稅款。不過,蘋果最近與歐盟達成協議,先將稅款存放在第三方託管戶口,預計於明年第一季完成,然後等待上訴結果。外界預計上訴至少要花幾年時間,意味罰款短期內不會影響蘋果業績。當然,稅款一旦在帳上確認,業績將會相當難看,投資者不可不防。

原文刊於:am730 2017-12-15

&&&&&&&&

2017年12月14日星期四

日清上市雜談

出前一丁品牌在港相信無人不識,家中總有幾包作應急吧?其母公司日清日本(Nissin Foods Holdings Co., Ltd,東京證券交易所:2897),將擁有香港和中國業務的日清食品(1475)分拆上市,好奇為何選擇來港而不是在日本,據說日清計劃拓展內地市場,在港上市有利提高品牌知名度。

除了出前一丁袋裝即食麵外,中港業務還包括合味道杯麵和日清美味寶等產品。不說也不知,原來香港另外兩個著名品牌公仔麵和福字麵早已被日清收購。從價格到品質,出前一丁給人的印象是較高級,公仔麵和福字則較平民,看來日清包辦了即食麵上中下價市場。如以2016年即食麵銷售額計,日清在港的市佔率達65.3%,遠遠拋離第二名農心的5.5%和第三名壽桃牌的5.4%。雖則如此,但香港即食麵收入在過去兩年持續下跌,2015年跌1.1%至9.31億元,2016年再跌1.4%至9.19億元,2017年上半年更跌8.9%至4.21億元,可幸冷凍食品錄得增幅,故香港業務收入才能維持平穩,2015年和2016年分別增0.4%和減0.3%,今年上半年則有好轉8.1%。

日清差不多壟斷香港市場,但在中國大陸以銷售額計,市佔只排第五有2.8%,頭4位分別是46.5%的康師傅(322)、17.8%的統一、9.9%的今麥郎和7.7%的白象。若看優質即食麵市佔則有19.8%,排第二,但仍較37.9%排榜首的康師傅低近半。儘管如此,中國業務收入近兩年的升幅不算差,2015年和2016年分別升6.4%和0.4%。可惜的是,今年上半年受市場競爭激烈影響,冷凍食品收入下跌35%,故中國業務收入減3.6%。

整體來說,2015年和2016年收入分別增3.7%至26.29億元和0.05%至26.3億元,2017年上半年則升1.6%至13.44億元。無論如何,增速放緩是不爭的事實,日清品牌的高速成長期早已過去,現正處於成長期尾聲甚至邁向成熟期。

至於產品盈利能力,受惠原材料價格下跌,採購競爭力增加,生產效率提升等因素,過去兩年毛利率均提升,由2014年的34.1%升至2016年的39.6%,但今年上半年因新廠房剛投入運作,以致拖低毛利率至36%。另外,日清2014年至2016年的溢利率分別是5.9%、3.9%和3.5%,溢利率偏低且下跌,主要是上市費用、固定資產和可供出售投資減值。值得一提,日清在2012年購入的福字品牌,需於2014年作出2,119.7萬元的減值。若撇除這些特別項目和虧損,調整後的溢利率分別有6.7%、7.7%和7.5%,盈利能力不算太差。

最後一提,若簡單地將今年上半年的溢利乘二再除以上市後股份數量,每股盈利約是0.17元,以招股價3.45元至4.21元計,市盈率介乎20.2倍和24.7倍,較母公司目前的36.7倍為低,也較競爭對手康師傅的52倍低。

如前所說,日清的高速成長期已過,市盈率較低看來合理。此外,日清拓展內地市場無疑是策略正確,因有助延長品牌周期,特別是國內生活水平愈來愈高,優質即食麵市場的潛力不小,唯一擔心是中日兩國關係時好時壞,若兩國關係轉差時,會否觸發民眾抵制日貨,以致影響日清在內地的銷售。

原文刊於:am730 2017-12-08

&&&&&&&&

港鐵自毀八達通?

做生意,特別在市場擁有壟斷地位的,從來都是設法維護優勢,鮮有將機會拱手相讓予競爭對手,最近就有一例,說的就是港鐵公司(066)與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合作,在幾個港鐵站作試點,讓乘客通過支付工具在售票機購買單程票。身為八達通的大股東,港鐵這次安排實在匪夷所思。雖然支付工具來勢洶洶,但礙於八達通壟斷了交通車資繳付市場,大家只能在零售消費和生活繳費市場分杯羹。八達通只要維持這個優勢,即使日後支付工具如何普及,至少能與其分庭抗禮。這次倒好,連唯一優勢也沒有了,可以預期八達通的市佔率逐漸被蠶食,最後黯然離開。港鐵沒理由不清楚這一點,是否另有盤算就不得而知。

朋友說不用怕,因支付工具只是用來購買單程票,不像八達通般可直接在入閘出閘機拍卡。再者,支付工具主要靠「掃QR code」來連接繳費系統,用家既要開啟應用程式又要登入,無論操作速度和方便程度,都比不上利用近場通訊科技的八達通卡,講求便捷的香港人不會捨棄八達通。可是,近場通訊早已廣泛在智能手機應用,與支付工具結合是早晚的事,到時八達通可以壽終正寢。

有人說方便乘客是好事,但方便了誰?還不是內地遊客?他們不會因為沒有支付工具而不乘搭港鐵,既然港鐵獲益有限,打開競爭缺口實在得不償失。這裡沒有歧視內地遊客之意,若港鐵的目的只是方便遊客,那請一視同仁,在售票機加裝信用卡付款以方便國際遊客。反觀人家極聰明,自己的領域寸步不讓。如閱文(772)旗下的QQ閱讀,只接受騰訊控股(700)的支付工具如微信支付和QQ卡等。天貓雖然接受八達通旗下的「O!ePay」手機應用程式,但不及親生仔支付寶方便且限制多多,如只能在天貓桌面版使用,付款時既要打開「O!ePay」,又要拿出八達通來「嘟」,麻煩之極。

搞到今天兵臨城下的局面,八達通當然難辭其咎。但公道點說,論科技層面,個人認為八達通比支付工具先進,只是輸在應用不夠廣泛。就好像某位大學教授說,支付工具連俾錢乞兒和叫雞(好奇為何沒有人出來說侮辱女性)也照顧得到。當然這些例子似乎過於極端,但八達通最大敗筆是無法在微企和小生意中普及。無他,既要安裝讀卡器,又要支付交易費用和租機費,就好像收取的士車資,多年來儘管八達通嘗試打入市場,但仍無法普及。

其實八達通在設計上有其局限。首先,當初設計是用作小額繳費,因此儲值額設限在1,000元,最近才提升至法例上限3,000元。另一問題是增值,須拿出實體八達通卡來進行。即使可自動增值,但上限是500元,而且每天只可進行一次。用家也可利用「O!ePay」,但過程並非想像般快。先要登入自己的銀行戶口進行轉帳,然後登入「O!ePay」下個轉帳指令,接著掏出八達通卡在手機背面嘟一下才成。

八達通系統由私人公司擁有,大股東是港鐵,而港鐵的大股東是政府。換句話說,八達通是港人的財產,守護著她理所當然。但想深一層,抗拒支付工具發展非我們之福,若然八達通仍不思進取靠食老本,將來被淘汰便是活該。

八達通如是,港人賴以維生的支柱產業,何嘗不是面對同樣危機?

原文刊於:am730 2017-12-01

&&&&&&&&

騰訊毛利率續跌 怕不怕?

最近新股熱潮當中,3隻與騰訊控股(700)相關新股包括眾安在綫(6060)、閱文集團(772)和易鑫集團(2858)都出現同一個現象,就是股價在高位曇花一現後逐漸回落,近日更是捱沽。相比起來,騰訊表現可謂差天共地,自公布今年第三季業績以來,股價不單衝破400元,本周二更以5,230億美元的市值,首次打低Facebook成為全球最高市值科技公司第五名。此榜第一位是蘋果公司,其後依次是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微軟和亞瑪遜。

騰訊股價來到這水平,究竟是位高勢危還是仍可上望?不妨用市盈率衡量。騰訊去年每股盈利約4.891元(4.383元人民幣),以周二收市價430元計,市盈率是87.9倍。此外,騰訊去年第四季至今年第三季每股盈利合共是7.461元(6.512元人民幣),滾動市盈率是57.6倍。若看同屬中國科技公司的阿里巴巴(NASDAQ:BABA),以周二收市價190.9美元計,市盈率有74.9倍,滾動市盈率則是53.8倍。相比之下,騰訊現價略貴,應否追入見仁見智。騰訊市盈率如此高,除反映投資者憧憬外,當然需亮麗業績支持,騰訊個人之處是收入和盈利長期保持高增長。如今年首9個月收入增59%至1,713.68億元(人民幣,下同),盈利更升64%至508.49億元,但溢利率續降。如2014年有30.3%,2015年和2016年分別降至28.3%和27.3%。主因毛利率跌。如2014年60.9%,到2015年和2016年分別降至59.5%和55.6%。今年頭9個月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減6個百分點至49.9%。



毛利率下跌主要出現在兩大業務,即增值服務和網絡廣告(見圖),如2016年第一季分別有65.6%和43.7%,到今年第三季分別跌至59.9%和36.3%。若不是具有較高毛利率的其他業務收入佔比增加,相信整體毛利率的跌幅將更大。增值服務毛利率下降主要是相關成本上升,當中包括分成、內容成本,以及智能手機遊戲渠道成本。至於網絡廣告也是因為成本上升影響毛利率,如視頻內容投資、流量獲取成本及頻寬及服務器託管費。核心業務發展至今,收入基數愈來愈大,要維持高增長就要製作更多更好的內容去吸引用戶,最後令成本上升而影響毛利率。雖然毛利率續跌,但騰訊似乎透過開支彌補損失。如今年頭9個月,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對收入比率減0.3個百分點至6.8%,一般及行政開支比率也減0.2個百分點至14.1%,故期內溢利率較去年同期升1.1個百分點至29.7%。更重要的是,隨著其他業務包括雲計算和支付服務的貢獻續增,如今年第三季毛利佔總毛利比率有8%,較去年同期升4個百分點。這些業務毛利率續改善,如去年第三季僅18.1%,今年第三季已升至20.3%,有助推高整體毛利率。

最後一提,有朋友問閱文分拆上市會否影響騰訊業績,相信機會不大,一來閱文收入貢獻不高,如2016年收入25.57億元,只相當於騰訊該年收入2%。二來騰訊仍持閱文逾50%股權,意味閱文財報續全數併入騰訊合併損益表,故不會影響收入。雖則如此,因騰訊持股量下降,分到閱文溢利將減少,非控股權益應佔部分將增加。但不用擔心,因持股量變化不大,相信不會對騰訊純利造成重大影響。

好奇一問,執筆之時騰訊股價在430港元水平徘徊,股價會否如2014年般,升至600港元左右,然後拆細?

原文刊於:am730 2017-11-24

&&&&&&&&

2017年11月17日星期五

會計師公會資產效益可提升

在本地專業團體中,香港會計師公會堪稱「人財」鼎盛。先講人,截至10月會計師人數達41,843人,若與2013年的36,106人比較,4年平均增幅4%。這還未計逾萬名學生會員,這批學生將是壯大公會的生力軍,而且每年皆有新生加入,可見將來會計師人數將有增無減。

接著講財,按公會剛公布財報,截至6月底手頭現金連定期存款共3.78億元,按年增達7.3%。是多還是少?不妨拿些東西來比較。如將這筆資金平均分派給所有會員,每人可得9,030元。以資產淨值計算則更高,人均可得10,264元。又如以公會2017年度全年開支2.53億元作比較,資金是開支的1.5倍。換句話說,撇除收入不計,單是這筆資金足夠公會營運1.5年。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試問本地有幾多個專業團體能有此規模?

公會財政穩健,營運表現也不差,於2017年度盈餘增25.9%至1,013.1萬元。作為專業團體,能不虧損且出現盈餘難能可貴,但要挑剔的話還是有的。第一,去年利息收入351.5萬元,但年內手頭現金連定期存款平均值卻有3.65億元,兩者相除得出平均息率只有1%,較2016年度的0.7%高0.3個百分點。在低息環境的今天,即使是大額定期存款,銀行給予的息率一般只有零點幾個百分點,相信公會經一番努力才爭取到現有息率。但近年通脹非輕,如今年首9個月本地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升1.4%,2016年更升2.4%,利息收入的息率明顯跑輸通脹。

當然,將資金放在銀行收取利息,好處是風險極低,而且省時省力,指示銀行自動續期即可。但壞處是輸掉購買力,實際上是蝕本。公會不妨考慮將部分資金投放在回報較高的投資,如被視為Risk-free的美國國庫債券。就算不為賺錢,至少也應做到抗通脹。其實會計師當中投資高手多的是,找幾位有心人成立個投資諮詢委員會,由他們為公會度身制定投資策略,相信不難做到吧?

第二是公會目前最貴重的資產,即座落在胡忠大廈的兩層物業。於2005年和2006年,公會分別購入該大廈37樓和27樓作會址,總建築面積約為49,722方呎。由於物業是自用,所以只按成本減去累積折舊和減值款入帳。截至2016年6月底土地、樓宇以及傢俬、裝置及設備的帳面淨值是1.41億元。翻查成交紀錄,胡忠大廈最近的買賣成交價是每方呎15,668元,以此推算會址現值約7.79億元,較帳面值高出6.38億元。若將這筆帳上富貴計入資產,公會的資產淨值將升至10.86億元。如平均分攤至所有會員,每人可得25,516元。

忽發奇想,公會何不另覓呎租較低的地區租用物業作會址?如九龍東,政府正銳意發展成為第二個核心商業中心,目前呎租約只25元,在這裡找個面積相同的地方,然後把貴重的灣仔物業出租,以目前呎租45元計,扣除租金開支後,每年稅前淨收入約1,193.3萬元,金額相當於2017年度的盈餘。當然,此舉雖可幫補會員每年向公會繳交的費用,但既要找新地方又要找租客,行政開支也不菲。而且現有會址位置優越,搬遷將犧牲會員便利。不過,長遠發展而言,連政府也計劃遷拆灣仔政府大樓,以騰出土地作其他商業發展,各大小企業也為節省成本而搬往其他非核心地區,公會是否也應考慮效法以提升資產運用效率?

原文刊於:am730 2017-11-17

&&&&&&&&

2017年11月10日星期五

凱知樂「樂高概念」還剩多少?

踏入今年第四季,市場相當熱鬧,因有多隻股份上市,比較矚目的要數閱文集團(772)、雷蛇(1337)和凱知樂國際(2122)。閱文就不用說了,網絡文學概念,加上分拆自股王騰訊控股(700),而且又有實質盈利支持,自然受投資者追捧。另一隻於下周掛牌的雷蛇,是首隻電競概念股,而且獲李嘉誠私人基金入股投資,市場反應甚佳。可是,看看其財務資料,產品盈利能力不高,如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別只有27.9%和27.5%,而且業務仍在虧蝕,如2015年和2016年分別虧損2,035.6萬(美元,下同)和5,961.6萬元,今年上半年更蝕5,264.4萬元。此外,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下跌,由2014年的3,441.4萬元減少至去年只有167.8萬元,今年上半年更淨流出2,944.8萬元。如此基本面實在令人不安,除非盡快轉虧為盈,否則只靠電競概念難以長久支撐股價。

至於從事玩具零售的凱知樂,雖然沒有明星祝福,但有樂高概念,業務更有盈利支持。凱知樂主要銷售「樂高Lego」產品,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銷售額佔集團收入逾六成。不要小看兒童積木,有些模型的件數達幾百甚至上千,如近期推出的星戰系列75192千歲鷹,合共有7,541塊,是目前最多件數的樂高產品。雖然每套盛惠7,299港元(下同),但因是限量發售,令不少樂高迷趨之若鶩,據聞炒價已逾萬元。模型愈複雜愈多件數就愈多人喜愛,生意可謂長做長有。

樂高概念有幾賺錢?凱知樂的毛利率於2016年有49.9%,產品盈利能力算是不錯。不過,若與彩星玩具(869)同期的60%比較,凱知樂明顯較低。溢利率也一樣,2016年凱知樂有5.5%,撇除上市費用也只有6%左右,彩星則有11.1%。究其原因,相信是彩星的產品由設計、開發到市場銷售都是一腳踢,因此能賺到較多毛利。

究竟凱知樂招股價平定貴?由於上市後架構重組,因此沒有每股盈利資料。即使有,上市後股權變動大,拿來比較也沒意思,不如退而求其次以市帳率代替。據招股書披露,上市後的每股資產淨值介乎1元和1.17元,以招股價1.5元和2.2元計,市帳率介乎1.5倍至1.9倍。與彩星玩具目前的1.4倍相比,凱知樂稍貴。不過,若與剛上市的童園國際(3830)比較,其招股價的市帳率是2.4倍,目前則是2.2倍,故凱知樂較便宜。但須留意,有別於凱知樂純為分銷,童園是玩具製造和銷售,用來比較未必準確。再者,童園整體盈利能力較凱知樂高,如2016年溢利率有7.6%,享有較高市帳率十分合理。

最後一提,凱知樂的賣點是樂高,但最大風險也是樂高。招股書透露雙方的分銷協議屆滿在即,新協議仍在商討階段,雖然預期原有條款不會出現重大改變,但不排除部分條款將下調而稍為影響盈利。另外,早前享有的獨家分銷權有變,零售店的分銷權自2016年已終止,分銷商的分銷權將於今年結束。雖然自2016年仍保留百貨公司分銷權,但樂高有權單方面終止。另外,樂高也曾向凱知樂的批發客戶直接供貨,這些客戶或會變成競爭對手,甚至有可能成為樂高的中國分銷商。值得慶幸的是,凱知樂採取多品牌和產品多元化策略,因此樂高產品的銷售額與集團收入佔比由2014年的66.5%,降至目前僅有61.2%。有趣一問,既然對樂高的依賴將逐漸減少,凱知樂的「樂高概念」還剩多少?

原文刊於:am730 2017-11-11

&&&&&&&&

2017年11月3日星期五

閱文估值和隱憂

騰訊控股(700)旗下的閱文集團(772)上周開始招股,市場反應熱烈。做了些研究後,發覺基本面不差,招股價又不算貴,更重要是前景大有可為,因此認為值得認購。不過,閱文並非一面倒好,至少有兩個隱憂值得投資者留意。

首先,現時閱文大部分收入來自在線閱讀,即用戶付費才可看內容。如今年上半年約85%收入來自此業務。可是,中國盜版猖獗眾所周知,就以閱文出版的人氣小說《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為例,不少內地文學網站均上載全文供免費閱讀。根據招股書披露,盜版對網絡文學市場造成的經濟損失於2016年約114億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整個市場收入的兩倍以上。其實從閱文公布的付費率(即付費用戶對活躍用戶比例)已能窺探一二。雖然比率由2015年的3.3%升至今年上半年的6%,但100個活躍用戶才有6個肯付費,既要與業內對手競爭,又要與盜版抗衡,經營有幾艱難可想而知。

可幸的是,閱文提供的閱讀器容易使用,加上不斷獨家推出文學作品,而且費用相宜,最便宜的包月計劃只須每月15元,就能在指定專區任看作品,活躍用戶人數不斷攀升。如2015年有1.17億個用戶,今年上半年已達1.92億個。此外,每戶平均收入也顯著上升。如去年上半年是90.6元,今年上半年增35.5%至122.8元。價量升勢能否維持,相信是未來幾年營運表現的關鍵。

另一問題是對版權業務是否過於樂觀。此業務主要將受歡迎的文學作品改編成各類產品,包括遊戲、電視劇、電影和漫畫等。版權業務目前貢獻的收入佔比不多,如今年上半年僅佔總收入約8%。雖然閱文計劃投資30%的上市所得款項於此業務,但改編作品能否成功,準確捕捉和迎合市場口味尤其重要,資金豐厚不代表必定成功。例如美國的DC漫畫(DC Comics),多年來將旗下作品改編成電影,都是近年才算有點成績。即使是佼佼者漫威(Marvel),經過多年發展,也是到了《鐵甲奇俠》才收個滿堂紅。若期望版權業務能在短期內成為主要收入來源,似乎有點不切實際。

至於閱文招股價48(港元,下同)至55元究竟是平還是貴?根據招股書,上市後每股淨資產介乎9.29元至10.35元,招股價相當於市帳率5.2倍和5.3倍。看看閱文的競爭對手掌閱科技(603533.SH),目前在內地網絡文學市場的市佔率排第二,閱文排第一。他們最近在A股上市,上市不到一個月,股價幾乎天天漲停板(A股市場規定,股價升跌超過10%時須於當日暫停買賣)。無論如何,他們最新的市帳率是21.7倍,而且天天在升,相對來說閱文明顯較便宜。

使用市盈率做估值的結果也一樣。閱文過去12個月的每股盈利是0.34元人民幣,兌換成港元後約是0.4元,將招股價與以相除,滾動市盈率介乎119倍和136.3倍,較掌閱的138.7倍為低。況且,閱文市場佔有率(以活躍用戶數量計)較掌閱高,兩家的比率分別是48.4%和25%。閱文的財務表現也較掌閱佳,如今年上半年收入增長達92%,掌閱只有63%。又如毛利率和純利率,閱文分別是50%和11.1%,掌閱分別只有30.8%和8.6%。單以此來推斷,閱文的招股價較為便宜。當然,港股投資者不一定跟隨A股的市帳率和市盈率來投資,上述計算僅供參考,讀者必須留意。

原文刊於:am730 2017-11-03

&&&&&&&&

2017年10月27日星期五

短評平保業務表現

在眾多保險公司當中,如中國人壽(2628)專注於人壽保險,中國財險(2328)專注於財產保險,中國平安保險(2318)則兩者也涉及,如今年上半年來自壽險和財險的收入佔總收入分別有59%和19%。壽險和產險雖同為保險,但業務性質完全不同。

首先,壽險的保險對象是人,作用是填補經濟損失,而且偶然事件的發生的機會率較有規則和穩定,再保險的需要較少。產險的保險對象是人的財產,主要是按財物的損害情況彌補財物損失,偶然事件的發生較不規則和穩定,再保險的需要較大。再者,壽險的契約年期以幾年甚至數十年計,保費收入較為穩定;產險則按年續保,保費收入較不穩定。因此,要分析平保的表現並不容易,與其他保險公司比較更是困難。

話雖如此,我們仍可進行整體比較,如A股的市盈率、滾動市盈率、市帳率和股息率,按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公布的《行業市盈率》,於本月20日平保的比率分別是17.29倍、16.59倍、2.53倍和1.78倍,行業平均值則是25.7倍、23.77倍、2.6倍和1.32倍。除了股息率高於行業平均外,其餘3個比率較低,反映平保的股息回報較同業高,但股價相對較為便宜。當然,這只是以平保A股而論,是否意味現價值得購入則見仁見智。

上述方法與估值有關,若要分析平保營運表現,我們可以從個別業務入手。首先是收入佔比最大的壽險,盈利貢獻一樣高,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增36.3%,至238.06億元(人民幣,下同)。壽險是必賠生意,全靠投資收益賺錢,如今年上半年壽險及健康險的已賺保費有2,336.8億元,但3項相關支出包括賠款及保戶利益、保險業務佣金支出和管理費用已合共2,534.58億元,若不是期內錄得518.94億元投資收益補貼,業務將會虧損。因此看綜合比率和賠付比率沒意思,應看保費收入增長和投資回報。今年上半年,規模保費(即簽發保單所收取的全部保費)升31.6%,至2,871.16億元,佔比達96%的個人業務增32.9%,至2,757.17億元,當中新業務的表現最好,上升38.6%,續期業務也增29.5%。保單繼續率也有改善,13個月升0.6個百分點至93.7%,25個月升2個百分點至90.1%。至於投資表現,總投資收益率升0.6個百分點至4.9%,加上投資投入增加,故投資收益增55.8%。

接著是產險,今年上半年收入增17.8%,但淨利潤幾乎沒有增長,只升0.4%,主要是賠付支出增加令承保利潤倒退2.8%。看看賠付率,今年上半年增3.9個百分點至58.8%,即是在每100元已賺保費當中,58.8元是用來賠償。在眾多險種中,車險貢獻已賺保費最多達87%,但賺錢卻最少,綜合比率高達97.1%,即是每100元已賺保費減去97.1元賠付和費用後,承保利潤僅得2.9元。最賺錢則是意外傷害保險,綜合比率只有69.7%,即每100元已賺保費可得30.3元利潤。

最後一提,於今年1至9月,平保旗下4間主要子公司的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增31%,當中壽險業務升35.5%,產險升23.6%,與今年上半年的升幅相若。由此推斷,今年1至9月淨利潤的增幅有望與今年上半年相同,即維持在6%。按此升幅計算,今年1至9月淨利潤約有687億元。結果如何,今天第三季業績公布時便知曉。

原文刊於:am730 2017-10-27

&&&&&&&&

2017年10月20日星期五

吉利現價平或貴?

吉利汽車(175)今年3月被納入恒指成分股,市場大感意外之餘,亦認為當時股價升穿10元已經很貴,所以不宜高追。有趣的是,只是短短8個月就一地眼鏡碎,股價大幅飆升至26元水平,近日更高見27.75元,創52周新高。要衡量一隻股份平或貴,慣常做法是參考市盈率(Price to Earnings Ratio,PE,內地叫靜態市盈率)。各大投資網站均顯示,吉利目前的市盈率為42倍左右,即是假設所有內外因素不變,現時股價相當於未來42年盈利的總和。看來很誇張,但此市盈率是以去年每股盈利(57.96分人民幣)折算成港元(64.8分)後,再以現時股價26.95元除之而得出。

問題來了,吉利於本年8月中公布中期業績,溢利增1.2倍,每股盈利增1.2倍至48.77分人民幣。這些利好因素相信已包括在股價內,若仍以去年每股盈利來計算市盈率並不準確吧?應如何計算才好?不妨使用滾動市盈率(Trailing PE)。計算方法與市盈率無異,只是不用最近年度全年每股盈利,而是將過去4個季度每股盈利加起來。套用在吉利,即是將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的每股盈利相加,折算成港元後再以現時股價26.95元相除,得出的滾動市盈率是28.3倍。滾動市盈率另一個好處是解決數據滯後問題。如吉利的年結在每年12月底,審計報告一般在年結後3個月內才公布,等到那時才計出市盈率,投資先機還不盡失?

雖然滾動市盈率考慮了現時的盈利狀況,但還未反映市場對公司未來的期望。要考慮未來因素,我們可以利用預測市盈率(Forward PE,亦叫遠期或動態市盈率)。顧名思義,計算每股全年盈利時需要靠估,有人喜歡簡單地將每股中期盈利乘以2,此法適合上下半年盈利穩定,或不受季節性影響的企業。至於吉利,由於汽車銷售具季節性,下半年賺取的盈利一般較上半年多,如去年來自上下半年的盈利分別佔全年盈利的37%和63%。假設今年的佔比相同,將今年的每股中期盈利(折算為港元後)除以37%,得出的1.46元就是今年全年的預測盈利,再與吉利目前股價26.95元相除,得出的預測市盈率就是18.5倍。

回到基本問題,究竟吉利現價貴嗎?今年3月底公布2016年全年業績後,吉利的收市價11.86元,以2016年的每股盈利計算,當日的市盈率是18.3倍,與目前的預測市盈率相若。換句話說,目前市場給予吉利的市盈率與3月公布業績時其實沒有變過。

此外,另一內地汽車股比亞迪(1211),同期的市盈率、滾動市盈率和預測市盈率分別是37.4倍、43.9倍和55.1倍,相比之下,吉利較為便宜。若要二揀一,瓜瓜寧選吉利。值得一提,按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的《行業市盈率》,A股汽車業同期的靜態市盈率是20.98倍,滾動市盈率是20.43倍。吉利沒有發行A股,所以沒法比較,但若「北水」以此作為買賣決定的參考,吉利和比亞迪明顯較同行貴。當然,貴未必是壞事,因這兩隻股份同受惠於新能源政策。問題是高出的「溢價」是否物有所值,須由讀者自行判斷。

綜合而言,上述3個市盈率分別考慮了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盈利。論相關性預測市盈率最好,因股市是向前看。市盈率和滾動市盈率的相關性較低,但計算用的每股盈利來自財報,數據較為可靠。無論如何,為股票估值時不妨把3個比率找出來一起參考,分析自然就更全面。

原文刊於:am730 2017-10-20

&&&&&&&&

2017年10月13日星期五

眾安股價還會升嗎?

萬眾期待的眾安在綫(6060),掛牌首日股價表現一般,除早段高見70元水平外,整日都在65元至69元左右徘徊,最終收報65.2元。以此計算,每手公開認購的股票只賺550元。之後兩個交易日的表現也令人失望,股價分別收報63.45元和67元。豈料上周股價突然勇猛起來,上周三急升19.9%至80.35元,上周五進一步升16.6%至93.65元。若留待此時才將公開認購的股票賣出,每手可賺3,395元。多等幾天就多賺5倍,難怪仍持股的股民樂翻天。

眾安會否晉身成為紅底股,股價會否繼續節節上升,相信是不少投資者關心的問題。當然,影響股價的因素有很多,如股票流通量,若在市場上可供買賣的股份數量少,股價就愈容易波動。一般來說,只有細價股才會發生,但就近日的觀察,眾安的股票流通量似乎不高。

雖然眾安合共發行了4.4億H股,佔註冊資本約31%,但當中只有45.1%或1.99億股是拿出來公開發售,其餘已發行的股份於上市後一年內不能沽售。更重要的是,在這1.99億股當中,約36%或7,191萬股是基石配售,這批由基石投資者軟庫所持有的股票,在上市後半年內不可沽售。即是說,目前在市場流通的眾安股票最多只有1.27億股。是多還是少?就拿成交量來比較吧。本月4日眾安的成交量是4,498.4萬股,相當於1.27億股的35%;10月6日眾安的成交量是6,113.4萬股,相當於1.27億股的48%。差不多三分一至一半的公開認購股票在市場流動,除可解讀成股份受市場歡迎外,是否容易被炒乾,貨源是否容易歸邊,也是值得大家深究。

另外,分析了9月28日至本月6日眾安在中央結算系統的持股紀錄,撇除不願意披露的投資者戶口,發現持股量介乎100至1萬股的市場中介及投資者戶口數目,由最初的284個減16.5%至237個,持1萬股以上的戶口則由130個增50.8%至196個。當然,這樣分析不準確,因市場中介為個別投資者持股的明細沒有提供,但是否某程度反映出,散戶正在沽貨,而大戶卻在收集股份,留待讀者自行判斷。

另一個影響股價的因素是業績,雖然眾安今年上半年仍錄得虧損,但無損其股價表現。截至今年6月底,眾安錄得2.87億元(人民幣,下同)淨虧損,較去年同期的2.28億元擴闊了25.6%。虧損全來自承保業務,雖然今年上半年的總保費和已賺保費分別增84.3%和50.5%,但按公布的綜合成本率129.3%計算,承保仍出現5.75億元虧損,較去年同期增2.7倍。承保業務表現轉差主要是賠付增93.9%至10.35億元,還有向生意夥伴支付的手續費及佣金升1.2倍至2.69億元,以及其他經營及行政開支增59.1%至12.95億元。簡而言之,在每收到的100元已賺保費中,52.8元用於賠償,76.5元用於手續費及佣金和行政費用,賺錢不成還要倒貼29.3元。可幸的是,今年上半年投資表現較去年突出,今年的總投資收益率有3.3%,較去年同期大幅改善5.2個百分點。故包括投資收益在內的其他收入增432.7%至3.32億元,彌補了部分承保虧損。

純粹個人推測,若上述股票流通量分析準確,加上「三馬」和Fintech概念,相信眾安在基石配售的半年禁售期內,股價仍有上升空間,但波動難免,投資者謹慎為上。

原文刊於:am730 2017-10-13

&&&&&&&&

2017年10月6日星期五

支付寶怎樣才可打低八達通?


上周二(9月26日)長江和記實業(001)與螞蟻金服合組合資企業,共同營運「支付寶HK」。以為長和股價必定抽升,豈料翌日開市只升1%,收市的升幅更收窄至0.3%。今時今日,但凡與BAT(Baidu,Alibaba,Tencent)其中一員沾上邊都是利好消息。如早前獲阿里巴巴入股的聯華超市(980),消息一出刺激股價急升25%。擁有三馬概念的眾安在綫(6060)更不在話下,招股超額認購,掛牌首日收市也較招股價增9%。相比之下,長和股價表現顯得相形見絀。

兩地首富破天荒合作搞大茶飯,市場卻如此冷淡,相信是不看好支付寶的前景。無他,目前本地儲值支付工具(金管局的叫法)市場由八達通壟斷,一卡在手就能通行本地主要公共交通系統,以及應付在便利店和食肆等小額消費。八達通也廣泛用作屋苑和停車場門禁,學校學生考勤和圖書館借書證,普及程度堪稱世界之冠。除了那些堅離地的政客和富豪外,試問那個港人身上沒有八達通卡?

八達通豈非無懈可擊?當然不是,個人認為最弱點在增值額。雖然增值點眾多,但大部分都是現金增值。當然,個人八達通卡具自動增值功能,但限額最多只是每天500元,用來消費略嫌不足。其實當初八達通的設計主要用於公共交通繳費,及後才擴展至零售消費,但增值額未能與時並進配合發展。

相信是其他支付工具來勢洶洶,八達通公司早前推出手機程式「好易畀(O! ePay)」,用家可透過程式,將好易畀帳戶、已登記的八達通卡和銀行戶口互相轉帳或增值,帳戶又可當作電子錢包在網上消費。瓜瓜特地親身試用,發覺登記八達通卡極為簡易,但要連結銀行戶口甚為麻煩。首先,用家需要透過好易畀程式上傳身份證副本,以申請將帳戶升級。升級後再透過程式與指定銀行設定直接付款授權,需時大約兩星期。此外,銀行轉帳也限制多多,除了過帳需時兩天外,金額只可在300至1,000元之間,並且每天只可發出1個增值請求。若連結的是渣打銀行存款戶口,就可以做到即時轉帳,但轉帳需在渣打的網上理財程式進行,而且申請也頗為麻煩,完成網上登記後,用家必須親自到渣打分行辦理轉帳限額提升申請。

綜合來說,八達通已壟斷本地儲值支付工具市場,特別在交通系統,本地幾間主要公共交通企業都是八達通公司的股東,其他支付工具要取而代之並不可行,只能搶攻零售的線上和線下支付市場。支付寶夥拍零售網絡龐大的長和,策略絕對正確。不過,港人購物喜歡使用信用卡,雖然支付寶也可綁定信用卡來付款,但怎樣吸引用家使用,相信要花點心思。如使用支付寶付款可得雙倍「易賞錢」積分,或享有額外折扣,以及網上海外付款匯價特低等。

另外,商戶使用八達通須申請租用其收費機,一些流動行業如的士和貨Van極不方便,因司機收車後需要將收費機上線,而且又要按金、月費和每宗交易抽取手續費,因此業界反應冷淡。反觀支付寶只需一部手機,加上交易手續費相對便宜,最適合初創企業和小本經營如的士、貨Van,街市商販等生意,支付寶不妨考慮主攻此市場。馬雲能否如願將香港變成無現金城市?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刊於:am730 2017-10-06

&&&&&&&&

2017年9月29日星期五

比亞迪AH股大不同

不少內地企業均在中國和香港上市,在內地發行及掛牌的叫A股,在香港叫H股。雖然兩者擁有的權利如投票權和股息都是一樣,但股價卻有分別,大部分都是A股較H股貴。如近期股價表現大勇的比亞迪股份(1211,002594.SZ),上周五H股收報70.6元,以當日兌換價計算相當於59.47元(人民幣,下同)。再與當日A股收市價62.32元計,A股對H股溢價有4.8%。

出現此等情況,除了是兩地投資者取態不同外,主要是A股和H股不能完全互通。不過,隨著「滬港通」和「深港通」相繼推出,這類AH股溢價逐漸收窄。如深港通開通首日(去年12月5日),比亞迪AH股溢價是38.1%,今年首個交易日(1月3日)降至34.1%,半年結(6月30日)減至20%,上周五更降至4.8%。既然A股較H股貴,溢價收窄意味後者股價表現較佳。以深港通開通首日至上周五計算,A股累升16.1%,H股有61%,撇除匯兌因素是53%。

若要投資AH股,除股價表現和溢價外,也要留意中港兩地財務報表分別,特別是營業額,香港報告叫「收入」,截至今年6月底半年有438.17億元,國內報告叫「營業收入」,同期有450.38億元。兩者相差達12.21億元,主要是兩地會計準則對收入有不同的詮釋。首先是稅金,在國內購買汽車和電動車電池,買家須繳納消費稅,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合共收到5.62億元。按內地會計準則須計入營業收入,然後在營業成本中扣減。其次,銷售原材料及物業,以及出售廢料等收入也須計入營業收入,同期金額是6.59億元。反觀香港報表,由於消費稅只是代政府收取,因此不包括在收入內,所以也不需在銷售成本中扣減。另外,銷售原材料和廢料等的收入則計入「其他收入及收益中」。

中港兩地報表顯示的收入不同,豈不是很混亂?放心,其實只是數字「擺位」問題,最重要的除稅後盈利方面,兩地財報沒有分別,今年上半年皆是21.65億元。可是小問題難免,如反映產品盈利能力的毛利和毛利率,若使用香港報表計算,期內分別是81.69億元和18.6%,改用國內報表計算分別是91.52億元和20.3%,進行財務分析時須多加留意。

說到盈利能力,比亞迪今年上半年表現麻麻,以香港報表作計算基礎,毛利減少0.8個百分點,故毛利減少4.2%至81.69億元。此外,由於銷售、研發和融資成本的升幅較高,除稅後溢利減少12.3%至21.65億元,溢利率跌0.7個百分點至4.9%。究其原因,主要是分額佔51%的汽車業務表現轉差,收入跌4.1%至224.33億元,分部業績跌38.5%至18.84億元。

管理層解釋,是新能源汽車補貼減少及產品准入規則調整令銷量下降。業務分額佔8%的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表現更差,收入跌15.7%至34.21億元,分部業績轉盈為虧,由去年賺3.22億元至今年蝕1,367.5萬元。管理層解釋,雖然鋰離子電池業務出現增長,但光伏業務因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價格續下滑令收入大降。可幸份額佔41%的手機部件業務表現轉強,收入升10.2%至179.63億元,分部業績增1倍至16.61億元。

綜合而言,受汽車業務拖累,比亞迪上半年表現不濟。可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將於1至2年後實施,加上工信部已開始研究傳統能源車停產停售時間表,長遠對比亞迪發展應相當有利。

原文刊於:am730 2017-09-29

&&&&&&&&

2017年9月22日星期五

眾安在綫與傳統財險有何分別?

眾安在綫(6060)本周招股,挾著「三馬」之勢,市場反應甚佳。這隻號稱本港首隻「FinTech」股究竟與傳統財產保險有何分別?過去財務表現又如何?本文以傳統保險公司中國財險(2328)作比較。

首先是險種,與財險一樣,眾安賣的是非人壽保險,主打與「生活消費」生態相關產品。所謂生活消費其實是電子商貿,產品包括退貨運費險、任性退、商家保證金保險、手機意外險及碎屏險等。有別於傳統保險靠中介銷售,眾安主要與電子商務平台(如淘寶及微店)和電子產品製造商(小米)合作。如手機,在小米官網下訂單可同時買眾安提供的手機意外保險。就算當時未有投保,小米將在手機開通後3天內以Push或短訊形式提醒用家,只要點擊連結就可補購該保險。這種設計完全體現「找對人、說對話、做對事」的交叉銷售策略。

另一主打是「航旅」生態,如旅遊意外、航班延誤及航班取消等。銷售渠道主要是攜程(Ctrip)及其他互聯網旅遊代理,還包括航空公司和線下旅遊代理。去年生活消費和航旅對總保費收入佔比分別有47.6%和31.7%。這些保單有個特點,保額和保費不大,大保險公司未必看得上眼,但山大斬埋有柴,只要賠付率不高,費用率通過科技又控制得宜,業務應大有可為。

現實如何?看看眾安財務表現。先講總保費,近年增長可觀,2015年有1.8倍,去年有49%,主因是業務仍在發展階段。增長最高是健康類,去年總保費增1,127.2%至2.36億元(人民幣,下同)。金額增加最多是航旅,總保費增2.3倍至10.82億元。分額最大的生活消費類,增1.5%至16.2億元。

當保險公司收到保費,一般都會安排再保險以降低承保風險。眾安較特別,去年分出保費佔總保費僅1.2%,較財險的9.8%為低。因主要是健康險才作再保安排。問題來了,既然其他險種沒有安排再保,承保風險豈非很高?沒有錯,但實際賠付表現卻不差。於去年生活消費類賠付率最高,但也僅66.2%,即每100元已賺保費中,66.2元作賠償。其他險種如消費金融、健康、汽車和航旅賠付率介乎14%至20.5%,整體賠付率拉低至42%。相比財險就高得多,同期賠付率是63.5%,兩者相差達21.5個百分點。

眾安賠付率雖低,但費用率奇高,去年達62.7%,即每100元已賺淨保費中,62.7元作費用開支,較財險34.6%高28.1個百分點。等等,線上金融不是標榜不須人力和成本特低嗎?的確,傳統保險公司依靠中介銷售保單,如財險於去年保單獲取成本佔已賺保費約23.3%。眾安依賴線上,當然不需支付中介費,但部分險種須與合作夥伴分成。如航旅險須向攜程支付手續費及佣金,去年成本佔該險種已賺保費約22.3%。整體來說,此開支極低,對已賺保費比率整體僅8.9%。費用率高企,因經營開支續增,如僱員成本、折舊和推廣等,全是為營運發展,令費用率趨升。因此,眾安承保業務連續3年虧損。如去年綜合成本率是104.7%,財險是98.1%,代表每賺100元已賺保費,眾安須倒貼4.7元,財險則賺1.9元。若不是投資收益補貼,眾安的整體業績將會見紅。

最後,眾安目前發售價是53.7至59.7港元,以每股有形資產淨值12.57至13.38港元計,市帳率介乎4.3至4.7倍。但財險目前市帳率僅1.6倍,加上眾安明言今年將錄重大虧損,售價明顯較貴。是否值得認購,還是上市後伺機而動,留待讀者自行判斷。

原文刊於:am730 2017-09-22

&&&&&&&&

2017年9月15日星期五

舜宇瑞聲業績大比併

早前大台有一套電視劇叫《超時空男臣》,劇情講述3位明朝臣子穿梭時空來到香港,為找尋太子妃的故事。古人在現代生活,自然鬧出不少笑話。例如手機,即他們口中的「小鐵盒」,居然能夠響鬧又可以通話和攝影,就令他們讚嘆不已。當然,這些劇情全屬虛構,但幾位演員演技了得,將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

回到現實世界,若說手機是世界近代偉大發明之一,相信沒有人反對。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出現,重大影響我們的生活。有沒有試過外出時忘記攜帶手機所遇到的種種不便?除了睡覺外,放下手機不碰的最長時間又是多久?現代人愈來愈依賴手機,相關行業自然生意滔滔,企業股價也因而水漲船高。

如發明和售賣iPhone的蘋果公司(NASDAQ:AAPL),今年首8個月的股價已累升37%。又如互聯網公司騰訊控股(700)和手機遊戲開發商IGG(799),同期股價升幅分別是74%和1.3倍。以為最高?未算,手機設備股如舜宇光學(2382),升幅達2.3倍。即使早前被沽空機構狙擊的瑞聲科技(2018),股價升幅也有1倍。有趣的是,這兩隻股份同屬「蘋果概念股」,但股價表現卻較蘋果公司優勝。

今年上半年的經營表現,舜宇和瑞聲均取得絕佳成績。如收入增長率分別增69.8%和55.4%,期內溢利升幅分別增1.4倍和57%。舜宇的收入和溢利增幅較瑞聲高,難怪股價升幅也較好。不過,論盈利能力,瑞聲則較高。如毛利率,瑞聲期內微跌0.2個百分點至41%,溢利率則增0.3個百分點至24.6%。反觀舜宇,雖然同期毛利率升3.9個百分點至20.6%,溢利率也增3.7個百分點至11.6%,但比率遠低於瑞聲。

瑞聲能享有較高的盈利能力,主要是產品獨特性。如蘋果所用的觸控馬達,據悉包括瑞聲在內目前只有3家供應商能提供。這也解釋為何瑞聲的研發開支對收入佔比較高,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分別是8.4%和8.8%,舜宇則分別只是5.3%和4.6%。

投資者著重回報,這方面似乎舜宇的表現較瑞聲為佳。如總資產回報率,舜宇是19.4%,瑞聲只有17.4%,兩者差距只是兩個百分點。即是每投資100元在資產,舜宇能得到19.4元回報,瑞聲較低,只有17.4元,顯示舜宇在資源運方面較瑞聲有效率。

不單如此,看看權益回報率,舜宇是43.6%,即每投入100元股本權益,舜宇能得到43.6元回報,但瑞聲只是29.1%,差距達14.5個百分點。為何總資產回報率的差距較少,權益回報率的差距較多?原因是舜宇的財務槓桿較高。舜宇的負債權益比率是114.4%,即在每100元資產當中,46.6%依靠權益,53.4%從負債融資得來。瑞聲的負債權益比率則只有63.9%,即在每100元資產當中,61%依靠權益,39%從負債融資得來。從上述可見,舜宇利用較高的借貸水平來放大回報。

綜合而言,今年的中期業績舜宇稍勝瑞聲。至於全年業績誰勝誰負,現在言之尚早,因為兩者的前景甚佳。如舜宇,因雙鏡頭手機的需求日增,料出貨量將持續上升。瑞聲也不遑多讓,各大手機紛紛升級防水功能和配置觸控馬達,勢必有利銷售增長。

在智能產品的升級潮下,加上新款iPhone將推出市場,舜宇和瑞聲今明兩年的業績相信同樣受惠。不過,兩者的市盈率已經相當高,目前分別是93倍和38倍,若然現價入市須小心平衡風險。

原文刊於:am730 2017-09-15

&&&&&&&&

2017年9月8日星期五

港姐賽制應如何改善?

由電視廣播(511,TVB)舉辦的香港小姐競選,不知不覺已經45屆,每屆總掀起一些是非和爭議。較小的如某港姐太醜或者誰與誰不和。較大的要數2012年度,當年破天荒由網民一人一票選出冠亞季,可惜投票反應太過踴躍導致系統癱瘓,最後改由大會評判做決定,結果大熱門只得季軍,網民自然鬧爆。

有別於前幾屆,今年三甲改為由大會評判選出,以為可減少爭議,結果也不能倖免。根據大會賽制,三甲先由觀眾在網上選出,再由8位專業評判逐一投票,票多者勝,其實沒有甚麼好爭議。可是,問題出在最後兩強。7位評判投票後,1號和5號佳麗分別得到4票和3票,輪到最後一位評判鄭裕玲(Do姐),她將手上一票給了5號,結果是4比4打成平手。

有趣的是,根據賽例,打和須由Do姐做最終決定,最後她一鎚定音選了5號為冠軍。結果即時惹來各方批評,如一人說了算太兒戲,之前7位評判等於白費。更有人質疑造馬,何不索性將港姐改名為Do姐小姐競選。

說Do姐操控賽果沒有道理,因5號佳麗是由網民選進三甲,她無從左右,極其量只能說賽果受她喜惡影響。但想深一層,選美本身就是一場主觀遊戲,美醜標準因人而異。況且,Do姐投決定票前曾徵詢現場觀眾反應,被罵實在無辜。其實錯不在她,換了別人也可能出現相同情況,問題在於賽制的觀感太差。

在現今社會,我們對投票活動不會感到陌生,如區議會選舉,出現平手時應如何處理,相信不是每人皆熟悉。不查也不知道,原來候選人票數相同但議席不夠分配時,是以抽籤形式來解決。區議會選舉花費資源龐大,抽籤定勝負可以理解,若套用在港姐競選,批評聲音相信更大。

是次港姐競選的平手安排,其實不少企業也採用,如董事會表決議案,支持和反對票數相同時,其中一個做法就是由主席多投一票來決定。說到底,選美其實是一場Show,所謂The show must go on,是次安排相信是出於節目流暢和觀賞度考慮。

如何做得更好?個人認為,最佳方法是令平手情況消失,如將評判人數定在單數。另外,雖然評判逐一投票能提升刺激感,但愈後投票所受的壓力愈大,且容易受氣氛影響而左右投票意向。為了維持公平而不失刺激,最好先由評判同時投票,然後主持逐一公布投票結果。若評判人數必定是雙數或者平手情況無可避免,另一做法是兩位佳麗再戰一場,如向她們多問一條問題來決勝負,又或者評判退席再作商議。

或許有人會說,選美活動純為娛樂,何須如此認真?可是,港姐競選歷史悠久,而且廣受公眾關注,TVB有責任顧及市民感受。再者,TVB是本地最具規模的廣播機構,完善賽制以維持公信力,百利而無一害,對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7-09-08

&&&&&&&&

2017年9月1日星期五

IGG不靠研發 靠營銷?

剛過去中期業績公布高峯期,有沒有留意到,若希望股價大升,不單要有亮麗業績支持,而且還要慷慨派息。如中國平安(2318),收入和稅前利潤分別增23.4%和16.9%,新業務價值升46.2%。如此漂亮業績,加上中期股息大增1.5倍,股份立時備受追捧,股價更高見64.9元,以業績公布前收報59.35元計,升幅達9.4%。可謂同人唔同命,IGG(799)今年業績對辦,股息更增6.5倍,雖然公布後股價曾升7.3%至12.86元,但隨後回軟,最終收報12.16元,升幅收窄至只有1.5%。

其實IGG中期業績非常理想,收益急增1.1倍至2.74億(美元,下同),期內溢利升2倍至7,615.6萬元。收益增幅主要來自熱門遊戲《王國紀元》,今年6月月流水(Monthly gross billing)就達到4,110萬元,以1月3,160萬元計,期內升幅達30%。月流水即遊戲玩家每月課金總數,支付平台如Google Play和Apple App Store扣除約30%的渠道費用後,餘下的70%就會按時付給遊戲商。

須留意一點,按IGG的會計政策,月流水並不立即確認為收益,而是先計入資產負債表內的遞延收益,當玩家購買的遊戲資源到期後,相關金額才會確認為收益。截至今年6月底,遞延收益結餘有2,610.9萬元,相當於今年上半年收益約9.5%。這些遞延收益將陸續於今年下半年確認為收益。

說到渠道成本,主要是支付平台的服務費用,期內增1.5倍至8,241.7萬元,對收益佔比也升4個百分點至30.1%。換句話說,去年上半年每100元收益當中,支付平台分成26.1元,今年上半年則升至30.1元。金額和佔比增加,導致銷售成本增1.33倍至8,740.4萬元。心水清的朋友或許已看到,銷售成本的升幅高於收益,意味毛利率下降。沒有錯,期內毛利率跌2.3個百分點至68%,主要是手機遊戲業務增長迅速,但其渠道成本較網頁和客戶端遊戲為高所致。

此外,員工成本也影響盈利能力,今年上半年升32%至2,299.7萬元。成本上升主要是員工人數增12.5%至1,024人,以及人均薪酬(以上半年計)升17.3%至22,458元。不過,對收益的佔比卻減少5.4個百分點至8.4%。

還有銷售及分銷成本,今年上半年升79.1%至6,098.6萬元。成本上升主要是《王國紀元》的廣告及宣傳活動增加所致,對收益佔比降4.7個百分點至22.3%。不過,管理層明言今年下半年將增加宣傳,全年營銷成本對收益的佔比將增至30%。當然,此比率較去年的24.9%和2015年的20.6%為高,或對盈利造成影響,但管理層的策略是公司做大規模後,藉增加市場推廣以提升整體增長。IGG過去幾年收益增長,主要依靠已經上線4年的《城堡爭霸》。雖然目前活躍用戶人收仍維持在800萬名以上,月流水也保持在逾1,100萬名,但生命周期始終會完結,未來盈收增長需靠開發新遊戲。很明顯,IGG欲將《城堡爭霸》的成功複製到《王國紀元》,但幾年後又如何?

遊戲商要持續發展,個人認為研發才是基本。雖然管理層透露將推出幾款新遊戲,當中《Reborn》更有機會超越《王國紀元》。可是,看看研發開支,雖然金額自2015年不斷上升,但對收益的佔比卻持續下降,如2015年有13.3%,2016年跌至11.2%,今年上半年更降至7.9%,較去年同期減4.9個百分點。科技公司的增長從來都是靠研發,IGG卻相對上側重營銷,會否因而影響未來新遊戲的開發?相信IGG將為我們做示範,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刊於:am730 2017-09-01

&&&&&&&&

2017年8月25日星期五

JV撐起長和業績

長江和記實業(001)未公布中期業績前,市場憧憬表現理想股價因而炒上。公布業績兩周前股價報100.4元,業績當日炒上至108.5元,升幅達8%。可惜業績公布翌日股價急挫3%,及後漸跌,業績公布後兩周股價回落至100元。若看長和管理層財務表現概要,或發覺為何業績對辦,但股價掉頭向下。其實看真點,中期業績主要由合資企業(Joint venture)撐起,長和與子公司表現並不理想。

首先是收益,升5.3%至1,900.5億元,撇除貨幣因素升幅為9%。但在附註中列明,此收益包括長和按比例所佔聯營公司與合資企業應佔部分。值得留意,此做法與長和會計政策不符。長和的綜合損益表中不會計入這兩類公司收益和成本,只會確認期內應佔盈虧。所以,表現概要上的收益與綜合損益表上列示的有分別。

若只計長和與子公司收益,上半年實際上減8.4%。至於長和應佔聯營公司與合資企業收入,期內增39%。增幅這麼高,因歐洲3集團與歐洲電訊商VEON於去年合組Wind Tre及基建部門於去年和今年的多項收購。若計算資產周轉率,即收入除以平均資產總額,聯營公司與合資企業上半年的比率是53.8%,按年高10.4個百分點。至於長和與子公司期內的比率降1個百分點至30.8%。綜合兩者計算,長和整體比率增2.3個百分點至36.8%。比率變動反映新增合資企業推高了長和的整體資產運用效率。

接著是經營溢利,如看整體EBITDA(除息稅折舊和攤銷前溢利)期內增2.4%至453.11億元。當中聯營公司與合資企業增27.2%,長和及子公司跌14.1%。若計算資產回報率,即EBITDA除以平均資產總額,聯營公司與合資企業有16.7%,按年高2個百分點,長和與子公司則跌0.6個百分點至6%。綜合兩者,長和的整體資產回報率升0.3個百分點至8.8%。與收益一樣,聯營公司與合資企業EBITDA升幅可觀,有賴新增合資企業Wind Tre所賜。也是這原因,上半年來自歐洲3集團的EBITDA漲32.5%至112.55億元,資產回報率升4.7個百分點至16.2%,不論是回報率和升幅都較其他業務突出。

Wind Tre可謂長和今年成功的投資,自去年11月組成後為歐洲3集團帶來不少生意。截至今年6月底,登記客戶人數按年升67.5%至5,231.6萬名,活躍客戶人數也增68.9%至4,524.7萬名。但需留意一點,增長能否持續才是關鍵,若看今年首6個月增長率,登記和活躍客戶分別倒退1%和2%。另外是客戶結構,合約客戶的收益一般較非合約客戶高,如過去12個月每名活躍客戶的每月平均收益(ARPU)分別是24.88歐元和10.38歐元。可是,活躍合約客戶佔活躍客戶總人數的佔比由去年同期的67%,下跌至今年43%。

綜合而言,長和今年的中期業績主要靠Wind Tre撐起,皆因其他業務以EBITDA計,除了赫斯基能源錄得9%升幅外,其餘業務均出現下跌,如和記電訊亞洲跌79%,基建減5%,港口、零售以及和記電訊香港控股(215)均跌1%。今年下半年,相信Wind Tre仍能繼續為長和的盈利帶來可觀貢獻。至於其他業務,正如李嘉誠在主席報告中的展望所說,地緣政治風險、商品價格前景再度不明朗及市場對利率與貨幣波動之關注,看來能夠保持現有表現已經不錯。

原文刊於:am730 2017-08-25

&&&&&&&&

2017年8月18日星期五

為何業務分拆有助釋放價值

九龍倉(004)計劃將投資物業業務分拆上市,由於涉及的物業屬於本地一線,消息公布後,刺激股價上揚達14%。可惜碰上地緣政治局勢升溫,股價隨之而急跌,加上有大行看淡,令升值所得差不多消磨殆盡。

不少評論認為,是次分拆有助九倉釋放價值,因為該批物業總值估計逾2,300億元,反觀計劃未公布前九倉的市值只有2,121億元。等等,這批物業不是早已在九倉的帳上嗎?為何物業總值較九倉市值還要高?其實這是股價對每股資產淨值存在折讓所致。


首先,股價是市場給予公司的價值。估值方法如利用市盈率和市帳率的相對估值法,或通過貼現現金流模型的絕對估值法,都是市場普遍採用的。另外,影響股價升跌的因素有很多,如公司盈利能力、派息率、行業前景、股票流通量和市況等,但總的來說,股價是買賣雙方拉鋸後的結果。

另外,每股資產淨值是帳面值,計算時須將總資產減去總負債、永續證券和非控股權益,然後除以普通股發行數。以九倉為例,截至今年6月底,撇除非控股權益後的總權益是3,244.56億元,已發行普通股股數是30.34億股,兩者相除後得出的106.94元就是每股資產淨值。值得留意,不少人誤以為此數值等於當天把資產賣掉後所得。其實不然。因為計算資產負債時,需假設公司是持續經營,若公司清盤,須用不同的方法計算。

至於股價對每股資產淨值出現折讓,主要是市場給予多元化企業的「懲罰」。如九倉公布今年中期業績前的股價是69.9元,與今年6月底的每股資產淨值比較折讓有35%。即使業績公布後股價升至79.65元,折讓率仍有26%。折讓之所以出現,因為相對於單一業務的企業,多元化企業提供的資訊較少,投資者難以找出業務的真實價值。例如經營開支,由於九倉的業務包括投資物業、發展物業、酒店、物流和有線寬頻(1097),財報只會列示集團整體情況,各業務的成本結構無從分析。因此,若多元化企業將業務分拆,普遍受市場歡迎帶動股價造好,這個現象就是所謂「釋放企業價值」。

說到釋放價值,長江和記實業(001)可謂這方面的表表者。與九倉一樣,長和系涉足不同行業,因此其財報多年來被認為最難讀得懂。相信是這個原因,長和在未重組前的股價與每股資產淨值長期出現折讓。以2014年為例,截至年底的每股資產淨值是170.17元,當年公布業績後的股價是109.35元,折讓率達36%。為了釋放股東價值,消除控股公司折讓,長和於2015年進行重組,結果呢?截至今年6月底每股股東應佔資產淨值是105.44元,以公布業績翌日的股價105.1元計算,股價折讓幾乎消除。

是次九倉分拆,若能取得與長和一樣的效果,將折讓減至零,以目前股價每股70元和每股資產淨值106.94元計,股價潛在升幅可達53%。不過,九倉主席吳天海曾表示,分拆目的非為籌集新資金,亦不是為求增加估值,將來派息亦不會因分拆而增加,純粹只為將分工更清晰。此舉市場受落與否,看看九倉近日股價表現可知一二。無論如何,九倉的價值會否因分拆而釋放,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刊於:am730 2017-08-18

&&&&&&&&

2017年8月11日星期五

會計師失掉光環怎麼辦?

記得在幾年前,若問學生理想職業是甚麼,會計師定必在最受歡迎之列。無他,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加上近年大量企業來港投資甚至上市,會計人才需求甚大。雖然每年入行者眾,但流動性相當大。各大會計師行為搶人,紛以高薪吸引人才,令會計畢業生對Big 4一紙聘書趨之若鶩。就算進不了四大,會計師銜頭也是邁向中產之路的保證,故不論自己喜歡不喜歡,也不考慮合適與否,不少學生選讀會計。但會計師光環終被打破,早前一個DSE考生職業意向調查發現,會計師不單打不入十大,會計和審計更被列入最不受歡迎工作。由萬人景仰至被人唾棄,究竟出了甚麼問題,令「𡃁仔𡃁妹」們想法有如此大的轉變?其實,行業惡化生態沒有多大轉變,人手特別是基層職位仍短缺,超時加班仍舊困擾業界,歸根究柢只是期望與現實落差太大,令部分上了船的選擇跳船。見到跳船的人漸多,新一代自然醒覺過來不肯上船。

現今互聯網也幫了一把,看看各大專院校的社交群組,經常看到師兄師姐的勸喻,說千萬不要選修會計。而大多數的理由都是工時過長,沒有社交和低薪等。還有幾位現職或曾從事審計的朋友,通過社交平台揭露工作不為人知的一面。當中兩位更將自身經歷輯錄成書或改寫成小說,聽閒銷量甚佳。對此現象,部分業內人士甚為不滿,質疑他們在入行應早已了解清楚,所謂食得鹹魚抵得渴,現在反過來唱衰行業,是輸打贏要的表現。

故勿論誰是誰非,這些資訊有助新一代了解行業生態,能起期望管理之效。其實DSE考生的看法,某程度是業界在過去一味唱好造成。如曾有業界中人將超時加班吹捧成發達必經過程,預期比天高,但當新人發現與現實相差太遠時,怨恨油然而生,愈積愈多下導致今日爆發。將矛頭指向肯講真話者,實在有欠公允。沒有新人願意入行,對業界發展當然不利,要解決問題須由根源做起。首先,不合理的加班文化(如沒有實際加班需要也要留下)固然要改,人手密集的工序也要改革。以審計為例,目前最花時間的工作就是搜集資料、核查文件和分析數據,當中被「放飛機」的風險,也令不少核數師合伙人頭痛。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這些既費時又沉悶的工作,我們大可交給機械人代勞。情況就如個人電腦普及後,審計人員不需再以人手進行核算,將騰出來的時間專注於高增值工作。

或許有朋友會問,人工智能的裝置成本高昂,只有Big 4等大型會計師行才能負擔,中小行豈非等執笠?瓜瓜的想法較為樂觀,理由有二。其一,當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成熟,用家熟悉度又提高後,生產商為了競爭自然會壓低成本和售價。其二,未來的商用人工智能系統配以雲端相信是主流,因為用家數量和種類能夠擴大,有助提高系統的接觸面和學習機會以累積經驗。於用家而言,雲端應用無論在購置和日常維護都較獨立系統便宜,相信大部分中小企都能負擔。可以想像得到,未來審計人員只需配備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協助其工作所需。

今屆DSE畢業生的想法,反映4至5年後會計新人的供應將會減少,到時人工智能可否全面填補真空,目前作判斷言之尚早。但幾可肯定,人手短缺將繼續困擾中小型會計師行,至於率先開發人工智能的大行,預期受到的衝擊將會較少。

原文刊於:am730 2017-08-11

&&&&&&&&

2017年8月4日星期五

淺談毛記業務模式

靠雜誌起家,及後在網上累積知名度,憑藉人氣和創意轉型至廣告服務,最近還把生意申請上市,林日曦、阿Bu和陳強3位年輕人的故事,正正就是港人經常講的獅子山下傳奇。但奇怪的是,毛記葵涌有限公司(下稱「毛記」)的上市報道一出,網上負評如潮,還有不少網民化身成專家,質疑他們志在吸水和賣殼,但理據甚為薄弱,說穿了其實是葡萄作祟,酸味甚濃。

曾有人質疑其創意只是執人口水尾的二次創作,此課題當然值得探討,但他們的作品廣為接受是事實,證明大有市場。如近期鄭秀文做主角的《姨婆(大壽)掉眼淚》,故事簡單又有趣,將舊曲配以搞笑新詞,擺明是Hard sell銀行服務,但又不落俗套,單是網上觀看次數已達113萬。又如早前與黃子華合作的銀行廣告,網上觀看次數更逾340萬,試問本土有那個網媒能有此佳績?

毛記申請上市,除了盈利能力外,投資者最關心莫於收入來源。翻看上市申請文件,發覺毛記已由純雜誌出版快速成功轉型為廣告創作,而且轉身快速。如2015年逾99%的收入來自印刷媒體業務,2016年設立數碼媒體業務,向客戶提供一站式廣告解決方案,其收入佔比達51.8%,2017年更進一步升至78.2%。至於盈利能力,2015年的整體毛利率有63.2%。隨著享有較高毛利率的數碼媒體業務急速發展,2016年的整體毛利率升至66.3%,2017年稍為回落至61.2%。

由於找不到類似的上市公司,因此不能斷定毛利率是高是低。不過,若看看大台電視廣播(511),2015年和2016年的毛利率分別是45.36%和54.9%。另外,從事戶外廣告的雅仕維(1993),同期毛利率分別只有20.6%和19.8%。又例如於內地從事廣告的思美傳媒(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編號2712),2016年電視廣告和內容營銷的毛利率分別是10.9%和11.5%。

毛記的盈利能力那麼高,究竟其業務模式是甚麼?不少人認為是廣告創作和傳播,瓜瓜卻認為更像免費電視台或電台,最大分別是播放渠道主力在互聯網。以毛記電視為例,他們不斷製作各式各樣以娛樂為主的內容,當中包括視頻、文章和節目,透過臉書、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發放以吸引觀眾。當觀眾群累積至一定數量,就能吸引品牌和廣告代理商落廣告。由於廣告創作、製作和發放均是一條龍,還像電視台般擁有自己的藝人,難怪毛記像電視廣播般享有高毛利率,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綜合而言,毛記為本土網媒起示範作用,與其妒忌別人成功,倒不如認真研究他們的業務模式。不過,毛記的發展有一定隱憂,如其中一項優勢是人少公司細,彈性較高轉身夠快。上市後規模變大,行政工作勢必倍增,3位創辦人能否兼顧,或者可否找到合適的人才來執行,相信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另外,毛記的政治取態也是挑戰,雖然目前定位與時下不少青年接近,但想造大業務就不可能只側重年輕一代這個Niche market,若改變定位,處理得不好可能引發反效果,隨時得不償失。

題外話,商業電台是孕育創意的好地方,除了3位創辦人外,歷年人才輩出。在新一代DJ當中,瓜瓜最看好是阿檸(薛晉寧),且看他能否如3位前輩般跑出。

原文刊於:am730 2017-08-04

&&&&&&&&

2017年7月31日星期一

眼科名醫也上市

由眼科名醫林順潮醫生創立的希瑪眼科醫療控股,最近申請在港上市。

林醫生的醫術如何高超相信不用多說,剛巧瓜瓜是其診所的病人,所以先講一下感受。畢竟要了解一盤生意,最佳方法是成為其顧客親身體驗。

在幾年前的聖誕節,左眼突然感到不適,視線模糊之餘,更出現許多像毛髮的飛蚊。當時已心知不妙,因這些是視網膜脫落的徵兆。可是,那時正值公眾假期 ,眼科醫生關了門,情急之下上網尋找,看到林醫生醫務所的網頁,上面有一個緊急求診電話。致電後依指示等待,不多久收到診所的范愷醫生回覆,初步了解情況後,他著我立即到診所應診。一如所料,診斷結果是視網膜脫落,隨即安排到醫院進行緊急手術。

萬幸的是,手術非常成功,並需留家靜養,估不到的是,范醫生竟然連續兩星期每晚來到我家,為我檢查眼睛狀況,而且不另收費。這樣說出來希望不會為范醫生帶來不便,但這樣好的醫生,真不知到哪裡去找。另外,每次到他們的中環診所覆診,例必座無虛席。除了林醫生的名氣外,相信與其診所的服務質素不無關係。

從上述親身經歷推斷,希瑪的生意應該不俗。看看上市申請文件,香港診所加上內地醫院於去年收入達2.49億元,毛利有9,497.6萬元,毛利率約38.2%。純利為4,688.7萬元,純利率是18.9%。即是說,希瑪每收100元診金及手術費,減去銷售成本如眼科醫生分成、藥物和醫療用品、員工薪金、診所和醫院租金等,從中能賺取38.2元毛利。再扣除銷售和行政開支以及所得稅後,賺取到的純利有18.9元。

看看另一間在本地開辦診所的盈健醫療(1419),去年整體毛利率是39.9%,專科業務的毛利率則只有36.2%,看來專注眼科專科的希瑪稍勝。

值得一提,以分額計,香港眼科醫生分成是希瑪最大的成本,佔收入的比率於去年達25.4%,即是每100元診金及手術費當中,逾四分一須支付給醫生。分額這樣高,因香港眼科醫生並非希瑪的僱員,按行業慣例,收入扣除醫療耗材及手術室等成本後,需與醫生按比例分攤。

希瑪在內地醫院的做法則不同,醫生是希瑪的僱員,成本計入員工薪金。有別於其他香港眼科醫生,林醫生為希瑪賺取的收入不會分成,即是希瑪獨享林醫生帶來的收入,林醫生只收取固定董事酬金,希瑪的毛利率可能因此較高。希瑪未上市前,林醫生及其太太是主要控股股東,林醫生不分成並不出奇,反正大部分純利最終都歸他們所有。可是,希瑪上市後仍維持此做法,對林醫生不公平,相信制定其董事酬金時,應作了相應補償。

如前所述,希瑪的純利率有18.9%,反觀盈健僅得5.8%,另一個本地上市的醫療集團聯合醫務(722),去年純利率更只有1.5%。

假設林醫生的董事酬金已計入醫生分成因素,看來希瑪的盈利能力仍較同業為高。香港人口已出現老化,包括眼科在內的需求預期將會增加,加上內地私營眼科專科的發展潛力甚大,以林醫生的知名度和希瑪的口碑,相信未來幾年的發展應該不俗。

原文刊於:am730 2017-07-28

&&&&&&&&

2017年7月21日星期五

AI=會計師末日?

人工智能(AI)再次掀起會計人不安,事緣某財經雜誌最近做了個專題報道,探討AI如何搶人類飯碗,當中一篇更講述Big 4在此領域的應用和發展。

所謂太陽底下無新事,不妨先回顧一下歷史。早於三、四十年前,個人電腦不像現時普及,人手造帳仍然盛行,但當時不少人已預言,電腦將取代會計師。理由很簡單,電腦快而準,而且節省人手。如大型企業年結要做關帳,不說別的,只簡單地將帳簿上每個帳目的結餘抄入試算表,然後將借貸兩方加總,若順利沒有差異,至少要花上1個小時,若不幸兩方不平衡,更需花時間找出原因。反觀現在,人手造帳幾乎成絕響,電腦會計系統平靚正,關帳只在彈指之間。電腦在人手配置上更顯絕對優勢,以前大型企業的會計部,配備過百人是常態,現在閣下公司又有多少會計部同事?

電腦那麼好,按理會計師早應乞食,為何近幾十年人數不減反增?答案只有一個,世界在變,會計師也與時並進。簿記並非會計師的唯一工作,其他還包括制定稅務計劃、管理財務資產、安排融資、編製管理報表、監察預算執行情況、評審投資項目、處理收購合併,和定內控程序等,電腦不單沒有搶去飯碗,更協助我們提升服務水平。如編製財務報告,以前需時以小時甚至天計,現在按一下鍵,所有報告即時準備妥當。


AI無疑比電腦更兇猛,因它懂得學習,一旦學懂了會計師一切技能後,就可以將我們踢走。可是,究竟有多少人認真探討過,AI可以全面取代會計師嗎?

或許我們先看AI目前的發展。如畢馬威採用IBM Watson的認知計算技術,為客戶分析結構化和非結構化財務數據。所謂結構化,即是將數據安排得整整齊齊,儲存到數據庫時已經被定義,不論是欄位、格式和佔用大小等都固定。相反,非結構化數據就是一堆亂七八糟的資料,格式可以是電郵、報告及影片等。IBM Watson其中一個厲害之處,是通過學習能解讀非結構化數據,正如會計師閱讀各式各樣的財務報告,然後從中抽出有用的數據做分析。

又如德勤與Kira Systems合作,為會計、稅務和審計引入AI。Kira Systems其中一個強項,就是通過學習以識別各類文件。如物業租賃合同,系統能列出合同名稱、各簽約方名稱、物業資料如地址和面積、簽約日期、具體條款如租賃期和租金。系統還可自動檢查,找出有問題或遺漏條款,甚至可能不符合法律的條文。

從上述兩個例子可見,目前AI的強項能像人類般閱讀和分析數據,而且做得更好。人類身體有極限,亦容易受情緒影響表現,機械卻能不眠不休地工作,而且任勞任怨不會罷工。

會計師豈非末日?非也!根據牛津大學早前的研究指出,在可見將來,AI在感知及操控能力、創造力和社交能力三方面難與人腦匹敵。然而,會計師日常的工作,不單是閱讀和分析,我們需要具備良好的社交能力,如與企業內各部門合作,共同制定和執行財政預算,以及與銀行維持良好合作關係。我們也要創造能力,這裡說的當然不是造假數,而是想辦法解決企業遇到的種種問題,包括稅務、收購合併,以至日常營運等。會計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會計師不單需要科學家頭腦,同時要具備藝術家的氣質。個人認為,AI不單不會取代會計師,更協助我們將服務提升至另一層次。立此存照,將來看看瓜瓜的預測是否正確。

原文刊於:am730 2017-07-21

&&&&&&&&

2017年7月14日星期五

航運股併購陸續有來

本周最矚目本地財經消息,相信是中遠海運控股(1919)夥拍上港集團,以每股78.67元收購東方海外(316)。按東方海外已發行股份6.26億股計,交易總額最高將是492.31億元。是次收購相信東方海外股東最開心,因以上周五最後一個交易日收市價57.1元計,溢價達37.8%,若以去年12月底每股資產淨值56.2元計,溢價更高達40%。

其實今年初已傳出東方海外將被收購消息,但一直只聞樓梯響,市場一度盛傳世界貨櫃運力排名第3的法國達飛輪船和第4的中遠最有可能出手收購。但中遠被睇高一線,因市場相信中央不會容許外國公司持有東方海外。此外,當交易完成後,中遠將取代達飛輪船成為第3大貨櫃航運商。

一個有趣問題,既然中遠排名已那麼高,收購後排名僅升1位,花這麼多錢值得嗎?其實貨櫃航商併購潮早已開始,以力抗低迷市場環境,今日不隨波逐流,他日就會將地位拱手讓人。先說大環境,因近年新增運載力續增,特別是新船既快運力又大,供過於求下,運價屢創新低。如東方海外,2016年總載貨量雖升9.1%,但每個標準箱收益卻急跌17.4%,引致收益減9.9%,當中以亞洲/歐洲及歐洲區內航線表現最差,收益跌13.3%。表現最好是亞洲區內及澳亞航線,但收益跌幅也有8.8%。又如中遠,2016年總載貨量勁升54.4%,收益也增33.8%,但每個標準箱收益卻急跌13.3%。從兩間公司去年表現所見,貨櫃運載量雖升,但彌補不了運價下跌的損失,是名副其實的「量升價跌」,加上運價已持續低迷好幾年,航運公司要生存,所謂密食當三番,規模經濟才是出路,而併購和合併就是最快最直接了當的方法。

行內併購活動近年轉趨活躍,如達飛輪船去年收購新加坡貨櫃航商海皇輪船(Neptune Orient Lines)。又如業界一哥馬士基航運(Maersk)於去年收購貨櫃航商漢堡南美(Hamberg Sud)。還有現時排名第5的德國伯羅特(Hapag-Lloyd AG)於今年5月與阿拉伯國家聯合輪船合併。另外,日本三大航運巨頭商船三井(MOL)、日本郵船(NYK)和川崎汽船(K Line)的貨櫃業務將合併,預計新公司將於明年4月開始營運。由此看來,若中遠不進行收購,市場地位遲早保不住。

市場環境造就併購和合併,中遠收購東方海外相信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配合國家的一帶一路發展。成為中遠的子公司後,東方海外要肩負國家任務自然變得順理成章。值得留意,是次中遠以高溢價收購東方海外,意味中遠的帳目將會出現巨額商譽。影響是甚麼?簡單舉個例子,假設完成交易後,東方海外資產淨值的公平值仍是每股56.2元,減去收購價78.67元,餘下的22.47元就是商譽。東方海外於收購後賺錢固然理想,但去年錄得2.19億美元虧損,若今年甚至未來幾年仍未能轉虧為盈,這筆商譽就可能需要減值。特別是中遠打算將東方海外的總部及管理職能留在香港,並且繼續以其獨立品牌經營及於兩年內會保留原薪酬福利體系。這些舉措實在令人懷疑會否出現協同效應。若不出現,巨額商譽將對中遠未來業績帶來隱憂。

綜合而言,除非航運業營商環境突然大幅改善(個人認為機會不大),否則航運公司為了生存,收購合併將陸續有來。

原文刊於:am730 2017-07-14

&&&&&&&&

2017年7月7日星期五

交叉持股是邪惡還是善良之槍?

上周細價股出現股災,雖然市場消息一面倒將矛頭指向某莊家,但成因卻眾說紛紜,真不知誰真誰假。但有一點幾可肯定,就是與「交叉持股」有關。

所謂交叉持股,最簡單的形態是兩間公司互相持有對方股份。複雜一點的則是環形,如A公司持有B公司,B公司持有C公司,C公司持有A公司。至於David Webb早前公布的《50隻不能持有的股份》,當中繪畫的那個交叉持股關係圖,相信是最高級的網形。值得一提,母公司和子公司也有交叉持股情況,但不是所有地方容許,如香港《公司條例》明文禁止,故不是此文討論範圍。需要強調一點,交叉持股本質上沒有好壞之分,全視乎如何運用。正如槍殺傷力強,用來犯罪當然邪惡,但用於維護法紀就是善良。

若要數本地最佳交叉持股例子,當然是國泰航空(293)和中國國航(753),國泰持有國航18.13%股權(2017年3月前是20.13%),國航則持有國泰29.99%股權。當年之所以有此安排,純粹出於雙方的發展策略,國泰欲打入內地市場,國航則希望走出世界,互相持股形成的聯盟,可以鞏固雙方關係,作用遠遠大於從持股得來的投資回報。

另一個例子是日本的富士汽車與鈴木汽車,雙方自1999年開始合作,並且互持對方股份,富士持有的鈴木股份約佔總發行量的1.18%,鈴木則持有富士1.75%股權。雖然持股量微不足道,但是意義重大,自此兩間公司加深合作,如2005年雙方夥拍豐田汽車推出跑車。可惜近年合作關係轉差,加上當地新企業管治規定出台,誘發雙方於去年將對方股份沽售。

於大股東而言,交叉持股有其吸引之處。首先是股權較為穩固不易被動搖,特別是面對惡意收購時,互相持有對方股權形成聯盟,既能出手穩定股價,又能以股東身份表決阻止收購。據說日本企業自二戰後,紛紛採用此法來防止敵意收購。此外,交叉持股能帶動資產升值。如國泰和國航,只要其中一方賺錢,必定惠及另一方的業績,資產值連帶上升,股價自然造好。當然,這是一把雙刃劍,若其中一方股價下跌,自然也會影響另一方。若交叉持股涉及多隻股份,就會出現骨牌效應,是次細價股股災就是一例。

還有一點,若安排得宜,便能做到以小控大的效果。舉個例子,如股東A同時持有B公司和C公司60%權益,股東A將B公司的60%權益賣給C公司,並將C公司的50%賣給B公司,最後股東A只須持有10%C公司股權,就能保住兩間公司的控制權,又可以將股權套現,一舉兩得。此外,若與其他行業的公司交叉持股,雙方既可分散經營風險,又不需額外資金作投資,締造雙贏。

於小股東而言,交叉持股雖然可為股份增值,但最大問題在於削弱企業管治能力。一來股權結構牢不可破,若要改革管理層將會很困難。二來若雙方互相透過所持股份的表決權來配合管理層行動,就能操縱股東會。如果雙方故意不派代表加入董事會就更恐怖,因對方身份是獨立股東,能左右關連交易的審批結果,完全為所欲為。

綜合而言,交叉持股是邪惡還是善良,主要靠企業管理層自律。經過這次細價股股災,或許是時候檢討一下,是否需要加強交叉持股的監管,如在披露方面。

原文刊於:am730 2017-07-07

&&&&&&&&

2017年6月30日星期五

新昌核數師以「死」相諫

曾有前輩教導說,核數師對帳目不發表意見等於「死諫」。所謂「死」,只是形容客戶關係結束,因核數師最終難逃辭職命運。畢竟審計也是一盤生意,誰願與客戶走到這一步?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凡見到這類核數師報告,我們都應多加留意。最近就有個例子,羅兵咸永道對老牌建築商新昌集團(404)去年的帳目不發表意見,而且一如所料已退任核數師一職。

未講羅兵咸留下甚麼「諫言」前,先說一下新昌去年業績。若只論核心建築業務,表現一點也不差,相關收入雖減2.5%至93.14億元,但毛利率改善,毛利多賺4.1%至4.36億元,除稅前盈利更增15.2%至3.05億元。不幸的是,物業發展及投資出了狀況,物業公允值現8.84億元虧損,發展中物業須減值19.24億元,加上11.73億元其他相關虧損,此業務除稅前虧損43.95億元,拖累集團由2015年賺24.74億元變去年蝕27.12億元。業績倒退,核數師更對帳目不發表意見,因持續經營存在多項不明朗因素。核數師還提及3件值得關注的審核事項,全與投資物業有關。

先說持續經營問題,一般來說,只要財務報告作適當披露,核數師僅會在「強調事項」中提及,對帳目仍作「無保留意見」。當然,若披露欠奉或不妥當,核數師考慮作「保留意見」。但新昌財政看來較差,因若干借款逾期未還構成違約,導致最高62.94億元借款須立即償還,但手頭可用現金僅4.11億元,加上其他不明朗因素,核數師質疑持續經營能力,罕有作程度較嚴重的「不發表意見」。

至於審核事項,其一是與前執行董事周煒有關。事緣新昌以5億元(人民幣,下同)代價向周先生收購若干北京物業,並於去年8月支付1.29億元。按協議,周先生須租回該批物業,當清還所有租金後,新昌須以100元代價將物業轉回周先生。但交易於年結日尚未完成,代價餘額也未支付。有趣的是,此交易其後終止,早前支付的1.29億元當成無抵押貸款,按年息12厘計息,須於2024年8月21日前償還。由收購物業變長年期貸款,神奇吧?

不單如此,新昌與周先生另一間公司簽訂合約,除促使北京物業交接外,須按要求翻新物業。新昌於去年底及今年初已支付合共2.48億元,但收購未有完成,該筆付款變成按月息0.91667%計息的貸款,並於2018年11月12日前償還。值得留意,核數師指管理層無法證明交易事前獲妥善批准,或無法就業務理由及商業性質提供令人信服及一致性之解釋。就此,核數師已要求新昌的審核委員會進行獨立調查。接著是兩筆問題款項。新昌與一間建造公司簽訂協議,為佛山及泰安項目提供裝修補償服務,合約總值分別為7.65億元和1.36億元,並於去年分別支付4.33億元和2,200萬元。核數師發現新昌於去年曾向4間內地財務諮詢公司合共支付1.2億元。雖已訂立合約,但無列明服務詳情。就上述款項,核數師指管理層無法證實其性質及詳情,也無法就交易的商業實質提供令人信服解釋。

從核數師報告得出一個印象,物業投資業務的監管存在漏洞,希望新昌吸取教訓加以改善。此外,港交所(388)已要求新昌處理上述審核事項,以作為股份復牌條件之一,事態發展如何,我們遲些再作跟進。

原文刊於:am730 2017-06-30

&&&&&&&&

2017年6月23日星期五

發展商一按不是賭而是博

就最近有發展商向買家提供一手按揭,欄友渾水認為買家不單與發展商在對賭,而且更是賭命。若日後樓價大跌令物業變成負資產,發展商隨時可「call loan」,若業主無力支付差額(即貸款餘額減當時樓價),樓盤頓成「地主盤」,發展商可回收重售賺多筆。有人讚渾水兄夠膽講真話,亦有人說他危言聳聽,瓜瓜也來湊熱鬧說一下想法。

首先是與發展商對賭問題。賭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雙方必有輸贏(平手另計)。若套用在物業買賣上,就會解讀成發展商預期未來樓價下跌,所以趁現在把樓盤賣出。相反,業主認為,樓價將會上升,因此把握時機現在入市。

於買家而言,若果動機是炒賣圖利無疑是賭,即使純粹是自用不打算放售,其實一樣是賭。無他,樓花有著期貨特性,若未來樓價上升,買家不用捱貴樓就是贏,若樓價下跌,變相買貴咗,買家自然是輸。

至於發展商就複雜一點,今天把樓花放售未必是看淡未來樓價,還有很多其他原因,如讓資金提早回籠以改善現金流及降低借貸成本。此外,發展商靠賣樓搵食,即使預期未來樓價上升,今天寧願少賺也要推出新盤,務求做到貨如輪轉,若一味囤積居奇,每年如何向一眾股東交代?更重要的是,發展商出售樓花是必賺的,因買地起樓,然後成功出售,當中已賺取利潤,問題只是賺幾多。既然一方必贏,那就不是賭而是博了。正如玩21點是賭,因莊閒雙方有機會贏或輸,但六合彩和賽馬則是博,因莊家必贏。

其次是發展商提供按揭問題。如日後樓價上升,買家當然歡喜,相反若樓價大跌,而且令物業淪負資產,發展商call loan與否目前無法得知。但肯定的是,發展商做生意而不是開善堂,一切決定都是利字當頭。若買家決定借發展商錢上車,選擇即供期較穩陣,只要收入穩定且還款紀錄良好,相信發展商不會貿然call loan,畢竟樓市大跌,收回來的樓盤也不值錢,即使留下來待價而沽,坐貨成本也不輕。

比較擔心是選擇建築期付款的買家,若上會時碰巧樓價大跌,導致估價不足,買家便須另籌資金以完成交易。不要以為到時可撻訂了事,當年97金融風暴,一批買了嘉湖山莊但無力上會的買家,就給長實追收差價。

發展商提供一手按揭並非新鮮事,美國於2008年出現次按危機後,銀行借貸變得嚴謹,很多民眾因信用紀錄轉差,銀行拒絕批出貸款。當年不少發展商看中市場需求,紛紛向這類買家提供融資以促成交易,這種安排就是賣方融資。據美國一個網站資料,於2009年至2014年,美國的賣家融資宗數持續增加。但近年房地產市場回暖,借貸利率低企加上借貸供應充裕,賣方融資宗數已回落至金融危機前水平。相比之下,香港情況很特別,不是買家信用轉差而借不到錢,而是在政府一次又一次辣招下,無奈變成「財力不足」人士。發展商要做生意,相信直接提供一按漸普遍。根據報道,發展商一按市佔率已由去年11月的2.37%急增至今年2月的21.68%,升勢明顯。

政府與其呼籲買家入市須審慎,倒不如想辦法提供幫助,畢竟上車需求殷切,再次加辣或期望樓價將自動調整都不是負責任做法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7-06-23

&&&&&&&&

2017年6月16日星期五

沽空機構像獵犬

近期多隻股份遭沽空機構追擊,花生指數最高要數瑞聲科技(2018),該股遭葛咸城研究兩度追擊,停牌多日後,終於發出一份較具體澄清公告。不過,除關連交易外,公告對其他指控的反擊較薄弱,若不是另一間沽空機構匿名研究,罕有地為瑞聲發表報告反擊葛咸城,單靠這份澄清公告,相信很難令股價於復牌當日反彈。

瑞聲看來成功逃過一劫,但科通芯城(400)就沒有這麼幸運,近期被烽火研究發表報告追擊,股價急跌22%後停牌,之後作出澄清並復牌,但股價仍反覆向下。

還有渾水研究,早前預告將於本月7日發出報告追擊某港股,儼如預告殺人事件,報告未出爐已令多隻疑似目標股份遭洗倉。結果是敏華控股(1999)被渾水盯上,股價應聲下挫10%後停牌。同日還有F.G. Alpha Management,其創辦人質疑達利食品(3799)財務數據造假,令股價急瀉近7%。

沽空機構近來在港股中頻頻得手,不少人質疑不公平。無他,沽空報告篇幅一般較長,要消化內容需時,被狙擊公司根本無法迅速回應,投資者穩陣起見,大多選擇先行沽貨離場,爭相走避下,股價不急跌才怪。

有朋友問,上市公司帳目須經核數師審核,為何沽空機構仍有機可乘?撇開故意包庇舞弊和疏忽等不說,其實與目前審計採用的「Watchdog」方法不無關係。話說在1896年,英國有一宗關於核數師責任的官司,法官Lopes在審理時提到,核數師是Watchdog而不是Bloodhound。

這個影響後世審計發展的觀點,其意思是說,核數師有責任運用本身的專業知識,小心和謹慎地做好核數工作。然而,核數師不是偵探,他們不會以懷疑角度出發,也不會預設立場,認為帳目必定有問題。核數師的角色正如看門犬(Watchdog)而非獵犬(Bloodhound)。所以,若果核數師沒有發現企業的帳目存有異樣,即使真的存在造假,他們也不應負上責任。

雖然犬隻是人類的好朋友,但用來形容核數師實在有點那個。無論如何,此處的重點在於,看門犬的職責就是看門口,當有外人闖進就會吠叫以警惕主人。同理,核數師只有在發現問題後,才有責任向股東或管理層報告。至於獵犬,當嗅到血跡就會跟蹤着去追殺獵物,這就好比沽空機構,特意尋找目標公司帳目問題,一旦發現就盡情撕咬。

雖然獵犬方法較有效找出造假問題,但極花人力物力,而且也有違核數的原意。不幸的是,近年企業造數的醜聞不斷,大眾早已對核數師報告的可靠性存疑,亦造就了沽空機構有機可乘,難怪各地近年對核數師的監管愈來愈嚴。個人認為,監管走錯了方向,一來問題根源不在核數師而在造假的管理層,拿核數師代罪並不公平,二來要核數師改用獵犬方法來核數,不是不可以,但核數成本勢必變得高昂,最後又誰願意付鈔?

不是為核數師開脫,單靠核數師沒可能杜絕造假數,即使核數師發現問題,若涉及管理層,核數師最多只可以辭職,換了核數師後,假數問題仍然存在。忽發奇想,與其加強核數師監管,倒不如監管機構成立一個特別調查部門,以沽空機構所用的獵犬方法,把帳目有問題的上市公司抽出來,不是更好嗎?

文章刊於:am730 2017-06-16

&&&&&&&&

2017年6月9日星期五

海之戀自家按揭創雙贏

長實地產(1113)新樓盤海之戀銷售理想,從電視新聞所見,首日開賣人山人海,氣氛相當熾熱。據說樓盤廣受年輕人追捧,若六成半準買家僅35歲或以下。為何年輕買家鍾情海之戀?莫非是代言人力量?沒錯,該樓盤找來男子組合C AllStar做代言,廣告更配以近期大熱情歌《一刻戀上》。但宣傳歸宣傳,若市場缺乏需求根本不能成事。

樓盤熱賣,有說是「借人頭」所致,即藉家中未置業年輕成員置業,以逃避政府印花稅。看似言之有理,但當人頭的門檻不高,只要未持物業便可,故未能解釋為何突然那麼多年輕人頭湧現。再講,人頭用來抽居屋的著數,比買私樓慳稅更大,精於計數的港人怎會輕易動用寶貴的人頭?究其原因,相信是市場的確存在這一批年輕買家,他們既有實際需要,又怕樓價愈來愈貴難圓置業夢。更重要的是,長實夥拍財務機構推出按揭計劃,申請門檻較一般銀行按揭寬鬆,認定是難得的上車好機會。

眾所周知,即使「有父幹」,現在要上車有如攀登珠峰,找一般銀行承造按揭,首個物業最多只能借到樓價六成,貸款限額僅500萬元,若樓價高於1,000萬元更低至五成。收入來源非本地就更慘,借貸成數按上述下調一成。

雖藉按揭保險計劃可最多借到九成,但限制多多,如必須是首次置業,按揭上限僅360萬元,申請人須是固定收入且來自本地,供款佔入息比率不可逾45%。換句話說,在港外工作或是Slash族免問。其實政府的政策很多時都自相矛盾,一邊廂鼓勵港青到內地發展,另一邊廂對他們回港買樓又設置限制,看來有意離港發展者,必須具備破釜沉舟的決心才成。就算通過首期這一關,置業者還要接受銀行的壓力測試,重重刁難加上辣招連連,有實際住屋需要,但卻被界定成「沒能力」的人愈來愈多。

相信是看準市場需求,長實索性賺埋銀行那一份,推出較為寬鬆的高成數按揭計劃,利人利己。或許有人會問,發展商提供按揭並非新鮮事,過往他們也提供二按,現在只不過多做一按而已,何奇之有?是次轉變的最大意義就是直接承造一按。發展商要借出二按,必先得到一按借款人即銀行的批准,若買家未能通過一按及二按的壓力測試,發展商想借也不成。現在由發展商提供一按,由於其運作不受金融管理局監管,故不用像銀行般綁手綁腳,借出成數可高些,也不用跟隨種種審批限制。海之戀銷情如此理想,相信其他發展商將爭相仿效。

當然,世上沒有免費午餐,買家選擇發展商一按就要支付高息。有趣的是,部分傳媒說搵笨,但發展商面對的信貸風險較銀行高,而且出售的樓盤不能即時全數套現,收取高息以彌補損失無可厚非。

能夠洞悉市場需求,不怕與政府對著幹,為客戶掃平入市障礙之餘,公司又可多賺一筆可觀利息,齊創雙贏局面,李超人之所以能成為香港首富,不是沒原因。但話說回來,長實始終不是銀行,用於向買家提供一按的資金相信不菲,此舉會否影響公司的資金流動性,借貸成本會否增高,值得我們往後留意。

文章刊於:am730 2017-06-09

&&&&&&&&

2017年6月2日星期五

再談瑞聲沽空報告

早前沽空機構葛咸城研究(Gotham City Research)發出報告,指控瑞聲科技(2018)透過隱藏外判商誇大盈利,瑞聲股價應聲下瀉逾10%。一星期後,即今年5月18日,葛咸城發出第二份報告,瑞聲股價再度重創,及後更是停牌。若以第一份報告發出前的收市價,與停牌前的股價計算,累計跌幅達26%,對於高位購入而仍未止蝕的投資者,唯有大嘆倒楣吧?

所謂第二份沽空報告,其實只是第一份的完整版,主要分別在於內容和理據較詳細。更有趣的是,此報告只是Part 1,意味可能還有Part 2甚至更多。無他,股票市場其實是心理遊戲,利用沽空報告製造恐慌情緒,羊群效應下投資者爭相沽售,股價不跌才怪,看來葛咸城擅打心理戰,相信麻煩不會一時三刻能解決。在新一份報告中,葛咸城列出多間未有在瑞聲年報中披露的外判商,而且指出這些外判商由瑞聲CEO的配偶、親屬和瑞聲的經理持有或控制。如報告指外判商瀋陽中北通磁實際是瑞聲的關聯人士,因瑞聲CEO的配偶持有該公司股份兼是董事會成員。尤更甚者,中北通磁的年報顯示瑞聲是其關聯人,但瑞聲的年報卻沒有披露。

中北通磁是內地公司,但內地與香港對關聯人士定義稍不同,兩者不符並不奇怪。另外,瑞聲的經理看來不是主要管理人員,按香港上市規則並非關聯人士。此處的重點並非披露關聯人士與否,而是瑞聲有否如報告所言,透過這些外判商誇大盈利。可是,報告未有提供充分證據證明這一點。如報告估造數所涉金額至少15億元(人民幣,下同),但此數實際上是6間外判商收入總和,葛咸城沒有確實證據證明瑞聲未有將之入帳。

另一個有趣地方是自由現金流,葛咸城認為瑞聲的純利對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比率偏低,如2007年至2016年平均僅26.6%,即每賺100元純利,實際收到可自由運用現金僅26.6元,似乎暗示純利充滿水分。沒有錯,將經營現金流減資本開支後,得出的自由現金流是一個良好指標,反映企業可自由運用的現金數量。但以此與純利作對比,有點將蘋果與橙比較的味道,因計算純利時不扣減資本開支。若要評估純利是否水分過多,倒不如拿經營現金流比較,好處是口徑統一。以2016年為例,未扣減稅務開支的經營所得現金是52.6億元,除稅前溢利則是46.33億元,兩者相除後得出的比率是114%,2015年也有118%,反映純利質素甚佳。再講,瑞聲近年投放巨額於生產自動化上,自由現金流自然較低。對於瑞聲聲稱生產自動化有助維持高毛利率,葛咸城指未有證據顯示生產效率有所提高,原因是員工增長高於收入。如2013年至2016年,收入累計升幅是91.5%,但員工數目升幅卻是101.6%。但單看升幅不足以下此結論,比較每位員工平均收入似乎更準確。如2014年至2016年,收入對員工平均值分別是27.6萬元、32.9萬元和33.4萬元,數值反映員工產出續升,與葛咸城結論相反。

綜合而言,第二份報告只是推測居多,根本沒有提出確實證據指證瑞聲造數。自兩份報告發出以來,瑞聲雖然矢口否認,但截至執筆之日仍未對所有指控作出具體澄清。沽空機構少有狙擊藍籌股,這次事件有望成為經典案例。事態發展如何,我們將密切留意。

文章刊於:am730 2017-06-02

&&&&&&&&

2017年5月26日星期五

譚仔成功靠窮食

當今科技一日千里,與互聯網相關的行業發展蓬勃,「Hi-tech揩嘢」這句老話近幾成為絕響,但並不代表傳統行業會被比下去,只要市場定位得宜,「Low-tech」仍舊可以撈嘢。例如本地「窮食」佼佼者譚仔雲南米線(下稱譚仔),最近就被日本「丸龜製麵」母公司「株式會社東利多控股」(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編號:3397)以10億元收購。

消息一出,頓時葡萄聲四起,不少朋友嘖嘖稱奇。不過,似乎大家小看了窮食這盤生意。按東利多的公告披露,譚仔由兩間本地公司同心飲食控股(Jointed-Heart Catering Holdings Limited)和新揚行(New Huge Corporation Limited)分別持有。截至今年3月底,兩間公司全年純利共9,900萬元,收購價與之相除,市盈率僅10.1倍。看看另一港人神話翠華控股(1314),莫說當年以30倍市盈率上市,就算目前也有24.3倍。嫌翠華較高檔不適合用來比較?那就看看本地快餐一哥大家樂(341),現市盈率有29.2倍。甚麼?大家樂業務夾雜中低檔組合,而且擁有海外業務不宜比較?索性看大快活(052),業務集中在香港快餐市場,現市盈率有21.12倍。若以此值來計算,譚仔估值可達到20.9億元。由此看來,東利多其實是執到平貨。當然,為一盤生意估值,最佳方法是「絕對估值法(Absolute valuation)」,即先找出譚仔未來每年淨現金收入,再按合適貼現率轉化為現值,但礙於資料所限,無法使用此法。

雖然東利多披露譚仔的財務資料很有限,但從中可以看出幾點。首先是收入,譚仔去年有7.07億元,以目前有41間分店計,每間分店年均收入是1,724.3萬元,日均收入有4.7萬元。假設每位客人平均消費40元,每間分店日均人流是1,181人次,以每天營業12小時,每間分店平均每小時服務98人次。另外,譚仔分店面積不算大,假設每間店平均有54個座位,日均翻座率就是22次。若座位數是90個,日均翻座率就是13次。據聞翠華香港分店翻座率僅11.5次,譚仔高那麼多,估計是「搭枱」所致。值得一提,據政府純計處《食肆的收入及購貨額按季統計調查報告》,2016年第2季至2017年第1季12個月,食肆總收益按年增3.5%至1,084.6億元,中式餐館升1.8%至482.6億元。若只看同心飲食業績,同期收入升22%至6.95億元,增幅較全港食肆及中式餐館為佳。其次是資產。若只看同心,截至今年3月底淨資產增0.2%至1.57億元,增幅相當於38.7萬元。可是去年度純利是9,600萬元,餘下的9,561.3萬元去了那裡?估計大部分純利用於派股息,既然滾存盈利進帳不多,淨資產增幅自然較低。此外,將總資產4.33億元減去淨資產1.57億元,得出2.76億元就是負債,按年增7.6倍或2.44億元。同一時間,總資產也增1.3倍或2.44億元。兩者同時大升,估計是以按揭形式購買廠房或物業。

另外,譚仔去年平均淨資產是1.57億元,去年純利與之相除,股本回報率(Return on Equity)達61.5%,即是每投入100元淨資產能賺61.5元。ROE那麼高,料食肆屬低資產行業。看來好賺,但入行門檻低,市場競爭相當大。不過,反觀競爭對手同期ROE,如大快活有16.3%、大家樂14.4%,翠華僅6%,譚仔盈利能力明顯較佳。譚仔的成功固然值得稱頌,但也反映出窮食需求殷切。無他,當茶餐廳和快餐店貴到食唔起,連電視烹飪節目也標榜食平啲,平靚正自然有市場。譚仔愈成功,某程度反映出香港人的生活質素愈見艱難。

文章刊於:am730 2017-05-26

&&&&&&&&

2017年5月19日星期五

瑞聲沽空報告可信嗎?

上周瑞聲科技(2018)遭沽空機構葛咸城研究(Gotham City Research)狙擊,股價以收市價計單日急挫10.5%至99.4元。儘管管理層於翌日業績公布會上否認指控,加上今年首季業績理想,股價一度重上100元,但收市倒跌3.4%至96元。股價續受壓,股東固然傷亡慘重,博反彈追入的投資者相信也損手不少。葛咸城研究其實早在2015年已釘上了瑞聲,選在這時才出手,相信是趁在最肥美之時噬之,可憐的是要一眾股東和投資者陪葬。

瑞聲貴為強勢藍籌股,葛咸城研究也敢挑戰,更令其市值單日蒸發逾140億元,沽空報告內容想必厲害。可是,翻看該報告後有點失望。雖然整份報告有5頁,但免責聲明和目錄已各佔1頁,撇除首頁的標題和圖片,內容實際只有2頁半。當然,報告質素與頁數多寡沒有直接關係,但指控的理據較薄弱,而且也沒有羅列具體證據。首先,報告指控瑞聲藉隱藏外判商誇大盈利,理據之一是其「純利率」不尋常地高於同業,甚至較大客戶蘋果公司(NASAQ:AAPL)的更高。問題來了,純利率是將除稅後溢利除以營業收入,當中扣除一些非經營成本開支如財務和稅務開支。但即使是同一行業,每間公司的負債比率、債務和稅負不盡相同,因此比較純利率意義不大。

要比較盈利能力的合理性,應以毛利率為佳。於2014至2016年,瑞聲毛利率分別是41.4%、41.5%和41.5%。若與報告內提到的同業Knowles Corporation (NYSE:KN)比較,同期的毛利率分別是38.9%、36.8%和38.2%,與瑞聲的差距並非不尋常。

但若看另一間同業Goertek(歌爾聲學,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編號:002241),同期毛利率分別僅22.4%、24.9%和27.4%。還有Merry Electronics(美律實業,台灣證券交易所股票編號:2439)更分別低至19.9%、19.6%和24.2%。瑞聲毛利率較兩者高,相信因產品是自主研發,故能爭取到較高利錢。

其次,報告說瑞聲純利率高於蘋果公司並不合理。如前所說,我們應比較毛利率,去年蘋果公司有39.1%,較瑞聲低2.4個百分點,差距並不很重大。此外,一部手機的部件由多間供應商提供,利潤肯定不會一樣,若部件較為簡單或檔次較低,利潤會低一些。相反,技術要求較高或複雜的部件,利潤當然較高。其實上述各同業的毛利率差距已清楚說明這一點,不然哪有人願意投入資金做研發?

第三,報告指瑞聲的核數費對營業收入比率過低。但兩者並無必然關係。核數費主要取決於審計人員所用時間,若公司帳目清楚,業務相對簡單,核數費用較低並不出奇。另外,報告說瑞聲的核數師德勤被譽為「the audit firm that has had the most trouble in China」,似乎暗示瑞聲的財報並不可靠。但德勤是行內四大之一,若然聘用他們也算是罪,叫一眾德勤客戶情何以堪?

綜合而言,除了隱形外判商的指控算較具殺傷力外,其他理據不足以支持瑞聲「做數」的指控。說也奇怪,報告可靠度存疑,居然也令股價震盪,究竟是市場相信其說法,還是嫌瑞聲股價太貴借勢調整,留待大家判斷。執筆之日,葛咸城研究剛剛發表了第二份報告,瑞聲股價即時再被重創,此事往後發展如何,只能說剝定花生等睇戲。至於新報告的內容,我們下篇再作討論。

文章刊於:am730 2017-05-19

&&&&&&&&

2017年5月12日星期五

渣打與滙控的不履約貸款

上周探討國內四大銀行不良貸款,不良貸款率雖改善,但不良貸款餘額和減值費用均增。特別是減值費用對營業收入比率皆升,若情況持續,盈利將無可避免被蠶食。中國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早前指,今年首季內地不良資產升勢未變,關注類貸款及逾期類貸款餘額續升。看來內地不良貸款問題仍是內銀一大挑戰。內地信貸環境未見明顯好轉,國外又如何呢?這篇主要集中研究渣打集團(2888)和滙豐控股(005)的業績,看看能否找到端倪。

早前渣打公布今年首季度業績,表現出乎預期。不單經營收入增7.9%至36.08億(美元,下同),計入重組費用的除稅前盈利更是扭虧為盈,由去年第四季度蝕8.71億元,到今年首季賺9.9億元。若與去年同期比較,升幅達98%,成績令人鼓舞。究其原因,除經營收入增加,與貸款減值大減58%至1.98億元不無關係。貸款減值減少那麼多,主要受惠於整體信貸質素改善。截至今年3月底,渣打的貸款總額和淨額分別是2,760.55億元和2,697.4億元,兩者相減後得出的63.15億元就是累計減值撥備,將此數與貸款總額相除,得出的貸款撥備率為2.3%,即每借出100元就有2.3元有機會是壞帳,較去年底減少0.1個百分點。

此外,渣打的不履約貸款增1.9%至98.69億元,金額是貸款總額的3.6%,較去年底下降0.1個百分點。值得留意,渣打將客戶的信貸評級分成14級,第1級至12級為履約客戶,第13級及14級為不履約客戶,級數愈大代表信貸風險愈高。渣打除了披露不履約貸款(即第13級及14級)的情況外,還會披露第12級客戶的金額。按渣打年報所示,此級數的客戶在「企業及機構銀行業務以及商業銀行業務」上相等於標準普爾外部評級的「B-/CCC」 或違約或然率在15.751%至50%。若是「私人銀行」相當於由集團特別資產管理部管理的帳戶,在「零售銀行」則代表逾期30天以上至90天內的貸款。

截至今年3月底,第12級客戶的貸款金額為11.84億元,較去年底減少22.2%,佔貸款總額的比重也跌0.2個百分點至0.4%。上述各項數據反映出,客戶整體信貸質素的確有所改善。不過,管理層也不諱言今年首季的減值異常偏低。此外,若細看不履約貸款,持續經營業務的金額較去年底增4.5%,信貸質素會否改善須多加留意。

無獨有偶,滙控今年首季度的業績也符市場預期,列帳基準計的收入和除稅前盈利分別減13%至129.93億元和19%至49.61億元。經調整計則分別增加2%至128.43億元和12%至59.37億元。滙控表現理想,最大貢獻來自貸款減值及其他信貸風險準備。以列帳基準計減幅達80%,經調整計也跌71%。在滙控的公告中找不到不履約貸款餘額和逾期貸款等資料,但披露了減值準備開支對貸款餘額的比率。經調整計於今年首季是0.11%,較去年首季跌0.26個百分點。值得留意,雖然整體信貸有所改善,但今年首季減值下跌,主要受惠於減值撥回和收回先前撇帳額增加,若只計新增減值,金額其實與去年第四季相若。

綜合而言,從渣打和滙控的業績來看,雖然減值開支大減,但不履約貸款並未有非常明顯的改善,目前的信貸狀況宜須維持審慎。

文章刊於:am730 2017-05-12

&&&&&&&&

2017年5月5日星期五

內銀不良貸款真的改善了?

內地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陸續公布今年首季度業績,表現符預期。當中備受關注的不良貸款率,如建設銀行(939)維持在1.52%,即是在每100元(人民幣,下同)貸款中,只有1.52元被視為不良。工商銀行(1398)下降0.03個百分點至1.59%,中國銀行(3988)微升0.02個百分點至1.45%。即使是不良貸款率最高的農業銀行(1288),也下降0.04個百分點至2.33%。

單看不良貸款率似乎有所改善,但真相是不良貸款餘額均有上升,四大行的升幅在1.6%至3.3%之間。截至今年3月底,四大行的不良貸款總額合共7,858.72億元,短短3個月就增185.44億元或2.42%,即平均每天就有2億元不良貸款產生。資產減值更是雙位數上升,農行在四大行中較佳,也增30.06%至236.29億元,工行和建行分別升33.11%至315.05億元和35.43%至361.62億元,中行最差,增39.43%至222.43億元。

既然不良貸款率變動不大,為甚麼不良貸款餘額和資產減值卻大幅急升?原因就是貸款於期內增加。要知道不良貸款率的計算,是將不良貸款餘額除以貸款總額,貸款總額這個基數大了,自能將不良貸款率稀釋。如農行,期內不良貸款餘額增2.1%至2,357.58億元,但貸款總額增4.04%至101,126.85億元,令不良貸款率不升反跌。又如建行,不良貸款餘額增3.3%至1,845.11億元,但貸款總額增3.53%至121,715.46億元,不良貸款率因而維持在1.52%水平。還有工行,不良貸款餘額增1.6%至2,152.85億元,貸款總額增3.95%至135,724.44億元,不良貸款率因此下降。最差要算是中行,不良貸款餘額增3%至1,503.18億元,貸款總額增3.93%至103,467.53億元,令不良貸款率微升。

其實資產減值損失不單只不良貸款,還包括相對上不那麼嚴重的壞帳撥備。若將貸款減值準備除以貸款總額,得出的就是貸款撥備率。在四大行的季報中找不到,唯有自己計算,結果最高是農行有4.05%,可幸較去年同期跌0.07個百分點。建行和工行同樣是2.42%,兩者分別升0.13個百分點和0.03個百分點。最低是中行只有2.14%,而且較去年同期下降0.06個百分點。

值得留意,資產減值損失除了金額增加外,更令人擔心是侵蝕盈利,當中以建行尤甚。將期內資產減值除以營業收入,得出的比率是21.2%,代表每100元營業收入中有21.2元是減值損失,而且與去年同期的14.2%比較急升6.97個百分點,不論比率還是升幅皆冠絕四大行。至於中行、工行和農行,比率分別是17.2%、16.6%和15.9%。中行和工行的升幅分別是4.21個百分點和4.42個百分點,農行最好只升2.76個百分點。

總體而言,若不是實施營改增令期內稅金和附加開支急跌逾80%,相信將影響四大行的純利率。目前的情況像一杯摻了雜質的開水,為了讓開水看起來潔淨,唯有換了個大一點的杯,然後注水,希望將雜質稀釋。可是,即使換杯注水,雜質依然存在,而且新水也帶有雜質,此法並非長久之計。有評論認為,債轉股是去除雜質的方法,沒有錯,此法的確能即時改善不良貸款問題,但企業經營情況不改善,只是將問題推遲罷了。

文章刊於:am730 2017-05-05

&&&&&&&&

2017年4月28日星期五

有線轉手,小股東找數

九龍倉(004)於今年1月表示,有線寬頻(1097)的業務檢討進入最後階段,當中包括將業務出售。消息一出,有線股價按收市價計急升17%至0.89元。到了3月,九倉宣布終止與所有潛在買家接洽,更表明不再注資,加上收費電視牌照屆滿在即,有線仍未向政府作實是否接受續期,股價急挫34%至0.61元。來到4月前途終於明朗,有線宣布供股集資7.04億元,並引入新投資者永升(亞洲)。不過,九倉表明不會參與供股,並且將手上股權以實物形式分派給股東。交易完成後,永升將取代九倉成為大股東,持股量最多是54.02%,九倉系則只剩20.08%。

以供股包銷形式將有線轉手,相信大部分有線小股東都會感到失望。一來希望買家抬價的願望落空,二來還要出資供股,否則股權將被攤薄。如每股資產淨值目前是0.25元,供股後(計入供股的7.04億元和3億元債轉股)將跌至0.24元,減幅達3.2%。即使願意供股,因有線股票的每手買賣單位將由1,000股,增至1萬股,若所持股份不是15手(每手1,000股計)或其倍數就會出現碎股,日後沽售倍添麻煩。早前憧憬有線賣盤而追入的投資者,是否有點偷雞唔到蝕渣米的味道?

一個有趣問題,是次供股明顯是賣盤,但除了將3億元債務轉成股權外,九倉基本上無特別得益,況且多年來對有線的投資以億元計,為何仍願意蝕本離場?首先,是次交易在技術上沒有蝕錢,因九倉將有線股權分派給股東,會計處理上不會對業績造成影響。截至2016年12月底,有線的資產淨值是5.05億元,以目前持股量73.84%計算,九倉帳內有線的帳面值估計有3.73億元。當股權分派後,這筆帳將在九倉的股東權益中扣除。其次,有線長年虧損,若情況持續,莫說多年投資,就算是九倉借給有線的4億元貸款也會「凍過水」。重組後,九倉不用為貸款撇帳之餘,日後更有機會回本,何樂而不為?

其三,九倉雖無明顯著數,但其股東卻得了個賺錢機會。例如九倉小股東手上無端多了一批有線股票(估計每手九倉可得489股有線股份),雖然是碎股,但也可套現生利。當然,完成分派後,九倉每股資產淨值將減少,理論上會影響股價,但九倉所持有線的帳面值是3.73億元,以去年12月底已發行股份30.32億股計,攤分至每股的帳面值僅0.12元。執筆之日,九倉股價是66.5元,即使減去有線帳面值,股價變動少於0.2%。再講,甩掉有線這個包袱,於九倉來說是利好消息,相信分派對九倉的股價不會造成影響。至於九倉的控股股東會德豐(020),因承諾在供股期間維持有線的公眾持股量,所以也會將收到的有線股份分派給其股東,實行有錢齊齊搵。

綜合而言,是次交易最大的贏家相信是永升,僅用7億元就能控制市值達12.3億元(以每股0.61元計)的有線。至於九倉,雖然直接得益不多,但為股東創造獲利機會。此外,在盈利管理中,有一招叫「掟走問題兒童(Throw out the problem child)」,意指母公司將表現欠佳的業務出售或關閉,以避免拖累業績。是次股權易手能無損業績,其股東又能受惠,簡直將這招完美演繹。最陰功相信是有線小股東,供股既麻煩又需額外資金,不供股的話,股權就會被大幅攤薄,現在沽售股份,股價又低殘,真不知如何是好。

有線轉手變相由小股東找數,公平與否留待讀者判斷。

文章刊於:am730 2017-04-28

後記:非常抱歉,原文部份數字有誤,紅色部份代表事後更改。

&&&&&&&&

2017年4月21日星期五

國泰辛苦來,瘟疫去

體育競技有主場之利,航空公司亦然。可是,若不幸連自己人也喝倒采,後果如何可想而知。就好像美國聯合航空(NYSE: UAL),明明是自己內部管理問題,導致待命的機組人員不能上機,卻要乘客來承擔。乘客拒絕合作,就以粗暴手段解決。結果事件曝光後一發不可收拾,在美國國內抵制聲始起彼落。事件會否影響業績尚未可知,但其差劣形象令股東損手。以事件未熱炒前的收市價71.52美元計算,股價在一周內累跌3.4%至69.07美元。雖然因今年第一季度業績勝市場預期,股價一日內反彈2.5%至70.77美元,但翌日再瀉4.3%至67.75美元。

無獨有偶,受港人愛戴的國泰航空(293)雖未有像聯合航空般遭抵制,但負面新聞不斷,更被謔稱為「因航」。但罪不在前線員工,而是因期油對沖持續蝕錢,加上表現欠佳,令去年股東應佔虧損有5.75億元。細看業績,收入減少9.4%至927.51億元,但營業開支只降2.5%至932.76億元,以至核心業務由2015年的66.64億元溢利轉為去年5.25億元虧損。這還未計13.01億元財務開支和4.97億元稅務開支,若不是中國國航(753)等聯屬公司應佔利潤升4.3%至20.49億元幫補一下,除稅後虧損將高達23.23億元。

國泰為改善業績,近年推出種種措施開源節流。如將經濟客艙座位縮窄,增加座位數量。又例如宣布將削減三成員工成本,以2016年成本計算約59.31億元,據說主要開刀對象將是中層人員。以上種種舉措,或多或少影響服務水平。

對沖期油蝕錢是國泰內部問題,最終卻由乘客找數,難怪惹起眾人不滿。話雖如此,但論服務質素,國泰仍在眾多航空公司前列。不說別的,單是機上飲食,國泰就不會像某間航空公司般,給你炸菜伴冷麵包吧?

其實,期油對沖虧損已困擾國泰多年,不單蠶食盈利,更慘是削弱競爭力。燃油是航空公司主要營運開支,如國航去年燃油開支佔總成本約23%,國泰卻要30%,7個百公點的差距收窄票價調整的彈性。撇除對沖虧損的影響,國泰實際燃油開支只佔總成本21%。實際開支較好,有賴營運團隊的努力。如國泰機隊近年不斷有新飛機加入,耗油效率較以往提高。又例如早年改用較輕的餐車和餐盤,甚至將貨機部分油漆刮去並磨成銀光,為的就是減輕機身重量,藉以降低燃油量。省油效率如何?如去年的機隊的飛行千米數是5.79億,耗油量則是4,390萬桶,兩者相除後,每飛行千米的平均耗油為13.19桶,較2015年下降0.4%。這邊廂一點一滴盡力節省燃油,那邊廂期油對沖就將努力付諸流水,可謂「辛苦來,瘟疫去」!

翻查過往10年業績,當中5年錄得合共70.34億元的對沖盈利,但其餘5年卻出現對沖虧損,金額合共258.52億元。其實對沖期油在財務管理上沒有錯,因可以鎖定燃油成本,避免業績受油價波動所影響,錯就錯在對沖合約太長,削弱彈性。國泰管理層預期今年業績仍錄得對沖虧損,但金額應少於去年。有此預期,相信是油價較去年回升了不少。如去年第一季,布蘭特原油每桶平均價約34.36美元,今年第一季反彈58%至54.12美元。按國泰去年披露,2016年至2018年對沖合約鎖定在每桶85美元,油價一日低於此水平,業績仍受對沖虧損所困擾。

文章刊於:am730 2017-04-21

&&&&&&&&

2017年4月7日星期五

美圖何時轉虧為盈?

「美圖秀秀」開發商美圖公司(1357)自去年12月中上市至今,股價如過山車,短短3個半月最高和最低位分別是23.05元和7.46元。若最低位買入並在最高位沽出,獲利209%。若不幸在高位接貨並持有至今損失不少。

不少分析認為憧憬美圖成另一個騰訊控股(700),股份受國內資金追捧。美夢能否成真尚待觀察,但肯定美圖仍蝕錢。如2013年至2015年,虧損分別為2,581.3萬元(人民幣,下同)、17.72億元和22.18億元,2016年更擴大至62.61億元。年年虧損仍能上市,因美圖於2015年收益有7.42億元,金額相當於8.36億港元,且上市後預期市值將逾40億港元,完全符合上市規則對收益和市值的門檻。究竟美圖何時轉虧為盈?或許先看業績。去年巨額虧損,主要是「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達56.06億元。試想想,去年上市集資淨額才42.12億元,虧損有幾大可想而知。可幸該批優先股於上市後已轉為普通股,同類虧損將不會出現。另外,去年有不少特殊項目包括上市費用3,951.2萬元,長期投資減值虧損4,509.1萬元,股權激勵開支4,092.6萬元及長期投資公允價值收益1,121.2萬元。撇除這些項目後,美圖經調整虧損仍錄5.4億元。雖然金額較2015年改善23.9%,但令人擔心的是,即使不計算特殊項目,美圖業務仍未能達到收支平衡。

不少朋友說科技公司錄虧損是常態,不用大驚小怪。沒有錯,特別是發展初期受非現金開支拖累,如手機遊戲開發商IGG(799)於2013年在創業板上市時,也是因優先股公平值變動而錄虧損。但當時人家撇除特殊項目後錄得盈利,相比起來美圖目前的盈利能力顯得較弱。

其實美圖的收益在過去幾年增長不賴,2014年至2016年分別為468.3%、52%和112.8%。收益主要來自「智能硬件」和「互聯網服務及其他」,去年對收益佔比分別是93%和7%。所謂智能硬件即手機銷售。去年共售74.8萬部,較2015年增93%。售出手機的每部平均售價升15.3%至1,959元,價量齊升下,相關收益升120.9%。2014年和2015年升幅更有734.9%和55.7%。此外,智能硬件業務去年毛利率升1.3個百分點至20.1%,若與酷派(2369)的13.5%(截至2016年6月)比較,美圖明顯較佳。至於與用戶數量有直接關係的互聯網服務包括在線廣告、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增值服務(即向用戶銷售虛擬禮物和表情)。不知是否收益太少,未有提供明細,但於2014年至2016年增幅分別有72.7%、25.1%和40.1%,明顯較手機銷售業務為低。另此業務仍處毛虧狀態,2015年和2016年毛虧率分別是33%和55.1%。即收益不足以支付銷售成本,每收到100元收益,美圖還要補貼33元和55.1元。

雖說美圖是科技股,但以目前收益佔比和毛利貢獻來看,似乎像手機製造商多一些。但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激烈,據說連內地一哥華為也慨嘆賺到收入卻分不到盈利。在此環境下,美圖還能依靠手機業務多久,值得深究。此外,美圖活躍用戶每月達4.5億個,但去年互聯網服務收入僅1.05億元,簡單地將兩者相除,得出每用户年均收入只0.23元,看來如何將用戶轉化成收益才是美圖改善業績關鍵。美圖短期能否轉虧為盈,招股書已有答案,管理層預期2017年仍維持虧損狀態。另外,截至2016年12月底,累計虧損高達103.32億元,儲備也是負6.67億元,由此推斷,除非未來幾年錄可觀盈利,否則美圖很可能不會派發股息。

文章刊於:am730 2017-04-07

&&&&&&&&

2017年3月31日星期五

淺談騰訊業績

新一屆行政長官選舉塵埃落定,林鄭月娥以777票當選。她的表現如何有待觀察,但同與7字有關,股票編號為700的騰訊控股,不久前就交出一份亮麗的成績表。截至2016年12月底,收入增48%至1,519.38億元(人民幣,下同)。當中增值服務升33.6%,網絡廣告升54.4%,其他業務更增263.1%。去年純利也升42%至414.47億元。

增值服務收入增加,主要是幾款熱門手機遊戲帶動,令網絡遊戲收入增25%及數字內容服務和虛擬道具銷售理想,社交網絡收入升54%。另外,收入成本增幅不及收入,毛利增34.3%至701.88億元,毛利率也升0.3個百分點至65.1%。值得留意,騰訊去年夥拍其他投資者合組財團收購芬蘭遊戲開發商Supercell,收購已於去年10月完成,初時以為能壯大增值服務收入,但因騰訊並未取得該財團控制權,相關189.85億元的投資列作「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換句話說,收購Supercell並未為騰訊的損益表帶來利潤貢獻。但在去年的其他全面收益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有29.29億元收益,估計部分來自Supercell的投資。

接著是網絡廣告,收入上升主因效果和品牌展示廣告收入分別增81%和28%。按管理層解釋,是來自微信朋友圈、移動端新聞應用、微信公眾帳號及移動端媒體平台廣告收入增長。記得去年第一季,因網絡廣告收入按季倒退18%,市場擔心受內地經濟增長放緩拖累,以致騰訊股價以收市價計跌2.5%。回看去年第二至第四個季度,網絡廣告收入按季升幅分別為38.9%、14%和11.3%,完全收復第一季度失地。另外,在去年第二季,有報道指騰訊與其聯營京東商城(NASDAQ:JD)合作,雙方提供數據分析,幫助品牌商找出目標客戶群作廣告投放,廣告收入增加相信與此有關。留意去年收入成本升幅較高,有72.2%,成本急升主因視頻內容投資增加,流量獲取及僱員成本上升。由於成本升幅高於收入,毛利只增35.7%至115.74億元,毛利率更減少5.9個百分點至42.9%。

其他業務方面,收入增長來自支付服務及雲服務收入增加。另外,因收入成本增幅較低,僅237.9%,毛利急升497.6%至27.37億元,毛利率升6.3個百分點至16%。去年第四季度其他業務收入63.85億元,較網絡廣告收入的82.88億元只差19.03億元,有望成未來增長點。

綜合3項業務,收入雖增48%,但因收入成本急升62%,毛利只增38%,整體毛利率也降4個百分點至55.6%,並且連續3年下降,反映成本上漲削弱盈利能力。目前騰訊在內地近乎獨市,用戶基礎龐大,單是QQ月活躍帳戶有8.7億個,假設帳戶用家全為內地人,數目相當於中國人口差不多65%。基數愈來愈大,如何進一步提高每戶平均收入以維持高增長,相信是騰訊未來挑戰。

最後一提,騰訊於3月斥資18億美元購入美國電動車Tesla(NASDAQ:TSLA)約5%股權,成為該公司第5大股東。受消息刺激,騰訊股價曾創52周新高至230.2港元。雖然Tesla是電動車佼佼者,但最近3年仍處虧蝕狀態,如2016年錄7.73億美元虧損。但相信入股最大意義是撮合雙方合作,如共享用戶數據,有利Tesla發展中國市場。有趣的是,同樣看好電動車,股神巴菲特卻選擇比亞迪(1211)去投資,最終誰的眼光最獨到,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刊於:am730 2017-03-31

&&&&&&&&

2017年3月24日星期五

有線前途問題

有線寬頻(1097)賣盤告終,其大股東九龍倉(004)更指不再注資,剛於去年12月簽訂最多提供4億元的資金貸款協議,到期時亦不續約。此外,有線的收費電視牌照將於5月屆滿,政府雖已於去年12月批准續期12年,但有線於期限前(即3月15日)仍未回覆作實,並要求政府延長限期至4月26日。有線前途未卜,股價一蹶不振。未公布壞消息前收市價是0.93元,消息公布後急挫34%至0.61元。

有線近年業績差勁,已連續9年錄得虧損,去年經營虧損更擴闊28.7%至3.12億元新高。用戶平均收入雖增,但電視訂戶數量和廣告收入續跌,令電視業務收入減少。如2012年,電視客戶有108.9萬個,到2016年跌至90.9萬個,4年跌幅有16.5%,電視業務收入也由2012年的17.57億元減40.6%至2016年的10.43億元。訂戶數量減少相信與英超有關。早於10年前,有線已失去英超2007年至2010年3個球季的獨家播映權,及後雖重奪2010年至2013年球季,但最近再失去2013年至2016年3個球季轉播權。另一原因是經營費用高企,儘管近年出現負增長,如2016年減1.9%至17.18億元,但收入跌幅更高,有6.9%。即使撇除折舊只看EBITDA(除息稅折舊和攤銷前溢利),去年仍出現9,098.1萬元經營虧損。

前景不明,財務狀況也不理想。截至去年12月底,有線手頭現金有1.06億元,加上應收帳和存貨等,流動資產合計有2.1億元。但流動負債共11.02億元,相減後流動負債淨值為8.92億元,顯示流動資產不足以抵償流動負債。另外,在流動負債中,帶利息貸款佔最多有5.9億元,估計當中1.9億元是銀行貸款,餘下4億元來自九倉。假設九倉的貸款不用急於償還,還有1.84億元是預收帳款及客戶按金,按理不會一下子被客戶要求退還,若撇除這兩個項目,流動負債將減至5.18億元。但流動負債淨值仍有3.08億元,除非業績有起色,若有線打算持續經營下去,尋找新融資渠道是當務之急。

業務表現差勁,有線管理層歸咎廣告市場表現疲弱及訂戶業務競爭激烈。但看看對手電訊盈科(008)旗下Now TV,去年收入雖微跌1%至29億元,EBITDA更倒退16%至4.13億元,但過去2年均錄盈利,證明收費電視仍有可為。

值得留意,電盈旗下免費電視Viu TV由去年4月開台至12月底的年結日,收入只有1.6億元,EBITDA更錄得1.83億元虧損,加上在2015年籌備階段的4,000萬元虧損,首兩年已花掉2.23億元,仍在燒銀錢階段,還預計未來3年都不會賺錢。可幸的是,Viu TV可用Now TV的盈利來作發展。

反觀有線,旗下免費電視頻道奇妙電視啟播在即,新電視台要吸引廣告就要有觀眾,要觀眾就要有內容,有內容就需資金投資。可是,收費業務連連虧損,大股東又在此重要時刻閂水喉,實在令人擔心。

執筆之日,有線市值仍有13.3億元,截至去年12月底資產淨值也有5.05億元,雖與九倉資產淨值3,254.06億元相比只佔0.2%,但相信九倉不會放棄有線而撤手不理。有線前路將何去何從,估計在4月底牌照回覆限期前應會揭曉。

文章刊於:am730 2017-03-24

&&&&&&&&

2017年3月17日星期五

如何解讀滙控業績

最近有讀者朋友來函,說看不懂滙豐控股(005)財務報告,問如何分析才好。有此感覺並不奇怪,如看業績公告,單是除稅前利潤就分「經調整」和「列帳基準」。前者去年只跌1.2%,後者卻減62.3%,為何跌幅相差這麼大,兩者又有何分別?就算只看「列帳基準」,「除稅後利潤」急跌77.2%,較稅前多減14.9個百分點,「普通股股東應佔利潤」更大跌89.7%,又是甚麼一回事?

首先,所謂「列帳基準」即財務報表上列示數值,其計算和披露均需遵循會計準則要求。其次,「經調整」即是在將財務報表的數值「調整」一下才列示。須留意,此等數值全按管理層意願編製,並非會計準則計量方法。以「經調整」數值作比較,好處是可撇除影響業績的特殊項目,如恒生銀行(011)於2015年售興業銀行股權而獲利106.36億元,因基數大了,2016年列帳基準利潤大跌逾四成。若調整一下,即撇除此項特殊收益,除稅前利潤實際只跌3.8%,能清楚反映業務基本表現。

至於壞處,因如何調整沒有標準做法,數值既不能與其他公司比較,且易做成誤導。如滙控去年業績,若只看經調整除稅前利潤193億(美元,下同),不看列帳除稅前利潤僅71.12億元,未必知道實際業績如此差勁。兩者相差121.88億元之多,主要是幾項重大不利項目包括歐洲環球私人銀行業務商譽減值32億元、達標支出31億元、信貸息差變動令債務產生18億元公允值變動及出售巴西業務虧損20.81億元。

滙控去年除稅前利潤跌逾六成,稅後跌幅近八成,差距這麼大,因去年實際稅率(即稅項支出除以除稅前利潤)大升32個百分點至52%。簡單點說,2015年每賺100元需繳納20元稅款,2016年升至52元。目前英國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0%,與實際稅率相差那麼大,因一些虧損如商譽減值和售巴西業務損失等不可扣稅,令除稅前利潤大幅低於應課稅利潤。除稅後利潤去年錄34.46億元,但並非全數為滙控普通股股東所有,要減去非控股股東所佔部分。特別是滙控持有62.14%權益的恒生,滙控在編製合併損益表時,須先將恒生的損益全數計入報表,得出除稅後利潤後才扣減37.86%非控股股東部分,即9.67億元,加上扣減滙控優先股股東應佔利潤9,000萬元及其他權益持有人應佔利潤10.9億元,餘下的12.99億元才是普通股股東所有。與2015年的125.72億元比較,普通股股東應佔利潤大跌89.7%。此外,恒生去年除稅後利潤是21.5億元,若從滙控稅後利潤扣減,滙控自身除稅後利潤其實僅12.96億元,比2015年急跌88.7%,實在令人失望。

最後一提,滙控每股基本盈利僅0.07元,但每股股息全年卻是0.51元,派息比率達728.6%,派息金額比去年賺到的還要多。錢從何來?當然是滾存的保留盈利,好聽點叫「回饋股東」,難聽則是「食老本」。截至去年12月底,滙控可分派儲備減11%至420億元,若再扣除第四次股息的41.72億元,未計今年進行的股份回購及今年賺取的盈利,可分派儲備將續減20%。若滙控未能改善盈利能力,實在令人擔心目前派息水平能維持多久。

友邦保險(1299)總裁杜嘉祺將過檔滙控,接替范智廉為集團主席,杜先生以執行力強而聞名,他能否帶領滙控扭轉局勢,股東當然拭目以待,但市場似乎看好,因消息公布後,當日股價榮辱互見,滙控升2.1%,友邦則跌2.9%。

文章刊於:am730 2017-03-17

&&&&&&&&

2017年3月10日星期五

淺析恒生業績

恒生銀行(011)公布2016年業績時,單看純利差點嚇死,因常用財經網站大字標題說恒生純利跌41%至162.12億元。心想東亞銀行(023)純利減32.1%,滙豐控股(005)股東應佔利潤(按列帳基準計)更急挫近九成,現在連恒生也這樣差,看來香港以至全球經濟真的非常疲弱。但看過恒生公告後發覺虛驚一場,忘記恒生於2015年售興業銀行股權獲利,若撇除該筆106.36億元特殊收益,除稅前盈利只跌3.8%。雖不是大跌,但純利略倒退是事實。因營業收入減少。首先淨利息收入增5.1%,主要受惠於賺取利息的平均資產升4%。

另外,年內淨利息收益率(Net interest margin)改善2個基點至1.85%,淨息差(Net interest spread)更擴闊5個基點至1.76%。在多間本地銀行股中,恒生的業績公告較透明,除公布上述兩個比率外,更提供用作計算的數值。如淨利息收入是222.54億元,賺取利息的平均資產是12,012.07億元,兩者相除就是淨利息收益率。至於淨息差,將年內利息收入264.93億元除以賺取利息的平均資產,得出的生息率是2.21%,再減去淨息差1.76%,付息率0.45%。換句話說,恒生去年以平均0.45%的息率借入資金,再以平均2.21%借出,從中賺取1.76%淨息差。

雖然去年利息收入多賺10.89億元,但淨服務費收入卻少賺10.99億元或按年減15.6%,加上淨交易收入減3.45億元或17%及貸款減值損失增18.5%,導致營業收入減2.2%至292.86億元。淨服務費收入減少,主要是證券經紀及零售投資基金等收入下跌。另外,雖然信用卡收入增4.9%,但獎賞計劃的相關支出同樣上升。至於炒房業務,雖然股票買賣多賺2.43億元,但外匯交易少賺5.36億元,令淨交易收入跌17%至16.85億元。

截至去年12月底,貸款總額7,008.51億元,當中0.42%或29.68億元為個別評估減值貸款,較2015年增0.06個百分點。競爭對手東亞,2016年比率是1.49%,較2015年增0.36個百分點。此外,將貸款按香港和中國分類,恒生的減值比率分別是0.34%和1.23%,較2015年分別增0.05和0.38個百分點。反觀東亞,兩地減值比率分別是1.11%和2.12%,較2015年分別增0.76和0.22個百分點。綜合而言,雖然恒生和東亞同樣面對貸款質素轉差,但恒生較東亞為佳,唯一例外是恒生的中國貸款,其減值比率升幅較東亞高。

恒生去年營業支出減2.2%至102.52億元,與扣除貸款減值前營業收入305.99億元計,成本效益比率為33.5%,即每100元收入有33.5元是成本,較2015年改善0.3個百分點。若與東亞的56.2%比較,恒生的成本效益較高。去年兩間銀行均減省人手,恒生員工人數減4.3%至9,708人,東亞更減11.7%至10,389人。但恒生的員工薪酬及福利開支只減1.8%至48.07億元,東亞減幅更低,只減0.1%至47.14億元。因人均年薪上升,恒生增3.2%至452,616元,東亞增13.2%至453,749元。一個有趣發現,東亞的員工成本佔經營開支達57%,恒生只是47%,反映東亞的員工成本較高。但以淨營業收入計,每位恒生員工去年為公司賺301.7萬元,東亞員工只賺142.9萬元,顯示恒生員工平均人工較低但產出較高。當然,恒生總資產較東亞高80%,如此比較並不公平。但可見恒生在員工成本控制似乎較佳。

去年經濟增長放緩,投資市場疲弱,貸款需求減少,恒生仍取得如此成績,對股東來說算是有交代。特別是滙控,多虧持恒生逾六成股權,否則他們去年業績將更難睇。

文章刊於:am730 2017-03-10

&&&&&&&&

2017年3月3日星期五

如何避免奧斯卡頒錯獎

今年奧斯卡頒獎禮鬧出尷尬場面,事緣宣布最佳影片時,由於負責的會計師疏忽,誤將最佳女主角的信封交給頒獎嘉賓,嘉賓也「懵盛盛」照讀如儀,結果錯誤宣布《星聲夢裡人》為得獎電影。當該片一眾人員興高采烈地在台上發表得獎感言之際,才得悉大會擺了個大烏龍,失望和錯愕之情即時表露無遺。反觀真正得主《月亮喜歡藍》的幕前和幕後人員,或許以為是大會「玩嘢」,又或者是失而復得,臉上盡是驚喜交集之色。事件發生後,負責監督及核實點票結果的羅兵咸會計師樓表示遺憾,並指正為事件展開調查。羅兵咸為奧斯卡進行監票達83年之久,該典禮更是全球矚目的盛事,是次意外或多或少會影響其聲譽。

問題來了,最佳女主角的信封早已在宣布最佳電影前派發,為何仍會誤交給頒獎嘉賓?另外,信封封面不是印有獎項名稱嗎?為何會計師和頒獎嘉賓未有察覺?拆解這些問題前,首先要說一下得獎信封的派發安排。頒獎禮前,羅兵咸須準備印有各個獎項得主的卡紙,每張卡紙均放入一個信封,所有信封密封後鎖在一個公事包內。這樣的信封和公事包共一式兩份,兩份信封各由兩名會計師帶到會場,並由他們親手派發給頒獎嘉賓。當頒獎禮進行時,一名會計師站在舞台左邊,另一位站在右邊,若頒獎嘉賓由左邊出台,左邊的會計師就會將正確的信封交給嘉賓,右邊的會計師就必需將手上同樣的信封棄掉,反之亦然。

是次之所以出現混亂,就是兩份信封誤事。當晚頒發最佳電影前是最佳女主角獎項,頒獎嘉賓里安納度狄卡比奧(Leonardo DiCaprio)由左邊上台,左邊的會計師把寫上獎項得主《星聲夢裡人》愛瑪史東(Emma Stone)的信封交給他。不幸的是,不知甚麼原因,右邊的會計師沒有將同樣的信封棄掉。尤有甚者,當最佳電影的頒獎嘉賓華倫比堤(Warren Beatty)和菲丹娜惠(Faye Dunaway)從右邊上台時,右邊的會計師誤將沒有棄掉的最佳女主角獎信封交給他們。

其實信封封面印有獎項名稱,但會計師和兩位頒發嘉賓沒有察覺,據稱是與信封設計有關。有別於往年金色底黑色字,今屆奧斯卡的得獎信封採用紅色底金色字,令文字較難閱讀。還有一點,電視畫面所見,其實華倫比堤在開啟信封後已發現不妥,他即時交給身傍的菲丹娜惠,或許她以為華倫比堤禮讓她宣讀,又或者太過興奮只見卡紙印有《星聲夢裡人》,而忽略同時印有愛瑪史東,因此直接讀出電影名稱。

綜合上述各點,是次意外是連串不幸造成,單單將所有責任歸咎於羅兵咸,似乎有欠公道。如何避免?首先,內控師傅教落,流程愈複雜,出錯風險就愈高,所以得獎信封一式兩份的做法應要停止,並改為只有一份。當然,目前做法或許出於舞台需要,令節目能順暢地進行,但事件已證明容易造成混亂。此外,頒獎禮現場往往羣情高漲,情緒能蓋過一切,因此花巧可免則免,如信封封面應採用清晰的顏色和字體。另外,取消一式兩份後,多出的會計師可作監督,當另一位會計師將信封交到頒發嘉賓手中前,由他核實信封上的名稱。

雖然頒獎禮頒錯獎不是甚麼新鮮事,但始終給公眾有欠嚴謹的印象,甚至損害獎項以至相關機構的公信力,後果可大可小,不可不防。香港有幾間知名會計師樓也為各大小頒獎禮監票,相信此事將令他們行事更為謹慎。

文章刊於:am730 2017-03-03

&&&&&&&&

2017年2月27日星期一

東亞業績差勁原因

銀行是百業之母,其表現能反映經濟概況。執筆之日,滙豐控股(005)、恒生銀行(011)及東亞銀行(023)陸續派發2016年成績表。單看純利,3行均大幅倒退,但市場反應各異。如較先公布業績的東亞,純利減32.1%至38.29億元,每股股息減36.4%至0.56元,業績公布後股價跳水,按收市價計單日跌逾4%至33.1元。

究竟東亞業績有幾差?淨利息收入減7%至110.98億元,淨利息收益率(Net interest margin,NIM)(註:東亞公告中文版翻譯為「淨息差」)降6個基點至1.6%,因中國業務NIM收窄17個基點至1.65%影響,反映盈利能力受壓外,資金管理效率也降。反觀恒生去年NIM改善2個基點至1.85%,論增幅和比率較東亞佳。單以整體NIM比較不公平,因恒生逾95%營業收入來自香港,中國內地只佔4.8%。東亞兩地佔比分別是52%和33.3%。但從中反映,受中國業務盈利能力轉差拖累銀行整體表現。

東亞去年非利息收入減4.7%至37.52億元。服務費及佣金收入淨額急挫10.7%,但交易溢利淨額升106%及保險業務淨收入增11.6%,抵消部分負面影響。佣金收入減少主要在證券及經紀、貿易融資、貸款及擔保及零售銀行服務等業務,信用卡及託管業務錄增長。炒房業務方面,證券買賣雖虧損1.35億元,但衍生工具買賣多賺42.4%至8.06億元及外幣買賣及外匯掉期虧損收窄47.2%至2.3億元,交易溢利增。

保險業務淨收入雖增,淨保費收入急升21.4%至33.47億元,但保險索償及支出淨額同急增21.5%至34.41億元,賠付率(Loss ratio)達102.8%,即東亞每收100元保費,不單全數賠付,還要多付2.8元作賠償。為何業務仍錄淨收入,主要是淨利息收入升12.1%至3.97億元及從買賣金融資產中賺1.65億元。當然,不清楚人壽保險比重,不能單以賠付率評定保險業務表現優劣。

綜合上述各點,利息收入減,非利息收入表現參差,導致去年經營收入少賺6.4%至148.5億元。值得慶幸的是,經營支出降6.3%至83.42億元,未扣除減值損失的經營溢利減6.5%至65.08億元。既然跌幅僅單位數,為何純利跌幅卻是雙位數?答案是貸款及應收帳項減值損失去年急升70.5%至34.62億元,若非售若干內地物業獲8.59億元盈利,純利跌幅或更大。減值損失大升,因減值貸款比率增0.36個百分點至1.49%。按地區分類,香港表現最差,減值貸款比率增0.69個百分點至1.03%,內地也增0.2個百分點至2.64%。若只看個別和整體減值準備,內地減值準備對貸款比率急升0.6個百分點至1.44%,香港則升0.12個百分點至0.35%。上述比率變動反映中港經濟環境不單未見好轉,而且續疲弱。

若說純利走樣,全面收益更嚇人。年內因折算產生的匯兌差額達21.44億元,計入此項虧損及其他零星項目公平值變動後,全面收益減至19.59億元,較2015年急挫37.7%。匯兌差額出現主因海外業務的財務報表以外幣結算,當編製綜合財務報表時,須換算成港元,任何差額須計入全面收益表內。單看東亞分部資產,未計聯營公司投資,中國業務佔37%。但去年人民幣續貶值,如1月初人民幣兌港元匯價是1.1959元,去年12月底僅1.11589元,跌幅約6.7%,難怪折算現匯兌虧損。綜合而言,受中國業務拖累,加上人民幣貶值,就是東亞業績差勁主因。

文章刊於:am730 2017-02-27

&&&&&&&&

2017年2月17日星期五

Twitter的中年危機

當今世代通訊發達,不少從政者喜歡藉社交平台與民眾溝通。論最淋漓盡致,當然要數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他愛用Twitter(NYSE: TWTR)發表偉論,據聞早於09年已是該平台用戶。他在Facebook(NASDAQ:FB)也設專頁,但從最近幾個貼文所見,應是首先在Twitter發文才貼的。他曾經說過,喜歡Twitter,因為像擁有自己的報紙。有此想法,相信是他與主流傳媒關係欠佳所致。

貴為去年大紅人,特朗普的Tweets備受關注,不少人追蹤其帳戶,按理應帶動Twitter用戶增長。但截至去年底,每月活躍用戶數(Monthly active users,MAUs)即於過去30日曾登入帳戶的用戶數目只較去年增4%至3.19億個。用戶增長放緩非新鮮事,如2012年增62%,但2013年和2014年分別降至33%和20%,2015年更首放緩至6%。競爭對手FB的MAUs增幅於2012年達25%,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分別是16%、13%和14%,去年反彈升17%至18.6億個,不論升幅和帳戶數目均大幅拋離Twitter。

Twitter的MAUs增速欠動力,收入增長自然受影響。2012年增1.98倍,2013年和2014年分別降至1.1倍和1.11倍,2015年和2016年分別急跌至58%和14%。若看每用戶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ARPU),即收入除以MAUs,Twitter增長同放緩。2012年增89%,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分別跌至61%、77%和49%,到去年急跌至僅9%。相比FB收入和ARPU增長較佳,如去年增幅分別有54%和32%,過去5年均維持雙位數增長。ARPU反映營運商將用戶轉化成收入能力。去年,FB的ARPU14.86(美元,下同),Twitter僅7.93元,後者業務增長緩慢,FB的競爭不無關係,有評論更指Twitter輸給FB重要原因是用戶社群建立。FB藉不同方法推薦朋友給用戶,但Twitter由用戶自己選擇追蹤有興趣的人。FB將用戶喜歡的動態消息置頂,甚至篩選內容,Twitter卻沒有此等功能。你或說FB讓用戶變蠢,但如受歡迎美食從來不健康般,這是現實。

至於Twitter財務表現,收入雖增14%至25.3億元,但仍錄3.67億元經營虧損。慶幸若撇除1.01億元重組費用、6.15億元以股份支付開支及4.02億元折舊和攤銷和其他零星非現金開支,經調整後EBITDA7.51億元,較2015年增35%,Non-GAAP溢利有4.06億元,較2015年增47%,算是對股東有交代。但不論是經調整後EBITDA還是Non-GAAP溢利,始終是非通用會計績效指標,每股溢利仍按通用會計準則計算。更重要是Twitter自2012年以來一直虧損,相信不少股東感到失望。

Twitter料首季經調整EBITDA介乎7,500萬至9,500萬元,但去年同期是1.81億元,意味將倒退47%至58%,料經調整EBITDA邊際利潤率由30%降至介乎17%至17.5%。此外,料首季以股份支付開支介乎1.25億至1.35億元。數值較預測的經調整EBITDA大,看來Twitter在今個季度未能轉虧為盈,難怪股價跳水,如未公布業績前收報18.72元,公布後急跌12%至16.41元。之後一個交易日再跌5%至15.58元。所謂同人唔同命,FB去年收入增54%至276.38億元,溢利更急升1.77倍至102.17億元,股價升1%至132.06元,其後更升逾134元水平。

比較兩間公司財務表現後,覺得FB青春不再,但像一位事業有成青年,找對了方向穩步向前。Twitter像迷失中年,一旦風光過後,將變得無以為繼。投資者如何選擇,相信清楚不過吧?

文章刊於:am730 2017-02-17

&&&&&&&&

2017年2月10日星期五

麥記減人手 效率反提高

要數職場近年熱話,當然少不了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在未來如何將人類取代。認識幾位年輕朋友,他們考慮投身那種職業才不被淘汰。但就算沒有甚麼高科技,只要改動流程並配合適當系統,也能做到節省成本兼提高營運效率,說的是香港的麥當勞餐廳。若經常幫襯的話,有否發覺其食物銷售流程改動了?未改動前,每間餐廳均設多個櫃位,於繁忙時段,每個櫃位配備2至3位員工,1人為顧客落單和收錢,另外1至2位負責按訂單張羅食物和打包。

所謂人多好辦事,此安排的好處是快。但由於落單速度通常較領取食物快,顧客排隊點過食物後,就須往隔鄰另一條隊等候食物。1個櫃位兩條人龍,5個櫃位就是10條,難怪繁忙時段整個大堂都擠滿人。更糟糕的是,食物製造時間不一,若後來者先領取食品,前頭顧客仍站在隊前等候,但地方狹小,因此不時出現混亂場面。現在可好了,以瓜瓜經常光顧的那間為例,除增設多部自助點餐機外,目前只剩兩個點餐櫃位,其餘櫃位改裝為食物領取處,顧客落單後在大堂等候,然後等待叫號並憑票領取食物。新流程避免混亂之餘,更是大大節省人手。目測所見,以前8個櫃位要配備16至24人,現在前枱只需6人左右就成。

前線人員減少固然減輕成本,但當初每個櫃位配備3人原來是有其目的。據台灣一份管理人雜誌報道,1人負責點餐收銀,另外2人負責取漢堡主餐及準備薯條和飲品等副餐,服務效率得以提高,顧客排隊時間縮短,備餐正確率也提升。此外,由於點餐人員不用備餐,空出來的時間能與顧客寒暄或推薦新品,提高點餐率之餘,更能提高顧客滿意度。

這麼說,新安排理應增加顧客等候時間,但好像和以前差不多,為甚麼?秘密是用一個叫「Kitchen Video System」系統,顧客在櫃位落單後,訂單透過系統發送至廚房,食物隨之開始準備。如一個漢堡包,廚房的「發起員」將麵包烤熱,然後由「匯集員」加入漢堡材料和包裝,之後經「備膳員」將造好的漢堡包交予顧客。此外,櫃位和廚房均設有螢幕,新下訂單以藍色顯示,若訂單未能在指定時間內完成,螢幕上的訂單將變紅色以提醒員工跟進。沒有新系統前,每間餐廳須預估不同時段的顧客需求量,預先將造好的漢堡包放在保溫架上,若不能在指定時間內賣出就要棄掉。有了新系統,因漢堡包即叫即製,故能減低食材耗損,更能提升顧客滿意度和員工生產力。

新流程的確是好,但瓜瓜對自助點餐機有點意見。首先是重複按鍵問題,在起始時頁面已問顧客以甚麼方式付款,完成下單後又會再問一次,其實可否合二為一?另外,頁面選擇甚多,如外賣或堂食,單點或套餐,加配和加大等,對趕時間如瓜瓜者有點不耐煩,能否加入一些快速鍵以減省按鍵次數?如為最受歡迎的幾款套餐加入快速鍵,顧客一按即成。還有一點,飲品找不到「走冰」選項,每次點完後都要走到櫃位說明。

麥當勞這個例子給我們啟示,改善契機就在身邊,若滿足現狀不去求變,原地踏步遲早被市場淘汰。

澄清啟事一則:早前拙文《避免對沖 唯有轉工》中提到,「懶人基金只惠及50歲或以上的供款人,其他人仍要繼續捱貴」。這一說法並不正確,事實是所有人都可以選擇懶人基金,並受惠於法例訂明的收費上限。出現此等錯誤實在抱歉。

文章刊於:am730 2017-02-10

&&&&&&&&

2017年2月6日星期一

翠華回歸

最近經常在電台聽到翠華餐廳的廣告,感覺有點奇怪。不是嗎?其目標客戶群是自由行,為何在本地電台大賣廣告,而且選在青少年受歡迎的頻道,很明顯,他們想回歸本地市場,而且也想擴闊客戶年齡層吧?

本地餐廳回歸本地市場,說來也夠諷刺。純粹在商言商,翠華回歸是早晚的事,單靠自由行而沒有堅實的本地市場作基礎,生意增長無以為繼,其母公司翠華控股(1314)近年業績證明這點。如截至2013年3月底年度收入增幅達42.2%,之後一直放緩,如2014和2015年度增幅分別減至35.9%和22.2%,2016年度急跌至3.7%。截至去年9月底上半年度更倒退2.2%,原因之一就是內地訪港旅客人數下跌所致。

盈利能力也一樣,2012年度上市時純利率高達14.5%,2013和2014年度分別降至12.1%和10.6%,2015和2016年度分別跌至8.8%和3.9%。截至去年9月底上半年雖稍升至4.6%,但按年減4個百分點。盈利能力續降,主因員工成本和物業租金增加。如2012年度上半年,兩者對收入佔比是27.1%和13%,合計只佔收入40%。截至2016年9月底上半年度分別增至28.7%和17%,合計佔收入升至45.7%,較4年前高出5.7個百分點,完全抵消毛利率的1.5個百分點升幅。翠華要回歸本地市場,單賣廣告不成,有幾個問題待解決。首先是如何維持高溢價。受惠集中採購和中央廚房,毛利率由2013年度的69.4%續升至71.2%。不少人批評其毛利率不及大快活(052)(2015和2016年度分別為74.1%和75.3%),誰不知不能如此比較,因翠華的食物選擇較多,不像快餐店般只賣當日定好菜式,成本和耗材自然較大快活多。但相對於茶餐廳,翠華菜式價格並不便宜,很難再在價錢上打主意。如一個牛肉炒河加一杯凍飲差不多盛惠90元,但食物質素不算特別高,服務又非特別好,憑甚麼叫客人多付鈔票?或許你會說,自由行客願意付呀!對,在他們眼中,未食過翠華等於未到過香港,「幫襯翠華」就是願付溢價原因。但港人沒有這個炫耀必要,要他們乖乖付錢就要拿出特別的東西來,否則只有降價吸引客人。

第二是增本地口味菜式如豆腐火腩飯、叉燒煎蛋飯、五香肉丁公仔麵及炸雞髀等港人喜歡的菜式現在一律欠奉。一些現有菜式也有待改善,如菠蘿油包身太硬、傳統粉麵分量太少,要客人支付溢價就要改善。當然,增加菜式勢必加重採購、中央廚房和倉庫等工作,毛利率將受影響,翠華須小心取捨。第三是員工待客態度。個人經驗來說,除個別分店的態度有待改善外,整體來說是可以接受。不過,儘管多謝之聲不絕於耳,但前線侍應「黑臉」居多,甚少看到歡顏,或許與工作壓力太大有關,管理層須留意。

最後一提,於1月底,翠華宣布將以2.55億元代價向李遠康等多位執行董事收購觀塘翠華集團中心。目前翠華租用該物業作餐廳和食品處理設施,若獨立股東通過該交易,意味翠華不需付相關租金。雖不清楚每年節省多少,但按公告披露,該物業於2015和2016年度稅後純利分別為272.4萬元和131.7萬元。簡單地將純利除以物業代價,得出收益率分別僅1.1%和0.5%,投資不算吸引。當然,若看好該區物業前景及能提升內部運作效率就另作別論。

雖然訪港旅客在1月上半月錄增長,更有評論認為零售業可望在今年谷底反彈,翠華能否成功回歸,擴闊本地客源,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刊於:am730 2017-02-03

&&&&&&&&

2017年1月27日星期五

避免對沖 唯有轉工

對於強積金與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對沖問題,特首梁振英終於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正面回應,算是對我們有所交代。打工仔看似勝了一仗,但不要開心得太早,因為要平衡各方利益,政府建議只是逐步取消,而且還要作出一些犧牲,計落只算慘勝。

首先,建議一旦落實,將不具追溯力,僱主在實施日前的強積金供款仍可用作對沖,對於供款已久的僱員作用有限。其二是長期服務金將大幅減少。按目前法例,服務滿1年可獲每月工資的三分二作為補償,建議實施後,下調至每月工資的一半。以法例訂明的每月工資上限22,500元計算,即是由15,000元(22,500元x2/3)下調至11,250元(22,500元x1/2),減幅高達25%。當然,建議令打工仔既獲得補償,又可繼續享受退休福利,加起來一定有賺。但短期則不然,因強積金要到退休時才能拿出來,若被遣散又等錢使,但即時到手的金額卻減少,境況有多淒涼可想而知。

其三是新法例會否影響僱主行為。雖然法例列明,若僱員連續受僱於同一僱主4星期或以上,而每星期最少工作18小時便屬「連續性合約」,僱主須支付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但建議實施後,會否令更多僱主走法律罅,如改用短期僱傭合約,並開設不同公司輪流與僱員續約,目前還是未知之數。再者,做生意講究成本,這筆額外開支怎樣也會算到僱員身上,僱主日後在調整薪金時必轉趨審慎。

建議對現時的打工仔是慘勝,商界當然更難過。早於退保諮詢時,商界已高調反對取消對沖,並且預期將有不少公司結業。當時不少人認為商界在嚇鬼,但實情是否如此?朋友在港經營小生意,目前聘用了幾位老員工。

早前他就訴苦,說政府一旦落實對沖,唯有將生意結束,因為財政上無法負擔。為何不聘請年輕的員工平衡一下?原來後生不肯入行。面對如此處境,難怪他意興闌珊。香港經濟依賴中小企,究竟有多少公司像朋友般,值得關注。

平心而論,雖然政府建議並不完美,但至少造福後人,而且同時推出措施以協助中小企,除了上述的對沖豁免安排外,政府將於10年內補貼部分額外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開支。按新紮政務司長張建宗表示,補貼比例由首年五成,其後每兩年遞減一成,至第十一年全面取消補貼。此外,政府擬將員工薪金和年資「定影」(即新例實施前,一切條款不變),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將分兩部分,一份按實施日前的舊制計算,另一份按實施後新制計算。計算變得那麼複雜,負責計算薪酬的人力資源人員可辛苦了。

雖然強積金將不被對沖,但管理收費高昂一樣能侵蝕我們的供款收益。有趣的是,施政報告以即將於本年4月推出的「預設投資策略」(即懶人基金),作為「收費高、選擇難」問題的回應。可是,懶人基金只惠及50歲或以上的供款人,其他人仍要繼續捱貴(請看下述的澄清啟事)。值得安慰的是,報告提到積金局將建立中央電子平台,藉此標準化、簡化和自動化行政程序,有望全面降低強積金的管理成本。

忽發奇想,若然想避免強積金被對沖,就要鎖住供款,如何去做?唯有不停地轉工,雖然無奈但有用啊!

文章刊於:am730 2017-01-27

澄清啟事:文中提到「懶人基金只惠及50歲或以上的供款人,其他人仍要繼續捱貴」。這一說法並不正確,事實是所有人都可以選擇懶人基金,並受惠於法例訂明的收費上限。出現此等錯誤實在抱歉。

&&&&&&&&

2017年1月20日星期五

淺析香港電訊業績

最近香港電訊(6823)話題多多,首先是自去年底高調批評政府的頻譜政策,如去年11月稱消費者不接受政府調高頻譜使用費,去年12月發出公開信批評政府重拍頻譜,今年1月指政府的「零」新增頻譜做法不可接受,大有引起公眾輿論向政府施壓的味道。

其次是以神乎奇技的速度完成年結,於1月13日公布2016年全年業績。有趣的是,香港電訊的年結日是每年12月31日,今個年度不用10個工作天就完成埋數、核數和業績公布,在芸芸大型上市公司中相信是最快速。以為負責的核數師應該很辛苦,但聽聞審核工作早已在年結前開展,而且香港電訊還長期預留了一個房間給核數師使用。若多幾個這樣的客戶,核數師行老闆必定開心,因為所有工作不用堆積在Peak season,人手調配自然較鬆動。當然,若不是香港電訊的業務較為單一,收入來源也較為集中在本地,相信想快也快不來。

至於業績表現,貢獻總收入(以抵銷前計)約63%的電訊服務,去年上半年增幅只有1.6%,去年下半年卻發力增至3.5%,全年平均的升幅為2.6%。儘管住宅電話線路的數量略減0.5%,令本地電話服務收入微跌0.4%,國際電訊收入也減0.4%,但受惠於客戶持續訂用及服務升級,本地數據服務收入因而增加3.4%。

電訊業務包括兩個範疇,其一是寬頻網絡業務。記得郭富城那個扮演技術員的廣告嗎?由他代言的「Now one 4K」盒子,去年6月推出市場後反應理想,帶動1Gbps光纖入屋服務的客戶數目上升,收入因此增3%。其二是本地數據收益,由於企業客戶對跨境傳輸服務方案、網絡設施管理服務及管理式雲端服務的需求增加,此業務收入也升3%。另外,雖然去年電訊服務EBITDA(除息稅折舊和攤銷前溢利)增2.2%,但因銷售和營業成本增2.8%,導致EBITDA邊際利潤率輕微減少0.1個百分點至35.8%。

至於貢獻總收入約39%的流動通訊,去年收入減少8.8%,主因去年缺乏熱門手機推出。若只計算流動通訊服務,去年收入增4.5%。因多了客戶將服務升級,推動ARPU(每位用戶平均收入)升1.3%至233元,但因流動通訊用戶數量下跌1%而被部分抵銷。此外,與CSL網絡的整合於去年第三季完成,成本節省下EBITDA增9.4%,邊際利潤率也增6.9個百分點至41.6%。

整體而言,雖然去年收入減少2.5%至338.47億元,但受惠於CSL的協同效應,EBITDA反而增加4.8%至126.84億元,扣除折舊和融資成本等開支後,除稅前溢利更增24.2%至56.98億元。值得一提,香港電訊於 2015年7月和2016年2月分別發行了兩批合共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的擔保票據,息率分別為5.25%和4.25%,除減少集團對借貸的依賴,也藉此節省融資成本,由2015年的2.8%降至去年的2.5%。

在股息分派方面,末期股息為34.76分,連同中期股息27.09分,全年合共派發61.85分,按去年每股溢利64.62分計算,派息比例為95.7%。執筆之日,香港電訊的股價是10.52元,即是收益率達6.1%。雖然母公司電訊盈科(008)的收益率也有6.1%(以去年股息28.33分和同日股價4.62元計),但ViuTV仍在燒錢階段,短期內勢將拖累電盈業績。相較之下,香港電訊業務較穩健,是好「息」之徒的好選擇。

文章刊於:am730 2017-01-20

&&&&&&&&

2017年1月13日星期五

從西九故宮談內控監管

在立場先行的今天,未討論前先聲明瓜瓜贊成在西九文化區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因有助加強中國與香港文化交流,更可鞏固香港作為內地窗口角色。但贊成不等於愛屋及烏,見到不合理的就要出聲,將探討前期顧問合約爭議。

不論企業或機構,採購幾乎必有功能,小至買一支原子筆,大至建樓都涉採購程序。一個完善採購程序不外乎保證3點就是「平,靚,快」。「平」是指採購回來的物品價錢要合理,「靚」指物品質素和數量須符要求,「快」則指物品須準時送達。當涉及大型採購如建造工程且金額龐大,選擇供應商方式多以公開投標進行。包括明標、暗標和議標,藉此揀選合適供應商。在特殊情況如時間緊迫、保護專利和保障版權等就採用單一招標,即只邀一位供應商投票。

故宮館爭議之一是西九管理局未按慣例公開招標,卻以單一招標聘任建築師嚴迅奇作項目前期諮詢顧問,合約費450萬元,事前未經董事局審批。按該局解釋,西九行政總裁有權直接批出500萬元以下顧問合約。的確,該局工作繁重,沒理由每單採購都須經董事局審批。但何不公開招標,綜合該局和林鄭月娥司長回應,單一招標理由有二,包括項目需趕及在2022年完成及與故宮簽訂合作備忘錄前須保密。

沒有錯,公開招標涉多個步驟如準備招標文件、初步審核供應商、發布招標文件、召開投標會議、收取和審核標書及公布招標結果等。事前還要成立標書評審委員會,決定招標方式、設計落標程序、標書規格、封存及遞送方法、標箱設計、標書儲存方法、審標標準及程序等。單是聽已覺得很煩吧?等到全部執行和落實,三幾個月是等閒事。但距離2022年還有6年,為爭取「快」而犧牲「平」和「靚」值得商榷。另外,在該局準備的那份長達16頁回應,雖提及為何項目須保密,但在近900字解釋中,只描述核心小組成員如何及何時組成、成員角色和國寶級文物外借規定等,根本沒有正面回應保密理由何在。

更有趣的是林鄭司長在此事角色。上述回應中提及,基於項目特殊性,林鄭司長於2016年5月詢問嚴先生參與項目設計意向,司長在徵得他同意後,責成管理局行政總裁栢志高跟進。林鄭司長是管理局董事局主席,董事局責任應是為局方重大策略事宜訂立方向,具體運作和執行應由行政總裁負責。現在林鄭司長這樣橫插一手,叫栢先生情何以堪?就當栢先生不介意,若他與嚴先生在顧問合約的細節如價錢談不成,他能否對聘任說不?正如前財爺曾俊華的名句「You always agree with your boss」,此事有沒有大石砸死蟹的成分?

另外,450萬元合約費用是如何釐訂,由嚴先生開價,然後由該局審議後討價還價?費用按甚麼基礎計算?有否與同類合約比較?林鄭司長有否找過其他建築師?相信不少公眾對這些問題甚為關注。

為釋除公眾疑慮,建議西九管理局的審計委員會介入,為此事進行專項調查。當然,由政府審計署負責就更好。要知道此事不單涉及公營機構管治,更為公眾立下榜樣,不然廉署怎樣宣傳防貪及內控監管措施也沒有用。

廣告時間:由於讀者反應熱烈,拙作《讀財報.挖好股》已加印第二版,謝謝大家支持!

文章刊於:am730 2017-01-13

&&&&&&&&

2017年1月6日星期五

叱吒樂壇須忘本

瓜瓜是本地樂迷,在幾個流行曲頒獎禮中,個人比較喜歡商台舉辦的「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論賽果,今年較矚目的要數「我最喜愛的歌曲大獎」。經過3輪網上投票,再由頒獎禮現場觀眾一人一票,最終鄭欣宜的《女神》擊敗方皓玟的《你是你本身的傳奇》奪該獎項。

身為樂迷替得獎者高興,但對「叱咤十大」賽果頗感意外,因多首受歡迎歌曲失落獎項。特別是入選「我最喜愛的歌曲」10強幾首歌如謝安琪《山林道》、Dear Jane《經過一些秋與冬》、JW《矛盾一生》、Supper Moment《同一》、方皓玟《你是你本身的傳奇》和陳柏宇《沒有你,我甚麼都不是》,6首歌竟全部落選「叱咤十大」。當然,「我最喜愛的歌曲」和「叱咤十大」賽制不同,前者由樂迷投票選出,後者按播放率決勝負。但播放率取決於DJ選曲喜好,在10首樂迷最喜愛歌曲中,僅4首入選十大,某程度反映DJ與樂迷口味存在差距。某位網友講得好,電台既不能帶領主流,還與主流觀眾脫節,看來商台管理層應關注一下。

在頒獎典禮中,留意到兩個環節。其一是開幕片段,有趣而扼要介紹一首歌曲如何在香港誕生。不說也不知,除歌手、作曲人和填詞人外,還有不少崗位參與包括決定大方向的唱片公司老闆、發掘和訓練歌手的Artist and Repertoire部門,還有音樂監製、編曲人、樂手、MV製作人員和宣傳人員等。一首歌曲需要那麼多人才能誕生,生產成本可不輕,不計MV和後期宣傳,據說每首歌製作成本需5萬元。但要回本何其困難,如將歌曲放在網上平台賣,每首售價僅8元,要下載6,250次才回本。假設網上平台拆帳成本是30%,下載量更要8,929次才可回本。若是網上串流就更慘,如小型唱片公司,一首歌播放1,000次才得4元。

或許你會說,今時今日歌手不靠賣歌,將Music Video上載YouTube也能賺錢。但按頒獎典禮另一環節「樂壇大數據」透露,每1,000次觀看才賺6元,但製作一個MV成本約5萬至6萬元,保守估計要觀看833萬次才能回本,縱觀本地歌手,有幾多位能達標?

歌手可開演唱會嘛。於一線歌手來說當然不成問題,但其他歌手如樂隊「RubberBand」,去年在麥花臣場館舉辦3場演唱會,成績叫好又叫座。據說每場平均觀眾為1,800人,以票價320元計總收入172.8萬元。扣除製作費和唱片公司分成後,樂隊淨賺16萬元,約為總收入9%。表演3天能賺此數看似不錯,但演唱會不是每天舉行,歌手難以靠開騷維持生計。再者,歌手容祖兒在得獎感言中提到,香港出騷機會不多。容祖兒貴為本地一線歌手尚且如此,其他歌手演出機會如何呢?今年頒獎禮主題是「忘我不忘本」,看來要改為「忘我忘成本」,才夠資格在香港叱吒樂壇一番。

現在香港歌手要生存,除接拍廣告和出席大小活動外,北上發展已是常態。既然要北上,總得要唱普通話歌,變相扼殺廣東歌的生存空間。不論是歌迷與否,廣東歌是香港文化重要部分,我們應好好守護,不要讓它消失。如何去做?最直接方法就是以實際行動支持自己心儀的歌手,如購買音樂專輯和表演門票。若能力所限,最低限度也要拒絕非法上載和下載歌曲,對音樂人來說已是很大幫助。

文章刊於:am730 2017-01-06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